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重构阅读信仰阅读含答案(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洋流与安第斯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数字出版与电子阅读的出现,图书品类与数量的增加,丰富了我们的阅读视野。这是一个为阅读准备了各种条件的时代,却也是遭遇阅读不断下降的时代。我们不能说图书像商品一样出现了通胀,因为人类对于精神世界的需求与对物质的需求是不同的。商品有供大于求的时候,思想的探索则没有止境。我们可以容忍一件商品的随意组合,但不会容忍一本书的思想凑泊。于是在各种载体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格外需要阅读者作为主体的觉醒和信仰的重构。
阅读信仰的重构是指我们面对更多的阅读选择、更方便的阅读工具时要有自己的主体性觉醒与抉择。这种主体性觉醒实际上是一种阅读者的个体价值主张。为什么读书的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会读书了,或者是我们对于阅读本身需要的基本要素缺乏认知。
首先要走出开卷有益的认识误区,学会鉴别和挑选真正有价值的图书。在实用阅读与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出现了很多遮蔽我们双眼的垃圾书。那些内容拼凑的图书正在摧毁我们对于书籍的敬畏。安德烈·希夫林认为,20世纪上半叶,出版人坚信让读者接触到真正的好书是出版的使命,20世纪下半叶,出版业正在盈利的驱使下沦为第二个娱乐业。图书的特殊属性不像一首歌一听即觉出喜不喜欢,也不像一部电影看下来只需要一两个小时。我们借助于畅销榜单买书是有风险的,因为编撰一个好书名拼凑一堆杂内容的书不在少数。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买书相信名家或书评已经不足据,更需要自己对图书在购买之前作必要的阅读与鉴别。把时间花在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上是对生命的浪费。
其次是在多元选择中独立抉择自己的阅读取向。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阅读取向也应当如此。网络阅读背负了不应有的浅阅读的诟病。我们知道,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的选择最终还在于读者本人。对一个有阅读主体性的人来说,网络是新闻阅读的最佳选择,电子书是旅游阅读时最佳的携带,图书在家里或图书馆里仍然是一种享受,书中泛黄的纸有一种淡淡的香。所以,何必去夸大技术的危害呢?恰恰,一个没有主体性的人,他对于网络浅阅读的沉湎是他个性缺失的某种延伸。所以,阅读主体应当掌握各种阅读载体所对应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风格。就像在网络上不适宜读长篇巨著一样,我们也没有必要在可以借助电子书检阅文献时非得一部一部找。简而言之,让阅读工具或载体服务于你而不是牵着你的鼻子走。据报道,航天科技集团将用卫星发行数字正版图书,这将使我们的阅读产品的获得更为便捷。可见,科技之于阅读利弊,原是要辩证看待的,关键在于人作为阅读主体的选择。阅读主体意识一旦丧失,那么科技的先进就容易成为他加速迷失的工具了。
阅读信仰的'重构更在于将阅读与自己生命体认结合起来。阅读是人类独自用心灵觉照世界的方式,只有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确立自己的阅读价值,才能真正发现阅读之妙。欧阳修认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可见古人认为读书是学问与修身的根本。即读书是要与自己的身心发生联系而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从这一点来说,读书是本分事、老实事,与他人无关、与外在无关、与炫耀无关,是用来培育性情与启迪思想的。所以,构造自己的阅读信仰,必须自己问自己,个人读书与涵养身心与气质变化有无相关。那种以为随大流买几本畅销书就已经算是读书的人,其实是自我麻痹。只有阅读与身心结合,阅读才算有了信仰。(选自04月30日《人民日报》,作者刘伟见)
12.下列不属于作者所说的阅读不断下降的情形的一项是(3分)
A.实用阅读与快餐文化盛行
B.编撰一个好书名拼凑一堆杂内容的书不在少数
C.阅读者的主体意识丧失
D.阅读产品的获得更为便捷
13.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数字出版与电子阅读容易使读者迷失主体意识。
