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洞仙歌古诗李元膺阅读答案(共含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恰似疾风骤雨”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洞仙歌古诗李元膺阅读答案
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①。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注] ①青眼:指初生之柳叶,细长如眼。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先以“雪云散”“放晓晴”写冬尽春归的季候转换,然后写早春梅柳的独有风姿。
B、下片“一年”三句,写“小艳疏香”胜过浓芳,体现了词人对春光美景独特的审美眼光,。
C、“到清明”四句写清明暮春时节百紫千红,虽一片烂漫,但“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
D、词末三句借景抒情,表达伤春之意,赏花不怕春寒,大不了喝酒自暖,也要早占韶光。
2、诗人提出“探春及早”的观点,下列诗句所写的景致,不符合作者的'审美情趣的两项是(6分)
A、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B、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C、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北宋?苏轼《赠刘景文》)
D、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北宋?蔡襄《十三日吉祥院探花》)
E、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南宋?朱熹《春日》)
3、作者在序中说“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请对上片中所写的梅柳作简要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分)D [“借景抒情”“伤春”错。]
2、(6分)C E
3、(6分)参考示例:“杨柳于人便青眼”句,形象地描绘出初生柳叶细长如眼的特点,用拟人手法,说柳遇人便露出了喜悦媚眼,赋予柳以多情的人格。柳系新生,而梅将告退,“约略颦轻笑浅”句写出冬去春来,梅不像柳那样地喜悦,淡淡的微笑中含有一丝几乎看不见的哀愁,采用拟人手法使梅花添了无限风韵。所以,诗人认为,早春的梅柳最能体现春意。
洞仙歌古诗李元膺阅读答案
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①。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注] ①青眼:指初生之柳叶,细长如眼。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先以“雪云散”“放晓晴”写冬尽春归的季候转换,然后写早春梅柳的独有风姿。
B.下片“一年”三句,写“小艳疏香”胜过浓芳,体现了词人对春光美景独特的审美眼光,。
C.“到清明”四句写清明暮春时节百紫千红,虽一片烂漫,但“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
D.词末三句借景抒情,表达伤春之意,赏花不怕春寒,大不了喝酒自暖,也要早占韶光。
2.诗人提出“探春及早”的观点,下列诗句所写的景致,不符合作者的审美情趣的两项是(6分)
A.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B.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C.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北宋•苏轼《赠刘景文》)
D.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北宋•蔡襄《十三日吉祥院探花》)
E.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南宋•朱熹《春日》)
3.作者在序中说“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请对上片中所写的梅柳作简要赏析。(6分)
1.(3分)D [“借景抒情”“伤春”错。]
2.(6分)C E
3.(6分)参考示例:“杨柳于人便青眼”句,形象地描绘出初生柳叶细长如眼的特点,用拟人手法,说柳遇人便露出了喜悦媚眼,赋予柳以多情的人格。柳系新生,而梅将告退,“约略颦轻笑浅”句写出冬去春来,梅不像柳那样地喜悦,淡淡的微笑中含有一丝几乎看不见的哀愁,采用拟人手法使梅花添了无限风韵。所以,诗人认为,早春的梅柳最能体现春意。
说明文阅读
1.明确说明对象
辨析说明对象可以:a.看文章题目;b.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
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
(1)说明方法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7、夸张:突出了……的本质特征
