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渔家傲·与赵康靖公诗词翻译及赏析(共含9篇),供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螺旋断面”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渔家傲·与赵康靖公诗词翻译及赏析
《渔家傲·与赵康靖公》作者为宋朝诗人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四纪才名天下重。三朝构厦为梁栋。定册功成身退勇。辞荣宠。归来白首笙歌拥。
顾我薄才无可用。君恩近许归田垅。今日一觞难得共。聊对捧。官奴为我高歌送。
【前言】
《渔家傲·与赵康靖公》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此词为作者设宴招待友人赵槩,而感慨平生之作。上片赞颂友人,说才高名重、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友人赵槩激流勇退,辞官回乡以笙歌自娱;下片叙写自己,说自己力请退休,不愿意勉强为官,因老朋友相聚难得而感慨万端,当痛饮抒怀。全词语言质朴无华,情感表达真挚,充分表现了欧赵二人的深厚友谊。
【注释】
⑴渔家傲:词牌名。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双调六十二字,前后阕相同,仄韵。赵康靖公:赵槩,字叔平,南京虞城(今河南虞城)人。宋仁宗天圣间进士。官至枢密使、参知政事。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康靖。
⑵四纪:十二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⑶三朝: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构厦:建构大厦,比喻治理国事或建立大业。
⑷定册:亦作“定策”,指大臣拥立天子。宋仁宗无子,以濮安懿王之子为皇子,养于宫中,但无太子名义。仁宗死,宰相韩琦、参知政事欧阳修等全力扶持皇子即为(即宋英宗),稳定了大局。是即为定册之功。此时赵槩同为参政,或亦参与此事。
⑸荣宠:君王的恩宠或荣耀。
⑹笙歌:泛指奏乐唱歌。
⑺薄才:微薄的才能。常用为自谦之辞。
⑻归田垅:谓辞官回乡务农。
⑼觞(shāng):古代酒器。此指饮酒。
⑽聊对捧:姑且相对捧杯痛饮一番。聊,姑且。
⑾官奴:指官妓。以歌舞侍候官员宴集。送:送酒,劝饮助兴。
【翻译】
您四十多年来以才名为天下所重,作为三朝元老,为朝廷政事作出重大贡献,是国家的栋梁。功成之后激流勇退,辞去荣宠,回到家乡,以笙歌自娱。看我才能平庸没有什么作用,承蒙皇上隆恩准我辞官归家务农。今天能与老朋友聚会,共饮一杯,实在难得。姑且捧杯痛饮,歌女为我高歌一曲助兴。
【赏析】
这首《渔家傲·与赵康靖公》是欧阳修设宴酬宾,感慨平生之作。词的上片称颂朋友,他说才高名重,为国家栋梁。这些话,虽稍嫌夸张,但并无阿谀之意(欧、赵二人,均非阿附之辈,又何况此时均已退休,无阿附之必要),而是热情地肯定朋友的.一生行事和品德,包含了昔日共事交往所积累起来建立在相知相信的基础上的深厚友谊。
下片述及自己。欧阳修晚年虽然官高位显,但心情并不舒畅,随后又不满王安石变法,曾不待朝廷批复,即擅自止散青苗钱,受到严厉批评,加上身体确实不好,因而求退心切。“顾我薄才无可用”这句多少是有些牢骚的,说明自己力请退休,是实在不愿意勉强为官了。“今日一觞难得共”说明老朋友相聚难得,因此,他感慨万端,要求歌女高歌一曲助兴佐酒,要求老朋友相对捧杯,痛饮一番。这里,让人体会出其中一言难尽的饱经沧桑的喟叹。
此词叙事是直叙,抒情是直抒,质朴无华,在艺术上虽略嫌粗疏,但内容是充实的,胸襟是坦荡的。作品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欧阳修晚年生活的情况。
渔家傲·与赵康靖公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四纪才名天下重。三朝构厦为梁栋。定册功成身退勇。辞荣宠。归来白首笙歌拥。
顾我薄才无可用。君恩近许归田垅。今日一觞难得共。聊对捧。官奴为我高歌送。
译文翻译
您四十多年来以才名为天下所重,作为三朝元老,为朝廷政事作出重大贡献,是国家的栋梁。功成之后激流勇退,辞去荣宠,回到家乡,以笙歌自娱。
看我才能平庸没有什么作用,承蒙皇上隆恩准我辞官归家务农。今天能与老朋友聚会,共饮一杯,实在难得。姑且捧杯痛饮,歌女为我高歌一曲助兴。
注释解释
