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杜重威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雨桐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五代史·杜重威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共含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雨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新五代史·杜重威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篇1:《新五代史·杜重威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新五代史·杜重威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杜重威,朔州人也。安重荣反,重威逆战于宗城,重荣为偃月阵,重威击之不动。重威欲少却以伺之,偏将王重胤曰:“两兵方交,退者先败。”乃分兵为三,重威先以左右队击其两翼,战酣,重胤以精兵击其中军,重荣将赵彦之奔,重荣遂大败,走还镇州,闭壁不敢出。重威攻破之,以功拜重威成德军节度使。

重威出于武卒,无行而不知将略。破镇州,悉取府库之积及重荣之赀,皆没之家,高祖知而不问。及出帝与契丹绝好,契丹连岁入寇,重威闭城自守,属州城邑多所屠戮。胡骑驱其人民千万过其城下,重威登城望之,未尝出救。

重威居镇州,重敛其民,户口凋敝,又惧契丹之至,乃连表乞还京师。未报,亟上道,朝廷莫能止,即拜重威为邺都留守。而镇州所留私粟十余万斛,殿中监王钦祚和市军储,乃录以闻,给绢数万匹以偿之,重威大怒日:“吾非反者,安得籍没邪!”

三年秋,契丹高牟翰诈以瀛州降,复以重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契丹寇镇、定,重威西趋中渡桥,与虏夹滹沱河而军。偏将宋彦筠、王清渡水力战,而重威按军不动,彦筠遂败,清战死。转运使李谷教重威以三脚木为桥,募敢死士过河击贼,诸将皆以为然,独重威不许。

契丹遣骑兵夜并西山击栾城,断重威军后。是时,重威已有异志,而粮道隔绝,乃阴遣人诣契丹请降。契丹大悦,许以中国与重威为帝,重威信以为然,乃伏甲士,召诸将告以降虏。诸将愕然,以上将先降,乃皆听命。重威出降表使诸将书名,乃令军士阵于栅外,军士犹喜跃以为决战,重威告以粮尽出降,军士解甲大哭,声震原野。契丹赐重威赭袍,使衣以示诸军,拜重威太傅。

契丹犯京师,重威以晋兵屯陈桥,士卒冻饿,不胜其苦。重威出入道中,市人随而诟之,重威俯首不敢仰顾。高祖定京师,拜重威太尉、归德军节度使,重威惧,不受命。遣高行周攻之,不克,高祖乃自将攻之。遣给事中陈同以诏书召之,重威不听命,而汉兵数败,围之百余日。重威食尽,民多逾城出降,皆无人色。重威乃遣判官及其妻相次请降,高祖许之。重威素服出见高祖,高祖赦重威,拜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

高祖病甚,顾大臣曰:“善防重威!”高祖崩,秘不发丧,大臣乃共诛之,及其子弘璋、弘璨、弘燧尸于市,市人蹴而诟之,吏不能禁,支裂蹈践,斯须而尽。

(节选自《新五代史·杜重威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重威逆战于宗城 逆:迎战

B.未报,亟上道 报:报告

C.重威出降表使诸将书名 书:书写

D.高祖病甚,顾大臣日 顾:环顾

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杜重威“无行”和“心怀异志”的一组是(3分)

A.悉取府库之积及重荣之赀 重威惧,不受命

B.重威登城望之,未尝出救 阴遣人诣契丹请将

C.重敛其民,户口凋敝 重威俯首不敢仰顾

D.诸将皆以为然,独重威不许 顾大臣日:“善防重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重荣反叛,起初杜重威率兵攻打不动。后兵分三路攻打时安重荣部将赵彦之投降,这才打败了安重荣。