8、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
洞仙歌
北宋 李元膺
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①。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注] ①青眼:指初生之柳叶,细长如眼。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先以“雪云散”“放晓晴”写冬尽春归的季候转换,然后写早春梅柳的独有风姿。
B.下片“一年”三句,写“小艳疏香”胜过浓芳,体现了词人对春光美景独特的审美眼光,。
C.“到清明”四句写清明暮春时节百紫千红,虽一片烂漫,但“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
D.词末三句借景抒情,表达伤春之意,赏花不怕春寒,大不了喝酒自暖,也要早占韶光。
2.诗人提出“探春及早”的观点,下列诗句所写的景致,不符合作者的审美情趣的两项是(6分)
A.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B.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C.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北宋?苏轼《赠刘景文》)
D.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北宋?蔡襄《十三日吉祥院探花》)
E.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南宋?朱熹《春日》)
3.作者在序中说“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请对上片中所写的梅柳作简要赏析。(6分)
1.(3分)D [“借景抒情”“伤春”错。]
2.(6分)C E
3.(6分)参考示例:“杨柳于人便青眼”句,形象地描绘出初生柳叶细长如眼的特点,用拟人手法,说柳遇人便露出了喜悦媚眼,赋予柳以多情的人格。柳系新生,而梅将告退,“约略颦轻笑浅”句写出冬去春来,梅不像柳那样地喜悦,淡淡的微笑中含有一丝几乎看不见的哀愁,采用拟人手法使梅花添了无限风韵。所以,诗人认为,早春的梅柳最能体现春意。
翻译
雪后阴云散尽,拂晓时池水花木的庭院已然放晴。杨柳绽放着嫩芽新叶,遇人便露出了喜悦媚眼。更有风流多情,是那一点梅心。远远地与杨柳相映,隐约地露出淡淡的哀愁、微微的笑容。
一年春光最好处,不在繁花浓艳,那梅柳初绽的清艳花朵和疏淡芳香最是娇媚温柔。到了清明时节,繁花盛开一片纷乱,现在极盛衰微的征兆,已丧失了春光美景的一半。及早地占取那短促的韶光。共同游乐追欢,莫管料峭春寒,醉酒红颜浑身自然温暖。
赏析
此篇小序表明词首是意提醒人们及早探春,无遗后时之悔。然而,词有所本,唐杨巨源《城东早春》云:“家清景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旧意新调,此词自有可喜之处。
上片分写梅与柳这两种典型的早春物候。隆冬过尽,梅发柳继,词人巧妙地把这季节的消息具体化一个有池塘的宅院里。当雪云刚刚散尽,才放晓晴,杨柳便绽了新芽。柳叶初生,形如媚眼,故云:“杨柳于人便青眼”。人们喜悦时正目而视,眼多青处,故曰:“青眼”。这两个字状物写情,活用拟人手法,意趣无穷。与柳色“相映远”的,是梅花。“一点梅心”,与前面柳眼的拟人对应,写出梅柳间的关系。
盖柳系新生,梅将告退,所以它不象柳色那样一味地喜悦,而约略有些哀愁,“约略颦轻笑浅”。而这一丝化微笑中几乎看不见的哀愁,又给梅添了无限风韵,故云:“更风流多处”梅不柳。
“一年春好处”句,即用韩愈诗句“最是一年春好处”意,挽合上片,又开下意:“至莺花烂熳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 “小艳疏(淡)香”上承柳眼梅心而来,“浓芳”二字则下启“百紫千红”。清明时候,繁花似锦,百紫千红,游众如云。“花正乱”的“乱”字,表其热闹过火,反使人感到“无复新意”,它较之“烂漫”一词更为别致,而稍有贬意。
因为这种极盛局面,实是一种衰微的征兆,故道:“已失了春风一半。”这春意阑珊之际,特别使人感到韶光之宝贵。所以,词人篇终申明词旨:“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这里不仅是劝人探春及早,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盖春寒料峭,虽不如春暖花开为人所喜爱,但更宜杯酒。而一旦饮得上了脸,也就寒意尽去了。
【年代】:宋
【作者】:李元膺——《洞仙歌》
【内容】: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
杨柳于人便青眼。
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
约略嚬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
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
已失春风一半。
蚤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作者】:
李元膺,东平(今属山东)人。曾任南京(今河南商丘)教官。其词婉转清新。
【注释】:
青眼:指初生之柳叶,细长如眼。
