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时期中国体育电影发展探索的艺术论文(共含1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圆子酱黄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新时期中国体育电影发展探索的艺术论文
[摘 要]本文试从新时期中国体育电影的特点出发,为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指明方向,给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纵观中国当代新时期体育电影,要想让全世界了解中国体育电影,首先体育电影要让全民参与进来,要回归艺术的娱乐性,要突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美德,要彰显中国最璀璨的文化。
[关键词]体育电影;新时期;发展方向;体育精神
当今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必然趋势,社会发展要求国家与国家之间一体化、多元化和开放化。体育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如此。新时期,中国的优势项目更加明显,这些项目的教练经常被世界大国请去指导该国的项目。同时,外国的教练也常被请到中国来指导中国体育的弱势项目,达到共赢。在这样的局势下,中国更应该保持自己的优势项目更优,让自己的弱势项目更强。体育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和成就人类文明的一种传播工具,我们应该借鉴外国的电影创作经验和电影商业动作的优点,充分使用特技和3D等视觉技术,体现中国体育大国的风范。过去的几十年,我国的体育电影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还是没有形成自己有特色的叙事、表达和运行模式。没有充分使用现代高科技给电影带来的便利,也没有将我国的体育精神很好地融入中国的体育电影中去。当今社会任何艺术形式都成了社会精神文明的一种附庸,包括政治、宗教、教育,等等,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明,也不例外。本文试从文化的层面来探析新时期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为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体育电影作些理念探索。
一、新时期中国体育电影的特点
主要以女性或青少年为表现对象。中国体育电影的表现对象和外国体育电影的表现对象有本质的差别,外国体育电影的主要人物以男性为主,中国的则以女性和青少年为主,这是有中国特色的,具有中国属性的方式。女性作为弱势群体的表现对象在我国长期存在,所以表现女性体育精神的影片往往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更具有说服力。以举重为例,观众在影片中看到女性举重时,往往会更加聚精会神,每次的艰难举起都会在观众心里激起波澜,引起同情。在女运动员完成比赛的时候,“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便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向困难低头的这股劲能对观众起到激励的效果。以青少年为题材的电影也非常多,这是中国体育电影的特色之一。青少年代表明天,代表希望,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要靠青年一代。青少年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我们的祖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体育电影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站在世界的角度,中国还很年轻,这和青少年的状态很相似。《国球女孩》《棒球少年》等影片是代表。除此之外,青少年处于长身体的阶段,充满活力,精力旺盛,运动的实践者大部分都是青少年,体育电影的最大消费者也是青少年,在这点上,青少年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主打青少年的电影往往能被市场所接受。青少年单纯天真,没有成人世界的世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电影作品――《小足球队》就是典型代表。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将中国人不怕苦、不怕输的体育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体育发展到了今天,除了具有体育本身的性质,传达体育精神外,更能反映中国的政治状态和经济基础。体育除了具有身体素质的体现外,兼具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功能。例如中国的 “乒乓外交”,它可以在国际关系比较紧张时缓和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印度的“板球外交”通过板球联谊两国高层领导。体育赛事在带有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促进两国的友好关系及民间往来。
二、新时期中国体育电影发展策略
(一)体育电影要全民参与
体育运动的参与是需要大众的。当然,过去一段时间,中国体育电影以一种病态的方式来满足人们一种猎奇的心理。体育电影的主题经常性选取那些人们不经常参加的项目,像高尔夫、保龄球,等等。从人类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体育运动是人类本能的一种反应,在远古时代,人类在与动物或人类本身的优胜劣汰的过程中,为了获取到更多的食物,为了能生存下来,经常要本能地锻炼自己的身体,要做一些类似投掷、奔跑等运动。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代代传继,提倡全民参与的重要性,这也要求中国体育电影需要全民参与,体育电影的主题要围绕着全民参与这个共有性进行。 体育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虚构的,但又是来源于社会的,他(她)只是社会大众的替身,他帮助人类实现他们的愿望,唤起普通民众的运动热情。换句话说,中国体育运动是需要普通大众的参与才能壮大起来的。体育运动只有迎合了大众的关注才能流行起来,这也是体育电影的大众性。今天,无论哪一部体育电影,或无论哪一项体育运动,一旦有普通老百姓的参与,一旦被普通老百姓关注,那这种参与或关注的程度会急剧地增加,这就是观众对于体育电影的强大号召力,这就是体育电影的大众性。
(二)体育电影需回归娱乐本性
纵观体育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体育其实是一种娱乐,原始社会时期体育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娱乐方式,现代社会体育逐渐走向娱乐大众。远古朝代,人类最初的“跑、跳、掷”运动逐渐转化成游戏活动,这种活动不是以生存或劳动为直接目的,带有了一定的娱乐性,它是一种最基本、最散漫、最自由的消遣和放松方式。其实,这也正好从另外一个方面体现了体育在发展之初就有娱乐的成分在。直到今天,体育给观众带来的身心愉悦那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想想看,你欣赏到花样游泳时的感觉,全场观众观看足球比赛的心情。
现代的体育似乎脱离了娱乐,更大程度上关心金钱,中国的足球也不例外。体育电影也是如此,始终保持体育电影的娱乐性。中国和西方体育电影的娱乐价值差异性比较大,西方体育的娱乐价值是潜在的,而中国的娱乐价值是比较显现的。体育电影所具有的娱乐性更大程度上应该表现在体育运动的可观赏性,这样才能迎合观众的口味,才能适应产业社会的需要。产业社会的背景下,娱乐不再是一种娱乐行为,更不是一种为个人服务的娱乐方式。现代观众更想要一种能适应节奏,表达情绪的全新娱乐方式。只有符合大众的娱乐,才能表达大众的情绪,才能吸引大众,才能在大众的心目中常青。
(三)体育电影要突出民族特色
近几年,体育的商业运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票房也是一浪高过一浪。但电影的商业成功跟电影的文化底蕴没有产生任何冲突,也没有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体育相抵触。相反,全世界很多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承认和传扬。像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相扑和柔道、中国的武术和围棋、韩国的跆拳道,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体育电影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就是中国功夫,虽然武术还不算是一个全球意义上的体育项目,但中国功夫对于中国体育电影或中国体育运动发扬光大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武侠片给中国电影或中国体育电影提供了一种突出民族特色的模式,将这种民族精神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像《卧虎藏龙》《新少林寺》《天龙八部》等,没有一部不是很好地展现中国的民族精神。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必定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种表现。它的内在精神特质,是由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或民族本性所决定和赋予的。所以体育电影要保持民族性,更能体现中华民族品格和性质的。
(四)体育电影需彰显文化精神
越来越多的导演青睐体育题材的电影,这不仅是电影本身吸引人,更是为体育电影蕴含的体育精神能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对准世界级的比赛,如奥运会、世界锦标赛等,这些顶级的赛事不仅精彩纷呈,让无数体育迷为之狂,为之醉,更是给各国及运动员向世界展示自我水平耀我国威的平台。运动员参加各种赛事,不只是运动员个人荣辱问题,往往具有更深的含义。运动员必须展现一个国家的水平,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体育所代表的意义不能仅仅局限于体育本身,都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体育本身所要展现的是本民族的精髓。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站在高高的领奖台看着国旗冉冉升起,电影人通过电影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这样的梦想,这样的体育精神完整地表现出来。《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泰坦尼克号》风靡全球的真正原因就是这部电影中推崇一种人人都向往的爱情。体育作为一种全人类无差异的肢体语言,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任何肤色的人都喜欢运动。这种是体育电影的本性。但从东西方体育精神的传播来说,还是存在差异的。在全球性的今天,中国的包容性越来越好,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也越来越逐渐淡化,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不断渗透到中国,中国的本土文化体现得越来越整合。但中国文化向发达国家的传播却是一种不平衡的情况。这就要求中国体育电影秉持中国传统体育精神,理应他国体育文化理念,将中国体育的精神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三、结 语
当今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必然趋势,社会发展要求国家与国家之间一体化、多元化和开放化。体育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如此。纵观中国当前新时期体育电影,要让全世界了解中国体育电影,我们需要的体育电影要让全民参与进来,要回归艺术的娱乐性,要突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美德,要彰显中国最璀璨的文化。体育电影很大程度是宣传一个国家的形象,宣传国家的政治意识,倡导中国当代的社会精神面貌,弘扬主旋律价值观念。本着体育电影的社会属性,体育电影与政治意识等就从一而终了。体育精神本身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家、种族、肤色和文化,通过体育促进人类的融合,体育电影的目标也应如此。体育作为人类社会和活动现象,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发展,体现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岳新坡,詹建国。我国体育电影萧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1(04)。
[2] 应国虎。中国体育电影文化内涵的注释[J]。当代电影,(11) 。
[3] 肖沛雄,万文双。中美体育电影中体育精神的和而不同[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30(02)。
[4] 刘国相。从美国体育电影看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J]。新闻世界,2010(01)。
[5] 郝明。对制约我国体育电影发展因素的分析[J]。大家,2010(06)。
发展中国的体育远程教育发展中国的体育远程教育
