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英语教学人文性的渗透论文(共含14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罐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初中英语教学人文性的渗透论文
初中英语教学人文性的渗透论文【1】
摘要: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英语教学是一门人文性特点十分显著的学科,课文中的许多话题、文段都集中体现了人文精神。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启迪,逐渐提高人文素养。
关键词:英语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作为一门语言,英语同我们的母语――汉语一样,是思想的载体,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英语教学也应当突出它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眼界,激发其学好英语的兴趣。
但是长期以来,英语教学采取的一直是过去偏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忽视了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性教育,导致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甚至厌烦情绪剧增,学生丝毫感受不到英语语言的美感和其传达的人文精神。
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其把英语课程的人文性提到了更高的高度,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方面越来越多地强调英语学习的乐趣、感知及应用英语、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意识、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思考等。
对此,我们教师应该围绕新课程标准,在英语教学中做好人文性渗透,让学生通过听说、阅读、写作等了解语言的相关知识、历史文化背景,让学生通过感受、积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教育,形成完整的人格。
一、感受英语语言之美,陶冶性情
为了让学生感受英语语言之美,在鲁教版初二英语下册课本unit9中,当我讲到furthest这个词时,学生对“farthest”与“furthest”两个单词的区别不太理解。
于是,我给学生朗诵了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学生被这首诗所蕴含的悲情深深打动。
有学生课后告诉我说:“原来英文诗也很美!”对于这个学生来讲,这可能是他第一次强烈感受到英语语言之美。
后来在学校经典诵读节上,居然将这首英文诗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出来,那饱含深情的男女生“二重奏”让台下爆发出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此外,在备课时,我还搜集了大量与课本话题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英语口语。
我和学生一起观看了《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音乐之声》《阿甘正传》《罗马假日》等经典影片,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感染、启迪、引导,对善、恶、美、丑的分辨,对爱国情怀的感受,对积极人生态度的树立,对爱情的理解等人文精神的形成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搜集英语材料,感受作者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很多学生缺少生活的压力和学习的动力。
每当问起他们的梦想时,有的说“没有梦想”,有的张口便是“豪车别墅”。
这些祖国的花朵、未来建设的栋梁,早早地就已经被这个浮躁的社会所染,多么令人痛心和担忧啊!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将人文精神融入英语教学。
初二下册unit7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这一单元的话题是“dream”,而这个话题在初三下册泛读中还会出现。
于是,我先让学生小组讨论“dream”和“hope”的区别,然后引出美国著名人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中最让人精神振奋的演讲: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演讲稿的时代背景,我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上网搜资料,制作关于Martin Luther King的PPT简介。
学生搜到的资料之丰富超乎我的预料:有的学生侧重美国的种族歧视,有的学生侧重黑人被贩卖的历史,有的学生向大家推荐了《紫色》这部反映种族歧视的电影,有位地理学得很棒的学生还给大家呈现了美国行政划分图。
集体的智慧形象、生动、立体地再现了作者生活的社会背景,传达了作者的思想,让学生由“个人之梦想”升华到了“国之梦想”“人类之梦想”,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体验,让学生更好地树立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三、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性,把英语当作思想的载体,我们将冲破国界、种族、时代的限制,与伟人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对话,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感与审美能力,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丰富生命体验。
参考文献:
1.李莹.小学英语“人文性”教学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17).
2.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3.张仁秀.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J].现代教育科技理论,(7).
初中英语教学中科学人文素养的渗透【2】
摘 要:现在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只是片面地追求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中只看到了语言课程的工具性,老师们没有注意到通过语言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这一语言教学的实质。
也就是忽视了语言的人文性。
中学英语的教学缺少人文内涵与片面追求学生分数以及升学率直接相关。
具体到英语教学而言,一般老师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在此基础上他们注重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也没有对通过语言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予以足够的重视。
笔者认为,科学与人文并举是具有前瞻性的必要性的。
本文拟对如何在英语课堂上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科学人文素养;渗透
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我深切的感受到人文教育的一部分――英语语言教学,应该好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但令人遗憾的是,课堂上我们很多教师只是片面地追求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中只看到了语言课程的工具性,老师们没有注意到通过语言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这一语言教学的`实质,也就是忽视了语言的人文性。
中学英语的教学缺少人文内涵与片面追求学生分数以及升学率直接相关。
具体到英语教学而言,一般老师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在此基础上他们注重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也没有对通过语言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予以足够的重视。
我校提出科学与人文并举,我觉得是具有前瞻性的,是非常有必要的。
现我对如何在英语课堂上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明确英语素养的特点:英语是一门语言,我们不能机械的教,学生们也不能机械的学,要灵活掌握,学以致用。
要掌握和了解文化传统中有价值取向的文化信息。
要排除母语汉语的影响,获得丰富的背景知识。
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需求,愿望,信念,情感或意志,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
2、英语教师要在教学理念上做出新的认识,教师的角色要进行新的转变。
我们教师要以学生为主的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整个课堂发挥主体作用,这样同学们才能积极的参与整个课堂,从而改变以前教师灌输式,填鸭式教学。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迫切需要良好的氛围,使师生双方在水乳交融的环境中,形成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氛围,其过程应该是老师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合作。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是形成无拘无束、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的直接因素,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与尊重,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老师的爱迁移到其所授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
要营造协商式的教学氛围。
4、在课堂上运用精彩视频及电影资源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
如在仁爱九年级第二单元,我下载了一段沙尘暴的视频,同学们看后深刻的意识的现在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增强学生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又如在九年级第四单元神秘的科学,本单元主要是围绕科学技术展开,谈到神舟五号,电脑科技,科学发明以及神秘太空。
我特意下载了最近几年中国载人飞船登上太空的视频,同学看很震撼,也很有兴趣,这不仅让同学们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同学们对航天知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操。
5、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动画资源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
如在仁爱七年级下册讲到天气这一单元。
我选取了大量的有关天气和季节方面的图片,选展示四季的景物,让同学们感受四季的特点。
边看边学习spring,summer,autumn,winter这几个单词。
接着我播放五个画面:乌云密布cloud-cloudy, 阳光明媚 sun-sunny, 刮风: wind-windy, 下雨: rain-rainy, 下雪:snow-snowy。
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学习了10个单词。
然后给同学们放几个每个季节相关的动画,如放风筝,游泳,堆雪人等,看后让同学们谈论自已最喜欢的季节。
这不仅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了相关的英语知识,同时培养了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6、在英语课堂上利用角色扮演表演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
分角色扮演表演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上是必不可少的,几乎每节课都要进行这样的活动,同学们只有在这种活动中身临其境,才能真正理解书中对话知识,也才能灵活的运用。
角色表演不仅可以模仿书中的对话情境,也可以由教师设定一定交际情景,让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自由选择自已喜欢的角色,经过一定时间准备和练习之后,要求同学们借助于体态语口头表达出来。
在表演的过程中,学们们必须运用具有的经验和已掌握的语言知识来解决问题。
这不仅培养学生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精神。
总之,人文精神体现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阵地是课堂,英语课堂教学要体现人文精神,学生在掌握语言运用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创新精神,情感,潜能,实践能力也得到发展。
学生既掌握英语,又发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学习,继承民族优良传统等的人文精神。
只有学习英语与发展人文素养有机地融合,和谐地发展,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学习的人。
参考文献:
[1] 董海远《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科学人文素养的研究》《新课程学习》(期刊),(12).