B.商品可以随意组合,思想无法凑泊成书。
C.买书不应该仅凭畅销榜单作决定,也不应该依赖名家或书评。
D.数字出版物的阅读是浅阅读,适合于阅读新闻。
14.作者针对什么阅读现状而提出重构阅读信仰的主张?(5分)
15.作者提倡的阅读信仰是怎样的?(5分)
参考答案:
12.(3分)*D.【原文说科技之于阅读利弊,原是要辩证看待的】
13.(3分)*C.【A曲解了数字出版与电子阅读的出现,图书品类与数量的增加,丰富了我们的阅读视野关键在于人作为阅读主体的选择。阅读主体意识一旦丧失,那么科技的先进就容易成为他加速迷失的工具了。B曲解了我们可以容忍一件商品的随意组合,但不会容忍一本书的思想凑泊。D曲解了一个没有主体性的人,他对于网络浅阅读的沉湎是他个性缺失的某种延伸】
14.(5分)【①(客观方面)数字出版与电子阅读的出现,图书品类与数量的增加(有更多的阅读选择、更方便的阅读工具)②(主观方面)实用阅读与快餐文化盛行(个人读书与涵养身心与气质变化无关)答对一个方面给3分,答对两个方面给5分。】
15.(5分)【①不盲目相信开卷有益,能够鉴别和挑选真正有价值的图书②掌握各种阅读载体所对应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风格,独立抉择自己的阅读取向。③将阅读与自己生命体认结合起来,自觉为培育性情与启迪思想(涵养身心与变化气质或学问与修身)而读书。(每答对1点给2分。最多给5分。笼统回答有阅读者自己的主体性觉醒与抉择给2分)】
重构阅读信仰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数字出版与电子阅读的出现,图书品类与数量的增加,丰富了我们的阅读视野。这是一个为阅读准备了各种条件的时代,却也是遭遇阅读不断下降的时代。我们不能说图书像商品一样出现了通胀,因为人类对于精神世界的需求与对物质的需求是不同的。商品有供大于求的时候,思想的探索则没有止境。我们可以容忍一件商品的随意组合,但不会容忍一本书的思想凑泊。于是在各种载体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格外需要阅读者作为主体的觉醒和信仰的重构。
阅读信仰的重构是指我们面对更多的阅读选择、更方便的阅读工具时要有自己的主体性觉醒与抉择。这种主体性觉醒实际上是一种阅读者的个体价值主张。为什么读书的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会读书了,或者是我们对于阅读本身需要的基本要素缺乏认知。
首先要走出开卷有益的认识误区,学会鉴别和挑选真正有价值的图书。在实用阅读与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出现了很多遮蔽我们双眼的垃圾书。那些内容拼凑的`图书正在摧毁我们对于书籍的敬畏。安德烈·希夫林认为,20世纪上半叶,出版人坚信让读者接触到真正的好书是出版的使命,20世纪下半叶,出版业正在盈利的驱使下沦为第二个娱乐业。图书的特殊属性不像一首歌一听即觉出喜不喜欢,也不像一部电影看下来只需要一两个小时。我们借助于畅销榜单买书是有风险的,因为编撰一个好书名拼凑一堆杂内容的书不在少数。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买书相信名家或书评已经不足据,更需要自己对图书在购买之前作必要的阅读与鉴别。把时间花在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上是对生命的浪费。
其次是在多元选择中独立抉择自己的阅读取向。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阅读取向也应当如此。网络阅读背负了不应有的“浅阅读”的诟病。我们知道,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的选择最终还在于读者本人。对一个有阅读主体性的人来说,网络是新闻阅读的最佳选择,电子书是旅游阅读时最佳的携带,图书在家里或图书馆里仍然是一种享受,书中泛黄的纸有一种淡淡的香。所以,何必去夸大技术的危害呢?恰恰,一个没有主体性的人,他对于网络浅阅读的沉湎是他个性缺失的某种延伸。所以,阅读主体应当掌握各种阅读载体所对应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风格。就像在网络上不适宜读长篇巨著一样,我们也没有必要在可以借助电子书检阅文献时非得一部一部找。简而言之,让阅读工具或载体服务于你而不是牵着你的鼻子走。据报道,航天科技集团将用卫星发行数字正版图书,这将使我们的阅读产品的获得更为便捷。可见,科技之于阅读利弊,原是要辩证看待的,关键在于人作为阅读主体的选择。阅读主体意识一旦丧失,那么科技的先进就容易成为他加速迷失的工具了。
