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英语文学探究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怪兽喜欢吃桔子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外英语文学探究论文(共含12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怪兽喜欢吃桔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国外英语文学探究论文

篇1:国外英语文学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加拿大英语文学后现代主义多元文化后殖民主义

论文摘要:20世纪下半叶,以“消解中心”、“边缘化”等为特点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对消解“欧洲中心”、“西方中心”,促使原来处于边缘地带的前殖民地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移向中心,起了推动作用。近年来文化研究、后殖民主义理论等的崛起,更是从理论上支持了这种倾向。本文审视了这一背景下加拿大英语文学的发展,论述它如何继承、借鉴和超越宗主国文学——英国文学和强势文学——美国文学,并发展和繁荣具有鲜明加拿大特点的民族文学;特别关注因长期的移民政策和多元文化政策而产生的体现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文学流派的一些优秀作品及其作者,如包沃林、克罗耶奇、小川、翁达杰等。

加拿大文学是在大西洋彼岸欧洲文学的历史性影响和近邻超级大国美国文学的强大影响的夹缝中发展起来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曾经是法、英殖民地的加拿大很长一段时期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学。加拿大作家(这里指加拿大英语作家,下文同——笔者注)所写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往往被视为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或美国文学的一种翻版。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加拿大知识分子就决心改变文学上这种令人沮丧的从属状况,不少作家和评论家从分析、归纳加拿大文学作品中有代表意义的主题入手,着意建立独立的加拿大文学。到了被称为“加拿大文艺复兴”的六十年代,他们更是孜孜不倦,把建立独立的加拿大文学、探寻和确定加拿大自己的民族特性视为已任。二十世纪中期,特别是一九六七年加拿大独立百年纪念以来,加拿大人思想认识上有了一个飞跃,对自己的国家充满了信心,加拿大文学才真正走向成熟,形成独立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的影响与日俱增,开始作为一支生力军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以来的二十年中,加拿大文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作家队伍空前扩大,新一代的作家脱颖而出;文学评论家的队伍日渐成熟;文学作品的题材日趋丰富多彩,创作手法也日趋多样化。由约翰·莫斯编著的《加拿大小说读者指南》(一九八七)就列举了诸如道德教育、哲理、社会现象评论、女权主义、老年问题、移民生活、历史、战争、科幻、心理分析、讽刺与幽默、荒诞与恐怖、地域风情等十余类。从创作手法来看,短短二十年中就涌现出一大批实验小说及先锋派小说。以前,诺斯洛普·弗莱几乎是惟一有国际影响的加拿大文学评论家。但六十年代末以来,一批年青的文学评论家脱颖而出,文学评论刊物数量激增,新增了如《加拿大小说杂志》、《加拿大作品评论》、《加拿大文学研究》等刊物,促进了作家间的交流切磋和加拿大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九十年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加拿大文学已进入成熟时期,它已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主要表现在:(一)加拿大文学不但已成为加拿大本国中学及大学的独立课程,而且还成了许多外国(包括中国)高等学府的外国文学专业的研究课题乃至独立课程;(二)加拿大不少著名作家不但为本国人民熟知,而且也享誉世界;(三)加拿大的优秀文学作品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分。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加拿大英语文学较为突出的是其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倾向以及多元文化的特点。

一、加拿大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潮流

加拿大作家的主要写作风格在很长一段时期一直是现实主义的。二十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在美国和欧洲各国兴起,并代表了一个卓越的文学发展时期;二战后,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又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这种更新的文**流。加拿大在文学发展方面似乎总是比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慢半拍到一拍[1]。一方面,一些加拿大作家仍在摹仿别人已近尾声的现代主义;另一方面,加拿大人传统的反美情绪使不少人对发源于美国的后现代主义抱怀疑态度。尽管如此,加拿大文学界仍然出现了一些学者,他们从理论上、创作实践上对后现代主义进行探讨、实验,写出了具有加拿大特色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他们中的突出代表有乔治·包沃林(一九三五—)、罗伯特·克罗耶奇(一九二七—)、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一九三九—)、迈克尔·翁达杰(一九四三—)、达夫妮·马拉特(一九四二—)等。

乔治·包沃林是加拿大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关注点是加拿大开拓史。从这一题材入手,他实施了他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观。他的文章《画出来的窗户:关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几点想法》一直被视为加拿大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辩论中为数不多的有创见的论文之一。小说《燃烧的水》(一九八○)被加拿大当代文学评论家琳达·哈钦归于“首先解构英国的社会和文学神话,以重新确定自己作为殖民地的历史”[2]的加拿大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典型,也是包沃林实践自己后现代主义文学观的最好范例。他在小说的前言中意味深长地称自己的这本书是“一部真正的历史小说”。然而实际上,他是在借历史人物乔治·温哥华的探险来戏仿“大英帝国殖民主义英雄发现和征服世界”这类帝国主义神话。“通过使用戏仿,他们(包沃林等加拿大作家——作者注)还对欧洲和美国文学中典型的神话和形式提出了疑问……”[3]包沃林认为,小说的功用不是描述历史或解释历史,而是创造历史。他说:“加拿大惟一的历史就是书写历史。”[4]在此,他不仅暗示了加拿大历史的短暂和平淡,也似乎在间接说明,只有通过小说这面镜子,历史才成为历史。《燃烧的水》这一类小说被琳达·哈钦称为“编史元小说”,“这些作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小说,因为它们在关注写作、阅读和理解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元小说的倾向,不仅自觉地表露出自身的虚构性,同时也公开地关注阅读和写作历史与小说这种行为(及结果)。”[5]

另一位有代表性的加拿大后现代主义作家是罗伯特·克罗耶奇。在加拿大和美国求学与工作的双重经历使他的小说创作也带上了双重性。一方面,他依恋自己的祖国,特别是家乡的西部大草原,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深深地植根于阿尔伯达这块肥沃的土壤中——他所有的小说都以加拿大为主要场景,人物绝大多数也是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同时他还勇于借鉴叙述学、魔幻现实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国际文学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开拓新的“疆界”。在其“西部草原三部曲”——小说《我的吼叫》(一九六六)、《养种马的人》(一九六七)和《沉沦的印第安人》(一九七三)中大胆尝试后现代主义的各种创作手法,运用了文本的互文性、元小说、自我指涉、高度的不确定性等多种后现作策略和手法。更为重要的是,他与美国学者威廉·维·斯巴诺斯一起创办了著名的《疆界2:后现代文学杂志》,探讨和推广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激发了加拿大人对作为文学和文化运动的后现代主义的兴趣。克罗耶奇还被看成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在加拿大最早的表述者或代言人:在与玛格丽特·劳伦斯(一九二六—一九八七)的交谈中他说,“我们没有自己的身份,除非有人讲述我们的故事。虚构(小说)造成我们的真实”,这句话因暗示了加拿大的后殖民身份而成为经常被人们引用的语录。

