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家的海婴》教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含8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时尚随你”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家的海婴》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学生了解作为“人之子”与“人之父”的鲁迅,思考“我和父亲”的命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请一到两位学生谈谈印象中的鲁迅。
(冷峻、坚强、无畏)
2、教师分析:
我们过去读过的鲁迅作品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它表现的是鲁迅作为战士的冷峻、坚强和无畏。不过,这不是鲁迅的全部,“战士”的形象、“横眉”的形象固然是鲁迅的形象;而对父亲拳拳的爱,对儿子“孺子牛”式的“怜”,对父子关系深深的思考也是鲁迅的形象。他有这样的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诗作见第七页)在与襁褓中的爱子的合影上,鲁迅亲笔写道:“海婴与鲁迅,一岁与五十。”见者无不为之动容。我们这个专题就是要表现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表现鲁迅天性里温柔细腻的爱。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作为人之父、人之子的另一面。
二、自读《回忆鲁迅先生》
问题:结合自己过去所学的'鲁迅的文章,谈谈自己对鲁迅的看法。
(发出朗朗的笑声、笑的咳嗽起来的鲁迅、
对女孩子衣裳的色彩高谈阔论的鲁迅、
病中不断看着画片的鲁迅、
对海婴高喊“明朝会”回应的鲁迅。
总结:一个亲切随和、让人可亲可近的人。)
三、解读《我家的海婴》
1、在文中找出体现鲁迅在日常生活中对儿子细腻动人的关爱之情的语句。
①从患病到胖瘦,甚至于什么季节适合儿子成长(“一冷”易“伤风”),都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关注。
②关注儿子的玩具“理论”、衣着喜好。
③关注儿子的考试读书。
④对儿子随着年龄增长而来的反抗意识,以平常心对待,以幽默语评价:“这种爸爸,什么爸爸!”“革命也就要临头了。”
⑤对儿子的称呼,是“海婴氏”、“颇伟大的不平家”、“海婴男士”。
总结: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不居高临下而蹲下身来平视儿子的父亲,他带者宽容的微笑描写海婴的种种淘气有趣,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慈爱之父的形象。
这里所显示的是父子两代人相同而又相异的赤子之情,这是更接近自然状态的纯真的心灵世界,因为,主宰这个世界的仅仅是爱,是一种未受到封建束缚、也没有受到金钱社会污染的爱,是天性的爱、纯真的爱。
2、我们在感受鲁迅对儿子细腻动人的关爱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鲁迅内心的沉重,请找出体现鲁迅内心沉重的语句,并思考这些沉重来自哪里?
①关注儿子成长的社会环境:对海婴出生后遭遇的“骂”和“不相容”;“在将来之教育,国无常经”。
②想的是后顾之忧:“一个担子,挑的是一老一小”、“念其将来,亦常惆怅”、“只得加倍服劳,为孺子牛耳”。
这些沉重,一方面是生活负担的沉重,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孩子未来生命的担忧,为了孩子的成长而感到担忧,是一种人之父的担忧,从此可以看出鲁迅又是一个对儿子的成长能够远视的父亲,文章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理性之父的形象。
其实,鲁迅同时也是人之子,鲁迅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从幼到壮、从壮到老、从老到死,在这个生命之路中,每个人都要扮演人之子和人之父的角色,现在的人之子,可能迟早会是人之父的。
【作业布置】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分析理解特殊句式;
2、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题--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
二、字词句掌握:
(一)14.21
1.朗读、翻译
2.重点掌握以下词语:
弑:shì杀(臣杀君,子杀父) 夫三子:那
以:因为 之三子告:到 可:同意
3.补上省略的成分
告(之)于哀公
(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4.提问: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
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诉自己“不敢不告”? 这反
映了孔子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反复申诉,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责任来
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
孔子知道自己的报告不能为鲁国君臣的认可,突出
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孔子内心
的孤独寂寞和无奈。
(二)18.5
1.朗读、翻译
2.掌握重点词语
谏:挽回 追:赶上,及 下:下车(动)
趋:快步走 辟:通“避”,避开
3.补上省略成分
(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
4.提问:①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明确: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
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
②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明确: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
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三)18.6
1.朗读、翻译
2.重点句子
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判断句
②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固定句式,与其……岂若……(与其……哪里比得上)
③鸟兽不可与(之)同群:省略句,
④丘不与(之)易也:同上
3.提问:①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明确: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
情况。
②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明确:现在世道**,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
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四)18.7
1.朗读、翻译
2.重点词语
丈人:老人 以:用 荷:动词,担、扛
植:立起 芸:通“耘”,耕耘
拱:双手下垂而立,比喻恭敬 见:使……见
如之何:怎么能 洁:使……纯洁
3.句子
子路行,以(之)告(子):省略句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判断句
4.提问:①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
子”这句话?