摘 要 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 出现不仅是教育技术的改革,更是几千年传统学院式教学模式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迅猛发展,使形成基于的网络手段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教育的未来将是形成一个全球化完整的网络教育体系。体育教育兼具体育与教育在新千年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寻求体育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尽快实现现代远程体育教育,可能是一条必由之路。本文根据远程教育在世界与中国的发生、发展,对体育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交互融合、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尝试性探究。关键词 体育教育 远程教育 网 络
Abstract:
The past twenty years i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Industrial to the Information Age after given the massiv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most fields of human activity. The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expansion in the distance education technologies with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Furthermore, the new computer-based technologies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recent years distance education has been supplemented by the Internet, and called as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MDE). The Distance educators have well embraced new technologies in most of teaching fields than at any other time in history, while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to Physical Education (PE) has been primarily piecemeal and rather limited. There appears to exist a “blind spot” in the field of distance education development
PE is kind of active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most aspects of distance education is active and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learning process for PE. Education providers should think much of exploring ways of using Internet active technology to establish MDEPE, and create distance education strategy for PE on a multi-media instructional package, which can be used independently of time and place.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researches, the higher education provision and its revolu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need MDEPE. Distance education for PE should long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stitute's agenda. It would, of course, be quite indispensable and practical to realize distance education programs for PE in the world as soon as possible. This study overlooks a brief outline of the coming MDEPE in today's global society.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Distance Education Internet
前 言
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使体育也提出了对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人类利用想象力使网络电子工具服务于教育,正在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学习社区。在这个社区里,理应有传播体育文化的一席之地。为此,华南师范大学开始考虑率先在中国实施体育远程教育的方案。
1. 发展现代体育远程教育的时代背景
世界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1. 网络化与虚拟化;2. 公开化与国际化;3. 自主化与多样化。在传统观念中,“教育”常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活动范畴,“传播”是另一个独立的社会活动范畴,“电脑网络”则又是一个独立范畴。但实际上这些不同范畴之间的界限正在日益消失。突破时空限制的学习方式推进了教育发展,也推动体育教学模式的更新。
1.1 中国远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澳大利亚远程教育专家Latchem在论文中指出:从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可以看出,在知识和智慧的开放学习和自我教学方面中国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而远程教育历史上出现的最大体系就是中国60年代初举办的广播电视大学。1989年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国际远程教育研讨会,正式跟上世界的步伐。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变人口包袱为人才资源的优势,需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6月13日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文件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主要工程之一。大学生入学率要从的9.1% ,提高到的15%,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网络大学”被认为是唯一可行的途径,将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产生深刻和深远的影响。
10月,北京“第六届中国国际现代教育技术及设备展览会”专题报告会上,专家们把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归结为三大步:
函授 广播电视大学 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可采用的七大媒体:互连网、电视、电话会议、广
播、电子教材、文字教材、面授。 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是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卫星电视教育网基础上,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加以改造和发展,使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1.2 实现现代体育远程教育是教育改革必要内容
远程教育打破了地域和时间因素对教育普及的羁绊。新的教育目标,归根结底是实现和发展在现代环境中的大众教育(Mass Education)。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在对封闭的传统办学模式执行着一个优化选择的法则,即一个不能提供融入生活的,方便、迅速、优质的远程教育的学校, 终将走向萎缩之路。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和体育都将成为特殊产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作用。它们不仅是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支柱,而且成为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变革的`关键所在。现代远程教育在全球的发展实际已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以网络化电子平台为骨架的网络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正日益形成。在未来的三年,中央政府将集中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并广泛吸取地方、企业、个人的资金和力量共同完成现代远程教育框架的构建。到20,目标使现代远程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形成主体规模,基本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为主体的教育网,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然而,中国长期形成的体育专业教育传统模式,不能满足信息革命发展到知识时代对体育的要求。
传统的体育教学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小规模的课堂练习,这种高消耗、低效益的时空限制型模式将被远程教育打破。
1.3 体育教学走向现代远程教育
体育被认为是信息更新最快的领域之一。通过网络互动教学,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国内外教学情况,把各种体育声像及图文资料及时展示到学生面前。体育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决定了相当一部分更新内容需要数字化交互式的动态演示教学,这是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完成的。
1.4 远程教育手段促进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因此它的发展必然带动中国体育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探索按照市场机制和产业化理念来发展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与电子商务融合,推进体育远程教育和体育产业在中国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真正实现。
2. 体育教育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构想与框架
2.1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以互联网为主要依托,将远程课程教学与培训、教育服务和教育信息交流等进行充分集成的完整体系。 这一新型网络教育体系应由下列几种方式构成:
2.1.1 实时教学系统:广播电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形象直观,提高效率,师生即时交互在线讨论。
2.1.2 异步学习系统:师生异时交互。
2.1.3 协作式学习系统:学生自己或学生之间能够通过网络测评和在线讨论,强调自主探索的发现式学习。
2.2 体育网络教学系统
网络教学系统是提供远程教学服务的系统软件,它将网络课程与学校的远程教学服务进行了有机的集成。应包括:信息交流系统,如:聊天室、Email、新闻组等、多媒体课程学习系统、辅导答疑系统、作业评阅系统、远程考试系统、虚拟实验系统。
2.3体育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系统
包括学科文档资料库、学科题库、学科案例库、学科媒体素材库、学科课件库、技术练习库、运动处方库等。
2.4现代体育远程教育管理系统
用来对体育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分类管理,构建成统一的体育教学资源库,为各类体育网络课件的制作和教学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应包括:远程教学管理系统、课程学习管理系统、授课学习系统、考试管理系统、信息查询系统、计费管理系统、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体质监测系统、运动技术评价系统等。
2.5体育网络课程开发系统
网络课件开发是一种全新的备课模式,通过网络课件设计工具,并在与相应资源库的支持下,可完成多媒体课件快速生成、可移植、可交互的要求。包括网络课件开发工具、多媒体网络课程资源、网络课件开发模板库。