B.杜重威军人出身,没有德行。大肆搜刮百姓,对百姓不加以体恤,在百姓受到契丹的欺凌时也没有发兵营救。

C.杜重威不懂为将的谋略,对于别人的建议也不采纳。当北面行营招讨使与契丹战斗时,在部下苦战时因自己兵力受到契丹牵制而按兵不动。

D.杜重威心怀异志,投降契丹,受到百姓的唾骂。后归降高祖,在高祖死后大臣们共同杀掉了杜重威和他的儿子。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重威欲少却以伺之,偏将王重胤曰:“两兵方交,退者先败。”(5分)

(2)是时,重威已有异志,而粮道隔绝,乃阴遣人诣契丹请降。(5分)

参考答案

4.B(报:答复,回复。)

5.B(A:“重威惧,不受命”不能反映出“心怀异志”:C:重威俯首不敢仰顾不能反映出“心怀异志”;D:“诸将皆以为然,独重威不许”不能反映出“无行”。)

6.C(“因自己兵力受到契丹牵制”原文中并没有体现。)

7.(1)杜重威打算稍稍后撤等待时机,偏将王重胤说:“两军剐交战,后退的先败。”(少:稍微;却:后退,退却;伺:等待:方:刚。每点1分,句意明确1分。)

(2)这时,杜重威已有二心,而运粮通道被隔绝。于是暗中派人去向契丹请求投降。﹙异志:二心、叛变、篡逆皆可;乃:于是;阴:暗中,秘密地;诣:往,到。每点1分,句意明确1分。)

【参考译文】

杜重威,朔州人。安重荣反叛,杜重威在宗城迎战,安重荣摆偃月阵,杜重威攻打不动。杜重威打算稍稍后撤等待时机,偏将王重胤说:“两军刚交战,后退的先败。”于是分兵三路,杜重威先命左右队攻打队方的'雨翼,战斗激烈时,王重胤又率精兵攻打封方的中军,安重荣部将赵彦之前来投奔,安重荣于是大败,逃回镇州,关闭营垒不敢出战。杜重威攻破镇州,因功授杜重威成德军节度使。

杜重威是军人出身,没有德行而又不懂为将的谋略。攻破镇州后,将府库的积蓄和安重荣的资产全部夺取,自家吞没,晋高祖虽然知情却没有追问。到晋出帝和契丹绝交后,契丹连年进犯,杜重威闭城自守,所属州县城邑大多受到屠杀。胡骑驱赶他成千上万的百姓经过城下,杜重威登城嘹望,却没有出城营救。

杜重威在镇州,大肆搜刮百姓,使镇州人凋敝,又怕契丹前来进犯,于是接连上表请求回到京师,还没有等到答复,就急忙上路,朝廷不能制止,就授任杜重威为邺都留守。而在镇州留下私人的粮十多万斛,殿中监王钦祚向百姓议价购买粮食作为军粮,于是登记上报,给他几万匹丝绸作抵偿,杜重威大怒说:“我不是反叛的人,怎能登记没收财产!”

三年秋,契丹高牟翰诈称以瀛州投降,又任命杜重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契丹侵犯镇、定二州,杜重威向西急行军至中渡桥,和契丹隔着滹沱河布阵。偏将宋彦筠、王清渡河奋力作战,而杜重威按军不动,宋彦筠因此被打敢,王清阵亡。转运使李谷教杜重威用三脚木建桥,招募不怕死的士兵过河攻打贼军,将领们都认为对,唯独杜重威不同意。

契丹派骑兵速夜沿着西山攻打栾城,截断杜重威的后路。这时,杜重威已有二心,而运粮通道被隔绝,于是暗中派人去向契丹请求投降。契丹人十分高兴,许诺拿中原让杜重威称帝,杜重威信以为真,于是埋伏甲兵,召集将领们宣布向虏军投降。将领们惊愕不已,因上将先投降,于是都从命了。杜重威拿出降表让将领们签名,于是命令士兵在栅寨外摆开阵势,士兵们还欢喜跳跃以为是要与敌决战,杜重威告诉他们粮食吃完出去投降,士兵俩都脱下铠甲大哭起来,声震原野。契丹赐给杜重威红袍,让他穿上巡视军队,授任杜重成为太傅。

