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阅读题及答案(共含11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ongyekuangg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唐]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②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注]
①本诗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两人都于公元7被流放岭南。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广西崇左县)。
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1)本诗情景交融,感情真挚。请以颔联为例作简要赏析。(4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诗“哀而不怨”,即悲哀而不怨恨,情感有所节制。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在颔联中诗人回忆洛阳美丽的风光,想象南方崇山峻岭可怕的.湿热之气,(2分)两相对比,倍觉凄苦,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2分)
(2)诗人被流放到“天长地阔”的岭南,友人不知“人何处”,岭南京城相隔“万余里”,内心无限愁苦,但未见诗人表现得痛苦不堪,绝望怨恨,(2分)而以“何时重谒圣明君”一句收尾,表达了思念君王的赤诚,节制了悲伤的情感。(2分)
唐代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译文
山岭是广阔天空与大地的分界,远离故乡只看得到无边的白云。
洛水两岸风光何其美丽,这里的重山雾瘴难以忍受。
你可渡过那风高浪急的南海,北边归去衡阳的大雁阵阵。
两地间隔着遥远的距离,何时才能面圣明君呢?
注释
本诗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两人都于公元705年被流放岭南。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越南乂安省荣市)。
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赏析
首联即切题“过岭”。“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是描写过大庾岭的情景。诗人离开京城长安,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才来到大庾岭上,顿感天长地阔,宇宙之闳浑无穷。然而这脚下的山岭却是个分界线,过了岭就是“蛮荒”之地风土人情大不一样了。此时诗人不免产生“去国离家”将为“异域之人”的感叹,觉得自己如同那天空飘浮不定的云朵,不知去往哪里。“见云白”,是诗人对岭南的第一个印象和感受。我国古代诗歌中“白云”和“游子”有某种联系,如“浮云游子意”等。诗人利用这传统的表现手法,以自然澹远之景表现游子浓郁的深情。
颔联写景,以对比的镜头,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诗人回忆自己家乡美丽的风光,想象崇山可怕的湿热蒸郁之气,两相对比,倍觉凄苦。
颔联承“去国离家”,上句抒写对京洛风光的眷恋,下句言置身大庾岭头时百感交集的情怀。“洛浦”,即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风光,即风物。武则天执政时期,诗人经常侍奉武后及其臣僚们于洛阳。作为唐王朝的东都,洛阳的风物之盛,自然是诗人亲历目睹过的。如今,诗人站在大庾岭上,行将踏上瘴气弥漫的南国之地,不免产生生死难卜,今非昔比的感慨和帐惘。
颈联转为怀友,“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上句中的人指杜审言,意思是说:南海风高浪急,你可平安地渡过去了吗?是否已到达了峰州呢!下句“北望”似说自己,又似与朋友谈心;看那鸿雁到了衡阳就不用再向南飞了,待春暖花开就可返回故里。言外之意是:我们还不如雁,只能继续行役向南,归期无望。“几群”含意丰富,耐人寻味:那鸿雁且能“大小相从”,有群伴儿。而你我则分飞天涯,孤苦伶仃,要是我俩能像雁儿一样作伴就好了。这句诗抒发不堪回首的孤寂之情,进一步表达对杜审言的深刻思念。
尾联回应首联,婉转地表达了盼赦的愿望。“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是写京都长安与岭南流放地之间虽然山重水复相距万里,但隔山隔水,隔不住思念君王的心。诗人所日夜盼望的是再拜见贤明君王的那一天。这联诗的遣词炼意很精妙,既表达了思念君王之赤诚,又没有谄媚阿谀之意味。将此联与前几联合读,同情之心便油然而生。沈佺期的七律,素来被认为高华典重,但此诗却不同于那些应制之作。它体现出了“朴厚自是初唐风气”。(《载酒园诗话又编》)《围炉诗话》亦评说道:“诗乃心声,心由境起,境不一则心亦不一,言心之词,岂能尽出于高华典重哉!”诗人从北方的宫廷走向南荒的流放生活,心与境都起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写出了这真挚动人气韵流畅的诗篇。
创作背景