阅读信仰的重构更在于将阅读与自己生命体认结合起来。阅读是人类独自用心灵觉照世界的方式,只有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确立自己的阅读价值,才能真正发现阅读之妙。欧阳修认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可见古人认为读书是学问与修身的根本。即读书是要与自己的身心发生联系而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从这一点来说,读书是本分事、老实事,与他人无关、与外在无关、与炫耀无关,是用来培育性情与启迪思想的。所以,构造自己的阅读信仰,必须自己问自己,个人读书与涵养身心与气质变化有无相关。那种以为随大流买几本畅销书就已经算是读书的人,其实是自我麻痹。只有阅读与身心结合,阅读才算有了信仰。(选自月30日《人民日报》,作者刘伟见)
12.下列不属于作者所说的“阅读不断下降”的情形的一项是(3分)
A.实用阅读与快餐文化盛行
B.编撰一个好书名拼凑一堆杂内容的书不在少数
C.阅读者的主体意识丧失
D.阅读产品的获得更为便捷
13.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数字出版与电子阅读容易使读者迷失主体意识。
B.商品可以随意组合,思想无法凑泊成书。
C.买书不应该仅凭畅销榜单作决定,也不应该依赖名家或书评。
D.数字出版物的阅读是“浅阅读”,适合于阅读新闻。
14.作者针对什么阅读现状而提出“重构阅读信仰”的主张?(5分)
15.作者提倡的阅读信仰是怎样的?(5分)
参考答案:
12.(3分)*D.【原文说“科技之于阅读利弊,原是要辩证看待的”】
13.(3分)*C.【A曲解了“数字出版与电子阅读的出现,图书品类与数量的增加,丰富了我们的阅读视野”“关键在于人作为阅读主体的选择。阅读主体意识一旦丧失,那么科技的先进就容易成为他加速迷失的工具了”。B曲解了“我们可以容忍一件商品的随意组合,但不会容忍一本书的思想凑泊”。D曲解了“一个没有主体性的人,他对于网络浅阅读的沉湎是他个性缺失的某种延伸”】
14.(5分)【①(客观方面)数字出版与电子阅读的出现,图书品类与数量的增加(有更多的阅读选择、更方便的阅读工具)②(主观方面)实用阅读与快餐文化盛行(个人读书与涵养身心与气质变化无关)答对一个方面给3分,答对两个方面给5分。】
15.(5分)【①不盲目相信“开卷有益”,能够鉴别和挑选真正有价值的图书②掌握各种阅读载体所对应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风格,独立抉择自己的阅读取向。③将阅读与自己生命体认结合起来,自觉为培育性情与启迪思想(“涵养身心与变化气质”或“学问与修身”)而读书。(每答对1点给2分。最多给5分。笼统回答“有阅读者自己的主体性觉醒与抉择”给2分)】
行道树阅读含答案
行道树(6分)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惟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敖着,牙龈咬提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1.文中有一句能体现这篇短文要表达的哲理,这句话是 。(1分)
2.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神圣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用对比的方式表现出行道树的牺牲精神,请作简要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意思相近即可 3.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
①一场风雨后,街旁的树下就落了一层叶子。
②这是故乡的初秋,叶子也该是些早熟的叶子,从湛蓝旷远的天空悠然飘落,百转千回之后遗落于地,并没有什么生命遗失的痉挛和苦痛的挣扎,一如它们生时的超脱、潇洒和平静。
③这是秋叶生命的涅盘。
④由生到死,由死回生,它们附着于树,是为了丰富母体,并不是做寄生虫,一味索取,不知奉献。而它们成熟后离开母体也只是一种使命的完成。
⑤用不着唱赞歌,只需那一场风一场雨,秋叶便可于风雨中飘飘落下。
⑥这是自然之秋徐徐拉开的序幕,把广阔天地作背景,把生命飞旋成这大舞台上最真实的道具。
⑦树叶可为演员,而人却并非戏子,再好的戏剧于他们也只是戏剧。然而他们还是被这壮观的落叶场面吸引了,他们观摩着这大自然最好的舞剧,感到心神俱清俱纯。
⑧一个远来的游子,被这舞剧所演出的热爱生命的主题所感动。他拾起一片落叶久久看着,看着,直到自己的身心也被那红得透明的秋叶点燃,发出劈劈啪啪的燃烧声。
⑨游子于寂寞无声的街道上走了。那身影在白杨潇潇的原野上越来越小,最后,终于也走成一枚秋叶,镶在了故乡初秋的风景里。
1. 文中加点的“涅盘”原意是指佛教中超脱生死的最高境界,后人称高僧逝世。在选文中,它表现了秋叶怎样的精神境界?