契丹侵犯京师,杜重威率晋兵屯驻陈桥,士兵饥寒交迫,不能忍受痛苦。杜重威在路上出入,街上的人跟着骂他,杜重威低头不敢仰视。高祖平定了京师,授任杜重威为太尉、归德军节度使,杜重威害怕,不接受任命。高祖派高行周进攻他,没能攻克,高祖于是亲自率兵攻打他。又派给事中陈同以诏书召见他,杜重威不从命,而汉兵多次战败,包围他一百多天。杜重威粮食吃尽,不少老百姓越过城墙出来投降,都面无人色。杜重威于是派判官和他的妻子相继请求投降,高祖准许。杜重威穿着白衣服出来见高祖,高祖赦免杜重威,授任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

高祖病重,环视大臣说:“好好提防杜重威!”高祖去世,封锁了消息没有发丧,大臣们共同杀掉杜重威和他的儿子杜弘璋、杜弘璨、杜弘琏,将尸体抛到街市,街上的人踢尸大骂,官吏不能禁止,肢裂尸体,任意践踏,一会就不见尸体了。

篇2:《新五代史·隐逸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新五代史·隐逸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注:三尸:道家称在人体内作祟的三个神,也叫“三尸神”,

12.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 书法

B.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 因为

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壁屋 写: 描摹

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 门徒

13.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3分)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④⑤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 郑遨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 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 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15.翻译下列句子。(10分)

⑴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4分)

⑵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3分)

⑶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3分)

参考答案

12 C (A 字,人的表字 B 因,于是 D 徒,同一类的人)

13 C (1 讲郑遨对文学的热爱和才能 2 表现郑遨断绝世情,隐逸之志坚决 6 写郑遨的生活情趣)

14 B (三人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 ,于原文无据)

15 ⑴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得罪”1分,“省”1分,“高”1分。句意通顺1分)

(2)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信然”1分,“不之求”1分)

(3)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大”1分,“延”1分,句意通顺1分,“以为”中“以”的宾语必须翻译出来)

参考译文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他的妻子屡次写信劝他回家,郑遨总是将信件扔到火里烧掉,后来听说妻子、儿子去世了,他大哭一声就停止了。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能去掉三尸,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郑遨和道士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世人把他们看作三位高尚脱俗之人。郑遨种田,罗隐之靠买药来自给自足,李道殷有钓鱼之术,只用鱼钩不用鱼饵就能钓起鱼,又能够点石成金,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甚至抛妻离子而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与乎石门这些人真是不同啊。

与郑遨同时的还有一个叫张荐明的,是燕地人。张荐明年少时凭借儒学修养在河朔一带受到称赞,后来离家作了道士,通晓老子、庄周的学说。高祖召见他,问“道家思想可以用来治国么?”他回答说:“道,涵盖万物奥妙而成就一家之言论,得到它的精华,安居于衽席之上就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张荐明听到宫中报时的鼓声,对高祖说:“陛下听到这鼓声了么?它的声音单一,五音十二律,鼓声不在其中,但是能调和这些声音的却是鼓。一,是万事之本源,能坚守一的人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认为这话很正确,赐给他通玄先生的称号,后来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终老的。

篇3:《新五代史》的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新五代史》的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沈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於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势利不屈其心,去就.