诗人被流放到“天长地阔”的岭南,友人不知“人何处”,岭南京城相隔“万余里”,内心无限愁苦,但未见诗人表现得痛苦不堪,绝望怨恨,而以“何时重谒圣明君”一句收尾,表达了思念君王的赤诚,节制了悲伤的情感。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注]①本诗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两人都于公元7被流放岭南。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欢州(今广西崇左县)。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1)本诗情景交融,感情真挚。请以颔联为例作简要赏析。(4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诗“哀而不怨”,即悲哀而不怨恨,情感有所节制。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13(1)在颔联中诗人回忆洛阳美丽的风光,想象南方崇山峻岭可怕的湿热之气,(2分)两相对比,倍觉凄苦,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2分)
(2)诗人被流放到“天长地阔”的岭南,友人不知“人何处”,岭南京城相隔“万余里”,内心无限愁苦,但未见诗人表现得痛苦不堪,绝望怨恨,(2分)而以“何时重谒圣明君”一句收尾,表达了思念君王的赤诚,节制了悲伤的情感。(2分)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馀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阅读训练】
1.本诗情景交融,感情真挚。请以颔联为例作简要赏析。(3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诗“哀而不怨”,即悲哀而不怨恨,情感有所节制。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3.诗中第二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5分)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颔联中诗人回忆洛阳美丽的风光,想象南方崇山峻岭可怕的湿热之气,两相对比,倍觉凄苦,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内容、手法、情感各1分)
2.诗人被流放到“天长地阔”的岭南,友人不知“人何处”,岭南京城相隔“万余里”,内心无限愁苦。(2分)但未见诗人表现得痛苦不堪,绝望怨恨,而以“何时重谒圣明君”一句收尾,表达了思念君王的赤诚,节制了悲伤的情感。(2分)
3.对比手法,将洛浦美丽的风光与岭南崇山恶劣的瘴疠之气对比。突出现在被流放的凄苦,抒发了思国怀乡的感情。(详细解析:5分,手法及说明3分,作用2分。手法答“反衬”也可,意思相近即可。若答“情景关系”、“想象”等不是主要的手法,酌情给分。)
4.表达了作者被流放岭南、去国离家的凄苦,对友人杜
审言和家乡的思念,以及渴望重回朝廷,得到重用的情感。(详细解析:6分,每方面2分。意思相近即可。)
沈佺期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唐]沈佺期①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②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注]①本诗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两人都于公元7被流放岭南。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广西崇左县)。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1.本诗情景交融,感情真挚。请以颔联为例作简要赏析。(3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诗“哀而不怨”,即悲哀而不怨恨,情感有所节制。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 在颔联中诗人回忆洛阳美丽的风光,想象南方崇山峻岭可怕的湿热之气,两相对比,倍觉凄苦,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
2.诗人被流放到“天长地阔”的岭南,友人不知“人何处”,岭南京城相隔“万余里”,内心无限愁 苦,但未见诗人表现得痛苦不堪,绝望怨恨,而以“何时重谒圣明君”一句收尾,表达了思念君王的赤诚,节制了悲伤的情感。
赏析: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杜审言,字必简,初唐诗人,杜甫的祖父,因曾任膳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员外两人都于公元705年(神龙元年)流放岭南。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广西崇左县)。佺期《初达驩州》诗中说:“流子一十八,命予偏不偶。配远天遂穷,到迟日最后。”由此可推知佺期在未过岭之前已收到了审言的“过岭”诗。当自己来到大庾岭时,触景生情而作“遥同过岭”的和诗。这首诗写得情景交融,哀而不怨,流利晓畅,是初唐七律的佳制。