摘要: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英语教学是一门人文性特点十分显著的学科,课文中的许多话题、文段都集中体现了人文精神。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启迪,逐渐提高人文素养。
摘 要:现在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只是片面地追求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中只看到了语言课程的工具性,老师们没有注意到通过语言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这一语言教学的实质。
也就是忽视了语言的人文性。
中学英语的教学缺少人文内涵与片面追求学生分数以及升学率直接相关。
具体到英语教学而言,一般老师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在此基础上他们注重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也没有对通过语言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予以足够的重视。
笔者认为,科学与人文并举是具有前瞻性的必要性的。
本文拟对如何在英语课堂上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进行探讨。
作为一门语言,英语同我们的母语――汉语一样,是思想的载体,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英语教学也应当突出它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眼界,激发其学好英语的兴趣。
但是长期以来,英语教学采取的一直是过去偏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忽视了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性教育,导致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甚至厌烦情绪剧增,学生丝毫感受不到英语语言的美感和其传达的人文精神。
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其把英语课程的人文性提到了更高的高度,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方面越来越多地强调英语学习的乐趣、感知及应用英语、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意识、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思考等。
对此,我们教师应该围绕新课程标准,在英语教学中做好人文性渗透,让学生通过听说、阅读、写作等了解语言的相关知识、历史文化背景,让学生通过感受、积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教育,形成完整的人格。
一、感受英语语言之美,陶冶性情
为了让学生感受英语语言之美,在鲁教版初二英语下册课本unit9中,当我讲到furthest这个词时,学生对“farthest”与“furthest”两个单词的区别不太理解。
于是,我给学生朗诵了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学生被这首诗所蕴含的悲情深深打动。
有学生课后告诉我说:“原来英文诗也很美!”对于这个学生来讲,这可能是他第一次强烈感受到英语语言之美。
后来在学校经典诵读节上,居然将这首英文诗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出来,那饱含深情的男女生“二重奏”让台下爆发出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此外,在备课时,我还搜集了大量与课本话题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英语口语。
我和学生一起观看了《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音乐之声》《阿甘正传》《罗马假日》等经典影片,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感染、启迪、引导,对善、恶、美、丑的分辨,对爱国情怀的感受,对积极人生态度的树立,对爱情的理解等人文精神的形成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搜集英语材料,感受作者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很多学生缺少生活的压力和学习的动力。
每当问起他们的梦想时,有的说“没有梦想”,有的张口便是“豪车别墅”。
这些祖国的花朵、未来建设的栋梁,早早地就已经被这个浮躁的社会所染,多么令人痛心和担忧啊!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将人文精神融入英语教学。
初二下册unit7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这一单元的话题是“dream”,而这个话题在初三下册泛读中还会出现。
于是,我先让学生小组讨论“dream”和“hope”的区别,然后引出美国著名人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中最让人精神振奋的演讲: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演讲稿的时代背景,我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上网搜资料,制作关于Martin Luther King的PPT简介。
学生搜到的资料之丰富超乎我的预料:有的学生侧重美国的种族歧视,有的学生侧重黑人被贩卖的历史,有的学生向大家推荐了《紫色》这部反映种族歧视的电影,有位地理学得很棒的学生还给大家呈现了美国行政划分图。
集体的智慧形象、生动、立体地再现了作者生活的社会背景,传达了作者的思想,让学生由“个人之梦想”升华到了“国之梦想”“人类之梦想”,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体验,让学生更好地树立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三、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性,把英语当作思想的载体,我们将冲破国界、种族、时代的限制,与伟人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对话,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感与审美能力,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丰富生命体验。
参考文献:
1.李莹.小学英语“人文性”教学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17).
2.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3.张仁秀.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J].现代教育科技理论,(7).