包沃林关于“历史即虚构”、“发现即编造”的论点和克罗耶奇“小说使我们真实”的名句显然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传统背道而驰。这两位后现代主义作家又不约而同地强调了“讲述”故事的重要性。为了重新找到一种独立的、真实可信的叙述声音,克罗耶奇认为,“加拿大(英语)作家必须摧毁那种一直使自己无法听到自己声音的、出于同源的美国语言和英国语言。”[6]

在这方面,还有一些加拿大作家态度更为激烈。如丹尼斯·李(一九三九—)就宣称,只有退回到沉默的状态,拒绝玩以说话为基础的摹仿性游戏,加拿大文学才能最终摆脱曾经作为殖民地的历史阴影,因为采用这种现实主义就意味着采用外国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法。李认为,只有通过倾听空间的“韵律”,加拿大作家才有可能寻找真正能表达自我的方式。他还宣称:“要在一个殖民地不假思索地说话……那就不得不借助反映异国空间的文字。思索意味着陷入沉默,意味着发现真正属于你自己的空间却没有文字。”[7]这是对人们的一种提醒:光用美学标准来评判、探讨加拿大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不够的,我们不应忽视它作为前殖民地身份的政治内涵。“政治是加拿大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加拿大后现代主义作家们在背离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传统的同时,还向欧洲/美国文化的主导地位或中心地位提出了挑战。他们中不少人在小说中记载、反映了加拿大作为殖民地的经验、人们对强大邻国文化殖民倾向的恐惧,以及这种经验和恐惧在当代加拿大人心灵上留下的阴影。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浮现》就是一例。女主人公对美国及一切与之相关的事物都有一种恐惧感和厌恶感。她走在回故乡的路上,满目都是被“从南方蔓延过来的病毒”毁坏的树木——暗喻美国对北方邻国加拿大的毁灭性影响;一路上,美国的阴影更是随处可见:美国人开办的电力公司为提高水位,破坏湖围,给森林和动物们带来了灭顶之灾;有美国人提出用高价购买主人公的家园,以便“从事一些狩猎或捕鱼的活动”。[9]然而,最令人不安的是美国文化对加拿大文化的侵蚀,包括女主人公的两位旅伴在内的许多加拿大人竞相模仿美国人的生活风格和语言,并以此为荣;到处都是美国游客,“他们的独木舟船头上插着一面满是星星的旗子,……这好像向我们(加拿大人——作者注)显示:我们正在一个被(他们)占领的土地上。”[10]

加拿大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们没有就此驻足,他们认为,加拿大文学的发展中没有完全成熟的现代主义运动这一阶段,这未必不是件好事,因为,这可以被看成建立独立自主的加拿大(英语)文学理想的起点。克罗耶奇宣称:“加拿大文学从维多利亚阶段直接发展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这个产生了马歇尔·麦克卢汉和诺思罗普·弗莱的国家,(对欧洲和美国的主导文化)作出抵抗的方法就是从来没有现代主义化过。”[11]在这种情况下,加拿大人并没有跟在美国和欧洲的后现代主义文**流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在走自己的路。相对欧美“中心”而言,加拿大处于“边缘”或“外围”的位置。琳达·哈钦指出,“加拿大是一个不喜欢中心的国家,多元文化盛行”,那儿有极强的“反中心意识”和“地域意识”(regionalism);同时,“加拿大文学传统中妇女的声音特别强……她们一直就是文学主流”。[12]因此,加拿大当代文学又呈现出区域性、多元化、女性化等特点。以弗兰克·戴维(一九四○—)为代表的一些加拿大学者表达了更为激烈的`观点,他们认为,只有当已被奉为经典的、代表了等级制度的欧美现代主义文学衰败了,加拿大的区域性文学和边缘/外围文学(如少数族裔文学、女性文学等)才有可能兴盛繁荣。因此,他们将加拿大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与区域性文学和边缘/外围文学视为利益一致、同步兴盛的发展趋向。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加拿大的后现代主义文**流并不是一场纯粹的文学运动,它应该是加拿大政治、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拿大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含有后殖民主义、多元文化、女性主义等政治倾向,它的政治内涵使它有时成了“后殖民主义”和“后美国、欧洲中心主义”的同义词。

二、双重语境下少数族裔作家的崛起

加拿大是移民国家,种族构成十分丰富。二战以后汹涌的移民潮更使其然。为了保护少数族裔权益、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维护社会稳定,加拿大政府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通过立法,推动形成了以英法双语制为基础、以多元文化为特色的社会、文化和文学新格局。这一特色被称为“加拿大马赛克”,它如同一幅多彩拼贴画,其中每个族群都可以保留各自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它们既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性群体,互为彼在,同时又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中共存。

近年来,源于文化研究的反西方文化霸权和欧洲/美国中心主义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兴起,它也借助多元文化的浪潮迅速传遍全球。有关专家认为,凡受过英、法、葡、西等殖民主义者压迫的民族的文学,尤其是在殖民主义及帝国主义霸权撤出后所产生的民族文学,都是后殖民文学[13]。作为前法、英殖民地和英联邦的一员,加拿大的文学,特别是始于六十年代末、真正具有本国特色及独立文化意识的加拿大文学显然属于此列。与加拿大的后殖民文学一起发展、成长的,是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族裔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为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增添了鲜艳的色彩,也拓宽了加拿大文学创作的表现空间。由于受作家双重或多重种族文化背景的影响,他们的创作主题往往具有独特的冲突性和复杂性,而这种冲突性和复杂性往往使后现代手法运用起来显得更为贴切自然。他们将本民族的文化及语言特色带进加拿大英语文学,也丰富了传统的英语文学形式,增加了它的生气与活力。

在加拿大,不仅有被称为“立国民族”的英裔、法裔居民,还有被称为“第一民族”或“原住民族”的印第安人、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等土著居民,更有来自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移民。与此相同,正在崛起的加拿大优秀少数族裔作家的种族构成也很丰富多彩,他们包括犹太裔作家伦纳德·科恩(一九三四—)、捷克出生的作家约瑟夫·斯克沃雷克基(一九二四—)、乌克兰裔女作家简妮丝·库利克、匈牙利裔作家乔治·乔纳斯(一九三五—)、印度出生的作家洛辛顿·米斯特里(一九五二—)、斯里兰卡出生的迈克尔·翁达杰(一九四三—)和日裔女作家乔伊·小川(一九三五—)等等。其中,乔伊·小川和迈克尔·翁达杰的文学创作分别体现了加拿大当代文学的两个重要特征——多元文化与后殖民倾向。