明确: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
②子路最后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说明
孔子及其弟子都知道了自 己的主张是无
法实行了。请问,子路是从哪里知道的?
明确:丈人是个精英,他懂得礼--止子路宿,杀鸡
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他懂得长幼有节,
但是他不仕,废“君臣之义”,甚至反讽孔
子--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由此
子路知道。
③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
明确: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废弃
君臣大义,消极避世的作为表示反对,认为应
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五)14.38,14.39,9.9
1.朗读,翻译
2.重点词语
晨门:主管城门晨夜启闭的人 奚自:自奚,从哪里(来)
是:这,此人 与:通“欤”,吗 果:坚决
末之难:没有办法诘难他 河:黄河 已:行不通
3.几个句子
奚自:介宾倒装
有心哉,击磬乎:谓语前置
鄙哉,nn乎:同上
果哉,末之难矣:宾语前置。果哉,末难之矣
三、课文内容理解:
1、如何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他苍凉、
无奈的行道生活?
补充:孔子简历:
(一)艰难的童年
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诞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
内“尼丘”山的一个山洞中(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孔子因
“尼丘”而名“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老二)。
3岁时,父亲叔粱纥去世,孔母颜征带着孔子回到了娘家曲
阜城内阙里,过上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受人歧视的艰难生
活。
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
17岁时,孔母颜征在因生活的折磨和社会的歧视心力
交瘁而死。
(二)政治上的起落
公元前5,孔子51岁,开始走上仕途,后因政绩
卓著,升大司寇,并代理宰相。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
第五年春季,孔子55岁,齐国害怕鲁国强盛,采用反间计
离间鲁国君臣关系。孔子只好离开鲁国。
(三)周游列国
公元前4,孔子55岁,开始周游列国。从55岁
到68岁,共计,孔子转辗卫、陈、鲁、宋、蔡、齐、
楚等诸侯国推行自己的仁政、礼治思想,多次险遭不测,深
陷囫囵,其间因兵、因饿等备受磨砺,尤其使孔子感到难过
的是他的为政思想,做人理念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甚至得
到贤哲隐士的嘲讽,更不要说推行了。公元前484年,时孔
子68岁,他终于在多次碰壁的情况下,带着万般无奈和遗
憾,孤独地回到鲁国。开始修诗书礼乐。公元前479年,
73岁的`孔子去世。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
以墓为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故居改名为孔庙。
2、寻找课文中出现的隐士有哪些?
明确: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蒉者
3、说说这些隐士有什么特点。说明理由。
明确:都是一些非同寻常、不等闲的人,或者说是那个时代
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都是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
对社会有深刻的理解,知道无法改变社会,所以选择避世,
他们理解孔子,同情孔子,同时也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
之”表达了深深的遗憾、惋惜。
4、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明确: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
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
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
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同:忧国忧民
异:孔子济世-- 隐士避世
四.小结。
这就是孔子,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一个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孔子的这种思想后来成了历代
儒家的理想和抱负,他们不管世界变得怎样,总认为人应
当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管结果怎样,我活着就要实现
我的理想:我心系天下,我要为万民造福。 隐士就像生活
中的那些智者,而孔子就是生活中的那些仁者。
五、作业:
1、整理笔记;
2、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待贾而沽》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待贾而沽》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分析理解特殊句式;
2、理解孔子待贾而沽的真正含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孔子待贾而沽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题--比喻知识分子等待有赏识他的人才肯效劳出力。
二、学生朗读:
三、疏通文意:
(一)9.13
1.朗读、翻译
2.重点字词掌握:
(1)韫椟:音yùn dú,匣子。
(2)善贾:识货的商人。
(3)沽:卖/买。
3.提问:①这里的“美玉”指的是什么?把美玉卖出去
表明什么?