约略:大概。
【赏析】:
上片写早春胜景梅与柳,言“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下片言“至莺化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劝人及早探春。
《洞仙歌》
李元膺
一年春物,
惟梅柳间意味最深,
至莺花烂漫时,
则春已衰迟,
使人无复新意。
余作《洞仙歌》,
使探春者歌之,
无后时之悔。
雪云散尽,放晓晴庭院。
杨柳于人便青眼。
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
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
小艳疏香最娇软。
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
已失春风一半。
早占取、韶光共追游,
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赏析:
此词写梅柳早春景色之美,提出探春及早的主旨。上片写早春梅柳的绰约风姿。以“雪云散”、“放晓晴”写庭院冬寒散去,春晴复归的季节转换。“杨柳”以下数句描写杨柳初生的嫩芽新叶向人绽放“青眼”。“青眼”的意象,既符合柳树嫩芽嫩黄淡碧的色泽,又巧妙地显示出柳眼对人似传情意的妩媚。“梅心”写出梅花一点,苞蕾未绽的俏丽俊艳。下片托物言志,借春领悟人生。“一年”三句,表达了词人对春光美景的独特审美眼光,提出柳眼、梅心的“小艳疏香”胜过浓芳,在春寒未尽的早春时节,给尚嫌萧索的大地平添丝丝、点点的春色,是最为娇柔的,梅柳似乎对春寒冷冽尚有些许娇怯,因而在她们俏艳的“轻笑”中带着“轻颦”的愁态。“到清明”三句辞意顿转,讲至清明暮春“百紫千红”竞放时节,繁花浓芳,色彩缭乱,春色已极盛转衰,“已失春风一半”,早春梅柳之俏艳新意已烂然将尽。最后提出探春赏花要“早占取韶光”,方能领略春天景色的新意。“莫管春寒”指别怕春寒,大不了喝杯酒脸醉红身自暖,也要“早占韶光”!这首词写春景春意确别出机杼,发人深思,经得起细细品味。
洞仙歌李元膺诗歌鉴赏及答案
洞仙歌李元膺
北宋 李元膺
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①。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注] ①青眼:指初生之柳叶,细长如眼。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先以“雪云散”“放晓晴”写冬尽春归的季候转换,然后写早春梅柳的独有风姿。
B.下片“一年”三句,写“小艳疏香”胜过浓芳,体现了词人对春光美景独特的审美眼光,。
C.“到清明”四句写清明暮春时节百紫千红,虽一片烂漫,但“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
D.词末三句借景抒情,表达伤春之意,赏花不怕春寒,大不了喝酒自暖,也要早占韶光。
15.诗人提出“探春及早”的观点,下列诗句所写的景致,不符合作者的.审美情趣的两项是(6分)
A.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B.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C.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北宋?苏轼《赠刘景文》)
D.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北宋?蔡襄《十三日吉祥院探花》)
E.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南宋?朱熹《春日》)
16.作者在序中说“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请对上片中所写的梅柳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4.(3分)D [“借景抒情”“伤春”错。]
15.(6分)C E
16.(6分)参考示例:“杨柳于人便青眼”句,形象地描绘出初生柳叶细长如眼的特点,用拟人手法,说柳遇人便露出了喜悦媚眼,赋予柳以多情的人格。柳系新生,而梅将告退,“约略颦轻笑浅”句写出冬去春来,梅不像柳那样地喜悦,淡淡的微笑中含有一丝几乎看不见的哀愁,采用拟人手法使梅花添了无限风韵。所以,诗人认为,早春的梅柳最能体现春意。
[诗句理解,3分;手法及效果,3分。]
洞仙歌,洞仙歌李元膺,洞仙歌的意思,洞仙歌赏析 -诗词大全
洞仙歌作者:李元膺 朝代:宋 体裁:词 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余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
雪云散尽,放晓晴庭院。杨柳于人便青眼。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注释】 ①约略:大概,差不多。
②疏香:借指梅花。
