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同步试题(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叨叨点有用的”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同步试题
1。西汉建立的时间是
A。公元前2B。公元前2C。公元前2D。公元前2
2。西汉国力进入到鼎盛时期是在()
A。文帝时期B。景帝时期C。武帝时期D。高祖时期
3。把儒家的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始于()
A。西周B。秦C。西汉D。东汉
4。西汉都城即今天的()
A。陕西咸阳B。陕西西安C。河南洛阳D。河南安阳
5。汉武帝接受属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这里所要罢黜的是()
A。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D。道家和兵家
6。汉武帝强化监察制度的目的是()
A。监督地方官员
B。抑制地方豪强
C。防止贪赃枉法
D。强化皇帝权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入题后的括号中)
1.五世纪三十年代,统一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是
A.鲜卑B.匈奴C.羌D.氐
2.从前秦统治瓦解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方地区的割据混战状态持续了约
A.46年B.56年C.86年D.100多年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
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
B.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C.扩大鲜卑族地位和影响
D.仰慕洛阳的繁华和富庶
4.“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曾定都洛阳的朝代有
①曹魏 ②西晋 ③前秦 ④北魏 ⑤东晋
A.①②③④B.③④⑤C.①②④D.②③④⑤
5.北魏时,洛阳的繁华体现在
①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 ②大量的佛教寺院 ③人口达100多万 ④很大的市场和云集的商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B.促进北方民族的融合
C.加速封建化进程D.巩固鲜卑贵族的封建统治
7.对孝文帝的改革,下列评价或认识不正确的是
A.孝文帝改革实际是由冯太后主持的,孝文帝不过是一个傀儡皇帝
B.孝文帝改革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和实行汉化政策
C.孝文帝改革有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D.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8.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孝文帝改革内容中的哪一条找到
A.迁都洛阳
B.学说汉话
C.将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D.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9.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四个政权一个重要的相似点是
A.都曾定都洛阳
B.都曾统一或据有过黄河流域
C.都处于全国分裂之中
D.都因少数民族入侵而结束
10.北朝包括哪些朝代
①北魏 ②东魏 ③西魏 ④曹魏 ⑤北齐 ⑥北周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D.②③④⑤⑥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无所居官。”
(1)这是哪个朝代哪个皇帝下的诏书?
(2)除此之外,他还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起了怎样的作用?
三、问答题
12.什么是民族大融合?北魏时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参考答案
一、1.A 2.B 3.B 4.C 5.C 6.D 7.A 8.D 9.B 10.C
二、11.(1)北魏孝文帝。(2)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12.各族人民和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往来,他们的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这就是民族大融合。
原因:一方面,东汉末年以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内迁各族长期杂居,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另一方面,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加速和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关于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3B.=2-3C.=2D.+2=3
2.在算式4-中的“()”所在位置,填入下列哪种运算符号,计算出来的值最大()
A.+B.-C.×D.÷
3.下列运算中,正确的是()
A.4-=3B.-(-)=+C.D.
4.方程2+4=0的解的相反数是()
A.2B.―2C.3D.-3
5.已知=2是方程的解,则的值是()
A.3B.-3C.―4D.4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单项式是整式B.整式不一定是多项式
C.单项式的系数是3D.多项式的常数项是
7.为确保信息安全,信息需要加密传输,发送方由明文(加密),接收方由明文(解密).已知加密规则:明文、、对应的密文+1、2+4、3+9.例如明文1,2,3对应密文2,8,18.如果接收方收到密文7,18,15,则解密得到的明文为()
A.4,5,6B.6,7,2C.2,6,7D.7,2,6
8.我省GDP突破万亿达到10052.9亿元,这意味着安徽已经成为全国GDP万亿俱乐部的第14个成员,10052.9亿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A.元B.元C.元D.元
9.甲仓库与乙仓库共存粮450吨、现从甲仓库运出存粮的60%.从乙仓库运出存粮的40%.结果乙仓库所余的粮食比甲仓库所余的粮食多30吨。若设甲仓库原来存粮吨,则有()
A.B.C.D
10、,,,,,,,中,是正有理数
的有()个
A.1B.2C.3D.4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若方程是关于的一元一次方程,则=________.