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我深切的感受到人文教育的一部分――英语语言教学,应该好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但令人遗憾的是,课堂上我们很多教师只是片面地追求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中只看到了语言课程的工具性,老师们没有注意到通过语言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这一语言教学的实质,也就是忽视了语言的人文性。
中学英语的教学缺少人文内涵与片面追求学生分数以及升学率直接相关。
具体到英语教学而言,一般老师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在此基础上他们注重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也没有对通过语言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予以足够的重视。
我校提出科学与人文并举,我觉得是具有前瞻性的,是非常有必要的。
现我对如何在英语课堂上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明确英语素养的特点:英语是一门语言,我们不能机械的教,学生们也不能机械的学,要灵活掌握,学以致用。
要掌握和了解文化传统中有价值取向的文化信息。
要排除母语汉语的影响,获得丰富的背景知识。
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需求,愿望,信念,情感或意志,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
2、英语教师要在教学理念上做出新的认识,教师的角色要进行新的转变。
我们教师要以学生为主的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整个课堂发挥主体作用,这样同学们才能积极的参与整个课堂,从而改变以前教师灌输式,填鸭式教学。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迫切需要良好的氛围,使师生双方在水乳交融的环境中,形成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氛围,其过程应该是老师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合作。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是形成无拘无束、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的直接因素,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与尊重,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老师的爱迁移到其所授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
要营造协商式的教学氛围。
4、在课堂上运用精彩视频及电影资源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
如在仁爱九年级第二单元,我下载了一段沙尘暴的视频,同学们看后深刻的意识的现在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增强学生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又如在九年级第四单元神秘的科学,本单元主要是围绕科学技术展开,谈到神舟五号,电脑科技,科学发明以及神秘太空。
我特意下载了最近几年中国载人飞船登上太空的视频,同学看很震撼,也很有兴趣,这不仅让同学们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同学们对航天知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操。
5、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动画资源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
如在仁爱七年级下册讲到天气这一单元。
我选取了大量的有关天气和季节方面的图片,选展示四季的景物,让同学们感受四季的.特点。
边看边学习spring,summer,autumn,winter这几个单词。
接着我播放五个画面:乌云密布cloud-cloudy, 阳光明媚 sun-sunny, 刮风: wind-windy, 下雨: rain-rainy, 下雪:snow-snowy。
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学习了10个单词。
然后给同学们放几个每个季节相关的动画,如放风筝,游泳,堆雪人等,看后让同学们谈论自已最喜欢的季节。
这不仅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了相关的英语知识,同时培养了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6、在英语课堂上利用角色扮演表演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
分角色扮演表演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上是必不可少的,几乎每节课都要进行这样的活动,同学们只有在这种活动中身临其境,才能真正理解书中对话知识,也才能灵活的运用。
角色表演不仅可以模仿书中的对话情境,也可以由教师设定一定交际情景,让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自由选择自已喜欢的角色,经过一定时间准备和练习之后,要求同学们借助于体态语口头表达出来。
在表演的过程中,学们们必须运用具有的经验和已掌握的语言知识来解决问题。
这不仅培养学生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精神。
总之,人文精神体现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阵地是课堂,英语课堂教学要体现人文精神,学生在掌握语言运用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创新精神,情感,潜能,实践能力也得到发展。
学生既掌握英语,又发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学习,继承民族优良传统等的人文精神。
只有学习英语与发展人文素养有机地融合,和谐地发展,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学习的人。
参考文献:
[1] 董海远《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科学人文素养的研究》《新课程学习》(期刊),(12).
摘 要: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而初中英语教学中,过分注重英语的工具性、忽略人文性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要突显人文性教学,就要在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同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初中英语课程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一、营造人文性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信任理解、合作共进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不能高高在上,应深入学生中与学生合作学习,为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以微笑面对学生,以温和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亲和力。
要与学生多交流、沟通,可通过英语日记、周记等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拓展E-mail、QQ和MSN等网络渠道,加深师生感情与友谊。
教学活动中要用真情关怀去打动学生,为学生营造融洽、民主、团结、相互尊重的人文氛围,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并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保持学习英语的信心,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要尊重个体差异,充分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经历、学习习惯,尊重学生个性与独立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在重视优生的同时不能忽视学困生的成长,对学困生做到“不抛弃,不放弃”,给他们多提供实践、参与的机会,并对学困生多鼓励、多帮助,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摘 要】英语教学的人文性是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生成、教学方式运用及教学评价引导对学生人文精神所产生的熏陶与感染。
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在目标维度上指向学生人格的完善;内容维度上指向所有英语活动;方法维度上指向自我反思实践。
教学中人文性的实现,可从教材与方法的结合,形成平等、对话、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形成积极的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
【关键词】英语教学 人文性 工具性
一 问题的提出:英语教学中人文性的缺失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过分关注语言形式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掌握的现象,而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却严重缺失。
这种工具性的倾向在教育教学实践上集中表现在:无视地区差距和院校类型,推行统一的大纲(课程标准)、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过分看重统一考试的规格等。
英语教学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体现语言的工具性效用;同时,着眼于培养学生外语学习的兴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不断增强学好外语的信心,凸显语言学科的人文关怀的功能。
在新课改中,英语课程标准在理念上兼顾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重视共同基础,同时提供多种选择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的需要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传承人文精神、增加人文关怀,是其重要的学科责任。
在英语教学中重视人文内涵的挖掘、品味,让学生的精神在课堂中得到充盈、提高、发展,彰显人文关怀,方能摒弃纯技术理性带来的弊端,引导学生追求精神的家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这样的教学起到的就是以文化的作用,让学生的心灵、精神在教学中得到丰盈,人文化的过程是用人类文化精髓塑造学生灵魂的过程,是为学生的人格注入人文气韵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进行精神铺垫的过程。
学生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不应只是形成一些技能、技巧,不应只是掌握一种实用的工具,人文课程还应让学生获得一种精神启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内在禀赋。
如果教师只把人文课程的教学停留在概念、词句、语法、技能、技巧上,那么很可能丢掉了更可贵的东西――学生人格与精神的形成。
英语教学的人文性指向三个维度:在目标维度上指向学生人格的完善;在内容维度上指向所有英语教学活动;在方法维度上指向自我反思实践。
1.在目标维度上指向学生人格的完善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旨在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与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会生存,是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而个体人格的完善是其认知、做事、生存的必备条件,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
在分科教学背景下,各门学科都承担着根据自身特点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的任务。
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即是在英语教学育人有所指向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格完善理念的指引下,将其所承载的真、善、美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充实为安身立命的家园,为学生人格完善打下坚实基础。
2.在内容维度上指向所有英语教学活动
英语课程的综合性特点,立足于日常生活的经验,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整合、提炼和加工,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
