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桂花》阅读题及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michael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鹧鸪天桂花》阅读题及答案(共含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ichael”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鹧鸪天桂花》阅读题及答案

篇1:《鹧鸪天桂花》阅读题及答案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 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 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①此词作于建中靖国(1101 年)之后。由于北宋末年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 之死后,她曾随丈夫屏居青州乡里约一年之久。他们攻读而忘名,自乐而远利,双双沉醉于美 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色黄而冠之以“轻”和“暗淡”,说明它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秾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人。

B.开头两句正面描绘了桂花,从第三句开始作者就生动地叙述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招人妒的`原因。

C.它浓郁的香气,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花,颜色淡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

D.“骚人”指的是屈原。作者指责屈原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

15.作者对桂花持怎样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审美观点?(6 分)

14.B(5 分)【展开了形象化地议论,而不是“叙述”,表明了她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 崇敬的态度。】

15.对桂花的态度:①由衷的赞美和崇敬。桂花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芳香常飘人间。(2 分)

②为桂花没有被屈原收入《离骚》鸣不平。(2 分) 作者的审美观点:作者推崇内在美。本词表现了词人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对于“花”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说,“色”属于外在美的范畴,“味”属于内在美的范畴,作者以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 足见作者对于内在美的推崇。(2 分)

篇2:《鹧鸪天》阅读题答案

刘著①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②,寄与吴姬忍泪看。

【注】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原是北宋人,后由宋仕金,久居北国。②“翰林”

句:用欧阳修《赠王安石》诗句,“翰林”原指李白。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前两句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雪照”暗示为冬日;“玉指寒”一语双关,既表天气之寒,又寓心情凄寒。

B.三四句紧承“羌管”二字:羌笛幽怨,使人回想江南的.梅花;人在天涯,可惜双鬓已斑,诗人自叹仕金太迟。

C.“倒流”句运用夸张手法,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美酒如同天河倒流入杯中,把满腔愁怨忘得一干二净。

D.这首词的上片写离别滋味,追怀往日那难舍难分的场面,下片由当年写到此夕,思绪万千,抒发思念情怀。

15.请从景情关系角度赏析“星点点,月团团”二句。(6分)

答案:

14.(5分)

BC(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B项,“诗人自叹仕金太迟”不正确。诗人这是自叹滞留北国时间太长。C项,“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不正确。此句意为只有借助忘乎所以的畅饮才能忘记满腔愁怨,含有借酒浇愁之意。)

15.(6分)

此二句描写出一幅美丽迷人的夜空画面:繁星点点,明月团圆。(2分)词人触景生情,看到星月而生思家归园之情;(2分)同时,以乐景衬哀情,如此美好的月夜更能衬托出人事的缺憾,寄寓无尽的离愁。(2分)(意思答对即可)

篇3:鹧鸪天阅读题答案

鹧鸪天阅读题答案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②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8.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

9.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6分)

阅读答案:

8.答: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9.答:

“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篇4:鹧鸪天桂花李清照阅读答案

鹧鸪天桂花李清照阅读答案

鹧鸪天·桂花①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②。

【注释】①北宋党争期间,诗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②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3、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试简要赏析(4分)

答: 这首诗刻画了朴素低调的.桂花形象。(答出“朴素低调”1分)桂花颜色“暗淡轻黄”,体态“轻柔”,生长环境“迹远”,幽静偏僻,香味浓郁。(1分)诗人抒发了对桂花“的”赞美(喜爱)之情(答出“赞美”或“喜爱”1分),表达自己淡泊名利,高洁自处的情操(答出“淡泊名利,高洁自处”1分)。

14、有人评价这首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诗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花之美。“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是直接赞叹桂花。(1分)“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以“梅”“菊”来衬托桂花,侧面赞美桂花。(1分)“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以嗔怪屈原来间接表达桂花之独特。(1分)三层议论,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推到极致。(1分)

篇5:辛弃疾《鹧鸪天》阅读题答案

辛弃疾《鹧鸪天》阅读题答案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 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译文:

落日里寒鸦归巢勾起我一片思愁。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

离肠寸断,泪流难收。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罢休。

注释

⑴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⑵晚日:夕阳。唐刘长卿《行营酬吕侍御》诗:“晚日归千骑,秋风合五兵。”