渔家傲:词牌名。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双调六十二字,前后阕相同,仄韵。赵康靖公:赵槩,字叔平,南京虞城(今河南虞城)人。宋仁宗天圣间进士。官至枢密使、参知政事。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康靖。
四纪:十二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三朝: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构厦:建构大厦,比喻治理国事或建立大业。
定册:亦作“定策”,指大臣拥立天子。宋仁宗无子,以濮安懿王之子为皇子,养于宫中,但无太子名义。仁宗死,宰相韩琦、参知政事欧阳修等全力扶持皇子即为(即宋英宗),稳定了大局。是即为定册之功。此时赵槩同为参政,或亦参与此事。
荣宠:君王的恩宠或荣耀。
笙歌:泛指奏乐唱歌。
薄才:微薄的才能。常用为自谦之辞。
归田垅:谓辞官回乡务农。
觞(shāng):古代酒器。此指饮酒。
聊对捧:姑且相对捧杯痛饮一番。聊,姑且。
官奴:指官妓。以歌舞侍候官员宴集。送:送酒,劝饮助兴。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春,当时欧阳修已经致仕归颍州。这是他在招待老朋友赵槩的宴席上所作的词。
诗文赏析
这首《渔家傲·与赵康靖公》是欧阳修设宴酬宾,感慨平生之作。词的上片称颂朋友,他说才高名重,为国家栋梁。这些话,虽稍嫌夸张,但并无阿谀之意(欧、赵二人,均非阿附之辈,又何况此时均已退休,无阿附之必要),而是热情地肯定朋友的一生行事和品德,包含了昔日共事交往所积累起来建立在相知相信的基础上的深厚友谊。
下片述及自己。欧阳修晚年虽然官高位显,但心情并不舒畅,随后又不满王安石变法,曾不待朝廷批复,即擅自止散青苗钱,受到严厉批评,加上身体确实不好,因而求退心切。“顾我薄才无可用”这句多少是有些牢骚的',说明自己力请退休,是实在不愿意勉强为官了。“今日一觞难得共”说明老朋友相聚难得,因此,他感慨万端,要求歌女高歌一曲助兴佐酒,要求老朋友相对捧杯,痛饮一番。这里,让人体会出其中一言难尽的饱经沧桑的喟叹。
此词叙事是直叙,抒情是直抒,质朴无华,在艺术上虽略嫌粗疏,但内容是充实的,胸襟是坦荡的。作品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欧阳修晚年生活的情况。
苏轼《赵康靖公神道碑》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公讳既,字叔平。七岁而孤,笃学自力。年十七举进士。当时闻人刘筠、戚纶、黄宗旦皆称其文词必显于时,而其器识宏远,皆自以为不及。天圣五年,擢进士第三人,授将作监丞,通判海州。归见父老故人,幅巾徒步,人人至其家。召试学士院,出知涟水。
公为进士时,邓馀庆守涟水,馆公于官舍,以教其子。馀庆所为多不法,公谢去。数月,馀庆以赃败。及公为守,将至,或榜其所馆曰豹隐堂,赋者三十余人。岁饥,公劝诱富民,得米万石,所活不可胜数。
出知洪州,属吏有郑陶、饶奭者,挟持郡事,肆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有归化兵,皆故盗贼配流已而选充者。奭与郡人胡顺之共造飞语以动公,曰:“归化兵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有变。”公笑不答。会归化卒有自容州戍所逃还犯夜者,公即斩以徇,收陶下狱,得其奸赃,且奏徙奭歙州,一郡股栗。
知滁州,山东大贼李小二过境上,告人曰:“我东人也。公尝为青州,东人爱之如父母,我不忍犯。”遂寇庐、寿,犬牙不入境。李参为河北转运使,职事办治,进秩二等,且官其一子。郭申锡为谏官,争之曰:“参职事所当办,无功,不可赏。”上怒,欲罪申锡。公言:“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吾过。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
英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又迁吏部。熙宁初,迁左丞,公年七十矣,求去位,不许。章数上,乃以为观文殿学士、吏部尚书、知徐州。遂请老不已,以太子少师致仕。六年正月十五日薨,享年八十八。
公为人乐易深中注,恢然伟人也。平生与人,实无所怨怒,非特不形于色而已。专务扬善掩恶,以德报怨,出于至诚,非勉强者。天下称之,至于敦尚契旧,葬死养孤,盖不可胜数。(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注释:
乐,和睦快乐;易,平易近人;深中,城府深。
译文:
赵公名字叫既,字叔平。七岁的时候死了父亲,专心好学尽心尽力。十七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当时的有名望的人刘筠、戚纶、黄宗旦都认为他的文章必定会在当世显扬,而他的器量见识宏大深远,(他们)都自认为比不上他。天圣五年,提升他为进士中的第三名,授予他将作监丞的官职,到海州做通判。赵公回到家乡看望父老乡亲朋友,戴着头巾,徒步行走,人人都可以到他家里来(看望他)。皇帝征召他到学士院考试,到地方做涟水知州。
赵公还是进士的时候,邓馀庆做涟水的太守,聘请赵公在官舍里做老师来教他的孩子。邓馀庆做了许多不守法纪的事情,赵公就辞职离开了。过了几个月,邓馀庆因为被罢官。等到赵公做涟水太守,将要到达时,有人在他当年教书的地方挂上匾额上书“豹隐堂”,有三十多人为之写赋。有一年出现饥荒,赵公规劝诱导富有的百姓,筹得了一万石米,救活的人数不过来。
到地方做洪州知州,属下有两名小吏叫郑陶、饶奭,他们把持着郡里的事务,肆意做一些不守法纪的事情,前任知州不能管制他们。洪州有归顺兵,都是原来做盗贼或者被发配流放然后被选中充任的人。饶奭和洪州郡人胡顺之一起制造流言来扰乱赵公,说:“归顺兵领得的军粮都是些陈旧劣质的米,他们都有埋怨的话,不给他们更换好米,将要发生兵变。”赵公笑笑不回答。恰逢有一个从容州戍守的地方逃回来违禁夜行的归顺兵,赵公立即将他斩首并且对众宣示,逮捕郑陶送进监狱,查获他收受的赃物,并且上奏朝廷将饶奭流放到歙州,全郡的人都很害怕。
担任滁州知州,山东的大盗李小二路过滁州,对人说:“我是山东人。赵公曾经做过山东青州的知州,山东人像爱父母一样爱戴他,我不忍心进犯他。”于是进犯了庐州、寿州,他的手下也没有一个人进入滁州。李参做河北转运使,本职工作完成得很好,进升两级官阶,并且让他的'一个儿子当了官。郭申锡当谏官,争辩说:“李参所做的事情就是他的本职工作应当做的,没有什么功劳,不应该赏赐。”皇上发怒,将要治郭申锡的罪。赵公说:“陛下当初当面告诉郭申锡,不要当面放过陛下的过错。现在要罢免他,陛下拿什么来给天下人示范呢?”皇上才停止。
英宗皇帝即位,赵公升迁做户部侍郎,又调任为吏部侍郎。熙宁初年,升迁为左丞,当时赵公已七十岁了,要求辞去官职,朝廷没有答应。赵公多次上奏章要求,就让他担任观文殿学士、吏部尚书、徐州知州。于是赵公不停地请求辞官归养,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元丰)六年正月十五日去世,终年八十八岁。
赵公为人和睦快乐、平易近人,城府很深,气度雄伟不同凡人。一生跟人交往,确实没有怨恨恼怒过谁,不只是不在脸色上表现出来罢了。专心致力于宣扬别人的好处,讳言别人的过错,用恩惠去回报别人的仇怨,这些都是发自内心最真诚的心意,不是勉强做的。天下的人都称赞他,至于那些推崇友情,安葬死者抚养孤儿(的事),大概数都数不过来。
《赵康靖公神道碑》阅读答案
公讳既,字叔平。七岁而孤,笃学自力。年十七举进士。当时闻人刘筠、戚纶、黄宗旦皆称其文词必显于时,而其器识宏远,皆自以为不及。天圣五年,擢进士第三人,授将作监丞,通判海州。归见父老故人,幅巾徒步,人人至其家。召试学士院,出知涟水。
公为进士时,邓馀庆守涟水,馆公于官舍,以教其子。馀庆所为多不法,公谢去。数月,馀庆以赃败。及公为守,将至,或榜其所馆曰豹隐堂,赋者三十余人。岁饥,公劝诱富民,得米万石,所活不可胜数。
出知洪州,属吏有郑陶、饶奭者,挟持郡事,肆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有归化兵,皆故盗贼配流已而选充者。奭与郡人胡顺之共造飞语以动公,曰:归化兵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有变。公笑不答。会归化卒有自容州戍所逃还犯夜者,公即斩以徇,收陶下狱,得其奸赃,且奏徙奭歙州,一郡股栗。
知滁州,山东大贼李小二过境上,告人曰:我东人也。公尝为青州,东人爱之如父母,我不忍犯。遂寇庐、寿,犬牙不入境。李参为河北转运使,职事办治,进秩二等,且官其一子。郭申锡为谏官,争之曰:参职事所当办,无功,不可赏。上怒,欲罪申锡。公言: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吾过。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
英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又迁吏部。熙宁初,迁左丞,公年七十矣,求去位,不许。章数上,乃以为观文殿学士、吏部尚书、知徐州。遂请老不已,以太子少师致仕。六年正月十五日薨,享年八十八。
公为人乐易深中注,恢然伟人也。平生与人,实无所怨怒,非特不形于色而已。专务扬善掩恶,以德报怨,出于至诚,非勉强者。天下称之,至于敦尚契旧,葬死养孤,盖不可胜数。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注:乐,和睦快乐;易,平易近人;深中,城府深。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皆称其文词必显于时 显:显扬