英语教学以课堂为中心在时间上前后延伸和空间上内外拓展,其人文性在内容方面表现为与所有英语教学活动相联系。
无论是作为理解的阅读和听话,还是作为表达的写作与说话,都是蕴含着思想情感的语言交流活动。
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认识与判断能力存在差异,因此英语教学中思想情感熏陶内容的深度要考虑学生的'经验水平和个体差异,对范围与广度的选择服从于个体发展的需要,不应做漫无目的的拔高,也不应在低层次水平上徘徊,更不要用机械的教学程序钳制学生体验与思考的自由。
而应当密切结合教学活动的展开实际,将人文性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在方法维度上指向于自我反思实践
“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而
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
”这种教育上的“自我强迫”就是一种反思实践,在反思中让学生发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进而成为自我。
在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养成高尚的品质、品味伟大的精神等指令性的话语并不少见。
这种单一的说教是否能真正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否能对学生精神的充盈提供有益的养料?是否能为学生提供真正有益的人文关怀?在老师的一次次说教下,学生学会了用套话与空话来应对教师提问和考试的技巧。
因此,只有通过自我反思实践活动,将“我”投身到英语教学内容中去体验、去感悟,并与教师和同伴之间共同探讨,才能有效建构起教学内容的个人意义。
语言学习作为一门人文课程,充满着人文气息和人文关怀,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立足于课程,结合适当的方法,在师生平等、合作的对话中,创设情境,积极鼓励开展评价,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和领悟,从而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教材与方法的密切结合
英语教学中所选用的内容均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分类排列,包含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如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教科书的阅读单元,以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为依据,有通过语言和意象来陶冶性情的诗歌小说,有借助描写和叙事来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的描写叙事单元,也有介绍异域风情,自然之美的游记单元等。
这种分类意在为学生人文内涵的形成提供载体,为实现英语教学人文性的实现提供依据与指引。
如何选择方法呢?正如杜威曾指出:“方法就是安排教材,使教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方法从来不是教材以外的东西。”因此,只有以文本为依据,方法与教材相结合,深入挖掘文章人文内涵,同时,结合学生经验确定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目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内化、生成教学内容,使个人的情感、态度与民族的、人类的情感和态度在对话中走向和谐,才是实现英语教学人文性的正确路径与方向。
当前英语教学中,仍存在侧重记忆,如过分关注语法结构,过分强调逐字逐句翻译,“满堂灌”等问题,而不能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次内涵,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势必流于形式。
2.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是作为完整的个体,相互影响,共享着知识和经验,共同体验着人际关系。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思考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并能不断收获成功喜悦的知识构建,通过学习,让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学习兴趣得到激发,知识面得以拓展,逐步形成新旧知识整合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
同时,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体验到了生命的活力与价值,工作的愉悦,丰富了个体的实践性知识,为教学工作的展开获得更多的动力和能量。
在英语实践教学中,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口语能力低下,自我效能感不强等弊病,教师多为学生创作条件,让学生自由表达,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3.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
杜威曾指出:“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任务在于提供刺激学生的反应和指导学生学习工程的环境。”关注教学中的人文性不只是提供现成结论,让学生认真听讲、快速记住已有的标准答案,而是为学生提供民主、和谐、理解、尊重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己去大胆质疑、主动选择、独立判断、去经历尝试,经历学习过程中情感的变化,从而产生的独特感受和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切体验,获得生命品质的彰显和升华。
结合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意在“唤醒”,唤醒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的智慧,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活力,使教学不只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深达人的存在的本性和无意识的深处。
这种唤醒是知、情、意的整体唤醒,处于唤醒状态的学生,其智慧和心灵都闪烁着不同寻常的光亮。
如在学习“地震”一单元时,可以结合唐山大地震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地震的无情和可怕;同时结合汶川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学会善待生命,地震无情,而人间有爱,只要我们众志成城,一定可以战胜灾难,构建更加美好的家园。
在英语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的情感教育。
4.积极的教学评价激励学生发展
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运用积极的评价,从关注个体的生命发展的角度来激励学生充满生机地、持续不断地生长。
杜威曾指出:“教育即生长”,“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作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
评价的方面不仅限于知识的能力,还应关注学生态度的生发、情感的滋养、信念的形成、人格的完整,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不仅评价最后的学习结果,而且看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种种努力以及处在生成、变化中的生命的点滴进步。
同时,教学的评价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生命的差异,不是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去剪裁原本就不一样的生命,而是促进每个独特的生命最大的可能实现其价值。
在英语教学中,因为学生个体的学习经历、方法、态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鼓励每个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进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进步。
四 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传播使者。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在关注英语的工具性效用的同时,深入挖掘语言的人文内涵,促进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交融,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使英语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辛继湘.教学价值的生命视界[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向晶.人文精神在英语教学中的展现[J].教育实践与研究,(10)
[4]李学.也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12)
[5]杨忠.培养技能发展智能――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外语学刊,(6)
[6]〔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小班化高中英语教学中人文性的渗透发展策略论文
当下,在浙江、上海、南京等地正掀起一股小班化研究的热潮。小班化的最主要特征是人数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作量的减少。相反,在小班化教学氛围下,要想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把工作做得更细,问题针对性更强,关注学生的面更广。应涵盖学生个性分析、教学目标设置、预设分层、课堂小组活动组织、课堂反馈分层及课外作业引导等各个方面。小班化研究应突出“小”,从小处着手,从小处研究,往往有大收获。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高中英语教学应该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简单地说,工具性就是要求学生会说,人文性就是要求学生能在具体的语境中合理运用。工具性是知识要求,人文性是能力要求。(陈琳,)人文性的渗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自然的过程,是全面的,不能偏于一隅。
无论小班还是大班,英语教学的主体(学生)是人,主导(教师)也是人,所以围绕英语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首先充满的人文气息,其次才是语言知识的掌握、应用和拓展。小班化的英语教学尤其如此。
一、人文性英语教学的特征
1.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人文性英语教学的基础。
人文性首先体现在对人的尊重,以不伤害学生的感情为前提。高中生心理发展水平不同于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并不十分愿意在众人面前展现自我。只有在平等、民主的英语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感觉到被尊重、感觉到老师的关注,也才愿意同老师对话,积极参与到老师预设的活动。对某些薄弱高级中学的学生来说,这一点特别重要。他们在初中阶段大多属于边缘群体,平等的关注与鼓励会激发其更高的学习热情,小班化英语教学使“阳光普照”成为可能。
当然,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应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即使是批评也要讲究艺术。当学生答错时,我们能否设法缓解他们的焦虑呢?对于基础薄弱、自信心不强的学生,激励多多益善。如:I admire your courage./ I appreciate your accent./ I appreciate your pronunciation. / Very close to the correct answer. /That was a little off the subject,but it was an interesting comment.等。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说:I have found that you are listening more carefully than before, which makes me very happy.这是提醒也是激励。对于身体欠佳的学生说:I have noticed that you are not feeling yourself today. Don’t worry, your classmates and I will help you after class.这样的“offer”想拒绝都难。同样,在要求学生回答时,充满期待的“请求”,如:Who can help me?/Show me your talents, come on./ Would you please.../Let’s...会让学生感到受尊重。其实关注表达方式更能激起学生的自信,更易于和老师产生共鸣。甚至是课堂反馈练习,也要让学生跃跃欲试:More exercis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you.
