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语文考点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江城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语文考点(共含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江城”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中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语文考点

篇1:高中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语文考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31.献曲求诗

元丰①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俯鹊巢,酒酣,笛声起于江上。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南曲曰《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委袖出嘉纸③一幅曰:“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从之。

导读:这是一则写文人闲情逸趣的小品,写得清朗明快、情趣盎然。苏东坡生日宴饮,踞高峰,临大江,宾朋满座,举桌皆欢,这是情趣之一。李委知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以笛声贺寿,作进见之礼,别出新裁,这是情趣之二。李委吹笛,技艺超群,“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堪称出神入化,醉倒满座,这是情趣之三。没想到李委“抛砖引玉”,借此求诗,而且并非偶发求诗之想,而是“袖出嘉纸”,原来早有图谋;他的祝寿新曲《鹤南飞》捧得苏东坡心花怒放,虽然与李委素不相识,但东坡也就欣然从命了,这是情趣之四。读这样的小品,有一种超凡脱俗、耳目清凉、心旷神怡之感。注释 :①元丰:北宋神宗赵顼年号。②东坡: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下文“坡”,是作者自称。③嘉纸:很好的纸张。嘉,美好的。

精练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酣 俗 腰 既 袖 从

二、翻译:

1.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

2.坐客皆引满醉倒。

三、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请用一个四字格成语概括这件事。 。

四、李委“得一绝句足矣”。试查阅、抄写、背诵苏轼的两首著名绝句:《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 饮湖上初晴后雨 题西林壁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2.唐太宗论弓矢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①,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②,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③,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④,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导读:唐太宗治下的“贞观盛世”,其主要成因就是他能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治理天下是这样,读书上进不也如此吗? 注释 :①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②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③务:事务。⑩数延见:经常召见。数(shu ),屡次。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 )

2.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

3.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 )

4.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

5.联少好弓矢( )( )、

二、翻译

1.自谓无以加。

2.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三、唐太宗说:“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1.“识之犹未能尽”指的是什么?

2.从这段话评价唐太宗的为政。

原文33.王猛为京兆尹

秦王坚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①,领京兆尹②。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③,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疾恶纠案④,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⑤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导读:王猛严肃执法,不避权贵,是国家的重臣,苻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苻坚怎么能没有法,只是没有执法的决心,没有必行之法罢了。《韩非子·有度》云“刑过不避大臣”,而不是“刑不上大夫”。注释:①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任命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内史,官名②领京兆尹:兼京兆尹之职。③奏未及报:上报了皇帝不等批示。奏,奏请。报,批示。④疾恶纠察:疾恨坏人,纠查案件。⑤刑免:判刑、免官;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 )

2.特进、光禄大夫强德( )

3.猛下车收德( )

4.与邓羌同志( )

二、翻译

1.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

2.坚驰使赦之,不及。

三、根据文义,试对王猛、秦王坚作简要评价:、

王猛

秦王坚

参考答案

31.献曲求诗 宋神宗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是苏东坡生日,生日酒席摆在赤壁矶下。人们坐在高高的山峰上,可以低头看到树顶上的鹊巢。大家酒兴正浓的时候,江面上响起了笛声。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两个人,很懂得音乐,他们对东坡说:“笛声很有新意,决不是一般的乐工。”派人去询问,原来进士李委听说是苏东坡的生日,专门作了一支南曲《鹤南飞》献给东坡。大家呼喊他,让他来到跟前,原来是个戴着青头巾、穿着紫色皮衣、腰间插了一支笛子的人。他吹奏完新曲,又畅快地吹了几个曲子,笛声嘹亮,就像要穿透云层崩裂山石一样,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李委从袖子里拿出一张很好的纸,说:“我没有什么要求您的,如果能得到您的二首绝句就很满足了。”苏东坡笑着答应了他的要求。 一、酣(喝得痛快,酒兴正浓) 俗(一般、普通) 腰(腰间插着) 既(已经,以后)。 袖(从袖子里) 从(听从,答应) 二、1.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两个人,很懂音乐。2.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 三、抛砖引玉四、《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2.唐太宗论弓矢 皇上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少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数十张,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给造弓的工匠看,却说‘都不是良材’,我问那原因。工匠说:‘木心不直,则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弓虽然强劲,但射出的箭不直。’我这才明白先前的分辨不精了。我凭弓箭平定天下,辨别它还不能详尽,何况天下的事务,能够都知道吗?”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多次召见,向他们询问民间的疾苦、朝政事务的得失。一、1.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 2.从前 3.不正 4.事务 5.皇帝自称 箭二、l.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 2.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省值班休息,经常召见,询问民间百姓的疾苦、国家政事的得失。 三、1.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2.这段话说明唐太宗不但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而且善于触类旁通,从自己的不足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执政手段,这样他治天下可以说“虽不中,亦不远矣”。这也是形成唐代贞观之治的主要原因吧。