2. 联系文中内容,秋叶的生,是为了 ;秋叶的`死,是为了
3. ⑧段中“直到自己的身心也被那红得透明的秋叶点燃,发出劈劈啪啪的燃烧声”一句中,“自已的身心”为什么会被“秋叶点燃”?“红得透明”应怎样理解?
4. 选文中能比较明显地表现文章主题的句子是:
5. ⑦段中的“树叶可为演员,而人却并非戏子”在结构上起 作用。
1. 秋叶完成了由生到死丰富母体的使命,悠然飘落,无怨无悔,超脱潇洒的精神境界
2. 丰富母体 营养大地
3. 自己被秋叶的奉献精神所感到,受到了生命的启迪 指无私欲杂念
4. 第⑧段第一句话
5. 过渡(承上启下)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詹天佑从小就聪颖好学。1872年,他作为中国首批官费留学生赴美国留学时,年仅12岁。在耶鲁大学读书期间,他专门攻读铁路一科。在毕业考试中,他夺得了第一名。在八年的留学生活中,詹天佑时刻思念着养育他的父母之邦。他非常关注时事,对美国殖民主义者从我国拐走大批华工,让他们从事奴隶般的苦役极为愤慨。1874年,日本侵犯我国台湾,更使他受到极大刺激。
1881年,詹天佑怀着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1887年,中国铁路公司在天津成立。第二年,经留美同学邝孙谋推荐,公司总办伍廷芳聘詹天佑为工程师。詹天佑梦寐以求的、献身于中国铁路事业的愿望终于能实现了。
1892年修筑滦河铁路桥时,面对湍急的河水,英国、日本、德国的工程技术人员都束手无策,相继败下阵来。这时,英籍总工程师金达不得不找詹天佑来试一试。詹天佑认真分析了以往失败的原因,仔细勘察研究了滦河地质情况后,决定改变桥址。他请来精通水性的人潜入河底,用中国的传统方法配合机器打柱,顺利建成了桥墩。大桥终于建成了,詹天佑在工作中显露出的卓越才能使他名声大噪。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举他为正式会员。
195月,清政府决定修筑京张铁路。它全长虽仅201公里,但必须通过地势险峻的燕山山脉,其中南口以北的关沟段(居庸关、青龙桥、八达岭一带)更是层峦叠嶂,自古就有天险之称,工程难度非常大。一些帝国主义分子根本看不起中国人,他们嘲笑说,中国会修关沟这段铁路的工程师还没有诞生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五十年。国内也有些人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为中国自己承办这条铁路是不自量力。
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京张铁路会办(后称总办)兼总工程师,主持该线铁路的修筑工程。詹天佑不畏艰难,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这一重任。他明确表示,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应引以为耻,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
19初春,京张铁路正式开始从丰台铺轨。
从南口到康庄的第二期工程.是京张铁路中最艰巨的一段。他们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要开凿居庸关、八达岭两大隧道。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隧道长400米;八达岭隧道更长,是居庸关隧道的3倍,而且全是坚硬难凿的花岗岩。第二个难题是地势高陡,如果采用正常螺旋式线路,列车难以爬上去。在困难面前,詹天佑更加感到肩上担子的分量,他在给一位美国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中外人士都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了,将不只是我个人的不幸,因为人们将不再信任中国的工程师。
针对上述两个难题,通过反复勘查测量,认真研究思考,詹天佑终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首先,他精心设计了两头对凿和中间竖井开凿隧道的方法。他把办公室移到工地,亲临现场指挥。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战,两条隧道终于打通了。接着,他又巧妙地设计了一种独特的折返线路,即从青龙桥起,用两个车头一前一后,一推一拉来牵引列车,通过人字交叉口后,推的改作拉,拉的改作推。这种创造性的设计,既简易可行,又减少了线路的长度。
1910月2日,盛大的京张铁路通车典礼在南口举行。许多外国专家、驻华使节及清政府的官员们前来参观,他们都为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的质量好、速度快和耗资少而感到惊叹。据西方人估计,京张铁路需6年时间才能完成,而现在仅用了4年就胜利通车,并且节约工程费用三十五万六千余两白银。人们盛赞他是外扬国威、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中华铁路工程师。
人们不会忘记詹天佑为祖国铁路建设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1922年,中华工程师学会在青龙桥车站为他树立了一座全身铜像,以纪念这位给中华民族赢得荣誉和尊严的科学家。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在八年的留学生活中,詹天佑作为首批官费赴美留学生,时刻思念着祖国。他对美国奴役华工、日本侵犯台湾的殖民主义行径极为愤慨。
B.1892年修筑滦河铁路桥时,外国工程技术人员相继败下阵来。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时,他沉着应变,将中国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顺利建成了桥墩。
C.詹天佑不畏艰难和嘲笑,毅然接受修建京张铁路的重任。帝国主义者嘲笑这是不自量力,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国人也认为完成该工程至少得五十年。
D.在铁路史上,詹天佑首创了人字形折返线路,解决了地势高陡、列车难以爬行的难题。这种创造性的设计,既简易可行,又减少了线路的长度。
