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日常科学课教学的现状和策略论文(共含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七又二十三流”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日常科学课教学的现状和策略论文
现状一:课表上是两节,但教学中可能只有一节或更少开齐开足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根据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安排的实际要求:小学三到六年级每周应该安排2课时。但科学教研组到学校调查时发现:学校的课程表上是按规定开设科学课的,但经常将科学课作为其他课程查缺补漏的课;或者因为语文数学教师兼教科学课,兼任教师经常挪用科学课,科学课名存实亡。
理论依据:《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提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小学科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只有常规科学课的教学质量过关了,科学素养的培养才能形成,公民的素养才能提高。通过几年的新课程改革,课改取得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日常科学课的质量还很令人担忧。如果现状不能引起科学教师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将变成一句空话。
改善策略:
策略一:教育局要督促学校开齐开足科学课,并定期下到学校检查,检查的重点就是学生动手实验的开展,建议每个月一次。
策略二:学校要针对科学课被挪用的现象加大检查力度,可以采用“错位兼课”方法。“错位兼课”就是本班的语文数学老师不兼本班的科学课,要兼科学课就兼外班的.科学课。
策略三:每个学期可以开展一些科学课知识的竞赛活动,并将学生竞赛的成绩作为评价科学教师的依据,这样科学教师就不会随便挪用科学课给其他老师。
现状二:时常有学生不能参加科学课的学习
现象一:有很多学校的科学教师反映,科学课上学生不齐,不是被语文老师叫去补课,就是被数学老师叫去补课,还有的参加其他排练、训练等等。
现象二:上课发言成了某些优秀学生的专利,很多学生没有机会发言,成为“陪读生”或“旁听生”。理论根据:《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所以从要求看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科学课时本班学生必须全体参加,科学课上全体学生都是学习活动参与者。改善策略:
策略一:科学教师要在开学初和语文、数学教师商量,提出不能占用科学课教学的时间。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有学生没到,必须查明去向。发现被语文、数学教师留下补课了,马上打电话或叫学生去请,不允许语文、数学教师随便留人。
这样语文、数学教师就会知道科学课是不能留学生的,今后就不会在这个时候来留学生补课了。
策略二:科学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要留意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问题难度要有层次性,要有足够的耐心听后进生的发言。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优秀学生成为小组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他促进组内每位同学发言。在本组汇报时可以采用“后进生汇报、中等生补充、优生总结的办法,”让每位同学发言的时间和空间。
现状三:科学探究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现象一:学校科学实验室严重不足。
现象二:科学探究活动组织指导不到位,学生实验往往处于无序状态。
理论依据:《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器材和时间,保证学生获得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改善策略:
策略一:针对科学实验室严重不足的现象,科学教师要向学校建议组建新的科学实验室。科学教师可以在开学初将要做的分组实验排列出来,认真做好上课计划,尽量具体到每一节,按照下发的课表和实验室安排出上学生分组实验的顺序,这样就可以较好地保证学生实验的开展,或者将可以在教室里完成的实验,安排在教室里进行,缓解实验室的压力。
策略二:针对学生“只玩不学”的现象。科学教师要虚心地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和名师学习,多请教,讨教课堂组织的方法和策略。除此以外,还要在学生实验的指导上花功夫,保持学生保持探究的兴趣。
现状四:部分兼职教师科学课上不出“科学味”来现象一:在《摆的研究》中有的小组发现自己的数据和别的组不一样,不相信自己的数据而随意更改。
现象二:在“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中,教师发现混合后的产生的气体少,没能使燃烧的蜡烛熄灭,为了防止实验失败,竟然用嘴吹灭蜡烛来蒙骗学生。
理论依据: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求实精神,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探究过程的科学性。改善策略:
策略一:加强科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和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学习。使科学教师明白科学课“科学性”是第一位的,实验的失败在所难免,可以去寻找原因,绝对不能蒙骗学生。
策略二:区教研部门可以每年开展实验操作培训和竞赛活动。通过比赛促进教师实验操作的规范,同时要求学校科学教师要相对稳定,及时对新任科学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培训。
策略三:科学教师从三年级就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求实精神。
学前教育专业二胡选修课程教学现状及其改革策论文
一、学前教育专业二胡选修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本无演奏基础,专业素质低
根据我校近几届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情况来看,学生大部分是通过文化课统考进入本专业,未经过艺术加试的筛选与训练,因此,基本上无二胡演奏基础,并且在音准、节奏等基本音乐素质方面能力较低,为二胡选修课程的教学过程带来一定难度。