33.王猛为京兆尹 秦王苻坚从河东回来,任命中央禁卫军营的将领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任命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兼京兆尹之职。特进、光禄大夫强德是太后的弟弟。他醉酒闹事,倚势横行,抢人财物、子女,成为老百姓的患害。王猛刚一到任就把强德拘捕了,上报皇帝后不等批示,就已把他杀了,陈尸于市;苻坚派臣下快马传旨赦免,已来不及。王猛与邓羌志趣相投,疾恨坏人,纠查案件,没有什么顾虑,一个月左右,被杀掉、判刑、免官的权豪和贵戚有二十多人,朝廷震惊,邪恶的人连大气也不敢出,路上丢失的东西无人拾取,治安很好。苻坚感叹说:“我今天才知道天下是有法治的!”

一、京城最高的地方官长 2.朝廷中一种特殊的官号. 3.初到任 4.志趣相同二、1.醉酒闹事、倚势横行,抢人家财物、子女,成为当地百姓的祸患。 2.苻坚派臣下快马传旨赦免,没有来得及。三、1.王猛不怕权贵,严格执法,是国家的重臣。 2.秦王坚在王猛严肃执法之后,叹道;“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他岂能无法,只是无必行之法,袒护亲属是“刑不上大夫”。

4.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导读 :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

二、翻译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三、成语 出自本文,比喻 。

原文5.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君遣之( ) 2.而捐五百金( ) 3.于是不能期年( )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

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而吾以捕蛇独存( )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用文中的话回答)

四、翻译

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原文 6.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

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

注释 :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2.不然 ( )3.苟无岁( )

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三、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 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_

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有成语 ,意义是 ,形容 。

参考答案

4.南辕北辙

刚才我来时,在大路上碰见一个人,脸朝北方手里拿着缰绳,驾着车,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往楚国去,为什么要朝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车夫能干!”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

一、1.想要 2.何、什么 3.良好 4.越

二、1.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三、南辕北辙 行动和目的相反

5千里之马

古代有个国王,想用千金买千里马,三年不能够买到。有个宦官对国王说:“请让我去买马。”国王派他去了。三个月就得到了千里马;但马已经死了,他就用五百金把那匹马的骨头买来,回来向国王报告。国王大怒说:“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白白地花费了五百金!”宦官回答说:“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下,何况活马呢?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肯出高价买马,千里马这就要到了。”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一、1.派遣、差遣 2.花费,此指白白费掉 3.一年,周年

二、1.用 2.认为 3.因为 4.用来

三、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四、1.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 2.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6.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派使者问候赵威后,送给她的信还没有启封,威后问使者:“你们国家今年收成怎么样?百姓怎么样?国君怎么样?”齐国使者很不高兴,说:“我奉命问候威后,可您现在不问候我们齐王,先问收成和百姓的情况,难道有先卑贱而后尊贵的道理吗?”威后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每年的收成,哪有百姓?没有百姓,哪有君王啊?怎么能舍弃根本的而询问次要的呢?”

一、l.问候 2.这样 3.如果二、排比: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反问:苟无岁,何以有民?