⑶新绿:初春草木显现的嫩绿色。唐白居易《长安早春旅怀》诗:“风吹新绿草牙拆,雨洒轻黄柳条湿。”

⑷教:使,令。眼底:眼中,眼睛跟前。五代齐己《寄双泉大师兄》诗:“清泉流眼底,白道倚岩棱。”

⑸白头:犹白发。形容年老。《战国策·韩策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 秦韩之交。”

⑹深知;明知。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⑺阑干:栏杆。阑。同“栏”。

赏析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

“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为我们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凭借我们的经验: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象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心绪何等低回宛转,笔致何等摇曳生姿!“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可如今呢?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头,尽情吐露,略无含蓄。当感情如洪水暴发,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是不可能含蓄、因为也用不着含蓄的。

“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问题:

1“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2.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答案:

1.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词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2.示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篇6:《糖桂花》阅读题和答案

《糖桂花》阅读题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糖桂花唐玉霞炎热还未走远,桂花就开了,仿佛迫不及待。油绿的叶子里密密麻麻绽满了细细小小的花朵。雕琢般的四片花瓣,一星半点花蕊,能爆发出浓烈的芳香。来来去去的人,简直要在桂花香里迷失了方向。开黄色花的金桂,开橘红色花的丹桂,开淡黄近乎白色花朵的银桂,在村子里次第开放,熙熙攘攘地开着,浓浓的香气笼罩着整个村子,经久不散。

这样酽酽地香醉几日,就有桂花窸窸窣窣地往下落,像下雨一样。老娘坐在树下补衣服,儿子、媳妇都在田里忙。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老娘插不上手。老娘已经下不了田,只能在家里烧烧锅,扫扫地,喂喂猪,其实也是不少事,但因为不割稻不插秧,家里的事情再多人也是看不见的。这一日老娘刷了锅,舀了两瓢子糠到桶里,余火热了洗锅水,连中午饭剩下的锅底,舀进桶里,搅拌了,拎到猪圈里。但是一拎却拎不起来。老娘不敢要强,慢慢挪到猪圈,自言自语,一定是今天糠舀多了,水倒多了,不然昨天还拎得起今天怎么会拎不起来呢?自从耳朵开始聋,老娘就喜欢自言自语。

揣着一点心思,老娘做事有点儿走神。她拿扫帚把苹屑扫扫,扫到桂花树下,地上铺了一层落花。老娘索性不扫了,抱了张破床单铺在树下,她自己掇了条凳子,坐在桂花树下补衣裳。一个双抢,小孩撕开的褂子,大人磨烂的裤子,都堆积着。只是一条裤子绽开的裤线还没有缝完,老娘就打起了瞌睡。桂花扑簌簌地落在老娘头上、怀里,太阳暖烘烘地晒着,穿过桂花树,斑斑驳驳落在老娘头上,晒得老娘头皮有点燥热。一阵“咯咯哒”的叫声传来,惊醒了老娘,原来一只母鸡下了蛋。

老娘拍打着身上的桂花,把缝了一半的裤子放下来。近来一坐下来就瞌睡,可是真上床躺下,又睡不着,这让老娘心里疑惑得很,上了年纪的老人就怕这样,这可不是个好兆头。黑蛋爷爷就是坐着打瞌睡,身子一歪死了。老娘虽然整天把死挂在嘴边,可她不想死。孙子还没有长大成家,她还想抱个重孙子再闭眼。老娘站在树荫里越想心里越不甘,索性不坐了。她取了支竹竿,竹竿的一头绑着一只兜,这是打柿子用的。老娘不等桂花落,她去给树们帮帮忙。竹竿在桂花树之间游走,轻轻触碰。桂花像急雨一样落下来。老娘胳膊举得酸了,看看破床单上落了一层,老娘拎起床单四角,把桂花倒进一只筲箕里。老娘有一只装雪花膏的玻璃罐子,装了何湾的豆糖、雍家镇的玉带糕,或者墨子酥、柿饼,都是娘家来人带给老娘,或者儿子去集镇里买给老娘的。一个夏天,什么样的东西都吃完了。老娘将桂花倒进玻璃罐子里,倒一点,加一点红糖,再倒一点,再加一点红糖。这红糖是老娘的宝贝,老娘不相信白糖,她相信红糖最补。她年轻时坐月子,想喝口红糖想巴了心。满满装了一只罐子,老娘将罐子收到床档下。想了想,老娘蹲下身,将罐子往床档深处推了推。