2.积极的作业评价是人文性英语教学的催化剂。
如果说教师积极的课堂用语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那么,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的人文性也同样重要。教师在评阅学生的作业或试卷时千万不可以“√、×、○、﹋”等符号形式或简单给个分数完事,这样会造成学生只重分数、不重错误纠正的坏习惯,这就是学生有时对我们老师辛辛苦苦改的作业不屑一顾的原因,这也不利于形成性评价的建构。小班化的实行不是减少我们的工作量,而是从作业评价的角度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认真批阅, 以正面评价为主。文字评价方式我们完全可以从课堂用语中得到启示,如I am so glad that I have been seeing your progress day by day. /Come on , your work shall pay off.等。符号评价在突出传统“√”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错误,明确不同的符号表达方式,如缺词用“∧”;删除用“\”等。但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要善于“留白”,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其次,评价标准要突出层次性,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要求。以词语识别为例,要求优生用句子说明,中等生用同义词或反义词解释,基础薄弱者直接译成中文或能正确朗读就是进步。
同时,评价手段要创新,评价方式要多元化,面向全体。这要求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多翻看学生以前的作业。可以从书写认真程度、准确率、句式表达优美程度、创新思维、词汇运用、语法、拼写等各个方面评选最佳作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对于评价方式,应该在减少教师评价的基础上融入组评,逐渐走向自我评价。
在小班化的教学背景下,我们通过作业本和学生沟通的频率理应多于普通班。这种沟通从表面上看是单向的,因为鲜有学生会对老师的文字或符号评价给予对等的回应。但认真的态度、付出的努力终会受到学生积极的响应,很多时候,师生沟通并不一定需要语言。
3.科学的教学目标层次是人文性英语教学的支架。
人文性还体现在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尊重和针对性教学目标的设置。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学生的原有的英语图式(知识)不尽相同,学生可能达到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学生现有语言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
在穿越的过程中,学生甲和学生乙所要经过的阶段是不一样的,教师所要提供的“支架”(bridge)也需有变化。并且,随着学生学习的开展和深入,最近发展的区域范围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这涉及课堂预设和动态生成的问题。在小班化的英语教学环境下,这样的支架会更常态化。如笔者在教学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第一单元Reading 1导入时预设和调整如下(括号代表课前预设,划线表示课堂支架调整):
T:What are these?
S:Golden...(预设“Pyramids”,少数基础好的学生知道“Pyramids”,但有些学生想说”Golden tower”说明其原有图式的激活还需要一个支架。)
T: Golden tower,never mind,but it has a special name in English like“the Great Wall,长城”. Who can tell me the special name?①
T: Who built them?
S: People.(同样的问题,一个支架就可避免尴尬)
T: Japanese, Chinese, Egyptians or Americans?
S: Egyptians. ②
T: Are you sure?Do you have any evidence?
S: No.
T: Maybe they are built by Egyptians. Maybe they are created by aliens.