首联即切题“过岭”。“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是描写过大庾岭的情景。诗人离开京城长安,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才来到大庾岭上,顿感天长地阔,宇宙之闳浑无穷。然而这脚下的山岭却是个分界线,过了岭就是“蛮荒”之地风土人情大不一样了。此时诗人不免产生“去国离家”将为“异域之人”的感叹,觉得自己如同那天空飘浮不定的云朵,不知去往哪里。“见云白”,是诗人对岭南的第一个印象和感受。我国古代诗歌中“白云”和“游子”有某种联系,如“浮云游子意”等。诗人利用这传统的表现手法,以自然澹远之景表现游子浓郁的深情。
颔联写景,以对比的镜头,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诗人回忆自己家乡美丽的风光,想象崇山可怕的湿热蒸郁之气,两相对比,倍觉凄苦。
颔联承“去国离家”,上句抒写对京洛风光的眷恋,下句言置身大庾岭头时百感交集的情怀。“洛浦”,即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风光,即风物。武则天执政时期,诗人经常侍奉武后及其臣僚们于洛阳。作为唐王朝的东都,洛阳的风物之盛,自然是诗人亲历目睹过的。如今,诗人站在大庾岭上,行将踏上瘴气弥漫的南国之地,不免产生生死难卜,今非昔比的感慨和帐惘。
颈联转为怀友,“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上句中的人指杜审言,意思是说:南海风高浪急,你可平安地渡过去了吗?是否已到达了峰州呢!下句“北望”似说自己,又似与朋友谈心;看那鸿雁到了衡阳就不用再向南飞了,待春暖花开就可返回故里。言外之意是:我们还不如雁,只能继续行役向南,归期无望。“几群”含意丰富,耐人寻味:那鸿雁且能“大小相从”,有群伴儿。而你我则分飞天涯,孤苦伶仃,要是我俩能像雁儿一样作伴就好了。这句诗抒发不堪回首的孤寂之情,进一步表达对杜审言的`深刻思念。
尾联回应首联,婉转地表达了盼赦的愿望。“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是写京都长安与岭南流放地之间虽然山重水复相距万里,但隔山隔水,隔不住思念君王的心。诗人所日夜盼望的是再拜见贤明君王的那一天。这联诗的遣词炼意很精妙,既表达了思念君王之赤诚,又没有谄媚阿谀之意味。将此联与前几联合读,同情之心便油然而生。沈佺期的七律,素来被认为高华典重,但此诗却不同于那些应制之作。它体现出了“朴厚自是初唐风气”。(《载酒园诗话又编》)《围炉诗话》亦评说道:“诗乃心声,心由境起,境不一则心亦不一,言心之词,岂能尽出于高华典重哉!”诗人从北方的宫廷走向南荒的流放生活,心与境都起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写出了这真挚动人气韵流畅的诗篇。
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馀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注释】
①本诗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两人都于公元705年被流放岭南。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越南乂安省荣市)。
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参考译文】
山岭是广阔天空与大地的分界,远离故乡只看得到无边的白云。洛水两岸风光何其美丽,这里的重山雾瘴难以忍受。你可渡过那风高浪急的南海,北边归去衡阳的大雁阵阵。两地间隔着遥远的距离,何时才能面圣明君[呢?
【创作背景】
诗人被流放到“天长地阔”的岭南,友人不知“人何处”,岭南京城相隔“万余里”,内心无限愁苦,但未见诗人表现得痛苦不堪,绝望怨恨,而以“何时重谒圣明君”一句收尾,表达了思念君王的赤诚,节制了悲伤的情感。
【赏析】
首联即切题“过岭”。“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是描写过大庾岭的情景。诗人离开京城长安,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才来到大庾岭上,顿感天长地阔,宇宙之闳浑无穷。然而这脚下的山岭却是个分界线,过了岭就是“蛮荒”之地风土人情大不一样了。此时诗人不免产生“去国离家”将为“异域之人”的感叹,觉得自己如同那天空飘浮不定的云朵,不知去往哪里。“见云白”,是诗人对岭南的第一个印象和感受。我国古代诗歌中“白云”和“游子”有某种联系,如“浮云游子意”等。诗人利用这传统的表现手法,以自然澹远之景表现游子浓郁的深情。
颔联写景,以对比的镜头,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诗人回忆自己家乡美丽的风光,想象崇山可怕的湿热蒸郁之气,两相对比,倍觉凄苦。
颔联承“去国离家”,上句抒写对京洛风光的眷恋,下句言置身大庾岭头时百感交集的情怀。“洛浦”,即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风光,即风物。武则天执政时期,诗人经常侍奉武后及其臣僚们于洛阳。作为唐王朝的东都,洛阳的风物之盛,自然是诗人亲历目睹过的。如今,诗人站在大庾岭上,行将踏上瘴气弥漫的南国之地,不免产生生死难卜,今非昔比的感慨和帐惘。