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苟利於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其事迹略可考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作一行传。

郑遨传

欧阳修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因徙居华阴,欲求之。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选文出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有删节)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

韫:隐藏

B.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

群:与……为群

C. 去就不违其义

就:就职

D. 欲以禄遨

禄:俸禄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现郑遨“放身而自得”的一组是(3分)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乃入少室山为道士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

⑤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⑥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A. ①②③

B.④⑤⑥

C. ②③④

D. ①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修五代史,欲从五代的历史中找几个洁身自好的人物树碑立传,但“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郑遨是其中之一。

B. 郑遨、张荐明乱世不出仕;石昂不屈服于势利;程福赟以忠获罪,到死都不为自己辩白;李自伦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C. 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

D.郑遨经常将自己的诗文誊写在丝绢上,后来这些诗文流落民间,人们将它当做珍品互相馈赠。

12.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

②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③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

参考答案

9. D (禄,动词,授予俸禄,意即让其为官)

10.C (“放身而自得”的意思是不入朝为官,在山水中放纵自己的身心获得快乐。故排除①⑤⑥三项。)

11. D(D项中“郑遨经常将自己的诗文誊写在丝绢上”错误,郑遨的诗文流落民间,人们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互相赠送。)

12.①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世嫉俗远离尘世而不能显现于世。(“意”“嫉”“去”各1分,共3分。)

②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或“认为他的道德高尚”)。(“得罪”“省”“高”各1分,共3分)

③以至抛弃(不顾及)妻子孩子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顾”“妻子”“绝” 各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一行传》序

唉!五代之乱达到顶点了,这就是传记上所说的“天地间的光明被封闭、高洁的雅士都去隐居”的时代吗!在这个时候,作臣子的杀害他的国君,作儿子的杀害他的父亲,而那些士大夫们却安享着国家的俸禄,占据着朝堂,志得意满,不再有廉耻之色的人到处都是。我认为忠臣义士,多处于乱世,却奇怪这个时候可以称道的人何其少啊。难道果真没有这样的人吗?虽然说战乱兴起,学校教育被废弃,礼仪衰败,风俗毁坏,而到了这个地步,然而自古以来天下大乱之时未尝没有这样的忠臣义士啊。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世嫉俗远离尘世而不能显现于世。自古贤才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蕴藏于内心而并不表现出来,有的人困窘地生存于简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也会不为世人所知。况且是世道多有变故,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时候呢。我又认为必然还有怀抱才能,修炼节义,从而沉沦在社会底层而默默无闻的人。然后我又在传记中寻找这样的义士,却因乱世分崩离析,书上文字残缺,不能再找到了。这样找到的仅仅就是四五人罢了。

在山林中隐居,与麋鹿为群,虽然不合乎中庸之道,可是与其安享国家的俸禄,卑躬屈膝包羞忍耻,哪里比得上问心无愧、在自然中放纵自己获得身心的快乐呢?(这样的人)我找到两个,叫郑遨、张荐明。

权势利益不能使自己屈服,辞官和就职都不违背大义,(这样的人)我找到一个,叫石昂。

只要对君主有利,因忠心而获罪何必为自己辩解;到死也不为自己辩白的人,这是古代的义士啊。我找到一个,叫程福赟。

在一乡之中培养孝悌之义,并让天下人推崇,事迹大略可以考证的,我找到一个人,叫李自伦。

郑遨传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为了避讳)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 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以至抛弃妻子孩子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

篇4:《新五代史安重荣传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新五代史安重荣传(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 不忍也!其母从旁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予责。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①,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节选自《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注】 ①藩镇:指总领一方的军府。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以此非诮高祖 非:非常

B.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 厌:满足

C.契丹数遣使责高祖 数:多次

D.高祖患之,为之幸邺 幸:皇帝到地方

2.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

B.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

C.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

D.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生父不忍杀其子,继母则提剑追逐,重荣不满继母的行径,厉声将她斥退。

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辱骂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己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本应引起晋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却表示前朝与虏和亲的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重荣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D.安重荣举兵起事,借口朝见,聚集数万饥民前往邺地。高祖派遣部队阻击,在双方交战中重荣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级后将它送给契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2)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

参考答案

1.A

2.C

3.B

4.(1)天子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兵强马壮的.人(都)可做天子!(2)军队(士兵)战斗开始后,安重荣的部将赵彦之与安重荣有嫌怨,临阵倒戈投奔晋军。