乔伊·小川生于温哥华,是日本移民后裔。尽管她是因诗歌成就成名,但人们普遍将其长篇小说《伯母》(一九八一)及其续集《总有一天》(一九九二)视为她的代表作。她的小说被看作了反映加拿大多元文化语境中少数族裔自我意识觉醒并不断成熟的经典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队偷袭珍珠港之后,加拿大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立法,强行将在温哥华附近沿海地区居住了好几代的日本侨民(约二万余人)撤离西海岸,并剥夺其财产。他们或被关入劳动营、集中营,或被驱赶到内陆地区,或被遣送到废弃的矿区;尚未取得加拿大国籍的日侨中则有不少人被赶回日本。这些远远超出军事必需的种族主义政策造成了大量家庭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战争结束后,这一政策仍在继续且变本加厉,直到一九四九年才终止。七年的种族歧视和迫害促使人们逐渐觉醒并进行了经过多年的抗争。一九八八年,加拿大政府正式宣布向受害者道歉并承诺向社团和个人赔偿经济损失。

二战期间,小川一家作为“敌侨”也被迫从西海岸迁往内陆。《伯母》及续集《总有一天》就是根据她和家人的这一亲身经历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作者用充满深情的笔调,描写了中根和加藤这两个日本侨民家庭在二战期间和战后的遭遇,反映了世界大战和种族主义给众多普通人带来的痛苦和创伤,叙述了他们逐步认清痛苦之根源并为在加拿大这个多种族共存的社会中争取民族认同而进行抗争和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伯母》一书既真实感人,但又避免了直接、过分地宣泄怨恨与悲痛,从而显现出一种哀而不怨、隐忍有力的风格。小说获加拿大作家协会一九八二年颁发的书籍奖,也成了反映加拿大多元文化语境中少数族裔自我意识日渐觉醒并在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中不断成熟的经典作品之一。为此,它被列入“加拿大英语文学”课程的“必读书目”。

少数族裔作家的另一杰出人物迈克尔·翁达杰出生在英属殖民地锡兰(如今的斯里兰卡),十一岁时随母赴英国,在伦敦读小学和中学;十九岁迁往加拿大,受大学教育并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定居加拿大,在多伦多约克大学教授英语文学,同时从事文学创作。特殊的身世和经历使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多元文化特色。他认为自己“既是亚洲作家,也是加拿大作家,也可能是二者的混合”。从种族上说,他本人就是多元混合血统的产物,其祖先中既有印度人,也有荷兰人和英国人。翁达杰是位多产的作家,迄今为止已出版了诗集、小说、回忆录、文学评传等十数部,还发表过文学评论文章等。这位很有天赋的后现代主义作家,早在七十年代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琳达·哈钦指出:“在文学中,我们对体裁的界限也持同样的怀疑。用克罗耶奇的话讲,‘现代主义文学限定了边界,现在需要的是一种冲破这些界限的后现代主义文学’”。[14]翁达杰正是这样一位“冲破界限”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他涉及的范畴主要是诗歌和小说,但他最大限度地对传统的文学形式进行了反叛和颠覆,打破了小说与诗歌以及其他文学体裁之间的阻隔,将诗歌、笔记、传记、医学档案、病史记录、新闻报道等融入小说,尤其重要的是,他颠覆了小说创作的传统套路。在他充满激情和诗意的笔下,虚构与事实、抒情与机智、反讽与幽默、诗歌与小说、新闻与笔记、访谈与想象,等等,完美地融为一体。翁达杰以其杰出的叙事艺术拓展了小说的疆界。他的作品给图书分类带来了麻烦,有些机构只能将他的作品粗略地分为“散文”和“诗歌”两类;不同的研究人员将他的同一部作品分列在“回忆录”、“小说”、“散文诗”等不同的目录下。他被誉为“风格的熔炉”,也被称为所谓“跨文体”或“跨文本”写作的积极探索者和实践者,还被赞为“兼顾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诗人小说家”。

翁达杰像小川等加拿大作家一样,也是先以诗歌创作成名。然而,使他跻身于国际知名作家行列的却是小说《英国病人》。《英国病人》也显示了上述“跨文体”创作风格的不少特点,而最为突出的,是它的后殖民主义倾向。

《英国病人》的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前夕,地点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北部一幢被用作英军临时战地医院的别墅内。小说有四位主要人物:一位是印度锡克族工兵基普·辛格,在英军中任排雷专家,他出生入死为英军排除地雷受了伤,内心却对英国殖民统治深恶痛绝。第二位伤员卡拉瓦乔是英国前殖民地(加拿大)居民,战前曾是行窃高手,战争中任英军谍报员,被敌人折断拇指,失去了谋生能力。第三位是个全身严重烧伤、身份不明的神秘伤员,大家称他为“英国病人”,最后却被证实根本不是英国人,而是匈牙利沙漠探险家阿尔马希伯爵,他为救被困沙漠的女友而遭遇飞机爆炸、女友丧生、自己负重伤的悲剧。第四位则是照顾这些伤员的护士——二十岁的加拿大姑娘汉娜,她的生父和养父都在建设英国殖民地的劳作中受伤乃至丧生,母亲也死于养父所制造的炸弹的意外爆炸,接二连三地失去亲人使汉娜心灵深受创伤。整部小说就写这四个人物在医院里的生活、交谈、回忆。最后,作者才简单交代男女主人公的结局:基普战后回印度当了医生,家庭幸福;汉娜回到加拿大,“很可能与另外一个她并不满意的人共同生活”。

《英国病人》被公认是“后殖民小说”的经典。小说的反殖民主义立场十分明显。基普、卡拉瓦乔和汉娜称阿尔马希为“英国病人”,其实他们三人的身世和经历却都在暗示:在某种意义上,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英国(殖民主义的)病人”,因为他们多少都受过英国殖民主义的伤害;他们是后殖民时代的一代新人,是“生于此地却居于彼处的国际混血儿,终身都在为回归或离开故土而奋斗。”翁达杰本人也有强烈的反殖民主义意识,对欧美白人所写的历史著作有意忽视亚洲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做的贡献很反感,声称“在那场战争中,印度次大陆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我非常高兴基普·辛格的出现,在他身上有着我的经历。”[15]同时,《英国病人》以其对“历史”的戏仿、对小说创作过程的关注、对“真实”与“虚构”可疑界线的揭示等,又展现了典型的后现代文学特征。如同在其他作品中那样,翁达杰再一次把历史与小说、真实与虚构融为一体。小说的英国版和加拿大版都在封面上使用了一个头缠穆斯林头巾、双手攀沿的男子的照片,这是摄于一九三二年的阿尔马希伯爵。历史性和真实性在这幅照片中带着一丝嘲弄人的形式进入小说(虚构)的世界,令人深思[16]。书中不少情景虽来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但事实上它不是历史而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只是这个虚构的故事给人造成了一个非常生动逼真的印象。