12.已知式子与是同类项,则2+3=.
13.一个多项式与3+9的和等于3+4-1,则这个多项式是.
14.观察下列各式:你能从中发现底数为3的幂的`个位数有什么规律吗?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回答:的个位数字是;
15.一项工程,A独做10天完成,B独做15天完成,若A先做5天,再A、B合做,完成全部工程的,共需天
16.若,则=.
17.如图所示,是一块在电脑屏幕上出现的矩形色块图,由6个不同颜色的正方形组成,已知中间最小的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那么这个长方形色块图的面积为______.
18、一份数学试卷,只有25个选择题,做对一题得4分,做错一题倒扣1分,某同学做了全部试卷,得了70分,他一共做对了道题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单元试题
一、填空题
1、人们经常用_______、_____、_____等来描述天气。
2、天气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____,它是经常____的。第二,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___很大。
3、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_____。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_____”,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_____”。
4、气温是_____冷热的程度。
5、风向是风的_____,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_____。风力是风的_____,共分13级,级数越大,_____越强。
6、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的数量有关,可以用_____来表示。清新的.空气,_____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_____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7、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_____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_____;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_____。
8、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_____最高,_____最低;海洋上_____高,_____最低。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_____。
9、世界各地_____不同,气温的分布有很大_____。通常用_____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在同一条_____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10、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_____,高纬度气温_____。同纬度地带,夏季_____气温高,_____气温低;冬季相反。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测定气温一般采用摄氏温标,记做()
A、“F”B、“℃”C、“E”D、“Q”
2、一天中,陆地最高温一般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午后2点
C、午后1点 D、中午2点
3、我国大陆上的最高温,一般出现在( )
A1月 B、2月 C、7月 D、8月
4、澳大利亚大陆的中心地带月均温最高值出现的月份是( )
A、7月 B、1月 C、2月 D、8月
5、在以下说法中,气温相同的是()
C纬度相同的东西两岸B、海拔相同的两地
C、同一等温线上的两点D、相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
6、某山的海拔高度为米,山顶的温度为10℃,这座山山脚的温度为()
A、10℃B、20℃C、22℃D、25℃
7、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逐渐递减
B北半球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没有差异
C气温的高度只受纬度位置和海陆因素的影响
D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广阔,气温受海陆分布影响小,等温线的分布大致与经线平行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夕阳西下, 。
②稻花香里说丰年, 。
③ ,谁家新燕啄春泥。 ,浅草才能没马蹄。
④潮平两岸阔, 。海日生残夜, 。
⑤树木丛生, 。秋风萧瑟, 。
⑥红的像火, , 。
⑦《春》中展示春天成长过程的三个比喻句依次是:
2.给“读千古美文”对出一个下联。
3.仿照“春天,少年时期,耕耘人生”的句子,概括出人生其它三个阶段的生命特点。
夏日:
秋天:
冬日:
4.下面一段话中划线的句子均有语病和错别字,请一一改正。
目前,地球的绿色之肺——①森林正在日益委缩。②近2来,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③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强烈增加。④此销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这导致全球气候变暖,⑤对人类的生产而且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①
②
③
④
⑤
二.古诗文阅读
(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5.“杨花落尽子规啼”渲染了怎样的送别气氛?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使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7.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二)杨震拒贿
(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秀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十金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惭而出。震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8.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之 举
遗 或
9.翻译下列句子。
①暮夜无知者。
②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0.用“∥”给文段分层。
11.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中心。
12.古人拒收财物,清廉不贪的人很多,请说出一个你所知道的故事。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访 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美,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选文有改动)
13.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
14.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15.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16.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7.下面是关于“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选项是( )。
理由是:
18.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19.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四.写作
20.朱自清的《春》是一卷春的图画,一曲春的赞歌;辛弃疾的《西江月》描绘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了诗人的闲适之情;马致远的《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用特定的景物烘托气氛,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描绘中,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快快拿起你的笔,以“四季之美”为话题,抒发你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吧!