参考译文: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重荣有力气,擅长骑马射箭,任振武巡边指挥使一职。他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他的下属不能欺骗他。有一对夫妇(到安重荣这里)控告他们的儿子不孝顺。重荣拔出剑给父亲,让他自己杀死儿子,父亲流泪说:(我)不忍心啊!母亲在旁边诟骂,夺过父亲手里的剑追赶着儿子(要杀掉他)。重荣一问,原是(孩子的)继母,重荣厉声呵责母亲,将她斥退。重荣出身军中士兵,突然财多位尊。重荣见晋高祖从藩侯得到天下,曾经对人说:天子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兵强马壮的人(都)可做天子!重荣虽然怀有二心,但没有时机起事。这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十分骄横,高祖侍奉他更加恭敬。重荣对此十分气愤,认为高祖 的做法是降低中原大国的身份而尊崇夷狄,使已经困顿的百姓更加困顿,填充契丹永不满足的欲望,这是晋万代的耻辱。屡次以此非议讥讽高祖。契丹使者往经过镇州,重荣坐姿傲慢,极力轻慢侮辱对方,不以礼对待他们,有时甚至抓捕杀死他们。当时吐浑白氏隶属契丹,苦于契丹残暴统治,安重荣诱使他们进入塞内。契丹多次派遣使者责问高祖,并要求放还被(安重荣)抓捕的契丹使者。高祖对契丹使者十分恭谨,愈受责备态度愈加恭敬,多说好话以求解脱,却纵容重荣,对他对待契丹使者的行为不加追问。天福六年夏天,契丹使者拽剌路过镇州,安重荣冒犯侮辱他,拽剌出言不逊,重荣大怒,抓捕了他;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高祖担心这件事,为此驾临邺地,告知重荣说:前代与契丹和亲,都是为 天下考虑,现在我凭这么大的天下对契丹称臣,你凭一个小小的镇州与其对抗,大小不一样,不要自取其辱!重荣认为晋不会拿他怎么样,于是决定反叛。重荣虽然(先)与契丹有约,暗中却派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结盟。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想趁机窥视中原,因此不加怒于重荣。这年冬天,安从进在襄阳起兵反叛,重荣听说就跟着反叛。这年,镇州遭遇旱灾、蝗灾,重荣聚集几万饥民,驱赶他们向邺地进发,声称要入朝见皇 帝。晋高祖派杜重威阻击他,军队(士兵)战斗开始后,安重荣的部将赵彦之与安重荣有嫌怨,临阵倒戈投奔晋军。重荣听说赵彦之投降晋军,非常惊惧,率领几百名吐浑骑兵驻守牙城,重威派人抓住了重荣,杀死重荣把首级献给高祖,高祖登楼接交首级,并漆其首级后送给契丹。

篇5:《新五代史·周臣传》阅读答案带译文

《新五代史·周臣传》阅读答案带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已扰群议                  扰:扰乱

B.数顾大臣问治道            顾:召集

C.世宗临其丧                临: 面临

D.非特一时之策              特:特意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明敏而多材智”的一组是(   )

①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

②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

③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④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⑤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⑥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A.①②⑥      B.①②④      C.②④③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历法,还善于搞城市建设,他规划京师规制,将开封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C.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并被派征伐江淮,回来后,被提拔为户部侍郎

D.王朴视察汴河口,返回时到原来的丞相李谷家拜访,发病,倒在座位上,回家后就逝世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5分)

译文:

(2)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5分)

参考答案:

8.B

9.D(①说的是世宗,与王朴无关;②世宗悲痛,说明两人关系密切。不能作为王朴明敏才智的.证明;④是说人们对王朴性格刚毅果断的反映。与王朴明敏才智无关)

10. C(张冠李戴。征伐江淮的是世宗。王朴当时做东京副留守,留守京师)

11.(1)周世宗刚即位,锐意征伐,排除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后更加治理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扫平天下的志向。。(“征”“扰”“益”各l分,句子大意2分,共5分)