颈联转为怀友,“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上句中的人指杜审言,意思是说:南海风高浪急,你可平安地渡过去了吗?是否已到达了峰州呢!下句“北望”似说自己,又似与朋友谈心;看那鸿雁到了衡阳就不用再向南飞了,待春暖花开就可返回故里。言外之意是:我们还不如雁,只能继续行役向南,归期无望。“几群”含意丰富,耐人寻味:那鸿雁且能“大小相从”,有群伴儿。而你我则分飞天涯,孤苦伶仃,要是我俩能像雁儿一样作伴就好了。这句诗抒发不堪回首的孤寂之情,进一步表达对杜审言的深刻思念。
尾联回应首联,婉转地表达了盼赦的`愿望。“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是写京都长安与岭南流放地之间虽然山重水复相距万里,但隔山隔水,隔不住思念君王的心。诗人所日夜盼望的是再拜见贤明君王的那一天。这联诗的遣词炼意很精妙,既表达了思念君王之赤诚,又没有谄媚阿谀之意味。将此联与前几联合读,同情之心便油然而生。沈佺期的七律,素来被认为高华典重,但此诗却不同于那些应制之作。它体现出了“朴厚自是初唐风气”。(《载酒园诗话又编》)《围炉诗话》亦评说道:“诗乃心声,心由境起,境不一则心亦不一,言心之词,岂能尽出于高华典重哉!”诗人从北方的宫廷走向南荒的流放生活,心与境都起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写出了这真挚动人气韵流畅的诗篇。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作者:沈缙 朝代:唐 体裁:七律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洛浦风光何所似,
崇山瘴疠不堪闻。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馀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14.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过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
B. 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苦。
C. 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窜”。
D. 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似”寄托自己的无奈慨叹。
15. 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答案】14. A 15. “今春花鸟作边愁”。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愁”。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答“以乐景写哀情”、“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亦可。)
杜审言《登襄阳城》的阅读答案
登襄阳城
[唐]杜审言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①非新里,章华②即旧台。
习池③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注】①冠盖:里名,冠和盖都是官宦的标志,东汉时期襄阳地方豪族势力、经济膨胀,很多人通过买卖捐官获得官阶爵享。②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倾尽国力所筑,供自己享受之用。③习池:汉朝习郁退隐后在岘山南做养鱼池,池中栽满荷花,后人称为习池。
1.历代诗家对颔联评价颇高,请简要赏析。(5分)
2.作者登上襄阳城,纵目四望,百感交集。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颔联对仗工整,描绘了秋日山水旷远的画面,营造了雄浑伟丽的意境;(2分)“横”字写出楚山连绵挺拔,“接”字写出汉水浩淼纡回;“横地 出”“ 接天回”以动写静,表现出楚山与汉水的气势与动感。(2分)作者用壮阔的`景象反衬自我的渺小孤独悲凉,为下文情感的转合做铺垫。(1分)
2.①深秋时节,登高远望,表达旅客(游子)羁旅的漂泊之感。
②山水旷远,境界阔大,反衬出自我渺小孤独的悲凉之情。
③运用“冠盖”“ 章华”的典故,借古抒怀,表达了对腐败官场的不满之情。
④运用“习池”典故,抒发归隐无处、前程迷茫的悲观失落之情。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简析
《登襄阳城》是唐代诗人杜审言被流放峰州途经襄阳时所作的一首诗。此诗先在首联点明题意,异乡之中,登城远望;颔联和颈联敷陈“回望”之所见,有大自然的开阔雄浑,有历史陈迹的没落破败;尾联承接上文的沧桑之意,表达了作者无所归属的悲哀之情。全诗借景抒情,写景气势磅礴,格调清新鲜明。
杜审言《渡湘江》阅读答案和翻译赏析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
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迟日:春日的太阳。
湘江:位于湖南,江水由南向北流入洞庭湖。
①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②悲昔游:作者旧游之地,因放逐再次经过感到悲伤。
③边愁:流放边远地区产生的愁绪。
④京国:指长安。
(1)本诗抒发的感情是什么?
答案:这首诗抒发的是被贬的悲愁之情。
(2)本诗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色?