B.馀庆所为多不法,公谢去 谢:告诫
C.公即斩以徇 徇:对众宣示
D.毋面从吾过 从:通纵,放过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赵公为人乐易的一组是(3分)
①七岁而孤,笃学自力 ②幅巾徒步,人人至其家
③公笑不答 ④东人爱之如父母,我不忍犯
⑤遂请老不已 ⑥敦尚契旧,葬死养孤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公曾当过涟水太守邓馀庆的.家庭教师,他发现邓馀庆做了很多不守法纪的事就及早离开了,后来有人在他当年教书的地方挂上匾额为豹隐堂,意含称赞。
B.赵公到地方做洪州知州,属下有两小吏叫郑陶、饶奭,他们把持着郡里的事务,肆意做一些不守法纪的事情,前任知州不能管制他们,后来赵公惩治了他们。
C.赵公担任滁州知州,山东的大盗李小二路过滁州却没有进犯,原因是李小二是山东人,而赵公曾在山东青州做知州时有恩于他,被他当父母一样敬重。
D.赵公专心致力于宣扬别人的好处,讳言别人的过错,用恩惠去回报别人的仇怨,这些都是发自内心最真诚的心意,不是勉强做的。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而其器识宏远,皆自以为不及。(3分)
(2) 公劝诱富民,得米万石,所活不可胜数。(3分)
(3)平生与人,实无所怨怒,非特不形于色而已。(4分)
范仲淹《渔家傲》诗词翻译赏析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译文]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
[出自] 范仲淹 《渔家傲》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2.塞下:边境险要之地
3.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4.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
5.角:军中的号角。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lè: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译文】:
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羌族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远征之人不能入睡,将军和士兵们的头发花白,战士纷纷洒下眼泪。
译文2: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日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译文3: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画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评点】
这首词作于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当时词人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职。这首词就是写边塞生活,展示了军士们不怕艰苦、扫除边患同时又因长期在外,思念故里的矛盾心情。
词的上半部分着重写景,景中有情。上片写塞北风光,词人通过“风景异”、“衡阳雁去”、“四面边声”、“千嶂”、“长烟落日”以及“孤城”等一系列意象的连缀勾勒出一幅当地独有的戍边图。塞北秋寒,荒芜萧索,边声连角,雁到不息,可见此地的条件是何等艰苦。萧然冷漠的风光让人心生寒意,那么这里的人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词的下半部分着重抒情,情中有景。下片写将士们的心声。沉重的乡愁,付与一杯浊酒;满腔的离恨,化作羌音悠悠。夜深人静的时候,呜咽的羌音、满地的寒霜让人心生凄凉和哀愁。主人公不能入眠,想到这些将士的心理:既想固守边塞,杀敌报国,又受乡情萦绕,挥之不去。此处暗含着词人对统治者治国政策的质疑,同时也流露出渴望保家卫国、战场杀敌的爱国豪情。
这首词大开大阖,超拔豪迈,苍凉雄壮,一反先前词坛上哀婉缠绵的扭捏之气,以战事、国事入词,堪称首例,开辟了宋词的一代豪放之风。
赏析: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
