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古诗欣赏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will_be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乡愁的古诗欣赏(共含9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ill_b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乡愁的古诗欣赏

篇1:乡愁的古诗欣赏

乡愁的古诗欣赏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洛阳城中,秋风起,枫叶落。长袍飘动,天空洁白。他,回到房中站立在窗前,望着远方的家乡,也就是在这时,一颗思乡的心,苏醒过来了。

一张米黄的纸,一支棕色的笔,一个思乡的人。笔纸在手,无话不可说,说,也说不完。许是害怕自己匆忙写下的家书表达不尽自己对家乡的眷恋,那只手不禁加快了速度。笔落,纸收。捎信之人到来时,他再次打开了信封,确定之后,才递给了捎信之人。

乡愁,就是张藉手中那一封临发又开封的家书。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皎洁的月光透过窗帘照在床前,那月光好似一层铺在地上的冰霜,散发着冰冷的气息,他随着月光抬起头,看见那月亮好像一轮玉盘嵌在夜空中,一群群闪烁的星星众星捧月似的围绕在它身旁,十分美丽

这皎洁、美丽的“玉盘”使他想起了遥远的家乡,思念着他的亲人,亲人的样子仿佛就刻印在了月亮上,等着他回家。

乡愁,就是李白头顶上的那轮皎洁的明月。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喧闹的瓜洲在黄昏的`沐浴下慢慢安静下来了,平缓的长江上,一艘艘渔船正向岸边靠去。王安石在岸边眺望着只隔着一条江的京口。对岸的后面,在几座山的背后,他隐隐约约地看到了他的故乡——钟山。就算离得那么近,但他还是到不了故乡。

春天来了,各种植物开始快速生长,粉红的桃花,金黄的迎春花,雪白的梨花,争奇斗艳。晚上,他又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不禁流下了一滴凉冰冰的泪。之后,他叹了一口气,望了一眼夜空中的明月,自言自语到: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故乡呢?

乡愁,就是王安石眼中那被春风吹绿的长江两岸。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看着黄昏时展翅翱翔的一群乌鸦,不一会儿就停在了老树的枯藤上,安静祥和地望着远方。跨过清澈小溪上的小木桥,对岸一栋栋房屋随着夜幕的降临亮起了温暖的灯光,一阵阵饭菜的香味在西风的吹拂下越飘越远,人们都摆弄好了桌子、椅子,整理好碗筷,将菜一盘一盘地端放到了桌上。

流浪四方的游子独自一人,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在一条古老的小路上慢慢地走着,眼看着夕阳就快要下山了,游子在离家很遥远的地方,看着夕阳,不禁潸然泪下。

乡愁,就是马致远眼中那一抹如血的夕阳。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狂风在耳边呼啸,如一把利刃割在脸上和手上。但战士们不管天有多寒冷,都在艰难地往前走,没有一丝怨言。

他们攀爬过了陡峭的高山,踩踏过了结冰的水面,向着眼前的山海关行军。不知不觉中,天渐渐黑了,军人们找了个地方,搭了帐篷,驻扎在那里,每一顶帐篷里都点起了灯火。

帐篷外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皑皑的积雪一望无尽,凉彻心扉。帐篷外厮杀和风吼的声音惊扰了战士们短暂的梦,在那故园的梦中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声音?

乡愁,就是战士们那一个个思乡的美梦。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正准备上床睡觉,突然从耳边掠过一阵旋律优美的笛声,是谁人在吹响这支名为《闻折柳》的曲子?笛声和春风一起传遍了整个洛阳城。街道上散落着冬天的枯枝败叶,一朵朵花苞正准备绽放,想到这些,我百感交集,一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抱住头痛哭,一阵阵思乡的愁绪如波浪一般涌上心头,有谁见了这样的情景不会想起自己的家乡呢?