翁达杰已荣获无数国际、国内奖项和荣誉,包括四次加拿大最高文学奖——加拿大总督奖,《英国病人》(一九九二)是四部获奖作品之一。此外,《英国病人》还获当年的布克奖,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后还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的九项大奖(一九九六)。

“后现代”、“后殖民”和“多元文化”成了当代加拿大英语文学,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中几个紧密相关的特点。正如琳达·哈钦在为一部多元文化题材的小说集《另外的孤独》所写的序中所说:“加拿大文学是一个由许多条河流汇入的海洋,这些河流中流动着七十来个文化群体的痛苦和欢乐,而这些河流的汇合使所有的水都发生了变化。……我这里引用了“后现代”和“后殖民”两个词,因为加拿大多元文化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可以被视为参与了这两种文化现象。”[17]

正是少数族裔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当代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移民为加拿大所带来的文化繁荣永远改变了我们关于‘加拿大文学’构成的观念”。[18]

参考文献

[1]黄仲文(主编):《加拿大英国文学简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40页。

[2]琳达·哈钦:《加拿大后现代主义——加拿大现代英国小说研究》,赵伐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20页。

[3]同上。

[4]乔治·包沃林:《一本简短悲惨的书》,温哥华:塔伦布克斯出版公司,1977年。

[5]琳达·哈钦:《加拿大后现代主义——加拿大现代英国小说研究》,赵伐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29页。

[6]克罗耶奇:《一个加拿大问题》,载《疆界2》,1974年,第3期,第1页。

[7]丹尼斯·李:《韵律,国家,沉默:在殖民主义的空间写作》,载《疆界2》,1974年,第3期,第163页。

[8]琳达·哈钦:《加拿大后现代主义——加拿大现代英国小说研究》,赵伐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4页。

[9]王晓英:《生存回归真我——论<浮现>的多元化主题》,载《外国文学研究》,,第2期。

[10]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浮现》,蒋丽珠译,译林出版社,,第131页。

[11]克罗耶奇:《一个加拿大问题》,载《疆界2》,1974年,第3期,第1页。

[12]同上。

[13]申慧辉:《寻回被盗走的声音——当代加拿大英语文学中的后殖民意识》,载《世界文学》1994年第5期,第199页。

[14]琳达·哈钦:《加拿大后现代主义——加拿大现代英国小说研究》,赵伐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17页。

[15]瞿世镜:《<英国病人>——“后殖民小说”经典作品之一=,载《文艺报》,199月23日。

[16]梅绍武:《英国病人》(长篇选译·前言),载《世界文学》,1994年,第五期,第9页。

[17]琳达·哈钦:《另外的孤独》,王逢振译,载《世界文学》,1994年,第5期,第167页。

[18]同上,第162页。

篇2:析国外英语文学的特征及其意义论文

析国外英语文学的特征及其意义论文

一、国外英语文学的特征

1、注重人物的内涵和心灵美的描写。不同于中国汉语文学对人物的描写集其宠爱于一身的特点,即在中国文学中正面的主角一定是善良的、美丽的,没有缺点,在国外英语文学中更注重对人物全面的层次描写,正面的人物也可以是长得不漂亮的,也可以有缺点,以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为例。文中对Jane的塑造是立体的,她长得并不漂亮,没有地位没有财富,身世凄惨,成长坎坷,感情路也不平坦,但她对人生、对挫折有着自己的看法,从未妥协。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可以佐证:If Godhad gifred me with some beauty andmuchwealth.I shouldhavemadEit ashard for you to leave me asitisnowformeto leave you.I amnottalking to younow through the medium of custom.convenionalties,nor even ofmortal flesh……还有一段是Jane和罗切斯特的对话,“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渺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和你有样多的灵魂,一样充实的心”。这段描写也写出了女主角的一种恋爱观,即在不偏离道德传统的基础上追求平等基础上的爱情与婚姻。

2、受作者本身影响很大。文学不是主观凭空创作的,但或多或少会受到作者价值观念和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文中上一节已经讲过《简爱》的写作背景,在此不予重述。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Gone with the wind》中的写作背景是南北战争,是因为作者小时候就很喜欢听有关美国南北战争的故事,同样作者以《飘》命名,寓意南方的奢华被北军洗劫一空,一切随风飘去,充满了女性的独特视角和伤感,以及对南方的同情,这是因为作者是一个地道的南方人,她生长的城市亚特兰大正是南北战争中南方军队最后的据守防线。

3、注重文字的推敲和语言的和谐。外国英语文学虽然不像中国古文诗歌一样要求押韵,平仄相宜,但也注重对文字的推敲。以一首小诗为例,“Iquarreled with my brother,I do not knowwhat about.one thing led to another Andsome how we fell out.The start of it wasslight,The end of it was strong,He saidhe was right I knew he was wrong.”这是一首英语入门的小诗,如果对诗进行仔细的拆分不难得出结论,以每两小句为一节,结尾单词形成押韵,如brother发音与another发音的元音部分等等,需要读者好好揣摩。这首小诗中还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此外,在英语诗歌中还包括双生、叠韵等表现手法。诗歌只是文学中仅小的一部分,以管窥豹,可见一斑。

4、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国外英语文学题材多样,有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百年孤独》,有荒诞派小说《甲壳虫》,有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等等,但无论题材的多样性还是取材的广泛性,文学创作的重点更多地突破了单一的传奇式个人英雄主义,着重于不同社会层面形形色色的人物。

二、运用这些文学特征的意义

1、反映历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样以《简爱》为例,文中所写的背景并不是空穴来风,正是基于当时英国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对男人服从,没有思想的背景,作者化名为男性写出了广大女性对于旧观念、就制度的抵制,渴望婚姻的平等与幸福,给千万妇女以精神上和思想道德上的指引。

2、尊重历史,认识更透彻。文学是对生活的艺术化加工,在文学中能反映生活也能为更好地生活提供参考。正因如此,文学才有了传承和学习的意义。以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漂亮朋友》为例,对小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不啻杜洛瓦的卑鄙手段,有的人对那些愿意与他为伍的上流太太小姐同情等等。但是,首先小说立意深远,重在通过小人物暴露当时社会新闻界的黑幕,莫泊桑在巴尔扎克《幻灭》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三、总结

国外英语文学范围广阔,历史悠久,体裁多样,取材丰富,在长时间的积淀中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尤其是在尊重历史,反映历史的基础上,注重对读者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的良性引导,使读者对历史有更透彻的理解,和对时局更全面的把握。

篇3:英语文学论文提纲

Abstract

While bring unparalleled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to society on economy and culture.Internet technology has given a huge challenge to the origi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is a global issue, it involves the economy, the culture, the legal aspects of morality, and it requires joint efforts of the whole society.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brings huge impact. At present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were insufficient, such as legislation, patents, etc. In many countri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lags behind; the system is relatively backward, compar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verage still have a large gap.