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夫流下了眼泪。“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赏析二:
在北宋仁宗时代,居住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羌族逐渐强盛起来,建立了夏国。北宋王朝和它作战屡次失败。范仲淹于庆历元年到三年(公元1041到1043年)奉命与韩琦等经略陕西,才算稳定了局势。他在工作当中,爱抚士兵,推诚接待羌族,使汉、羌民族得以和平相处,很得人民的爱戴。他写过几首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都以“塞下秋来”开头。这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是写边塞的萧条景色和远离家乡、久戍边塞的将士们的沉重心情的。心情是主,景色是宾。它的结构和无名氏〔菩萨蛮〕有共同之处,也是上片以写景为主,而景中有情;下片以抒情为主,而情中有景。景色的描写,正好衬托出人物的心情,从而更深刻地展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上片写景。它一上来就说明了这里是边塞的秋天,与内地的秋天背景有所不同。接着,以候鸟大雁之到了季节要回到南方,来坐实“风景异”。“衡阳雁去”,按照一般的语法,应当是雁去衡阳;这里是因为要符合格律,把结构颠倒了。大雁在这个地方度过了春、夏两个季节,现在要离开了。按照情理来说,人,推而至于雁,在一个地方住了相当长的时间,临别之时,总不免有些依依不舍。桑下三宿,尚且为佛徒所忌,何况两个季节呢?而竟至于“无留意”,那么,可见此时此地,已经十分寒苦,实在是无可留恋了。雁的来去,完全是从人的立场去设想的,因此,这事实上是写人之所感。
第三句写边塞上的声音。泛说“边声”。包括一切自然界和人类的声音,如风声、雨声、人喊、马嘶,都在其内。它们是边塞上所特有的,因而听到以后,容易引起怀乡之情。“边声”以“四面”来形容,更显得其无所不在,充塞了整个空间,虽想不听,也做不到。下面再接上“连角起”,更进一步写出这些凄凉的声音又还是伴随着军营中的号角一道发出来的,就更在凄凉之外加上了悲壮的气氛。这种加倍渲染的手法,也是为了加深人所感受的描写。这是写词人所闻。
第四、五句写边塞上的景色。在数不清的山峰像屏障一样的围绕之中,傍晚的时候,烟雾弥漫,即将西沉的太阳正照射着一座紧闭了门的孤零零的城堡,这是多么荒凉的景色!“长烟”的“长”字,在这里是广阔的意思,它与“落日孤城”的“落”字、“孤”字合色,都是为了形容环境的辽阔荒凉而挑出来使用的。而孤城紧闭,则又显示了戒备森严,在冷落的背后,隐隐地露出了紧张的局势。这是词人所见、所感、所闻、所见如此,那么,身临其境的人,不免有怀乡之念,就很自然了。
下片以抒情为主。在这种环境之中,欲归不得,惟有借酒浇愁。。但是,“浊酒一杯”,怎么能够排遣离家万里的乡愁呢?结果是如李白《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所说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了。“一杯”和 “万里”相对为文,是强烈的对照。“家万里”,点出路途遥远,回乡困难,但它却不是不能回家的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是还没有完成朝廷交给的任务,还没有能够如东汉窦宪那样,打退匈奴统治者的侵扰,在燕然山勒石纪功,然后胜利地班师还朝。在这里,词人写出了边防将士们的责任感。在严峻的环境里,虽然对家乡非常怀念,但是面对着侵扰者,他们是决不会放弃自己的责任的。
在完成抗击侵扰的任务以前,当然是无法回乡的,只有在这里坚持下去。傍晚之时,对景思乡,欲归不得,借酒小愁,消磨了许多时光,已经由黄昏进入深夜,这时听到的是悠长的羌笛,看到的银白的浓霜,怎么能够入睡呢?词中这位人物,可以是指词人自己,也可以是泛指某一位将军或征夫,因为他们的感情是共同的。将军的年纪当然大些,久戍边城,备极辛劳,已生白发,而征夫则流出了眼泪。末句极写久戍之苦,结出主旨。
一方面,边塞寒苦,久戍思乡;另一方面,责任重大,必须担负,这是词中所描写的一对矛盾。词中篇幅绝大部分是写前一方面的,但只用“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便使后一方面突出,成为这对矛盾的主要矛盾面,正如俗话说的“秤砣虽小压千斤”。用传统的文学批评术语来说,就是:“发乎情,止乎礼仪。”作者虽然身为将军,但并非高适《燕歌行》中所谴责的那种“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将军,所以能够体会普通将士们的思想感情,他们对家乡的怀念和崇高的责任感。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翻译赏析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作者为宋朝诗人柳永。其古诗全文如下:
巴子城头青草暮,巴山重叠相逢处。燕子占巢花脱树。杯且举,瞿塘水阔舟难渡。
天外吴门清霅路。君家正在吴门住。赠我柳枝情几许。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
【前言】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是北宋词人张先的一首赠友人词。上片点染饯别小宴的时地和景象,下片抒写惜别的情怀。此词摹仿民歌手法,语言明白流畅,词意回转如环,情致缠绵动人。旅途的艰险,友人的'深情,临别时的帐惘交织在一起,又加上《渔家傲》词牌自身特殊的长短句式和声韵,读起来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注释】
⑴程公辟:名师孟。曾提点夔州路刑狱(主管一路司法刑狱和监察的长官)。
⑵巴子:指渝州,周代为巴子国,即今之巴县。巴子与巴东(今奉节县)和巴西(今阆中县)合称三巴,境内多山,重峦叠蜂,泛称巴山。
⑶巴山:东汉末刘璋在四川置巴郡(巴县)、巴东(奉节垦)、巴西(阆中县)三郡,合称“三巴”。三巴都可以称巴山。这里的巴山指巴子一带。
⑷占巢:相传燕子在立春后清明前从南海飞回我国。燕子有飞回原栖息地住旧巢的习性。
⑸花脱树:指花开后花瓣从树枝上落下。
⑹瞿塘:瞿塘峡。《太平寰宇记》:“古西陵峡也。连崖千丈。奔流电激,舟人为之恐惧。”
⑺ 吴门:今苏州市。
⑻清霅:指霅溪,在今浙江吴兴。
⑼春满缕:指刚折下的柳枝,春意盎然。
⑽将:持,拿。
⑾江南:泛指二人的家乡。
【翻译】
重庆城头长满暮春的草,在重重巴山我俩相逢。你先回到故乡好比燕归定巢,而我还留在异乡如花儿脱离树木。酒杯暂且频繁举起别停下筷子。瞿塘江水宽广很难渡过。在天外苏州连着清霅的路,你家恰好住在苏州。你折柳送我真是情深意重。满眼绿色的柳树随风舞蹈,一直送你到江南。
【赏析】
上片点染相别的时地境象。起句点时地,“巴子城头”,点出送别的地点。青草萋萋,天色向晚,点明送别的季节、时间。下两句宕开渲染。巴山重峦叠嶂,渲染词人与友相逢相别地方的境象。燕子觅巢,春花辞树,既渲染了分别时节的景象,亦隐喻彼此的一去一留。杂花生树,落英缤纷的景色,也只以“花脱树”一语尽之。“脱”字避熟就生,亦有妙趣。相逢在异乡,相别又当春暮。“杯且举”两句,述临歧殷勤劝酒并话及旅途险恶。瞿唐峡,山高水急,自古行舟艰难。暗示双方入川出川之不易,倍增此时的感慨。
下片抒写惜别的情怀,首言自己所去之地。古代交通不便,从四川到江、浙,道路遥远,放觉如在天外。下句点出友人家园所在。宋平江军吴郡和湖州吴兴郡同属两浙路,隔太湖南北相望。从道阻且长写到家乡密迩,不仅上下片意脉联贯,更便于巧妙地为全篇作结。他首先感谢友人的赠柳情深。接着表明珍重这一友谊,要将春意盎然的柳枝带回到彼此的故乡——江南,让它发荣滋长,象征着友谊长青。语言真挚,情意深厚有余。
渔家傲的原文翻译与赏析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千嶂里,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人不寐, 征人不能入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主旨:此诗抒发了将士们有家难回、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一、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延伸: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边塞风光: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将士心情: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 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全文
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雁去、边声、长烟 、落日、孤城,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词的下片抒情,将军白发征发泪”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词中“异”景异在哪里?