三、民本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救民于水火之中……

四、舍本逐末 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 轻重倒置

篇2:郦道元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郦道元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13分)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 略无阙处 () (2) 素湍绿潭 ( )

(3) 属引凄异 ( )(4)哀转久绝

【小题2】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都相同的一项 (3分)()

例句:飞漱其间A.其真无马邪5 @( S8 Y7 b3 O“ S' D3 S B.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5 O% X! F” c2 Q& h) c C.安陵君其许寡人4 P0 j9 _! X/ @ S1 ^( R i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b! a8 M* I$ H2 N0 T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小题4】陆游《入蜀记》描写三峡说:“夹江千峰万嶂,有竞起者,有独拔者,有崩欲压者,有危欲坠者,有横裂者,有直坼者,有凸者,有洼者,有罅者,奇怪不可尽状,初冬草木皆青苍不凋。”请从文章中找出与之意义相对应的文字(原文原句)。(3分)

答案

【小题1】(1)通“缺”(2)白色的(3)连接(4)消失

【小题1】D

【小题1】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趣味无穷。(3分)

【小题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绝巘多生怪柏” (3分)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例句中与D句中其的意思都是“这”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只要读懂文章,此题便会迎刃而解。

篇3:语文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和参考译文

语文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和参考译文

阅读下列文言文

黄道周,福建人。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天启间入翰林。时在翰林者,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①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已而,文龙卒无成。魏忠贤②用事,道周拂衣归。 崇祯元年,起原官。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上疏救之。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道周不挫,复疏言: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上益怒,竟削籍。然龙锡亦竟减死。九年擢右中允。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起大狱。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道周上言: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体仁衔.之。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是时杨嗣昌夺情③,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艰④,嗣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縗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救时相。十七年,北都陷。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注】①关:指山海关。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③夺情:封建时代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金兵大入,薄京师 薄:迫近。 B.体仁衔之 衔:怀恨。

C.道周不与焉 与:参与。 D.道周引祖制抑之 抑:约束。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道周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 ( )

①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 ②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

③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④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

⑤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 ⑥有隙,自请出驻广信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崇祯帝认为黄道周性偏执,不是能够挽救时局的人。黄道周最终死于郑芝龙的衔恨报复。

B.黄道周认为,如果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就会使边关的形势变得更加危急,也就会更加让人痛心忧虑。

C.黄道周先后两次就治钱龙锡死罪上疏,结果都让皇帝十分震怒;虽然如 此,钱龙锡最后却也成功得以减死。

D.黄道周从儒者的传统角度来审视时局,对皇上起用杨嗣昌、陈新甲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样将会贻笑于后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5分

(2)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5分)

参考答案:

4. C 与,赞同。

5.A③为崇祯帝所为;④表现黄道周的正直勇敢,有③④的'不能选。

6.B(如果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这一假设有误,实际上袁崇焕已经杀死毛文龙)

7. ⑴供养军队多年,物力已耗尽。即使杀了一个钱龙锡,对边疆战事也没有好处,白白毁坏己方的士气,伤害治国的本质。(殚、徒、隳、各1分,无益于边计状语后置1分,句子大意1分)

⑵治理天下要讲方法,法律诉状不是用来压制天下人民的器具。龌龊小人,怎么能和他共谋大计?

(所以、绳图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崇祯元年,黄道周起复原职。第二年,辽督袁崇焕杀了毛文龙。黄道周原本就认为毛文龙不足以倚重,到这时,更是独自抚胸长叹,认为边防祸患将从此开始。不久,后金军队大举入侵,迫近京城。皇帝震怒,就于军中逮捕袁崇焕,追究主使者。袁崇焕说是由内阁大臣钱龙锡主使。案件审结,钱龙锡被判处死罪。黄道周听说这件事,叹息说:怎么能够让皇上背负诛杀辅臣的声名呢!上疏救钱龙锡。奏章递上去后,皇帝大怒,降旨严厉责备黄道周。黄道周没有被压制吓住,重新上奏章说:供养军队多年,物力已耗尽。即使杀了一个钱龙锡,对边疆战事也没有好处,白白毁坏己方的士 气,伤害治国的本质。臣特意不自量力地想要亲历疆场,审察险要厉害之处。一旦让我统兵,将扑灭燎原之火,这是我的最大的希望。皇帝更加震怒,黄道周最终被削去官籍,可是钱龙锡也最终减免死罪。