明确:儒者常常以水和玉比德,所以,当子贡一说
到有美玉在这里时,孔子便知道他是以玉设
比,于是作出了“我正等待着识货的商人哩”的
回答。表明了孔子积极入世的思想。
②孔于说的是“我 待贾者也”而子贡问话中
说的是“求善贾而沽诸?”有何区别?
明确:读书人等待被任用,就像美玉等待识货的商
人来买一样,如果没有任用,就终身默默无
闻也没有关系,绝不会主动去炫耀自己以求
做官。 简而言之,读书人可以做官,但却不
可以求做官,不可以 “跑官”。
4、小结:“待贾而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自
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
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
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
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因此,本章反映了孔子
求仕的心理。
(二)9.5,7.23
1.朗读、翻译
2.掌握重点词语
文王:周文王,姬昌,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3、提问:孔子为什么觉得匡人和桓s不能拿他怎么样?
明确: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
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认为
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我认为是充分体
现了孔子的巨大自信和强烈的神圣的使命感。但是
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
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三)3.24
1.朗读、翻译
2.提问:仪封人认为不需要为孔子失去官职担忧,
理由是什么?“木铎”是什么东西?老天爷拿孔
子当木铎是什么意思?
明确: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
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
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
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
了。
(四)17.5,17.7
1.朗读、翻译
2.提问:①因为孔子热心仕途,所以后面两则是写谁来
召他去做官?他有没有应召?他的学生子路
反对他去,可孔子为什么还是接受了邀请?
②孔子觉得自己去公山弗扰那里做官,不只是
复兴东周的世道,那他还想干些什么?
明确:(1)继续发扬周朝的礼乐制度,(2)发扬广大高尚
的道德品行,(3)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4)施展
自己的'才华,(5)使自己名扬后世。
(五)8.13 ,5.12,15.40
1.朗读,翻译
2.理解 :
A.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
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
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
B. 宁武子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形势好转,对
他有利时,他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的政治
竭力尽忠。当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或处
处装傻,以便等待时机。孔子对宁武子的这种做法,基本
取赞许的态度。
(六)17.1
1.朗读、翻译
2、重点字词:
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归孔子豚:归,音kuì,赠送。豚,音tún,小猪。
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遇诸涂:涂,同“途”,道路。在路上遇到了他。
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
亟:屡次。
3.提问:公山弗扰、佛Z邀请孔子去做官,孔子为什么
答应,而阳货想要他去做官,他为什么就不愿意?
明确: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阳货因为囚禁了季桓子而在鲁
国控制大权,后来在鲁定公八年(当时孔子51岁)
背叛鲁国。虽然背叛鲁国是后来的事,但是,阳货是
哪一类的人,我们却可以从此而知道。他想要让孔子
去拜见他,目的是为了让孔子帮助他,但是,因为他
心术不正,所以孔子不想去拜见。对于这一类的人,
又没有恶迹显露出来,我们当然无法对他做什么,但
四.作业:
1、整理笔记;
2、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河渠书教案2(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河渠书 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参考课下注释,依靠工具书,疏通课文,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司马迁对许多成功的事实和经验的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及对于豪门的阻挠、气数等迷信思想的干扰的揭露,对汉代弊政无情的鞭挞。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司马迁对许多成功的事实和经验的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及对于豪门的阻挠、气数等迷信思想的干扰的揭露,对汉代弊政无情的鞭挞。
教学方法:练习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古代记述水道的著作,最早的当然要数《尚书禹贡》。但是它还不是专记水道,其中有导山、导水两部分。此外如《管子水地》、《度地》篇,《山海经》中的山经、海经等,都大体相似。专门记水道P自《史记河渠书》,此例一开,不但正史地方志将水道列为专节,还出现了如《水经注》那样的专门巨著,蔚成了古代地理书的一个大类,这意义实在非同小可。
《河渠书》的内容特征,首先是它不是对现有河渠做静态描述,如像《水经注》那样,分别记述某水系有某支流,发源某处、流经某地、沿途有何地形、地物、掌故,入于某川、某河、某海等等,而是主要通过河道的开凿、治理过程,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一般地,这项活动有三部分内容: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河渠书》给我们写了哪些河流的治理过程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它。
二、整体感知文本
1、文本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治水工程?