答案:这首诗通篇用反衬手法。诗中有三组反衬:第一句用昔日春游的欢乐反衬今天被贬的悲愁;第二句用花鸟的美景来反衬悲愁;三、四句用湘江水北流反衬自己的南迁。
3.有人说“独怜京国人南窜”一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此说?请说明理由。(5分)
同意。从结构上说,该句起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2分)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是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这句,由此生发的。(3分)
不同意。全诗要表现的主旨是“边愁”(被贬到边疆的愁恨),(2分)而该句只是交代“边愁”产生的原因,关键之句是“今春花鸟作边愁”。(3分)
4.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今春花鸟作边愁”。(2分,答两句不给分)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愁”。(解释对了2分)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3分)(答“以乐景写哀情”、“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亦可。)(无手法,解释合情理给1-2分,解释必须结合前面手法,即答什么手法解释什么)
(5)这首诗歌通篇运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5分)
答:诗歌前两句是今与昔的对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歌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
(6)诗歌三四句分别展示了人的“南窜”和水的“北流”,这样相对照的描写凸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因素?(5分)
答案:诗人在贬谪的道路上,正值春临大地,花鸟迎人,看到江水滔滔,朝着与他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怀念京国,表达了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以及自己在仕途上遭遇的不平与忧郁。
(7)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行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
B.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苦。
C.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窜”。
D.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不似”寄托自己的无奈慨叹。
答:A(“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是没有依据的,景依旧是迟日繁华,人的处境却已变为流放赴边,此句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
(8)诗中的“悲”“愁”情绪,作者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请结合这首诗的前两句作简要分析。(5分)
答:(今昔、实虚、已然和将然)对比、反衬。(明确其中一方面即可)
第一句写往昔春日游园之乐,对比之下,更加让人觉得当前流放处境的“悲”;第二句写眼前春光烂漫、鸟语花香,这让人欢欣的景物,恰恰反衬出流放赴边途中“愁”的格外浓重。
(意思对即可)
(手法,2分。简要分析,3分:其中两句诗的合理解说,各1分;整体语言表述1分)
【译文】
悲叹昔日还在园林里游玩的情景,今年春天花开鸟鸣更引发我在边疆的哀愁。
我独爱京城,人却要往南逃,真羡慕湘江的水呀,你却往北流去!
赏析:
杜审言曾有两次贬官的经历,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这首诗当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写的。他在渡湘江南下时,正值春临大地,花鸟迎人,看到江水滔滔,朝着与他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怀念京国,悲思愁绪,一触而发。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
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个“悲”字。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这一句诗是用现在的情移过去的境,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今天的悲伤心情。
诗的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与杜审言的这句诗有些近似的有杜甫《春望》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司马光的《续诗话》评这一联诗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这里,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采用的也是反衬法。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对杜甫有直接影响。“花溅泪”、“鸟惊心”一联,可能就是从“花鸟作边愁”这一句化出的。
诗的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作用。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但这一句还没有点到《渡湘江》这个题目。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才提到湘江,点破诗题,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