预设的情况不一定都能在课堂上出现,但一旦发生,有多种预案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加从容,而不至于手足无措。对于第二个“意外”,教师一个选择性的追问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降低了设问的难度,帮助学生拾级而上,学生应该很快就能进入状态。(张世建,)追问可以让学生活动从简单走向丰富,从肤浅走向深刻,从文本走向生活,从而使英语课堂丰盈起来,让学生在丰盈的语言润泽中实现更好的语言发展和生命成长。(钱希洁, )以阅读为例,不同的学生阅读障碍不尽相同:词法、句法、背景知识等,因此,阅读设计也应根据不同的学生而变化。
4.优良的教学效果是人文性英语教学的目标。
小班化情境下的高中英语教学一定要以追求更为高效为目标,否则小班化的英语教学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处理好的广度、信度和效度的关系。
教学的广度指教学内容在英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之上和生活相关话题的了解。仍以阅读为例:江苏高考阅读B篇关于捕杀狼对生态影响的思考,阅读C篇关于涡轮发电的可持续发展。南京“二模D”篇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运用于“地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开发和保护的矛盾”。所有这些内容都超出文科的范畴,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很高要求。
效度即有效性,指评估任务是否能测量出所要达到的评估目标及准确和程度。信度即可靠性,指在不同时期的各种评估结果的一致性。(龚亚夫、罗少茜,2002)如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不能基于两次检测,也不能以一篇或两篇为样本、以一人或几人为对象,而要面向全体。评估样本越多,信度越高。所以, 教师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的、动态跟踪评价系统,对阅读效果、个体评价、评价手段和评价方式本身定期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作出矫正和优化。语料库的使用和SPSS数据分析软件的推广使小班化英语教学评价事半功倍。
二、人文性英语教学的建议
在实施人文性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直面并思考的问题有:适才、适性的教育如何体现?如何避免小组活动的组织混乱?如何解决部分教师人文素养缺失的问题?等等。笔者认为,小班化英语教学人文性的渗透应更多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课外活动入手,丰富人文感知。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但不是英语教学的全部,小班化人数再少,也不可能期望在英语课堂上完成英语教学的所有任务,英语人文性的渗透也是如此。在课外,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开展与课堂主题相关的(如英语演讲、故事会、英语角、戏剧节、电影对白的听力竞赛、英语朗诵等),各种让学生喜闻乐见的英语活动。它们既巩固了课堂文化意识,又丰富了学生的人文体验。
2.从教师素养入手,提升人文性。
英语教师的素养包括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同专业素养一样,教师提高人文素养的最佳途径是学习、体验和实践。除了相关部门定期组织的培训外,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依靠教师的自觉行为实现。英语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在小班化和英语教学的人文性方面作更深入的研究,以无愧于英语文化传播者的角色。
3.从文学经典入手,学会欣赏人文性。
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谈得最多的是三维目标,其中一维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在落实上,不是牵强附会就是形式主义。教师做表面文章,学生苦不堪言。其实,情感目标并非遥不可及。400多年的英国文学史提供了太多的人文学习的文本经典。如英国作家普里斯特利The first snow,文中初雪美景只是表象,而作者想表达的是——和普通人对英国气候变化无常的厌倦态度相比——惊喜、欣赏,欣赏的正是变化,我们不要对生活丧失信心、希望,只要坚持,如初雪一样的惊喜一定会在前方等着我们。所以,作者不但喜欢这种独特的气候,同时也把它上升到了爱国的高度。也正是有这种精神的激励,才有了二战敦刻尔克的奇迹。文学和史学结合,学生会自然地受到人文精神的洗礼。
4.从教材入手,提升人文性的内涵。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话题广泛,有科技进步、医学健康、体育文化、文化差异、旅游时尚、慈善教育等,话题本身就充满了人文性。但如何将人文性内容转化为学生的人文性思维是挑战也是机遇。以阅读为例,教师可以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深度挖掘文本内涵。促进学生进行思辨型问题的讨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辩证思考。如What words can you use to describe Turandot/advertisements?一开始,大部分学生给出的答案是消极的:selfish,cruel,tricky,confusing,misunderstanding etc.而经过辩论和教师的引导,他们会逐渐认识到广告的“informative”功能,也能理解Turandot追求爱情的权利。从A面到B面,从文本走向文化,便是人文内涵的体现。
三、结语
Krashen(1982)在他的“情感过滤假设”中指出,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起着过滤作用,因而直接影响语言习得。教学相长,教师通过精心准备、设计、引导,尽可能地创设积极、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人文体验,让语言学习和思维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本身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升华。所以,人文性的英语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琳.http://www.nse.cn/news/387977.shtml.
[2]张世建.高中英语公开课预设和生成的关系[J].基础英语教育,2014(2).
[3]钱希洁. 追问让课堂丰盈起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3(9).
[4]龚亚夫,罗少茜.英语教学评估——行为表现评估和学生学习档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英语教学的人文性与实现论文
英语教学的人文性与实现论文【1】
【摘 要】英语教学的人文性是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生成、教学方式运用及教学评价引导对学生人文精神所产生的熏陶与感染。
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在目标维度上指向学生人格的完善;内容维度上指向所有英语活动;方法维度上指向自我反思实践。
教学中人文性的实现,可从教材与方法的结合,形成平等、对话、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形成积极的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
【关键词】英语教学 人文性 工具性
一 问题的提出:英语教学中人文性的缺失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过分关注语言形式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掌握的现象,而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却严重缺失。
这种工具性的倾向在教育教学实践上集中表现在:无视地区差距和院校类型,推行统一的大纲(课程标准)、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过分看重统一考试的规格等。
英语教学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体现语言的工具性效用;同时,着眼于培养学生外语学习的兴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不断增强学好外语的信心,凸显语言学科的人文关怀的功能。
在新课改中,英语课程标准在理念上兼顾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重视共同基础,同时提供多种选择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的需要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传承人文精神、增加人文关怀,是其重要的学科责任。
在英语教学中重视人文内涵的挖掘、品味,让学生的精神在课堂中得到充盈、提高、发展,彰显人文关怀,方能摒弃纯技术理性带来的弊端,引导学生追求精神的家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这样的教学起到的就是以文化的作用,让学生的心灵、精神在教学中得到丰盈,人文化的过程是用人类文化精髓塑造学生灵魂的过程,是为学生的人格注入人文气韵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进行精神铺垫的过程。
学生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不应只是形成一些技能、技巧,不应只是掌握一种实用的工具,人文课程还应让学生获得一种精神启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内在禀赋。
如果教师只把人文课程的教学停留在概念、词句、语法、技能、技巧上,那么很可能丢掉了更可贵的东西――学生人格与精神的形成。
二 英语教学人文性的基本指向
英语教学的人文性指向三个维度:在目标维度上指向学生人格的完善;在内容维度上指向所有英语教学活动;在方法维度上指向自我反思实践。
1.在目标维度上指向学生人格的完善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旨在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与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会生存,是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而个体人格的完善是其认知、做事、生存的必备条件,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
在分科教学背景下,各门学科都承担着根据自身特点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的任务。
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即是在英语教学育人有所指向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格完善理念的指引下,将其所承载的真、善、美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充实为安身立命的家园,为学生人格完善打下坚实基础。
2.在内容维度上指向所有英语教学活动
英语课程的综合性特点,立足于日常生活的经验,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整合、提炼和加工,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
英语教学以课堂为中心在时间上前后延伸和空间上内外拓展,其人文性在内容方面表现为与所有英语教学活动相联系。
无论是作为理解的阅读和听话,还是作为表达的写作与说话,都是蕴含着思想情感的语言交流活动。