乡愁,就是李白听到的那一阵阵笛声中的一丝悲伤的旋律。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那个冬天,安禄山起兵叛唐。看着国都长安陷落,只有从前的山河依旧还在,从繁华,变成了一片荒凉。城里人烟稀少,到处长满了野草,这早春开花时,却不禁让人伤心落泪。这安史之乱的硝烟,三个月都没有停息,家人的一封书信比金子还要宝贵。头上白了的头发一根一根落下,却来越少了。

乡愁,就是杜甫思念亲人而掉到地上的那一根根白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篇2:乡愁短诗欣赏

乡愁短诗欣赏

我多想,做岁月河流里一块鹅卵

光滑而剔透,随着斑斓群鱼

漂回故乡的夏初,醉嗅芬芳草垛

我的理想云雾,纷纷幻化甘露

凝泪在异乡街头,万千思语织成锦缎

花鸟羊群野兔欢跃,还有那无际苇田里

萤火虫翩翩起舞

我的身体里,春草早已枯寂

零碎的残絮,落红,败荷戚戚私语

像是回到蕊初,又像是相约一起

去追逐雪姑娘脚步

抬眼望去,霓虹依旧妖娆

酒吧里的`萨克斯,欢快唱着乡愁

闪烁里踢踏舞步,惊醒了睡梦中老树

交错的纵横里,喜鹊翩舞

此刻,我多想依偎在夕阳角落

铲除内心的杂草,枯枝和害虫

种植一些梵音和圣歌,酣睡在

母亲用三千烦恼织成的摇篮中

篇3:乡愁散文欣赏

乡愁散文欣赏

离乡三年有余,乡愁开始渐渐地在某些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袭来,好似一习凉风掠过荒原,颇让人感伤。

记得刚离家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固执单纯的认定着自己要走出去,我的未来属于大城市,老家只不过是逢年过节返乡探望的地儿。三年多了,也不知道是经历多了,还是看世界的角度不一样了,当初的铮铮誓言已悄然滑落于岁月的风霜里了,游子的思乡情结变得越来越浓郁,越来越香醇。

春天的虫鸟,在蛰伏了一冬后,在每个清晨唤醒熟睡的人们开始新的一天,在每个深夜敦促忙碌的人们准备新的一梦,鸟语花香的季节,不知不觉中为生活添了几分惬意。

夏天的原野,绿油油一片好不惹人喜爱,那些老旧的田埂上还留着我们顶着烈日去捉虾钓鱼的足迹,回想起来这些事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

秋天的霜冻,在下弦月的映衬下显得那么玉洁冰清,曾经的我们戴着厚厚的毛手套和毛帽子乘着月色上学,依然留恋那段岁月和那份情调;

冬天的白雪,陪伴着我们走过了童年,记得邻家大叔滚的雪球拼的的雪人,也记得天真烂漫的在雪地里打雪仗的岁月,白雪承载了我们太多对于故乡的记忆。

离开故乡之后,就再也没有品尝过这些浓郁香醇的味道了。原来,故乡不仅存在于现在,更存在过去;故乡不仅活在时光里,更活在游子的心里。所以,我还是想对当初那个执意逃离故乡的自己做下思想工作,好好检讨一番。

故乡的风,故乡的雨,也都是那样别有情趣。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故乡的人们,你们现在都还好吗?对不起,曾经的我是那么轻易地将你们忽略掉,以为你们只是我人生旅途中的过客;对不起,曾经的我是那么自私地将你们擦拭掉,以为你们只是我年少岁月的伴客;对不起,曾经的我是那么刻意地将你们淡忘掉,以为你们只是我漂泊生活中的回忆。我承认曾经的自己太过决绝,以致于缺失了基本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认知。并不是我特意深刻的去批判自己,而是我们太多人在不经意间就将那些曾经对我们无比重要的人选择性忘记,却不知这些人才是我们最值得去珍惜的。此刻,最怀念的是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好好吃顿团圆饭,热腾腾的饭菜,香喷喷的家常事,闹腾腾的麻将桌,多么幸福的时刻,多么幸福的人们!