崇祯九年,升为右中允。当时首辅温体仁认为灾害战争,都是各郡县治理无序所致,不用重法将无法惩治,因此多次大规模兴起狱讼。可是皇上却认为他能干,更加信任他。黄道周上书说:治理天下要讲方法,法律诉状不是用来压制天下人民的器具。龌龊小人,怎么能和他共谋大计?温体仁由此怀恨黄道周。

黄道周已经有很高名望,天下人希望让他作丞相。这时杨嗣昌被夺情起用作兵部尚书;宣大总督卢象升因服父母丧在家,杨嗣昌推荐陈新甲代替他,可陈新甲也是在服丧之时起用。黄道周是一位儒者,认为国家即使缺乏人才,也不能违背礼制多次让居丧之人担任官职,让后世笑话,因此激昂地思考评判这些情形。皇上最终还是拜杨嗣昌为相,黄道周不赞同这件事。皇上平时了解黄道周的学识品行,但认为他性格偏执,不是能挽救时局的丞相人选。

十七年,都城北京陷落。唐王让黄道周担任兵部尚书,当时郑芝龙骄横跋扈,黄道周引用祖制约束他。从此有了隔阂,自请出驻广信,郑芝龙故意难为他,黄道周无兵无饷,兵败被擒,到南京后死在那里。

篇4:论语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论语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五)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写出课文中的成语。(至少三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一句话的意思与课文中的'哪句话意思相近?写下来并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患:担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2.(1)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

(2)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身上)好的东西加以学习,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如果自己身上也有)就加以改正。

3.人不知而不愠。启示:做人要有宽广豁达的胸怀;默默无闻地做自己的事,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

4.排比、反问。写了学习、交友、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篇5:桃花源记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桃花源记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诣太守说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寻病终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余 人 各 复 延 至 其 家。

4.下列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写法与郭沫若的《天上街市》的写法一样,以美好的想象反衬现实的黑暗。

B.桃源人“不复出焉”是因为与世隔绝时间太长,他们适应不了外面人的生活习惯。

C.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D.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无人问津”。

5.从《桃花源记》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你认为作者的.理想境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是不是完全实现了?请列举现实生活一个例子阐述个人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同“邀”,邀请 ②详细 ③到 ④随即,不久

2.⑴桃源人带领妻子儿女以及相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⑵就顺着以前的路,处处都做了记号。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B

5.示例一:没有完全实现。桃花源中环境优美,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大量良田被占用,环境污染严重。我们村附近建立一个药厂,村子里的沟凼全部变成了臭水沟。

示例二:没有完全实现。《桃花源记》中人们相处和谐。而今天,虽然人们物质生活富足了,但人际关系紧张,人人自危。前不久报上还刊登了一个消息,一个司机扶起马路上倒下的老人,结果被说成这个司机撞到老人,被索赔。(答案合理即可)

篇6:醉翁亭记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醉翁亭记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完成第6到第9题(10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2分)

①负者歌于途 负:

②杂然前陈者 陈:

③觥筹交错 觥:

④山肴野蔌 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为妙绝往来而不绝者B.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择其善者而从之C.太守谓谁权谓吕蒙曰D.树林阴翳达于汉阴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小题4】、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

【小题1】背 摆放 酒杯 蔬菜

【小题2】B

【小题3】①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 ,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② 游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快乐,而不能知道太守把他们的欢乐当作乐趣。

【小题4】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篇7:语文敬畏生命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语文敬畏生命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下面问题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⑴朝服衣冠 _______________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邹忌修八尺有余乃重修岳阳楼

B、窥镜而自视下视其辙

C、王之蔽甚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皆朝于齐朝而往,暮而归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_____________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____________及其结果。

5、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穿戴

⑵偏爱

2、B

3、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或:一年以后,就是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4、切身经历 齐王纳谏

5、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意对即可)

篇8:刘秀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刘秀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①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士卒奔走,各还其郡。于是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旬月之间,遍于天下。