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认识与判断能力存在差异,因此英语教学中思想情感熏陶内容的深度要考虑学生的经验水平和个体差异,对范围与广度的选择服从于个体发展的需要,不应做漫无目的的拔高,也不应在低层次水平上徘徊,更不要用机械的教学程序钳制学生体验与思考的自由。
而应当密切结合教学活动的展开实际,将人文性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在方法维度上指向于自我反思实践
“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而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这种教育上的“自我强迫”就是一种反思实践,在反思中让学生发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进而成为自我。
在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养成高尚的品质、品味伟大的精神等指令性的话语并不少见。
这种单一的说教是否能真正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否能对学生精神的充盈提供有益的养料?是否能为学生提供真正有益的人文关怀?在老师的一次次说教下,学生学会了用套话与空话来应对教师提问和考试的技巧。
因此,只有通过自我反思实践活动,将“我”投身到英语教学内容中去体验、去感悟,并与教师和同伴之间共同探讨,才能有效建构起教学内容的个人意义。
三 英语教学人文性的实现途径
语言学习作为一门人文课程,充满着人文气息和人文关怀,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立足于课程,结合适当的方法,在师生平等、合作的对话中,创设情境,积极鼓励开展评价,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和领悟,从而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教材与方法的密切结合
英语教学中所选用的内容均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分类排列,包含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如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教科书的阅读单元,以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为依据,有通过语言和意象来陶冶性情的诗歌小说,有借助描写和叙事来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的描写叙事单元,也有介绍异域风情,自然之美的游记单元等。
这种分类意在为学生人文内涵的形成提供载体,为实现英语教学人文性的实现提供依据与指引。
如何选择方法呢?正如杜威曾指出:“方法就是安排教材,使教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方法从来不是教材以外的东西。”因此,只有以文本为依据,方法与教材相结合,深入挖掘文章人文内涵,同时,结合学生经验确定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目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内化、生成教学内容,使个人的情感、态度与民族的、人类的情感和态度在对话中走向和谐,才是实现英语教学人文性的正确路径与方向。
当前英语教学中,仍存在侧重记忆,如过分关注语法结构,过分强调逐字逐句翻译,“满堂灌”等问题,而不能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次内涵,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势必流于形式。
2.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是作为完整的个体,相互影响,共享着知识和经验,共同体验着人际关系。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思考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并能不断收获成功喜悦的知识构建,通过学习,让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学习兴趣得到激发,知识面得以拓展,逐步形成新旧知识整合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
同时,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体验到了生命的活力与价值,工作的愉悦,丰富了个体的实践性知识,为教学工作的展开获得更多的动力和能量。
在英语实践教学中,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口语能力低下,自我效能感不强等弊病,教师多为学生创作条件,让学生自由表达,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3.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
杜威曾指出:“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任务在于提供刺激学生的反应和指导学生学习工程的环境。
”关注教学中的人文性不只是提供现成结论,让学生认真听讲、快速记住已有的标准答案,而是为学生提供民主、和谐、理解、尊重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己去大胆质疑、主动选择、独立判断、去经历尝试,经历学习过程中情感的变化,从而产生的独特感受和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切体验,获得生命品质的彰显和升华。
结合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意在“唤醒”,唤醒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的智慧,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活力,使教学不只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深达人的存在的本性和无意识的深处。
这种唤醒是知、情、意的整体唤醒,处于唤醒状态的学生,其智慧和心灵都闪烁着不同寻常的光亮。
如在学习“地震”一单元时,可以结合唐山大地震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地震的无情和可怕;同时结合汶川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学会善待生命,地震无情,而人间有爱,只要我们众志成城,一定可以战胜灾难,构建更加美好的家园。
在英语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的情感教育。
4.积极的教学评价激励学生发展
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运用积极的评价,从关注个体的生命发展的角度来激励学生充满生机地、持续不断地生长。
杜威曾指出:“教育即生长”,“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作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
评价的方面不仅限于知识的'能力,还应关注学生态度的生发、情感的滋养、信念的形成、人格的完整,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不仅评价最后的学习结果,而且看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种种努力以及处在生成、变化中的生命的点滴进步。
同时,教学的评价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生命的差异,不是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去剪裁原本就不一样的生命,而是促进每个独特的生命最大的可能实现其价值。
在英语教学中,因为学生个体的学习经历、方法、态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鼓励每个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进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进步。
四 结束语
初中英语教学德育渗透初探
初中英语教学德育渗透初探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可见,良好的思想品质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教书育人。 如今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素质教育以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为核心,德育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渗透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科教学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特殊的作用,因为英语不仅是门学科,更是一门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学生在学英语的同时,接受了由之带来的相关的信息。如今是信息社会,琳琅满目的信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促使英语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深刻挖掘文章的思想内容,仔细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提示的哲理,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提问题去思考,增长学生知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时,进行必要的德育渗透,变静态的书本知识为解决多变的实际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能力。内涵的解释要科学,外延的拓展要适当。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通过合作互动,不仅发展学生的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德的认识和情感在教师的`“润物细无声”中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中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地。 一、通过英语教师自身得体的仪态、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严谨的学习习惯。 我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与学习习惯,加强学生心灵与情操的涵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等德育内容自然渗透其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因为初中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英语教师必须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责,为人师表,注重自身仪态,不可以过于前卫的穿着打扮误导学生的审美观。通过自身字迹优美、重难点突出的板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教学语言,富创造性、灵活性的教法感知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造成“此时无声有胜有声”的效果,使其形成严谨的学习习惯。 