漂泊在外,求得又是什么呢?还不是更好的生活。那么,究竟更好的生活最好的定义是什么呢?我想,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生活。有一个温馨的家,有一群真心相待的亲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安安稳稳的度过每一天,这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吗?幸福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的,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的幸福是虚假的。学会珍惜和享受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静心欢喜,幸福自在不言中,远比苦苦追寻虚无缥缈的幸福要切实的多。

因而,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我会想念你们的,我也会慢慢的走近你们。其实,细说起来还有些惭愧,我对故乡的山水并没有真正的接触过。源远流长的汨罗江,山势巍峨的玉池山,我都没有亲吻过你们的肌肤,没有品闻过你们的灵气。此乃一大憾事,我一定要将此憾弥补回来。故乡的人们,那些爱我不爱我的人们,你们都是那么的淳朴,那么的真挚。与大地更亲近的人们,生活更加的朴实,更加真切。与你们在一起生活,简单的生活,离幸福生活的距离又有多远呢!

三年了,在每一个乡愁袭来的时候,都会萌生一种回家的`冲动,慢慢的冲动就会变成想法,想法久了就会付诸行动。我想自己已经走进了这样的归乡小道里,一边拾起青翠的往事,一边憧憬真切的明日,走着走着就到家了。家还是离乡以前的模样,我也还是离乡以前的我,我们都不曾为谁改变过。只是家中的母亲的双鬓已经斑白了,父亲的额头已经布满皱纹了,为了这个家,他们的岁月就这样无情的匆匆消逝了。身为儿子的我,应该为他们做点一个儿子应尽的孝道了。

所以,在很多个寂静的夜晚,一个人躺在床上,会认真的思忖着离别前该怎样向平日里一起笑过、一起累过、一起走过的朋友们说一声道别。更为重要的是,我依然会等待着一个人转身,为我转身。虽然有可能只是一厢情愿,不过认定的情感就应当坚定下去,无论岁月怎样侵蚀,无论世事怎样雕刻。心中抱着希望,总归于是一份美好。又或许,我会选择悄悄地离开,该珍重的人,自然会放在心底;把你放在心里的人,自然不需要你提醒。更可能,我会高唱一曲,作别曾经的岁月、不变的风景和可爱的人们。越是等我们上了年纪,越是依赖记忆而活。这里的三年,就像是我的人生画布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因为这里高开低走而曲折有韵味的故事,还有这里可爱可亲的朋友们。你们是我一生的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离别,不应该是伤感悲叹,而是温情相拥。

现在,乡愁已经满天飞了,就让她尽情的潇洒吧!但是,我也要更加认真的对待在这里的风景和这里的人们了。人世间,缘分这词说起来容易其实没那么简单,相遇是缘,且行且珍惜!

篇4:诗歌乡愁欣赏

诗歌乡愁欣赏

那一抹乡愁,

幽幽,

萦绕在梦里头。

那一抹乡愁,

悠悠,

牵系在心里头。

乡愁,

像一坛老酒,

潜藏在小巷尽头,

散发出陈年的芬芳和醇厚。

乡愁,

似一叶扁舟,

徜徉在水岸深处,

掩映着孤独的碧波和青柳。

乡愁,

像一颗成熟的石榴,

饱满的热情晶莹剔透。

乡愁,

似一句久违的`问候,

漫夜的相思覆水难收。

忘不了的乡愁,

擎着登高望远的游子,

我在上头,你在下头。

戒不掉的乡愁,

连着两行绵延的铁轨,

我在这头,你在那头。

篇5:席慕蓉《乡愁》欣赏

席慕蓉《乡愁》欣赏

一首《乡愁》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心头绕: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第一节)

仅此两句,已经使我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第二节)

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第三节)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篇6:乡愁诗歌欣赏