刘秀复徇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颍川郡掾冯异监五县,为汉兵所获。异曰:“异有老母在父城,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秀许之。异归,遂与萌率五县以降。

新市、平林诸将以刘縯兄弟威名益盛,阴劝更始②除之。秀谓縯曰:“事欲不善。”縯笑曰:“常如是耳。”更始大会诸将,取縯宝剑视之;绣衣御史申徒建随献玉玦;更始不敢发。李轶初与縯兄弟善,后更谄事新贵;秀戒縯曰:“此人不可复信!”縯不从。縯部将刘稷,勇冠三军,闻更始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更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縯固争。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縯,即日杀之。秀闻之,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秀,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縯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秀为破虏大将军。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九》

【注】①寻、邑:指王寻、王邑,王莽的部将。

②更始:指汉更始帝刘玄。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部共乘之 乘:趁着

B. 汉兵乘锐崩之 崩:使……溃散

C.更始不敢发 发:发动

D.未尝自伐昆阳之功 伐:夸耀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 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 ② 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

B.① 士卒奔走,各还其郡 ② 而其无忘乃父之志

C.① 据五城以效功报德 ② 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

D.① 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縯 ② 吾欲因之梦吴越

11.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中(的汉军)亦鼓噪而出

B.旬月之间,(这种形势)遍于天下

C.遂与萌率五县(之地)以降

D.秀不与(司徒官属)交私语

12.下文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与王寻、王邑的军队作战时,刘秀带兵冲杀,斩敌数十人,其勇气鼓舞了将士们冲锋陷阵,接连获胜。

B.文中描写战争的句子,写人与写物结合,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突出汉军大胜莽军大败的情势,很有感染力。

C.刘秀曾经提醒刘縯注意刘玄心怀恶意,可是刘縯却毫不在意,结果因为他的'部将出事而一起被刘玄杀掉。

D.刘秀不但不与刘玄计较兄长被害一事,反而饮食言笑如平常,赢得刘玄的信任,可见他对兄长是冷酷无情的。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3分)

(2)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4分)

(3)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3)

9.A(掩袭,追逐。)(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注意B项的使动用法。)

10.A(A副词,就。B代词,自己的;语气词,表祈使 C连词,来;介词,因为 D介词,趁着;介词,依据)

11.C(应指人,即“军民”。)(考查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注意语境。C项有“降”,加“之地”不对。)

12.D(“可见他对兄长是冷酷无情的”不正确,从上文刘秀多次提醒兄长,见出他对兄长是有情有意的。这里表现出的是他隐忍精明的个性。)(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表达技巧和文学作品形象的鉴赏。要注意整体把握刘秀的性格特点。)

13.(1)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都被杀掉了,还有什么财物!

(2)虎豹都吓得腿发抖,掉入水中溺死的士兵上万,河水因此不能流动。

(3)刘秀不与他们谈一句私话,唯有深自责备而已,不曾自己夸耀保卫昆阳的战功。

篇9:狼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狼三则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1题。(12分)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小题1】.这则故事节选自课文《狼》,作者 ,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郭沫若称赞他的.写作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文章选自《 》,该书名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述奇异的故事”。 (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1)目似瞑 (2)前狼假寐

(3)狼亦黠矣 (4)亦毙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小题4】.屠夫最后为什么能刀劈两狼?读过这则寓言故事,你领悟到了什么?(4分)

答案

【小题1】(2分)蒲松龄,《聊斋志异》

【小题2】(4分)(1)闭眼 (2)睡觉 (3)狡猾 (4)杀死

【小题3】(2分)过了一会儿, 一只狼径直走开, 另一只狼像狗一样在前面坐下了。(注意“去”“少时”“犬”的翻译。)

【小题4】(4分)要想战胜敌人,不仅仅要勇敢,还要有智慧,善于思考。再狡猾的动物也战胜不了人,因为人有动物没有的智慧。(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谏论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得道多助与失道寡助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郭浩传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练习及答案:马价十倍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考点

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语文考点(合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中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语文考点,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