大禹治水
西门豹兴水利
郑国渠的开凿
元光年间瓠子决口DDDD田鼢及望气用数者以为天意
郑大农开凿漕渠DDDD益肥关中之地
河东守番系议绕砥柱开漕运DDDD河移徙,渠不利
御使张汤议通褒斜道以漕DDDD水湍多石,不能漕
庄熊罴议穿洛溉卤地DDDD水颓挖井渠,未得其饶
天子使人塞瓠子决口,下淇园竹为楗
天子作歌塞瓠子建宫,复禹旧迹,梁、楚复宁无水灾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
2、掌握文言词语
《第二教材》一填空简答1、2、3
三、探讨
1、《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八篇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其中《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表明司马迁对治水工程重要性的明确认识和深切关注。请结合译文理解本文这一内容。
2、文本写作特点
①鲜明的对比
②详略得当,结构完整
1、 如何理解司马迁的独到见解
四、重点语段练习
汉兴三十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其后四十有余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是时武安候田蚊为丞相,其奉邑食g。g居河北,河决而南则g无水,邑收多。蚊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
是时郑当时为大农,言曰:“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1、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人徒
事
为
度
2、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
①河决酸枣,东溃金堤 ②通,以漕,大便利
③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 ④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
3、翻译
①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②是时武安候田蚊为丞相,其奉邑食g。
③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
《六国年表》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中“表”的体例特点
2、解读《六国年表序》 (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内容),掌握读表的方法。
3、体会太史公在其中的历史倾向性
六国年表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汉代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记事,上起轩辕,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凡举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天文、地理、风俗。全书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共130篇,50余万字。其中,表十篇,有世表、年表、月表,自三代迄于太初,略远详近,断限明确,意在解决“并时于世,年差不明”的问题对于头绪纷繁的历史事件载其发生的年月;书八篇,帝王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是为古往今来能够“立功名于天下”的各阶层代表人物立传。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体大思精、流芳万世的巨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大放异彩的明珠。是一部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亡为背景、追求“历史与人性”的著作。它的光辉,亘古至今,影响极其深远,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一座仰之弥高的巨峰。
《史记》中的“表”
《史记》的“表”共有十篇,可分两类。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史表的创制,是《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
“十表”存目
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
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解读《六国年表.序》
一、识词义
1、周东徙洛邑
2、僭端见矣
3、先暴戾,後仁义
4、六卿擅晋权
5、矫称蜂出,誓盟不信
6、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
7、事异变,成功大
8、法后王
9、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二、思内容
1、《六国年表》是以什么材料为基础撰写的?为什么依据这部史书?
2、《秦记》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
3、你能不能从序文中太史公的看法和观点 ?
拟行路难(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拟行路难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诗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②领悟诗歌主旨:
问题导入: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领悟情感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赏析技巧
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五、拓展: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板书设计
认命--不认命--认命
抨击 悲愤 无奈
朱志红
《我家门前的海》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语言的优美以及大海的美,体会作者对海的爱。
2.了解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理解省略号和冒号的作用。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意思。
4.激发学生对大海的无限深情与无比热爱。
教学重点:
重点是了解“我家门前的海”是什么样子的。
教学难点:
难点是体会作者与大海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问题导入。
板书课题,质疑:“我”是谁?“我家在哪里”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
学生浏览课文, 回答:渔家孩子
在海岛
从课文中……
通过谈话交流导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 把带有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默读课文,思考:想想我眼中的海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写上批注。
2.找出带有拼音的生字词反复读。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为什么说大海是多变的脸?作者怎样描写?你喜欢怎样的脸?作者喜欢怎样的脸?