月眉在云溪挣扎的时候

妹妹披着夜色躲开了老磨盘村的阻拦

妹妹腿比嘴跑得快

守在门口的老黄狗叫都没叫

只有桌上那张辗转翻侧的信笺

耐着性子诉说着燃烧的愿望

不管相隔多远

//

生命驻足过的地方 孕育

令人怦然心动的初恋

岁月的佳期 诞生

众星捧月的爱情

可惜妹妹你错过缘分的告白

望穿秋水 殊不知

诚信的鹊桥早已为

门当户对的花言巧语浇筑

莫为变异的誓言失落

相信,时空的裂隙还能愈合

莫为时迁的谎言不舍

相信,日出定会绽放晴好的芬芳

//

秋风凉 走亲家

妹妹,苟且的愉悦

敌不过浓稠的忆念

缩短回家的距离

才是你的花好月圆

篇7:诗歌欣赏乡愁

诗歌欣赏乡愁

每一次乘车路过家乡,我都要把咱家那栋小楼望一望,看看年老的母亲是否在老屋旁。

每一次乘车路过家乡,我都要把咱家的自留地望一望,看看年老的父亲是否在地里忙。

每一次乘车路过家乡,我都要把咱家的责任田望一望,看看咱家水稻长势究竟怎么样。

每一次乘车路过家乡,我都要把家乡的柏油路望一望,看看早出门或暮回家的老父母,是否在车旁的路上。

每一次乘车路过家乡,我都要把家乡的山水、庄稼、松树林望一望,看看是什么季节已经来到了我的家乡。

春天,我回家乡,父母兄妹一起,共尝除夕里辣拌猪头肉和团圆饭。大年初一听鞭炮声在山间回荡,清明节再去先祖坟前上一炷香。

初夏,我回家乡,父母兄妹一起,在父亲打好犁好的田里一起插秧。暑假,我回家乡,在窄窄的走廊上和父亲一起纳凉聊天看夕阳。

秋天,我回家乡,父母兄妹一起,在秋阳下抢收责任地里的玉米棒。十一小长假,父母兄妹一起,剪辑和粘贴责任田里稻穗的金黄。

冬天,我回家乡,常把办酒乡邻那桌桌浓浓的热情一次次品尝。放寒假了,再回家乡享受辛勤操劳的`父母熬了一年的泡汤肉的芳香。

想到家乡,乡愁如日如月,也似雪似霜。

乡愁在哪里?

乡愁,在我唠唠叨叨的语文课堂;乡愁,在我回家、离家的点滴中,乡愁,在我多过家门而没入的客车上;乡愁,在父亲很少打来、我也少打去的电话里;乡愁,在炎炎夏日下,在绵绵春雨中,在寒风乍起的冬天的晚上。

乡愁,让人愁。

乡愁,让人伤。

乡愁的浪花,有喜有忧,有苦有涩,永远翻滚在人生的海洋。

篇8:诵读欣赏《乡愁》

诵读欣赏《乡愁》

诵 读 欣 赏《乡愁》.教案

学习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乡愁》朗读录音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整体感知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篇9:《乡愁》散文欣赏

《乡愁》散文欣赏

乡愁

最近到村子里去转转,发现乡村很自卑,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已经几乎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击垮了。那个黑盒子日复一日地通过广告、娱乐明星、肥皂剧暗示着,那种知足常乐、与世无争、勤俭节约……的生活世界必须赶紧抛弃,生活在别处。勤劳致富,不能致富的勤劳是愚昧的。如果既不穷,也没有富,仅仅是热爱劳动,热爱田野,有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式的世界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那么就是朝着穷途末路狂奔了。乡村已经没有信心再肯定“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式的诗意世界。

海德格尔在德国是哲学王,他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肯定根源于古老乡村世界的“诗意的栖居”。“常常有人认为,方言是对普通话和书面语的糟蹋,让普通话和书面语变得畸形丑陋。但事实恰恰相反,土语是任何一种语言生成的秘密源泉。任何蕴含在自身中的语言精神都从此一秘密源泉流向我们。……恰恰是瑞士山区与河谷地带完好无损地保留住了土语这种高贵的财富:在他们的土语中,他们不只能言说,而且还能思想和作为。”

纵观中国当代哲学,如果它真地存在的话,恐怕看不到谁还在为乡土中国的合法性摇旗呐喊。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思潮,无不向着现代去。到今天,乡土中国可以说已经完全沦入黑暗。人们很少去总结乡土中国何以存在了五千年,对于文明,它的积极意义、现代性何在?乡土中国似乎只是住着一群阿Q。年轻人几乎全部离开了乡村到城里去学普通话,改善经济条件其实还是次要的`,他们要改变的是乡村这种古老命运。