Keywords: System;The status;Protection; Changing;influence

Ⅰ. Traditional syste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 The severe situation. Traditional syste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leading to the crisis.

1.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scope expands unceasing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kes the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from single copyright expanded to commercial secre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ven network domain.

2. Realistic social ethics and network ethics to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knowledge propagation. These differences influence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from a subjective.

3. Network monopoly attenuated.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legislation differences and the rights protection period ragged, etc. All profoundly influence to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exclusiveness and weake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monopoly.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nfirmation, using, monitoring and protect the realization are difficult.

4. Network unfair competition. Network unfair competition often occur in e-commerce, it has great harmfulness .Network unfair competition problems triggered network domain name and well-known trademark and other industri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problems. Network unfair competition problems triggered network domain name and well-known trademark and other industri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problems.

B.It needs to be changed. Traditional syste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of change is related to people's interests. Once lost its protection, any innovation will be taken away or suppressed. This is a matter of “To be or not to be”

Ⅱ. There are some controversies

A. network liberalization - Open/close source. It is a widely discussed topic, and still has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B. more strict law enforcement. If we don't sound legal system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r, conversely, or even give up the existing protection system we will live in a quiet society, no innovation, no character, no development.

C. consciously. Some people think that legal is unnecessary and high moral man is just ok. It is just a long-term and unrealistic ideal

Ⅲ. Some thoughts.

A. More perfect legal system and the consummation system .Although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truth ethics. For the time being, a more perfect legal system and the consummation system is a direct way of solving the problem.

B. Strengthens education. The personate is most important, so strengthen education is necessary.

C. Targeted policies .We can adopt different action in different fields, for instance the open source movement in computer technology. It could attract more volunteers; we also can take powerful legal protection for commercial secrets. Those are some fields.

Copyright

Commercial secrets

software

Digital library and database

D. Network ethics. This is a brand-new topic, we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a good social network information society.

Reference

1. Peter, D. .A Philosoph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M] .Dartmouth: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2. Tina, H. & Linda ,F.().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M].London:Law Press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Pal grave Publishers Ltd.

3. Brussels.(. 3).Copyright and Related Right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M].German: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4.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M].London:White P aper,1995

5. l-10.

6. Lyon,L.(2002).Public relations for your library:A tool for effective communications:[J].Library talk,l 5(3)4―6. :

7. Rosenoer.(2001).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J] .Intellectual Property.

8. 吴永臻(.6)网络信息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

9. 陈益君张军(2001.5).网络信息传播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J].情报学报.

10. 张文杰姜素兰(1998.3).网络发展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篇4:英语文学论文提纲

题目

A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题目:二号,黑体,加粗,居中,除了英语小词外,其他单词首字母都要大写;另外:除了题目外,论文中所有英文的字体均采用“Times New Roman”)

(学院、专业、学号、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小四号宋体字,加粗),依次排印在论文题目下,上空二行,居中)

Abstract

This paper centers on the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 (英文摘要:上空二行;题目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置于粗体方括号内,顶格放置;随后的内容与前面的粗体方括号之间空一格,不用其他任何标点符号;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不加粗;单倍行距。)

Key Word

idiom; comparison; English; Chinese

(英文关键词:题目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两个单词的首字母要大写,置于粗体方括号内,顶格放置;随后的内容与前面的粗体方括号之间空一格,不用任何其他标点符号,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不加粗,除了专有名词外,其他单词的首字母不大写,各单词之间用分号“;”隔开,分号之后空一格;最后一个关键词之后不用任何标点符号;单倍行距。)

Introduction

(顶格,除了第一个单词及专有名词外,其他单词首字母都不要大写;标题最后不用任何标点符号,上空两行)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 So, this essay is trying to

focu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doms in terms

of their essential meaning, customary usage and typical expression

(Chang Liang, 1993:44; Li Guangling, ).

(段落第一行缩进4个英文字符;夹注的标注法:出现在夹注中的作者必须与文后的参考文献形成一一对应关系;注意一个或多个作者间的标点符号,时间、页码等的标注法;另外,汉语参考文献的作者要以拼音形式出现,不能出现汉语姓氏;夹注出现在标点符号之前)

正文

.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English idioms and Chinese idioms

In English, …. And it can be clearly seen in the below examples:

(1) I don’t know。我不知道。 (2) I am not a poet. 我不是诗人。 (正文中的例子以(1),(2)…为序号排列,直至最后一个例子;而①, ②…则为脚注或尾注的上标序号)

3.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idioms and Chinese idioms

3.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idioms

(正文章节序号编制:章的编号:1. ,2., 3.,…;节的编号:1.1,1.2…,2.1,2.2…;小节的编号为:1.1.1,

1.1.2…。小节以下层次,采用希腊数字加括号为序,如(i),(ii)…;之后再采用字母加括号,如(a),

(b),…;每章题目左顶格,小四号字,加粗;每节(及小节以下)题目左顶格,小四号字,不加粗但要斜体;所有章节的题目都单独一行,最后不加任何标点符号)

In conclusion, ….

3.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idioms

Feng (1998) found some problems as shown in the following

examples (注意此句中夹注的另一种写法):

(9) We never know the worth of water till the well is dry.

(10) People take no thought of the value of time until they lose

it.

3.2.1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References) (小四号,加粗,后面不加任何标点符号) Sanved, ed. The Oxford book of American literary anecdotes[C]. New

篇5:英语文学论文选题

1.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文化精神

2. 英雄符码及其解构——荷马史诗主要史诗主要形象论析

3. 论《俄狄浦斯王》的冲突艺术美

4. 论《美狄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5. 从古希腊到18世纪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

6. 《埃涅阿斯纪》主题的原型意义

7. 试论基督教伦理在西方文学中的演变

8. 但丁与基督教文化

9. 哥特式小说的原理与发展

10. 中国武侠小说与骑士文学的比较

11. 《堂吉诃德》的多重意义

12. 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13. 试论《威尼斯商人》的冲突艺术

14. 《奥瑟罗》悲剧冲突艺术

15. 论《李尔王》的人文主义思想

16. 论《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形象

17.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西厢记》抒情艺术之比较

18. 试论莎士比亚喜剧风格

19. 莎士比亚悲剧风格的特殊性及其历史意义

20. 论《汤姆·琼斯》人物刻画的美学原则

篇6:英语文学论文选题

1. 《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

2. 论《浮士德》思想体系的矛盾

3. 论卢梭《忏悔录》的自审意识与超俗意识

4. 济慈及其《夜莺颂》的美学魅力

5. 欧洲社会的讽刺画卷——《唐璜》浅析

6. 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7.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8. 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9. 论司汤达小说心理描写的艺术

