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宋词《水调歌头》鉴赏(共含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啊满满m”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苏轼(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朝隋炀帝开挖汴河的时候,曾命人制作“水调歌”。后来,唐朝人把这首曲调演绎为歌舞大曲。大曲由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组成,而“歌头”是中序的第一章。所谓“水调歌头”就是水调大曲中序的第一章的曲调。水调歌头又叫《元会曲》、《台城游》等。全词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不等,前后片各四平韵。
苏轼(公元1037-1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20岁那年,他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他个性独立,一生追求自由。42岁任知湖州时,因涉嫌诽谤御史台入狱,第二年被贬到黄州,在东坡修筑一室,自号东坡居士。49岁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57岁又因出言不慎,被贬惠州、儋州。63岁被召北归回京,次年死于常州。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节思念亲人的词。作者在序言中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年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节的夜晚,他和朋友们通宵饮酒,酩酊大醉,借着酒兴,抒发压抑多时的郁闷心情。子由是他的弟弟苏辙。想不到酒后胡言竟成了千古名篇。现在我们就来听他怎么唱吧:
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道明亮的月亮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此时,我想拿起酒杯,向上天先敬一杯酒,然后问一问青天,这个月亮究竟是什么来历。
第二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也不知道天上的那些神仙居住的宫殿,以及无数琼台楼阁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都说天上一天就是人间一年,那么,今天晚上,是神仙们的哪一年呢?
第三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多么想变成神仙,乘着今夜的秋风,飞回天上的宫殿去呀!却又十分担心,恐怕天上那些玉石砌成的琼台楼宇里太冰冷了,我在高高的宫殿中,经受不住那样的寒冷。
第四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我胡思乱想的时候,竟然对着月亮跳起了舞,在明亮的月光下,清澈的影子随着人的动舞,仿佛跃上云端。那种乘云御风的感觉真是洒脱呀,哪像在人间那样抑郁!
这是第一段,描写中秋夜,作者和朋友们饮酒时的情景。这是酒醉后的表现,对着明亮的月光,胡思乱想,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但他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长时间沉思之后,借着酒兴,摆脱郁闷后的一种情感的抒发。现在,作者终于从郁闷中解脱出来了。解脱之后,他有什么想对大家说呢?继续听吧:
第一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已经夜深人静,月亮向西移动,月光照进了朱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房间里。此时,有多少人不能和亲人团圆,因为思念,无法入睡呀!
第二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虽然月圆了,但很多人不能相聚团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月亮呀,你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满的出现在天上,来加重离别后的伤感?
第三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然而,细想一下,人生总是坎坷不平,有悲伤,有欢乐,有离别,有相聚。月亮也是圆缺不定,有阴暗,有晴朗,有圆满,有亏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啊!
第四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既然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忧愁了。因此,在这里祝愿大家:健康长寿!虽然亲人朋友远隔千里,但不妨碍我们同时对着月亮。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月色吧!
人生的离别在古人的眼里是如此的沉重。可能是宋朝人安逸的生活,自由的思想,平等的际遇造就的。正如苏东波的暗示,亲人朋友的分别,已经令人无限的惆怅忧伤了,更何况是生离死别的痛苦呢?