人们并不是不再关心乡村,他们太关心了,他们比慢条斯理的乡村更关心乡村,他们关心的是乡村消亡的速度还不够“更高、更快、更强”,他们那种拯救式的关心加速了乡村的自卑和毁灭。海德格尔揶揄道:“城里来的人,只要他与农夫长谈了一次,他就会认为自己屈尊‘深入百姓了’。“如此这般的举动在一个夜晚击碎的东西要比用几十年时间进行的有关民族性的、民俗的科学教唆来得多。”至于中国城管击碎的乡土中国形象那就是毁灭性的了。

人类历史经验有农村经验和城市经验,但并非城市经验就是人类未来的唯一方向。西方基于自己的历史和处境,城市化比较发达,但西方经验并非唯一的经验。亚细亚乡村经验也是一种永恒的经验。而且如果与海德格尔们的民族史比较的话,是更重要的经验。这不仅仅是一个土地红线的问题(没有世界观的土地红线是守不住的。)。我以为,就文明的根基来说,城市化在中国,并不是一个主要的方向,而是一个次要的方向,如果这一点不明白,最后会有民族消亡的危险。今天其实无须担心亡国,要担心的是也许有朝一日,族将不族。今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切语言表述,其实换成英语未尝不可,也许会更利索。

虽然西方有尤利西斯那样的还乡之路,但西方更强大的文明方向,是一种在路上的状态。而不是亚细亚的乡土观念,“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乐之也”。中国过去的文明经验,历史、文学、对世界的意识、风俗、传统,生活方式,都来自乡土中国。乡土中国不仅仅是所谓的穷乡僻壤、城中村。它是我们的哲学史、宗教史、文学史、美学史、文明史、风俗史、音乐、舞蹈、艺术……的起源和根基,“他们不只能言说,而且还能思想和作为”。乡村是那座巨大的中国图书馆的作者,仔细根究的话,古代中国作者,哪一个不是来自乡村?今日的作者,上溯两代,其祖籍哪一个不是乡村?说得更严重些,抛弃了乡村,最终我们将失去我们的母语——汉语这种方言,失去我们的世界观。“语言,就其在场的渊源来说是方言。……我们时代的世界化时刻,语言、母语、方言与家乡之间的根脉相通的传统的盘根错节的关系已经分崩离析了。”我以为,中国的情况要比海德格尔预见的更为严重,舆论一律的全球化赞歌仅发生在中国。

今日中国的舆论使乡土中国声名狼藉,自惭形秽。最后的结果是使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自惭形秽。没有历史的中国固然一切可以从头开始,从学着西方人使用刀叉开始。但用乡村路旁的竹子制造的筷子永远会唤起乡愁。重要的是,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结果,我们今天已经日益感觉到了,巨大的乡愁正在人心深处蔓延。对原生态的呼唤、对环境的担忧;中学生已经无法理解“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世界最庞大的旅游团总是潮水般地朝着幸存的穷乡僻壤乡村涌去,朝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剩水残山涌去……过去,我们“落叶归根”,我们“衣锦还乡”,如今我们衣锦灿烂,乡却不在了,根也不在了。西方人喜欢“在路上”,他们跟着摩西。我们也“在路上”了,我们跟着谁?乡愁。

“火箭轨道把大地苍穹推入了遗忘……此一世界之改变并非开辟了什么“新时代”,反倒是把业已存在的现实推向其无所不用其极的极致。”

乡愁并非那些聪明讨巧之辈所揶揄的“小资情调”,“在乡愁所有的言说中,它始终呵护着本真的东西,呵护着作为居者的人所熟稔的东西。”(海德格尔)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七绝古诗欣赏

白居易古诗欣赏

元宵节的古诗欣赏

浪淘沙刘禹锡古诗欣赏

冬天的古诗欣赏

春节的古诗欣赏

古诗欣赏《已凉》

有关清明节古诗欣赏

描写夏天古诗欣赏总结

《长亭怨慢》古诗欣赏

乡愁的古诗欣赏(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乡愁的古诗欣赏,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