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
1、实现统一的原因:
①顺天应人(顺应历史统一发展潮流和人民的要求);
②商鞅变法(主要原因);
③正确策略;④重用人才。
2、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秦王赢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秦朝统一六国的意义: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
1、政治——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2)制度内容:
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②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文化——统一文字(小篆)。
意义: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经济——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度量衡。
意义: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4、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意义: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
5、军事——北修长城拒匈奴,南通灵渠平百越。
(1)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2)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江(长江)和漓江(珠江),便利了南北水运交通。
三、秦朝疆域四至:北至长城,东至东海,南至陇海,西至陇西(甘肃西南部和云南北部)。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的暴政:
①沉重的赋税(农民要将收获的2/3上交给国家);
②繁重的徭役(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
③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的残暴。
二、秦末农民起义
1、前期: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①时间:公元前2;
② 地点:大泽乡;
③直接原因:陈胜、吴广因大雨误期,误期当斩。
④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⑤过程: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
⑥结果:失败。
⑦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具有首创精神。
2、后期:项羽、刘邦农民起义:
①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少胜多);
②公元前2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三、楚汉之战:
①时间:为期四年;
②结果:刘邦战胜。
③性质:封建统治者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
四、评价秦始皇(评价原则:正反两面,史论结合)
1.千古一帝(功):
①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混乱局面;
②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北击匈奴,南平百越,扩大疆土,为国家做出贡献。
2.暴君(过):他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残酷的刑罚,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结论:所以说秦始皇是一个功过参半的皇帝。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1.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建立时间:公元前2。 都城:长安。
2.汉初经济状况萧条的原因:秦朝的暴政和秦末的战乱。
3.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汉朝统治。
二、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提出)
1.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吸取秦亡教训。
2.内容:
①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
②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
③采取轻徭薄赋政策。(十五税一)
3.作用: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三、“文景之治”
1.含义: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被称为“文景之治”。
2.基本措施(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①进一步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提倡以农为本,劝各级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轻徭薄赋。(三十税一)
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苛刑法。
③提倡勤俭治国。(汉文帝以身作则)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①政治:接受主父偃,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制度。
(作用:彻底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②思想:采取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将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并设立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作用:加强思想控制,培养了儒学人才。)
③经济:盐铁官营,统一铸币(五铢钱),平抑物价。
(作用: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④民族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作用: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二、汉武帝大一统措施影响: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盛世。
三、评价汉武帝:地主阶级政治家。①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创立察举制,选拔人才;击退匈奴,经营西域,为巩固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贡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最终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也开创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盛世。②晚年决策失误,为国家带来重大损失。
四、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秦皇汉武”的作为、对后世的影响
(1)秦皇是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第一次统一中国,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后世。
(2)汉武是汉武帝,雄才大略,采取政治、经济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完成大一统;出使西域,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第一个盛世,也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帝国。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一、光武中兴
1.公元9年,王莽推翻西汉,建立新朝。
2.公元25年,刘秀(就是汉光武帝)建立汉朝,都城定在洛阳。
3.光武中兴出现在汉光武帝在位时期。出现的原因(措施):①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②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办贪官污吏;③允许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民族融合。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时期:东汉中期以后。
2.危害:朝政腐败,使东汉王朝走向衰败。
三、黄巾起义