老娘做的是糖桂花,总要等上月余的光景,红糖慢慢溶在桂花里,桂花由金黄转成巧克力色,若是白糖,颜色要明艳一些。打开罐子,浓香甜蜜。煮元宵的时候舀一勺,或者做桂花糕的时候舀一勺,甜还在其次,香味的醇厚最是销魂。前两日过中秋,乡下自己蒸月饼,糯米面.里面包了糖粉。隔水蒸了,软软糯糯甜甜。媳妇就说,要是有糖桂花,包了糖桂花馅儿才叫又香又甜。桂花馅儿的月饼是做不成了,老娘要等到儿子冬日里下塘踩了藕,做桂花糯米藕。糯米和藕同煮,到糯米黏稠,藕也烂了,盛起来舀一勺糖桂花,就是老娘也能满满吃上两大碗。除了做糖桂花,老娘还会做桂花酱。前些年和儿子媳妇一起下田,桂花开了谢了,没有人管,这几年,老娘有心思了。

太阳西斜的时候,儿子媳妇扛着锄头回来了。老远就听见猪在猪圈里嗷嗷叫,拱着圈门,家里大门开着,却没有人影。桂花树下的凳子上,放着针线笸箩,一支长长的竹竿横在地上。儿子捡起竹竿说,这是谁放在这里,把娘绊倒了不是小事情,边说便往屋里走。

屋里,老娘趴在床沿上一动不动,一只手还扶着床沿,她将罐头瓶子往里推一推,扶着床沿想站起身来,但是没有起得来了。一阵风吹过,桂花香从屋外飘进来,老娘觉得有点儿醺醺的,就此闭上了眼睛。

(选自唐玉霞《悠然岁时迁》,有改动)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娘”“媳妇”“儿子”“黑蛋爷爷”等称谓不仅交代了亲密的人物关系,而且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B. 文章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对老娘的心理描写着力表现了她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C. 太阳西斜时,“儿子媳妇扛着锄头回来了”,透露出正是孩子们的勤劳,让老娘的晚年生活甜美而安心。

D. 文章哀而不伤,虽然写老娘之死,却不渲染死亡之悲切,而是努力营造“桂花静落”般动人的艺术情境。

5. “糖桂花”在文中有什么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试题答案:

【答案】4. B 5. ①折射了老娘晚年在卸下重担后可以顺从内心喜好而感到轻松自南的心态。以前,桂花开了谢了没有人管,这几年老娘“有心思”了。②寄托了老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一罐糖桂花引发了老娘对美味与未来岁月的`期待,引发了她内心的愉悦之情。③表达了作者对带着希望悄然而逝的生命的遗憾与感动。老娘在酿糖桂花的期待中,在醺醺的桂花香中死去,这既让人觉得遗憾,又心存安慰。④象征着母亲的勤劳与付出。母亲一生辛劳,默默付出,临终前的那一刻,还在做着桂花糖。