“异”:①塞下天气的极度寒冷如“衡阳雁去无留意”。
②塞下奇异的声音如“四面边声连角起”。
③战事紧张,戒备森严如“长烟落日孤城闭”。表达了词人是思乡之情。
全词的上片写景,“异”一字统领下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边境环境孤寂荒凉的特点。
四面边声连角起。
本词中“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的塞下之声让你联想到什么?
边塞之声让我们联想到边塞的荒凉、战事吃紧的肃杀以及入夜后悠悠羌管声中流露出的乡恋之情、归心似箭的感伤之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原文:
巴子城头青草暮,巴山重叠相逢处。燕子占巢花脱树。杯且举,瞿塘水阔舟难渡。
天外吴门清霅路。君家正在吴门住。赠我柳枝情几许。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
译文
渝州城头长满暮春的草,在重重巴山我俩相逢。你先回到故乡好比燕归定巢,而我还留在异乡如花儿脱离树木。酒杯暂且频繁举起别停下筷子。瞿塘江水宽广很难渡过。
在天外苏州连着清霅的路,你家恰好住在苏州。你折柳送我真是情深意重。满眼绿色的柳树随风舞蹈,一直送你到江南。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
程公辟:名师孟。曾提点夔州路刑狱(主管一路司法刑狱和监察的长官)。
巴子:指渝州,周代为巴子国,即今之巴县。
巴山:东汉末刘璋在四川置巴郡(巴县)、巴东(奉节垦)、巴西(阆中县)三郡,合称“三巴”。这里的巴山指巴子一带。
占巢:相传燕子在立春后清明前从南海飞回我国。燕子有飞回原栖息地住旧巢的习性。
花脱树:指花开后花瓣从树枝上落下。
瞿塘:瞿塘峡。
吴门:今苏州市。
清霅(zhà):指霅溪,在今浙江吴兴。
春满缕:指刚折下的柳枝,春意盎然。
将:持,拿。
江南:泛指二人的家乡。
赏析:
这是作者为友人程公辟赠别之作而写的和词,也是一首富含民歌风味的词。
上片点染相别的时地境象。起句点时地,“巴子城头”,点出送别的地点。青草萋萋,天色向晚,点明送别的季节、时间。下两句宕开渲染。巴山重峦叠嶂,渲染词人与友相逢相别地方的境象。燕子觅巢,春花辞树,既渲染了分别时节的景象,亦隐喻彼此的一去一留。杂花生树,落英缤纷的景色,也只以“花脱树”一语尽之。“脱”字避熟就生,亦有妙趣。相逢在异乡,相别又当春暮。“杯且举”两句,述临歧殷勤劝酒并话及旅途险恶。瞿唐峡,山高水急,自古行舟艰难。暗示双方入川出川之不易,倍增此时的感慨。
下片抒写惜别的情怀,首言自己所去之地。古代交通不便,从四川到江、浙,道路遥远,放觉如在天外。下句点出友人家园所在。宋平江军吴郡和湖州吴兴郡同属两浙路,隔太湖南北相望。从道阻且长写到家乡密迩,不仅上下片意脉联贯,更便于巧妙地为全篇作结。他首先感谢友人的赠柳情深。接着表明珍重这一友谊,要将春意盎然的柳枝带回到彼此的故乡——江南,让它发荣滋长,象征着友谊长青。结尾三句宛转其意。作者自注曰:“来词云‘折柳赠君君且住’。”折柳赠别,意挽留。作者为了感激其深情厚谊,所以要把所赠的柳枝和无限乡思带回那草长莺飞的江南。这里的“江南”,承上“君家正吴门住”句,意指“吴门”。