(2)王朴性格刚毅果断,又被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能超过他。(“见信于”翻译出被动句特点1分,“难”“莫”各1分,句子大意2分,共5分)

参考译文:王朴,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年轻时考中进士。担任校书郎,依附于汉枢密使杨邠。杨邠和王章、史弘肇等人不和,王朴见后汉建立的时间较短。后汉隐帝(刘承佑)年少软弱,任用小人,而杨邠作为大臣,和将相的是关系不和睦,料知他一定会作乱,于是离开扬邠回到家乡。

周世宗(柴荣)镇守澶州时,王朴担任节度掌书记,周世宗即位,.王朴又改任比部郎中。周世宗刚即位,锐意征伐,排除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后更加治理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扫平天下的志向。多次看望大臣询问治国因之道,选拔文士徐台符等二十人,让他们写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王朴就在被选的行列中。而当时的文士都不建议皇帝急于用兵。认为平定叛乱,应该先修德,收买民心。只有王朴认为江淮地区可以首先平定。周世宗从前就了解王朴,看到他高妙的论述后,更加认为他有奇才。召来他一同商讨天下太事,都合自己的想法,于是决心采用他的建议。显德(周世宗年号)三年,征讨淮河地区,任命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回师后,加封他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又升枢密使。

周世宗时期,对外征讨,对内修订法度。王扑聪明,才智很高,不只当世政务。就是阴阳律历巧等方面,也没有不精通的。王朴性格刚直果断,又被周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超过他;周世宗讨伐淮河地区,王朴留守京师,增广新城,开通道路,京城更加庄严宏伟。现在京师的情况,大多是他规划的。他制定的音乐,至今还采用着,无法更改。他上奏的用兵方略,也不是只能用在一时的策略。他说的各国灭亡的次序:“淮南可以最先平定,并州是一定要消灭的敌人,在最后灭亡。”后来宋朝兴起,平定天下,只有并州最后臣服。都像王朴说的一样。

显德六年春天,周世宗派王朴巡视汴河口,建造斗门,回京.到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抬回去后就死了,时年五十四岁。周世宗亲临了他的丧礼凭吊,用玉馘敲门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追赠王朴为侍中。

篇6:《新唐书杜伏威传》阅读答案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少豪荡,不治生赀,与里人辅公祏约刎颈交。公祏数盗姑家牧羊以馈伏威,县迹捕急,乃相与亡命为盗,时年十六。伏威狡谲多算,每剽劫,众用其策皆效。尝营护诸盗,出为导,入为殿,故其党爱服,共推为主。

隋大业九年,入长白山,依贼左君行,不得意,舍去,转剽淮南,称将军。下邳贼苗海潮拥众钞暴,伏威遣公祏胁谕曰:“天下共苦隋豪桀相与兴义然力弱势分不相统若合以为强则无事隋矣公能为主吾且从不然一战以决”海潮惧,即以众下之。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颢将兵捕击,伏威与战,伪北,诱颢堕葭榛泽中,顺风纵火迫之,步骑烧死几尽。海陵贼赵破阵闻伏威兵少,轻之,召使并力。伏威引亲将十人操牛酒谒,勒公祏严兵待变。破阵引伏威入幕,置酒,悉召酋首高会。伏威突斩破阵,众眙骇不及救,复杀数十人,下皆畏服。

炀帝遣右御卫将军陈稜以精兵讨之,稜不敢战,伏威遗以妇人服,书称陈姥,怒其军。稜果悉兵至,伏威迎出挑战,稜军射中其额,伏威怒曰:“不杀汝,矢不拔!”遂驰入稜阵,大呼冲击,众披靡,获所射将,使拔箭已,斩之,携其首入稜军示之,又杀数十人,遂大溃,稜走而免。