6. ①细腻温婉。作品对老娘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描写细腻,笔调温婉,塑造了一个平凡乡村老妇的典型形象。②朴实自然。语言生活化、口语化,符合普通的乡村生活情境与人物身份,亲切感人,朴质自然。③生动形象。文章首尾的写景具体形象,清新优美,为故事和人物增添了诗化的意韵;做糖桂花的过程,文字逼真,如在眼前。④平淡而深沉。于平淡的语言中注入深沉,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无所不在的真情,通过做桂花糖等情景捕捉母亲的情感世界,温馨中又透着幽幽的浅愁。⑤修辞丰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叠词等修辞,如“桂花窸窸窣窣地往下落,像下雨一样”“老娘不等桂花落,她去给树们帮帮忙”,真切传神。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从考查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额角度来看,既有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要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题干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B项,“着力表现了她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说法错误,心理描写表现的内容很多,并非“着力表现老娘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中物象意蕴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的脉络,圈画文中关于物象的内容,结合文章的主旨理解物象所表达的意蕴。比如本题,通读文章,圈画出文中关于“糖桂花”的内容,结合文章的主旨理解“糖桂花”在文中的意蕴。文章写“糖桂花”内容主要在第五、七两个自然段。文中说“老娘做的是糖桂花,总要等上月余的光景,红糖慢慢溶在桂花里,桂花由金黄转成巧克力色,若是白糖,颜色要明艳一些。打开罐子,浓香甜蜜。煮元宵的时候舀一勺,或者做桂花糕的时候舀一勺,甜还在其次,香味的醇厚最是销魂”“老娘要等到儿子冬日里下塘踩了藕,做桂花糯米藕。糯米和藕同煮,到糯米黏稠,藕也烂了,盛起来舀一勺糖桂花,就是老娘也能满满吃上两大碗”老娘由当下岗做的一罐糖桂花想到了将来煮元宵、做桂花糕以及桂花糯米藕的美味,表现了老娘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期待和憧憬;“除了做糖桂花,老娘还会做桂花酱。前些年和儿子媳妇一起下田,桂花开了谢了,没有人管,这几年,老娘有心思了”,以前老娘要和儿子媳妇一起下田劳作,没有“心思”管桂花开还是谢。现在老娘老了,不再下田,“老娘有心思了”,做起了糖桂花,这里的糖桂花折射出老娘晚年在卸下重担后可以顺从内心喜好而感到轻松自南的心态;第七段中“屋里,老娘趴在床沿上一动不动,一只手还扶着床沿,她将罐头瓶子往里推一推,扶着床沿想站起身来,但是没有起得来了”“一阵风吹过,桂花香从屋外飘进来,老娘觉得有点儿醺醺的,就此闭上了眼睛”,老娘在 糖桂花后,把糖桂花放到床底,在将糖桂花罐子往里推推后,没能站起来,就去世了。也就是说老娘在去世前的那一刻还在做糖桂花,所以糖桂花象征着老娘的勤劳与为儿女的付出。还有老娘在做糖桂花的期待中,在醺醺的桂花香中死去,是带着希望和憧憬悄然而逝,让人觉得遗憾,又心存安慰,所以糖桂花表达了作者对带着希望悄然而逝的生命的遗憾与感动。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特色能力。赏析语言特色一般从文章用词、句式选用、手法使用、语言整体风以及人称使用等角度进行赏析。答题时,先概括特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举例分析。最后指出效果。比如本文,语言生活化、口语化,称文中描写的母亲为“老娘”,说老娘坐在树下补衣服,儿子、媳妇都在田里忙。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老娘插不上手。老娘已经下不了田,只能在家里烧烧锅,扫扫地,喂喂猪,其实也是不少事,但因为不割稻不插秧,家里的事情再多人也是看不见的,她年轻时坐月子,想喝口红糖想巴了心等等,用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生动形象描绘卸下田间重负担子的老娘的日常生活状态,非常符合普通的乡村生活情境与人物身份,亲切感人,朴质自然。文中在描述老娘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时,笔触细腻温婉,娓娓道来,比如“老娘已经下不了田,只能在家里烧烧锅,扫扫地,喂喂猪,其实也是不少事,但因为不割稻不插秧,家里的事情再多人也是看不见的。这一日老娘刷了锅,舀了两瓢子糠到桶里,余火热了洗锅水,连中午饭剩下的锅底,舀进桶里,搅拌了,拎到猪圈里。但是一拎却拎不起来。老娘不敢要强,慢慢挪到猪圈,自言自语,一定是今天糠舀多了,水倒多了,不然昨天还拎得起今天怎么会拎不起来呢?自从耳朵开始聋,老娘就喜欢自言自语”“老娘拍打着身上的桂花,把缝了一半的裤子放下来。近来一坐下来就瞌睡,可是真上床躺下,又睡不着,这让老娘心里疑惑得很,上了年纪的老人就怕这样,这可不是个好兆头。黑蛋爷爷就是坐着打瞌睡,身子一歪死了。老娘虽然整天把死挂在嘴边,可她不想死。孙子还没有长大成家,她还想抱个重孙子再闭眼”“煮元宵的时候舀一勺,或者做桂花糕的时候舀一勺,甜还在其次,香味的醇厚最是销魂。前两日过中秋,乡下自己蒸月饼,糯米面.里面包了糖粉。隔水蒸了,软软糯糯甜甜。媳妇就说,要是有糖桂花,包了糖桂花馅儿才叫又香又甜。桂花馅儿的月饼是做不成了,老娘要等到儿子冬日里下塘踩了藕,做桂花糯米藕。糯米和藕同煮,到糯米黏稠,藕也烂了,盛起来舀一勺糖桂花,就是老娘也能满满吃上两大碗”通过这些细腻而又温婉的语言和笔触,塑造了一个平凡乡村老妇的典型形象。还有文章第四段写老娘做糖桂花的过程生动而形象——老娘将桂花倒进玻璃罐子里,倒一点,加一点红糖,再倒一点,再加一点红糖,用平淡的语言写老娘做糖桂花,把整个做糖桂花的过程写得既生动又形象,仿佛老娘就在读者眼前一点桂花一点糖的做着糖桂花。还有文中运用比喻、拟人、叠词等修辞手法,比如“炎热还未走远,桂花就开了,仿佛迫不及待”“桂花窸窸窣窣地往下落,像下雨一样”“老娘不等桂花落,她去给树们帮帮忙”“桂花像急雨一样落下来”将桂花下落的情景描绘的生动形象,真切而又传神。注意,此类题作答时,一定要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分析,不能只概括语言特点,而缺少了具体内容分析。

