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辛弃疾阅读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三十五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浣溪沙辛弃疾阅读答案(共含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三十五円”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浣溪沙辛弃疾阅读答案

篇1:浣溪沙辛弃疾阅读答案

浣溪沙辛弃疾阅读答案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句写村中的父老们争相谈论着今年的雨水是多么均匀,丰收在望。

B.第二句紧承首句“争言”,写不似去年愁眉不展,意为去年年成不好。

C.“不似去年颦”,“不似”暗示出人们心中仍有些许隐忧,心有余悸。

D.第三句写父老非常好客,盛情款待,作者因为父老家甑中有尘而谢却。

E.下片情韵悠长,绘景细腻有致;“有时”说明这种年景总是按时到来。

2.词的下片对“啼鸟”“小桃”“梨花”等的描写,广受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D E(D项,第三句写村民清洗炊具上的尘土,暗示款待客人。E项,绘景是写意的;“有时”意为好年景并非年年都有。)(选D给2分,选E给3分)

2、答案要点:手法。采用拟人等手法,凸显啼鸟劝客、小桃撩人、梨花助兴等生机勃勃的画面,有声有色;(2分)炼字。“劝”、“撩”用字新颖贴切,情态活泼动人,传神写照,情趣盎然,极富感染力;(2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清新的意境,烘托强化了作者与父老的愉悦振奋之情、父老的待客浓情。(2分)

做阅读理解题的几个好方法

做阅读题目时,有些散文或其他文体的文章,我们读一遍可能理解不上去,对主题把握的不是很到位,也就是说可能理解偏了主题,影响做题正确率,怎么办呢?

在读文章时,要抓住几个重要的位置读,然后理解阅读文章。一是标题,看看是什么意思;二是作者,了解作者背景;三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这是理解文章的重点段落,读懂这两段能更好地理解一篇文章讲的是什么主题;四是读懂各段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这个往往是中心句,总结了一段的中心思想,对做题也很有帮助。

以上几个方法不一定针对所有文章都适用,但却是做语文阅读的好方法,也是快速理解一篇阅读文章大意的最快捷有效的办法。当然,要想真正把题目做对,还需要研读细节,了解出题意图,掌握一些常用的答题术语,会用一些套话答题,这样做语文阅读才能更加如鱼得水。

阅读理解如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经常出现的考点,其类型如下:

1.直接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引用说明)的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__特点。

例2: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作用是用具体事实说明“白色污染”难以根除。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例3:人工消雾有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气空中混合,促使雾滴蒸发而消失。

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__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例4:地壳可以大致比作一个鸭蛋的外壳;再往里是地幔,就好像鸭蛋的蛋清;最里面是地核,就好像鸭蛋的蛋黄。

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给人以清晰准确的认识。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__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例5: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 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

上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说明了臭氧浓度过高对人体的危害。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__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例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绿色塑料”下一个定义。

所谓“绿色塑料”,并不是指绿颜色的塑料,而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的功效后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环境同化的一类聚合物。因为它对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被称为“绿色塑料”。

解析:绿色塑料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功效后,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的__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引用说明应用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篇2:浣溪沙辛弃疾

,是一首词,写景抒情,主要抒写了诗人胸中的不平之气,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以及赏析,大家可以参考。

原文:

浣溪沙

作者:辛弃疾

草木於人也作疏。秋来咫尺共荣枯。空山晚翠孰华余。

孤竹君穷犹抱节,赤松子嫩已生须。主人相爱肯留无。

拼音:

cǎo mù yú rén yě zuò shū 。qiū lái zhǐ chǐ gòng róng kū 。kōng shān wǎn cuì shú huá yú 。

gū zhú jun1 qióng yóu bào jiē ,chì sōng zǐ nèn yǐ shēng xū 。zhǔ rén xiàng ài kěn liú wú 。

翻译:无

浣溪沙字词解释:

1、疏,疏远,不亲近。《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疏屈平而信上夫大夫,令严子兰。”

2、咫尺异荣枯: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3、空山:幽静的山。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4:岁晚孰华予:《九歌》:“留灵修兮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5、孤馆君:谓竹。《世说新语》:“王子猷尝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6、赤松子:谓松。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曹植《赠白马王彪》:“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浣溪沙赏析:

这首词大约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四年间,时作者移居铅山瓢泉新居一年稍多一点,所种松竹尚未成长起来,加之以言者论列,罢官观,生活索寞,感而赋词,托物言情,抒写了胸中不平之气。词的上片写咫尺枯荣之感。首句慨叹不仅遭人疏远,连草木也疏远他。“秋来”句紧承上句,言草木原本枝繁叶茂,可秋天一到,叶落枝枯,转眼之间,荣枯各异。而辛弃疾于是年九月落职闲居,由地方高级官吏沦为庶人,咫尺之内,有天壤之别。如果两者不是巧合,就是托物寓意,其感慨是非常深沉和强烈的。词的下片写岁晚松竹之恋。“孤竹君”句写竹。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蔽而食之”,后遂饿死。本句似用这个典故,言孤竹君二子虽穷饿而死,犹守节不移,借以喻指所种之竹虽然穷尽,其“节”仍在。“赤松”句写松。言其虽然幼嫩,但已生出枝叶,成长可期。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不怕岁寒,节概可称。这两句词既照应词题“种松竹未成”,又颂扬了松、竹的节操,暗示他要以松、竹为友。故词结句说:“主人相爱肯留无”,言作为新居的主人,我爱松、竹,不知松、竹能否为我留存,从词题生发开来,表明企盼所种松、竹能顺利成活,伴随自己度过岁晚这段艰难的日子。