这部分学生接触二胡时的年纪都在十八、九岁左右,骨骼的生长基本定型,在手指的控制力、灵活性以及音准的辨别能力和演奏模仿能力上都有所欠缺,但是大部分选修二胡课程的学生都饱含对民族音乐的热情与兴趣,有积极的学习动机性,也为二胡选修课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动力。
(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二胡教材
现存二胡教材多为以专业音乐院校教学内容为主的作品集,并没有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制定的二胡教材。这些教材专业性较强,涉及到的音乐作品多为传统的.民族器乐内容,在演奏技巧的教学内容和作品的选定上都较为专业化和系统化。缺乏针对学龄前儿童心理成长特点的音乐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幼儿成长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要,遵循既简单又悦耳,实用性与速成型相结合的通俗儿童音乐作品进行教学。
(三)改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
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二胡课程是众多器乐选修课程中的一门专业任选课程,它是一门融合了演奏技巧教学、识谱视奏训练、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知识普及的综合课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无视学生本身的专业特点盲目进行“大而化之”的一揽子教学。应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需要,根据选修学生的专业能力,结合学龄前儿童的心理需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朗朗上口、广为人知的童谣旋律作为教学内容。在演奏技术技巧的设置上尽量使用能够通俗易懂,且教学上能够简单、明了、速成的教学内容。
二、学前教育专业二胡选修课程改革策略
(一)集体课为主、小组课为辅的教学模式
在课程的设置上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集体课教学为主、个别辅导小组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集体课”中,以讲解二胡演奏知识、示范二胡演奏方法、布置作业为主;“小组课”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并针对进度的不同进行分组个别辅导为主,为某些专业程度好的学生提供可进步空间,并解决个人演奏技术障碍问题,进度慢的学生依旧学习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音乐作品,不同组别中的成员会根据此阶段的学习进度进行灵活调整。这种教学模式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学习与研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注重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根据当下社会的人才需求对课程培养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做到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的授课内容,培养具有一定幼儿教学能力和管理工作能力的幼教教师。
比如:在安排民族器乐的选修课程时,应找到本专业最为基础的演奏技能与练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识谱演奏的视奏能力,根据学生本教学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
对待已存在的问题障碍能够积极解决并深入到实际应用层面,正视本专业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合理性、实用性等教学特点。以本专业学生的实际音乐水平为基准线,合理调整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与社会就业需求相结合,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方法科学有效,教学效果明显,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三)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兴趣,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氛围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选修二胡课程初期,大都饱含学习兴趣与练习热情,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度较高,随着学习内容的逐渐深入,演奏技巧难度增加,学生会有畏难情绪,致使教学效果变得不明显,教学进度逐渐缓慢。
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尽可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内容、旋律熟悉的音乐作品,这样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才能够更准确地演奏音准、节奏,乐句的强弱、分句处理,在演奏过程中才有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乐句的情感处理与音乐审美上。
在教学方法上结合国外学前教育教学法,突出专业特色,例如:利用“奥尔夫教学法”对乐句进行节奏型的伴奏练习,实现身体的节奏感与演奏相结合的练习方法;借用“铃木教学法”进行旋律的模唱、模奏来强化二胡练习的效果;借用“柯达伊教学法”中对民族音乐旋律的重视与借鉴等等。
充分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理论内容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建立学生对整个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舞台表现能力、专业技能实践能力。
★ 科学课教学反思
★ 科学课教学反思
★ 日常教学教学计划
★ 日常教学反思
★ 教师日常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