10. 司汤达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11. 成功与幻灭——拉斯蒂涅(《高老头》)与吕西安(《红与白》)之比较

12. 巴尔扎克小说的现代文化意蕴

13. 论《包法利夫人》

14. 19世纪英国女小说家研究

15. 《傲慢与偏见》的戏剧叙述

16. 夏洛蒂·勃朗笔下的女性形象系统

17. 《呼啸山庄》的叙述技巧与结构艺术

18. 试析《简·爱》和《呼啸山庄》的情感模式

19. 《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之比较

20. 梅里美中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

21. 《茶花女》的悲剧艺术

篇7:英语文学论文选题

1. 茶花女与杜十娘比较

2. 从蒙太里尼形象看《牛虻》的反宗教主题

3. 论哈代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

4. 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艺术风格之比较

5. 论威尔斯的科学幻想小说

6. 论《恶之花》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7. 略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8. 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形象

9. 易卜生有肖伯纳的“社会问题剧”的异同论

10. 19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

11. 俄罗斯文学中的妇女形象

12. 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13.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

14. 屠格涅夫的抒情手法

15. 屠格涅夫与郁达夫比较研究

16.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

17. 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18.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现代派文学

19. “现代性”历史文化语境中的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篇8:英语文学论文题目

英语文学论文题目

1、美国教育的衰弱(The Drop of American Education)

2、世纪欧洲移民对美国工业化的积极影响(The Positive Impacts of European Immigration on American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th Century)

3、朱丽叶之人物分析(Character Studies in Juliet)

4、《红字》中海丝特白兰不理智的一面(The Irrational Side of Hester Prynne of The Scarlet Letter)

5、《董贝父子》中的矛盾冲突(The Conflict in Donbey and Son)

6、论文化不同对联想意义及翻译的影响(On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Associative Meanings and Translation)

7、主述理论在文学中的运用(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matic Theory in Literature)

8、语用学中的会话含义理论(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Theory in Pragmatics)

9、英语语音简析及对提高初学者口语的指导(A Brief Analysis of English Phonetics as well as a Guide to Improve Learners’ Oral English)

10、比较两种对于哈姆雷特复仇的评论(Comparison on Two Kinds of Comments on Hamlet’s Revenge)

11、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

12、英语的学与教 (English Learning and Teaching)

13、由美国年总统选举所想到的 (More th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14、论腐朽世界中的纯洁品质——关于《雾都孤儿》的赏析 (The Purity in a Corrupt World—An Analysis of Oliver Twister)

15、论理智与情感之关系——对《理智与情感》的人物分析

16、入世对中国银行业的挑战 (Challenges on Chinese Banking Sector after Entering the WTO)

17、西进运动对美国的影响 (The Influences of Westward Movement on America)

18、史蒂芬?克拉申的听读假设和二语习得 (Stephen 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艾?巴?辛格——犹太文化的守护者 (LBSinger—the Patron of Jewish Civilization)

20、二十世纪年代美国妇女运动的派别 (The Politics of American Women’s Movement in the’s)

21、论《红字》的模糊性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

22、《嘉莉姐妹》中无心的欲望 (The Limitless Desires in Sister Carrie)

23、英语广告语言修辞特点 (Rhetorical Features in Advertising English)

24、《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Pau Morel’s 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25、造成苔丝悲剧命运的原因 (The Reasons for Tess’s Tragic Fate)

26、论恐怖主义的根源 (On the Root of Terrorism)

27、中印关系新纪元 (: A New Era of Sino-India Relationship)

28、希兹克利夫的复仇 (The Revenge of Heathcliff)

29、弗洛伊德理论对美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Freudian Theory on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

30、论萨姆一家人之“变形” (The Etamoephosis of the Samsas)

31、亚伯拉罕林肯的民主思想初探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Abraham Lincoln’s Thought of Democracy)

32、评析《傲慢与偏见》的男主人公达西 (MrDarc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33、《简爱》的圣经情书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ane Eyre and the Bible)

34、库区三角浮出水面——万州、开县、云阳经济宏图 (The Triangle of Reservoir Region Is Surfacing—Wanzhou, Kaixian and Yunyang Open a Great Diagram of Economy)

35、会话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Conversation)

36、浅析海明威笔下圣地亚哥与其它主人公之异同 (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Santiago and Other Heroes by Hemingway)

37、对嘉尔曼的偏见 (The Prejudice Against Carmen)

38、简爱——关于简爱的性格评论 (Jane Eyre—A Review of Jane Eyre’s Character in Jane Eyre)

39、《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和希斯克力夫之间的苦痛恋情 (The Suffering Love Between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 in Wuthering Heights)

40、简评妥协——研究《傲慢与偏见》(A Brief Comment on the Compromise—A Study of Pride and Prejudice)

41、《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面面观 (Analysis of the Marriage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42、试论简奥斯汀生活对其小说的影响 (On the Impact of Jane Austen’s Life on Her Novels)

43、“真实的诺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简析“真人秀”的实质和本地化过程 (When True Lies Challenge Tradition—An Analysis of the Reality and Localization of Reality TV)

44、《双城记》中的典型人物角色及其对主题的诠释(The Typical Characters of A Tale of Cities and Their Annotation to The Themes)

45、《傲慢与偏见》的生命力 (The Great Vitality of Pride and Prejudice)

46、平凡中的不平凡——《傲慢与偏见》(Significance in Commonplace—Pride and Prejudice)

47、萨皮尔沃夫理论 (Sapir-Whorf Hypothesis)

48、论格里高尔的悲剧 (An Analysis of Gregor’s Tragedy)

49、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予更多关注 (More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50、文体学: 语言学习的科学 (Stylistics: A Scientific Approach)

51、佛教在西方 (Buddhism in the West)

52、非语言交际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53、国际反恐 (International Anti-Terrorism)

54、全球资金市场近期特征与走向 (The Character and Tendency of Global Capital Market in Recent Decades)

55、从《老人与海》中桑堤亚哥的性格可知——人是打不败的 (A Man Cannot Be Defeated—From the Character of Santiago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56、南方的失落 (The Loss of the South)

57、戏谑与幽默 (Banter and Humor)

58、《嘉莉妹妹》中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Realist and Naturalist Factors in Sister Carrie)

59、论中国的口语教学(On Oral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60、浅析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The Teaching of Cultur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61、广告社会责任感诉求(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cern of Advertising)

62、英语中的性别歧视(Sex Discrimination in English Language )

63、电影《乱世佳人》长期受到青睐的原因(Gone with the Wind – Why This Movie Has the Lasting Popularity)

64、广告英语特点分析(An Analysis of Language Featur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

65、美国青少年教育问题浅析(An Attempting Study of the Problems of American Adolescents)

66、简爱自我价值的实现(The Realization of Jane Eyre’s Self-Worth )

67、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Free Trade Versus Protectionism)

68、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How to Promote Motivation in the Classroom)

69、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交际法”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Using CLT in English Teaching to Improve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70、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Up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71、论基督教对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的影响(On Christianity’s Influence Upon European Culture in the Early-stage Middle Ages )

72、《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种族主义小说吗?(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a Racist Novel?)