词语言真挚,明白流利而词句却委婉,多低徊不尽之意,情意深厚有余。
原文:
巴子城头青草暮,巴山重叠相逢处。
燕子占巢花脱树。
杯且举,瞿堂水阔舟难渡。
天外吴门青雪路,君家正在吴门住。
赠我柳枝情几许。
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
译文:
渝州城头长满暮春的草,在重重巴山我俩相逢。你先回到故乡好比燕归定巢,而我还留在异乡如花儿脱离树木。酒杯暂且频繁举起别停下筷子。瞿塘江水宽广很难渡过。
在天外苏州连着清霅的路,你家恰好住在苏州。你折柳送我真是情深意重。满眼绿色的柳树随风舞蹈,一直送你到江南。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
程公辟:名师孟。曾提点夔州路刑狱(主管一路司法刑狱和监察的长官)。
巴子:指渝州,周代为巴子国,即今之巴县。
巴山:东汉末刘璋在四川置巴郡(巴县)、巴东(奉节垦)、巴西(阆中县)三郡,合称“三巴”。这里的巴山指巴子一带。
占巢:相传燕子在立春后清明前从南海飞回我国。燕子有飞回原栖息地住旧巢的.习性。
花脱树:指花开后花瓣从树枝上落下。
瞿塘:瞿塘峡。
吴门:今苏州市。
清霅(zhà):指霅溪,在今浙江吴兴。
春满缕:指刚折下的柳枝,春意盎然。
将:持,拿。
江南:泛指二人的家乡。
赏析:
这是作者为友人程公辟赠别之作而写的和词,也是一首富含民歌风味的词。
发端三句指出分别的地点、时间和景色。巴子即今之巴县,在渝州附近,周代为巴子国,与巴东、巴西合称三巴,三巴都可以称巴山。先说眼前巴子城头碧草萋萋,正是“斜阳暮暮长安道,是离人断魂处”(柳永《引贺行》)。再写远望重峦叠翠,那是两人相逢之处。“燕子占巢”形容如今双燕归来,接着写花开又复花落,春去夏来,时光如水;人事变迁,亦复如此,曾几何时,相爱的人相逢而又将别。
“杯且举”两句,写饯别宴上,送行者劝君更尽一杯酒,祝君能得平安旅。瞿塘峡,即“古西陵峡也,连崖千丈,奔流电源,舟人为之恐惧”(《太平寰宇记》)。此峡在夔州(今奉节县)之东,滩石险阻,猿鸟哀鸣,是民歌《竹枝》的流行地。唐代诗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有《竹枝》九篇,其中写道:“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又云:“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本词亦是叙行路之难,乡关之思,写得明白如话,复叠回环,颇有民歌风味。
下片将视线从长江头移向长江尾,从巴子城头移到“天外吴门、清霅路”,正是两人家乡所在。所谓“天外”,是形容其远。吴门(今苏州市,程师孟故乡)与霅溪(在作者故乡湖州乌程东南)相隔不远,如今一人归而一人留,自启思乡之情。这里字面有意重复,以使词意进一步发展。结尾三句宛转其意。作者自注曰:“来词云‘折柳赠君君且住’。”折柳赠别,意在挽留。作者为了感激其深情厚谊,所以要把所赠的柳枝和无限乡思带回那草长莺飞的江南。这里的“江南”,承上“君家正在吴门住”句,意指“吴门”。意为:君虽滞留而寄情的柳枝与我惧归,亦足慰怀矣。语言明白流利而词句却委婉,多低徊不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