2.6体育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特点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见《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按现代远程教育对网络课程的要求,体育远程教育具有以下性质:
先进性:内容和教学体系先进,体现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时代特征。
开放性:优异的网络信息性能(传输速率) ;体育教师可依据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网络教学方案;网络课程制作和应用自动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可扩展性强。
交互性:教育不等于宣传,信息流必须是双向的。
共享性:能够在广域、局域和单机实现,适应不同终端设备(PC机、信息家电等)访问;要求实
施远程教育过程中,同步多种媒体发行,用户有可选择性;教学素材可重复利用,资源共享且容易扩充。
协作性:不光完成师生交流功能,而且能够生生交流。
自主性: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调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生动性:应用各种现成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如3Dmax、Premier,Flash、Java等动画与视频技术,
使课件及网页更加形象生动。
2.7 实现体育网络课程的应用环境
2.7.1 完成体育远程教育平台的拓扑结构图(页状、星状、混合形状定型);
2.7.2建立适合体育远程教育网络运行中心(NOC: Network Operation Center)及网管系统(NMS: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高度重视可扩展性;
2.7.3 建立体育远程教学技术培训中心:培养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者并负责相关知识更新;
现代体育远程教育实施中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体育远程教育并非传统体育教育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远程教育依赖教学支撑平台来开展远程教学活动,其最终目标是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特别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探索式和协作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创造性人才。因此,在教学的授课、学习、作业、答疑、测试等诸多环节中,必须采用专用的体育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来使这些活动得到基本保证,避免简单的“课本搬家”。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是中国“211工程”建设的大学中唯一有体育学科立项的单位,20率先成立现代体育远程教育课题研究小组,正在建设包括多媒体远程教学资源开发研究室、多媒体远程教育示范教室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源系统等一套较为完整、先进、实用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为师生们提供培训、学习、研究体育远程网络教学的良好场所。
3. 展望
体育远程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将对从业体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从每年高考体育文化课低分录取就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的考生基础薄弱,体育教师文化知识相对偏低,需要继续教育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和远程教育的相关教法等方面的进一步培训。中国的体育远
程教育首先将发展体育信息资源中心和教师培训网络,进行教师再培训,帮助教师提高其使用教育技术、手段与方法的能力。
目前开设体育技术课似乎是体育远程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难题,对此,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正就此进行深入研究。年9月奥运会体育科学大会期间,我们访问世界最著名的远程教育机构--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远程教育中心时,该中心学术主任Glen Postle教授认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可以开设几乎任何课程。2000年10月,在北京的“中国及世界远程教育研讨会”上,英国一家公司展示体育专业教育的网络课件,显示出互动教育的成功。
类似体育远程教育的艺术教育已经提供了先行的经验。如对弹钢琴感兴趣的人现在已经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去学钢琴,学费低廉,效果满意。在提供音乐教育服务的因特网公司中,比较出色的有OnlineConservatory.com公司,artdsm.com公司以及gopiano.com公司,网络公司特聘的钢琴教师通过因特网进行即时交流,钢琴教师通过网络可视电话,在异地进行现场指法纠正。此前,面对音乐教育在网络的发展,许多传统的音乐教育者还持怀疑态度。但到199月份,已经有800多名来自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在该公司注册学习。美国新泽西州一名31岁的男子刚刚通过OnlineConservatory.com公司的“网络钢琴教学法”,学会了弹基本的布鲁斯节奏。他一共才接受了4节课的网上教育,每节课时为30分钟。这种网络音乐教育的最大益处是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自由”。有了网络钢琴教学后,完全可以自由的选择练习钢琴的时间。学习演奏器乐这样精细的操作都已经在网络实现教学,体育教学又何难以逾越的障碍呢?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体育远程教育把网络教育从二维图象又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即控制人三维空间的“完整环境”。“虚拟现实”更象潜入水族馆之中,而不是透过玻璃橱窗观看。这样,体育老师做示范教技术的传统教学模式会因此渐渐离我们远去。便携式电脑与接在身上微型无线传感器组成的训练反馈系统来精确指导标准的运动技术动作,传输是符合学生身体特征的最佳技术。通过网络的即时反馈,学生会同时获得来运动训练、运动营养等自多方面专家的指导,随时可以观看任何世界优秀选手的训练与比赛场面,并可通过网络交互发出讯息。
远程教育将给体育文化带来革命性的震撼,这一刻不会很遥远。
6. 主要参考文献
1. Glenn R. Jones, 网络教育 -----21世纪的教育革命,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 乌美娜《现代教育技术》,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3.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K12.com.cn
4. 加涅《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5. Hayes, H. “Models for scholarly publishing in the 20th century”. Online-Ed, 22 May.
6. Taylor, JC. “A dual mode model of distance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Queensland”. Open Praxis, Vol 2, 9-13.
7. Garrison, R. 'Computer conferencing: The post-industrial age of distance education'. Open Learning, 12, 2, 3-11. 1997
8. Daniel, J. 'Distance learning in the era of networks: What are the key technolog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an Commonwealth Forum on Open Learning , Brunei, 1-5 March. 1999
发展中国的体育远程教育发展中国的体育远程教育
摘 要 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 出现不仅是教育技术的改革,更是几千年传统学院式教学模式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迅猛发展,使形成基于的网络手段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教育的未来将是形成一个全球化完整的网络教育体系。体育教育兼具体育与教育在新千年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寻求体育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尽快实现现代远程体育教育,可能是一条必由之路。本文根据远程教育在世界与中国的发生、发展,对体育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交互融合、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尝试性探究。
关键词 体育教育 远程教育 网 络
Abstract:
The past twenty years i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Industrial to the Information Age after given the massiv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most fields of human activity. The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expansion in the distance education technologies with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Furthermore, the new computer-based technologies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recent years distance education has been supplemented by the Internet, and called as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MDE). The Distance educators have well embraced new technologies in most of teaching fields than at any other time in history, while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to Physical Education (PE) has been primarily piecemeal and rather limited. There appears to exist a “blind spot” in the field of distance education development
PE is kind of active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most aspects of distance education is active and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learning process for PE. Education providers should think much of exploring ways of using Internet active technology to establish MDEPE, and create distance education strategy for PE on a multi-media instructional package, which can be used independently of time and place.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researches, the higher education provision and its revolu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need MDEPE. Distance education for PE should long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stitute's agenda. It would, of cou
[1] [2] [3]
浅析中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因素
通过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逻辑推理法对社会需求与体育文化产业、体育文化产业的.科学技术基础对体育文化产业的作用形式和变化趋势、体育文化产品的内在需求与体育文化产业进行分析,指出体育文化产业是体育文化产品生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形式.