【点睛】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一般从文章用词、句式选用、手法使用、语言整体风以及人称使用等角度进行赏析。答题时,先概括特点,一般用双音节词语,比如优美流畅、朴素自然、生动形象等等;然后结合文本能体现该特点的具体内容,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最后指出效果,主要从文章主旨、情感方面指出其效果。。

篇7:有关鹧鸪天阅读及答案

鹧鸪天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①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①仲宣怀远: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建安七子之一。曾写《登楼赋》,以抒怀乡的情思。其中有“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悲旧乡之壅隔分,涕横坠而弗禁”之句。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词作开首便点明这是深秋时节的一天,带着寒意的阳光透过琐窗,洒落在室内庭院中的梧桐树已失去往昔婆娑身影。

B.这首词开头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C.词作上片的叙写由近及远,把自己情感附着于外在物事的描写上,颇耐人咀嚼。

D.“秋已尽,日犹长”,秋冬之白日本已较春夏时为短,但词人却觉得“犹长”,这就很让人寻味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全词进行分析。(4分)

答:作者借梧桐来述说自己孤寂凄寒之恨;再以“酒阑”“梦断” 诉说自己无法排遣的乡愁与怀人的愁苦;又由自己想到东汉诗人王粲,更觉凄凉;最后词人把笔宕开,说与其作无可奈何的怀乡之想,不如依旧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不要辜负了这眼前盛开的菊花。这里的“不如随分”,实是词人无可奈何,故作宽慰之辞。(4分)

3.“喜”“宜”二字与全词的情感基调是否一致,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

【答案】

一致。(1)喜”“宜”,似写欢乐,实是写悲。喜苦茶,说明酒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表明愁重。“宜”表面是说香气宜人,实是借香写环境之冷寂,因为只有清冷寂静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才更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 2分)(2)①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透②下片前三句借写秋日长的主观错觉和王粲典故透出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③最后两句表面达观,实则隐含无限乡愁,故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孤寂悲凄的。(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应是李清照晚期作品。依词中“仲宣怀远”和“莫负东篱”两句,这首词大概作于李清照南渡后不久,时间大约是公元1128年(宋高宗建炎二年),那时赵明诚正在江宁任知府。