③韶光: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译文】雪后阴云散尽,拂晓时池水花木的庭院已然放晴。杨柳绽放着嫩芽新叶,遇人便露出了喜悦媚眼。更有风流多情,是那一点梅心,远远地与杨柳相映,隐约地露出淡淡淡的哀愁,微微的笑容。一年春光最好处,不在繁花浓艳,那梅柳初绽的清艳花朵和疏淡芳香最是娇媚温柔。到了清明时节,繁花盛开一片纷乱,现在极盛衰微的征兆,已丧失了春光美景的一半。及早地占取那短促的韶光。共同游乐追欢,莫管料峭春寒,醉酒红颜浑身自然温暖。【赏析】本词赞美早春风光,提醒人们要及早游春赏春,不要辜负大好时光。上片写早春景物的旖丽可人,下片劝友人同游同赏同醉同乐。这是一首赞早春之词旨趣在题序中明确表白:春天的景物有,惟有梅花和析柳最有新意,及早探春,才不会因春色衰败而后悔。词的`上片“雪云”三句写柳绽新芽。“更风流”四句写梅饶风韵。合而观之,则上片所写为“花间”景物。词的下片,换头“小艳疏香‘承上,“浓芳”启下。“到清时候”以下写清明时节春色盛极而衰,故探春当及早;纵有春寒,饮酒赏梅亦自有情趣。醉红自暖这句是作者提出的人生观。作者主张各人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到无怨无悔。此词写“春好”在于“小艳疏香”,表现出词人对春光的敏锐感受和独到见解,将伤春惜春之意更加深化,境界更高。醉红自暖这句是作者提出的人生观。作者主张各人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到无怨无悔。
洞仙歌,洞仙歌李元膺,洞仙歌的意思,洞仙歌赏析 -诗词大全
洞仙歌作者:李元膺 朝代:宋 体裁:词 廉纤细雨,东风如困。萦断千丝为谁恨。向楚宫一梦,千古悲凉,无处问。愁到而今未尽。分明都是泪,泣柳沾花,常与骚人伴孤闷。记当年,得意处,酒力方融,怯轻寒、玉炉香润。又岂识、情怀苦难禁,对点滴檐声,夜寒灯晕。
关于《洞仙歌》李元膺词作鉴赏
【作品介绍】
《洞仙歌·雪云散》是北宋词人李元膺写的一首词,通过对春、对景色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惜春之情,上片分写梅与柳这两种典型的早春物候,下片说理,情理交融。
【原文】
洞仙歌
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①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
雪云散尽,放②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③。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④颦⑤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⑥,小艳疏香⑦最娇软。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⑧,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⑨共追游,但莫管⑩春寒,醉红自暖。
【注释】
①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日景色。
②放:露出。
③青眼:指初生之柳叶,细长如眼。
④约略:大概,差不多。
⑤颦(pín):眉毛
⑥浓芳:繁花浓艳
⑦疏(shū)香:借指梅花。
⑧乱:热闹,红火。
⑨韶(sháo)光: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
⑩但莫管:只是不要顾及。
【白话译文】
雪后阴云散尽,拂晓时池水花木的庭院已然放晴。杨柳绽放着嫩芽新叶,遇人便露出了喜悦媚眼。更有风流多情,是那一点梅心。远远地与杨柳相映,隐约地露出淡淡的哀愁、微微的笑容。
一年春光最好之时,不在繁华盛开的时候,那小小的花朵,疏淡的'香味最为娇媚温柔。到了清明前后,繁花盛开一片纷乱,现极盛衰微的征兆,已丧失了春光美景的一半。及早地占取那短促的韶光。共同游乐追欢,莫管料峭春寒,醉酒红颜浑身自然温暖。
【创作背景】
雪云散去,早春到来,作者感叹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春天不是花团锦簇、百花争艳的艳丽,而是梅花暗香浮动、杨柳依依的温情。所以才作了这首洞仙歌。
【赏析】
这是一首歌咏早春景致的词,意在提醒人们及早探春,不要遗忘了之后的梅花。
上片分写梅与柳这两种典型的早春物候。“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首二句描写初春天气,积雪融化,天气放晴。“杨柳于人便青眼,”人们喜悦时正目而视,眼多青处,故曰:“青眼”。可见词语语意双关,既写初生的柳叶似眼,又巧用“青眼”一次,以示柳对人的好感。"[5]
“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这首二句便写梅花,词人将梅花拟人化,说它“风流”更多。因梅花花小而粉蕊,故称“一点梅心”。后面两句将梅与柳结合起来描绘,柳与梅一低颦,一浅笑,相映成趣,含无限风致。
下片说理,情理交融。“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用韩愈诗句“最是一年春好处”意,承上启下。“小艳疏香”说柳眼梅心;“疏”指梅花疏影,也指柳条稀疏。“娇软”也一样,只是“娇”偏重写梅,“软”偏写柳。“浓芳”二字则下启。
“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清明时候,春光烂漫,百花争妍。但百花盛开,反使人感到“无复新意”,况且胜极而衰,春光最盛时,春天也便要逐渐消散了,所以说:“已失去了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词人劝人们及早游春,不要坐等美好时光的流逝。
这是一首惜春词,意在让人们及早探春莫留遗憾,也寓意着让人们早抓时机,以期有所作为。