作 者:龙明 LONG Ming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体育部,广东,广州,510623 刊 名:襄樊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FAN UNIVERSITY 年,卷(期): 30(12) 分类号:G812 关键词:中国体育 体育文化产业 体育文化产品《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蓝皮书7日发布,该书以“青少年体育规划与布局”为主题,采用调查研究、政策解读、案例分析等形式,深入分析青少年体育政策法规和规划的出台背景、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展示青少年体育发展的近况和最新成果,为深入开展青少年体育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撑。
《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分总报告和分报告两个部分,分报告分为四篇:基础篇、培养篇、学校体育篇和发展篇。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副司长张智说,该书总结了近年来青少年体育工作取得的新进展、存在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以及未来青少年体育发展的趋势,对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变化的特征、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蓝皮书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文化教育以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等方面,阐述了加强青少年运动员和体育师资培养的规划和构想,并论证了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青少年)制度的'可行性。”张智说。
据介绍,该书还通过对校园足球开展状况的调查,分析了校园足球工作机制建立情况、校园足球普及情况、校园足球竞赛开展情况、足球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和条件保障情况等5方面的现状,提出了下一阶段校园足球工作开展的建议。
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杨桦说,今年的青少年体育蓝皮书增加了对当前国际青少年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希望在吸取世界青少年体育发展经验的同时,创造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青少年体育发展道路。
“由于青少年体育有效供给不足、外部发展环境等问题的存在,‘十三五’时期青少年体育工作依旧面临巨大的挑战。对此,蓝皮书建议从加强政府部门协同、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青少年体育活动多样化和品牌化、完善青少年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等9个方面寻求突破。”杨桦说。
据了解,《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自首次发布以来,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良好反响,逐渐成为了青少年体育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营造了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舆论和社会氛围。
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艺术论文
目前我国的电影产量不断增加,院线和影院快速发展,影片类型越来越丰富,票房过亿的影片越来越多,电影票房收入水涨船高。但是和国外电影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我国电影产量和票房总量增多,但是平均票房收入较低;中国电影的市场规模较小,观影人次不多;我国电影海外影响力较小,竞争力不强;我国电影投入产出低,盈利水平不高等。
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类,是一种典型的大众文化娱乐消费市场。电影产业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产业,它目前从单一的产品制作走向产业化生产,并形成一个消费产业循环圈,各因素相互作用、彼此牵制使这种循环圈有效地加速运行。这就需要对我国当前的电影产业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目前我国电影业的发展现状:
从到,我国电影市场产量不断增加:20电影片只有88部,但是20全国电影故事片达到了526部,增长了498%。票房收入也是不断增加,从年的全国票房收入只有8。7亿元,到年全国票房收入达到101。72亿元,年平均增速达到了35%(见表1)。
从6月我国全面推广院线制开始到2010年,我国院线公司得以快速稳定发展:从的32家,发展到2010年37家。与此同时,影院数和银幕数也发展迅猛:20影院数只有1045家,到2010年发展到1993家;银幕数年只有1923块,到2010年银幕数达到了6256块(见表2)。
在影片产量、院线和影院得以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内票房过亿的影片也越来越多。当年《英雄》以2。5亿元的票房创下了当时国产片的票房之最,到2010年,票房过亿元的国内影片达到17部。而且影片的类型也逐渐丰富,从原来的武侠和历史片,现在有文艺片、历史片、纪录片、动画片、搞笑片、言情片、武侠片。
我国电影业发展的问题:
虽然我国每年电影数量在增加,票房收入也在增加,而且增速较快,但是和国外进口电影相比,每部电影的票房水平不高。从到2010年,国产电影总量为2592部,总计票房收入为174。63亿元,平均每部电影收入仅为0。067亿元;
而在20到2010年期间,中国引进外国电影总数为143部,进口电影总票房为127。01亿元,平均每部进口电影的票房收入为0。888亿元,是进口电影的平均票房收入是国产电影平均票房收入的13倍(见表3)。
与北美相比,我国观影人次增速较慢,电影市场规模相比较小。,中国观影人次为0。95亿次,2010年为2。5亿次。这5年间总的观影人次为8。55亿次,而北美五年期间总观影人次为68。94亿次,是中国观影人次8倍。如果以平均票价比较,中国电影平均票价为31。19元,而美国电影平均票价为7。20美元,汇率划算之后,平均票价差不多。但是如果跟工资相比,中国电影的平均票价就远比美国电影的平均票价贵多了。
中国电影海外影响力较小,竞争力不强。从20到2010年5年期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收入占北美电影总票占比平均为26%,而进口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收入占中国电影总票房收入平均为42%,可以看出,中国电影的'海外影响力较小,竞争力不强(见表6)。
中国电影投入产出低,盈利水平不高。从20到2010年中国国产43部票房过亿元的电影,其中大部分电影是亏本的,真正能够实现盈利的影片并不多。
考虑到影片片方对外公布的制作成本大多存在“虚高”现象,实际实现盈利的更少。
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建议:
电影产品本身是内容产品,所以首先必须要抓住这个核心,也就本身产品质量要过关,从影响电影产品质量的因素为主要抓手,首先电影故事内容是影响电影质量的核心要素,电影剧本必须要有创意,必须具有吸引力;其次,演员演技水平对剧本中人物的演绎起着重要作用,选择大明星、大导演对电影的质量起着一定的保证作用;第三,电影的制作技术是影响电影产品质量另一重要要素。目前电影制作技术越来越成为电影产业新的刺激点,将技术变成电影欣赏的内容,给观众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体验效果,比如《阿凡达》把技术和电影内容叙事做到和谐统一,通过3D技术增强剧情对消费者心灵的冲击力,带来了全新的消费满足效果。
以市场为导向,满足观众的需求特点,扩大电影市场规模。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已经是体验经济的时代,观众不满足于做旁观者,被动进行消费,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体验活动,获得最佳的满足消费。现代都市人生活工作节奏紧张,休闲时间较少,看电影的机会成本较大,消费者观看电影主要为了休闲和放松。而电影产品是文化产品,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产品。所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抓住观众的消费需求特点,提高首轮票房收入,获得较好的口碑,使得后续观影人次得到增加,电影后期产品有效开发,延伸电影产业链,扩大电影市场规模。
将中国文化与外国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有机结合,提高中国电影影响力。电影产品也是媒介产品,能够传播文化和思想观念。但是要将中国的文化与外国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有机结合,对中国的文化资源进行深挖掘的同时,进行电影制作时还必须符合外国观众的审美需求特性,从而提高中国电影在外国市场的影响力,只有这样,中国电影产业才能得到内涵发展和提升。
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历程和特点的艺术论文
在手风琴音乐发展的历史潮流下,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且中国手风琴音乐日渐发展成了一门较为成熟的音乐艺术形式,对中国人民音乐审美思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以加深人们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的了解。
一、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主要发展历程
从手风琴在中国土地上萌芽以来,就不断的和中国音乐相结合。
在抗日战争时期,手风琴还在抗日救亡的歌咏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新中国建国的初期,随着歌咏运动的蓬勃开展,手风琴伴奏成为了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这使手风琴的传播更加广泛。在五十年代,还出现了部分民族乐器歌曲或者歌曲改编的手风琴乐曲,例如张自强的 《战斗进行曲》。尽管这一类型的手风琴音乐作品数量有限,表现力度也不够,但是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八十年代之前的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中,因为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思想内容、题材等都具有较强的局限性,更多的是用于配合各个阶段的相关政治工作,或者重点选用革命题材。而在八十年代以后的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过程中,音乐的创作思想逐步向更深层次发展,创作题材的范围也趋于多样化,但革命历史以及民俗风情的题材更多,如《广陵散》 以及 《长城恋》 等。从八十年代以后的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来看,乐曲改编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乐曲改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根据古曲进行改编;第二,对群众喜好的乐曲进行改编;第三,根据中国民间乐曲进行改编。改编乐曲的特点是采用手风琴乐器语言进行中华民族风格的展现。要促进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相关人员就要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历程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的了解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趋势,创作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手风琴音乐作品。
二、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的民族化特点
首先,曲式结构。曲式结构是我国民族音乐在不断发展的历史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以及重要意义的音乐结构类型,较好的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音乐创作观念及相关逻辑思维。进行手风琴音乐创作的时候,作曲家将民族音乐创作的曲式结构融入到了手风琴音乐创作之中,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形式,如李遇秋 《广陵传奇》 就是最佳代表。
其次,旋律。旋律是民族音乐创作风格、形象最本质以及最集中的体现,同时也是作曲家音乐创作思维的基本表现。在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过程中,旋律是作曲家高度重视的内容之一,无论是进行感情的表达,还是进行思想的宣扬,都是通过旋律来完成的。如 《百鸟朝凤》、《打虎上山》 以及 《手风琴协奏曲》 等。