73、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学习(Culture Learning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74、试论哈姆雷特的两个主题(On the Two Themes of Hamlet)

75、谚语中的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 in Proverbs)

76、浅谈电视暴力和儿童的关系(TV Violence and Children)

77、《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Construction of Popular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78、理性视角看待当今文化多样性(Rational Perspectives toward Contemporary Culture Diversity)

79、米切尔在《飘》中的思想矛盾(Mitchell’s Ideological Contradiction in Gone With The Wind )

80、浅析马克?吐温作品之《竞选州长》(A Brief Analysis on Mark Twain’s Work Running for Governor)

81、美国霸权的文化诠释(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American Hegemony)

82、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语音问题(The Phonetic Problems of Chinese Students Learning English )

83、传统的中国文化对中国商业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n Chinese Business)

84、《双城记》中的典型人物角色及其对主题的诠释(The Typical Characters of A Tale of Cities and Their Annotation to The Themes)

85、从儒家理论角度浅谈赡养年老父母的责任(On the Filial Obliga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Confucian Theory)

86、消费需求与广告策略(Consumer Need and Advertising Strategies)

87、古埃及女性的地位(The Status of Women in Ancient Egypt)

88、成功的秘诀——电影《阿甘正传》的语言分析(The Secret of Success –Analysis of Forest Gump’s Language)

89、文化全球化和文化民族性(Cultural Globalization and Nationality )

90、儒家文化与现代教育(Confucianism and the Modern Education)

91、委婉语的产生与交际功能(Social Function and Origin of Euphemism)

92、对旅游市场营销的探讨(Tourism Marketing)

93、《黑暗之心》的内容与主题(The Content and Theme of Heart of Darkness)

94、诗词翻译中的—R翻译理论(On the -R Theories in Poetry Translation)

95、词组记忆单词的有效性(Vocabulary Study through Phrasal-learning)

96、伊拉克战争中所体现的美国价值观(The American Values Represented in the Iraq War)

97、实践词汇教学法(Word Teaching through Practice)

98、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于国内旅行社的影响(The Influence on Domestic Travel Agencies of China’s Entry 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99、高校校园文化及其建设(College Campus Culture and Its Construction)

100、试析《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象征主义手法(Symbolism in The Great Gatsby)

101、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Reading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Problems and Measures)

102、口语课堂中引入文化教学(Add Culture Into oral English Class)

103、意外结局的大师——欧?亨利(The Master of Surprising Ending—O?henry)

104、浅析中国女性传播者话语权的突破(On the Breakthrough of Discourse Analysis of Chinese)

105、浅析成都报业市场的竞争及启示(General Analysis of Chengdu Newspaper Market’s Competition and Enlightenment)

106、机遇?挑战?——试谈报纸应对网络的冲击(OpportunityChallenge?—The Impact of Internet on Newspaper)

107、菲茨杰拉德:“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F .Scott Fitzgerald : The Spokesman of the Jazz Age)

108、霍桑的善恶观——浅析《红字》中的四个主要人物(Howthoren’s View on Good and Evil –An Analysis of the Four Major Characters in The Scarlet)

109、中美文化差异之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 in China and America)

110、通过人物分析思考《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教理念(Christianity in Uncle Tom’s Cabin as Seen from Character Analysis)

篇9:英语文学语言艺术研究论文

摘要:人与人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以及情感表达的主要工具就是语言。很早之前,世界上就已经出现了英语文学,许多英语文学鼓励了大批的知识学者勇于文学艺术创作。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以及某一个时代客观存在的现象。本文就针对于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特点来对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展开研究。

关键词:英语;文学;语言艺术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言语交流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语言交流,所以才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语言的作用不仅仅只适用于现实生活,在英语文学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曾有人说,语言艺术是一个文学作品的重要灵魂。所以,想要真正的体会到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实质内容,就必须从文学的语言艺术着手,只有一定程度掌握了作者在语言运用工程中的变现手法,就能够体会到作者渗透在文字作品中的情感、态度以及思想。

1.意象性

文学作品的关键所在就是能够通过或平凡或者激烈的言语,以及惊悚或紧张的故事情节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文学作品往往能够构建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世界,在这个虚构的世界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为了使作品主体更加深刻,作者一般会通过借助背景描述以及环境氛围渲染,包括在故事情节中,塑造主人公的性格、心理以及外在形象等诸多方面,通过这一系列效果来使读者产生快乐、悲伤等各种情感。与此同时,文学作品并不仅仅是用来简单的供人们拿来排遣时间以及感受虚构的世界这么简单,更为关键的它承载着某一阶段内的政治事实以及社会现象,作者通过文字来寄托自身的真实情感,批判政治现象。雪莱的著作《西风颂》中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现代至今影响深远,不断激励人们勇往直前。《西风颂》是一首长篇长诗,其一共分了五小节在这首诗中,雪莱是美国诗人,他通过绘声绘色的描写西风拂过平原山川、划过大西洋上空,进而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情。在这首诗中,他的语言文字表现的相对来说激昂,通过万物神圣灵来抒发自己积极、无畏的精神。又比如莎士比亚的著作《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一名丹麦国王的儿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拥有高贵的品质,他始终相信世间的美好,直到父亲遇害、叔父篡位、亲母改嫁等一系列事宜最终让其彻底崩溃,他的内心充斥了满满的仇恨与复仇,从此哈姆雷特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哈姆雷特人生发生巨大转变另一个关键原因是他的性格,他可谓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莎士比亚就是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把一个高贵的王子呈现在读者眼前,随着王子人生的忽然转折,进一步吸引读者理解整个英语文学作品。