英语教师对作业的布置也应灵活多样,主要有口语、书面与听力三种,以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相结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复习与预习、语言实践、良好并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的人物美,用感人的艺术形象、崇高的思想感情净化心灵,纯正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高深的道德情操。 美的典型具有榜样的力量和诱导的力量。艺术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力求创造传情的感染的气氛陶冶学生,让作品所展示的鲜明、真实、感人的形象,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爱作者所爱,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如:JEBIIIU1″Teachers′Day″的教学,通过结合″Women′s Day、MothersFDay、The Old Men′Day″等节日系列活动,布置学生用英语向父母及祖父母(外祖父母)祝福,并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达到学以致用。又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又如教“JEBIIIU11″A great inventor″和″The story of little Gause″”时,结合中考增加自然科学(实验操作),启发学生向科学家、数学家学习,学习他们爱观察、爱思考、爱提问、爱实验、爱发明,为人类谋福利的高尚思想行为。在JEBIIIU2″The sports meeting″,JEBIIIU23″The football match″与″JEB OU23L90Partl″的教学中,利用文接力赛中运动跌倒仍爬起继续比赛、足球赛中球队因teamwork而胜、因单干而败,以此组合写一篇看图作文并进行评比,激发学生的主义情感,让学生明白有团队精神才是获胜的关键,个人英雄主义将导致失败的道理。JEBIIIU5″The accident″一文叙述了学生在放学途中目睹车祸后送伤员就医、找老师和警察求救、堵车保护现场的事例,引导学生比较现实生活中有人对他人的意外事故漠不关心的现象,开开展“如果我在现场我会怎么做?我该怎么做?”,并召开主题班会“心中有他人”,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情操美。 三、导学生发现和欣赏文中的内涵美,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境界,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面狭窄,疏离倾向严重,社会适应能力差,很需要在教育中弥补这一欠缺。英语除了语音语调优美,还有各种场合的礼貌用语、富有情感的爱国歌曲和具时代感的范文,都具有情感的感染作用、启迪人和教育人的作用,以及人际关系户的指导作用。通过事例所展示的社会人生的画卷,帮助学生掌握和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启迪学生地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学习、欣赏中领悟到某种生活的哲理。而德育需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注意要具有现实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发掘其包容的深层的内涵与现实意义,给学生以深深的启示。如学说:Excuse me. I′m sorry. Thanks a lot. May I do…? What can I do for you? Could I have…? It dosen′t maller. Glad to help.等交际用语(即礼貌用语),不但激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自觉摒弃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语言,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个人交往的水平和能力。通过语言美的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增加交往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的日常用语趋向规范和得体。 通过看英文版《音乐之声》,学唱饱含爱国情感的《雪绒花》,还有像《Country Toad》等歌曲,同时应编译我国国歌,使学生从中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JEBIII18″Planting Trees″一文中讲的是近360年美国森林急剧减少的事例与中国The Great Green Wall的建造。教学中我结合China Daily中的有关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以及提倡收集废电池,提倡不用塑料袋、塑料餐具,热衷于绿色食品以及北京等地区近几年沙尘暴不断等相关报道。让学生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发动学生开展爱我地球,做个地球的小卫士的活动。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关心时事,还使学生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养成讲卫生、讲道德的良好习惯。 教JEBIII20″The world′s population″时,通过介绍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状况外,说明控制人口的迅速增长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实行计划生育Family planning政策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结合:龙年、蛇年人们争先恐后生“龙子”的社会现象,启发学生剖析后这些“龙子”将面临升学、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一系列的问题,探讨了人口问题的另一深层次问题,也探讨了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以上教学与活动使学生组织、交往、分析、判断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使德效果在实践中得到巩固,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总之,初中英语教师,应自觉掌握和提高德育知识,把德育渗透贯穿到英语教学始终,因为初中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冰冷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会有满意的效果。 参考书目: 1、金正秀“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载《教育论文集》,新疆大学出版社, 2、黎安林“试论科技革命对德育的影响”,载《教育论文集》,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 3、扬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德育”、“改应试卷教育为素质教育”。载《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 4、康俊民“谈初中英语教学通过美学渗透公民道德建设”开《英语辅导报》(初中老师版) -第24期 5、阮传风“课文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载英语辅导报》(初中老师版)
初中英语教学德育渗透初探
初中英语教学德育渗透初探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可见,良好的思想品质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教书育人。
如今是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时代,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以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为核心,德育是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渗透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科教学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特殊的作用,因为英语不仅是门学科,更是一门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学生在学英语的同时,接受了由之带来的相关的信息。如今是信息社会,琳琅满目的信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促使英语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深刻挖掘文章的思想内容,仔细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提示的哲理,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提问题去思考,增长学生知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时,进行必要的德育渗透,变静态的书本知识为解决多变的实际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能力。内涵的解释要科学,外延的拓展要适当。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通过合作互动,不仅发展学生的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德的认识和情感在教师的“润物细无声”中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中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地。
一、通过英语教师自身得体的仪态、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严谨的学习习惯。
我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与学习习惯,加强学生心灵与情操的涵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等德育内容自然渗透其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因为初中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英语教师必须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责,为人师表,注重自身仪态,不可以过于前卫的穿着打扮误导学生的审美观。通过自身字迹优美、重难点突出的板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教学语言,富创造性、灵活性的教法感知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造成“此时无声有胜有声”的效果,使其形成严谨的学习习惯。
英语教师对作业的布置也应灵活多样,主要有口语、书面与听力三种,以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相结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复习与预习、语言实践、良好并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的人物美,用感人的艺术形象、崇高的思想感情净化心灵,纯正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高深的道德情操。
美的典型具有榜样的力量和诱导的力量。艺术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因此在
[1] [2] [3]
★ 初中英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