再次,演奏技巧。为有效体现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中的民族性特点,有的作品对中华民族乐器演奏技巧以及音色等进行了借鉴,并将其和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作出了大量民族特色鲜明的、优秀的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比如说 《夕阳箫鼓》。此外,作曲家在创作中国手风琴音乐时,除了对我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进行模仿以外,还创造出了独特手风琴音乐织体,这是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重要贡献。
最后,和声。手风琴是多声乐器,多声思维已成为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中民族化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作曲家在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对四度和五度音程的结构给予了有效应用,较好的体现了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风格。除此以外,作曲家高度重视和声的相关线条运动以及横向感,以更好的展现和声音色变化的特点,这和我国音乐创作中追求的线条美也吻合。
三、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思考
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尽管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也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但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还未建设出一支专业性较强的手风琴乐曲创作队伍,手风琴音乐创作也还不够成熟。因此,作曲家应对国外成功的手风琴音乐创作经验进行有效的吸收、融合,并加强和中华民族音乐的有机融合,以更好的`展现中华民族灿烂的音乐艺术。相关理论研究的欠缺也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全面发展产生着极为不利的影响,特别是研究队伍专业研究素质的不足更是成为阻碍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发展的主要因素。除此以外,因为演奏家是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队伍的中坚力量,这使得演奏家的压力大大增加,他们除了演奏手风琴乐曲以外,还要加强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及研究,这对手风琴乐曲演奏家是一个较大的考验,同时也说明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离不开各个作曲家、演奏家的不懈努力。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今后的音乐艺术发展中还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要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中国手风琴音乐作品,就要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才能将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推向新的高度。
摘要:在21世纪发展的今天,学校课程的学习已经不以必修科目为主,体育课程已经被很多高校列为重点的科目,目的是解决课程设置方面的弊端、教具设施的不足以及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等问题,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但就目前发展现状来说,这些问题依然存在。本文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课程设计结构、完善日常办公和教具设施和加强师资培训等措施。我们应该逐步提高体育课堂的效率,学生和老师的配合是其根本,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特长。
关键词:高校体育;发展现状;前景分析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擅长所有的科目,有的学生可能身体协调性就不如脑力运动好,这是基因选择的必然,我们只需考虑后天的因素即可。研究表明,后天的训练可以改善肢体协调力,可以提高人们的运动技能。体育课不仅仅是为体育好的人设置的,更多的是为那些体弱多病的身体不健康的学生们设置的,希望他们通过学习改变自己。
1.1课程设置的弊端。在高校体育课的课程设置环节,游戏或者自由活动占主导,究其原因是体育老师们认为体育课就是放松的、不需要学习的,以及老师们本身对教育的不负责、不主动。“备课很麻烦”是其主要的想法,因此会尽量不给自己设置障碍,减少球类及与健身相关课程的学习,这是完完全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行为。其次,自身课堂结构及其不合理。学生们的体育课不仅仅只有跳大绳、做游戏等低端的课程,球类运动的讲授都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培养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体育课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真正做到课堂效率的大大提高很难,需要老师们前期做好课上准备工作,要反反复复去备同一堂课,与孩子们和家长形成良好的配合,长此以往再培养出默契,真正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为其他科目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1.2教具设施的严重匮乏。在很多高校里,教学道具、电子设备还有老师的办公设施都严重匮乏。这种匮乏不仅仅源于经费的不足,还因为很多高校都是私立的学校,是以营利性质为主要目的的,它们不会全身心地为学生教育水平考虑,多数用能否营利为标准衡量,甚至很多教师都没有办公的地方,所有大班、小班共用一间教室,十分嘈杂吵闹。教育主要注重的是学生上课的情感交流,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教学就发挥不出应有的特色。其次对教学用具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如今电子信息时代自然应该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上课不单单只是一块黑板,投影仪等已经成了必备的教学辅助用具,日常教学里,时常为学生们展示动画加以阐释会有利于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体育课对教学设备的要求十分严格,不但形式要多种多样,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而且质量还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安全对体育课来说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1.3师资队伍的素质问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新的教学模式对老师的要求很高,以往的体育老师会被人们认为是“只有学习不好的人才会去当”,这一传统观念对我们影响深远。尤其在高校的课堂中,会对体育老师的要求标准超过普通教师。在综合式教学的课堂上,对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极为重视,整个过程既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良好的传授时间,也是师生情感心理诉求的时间。这需要自身水平非常高超的教师,即方方面面都会去了解、去学习的老师,他们能够及时为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展传道授业解惑。有时候我们会误认为体育课堂的问题都很好解答,实则是因为我们对传统教育认识的.弊端、孤陋思想根源的问题,是他们对教育的不负责引起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再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测评,整个体系都称之为新式教学法,缺一不可。在进行试验与钻研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用心完成,对他们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很高。很多高校在招聘教师时甚至会对体育老师的招聘“放宽标准”,这其实是埋下了隐患。体育老师在学校里还会扮演着发掘有身体素质潜力的运动型人才的角色,这需要他们自身具备良好的知识和品格。
2高校体育良好发展的措施
2.1提升体育教师各方面素质。体育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也是教学的关键。作为祖国花朵心灵成长的领路人,教师首先应充实自己的基本知识,可以做到为孩子们解惑。不同学科的老师要求标准也不尽相同。体育教师有时是其他科目老师的演变,这万万不利于孩子们身体素质的提高和日常体育运动的练习。资金充足的高校都会聘请专业的体育教练来指导体育课,显然与其他学校形成鲜明对比,这样长此以往,也会优胜劣汰,留下精英。因此,提高整体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也有利于整个学校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口碑。另一方面,教师的人文道德素质的提高更为必要。身为教师不但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坚决抵制歪风邪气。
2.2完善日常教学办公的基础设施。多媒体网络应在大学校园范围内实现普及。在科技化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如果还像传统的课堂一样,只有老师和黑板,那么学生们新兴的课堂的学习将无法完成。教学应主要注重孩子们的情感,希望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投入感情的学习,而不是像机器一样记笔记。尤其是体育课堂的学习,不仅仅要学习理论知识,主要应该应用于实践,多进行户外运动的锻炼。另外,很多教师并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整体给学生们上课的地方就是所有体育老师的办公地,这并不利于老师的发展,也不利于课前准备工作。我们说若想让学生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受益,那么首先要让老师的每节课都做好充足的准备,课后还要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研,而不是上完课就完事大吉。
2.3优化课程的设计框架。体育课的教学存在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第一,就是科目与科目之间设置不合理。我们要摒弃以往的“只需要休息的课堂”的错误思想,也并不是解散休息就是体育课应有的常态,而是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到知识,这是新式教学的真谛,也是最难付诸行动的部分。第二,就是科目本身课堂设置不合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教授全部的知识,也不可能学会所有的知识,而且每个学生的素质是不一样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有很大差别。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充足的备课,因材施教,掌握绝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好前期调查和准备工作。同时要与学生的家长做良好的沟通,掌握学生在家的学习动态,这样才会使课堂上的效率大大提高。高校可以适当开设选修课堂,每个学生可以充分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然后加以学习。很多高难度的体育训练并不适合高校开设,一是因为缺少必需的场地;二是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三是没有专业的教练进行指导,同学们都很容易受伤,这样一来就违背了体育课开设的初衷,得不偿失。因此,学校要在安全的大前提下,充分合理地设置体育课程,发展一些正常又合理的、大众的体育项目,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加强和沟通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加强了他们之间的交流。
3结语
学校应该认识到体育课设置的重要性,学生也应该认识到体育课的必要性。学生以往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足,因为不考试,所以认为体育课只需要玩耍,这是最本质的思想弊端。其实体育课的体育锻炼正是为其他学科强大的脑力活动和身体能力做支撑,为其他科目的学习提供健康的身体。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自己的健康,要加强锻炼,成为国家可以依靠的综合性素质人才,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4(8):89-92.