名家点评
清代词人、学者、藏书家朱彝尊评李元膺《洞仙歌》“廉纤细雨”时说:“着笔唯恐伤题,总不欲涉痕迹。咏物一派,高不能及,石帚此种亦最可发”。
【作者介绍】
李元膺,生平未详。东平(今属山东)人,南京教官。绍圣间,李孝美作《墨谱法式》,元膺为序。又蔡京翰苑,因赐宴西池,失足落水,几至沉溺,元膺闻之笑曰:“蔡元长都湿了肚里文章。”京闻之怒,卒不得召用。据此,元膺当为哲宗、徽宗时人。赵万里辑有《李元膺词》一卷,共九首。
李元膺 《洞仙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
[译文] 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春天不是花团锦簇的时候,早春梅花暗香浮动、杨柳依依的景致才是最娇媚柔和的。
[出自] 北宋 李元膺 《洞仙歌》
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注释:
放:露出。
青眼:指初生之柳叶,细长如眼。
约略:大概,差不多。
疏香:借指梅花。
乱:热闹,红火。
韶光: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
但莫管:只是不要顾及。
译文1:
雪后阴云散尽,拂晓时池水花木的庭院已然放晴。杨柳绽放着嫩芽新叶,遇人便露出了喜悦媚眼。更有风流多情,是那一点梅心。远远地与杨柳相映,隐约地露出淡淡的哀愁、微微的笑容。
一年春光最好处,不在繁花浓艳,那梅柳初绽的清艳花朵和疏淡芳香最是娇媚温柔。到了清明时节,繁花盛开一片纷乱,现在极盛衰微的征兆,已丧失了春光美景的一半。及早地占取那短促的韶光。共同游乐追欢,莫管料峭春寒,醉酒红颜浑身自然温暖。
译文2:
雪晴云散,大地春回。拂晓时天已放晴,庭院里一片清新。杨柳遇人便露出喜悦的媚眼;比她更风流多情的是那一点点的梅花,远远地与杨柳相映,那娇美的姿容,如美人微皱娥眉、笑靥轻轻。
一年中春光最美处,不在繁花似锦,那杨柳初绽的清艳花朵和疏淡芳香才最是娇媚温柔。到清明节,万紫千红、艳香纷呈时,春天已逝去一半了。我劝世人要及早地抓住短促的春光,共同游乐追欢,不要怕春寒料峭。酒醉之后,红光满面,浑身自然就温暖了。
【评点赏析】
本篇为咏春之词。但词人着意歌咏的是梅柳早春,而不是万紫千红的晚春。词人刻意描绘早春梅柳的绰约风姿,认为一年美好之处就在早春梅柳娇软之时,进而抒写赏春要及早、莫怕春寒的生活哲理。极具特色,极富情致。
本词的主旨已在小序中点明,即告诉人们应及时行乐,免生懊悔。
词的'上半部分写景,以梅和柳为中心。冬去春来,梅花凋落,柳叶新生,词人把这一季节更替的情景浓缩到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手法高妙。随后几句是对梅、柳的特写。“杨柳于人便青眼”,写柳叶刚刚生出,像美人的眉眼。人们高兴时往往眼睛正视,青处居多,所以说“青眼”。这两个字以物写情,寓情于景,颇为精彩。之后写与柳色“相映远”的梅花。“一点梅心”同样使用拟人手法,与柳眼相对应,梅花将落未落,浮在绿叶之中,就像一颗颗红心轻跃,早春风韵,表露无遗。
词的下半部分写游春所感。“一年”三句,是词人眼中所见的春景,颇具特色。他认为此时的梅、柳“小艳疏香”,远胜“浓芳”。“到清明”三句笔锋陡转,写“万紫千红”的暮春之景,繁华将尽,“已失春风一半”,这一方面仍是反衬早春之美,另一方面更引出 “早占取韶光”的劝勉,因为词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不负大好春光。
这首词主题突出,结构井然。寓情于景,新奇浓艳,词人提出不惧春寒才能早享春光的主张,意味深长。
此篇小序表明词首是意提醒人们及早探春,无遗后时之悔。然而,词有所本,唐杨巨源《城东早春》云:“诗家清景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旧意新调,此词自有可喜之处。
上片分写梅与柳这两种典型的早春物候。隆冬过尽,梅发柳继,词人巧妙地把这季节的消息具体化一个有池塘的宅院里。当雪云刚刚散尽,才放晓晴,杨柳便绽了新芽。柳叶初生,形如媚眼,故云:“杨柳于人便青眼”。人们喜悦时正目而视,眼多青处,故曰:“青眼”。这两个字状物写情,活用拟人手法,意趣无穷。与柳色“相映远”的,是梅花。“一点梅心”,与前面柳眼的拟人对应,写出梅柳间的关系。
盖柳系新生,梅将告退,所以它不象柳色那样一味地喜悦,而约略有些哀愁,“约略颦轻笑浅”。而这一丝化微笑中几乎看不见的哀愁,又给梅添了无限风韵,故云:“更风流多处”梅不柳。
“一年春好处”句,即用韩愈诗句“最是一年春好处”意,挽合上片,又开下意:“至莺花烂熳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 “小艳疏(淡)香”上承柳眼梅心而来,“浓芳”二字则下启“百紫千红”。清明时候,繁花似锦,百紫千红,游众如云。“花正乱”的“乱”字,表其热闹过火,反使人感到“无复新意”,它较之“烂漫”一词更为别致,而稍有贬意。
因为这种极盛局面,实是一种衰微的征兆,故道:“已失了春风一半。”这春意阑珊之际,特别使人感到韶光之宝贵。所以,词人篇终申明词旨:“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这里不仅是劝人探春及早,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盖春寒料峭,虽不如春暖花开为人所喜爱,但更宜杯酒。而一旦饮得上了脸,也就寒意尽去了。
★ 洞仙歌 苏轼
★ 诗集洞仙歌的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