浣溪沙简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苏轼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辛弃疾的《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

诗人资料: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相关推荐:

行香子辛弃疾

江神子辛弃疾

篇3:《浣溪沙》阅读答案

浣溪沙①

苏轼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②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①此词为苏轼在徐州谢雨道中作。谢雨,旱后喜雨而去谢神。②捋青捣麨: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制成干粮。

12.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层层”和“光”写出久旱之后喜降甘霖,农作物长势茂盛的景象。

B. 写未进村落就先闻到煮茧香气,旨在说明蚕茧气味独特,香远益清。

C. “络丝娘”本为虫名,鸣声如机杼,颇为动听,此处借以指缫丝女。

D. “抬醉眼”写村中老人为庆贺丰收而醉酒,表现了农人的质朴乐观。

E. 尾句写作者询问叶黄豆熟还要多久,流露他对农人生活的关切之情。

13. 这首词富有农村生活气息,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2. BD 13. ①选择典型的景、物、人、事来表现。如麻叶、豆叶、络丝娘、煮茧等都颇具农村风情。②采用视觉、嗅觉、听觉等相结合的描写手法,多角度立体呈现农村田园风光。③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了“隔篱娇语”“捋青捣麨”等生活细节,富有农村情味。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旨在说明蚕茧气味独特,香远益清”错误,从诗中来看,作者写煮茧香,旨在说明喜雨之后,蚕茧获得丰收,作者为之欣喜。D项,“为庆贺丰收而醉酒”错误,从诗中来看,“醉眼”指老农老眼昏花,并非喝醉;老农“捋青捣麨软饥肠”,可知当时还青黄不接,远未“丰收”。故选BD两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词富有农村生活气息,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然后圈出有农村生活气息的内容,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词人是如何来表现这农村生活气息的。从选取素材的角度来看,词中选取的景、物、人以及事都有农村特色,如首句写地头的作物,从具体经济作物又见出时值初夏,正是春蚕已老,茧子丰收的时节,于是村中有煮茧事,未到农舍,村头先嗅茧香,走进村来,隔着篱墙,就可以听到缲丝女郎娇媚悦耳的谈笑声了。从感觉角度来看,“麻叶层层苘叶光”是视觉所见,“谁家煮茧一村香”是嗅觉所闻,“隔篱娇语络丝娘”是耳中所听,可见词中把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融合到一起来体现农村的生活气息。从描写方法的角度来看,上阕写“络丝娘”“隔篱娇语”,下阕写“拄杖老农”“捋青捣麨”,这些都是细节描写。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篇4:《浣溪沙》阅读答案

浣溪沙 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①,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②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注释: ①画轮:装饰豪华的车子。②游丝:春季里昆虫吐出来的细丝,常随风飘舞于花草树木之间。

(1)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答案 (1)诗歌描绘出一幅春天美妙动人的湖面风光图(1分):游客们乘坐着豪华的车子,驶过那装修着朱红栏杆的桥梁,来到湖边游赏春光;湖水里映出了云的影子,云、水、天空都融一起了;湖面光洁而又平滑。(2分)

(概括特点一分,只要意思到就可以,但一定要扣住春天,比如美丽动人、明媚动人、热闹幽美、生意盎然、绚丽明净等;描述画面一定要扣住三个方面,只写两个一分)

(2)①对偶。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当路游丝对隔花啼鸟,萦醉客对唤行人,描写春物留人,人亦恋春。②比拟(拟人),把游丝、啼鸟说成颇通人性的灵物,明明是游人舍不得归去,却说成是游丝网住春光,、啼鸟留住游人。(手法各一分,分析各一分)

篇5:《浣溪沙》阅读答案

浣溪沙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注释】六幺:唐时琵琶曲名。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1)“绿杨楼外出秋千”一句中“出”字用得极妙,前人评价说:“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0.(1)、答:“出”字既符合秋千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状,(1分)又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使人们好象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1分),这样就在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1分)

(2)、答:词的下片既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欢乐场面,(1分)又直抒胸臆,以“人生何处似樽前”作结,抒吐内心万事不如意的郁闷,(1分)既表达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快乐(1分),又表达了词人人生短暂、失意伤怀的苦闷。(1分)

篇6:《浣溪沙》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①,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②,木犀花③。

[注]①熟水:古代指煎泡而成的饮料、药汤。②酝藉:同“蕴藉”。③木犀花:通称桂花。

8.词中所写多为平凡之事、寻常之情,请简要概括。(4分)

9.词的末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8.(4分)主要叙写了观景、熬药、读书、赏花等日常琐事,闲静中显出闲适、淡泊之情。