[2]薛玉喜.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科技风,(19):43.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电影行业的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现代电影行业中,放映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影片的播放质量及电影院的经济效益。从我国电影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而言,放映技术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电影放映技术方面缺乏自主研发,而多是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理念和放映设备,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前景。因此,在我国电影行业的今后发展中,必须加强对放映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从而实现与世界国家电影行业的进一步接轨。
1.我国电影放映技术发展历程回顾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趋强烈,从而为电影放映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1951年,我国自主研发了第一台专业的电影放映设备——“松花江”牌电影放映机,从而改变了我国电影放映设备完全依赖进口的困境。同时,在国内高等院校中,相继开展电影放映专业教育,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电影放映技术人才。1970年以来,随着国内大中城市电影院的改造与扩建,以及电影放映设备的不断更新,我国的电影放映技术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并且逐步攻克了超高压短弧氙灯、开关电源、放映银幕、放映碳棒、高保真放映镜头等技术难题,从而有效提升电影放映的图像质量。
在电影放映中,影院声音问题长期困扰我国放映技术人员。经过不断的钻研与试验,我国经历了电子管扩音机、晶体管扩音机、光学立体声、录音立体声、数字立体声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成功研发了大功率播放器、立体声处理器及系列配套扬声器等影院声音处理设备,促进了我国影院声音质量的提高。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影放映技术也迈入了快速升级换代的发展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化电影放映技术主要有:1)数字锁相环技术;2)放映机开关模块化电源技术;3)影院红光还音技术;4)放映机处理器的计算机控制与处理技术;5)高亮度增益放映银幕。随着各类新型电影放映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随着国际电影放映新技术的不断引入,有效缩短了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更新周期,为电影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2.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创新发展
2 0 0 0 8年开始,数字立体电影正式登陆中国,随着《阿凡达》、《堂吉诃德》、《变形金刚》等影片的广受欢迎,对于促进我国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现状而言,对于数字立体化电影放映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缺乏先进的放映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目前,我国正式上映了十余部外国优秀的3D影片,广受观众的好评与热议,为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针对我国在数字立体电影放映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我国广电总局提出了规范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和示范影院建设的“十五”规划。在,我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对国内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进形了跟踪调查,并且在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及中影集团的指导与协助下,积极开展与外国公司进行技术研发合作的模式,在国内成立专门的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研究试验室,逐步进行了技术理论、系统试验、演示试验与制片试验等研究项目,为我国放映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持。在20,我国自主研发了《35mm电影放映画面检验片》,并且在参照国际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对检验片进行调整与完善,从而促进了我国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标准化发展。同时,在《35mm电影放映画面检验片》的实际应用中,充分结合《变形宽银幕画面检验片技术标准》、《光学声带检验片技术标准》等国内最为专业的放映技术标准,主要应用于35mm电影放映机的调整、检验与鉴定,从而对成像质量进行综合的评价,是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创新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定量检测工具。
由于受到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影响,我国的数字影院建设也正处于研究与探索阶段,其他配套设备与技术也缺乏完善性。
为了促进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科学发展,我国电影行业必须认清数字影院的基本概念。从专业技术角度进行分析,数字影院主要是指采用电子显示技术代替传统的胶片载体进行数字立体电影的放映,并且形成规范化、专业化的电影放映技术体系。国内在数字影院的建设中,必须具备35mm胶片级的图像与声音技术质量,从而满足现代化数字影院共享式欣赏的基本要求。另外,针对国内在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机制造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网络化研发与制造模式,新型电影放映机的研发与面市是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创新发展的先决条件,所以一定要迅速缩短我国在电影放映机制造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进而促进我国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国际竞争能力。
3.结束语
电影作为现代社会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对于其发展问题的关注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国电影行业中,放映技术与国际最高水平之间的差距是不容忽视的,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国在电影放映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中,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并且在积极吸引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国内技术自主研发和实践的力度,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电影放映技术体系,为促进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提供必需的条件。
体育记录电影的发展调研论文
新世纪新形势,体育信息和体育理念的传播传遍了大江南北,包括各种各样的媒介,影视、报纸、网络,等等。体育纪录电影是这些传播媒介中非常独特的一种,通过用电影来记录体育,从而反映国家的体育、社会文化状况,反映该国的经济文化实力。
21世纪随着我国体育水平在世界体育水平的地位逐渐上升,我国的体育纪录电影数量和质量都在上升,中国的体育纪录电影发展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本文运用电影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分析我国体育纪录电影的现状,从体育传播与社会文化的角度提出我国体育纪录电影的发展策略,为中国体育纪录电影建言献策,为体育精神的传播提供有力保证。
一、体育纪录电影
电影的雏形就是纪录片,通过真实生活、真实人物、真实事情的挖掘,通过艺术加工,搬上银幕,进一步引发人们的思考,这就是最早的纪录片。中国纪录电影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纪录片一词可以追溯到1926年,纪录电影大师格里尔逊评论弗拉哈迪的《梦阿拿》时引出“纪录片”这个概念。格里尔逊说《梦阿拿》正在记录着波利尼西亚青年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具有非常珍贵的文献价值。这是最早的从概念上提及纪录片,其实任何影像记录都起到了纪录片的作用。在纪录片基础上,产生了新的类型电影,包括故事片、科教片和动画片,等等。体育纪录电影也叫体育纪录片,为某项体育运动或某个体育明星或某个体育赛事而专门拍摄的电影。
二、我国体育纪录电影的发展现状
国内外对于体育纪录电影的发展格外关注,中国的体育纪录电影的发展伴随着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早期我国体育电影研究者基本上都是研究外国体育电影的发展、特点以及外国体育电影对我国体育纪录电影的启示。20世纪80年代,我国急需用体育精神来鼓舞民众,我国的体育赛事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体育运动员的捷报频传,中国的体育纪录电影也进入了最辉煌的时期。不过这一时期的纪录片项目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与我国体育强项相关,像排球,素材比较单一。