E.人们是不会忘记詹天佑一生为祖国铁路建设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的。青龙桥车站为他树立的全身铜像,表明他是给中华民族赢得荣誉和尊严的'科学家。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①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应引以为耻。
②中外人士都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了,将不只是我个人的不幸,因为人们将不再信任中国的工程师。
(3)文中从哪几件具体的事情上写出詹天佑是一位给中华民族赢得荣誉和尊严的科学家?请结合原文进行归纳。(6分)
(4)作为杰出的科学家,詹天佑身上体现出哪些优秀品质?请就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8分)
12.(1)选B项3分,选A项2分,选D项1分,选C、E项不得分。
(D项首创在文中没有明确依据,C项帝国主义者和国人的看法张冠李戴,E项第二句话表述因果倒置。)
(2)①在詹天佑看来,中国地大物博,但是中国人却不能自己修筑京张铁路,是对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严重伤害。(3分)
②在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历史条件下,詹天佑接下修筑京张铁路的重任,已经不只是个人的事情,而且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荣誉。(3分)
(3)①修筑滦河铁路桥时,詹天佑认真分析外国工程技术人员失败的原因,仔细勘察研究滦河地质情况,用中国传统方法配合机器打柱,顺利建成了桥墩。(2分)
②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举他为正式会员。(2分)
③接受修建京张铁路这一重任,成功攻克两大难题:开凿居庸关、八达岭两大隧道,巧妙地设计了一种独特的人字形的折返线路。(2分)
(4)①勤奋好学,打下基础;满腔热血,报效祖国;不畏艰难,勇挑重担;深入调研,科学创新。(4分)
②以其中一条为中心,或结合自身学习生活,或结合社会实际,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分)
【甲】
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⑵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⑶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①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曾巩《墨池记》节选)
【注释】①强:勉强 ②徜徉(chángyáng)肆恣:纵情遨游。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4分)
(1)余幼时即嗜学 ( ) (2)县官日有禀销之供( )
(3)而尝极东方 ( ) (3)羲之之书晚乃善 ( )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2)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小题3】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2分)A.有地隐然而高. D! i4 : B) j B.有池洼然而方以长0 C5 W3 P: f) C0 F C.信然邪# C' R2 Y7 C O+ B/ i% [ D.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Z9 T% L& T. _& M4 _4 J3 P! ^ 【小题4】《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如【甲】文第⑴自然段就是用自己幼时的
与下文太学生 形成鲜明对比。(2分)
【小题5】【乙】文作者认为王羲之成为“书圣”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1分),【甲】文作者的观点是 (用自己的语言归纳)(1分)。联系学习实际,说一说你读了这两段文字的启示。(2分)
答案
【小题1】(4分)⑴特别爱好 ⑵每天 ⑶到 ⑷好
【小题2】(4分)⑴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⑵原来也是凭借自己勤奋练习得到的,不是天才所致。
【小题3】(2分)D
【小题4】(2分)求书之难 (1分)“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要求是原文,意对即可)(1分)
【小题5】(3分)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1分)学问精通、品德完善,必须用心专一。(意对即可)(1分)联系学习实际说到勤奋、刻苦、专心(1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日”为名词人状语,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故”“道”“盖”“精力”“ 致”“天成”,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都可相同都可以。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本题先了解“然”的多种用法,然后根据句意理解判断。D句中“然”为“这”,其它三句中“然”为“样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关键信息“幼时”“文太学生”从两文中概括相关内容填空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5】
试题分析:抓住最后一句“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来理解,从勤奋学习的方面来感想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 信仰 观后感
★ 信仰心得体会
★ 信仰党课
★ 商品应用题含答案
★ 信仰的散文
★ 名人信仰格言
★ 信仰观后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