明白课文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形象写出海的.多变,有感情地朗读,小组合作朗读,男女生分读。
通过重点朗读,感受语言美。
“望不透的绿草”“开不败的百花”指什么?
结合“牧场”真正所指去想。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2.为什么说“海上牧场放牧着渔家人今日的欢欣,明日的希冀。”联系上文第二自然段去想,海里资源丰富,人民圈起海水养殖,各种水产品给渔家人带来经济效益,使渔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有感情朗读“牧场”部分,认识海产资源,了解海的富饶。
3. 为什么说大海像画,画里有什么?作者有什么理想?有这样的理想说明什么?
放声朗读“画”部分。
感受画面美,语言美。
四、总结全文,赏读好词佳句
大海是美丽的,人与海的关系密切,我们应该热爱它保护它,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世界更加美丽。
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培养学生热爱大海,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板书设计:
多变的脸――丰富感情
我家门前的海 海上牧场――明日希冀
热爱大海
延伸的画――愈来愈美
夜归鹿门(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夜归鹿门
三维目标
1、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过诵读,了解诗歌情感,并背诵。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4、然孟浩的“隐逸超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作者和孟浩然的生平,结合课文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简介:
然孟浩(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①、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②、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③、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歌内容
①、读并分析第1句
师: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②、读并分析第2句
师: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③、读并分析第3句师: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 :“庞公者 ,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④、读并分析第4句
师: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小结: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 ”,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三、迁移练习
课下练习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朱志红
《骑桶者》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2、领会小说的创作主题
3、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领会小说的创作主题
三、教学难点: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节课
课前准备:
将作者卡夫卡的生平介绍资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2)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骑桶者的呼喊,有没有看到骑桶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展示:骑马、骑牛、骑自行车、小孩子骑扫帚、竹马等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有看过或听说过骑桶飞翔吗?(学生回答)那么,我们今天这堂课就来学习卡夫卡的小说《骑桶者》。
(二)作者简介:学生来讲,老师补充,幻灯片展示
内容:弗兰茨卡夫卡(1883年-1924年),奥地利小说家,1883年7月3日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21岁时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排除自己内心的苦闷。他短暂的一生给后人留下的是三部未写完的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以《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为代表的几十部中短篇小说。卡夫卡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孤独和恐惧,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却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集中体现了“现代人的困惑”。
(三)课文分析:
1、默读课文,五分钟
2、这篇小说,同学们课前都预习过,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概括一下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问答法)
明确:天气寒冷,家中无煤,穷得买不起煤的“我”想去煤店老板借煤,“我”不是拎着煤桶走去,而是骑着煤桶前去,结果是,“我”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3、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有没有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讨论法,学生讨论并自主发言)
明确:两者皆可,并用幻灯片展示。
(1)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写道,“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
(2)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
①“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没有抬头看,因此,她没看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会感到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来换“我”的桶;
②“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可见,“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③老板娘解下围裙扇也可能是老板娘觉得围裙上有毛线绒想通过扇这个动作把毛线绒抖掉。
3、同学们,你们认为小说的创作主题是什么?(讨论法)
板书学生可能答的答案: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不交流。
老师小结 幻灯片展示:小说用一种虚幻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向煤店借求一铲煤而遭到驱赶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自私冷酷、人民生活的艰难以及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控诉和批判。
六、布置作业
1、分析“骑桶者”、“煤店老板”、“老板娘”的人物形象。
2、如果主人公“我”不是选择骑桶去借煤,而是拎着空桶走着去借煤,故事情节又将如何发展?
七、板书设计
骑桶者
卡夫卡
一、作者介绍
二、故事情节发展(理清结构)
决定借煤--生活拮据
到达煤店
骑桶借煤 正式借煤
惨遭驱赶
三、“老板娘”到底是否看到骑桶者、是否听到他的呼喊?
四、创作主题分析
六、布置作业
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