到了90年代,我国的体育纪录片开始走下坡路,这与这一时期的政治色彩比较吻合。我国开始走向全面经济生产时代,已经不再需要用体育来鼓舞人们的士气。进入21世纪,中国的体育纪录电影又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奥运会要在中国北京举行,我国人民齐心协力要办出最好的东方体育盛会,我国要在全世界65亿人口中树立起最强大的经济和体育实力。由顾筠导演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奥运会筹备的体育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将我国体育纪录电影推向了历史的最高点,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体育电影。获得了第26届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的特别大奖和纪实纪录片单元最高奖。
电影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电影的娱乐性、艺术性和商品性是本质属性。体育纪录电影是众多电影门类中的`一种,体育电影也要回归电影的娱乐属性。电影艺术的综合门类包括音乐艺术、拍摄艺术、动画艺术、声音艺术和建筑艺术,等等,吸引众多艺术门类达到多元融合是电影的最终目的。体育纪录电影从选材到目标观众分析都要考虑娱乐性这个属性,仔细分析体育电影与娱乐的结合,将娱乐元素广泛应用于体育纪录电影。体育纪录电影将惊险的动作、离奇的故事、荒诞的情节和恶搞的场景掺杂在一起,增加电影的娱乐性。当然娱乐性的广泛使用过程中,不要忽视电影的最终目的———体育精神的弘扬,不能只强调观赏效果而弱化国家意志和国家形象。娱乐性还会体现在数字化技术的参与,许多新奇的娱乐元素的加入,使体育纪录电影变得更加丰富。
三、我国体育纪录电影的发展对策
(一)引导体育纪录电影上了一个台阶我国现阶段的体育纪录电影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基本上都是公益组织为了某项体育赛事制作得非常简单的纪录电影,这些电影制作周期非常短,投入经费比较少,没有专门的电影公司运营,产生的商业价值和社会效应也是非常有限的。实际上我们的体育电影观众并不缺乏,我国的电影观众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是最近几年,奥运会、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都在中国举行,民众关注体育的情绪特别高涨。虽然最近有些体育纪录电影出现,但还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引导体育纪录电影上个新的台阶,积极借鉴外国体育纪录电影的运营方式和制作方法,丰富我国体育电影理论。这种新的运营方式要大胆些,力度大些。要建立起专门的机构来引导体育纪录电影的发展,专门的风险基金来投资,从商业的角度挖掘体育纪录电影的价值。进一步挖掘体育的内在精神,用精神士气鼓舞民众,让全民爱运动,喜欢看体育纪录电影。
(二)丰富体育纪录电影的关注内容我国体育纪录电影一般都过多地关注我国体育强项,像20世纪的女排、女足,现在的女子跳水,或刘翔的跨栏,或姚明的篮球等,没有承担体育本身应该承担的社会现实作用。体育纪录电影的内容也比较单薄,只是记录运动员的训练场景或社会生活细节,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我们应该丰富体育纪录电影的关注内容,选题上就要关注整体体育项目,不仅仅是竞技项目;群众项目或非参赛项目都要关注。电影内容要从单个运动员或单个运动项目的小环境转向整个社会的大环境,通过大环境下的社会折射个体的体育精神。
(三)增强体育纪录电影的竞技性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让、谦虚,要求人们做事做人都要低调。这些传统文化都使中国体育纪录电影缺乏竞技性。体育比赛中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体育纪录电影中也是仅仅关注体育人的内心世界或体育精神的培养。我们应该增强体育纪录电影的竞技性,回归运动的本质,大大加强体育竞技的表现能力。电影创作者要将体育竞技的激烈感和速度感表现到体育纪录电影中去。通过竞技性表现体育项目,进一步展现体育运动的真正魅力,通过体育的运动美挖掘体育的内在美,通过体育运动员的表象进一步表现体育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单万里.奥运与体育纪录片:七年磨一剑筑造五环梦———简评“新影”奥运纪录片《筑梦2008》[J].当代电影,2008(07).
[2]周鼎.新中国体育纪录片发展历程[J].当代电影,2008(07).
[3]王珺,湛洋,齐晓芳.奥运官方电影知多少[J].电影文学,2008(13).
[4]鲍晓慧.关于我国体育纪录片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01).
[5]蒋文雯.中国体育纪录片发展史及未来发展方向[J].新闻爱好者,2009(11).
[6]王科飞.奥运电影的体育文化特色与精神传播[J].电影文学,(07).
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的发展的思索
前言
一、目前中国体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国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比如,竞技体育领域中的假球黑哨问题、兴奋剂问题、篡改运动员年龄问题等等,但从大的方面来说,目前中国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三个不平衡发展: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不平衡发展,城市体育与农村体育的不平衡发展,沿海发达省市与内陆欠发达地区体育的不平衡发展。这三个方面的不平衡是我国体育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及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
表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军团在奥运会、亚运会上的成绩时间 地点 金牌数 排名 涨跌 时间 地点 金牌数 排名 涨跌1992 巴塞罗那 16 4 ↑ 1990 北京 183 1 → 悉尼 28 3 ↑ 曼谷 129 1 → 雅典 32 2 ↑ 釜山 150 1 →
造成竞技体育发展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的因素有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家体育投入偏重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投入不够;地方政府对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发展重视不够;体育与教育系统配合不够,两大管理部门没有形成促进体育发展的合力;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是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支撑点,相关部门对群众性体育活动“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态度必须改变。全民身体素质不提高,竞技领域拿多少块金牌也无法使中国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
(二)城市与农村体育发展的不平衡
城市体育近年来获得了较快发展,已经形成了以社区体育为主导的城市体育发展模式,小区、健身点、全民健身路径、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及收费性的健身俱乐部等体育活动形式发展较快,参与人数也不断上升,甚至以往被认为是“贵族消费”的网球、高尔夫等运动也被一部分市民接受。随着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余暇时间的延长、体育观念的转变,依托城市较好的体育设施条件,城市体育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
与之相对,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不容乐观。多年来,农村体育面临着资金投入少、场地设施不足、组织力度不够的`困境,农村体育发展长期徘徊不前。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与科技、文化等事业所取得的成就相比,农村体育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体育的落后状态固然与我国长期城乡二元的社会形态、实行农业哺乳工业造成农村相对于城市在社会、经济、文化包括体育等方面形成的巨大落差有关,同时,也与当前体育工作中存在的种种误区有关。
1.认识上的偏颇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强调城市文化所代表的时代文化对农村的导向与表率作用,而忽视了对农村文化自身的挖掘和整理。在理论上,我们承认农村(文化)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对农村体育的普及与推广更多地是采用了“城市文化”的思路。将农村体育作为一个被动的客体,以为要发展农村体育就是要将现代体育推行到农村的各个角落,而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和丰富多彩的原生态的体育却远远重视不够。如果简单地把城市体育的一些做法复制到农村,那么对中国这样一个农村区域广阔和人均资源短缺的现况来说,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2.农村体育工作不受重视。
许多县、乡、村政府领导班子对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都主要把精力放在搞经济建设上,认为抓体育并不能解决温饱、就业和富裕问题。因而,忽视农村体育工作,没有把体育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摆在一定位置上,认为体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一项对西北5省老少边穷地区农村体育的调查显示,有46 .3%的政府没有将体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计划;有42 .9%的乡镇没有确定的、具体的机构专门负责体育工作。