此词写作时间尚有争议,有人认为是李清照“晚年流寓越中所作”,当时赵明诚已去世,“茶苦”和“梦断”二语是暗寓作者的亡夫之痛。

赏析: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此词起笔写深秋凄凉的景色,移情于物,含悲秋伤时之意;接着写酒后喜茶,梦醒闻香,委婉含蓄,道出孤寂无聊的心境;而后引王粲怀远典故,借古寄怀,发思乡之幽情;结尾写借酒消愁,自我劝慰,凄婉情深。全词塑造了一个由多重性格所组成的抒情形象,抒发了作者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之情,立意奇巧,跌宕有致。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作者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从而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因为心情不好,只好借酒排遣,饮多而醉,不禁沉睡,醒来唯觉瑞胸熏香,沁人心脾。三、四两句分别着一“喜”字“宜”字,似乎写欢乐,实际它不是写喜而是写悲。“酒阑”谓饮酒结束的时候。“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凤团,印有龙凤纹,最为名贵。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说明酒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表明愁重。“瑞胸”,熏香名,又名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宜”表面似乎是说香气宜人,实则同首句的寒日一样,是借香写环境之清寂,因为只有清冷寂静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才更易散发,因而变得更深更浓,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

上片叙事,主写饮酒之实“秋已尽,日犹长”写作者个人对秋的感受。“仲宣”句用典,以王粲思乡心情自况。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十七岁时因避战乱,南至荆州依刘表,不受重视,曾登湖北当阳县城楼,写了著名的《登楼赋》,抒发壮志未酬、怀乡思归的抑郁心情。这两句透露出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深秋本来使人感到凄清,加以思乡之苦,心情自然更加凄凉。“犹”、“更”这两个虚词,一写主观错觉,一写内心实感,都是加重描写乡愁。结句是为超脱语。时当深秋,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尊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随分”犹云随便、随意。下片写饮酒之因,是对上片醉酒的说明:本来是以酒浇愁,却又故作达观之想,而表面上的达观,实际隐含着无限乡愁。李清照的这首词是其晚年流寓越中所作,词中表露的乡愁因和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结合起来,其中的忧愤更深。

[有关鹧鸪天阅读及答案]

篇8:鹧鸪天阅读答案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释】①乾道二年春,陆游四十二岁,遭言官弹劾,以支持张浚用兵抗金的罪名被人免职归家。②玉瀣:xiè,一种美酒。③黄庭:道家谈论养生的书。

【问题】

11.阅读上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4分)

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一句的妙处。(2分)

答:▲

②“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

【参考答案】

11.①(2分)对仗(对偶),富有音韵美,写出了词人生活之闲适、惬意。

②(2分)表达了词人对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的不满,也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篇9:《鹧鸪天》阅读答案

严仁

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柂转牙樯。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释】①一曲危弦:弹奏一曲。危:高。弦:泛指乐器。②捩柂(lièduò):扭转船舵。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阅读答案

1.从字数看,本词属于小令。(1分)

2.下列对本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D )。(3分)

A.首句写楼上别筵的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给全篇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B.整个上阕按照将别、正别、已别的顺序展开,词意层层推进,惜别离恨之情渐行渐浓。

C.下阕借瑶草和柳芽两个意象组合,点明送别的时节,并以美好的春景,反衬离恨之重。

D.结句以悠悠东流水喻绵绵别离情,与李白“古来万事东流水”的诗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3.从空间转换的角度,对词中画线句子写一段赏析文字。(4分)

答:两句巧用空间转换,分别从行者与送者的角度表现离别的沉重与不舍(1分),其中“蒲帆重”写行者行舟别离时的心情之重(1分),“粉泪香”写送者目送行者远去时的内心之悲(1分),两句互为对偶,各写一方,于自然的时空转换中,将惜别之情,写得深挚感人(1分)。

4.上阕第三句为什么说“蒲帆重”?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答:“蒲帆重”表面上是因为空中的云拦住了船帆,使船航行缓慢;(2分)实际上是因为行客不愿离开,心情沉重。(2分)词人不直写心情,通过描写蒲帆凝重,把行客的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含蓄形象。(2分)(意思对即可)

5.词的最后两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最后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别情,(2分)把离别愁情比作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既突出了别情的'悠长,又将心中之情与眼前之景浑然融合,形象生动。(3分)。

答“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亦可。

赏析:

离愁别恨,也是一个亘古常新的主题。但在写法上却各有不同,因而词的艺术感染力也就各异。严仁的这首词,以借景抒情取胜。

“一曲危弦断客肠”。写楼上别筵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万种愁情,借琴曲传出,令人魄荡魂销。首句便给通篇定下了基调,接着,作者又将笔对准到河桥附近的帆船上:人已进船,船舵和桅、“一转”,包含几许离愁别恨!这一句由将别而即别,词意推进一层,惜别的气氛更为浓厚。“江心”句由即别转到方别。帆随云动,写出了似为云所“带”的主观感觉。“楼上”一句,从对方着笔,终于拈出一个“泪”字来,把抒情气氛推上了高峰。

以上两句互为对偶,各写一方,将惜别之情,写得深挚感人。

下片直接抒写离情别意。头两句仍为写景。碧草芳美,岸柳才芽,青春作别,倍觉魂销。正是“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两句以美好的春景,反衬惜别之情。“载将”一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结拍二句改设问为肯定语气,是全词一气写分别至此必然的感情蕴积。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喻绵绵不断的离别愁情,使主题进一步深化,令人回味不绝。

作者在上片借景抒情,层次分明,步步推进,虽不点破,却蕴蓄着浓厚的惜别之情,是融情于景的典范。下片惜别之情滔滔而出,亲切可感,表现出作者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篇10:鹧鸪天阅读及答案

鹧鸪天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 宋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l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u)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轻微、新鲜、清爽等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大眺、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例:“白芒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篇11:鹧鸪天阅读及答案参考

赏 荷

[金]蔡松年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照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注:①樾(yu):路旁遮阴的树。②凌波:曹植《洛神赋》云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本意形容洛神形容洛神行走波上轻盈飘逸。

21.词中夜光指的是 醉魂指的是 。(2分)

22.简析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和作者思想情感。(5分)

参考答案

21.夜光指的是水珠,醉魂指的'是赏荷陶醉之心。(每一点1分)

22.全词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词借荷塘清秀,荷花婀娜,夜景清凉等几个方面表达词人安闲、恬静、爱怜、陶醉的思想情感。(手法2分,思想情感2分)

赏析

这首咏荷词描写的初秋时节,黄昏月下的荷塘月色。月下荷塘,清虚骚雅,暗香袭人,天光云影间,山容水态貌给人一种幽静温馨的氛围。

全词运笔极有层次 。先写出了荷塘的总体风貌,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秀樾指稀疏的树影,水花则是指水中的荷花。清秀稀疏的树影环绕着十里横塘,入晚的荷芳幽静独立散发着芳香。

此句在用杜甫《曲江对雨》诗中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荷塘美景不禁让人留连不舍。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这句拉近了人们的视野,由远及近。写水中荷花,写花下荷叶。胭脂雪,苏有诗云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意红白相杂之色。沉水即沉香,闺房熏用。夜光借指荷叶上滚动的水珠。荷花飘香,水珠着色,不由使人向往如这般皎洁秀美的姑娘。这为上片。

下片则立意颇新,拉开镜头。写水边群山,写荷上明月,山黛空蒙,月波流转,倒蘸波间,融成一个清幽朦胧的境界。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黄庭坚有《西江月》,曰:远山横黛蘸秋波似与此同情。不由使人觉之山眉水目,顾盼含情的女子袅袅出现。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荷花又称为凌波仙子,语出曹植《洛神赋》,灼若芙蓉出绿波,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故得名。面对荷花香艳,凉夜清风的美景,作者不由发概叹,良宵美景君应赏,别负青春美少年。

这首赏荷词,词风清韵,如月下荷塘,清新雅舒,暗香袭人。赏荷而不仅见荷,天光云影,山容水态皆入眼帘,而处处都烘托出一种赏荷时的恬淡温馨的气氛。遣词造句中,精挑细拣,秀、静、瘦、远 字字含情。有人谓 莲体实肥,不宜言瘦,(王若虚《滹南诗话》)并尝易腻字,意虽同物,而词境界全无。

鹧鸪天阅读训练及答案

苏庠《鹧鸪天》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鹧鸪天·戏题村舍原文及赏析

阅读题及答案

智力脑筋急转弯题及答案

近乡情更怯阅读题及答案

西游记阅读题及答案

《独立宣言》阅读题及答案

菠萝蜜阅读题及答案

中微子阅读题及答案

《鹧鸪天桂花》阅读题及答案(通用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鹧鸪天桂花》阅读题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