1.原因: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主要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2.时间:184年。 领导人:张角。 结果:失败。
3.意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使东汉王朝走向灭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两汉西域: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之举。
3.意义:
①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②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
③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二、丝绸之路
1.含义:古罗马称为“丝国”,通过丝绸之路,辗转贸易。值得纪念的思路开拓者是:汉武帝;张骞;班超;甘英;班勇;张骞功劳最大。
2.开通时间:西汉汉武帝时期;(无论海上还是陆上的丝绸之路,开通时间都是西汉。)
3.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P64页地图重点掌握)
4.开通条件:西汉经济发达;丝织业兴盛;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保护商旅。
5.历史影响:
(1)对汉代:
①丝绸之路是中西交往的大动脉,促进中西之间贸易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②推动世界文命名的发展。
③提高汉国际声望。
④促进汉朝的兴盛。
带动了丝路沿线的经济和城市的发展。
(2)对今天:
①仍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
②是中西方友好交流的见证。
③有利于沿线城市旅游事业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6.海上丝绸之路:
(1)路线: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绕马来半岛,穿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岛。
(2)意义:方便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通商联系。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①时间:公元前60年;
②政府:西汉政府;
③职权范围:总管西域事务;
④意义:标志西域(今新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成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2.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再次出使西域。
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班勇继承父业,也出使西域。
第15课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一、两汉时期科技文化昌盛的原因:
①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经济上:封建经济的大发展;
③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④对外交往:丝绸之路的开辟。
二、科技文化成就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时期。
2.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原料: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优点:_原料易得,物美价廉。
3.造纸术发明的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
4.佛教在中国大为传播:
(1)原因:它的教义,迎合了统治者麻痹人民斗志的欲望,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
(2)影响: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
5.道教在中国得以传播的原因: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同步试题
一、填空。
1、估算90160时,可以把901看作( )来计算,积约是( )。
2、计算63030,可以先算( )( ),再在积的末尾添( )个O。
3、速度( )=路程 ,路程( )=时间。
4、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8千米,可记作它的速度是( )。
5、两个数的积是18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3,积应是( )。
6、根据890=720,直接写出下面各式的得数
490=( )
1690=( )
1808=( )
8900=( )
7、在里填上、、=。
2405()2451
25042()10000
46160()16460
1930()1
8、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1205()6000
214()58000
100002()408
2()2337000
9、小明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厘米,他从操场一头走到另一头共走了198步,操场大约长( )米。
10、一个数乘10,得到的积比原来的数多243。原来的数是( )。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三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四位数,也可能是五位数( )。
2、估算的结果一定比准确值大( )。
3、计算42357时,第一步是在算4237,第二步算4235。()
4、最大的两位数乘最小的三位数积是99000。( )
5、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没有0,积的末尾也一定没有0。( )
三、计算
1、直接写得数。
1450=
452=
6070=
2304=
166=
9040=
2730=
2038=
720+58=
2107=
423=
30006=
2、估算。
5065
6897
7016
204+59
4977
49105
4129
-498
819+72
89242
689-203
48101
3、竖式计算。
47516
30425
23030
30219
15248
68023
4、列式计算。
(1)一个因数是61,另一个因数是198,它们的积大约是多少?
(2)45个118相加,和是多少?
(3)什么数比450的16倍多800?
四、解决问题
1、新世界影剧院共有812个座位,昨天晚上放映《喜羊羊与灰太狼》,所有的票都卖完了,票价15元。这一场电影的收入是多少元?
2、将相关的条件和问题用线连起来,在相应的横线上列出算式(不解答)。
每千克梨4元,买25千克, ①可行多少千米?
(1)_________ 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行6小时, ②一共产桃多少千克?
(2)_________有25颗桃树,每棵产桃85千克,③要付多少钱?
3、一种风琴售价468元,王老师带了5000元去为学校买12架这样的风琴,够吗?如果不够,还差多少钱?如果够了,还余下多少钱?
4、学校共有15个班,每班发练习本128本,还要留6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该采购多少本练习本?
5、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绿地面积是多少?
6、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分别从相距900千米的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已知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50千米。
(1)出发7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2)出发9小时两车相遇了吗?为什么?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同步练习题
1.方程2m+x=1和3x-1=2x+1有相同的解,则m的值为().
A.0B.1C.-2D.-
2.方程│3x│=18的解的情况是().
A.有一个解是6B.有两个解,是±6
C.无解D.有无数个解
3.若方程2ax-3=5x+b无解,则a,b应满足().
A.a≠,b≠3B.a=,b=-3
C.a≠,b=-3D.a=,b≠-3
4.把方程的分母化为整数后的方程是().
5.在800米跑道上有两人练中长跑,甲每分钟跑300米,乙每分钟跑260米,两人同地、同时、同向起跑,t分钟后第一次相遇,t等于().
A.10分B.15分C.20分D.30分
6.某商场在统计今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额时发现,二月份比一月份增加了10%,三月份比二月份减少了10%,则三月份的销售额比一月份的销售额().
A.增加10%B.减少10%C.不增也不减D.减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