3.对农村体育工作的扶持没有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由于农村问题的特殊性,所以农村体育的全面开展决不是哪一届或哪几届体育局(各级)或者某几项政策的出台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长期历史积累的问题;同时它也不仅仅是体育系统本身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关注。而体育对农村的扶持政策相对就显得单薄一些,有的地区在小康乡镇评估验收指标中,没有体育方面的内容;在农村体育组织领导机构、资金投入、设施建设等方面缺乏扶持政策。即使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倡导下,模仿科、教、文、卫的做法,在全国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体育三下乡”活动,各地的活动场面确实颇为壮观,媒体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报道,但没有再看到关于“体育三下乡”活动的媒体报道,说明“体育三下乡”活动并没有制度化。
4.对村落体育的重视不够。
5.实践成效的不足。
从农村体育发展的主体看,存在农民体育意识较淡薄,农村体育人口偏少,体质和身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从硬件设施看,我国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基础差、数量少,各项投入欠缺,即使在某些地区现已存在的为数不多的场地,也都非常陈旧,无法满足农民的体育需求,更无法培养和调动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软件建设看,农村体育管理组织不健全,农村体育骨干少;从活动水平看,农民活动时间、项目、方法均偏少,普通农民很少有可以参加的体育活动,农民参加体育活动既无人组织,又无处可去,致使文化体育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没有进入到农民的生活中去。
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的现实路径探索
[摘要]广告设计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应把它放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考虑。广告设计师要思考市场,积累文化,同时也要寻找满足需求的方法。当前广告设计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将思想、概念、创意和市场综合起来,达到最优效果。通过增强文化底蕴、理解广告本身的市场化、培养广告设计中的艺术思维来提升创新教育。广告设计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应该是靠感觉的锤炼,而这主要还得靠高强度的、长时间的实践来支持。
[关键词]和谐;文化;市场;艺术性
前言
起步晚于发达国家的中国广告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崛起之后,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广告业现存的问题很多,如缺乏高素质人才、广告监督管理不够完善、缺乏对广告作用的正确认识以及缺乏公众的共识等等。这是一个中国广告业能否走向和谐、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时代。我们身处这样一个复杂的年代,研究广告业,我们的分析尺度有必要跳出时间的框架,诊断困顿中国广告业发展的阻力,探寻突破迷局的方向。而在探讨当今中国广告业缺乏什么的时候,我们的目光不再是紧紧盯着眼前的问题,就事论事,而是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这就涉及到了中国广告设计的教育问题。
设计教育对于中国广告业的发展有着本质的、深层次意义上的影响。教育作为人类寻求进步、自我完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搭上了快速奔驰的列车,社会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愈来愈功利的心态和冷漠、理性教育的模式,开始离人性精神越走越远,这值得我们设计教育人员深思,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广告业健康和谐发展。广告设计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而应放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考虑。其中广告设计教育的更好发展是中国广告业持续生存与和谐发展的要求,是适应全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时代,广告设计教育更具有核心的创意价值。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的广告设计教育该如何做、怎么做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当前广告设计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创新。许多广告设计作品的共同缺点是缺乏意义和创意。我认为,创意源于生活,源于人的需求,源于人的思想。设计师要思考市场,积累文化,同时也要寻找满足需求的方法。当前广告设计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将思想、概念、创意和市场综合起来,达到最优效果。广告设计教育的目标就是以先进的广告设计文化及民族文化、社会背景为参照,重构广告设计师现代化、国际化的价值观,不断改组和重建广告设计教育体系。
一、增强文化底蕴以创新教育
中国是文明古国和人类文明的摇篮,泱泱中华,悠悠千古。与西方现代设计文化的发展相比,中国古代的设计在陶瓷、青铜器、漆器、玉器、织绣、家具、建筑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具有东方特色的、灿烂辉煌的设计文化,不仅对东亚诸国,而且对西方近代设计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我们当代设计的宝贵财富,至今仍有极其宝贵的借鉴和利用价值。
而在当代中国广告设计界,缺少文化深度的广告设计作品却十分普遍。比如我们注意到1997年香港同归、1999年澳门同归以及1999年国庆50周年的宣传招贴中有很多的设计元素是一样的:大面积红色的应用、孩子张开双臂的形象设计等等。作品缺乏对事件特征的把握和挖掘,导致作品大量雷同,最终缺乏生命力。
中国的设计应该提倡原创,要打破抄袭、临摹的枷锁,破旧立新才有前途。而原创则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民族的本土文化资源创作出适合本土的广告设计作品。
设计的内涵是文化,中国广告设计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模仿改进过程之后,更多地注重原创设计,力求使中国元素蕴涵于现代设计之中。而所谓的中国元素,就是指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升华方式的总和。如何以现代审美的全新观点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就像靳埭强先生所说“我们不一定要画上京剧脸谱,穿上龙袍,才能让人认出是中国人。”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其“意”传其“神”,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更可以借助广告本身所特有的广泛影响力,促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中国文化是很重要的,中国现代的.广告设计教育应该以中国文化为本,同时注重现代化。我们不仅要锻炼自己的手,还要找到自己的设计方法,这就要讲心和手合二为一,用心思考。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强烈的个性和创造力,同时也很热爱自己的文化,并能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承传中国文化。
两年一度的“苏州印象”广告展,是一场全国性的盛会。苏州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独树一帜。2004年“苏州印象”广告展沿着“互动、专业”的方向发展,拙政、退思、网师、留园等苏州印象也显示出自己的风采。其中更是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摄影、海报处处体现中国古老而又优美的古代文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就是把中国精神艺术和民间文化的美好寓意与奥运精神结合到一起的典范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并以独特新颖的形式展现出来。
中国联通的标志,采用了源于佛教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本意来延展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无以穷尽、日久天长的寓意,其中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意,无论从对称还是从形式说,整个标志都洋溢着古老东方已经流传的迹象和独特的文化。
因此,研究设计文化教育的内涵,扭转新时期高等院校学生理解社会的心态,进行课内和校园深层次的文化熏陶,是我们深化广告设计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以广告的市场化推动广告设计教育的深化
广告是指“由可识别的出资人通过各种媒体进行的有关产品(商品、服务、观点)有偿的、有组织的、综合的、劝服性的非人员的信息传播活动”。在广告业中,创意应该说是如影随形的,广告人一直在找寻创意与产业化完美结合的生存空间。但是,创意的本身不能决定广告的命运。从广告的作用上看,广告和公共宣传、人员推销、销售促进是促进产品销售的四种手段。从广告发展史上看,广告业还需要资本兴趣、公关技术等等方面的重要支撑,它是一种整合商业资源和产业上下游资源的一个重要过程和途径。只有真正理解了广告在现代促销巾的位置和作用,创意才有可能最终走向市场,化为新的资本。
★ 中国发展简报
★ 中国职场励志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