进破高邮,引兵度淮,伏威选敢死士五千,号“上募”,宠厚之,与均甘苦,每攻取,必先登,战罢,阅创在背者杀之。所虏获必分与麾下,士有战死,以其妻殉,故人自奋战,无完敌。宇文化及以为历阳太守,不受。徙丹阳,自称大行台。始进用士人,缮利兵械,薄赋敛,除殉葬法,民奸若盗及吏受赇,虽轻,皆杀无赦。上表越王侗,封楚王。

是时,秦王方讨王世充,遣使招怀,伏威乃献款。高祖授以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安抚大使、上柱国、吴王,赐姓,豫属籍。武德七年二月,卒。

篇7:《新唐书杜伏威传》阅读答案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共苦 / 隋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 / 一战以决 /

B.天下共苦 / 隋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一战以决 /

C.天下共苦隋 / 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一战以决 /

D.天下共苦隋 / 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 / 一战以决 /

答案: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殉是古代以活人或物品与死者同葬的一种习俗,以活人殉葬直到清代仍然存在。

B.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场文书,主要用于大臣对君王以及下级对上级陈情言事。

C.尚书令是隋唐时代尚书省的长官,隋唐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其长官同为宰相。

D.赐姓指皇帝赐给臣民姓氏,古代帝王常用赐给皇族姓氏的办法褒奖功劳、笼络人心。

答案:B(“下级对上级陈情言事”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伏威豪爽放荡,不治生计。他的好友辅公祏多次偷盗姑家的牧羊送给他,官府缉捕很急,二人因此一起逃亡江湖,聚众起义。

B.杜伏威精于算计,富有谋略。对苗海潮威逼利诱,对宋颢诱敌深入,对赵破阵谋定而后动,对陈稜用激将法,都获得成功。

C.杜伏威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在与陈稜之战中,他勇猛地冲入陈稜的军阵,不顾额头中箭,奋力冲杀,大败敌军。

D.杜伏威富有主见,亦能治理。投靠左君行,不如意就离去;宇文化及让他做太守,他不接受;在丹阳,薄赋敛,严法纪,显示出不凡的治理才能。

答案:A(“聚众起义”错,应是“聚众为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营护诸盗,出为导,入为殿,故其党爱服。

译文:(杜伏威)曾经周旋救护众盗,出行他做向导,收兵他殿后,因而那些党羽爱戴信服他。(5分。译出大意,2分;“导”“殿”“爱服”译正确一处1分)

(2)伏威引亲将十人操牛酒谒,勒公祏严兵待变。

译文:杜伏威带着十个亲信将领携带牛酒拜见,命令辅公祏严整兵马以观事变。(5分。译出大意,2分;“引”“勒”“严兵待变”译正确一处1分)

篇8:《新五代史隐逸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新五代史隐逸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隐逸传》)

9.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书法

B.遨与李振故善善:善良

C.与乎石门之徒异矣徒:门徒

D.世目以为三高士 目:看作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及其所之既倦

C.因徙居华阴,欲求之因击沛公于坐

D.鼓无一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11.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④⑤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3分)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2分)

(3)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3分)

参考答案

9.D(A字:人的表字;B;善:友善,交好C徒:同一类的人)

10.D.都是语气词A.于是,就;竟,却B.代词,他;动词,到,往C.于是;趁机

11.C(①讲郑遨对文学的热爱和才能,不关乎品格;②表现郑遨断绝世情,隐逸之志坚决;⑥写郑遨的生活情趣)

12.B(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于原文无据)

13.⑴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得罪1分,省1分,高1分。)

⑵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信然1分,不之求1分,)

⑶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大1分,延1分,以为中以的宾语必须翻译出来)

《新五代史冯道传序》阅读及答案

《新五代史·死节传》节选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爱国的杜子威》的阅读及答案

《旧五代史》原文及译文解析

杜甫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新五代史张敬达传》的原文及翻译

《行行重行行》原文及译文

贾耽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文天祥传节选》阅读答案及译文

《旧五代史李愚传》文言文训练题

《新五代史·杜重威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新五代史·杜重威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