9.(4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末句将木犀拟人化,“酝藉”即写出木犀花温雅清淡的风度。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把木犀写得非常多情,借以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爱。

篇7:《浣溪沙》阅读答案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①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1)请简要说明上片中尽字的作用。(3分)

答:由江到湖,交待词人行踪,自然引出下面描绘的洞庭美景。(每点1分,共3分)

(2)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词的下片。(5分)

答:动静结合,静中见动,展现了优美的境界,表现出作者的愉悦之情。(1分)头两句,水湾倒映出红蓼是静,波纹荡漾则为纹缬乱,跃出水面之鱼才会双尾玉刀明,自然有动。(2分)最后一句,疏星淡月倒影湖中,水中船影浸盖着星空倒影,静美无比,表达出作者喜爱流连自然界的心态。(2分)(如能联系作者生平,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凄凉之情也可。)

阅读练习二

1.这首词的上阙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

2.词的下阙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上阙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答案:①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的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只要任意举出两种手法即可)

翻译:

从湘江走到尽头便抵达了洞庭湖,楚天辽阔,远处是数座青翠的山峰。傍晚的湖面,风平浪静,船头旌旗上的飘带纹丝不动。水湾处红色的蓼草就像纷乱的丝织品,跃出水面的双尾白鱼就像玉刀一样明亮。夜深渐凉,停泊下来的船的影子遮盖了稀疏的星星的倒影。

赏析:

浣溪沙洞庭是由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张孝祥所作的词,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显示出流恋自然界的心态。

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为谏官所劾,罢任北归,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娇过洞庭》词,有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等语,流露出一种疾俗愤世的情绪,这一首写得心气平和多了。他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范仲淹《岳阳楼记》云: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在岳阳楼上俯视洞庭之景。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表明此刻的湖面,风平浪静,所以出现傍晚水波平静的景象,唯有鳞鳞细浪了。这样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下片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随着视野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的色彩感。红蓼,指生于水边的红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云:红蓼,即《诗》所谓游龙也。俗呼水红。江东人别泽蓼,呼之为火蓼。唐代诗人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犹念悲秋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而词中的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感到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词人既写了远处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又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也有一种说法,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是映在水中的弯月如同白色的双尾鱼,也好像闪耀着光芒的玉刀。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

这里作者变换出另一幅画面,而思绪已超越了时空对念的限制,直接转入夜景,使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来思考这个过程。再从画面本身来看,是从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笔,摄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两种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这不仅与前面的楚天阔、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应,而且充分地展现了优美的词境。夜凉二字,既是词人的直感,又显示出流恋自然界的心态。

篇8:《浣溪沙》阅读答案

浣溪沙武林送李似表

张元干

燕掠风樯款款飞,艳桃秾李闹长堤。骑鲸人去晓莺啼。

可意湖山留我住,断肠烟水送君归。三春不是别离时。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用燕子翻飞、桃李争美、晓莺轻啼等美好之景烘托离别之情,是以乐景衬哀情。

B.“骑鲸”一词本指隐遁或者成仙,词人在此用“骑鲸人”代指词作中远去的朋友。

C.下片词人用烟水凄迷等景致来写行人的忧愁,这是以哀景写乐情的具体体现。

D.词人抒发的是离别之情,但虽为送别,却不见太多的悲伤,只是些许的失落与惆怅。

16.“艳桃秾李闹长堤”一句历来为人所推崇,请分析其妙处。(6分)

阅读答案:

15.C(以哀景写哀情)

16.①“艳”“秾”“长”都是形容词,凸显意象特征,形象生动;(2分)

②用“闹”字写桃李争艳,通感的艺术手法让桃李的艳丽如在眼前,(2分)让人联想到鸟儿在春花中嬉闹的情形,表现出春景的美好。(2分)

篇9:《浣溪沙》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周邦彦

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①。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②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

①云鸠:形容云色如黑色的鸠。江皋:江岸。

②凤团:一种名茶。

1、请分析本词第二句中“拖”字的妙处。(3分)

2、请找出下片中能表现词人情思的词语(至少两个),结合词句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5分)

参考答案

1.“拖”写黑云的移动(1分)。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了云带雨来移过江岸的情景。墨云似乎有意拖动着春雨,很有情味(1分)。

2.“闲”“静”“又”(答出两个即得2分)。“闲”字:看似悠闲,实则是词人短梦后心有愁思难以遣除,所以借饮茶来消解梦后的惘然。“静”字:燕子筑巢的忙与人的静形成对比,暗示词人无聊的心绪:大好春光而无事可为。“又”字: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一个“又”字,暗示无事可为,每日空对春光的伤感。(答到意思即可)

浣溪沙阅读答案

蝶恋花辛弃疾阅读答案

《浣溪沙》苏轼阅读答案

贺新郎 辛弃疾翻译 赏析 答案

《浣溪沙》阅读题及答案

周邦彦《浣溪沙》阅读答案赏析

南乡子辛弃疾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阅读答案

浣溪沙晏殊鉴赏及答案

水调歌头辛弃疾

浣溪沙辛弃疾阅读答案(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浣溪沙辛弃疾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