这首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这是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而出现在七言绝句刚刚定型、开始成熟的初唐,尤其难能可贵。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初唐七绝“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在胡所举的两首诗中,这首《渡湘江》更为可取。
杜审言《夏日过郑七山斋》阅读答案及古诗赏析
夏日过郑七山斋
杜审言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注]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唐高宗咸亨进士,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此诗是杜审言任洛阳县丞时,到洛阳近郊郑七山斋访问时所作。
1、尾联中哪一个字用得好?为什么?(4分)
答:“迟”字用得好。(1分)“迟”字既写出了诗人对郑七山斋风光的倾心爱慕、流连忘返,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与主人的深情厚谊,依依不舍,时虽晚而不愿回。(2分)这一“迟”字的运用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产生了动人心弦的艺术力量。(1分)
2、颔联描绘山斋内外景色,情景交融。试作简要赏析。(6分)
答: “薜萝山径入”写在通往郑七山斋的曲折的山路上,长满了茂盛的薜荔和女萝,隐隐传达出山斋的幽深和清静。(1分)“荷芰水亭开”写出进入山斋后的景象:水亭周围的池中,一望无际的荷、菱开放出清丽的花朵。(1分)从狭窄山路中穿行来到山斋后,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诗中“入”字和“开”字不仅实写诗人的行动,也透露出心情的变化。(2分)此联看似纯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对夏日山斋的喜爱之情。
杜审言
(约645-708)唐代诗人。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赏析:
《夏日过郑七山斋》是工丽细密、清新流畅的五言律诗,是杜审言任洛阳县丞时,到洛阳近郊郑七山斋访问时所作。郑七当是一位隐者。诗歌描绘了山斋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与友人郑七的深厚情谊。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首联是介绍过郑斋的缘起。诗人说:我和郑七都有饮酒的爱好,所以来找他。隐居与饮酒几乎是不可分离的,它是隐士们高雅、旷达情怀的表现。可见,诗中的言外之意,是说郑七有隐者的高洁胸怀,诗人对他十分倾慕,引为同调,因此才去拜访他。“言寻谷口来”一句,用典故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谷口”,汉代县名,在今陕西礼泉县东。汉代有隐士郑璞,躬耕于谷口。皇甫谧《高士传》载:“郑璞,字子真,谷口人也。修道静默,世服其清高。成帝之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之,遂不曲。扬雄或称其德曰:‘谷口郑子真,耕于岩石之下,名振京师。’”因为友人姓郑,诗人就以谷口借指郑七的山斋,同时也以郑璞的清高,来暗指郑七的高洁。用典十分贴切,一个“寻”字,也透露了山斋的幽深。两句诗看似平常,却有深刻的义蕴,不仅曲折地交待了郑七的身份和思想情操,也婉转地点出了过山斋的原因和二人深厚的友情。
接着诗人以极大的兴趣,用工细的笔墨,在中间两联描绘山斋内外的景色,为读者展现出一幅优美的山居夏日图。“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上一句说,在通往郑七山斋的曲折的山路上,长满了茂盛的薜荔和女萝,隐隐传达出山斋的幽深和清静。接着是进入山斋后的景象:在水亭周围的水池中,一望无际的荷、菱开放出纯洁清丽的花朵,在微风中散发着清香。“山径”是崎岖的,而水池却是开阔的`,从狭窄山路中穿行而至来到山斋后,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诗中“入”字和“开”字,不仅实指了诗人的行动,也透露出心情的变化。接着,在“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一联中,诗人又把笔触从平面的描写转向立体的空间:在那荷、菱盛开的水池上,雨后初晴,空中铺下明朗的阳光,照在残留的雨水上,蒸气冉冉升腾;到傍晚,天气渐渐转阴了,天边又传来隐隐的雷声。其中“日”、“雨”、“阴”几个字,暗示着天气变化很快。诗人来之前,刚下过雨(“含残雨”),而到达时天气才放晴,傍晚又转阴,并且传来隆隆的雷声,又要下雨了。这正是深山中特有的天气,诗人用天气变化之快,烘托山斋的既幽且深,既是实写,也有助于诗歌意境的表现。同时在“日”、“晚”二字中,也包含着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诗人在山斋中逗留的时间。通过这一联的描写,充分渲染了山斋的幽静景色,地上风物和空中景象融为一体,在静谧中包含变化,在幽深中充满生机。诗人形象的描写,使山斋风光充满着感人的魅力,令人心驰神往。
中间两联,似乎全是写景。其实,主人的酒盛情款待,席间杯觥交错的欢乐气氛,全都隐藏在字里行间中。“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与天边隆隆的雷声相应和,洛阳城里报暮的钟、鼓之声也清晰地传来,诗人该回程了,但车马仍然拴着,迟迟没有起程。诗到这里戛然而止,却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余韵,在迟迟未回中,既包含着诗人对山斋风光的倾心爱慕、流连忘返,同时也表现出主人的深情厚谊。在这悠远的余韵中,诗歌产生了动人心弦的艺术力量。
这首《夏日过郑七山斋》,是杜审言五律中的成功之作。不仅在文字、结构、意境等方面取得了成功,在诗歌的声律上,对仗工稳,音韵协调,整体匀称,也表现出纯熟的技巧。
★ 赋得妾薄命,赋得妾薄命杜审言,赋得妾薄命的意思,赋得妾薄命赏析
★ 早春洛阳答杜审言,早春洛阳答杜审言于季子,早春洛阳答杜审言的意思,早春洛
★ 阅读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