2.生动性

生动性也是英语文学作品中一大特点,文学作品中生动性会让不同的阅读者有不一样的感受,它能够达到一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当时的故事情节中一样,语言原本就是一门艺术,文学作品就是利用这一点借助语言的生动性特点,将想象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进而让阅读者感受到人物仿佛就真实存在一样,进而引领读者进行分析、思考。《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著作之一,在这篇著作中,巴尔扎克运用生动的语言,刻画了一个视财如命、狡猾奸诈、的人物形象,此人叫葛朗台。其中,有一小段话是这样来描述葛朗台对金钱视财如命的,“Heknowshowtolie,squat,starehalfthenpounceontheirprey,openpurse,swallowedthepilesofgold,thenquietlylyingdown,likeastuffedsnake,quietly,quietly,slowlydigesttheeatintothebelly.”在文中,中文意思就是,他知道怎样捕获猎物,与此同时张开钱袋的大嘴,吞进更多的钱”。作者把他比喻成一条贪吃的蛇,然后不动声色的将突进嘴里的东西完全消化掉。借用蛇的贪婪以及阴毒来比喻葛朗台,是最合适也是最为贴切的了,他可以将葛朗台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3.含蓄性

通常在文学作品中,有的作者言语较为锋利,目的就是直接的抨击一些政治事件或不利于人们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社会现象。但是也有许多作者是间接性的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即用有限的文字来表达较为深刻的内涵,读者在阅读过中总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所以读者会一边读一遍进行思考以及回味。经过细细品味以及思考,就会发现潜藏在作者语言表面下的情感表达,或新喜、或愤怒、或惆怅、或无奈等等,这也正是文学语言的含蓄性在英语文学中魅力所在。海明威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美国作家,他的著作《老人与海》更是家喻户晓,该著作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含蓄,文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文中刻画的鲨鱼则代表着一种邪恶,它意指那些阻碍人们成功的带有毁灭性以及侵略性的事物。主人公是一名勇于挑战一切困难,不畏艰辛的硬汉老人,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是描写老人在早上叫醒男孩的情景:“hetookholdofonefootgentlyandheldituntiltheboywoke”中文意思是:他轻柔地握住男孩的一只脚,直到男孩醒来。在这里,作者并没有对老人当时的神情以及心理做太多描述,而正是这种无声的效果让人们从心里感受老人对孩子的真实的温情以及爱。

言语传承文化的载体,也象征着社会的进步。英语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更是各位作家的内心情感表达,也是其思想主要的思想灵魂,正是由于言语艺术具备的这些特点,才能给予读者启发,让读者进行深思,本文主要从语言艺术的四个特点来对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进行研究,希望能为后期的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篇10:英语文学语言艺术研究论文

[2]吕程.解读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J].新校园:阅读,(6).

[3]王婕妤.浅谈英文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科技博览,(23):178-178.

[4]曾青梅,曾芝梅.英语教学中的文学与审美教育[J].广西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7(3):125-127.

篇11:英语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英语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考研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来叙述《呼啸山庄》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着名小说家和作家,是着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 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通过《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国文学史上着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着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 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的着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性。通过《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呼啸山庄》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二、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陈茂林从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响来分析,他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自然颂歌。小说中自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分享着人的痛苦和换了。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冲突和矛盾。 叶利荣则在其《追寻自我的历程--<呼啸山庄>主题探析》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富于激情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展示了他们在迷失之后寻找自我回归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处于自我冲突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充满抗争的一生是生命个体追寻自我历程的真实写照。

2. 王宏洁则在《自然与文明的冲击》中认为,自然和文明的冲突矛盾也就是《呼啸山庄》中的其中一个重要主题。自然,要求人们生活需要顺从内心情感和自然本性,得到自然错给予的舒适和自得。而文明,则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生活遵从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带来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类,因此纯净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会随着文明的出现和进步消失,自然会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诞生开始,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就不断。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英国着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简爱〉与〈呼啸山庄〉》一文。她写道:“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没有 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2.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他总结说:“《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篇12:英语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英语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选题的目的和研究现状

1)选题的目的

长时期以来, 人们视艾米莉?勃朗特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关于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有很多难解之谜, 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因而往往是旧谜刚解, 新谜又出, 解谜热潮似永无休止。

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 指出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 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 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 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 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 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2) 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 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 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 Gothic tradition) .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到70 年代以后, 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 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根据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 到2000 年9月为止, 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 还至少出版专着达184部, 其中1970 年以后为126 部, 仅90 年代就达59 部, 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 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 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

2.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大纲)

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 指出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 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 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 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 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 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预期的结果(大纲):

1.A Survey of Gothic

1.1 Definition of Gothic

1.2 the Origin of Gothic Novels

1.2.1 Historical Reasons

1.2.1.1 Folklore in Germantic Nationality

1.2.1.2 Drama in the Renaissance

1.2.1.3 the Bible and Legends in Christianity

1.2.2 Development of the Novel Itself

1.2.2.1 Challenge of Romanticism to Rationalism

1.2.2.2 Sublime and Beautiful

2. Emily's Gothic Heritage

2.1 Theme

2.1.1 Good and Evil

2.1.2 Revenge

2.2 Characters Description

2.2.1 Villain-hero

2.2.2 Delicate Young Girl

2.3 Atmosphere, Environment and Plot

2.3.1 Terror

2.3.2 Mystery

2.3.3 Supernatural

3.Emily's Gothic Innovation

3.1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3.1.1 Change of the Background

3.1.2 Use of Symbolism

3.1.3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3.1.4 Illusion and Sub-consciousness

3.2. Description of Figure Emotion and Psychology

References

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主要有资料查找、理论探讨研究、阅读法

3)研究所需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研究所需条件:纸张、打印设备、图书馆、互联网上获取国内外文献资料;

可能存在的问题:

(1)文献不足;

(2) 由于个人的观点和能力,使对研究对象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入。

3.研究进度安排

2009年11月中旬:确定论文题目

12月初:确定提纲并上交开题报告

2009年12月底-2010年1月初: 查找,收集,整理资料

1月中旬:完成初稿

1月底至3月10日:修改论文,确定终稿

4. 应收集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10条)

[1] D.H.Lawrence. Sons and Lovers [M]. Beijing: Chinese Drama Press, 2005.

[2] Elizabeth B,Booz.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Modern English Literatur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82

[3] Frederick J. Hoffman. Freudianism and the Literary Mind[M].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45.

[4] Gamini Salgado. A Preface to Lawrence[M].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2.

[5] Sigmund Freud.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M]. New York: Avon Books, 2000.

[6] 陈晓燕。 从人际功能角度看《儿子与情人》中主要人物的关系[J]. 宜宾学院学报, 2008,(2): 47-49

[7] 蒋炳贤。劳伦斯评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8] 蒋家国。 试论《儿子与情人》人物关系的双环结构[J].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6): 59-63

[9] 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8.

[10] 单敏。 劳伦斯与弗洛伊德主义[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 61-63

文学论文

语文课堂中古代汉语文学教学方式的探究论文

国外计算机教学论文

通信技术探究论文

探究企业会计原理论文

体验营销探究论文

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教育论文

参加国外展览英语邀请函

国外英语文学探究论文(通用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国外英语文学探究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