因此,有很多宋朝人坚决不同意朝廷组成强大的国家军队,到北方和野蛮人打仗。宋朝人非常精明,也十分自私。当然,精明与愚笨,自私与无私都是相对的。所谓人生苦短,建功立业重要,还是享受生活重要?这是千古的难题。
我从前如李白是钓鳌的巨手,而今却如邵平成了隐居种瓜的园丁。三伏交秋的时节重来吴县,准能欣赏到太湖美秀丽的秋景。人世**在耳边摇荡,千古功名在身外飘浮,何时能让我张开神弓射金兵?辜负了大丈夫的雄心壮志,无奈何望着故园生愁发怔。
我常梦见受敌人蹂躏的中原,老泪纵横挥洒遍江南的大地。我有陈登志在天下的豪气,不似求田问舍的许汜。我有刘备忧国忘家之心,身在百尺高楼上卧睡。头发已稀疏还加上几根银丝,喜听清凉夜的倾盆大雨,在屋顶瓦沟上哗啦鸣脆。雄心壮志依然在,恨只恨光阴白白地随百川向东流逝。
上片自写心境,构画出一个浪迹江湖的奇士形象,目的是写他豪放不羁的生活和心中的不平。首二句就奠定了全词格调。“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皆以古人自比。钓鳌种瓜,本属隐居人的事,而皆有出典。
从“重来吴会”两句看出作者是重游故地:“三伏”“五湖秋”,拈用前词“莫道三伏热,便是五湖秋”字面,以点出时令,也不无上文“惟与渔椎为伴,回首得无忧”的那种互相倾轧的风气下暂得解脱的寓意。以下三句愤言国事,而自己功名未立,请缨无路。耳畔”、“身外”,皆切合不管事、无职司的人的情境。南宋爱国人士追求的功名就是恢复中原,如岳飞《小重山》词说的'“白首为功名”。
过片写远望故国时百感交集的心情:“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梦可原”是由“怅望故园愁”所致。“挥老泪”湿襟可以,但不能“遍南州”。这是夸张,是受风雨入梦的影响。此句大有后来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之慨。因在睡中,故不得“高卧”二字,联及平生志向,遂写出“元龙湖海豪气,百尺卧高楼”的壮语。借三国陈登事,以喻作者自己“豪气未除”(《三国志》许汜议陈登语)。可见作者闲游湖海,实际上并非情愿。以下“短发霜粘两鬓”从“老”字来,“清夜盆倾一雨”应“泪”字来,是写夜晚闻雨声而惊梦事。何以会“喜听瓦鸣沟”?这恰似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滂沱大雨倾泻于瓦沟,轰响有如戈鸣马嘶,可为“一洗中原膏血”的象征,此时僵卧而尚思报国的人听了怎能不激动了是的,自己“犹有壮心在”呢!壮心同雨水汇入百川,而归大海,是人心所向,故云“付与百川流”。
全词处处交织在壮志难酬而壮心犹在的复杂感情之中,故悲愤而激昂,相应地,词笔亦极驰骋。从行迹写到内心,从现实写到梦境。又一气写成,从“钓鳌客”、“五湖秋”、“**摇荡”、“湖海豪气”、“盆倾一雨”、“瓦鸣沟”到“百川流”,所有的景象似乎却汇合成一股汹涌的狂流,使人感到作者心潮澎湃,起伏万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词中屡借古人酒杯言有尽而意无穷,故豪放而不粗疏。词写风雨大作有感,笔下亦交响着急风骤雨的旋律。“芦川词,人称其长于悲愤”(毛晋《芦川词》跋),评说甚当。
1.水调歌头:词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2.钓鳌(áo)客:谓人有大志。唐代大诗人李白自称“海上钓鳌客”。神话传说渤海之东有五座山,常随海潮上下漂浮,不能固定。上帝于是命十五只巨鳌轮番用头顶住五山使之不动。而龙伯之国有位巨人,不几步就到了五山。一次就钓起六只巨鳌,并背回其国。后世用以比喻抱负远大或举止豪迈。
3.削迹:屏迹,表示隐居。
4.种瓜侯:引召平种瓜事。
5.吴会:今江苏吴县。清赵翼《陔余丛考》:“会,读若贵。西汉会稽郡治本在吴县,时俗郡县连称,或读为都会之会,非。”
6.三伏:夏季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合称为三伏。俗谚:(第)三伏在秋。五湖:此指太湖。
7.旄(máo)头:星名,即昴宿,古代当作胡星。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此用旄头指金兵。
8.孤负:即辜负。
9.南州:泛指南方。
10.豪气:豪迈的气概。
11.百尺卧高楼:引三国陈登斥许汜徒有国士之名,而无救世之志事。
12.清夜:清静的夜晚。
13.瓦鸣沟:即瓦沟鸣。急雨在屋顶的瓦沟上哗哗流淌。
14.壮心:豪壮的志愿,壮志。
15.付与:拿出;交给。
16.百川流:壮心随水东流,喻有志未伸。
宋朝:张元干
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耳畔**摇荡,身外功名飘忽,何路射旄头。孤负男儿志,怅望故园愁。
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元龙湖海豪气,百尺卧高楼。短发霜黏两鬓,清夜盆倾一雨,喜听瓦鸣沟。犹有壮心在,付与百川流。
★ 鹊桥仙宋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