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课件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毛蜜豆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课件(共含1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毛蜜豆”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水调歌头课件

篇1:水调歌头课件

水调歌头课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来欣赏咏月诗词。

2、联想《水调歌头》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

3、体味《水调歌头》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预习

1、搜集咏月诗词(不少于三句)

2、注音:

阙( )乘( )琼( )不胜( )转( )绮( ) 婵娟( )

3、用“/”划分朗读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解释:

达旦: 兼怀: 几时: 把酒:

宫阙: 何年: 乘: 归去:

琼楼玉宇: 胜: 不胜:

弄: 何似: 朱阁:

绮: 绮户: 无眠:

不应: 恨: 何事: 全:

婵娟: 共婵娟:

5、翻译全文:

6、了解作者:苏轼,字 ,号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 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词是 派的代表,如 。与其父 、其弟 并称为“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7、查阅资料,收集本词创作背景:

8、熟知内容:概括词上下阕意思:

上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互动探究

㈠、一读课文,字正腔圆,读准字音。(预习2)

㈡、二读课文,有板有眼,读对节奏。(预习3)

㈢、三读课文,咬文嚼字,读懂词意。(预习4、5)

㈣、四读课文,有情有味,读透词境。(预习7、8)

1、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的是什么?(预习8②)

2、上阕开头四句反映了词人对 的向往的心理状态?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联系预习7写作背景)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反映了他 的心理。为什么?

4、矛盾最终结果是 。从“ , 。”两句可以看出。

5、下阕是 引起“离人”的无眠。作者想通了“ , ” 是自然和人生的规律,自古皆然,是任何人无法抗拒的。既然离别不可避免,词人最终表现出了 的`心态。(联系预习8①)

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 的思想感情?(联系预习8①)

7、朗诵本词:要求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抑扬顿挫、有情有味,要能发挥联想和想象,读出矛盾的心理,积极的处世态度,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四、拓展延伸: 李白《把酒问月》、《月下独酌》

五、小结收获: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将怎样面对?

千年后你的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轻叩我额头,“当”地一弹,挑起回音袅袅••••••我明白:————————————————————————

六、课堂作业:

1、对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样,富有深刻哲理的诗句是( )。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D、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篇2:水调歌头课件ppt

水调歌头课件ppt

《水调歌头》 中写道,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月光转过朱红色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词的内容,熟读成诵。

2、学会在品读重要词句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想象与拓展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前:《但愿人长久》的伴奏音乐中进入课堂准备,创设课堂古典的情境氛围。)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开个月饼店不成问题。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那么请大家回忆,在我们背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师生一起举例总结) 写这些诗句的诗人,常通过月亮或月光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

今天,我们走进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1:课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简介作者。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以及投影字音内容)

2、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然后,全班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3、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三:赏读诗歌。

1、 内容感知:

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① 解读小序,从“兼”字入手,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

② 品味上阕,要点:矛盾心理:表达对“天上”的向往,对现实的不满和解脱;对人间生活的热爱(思想归宿)。

③ 品味下阕:回到现实,积极心态,互相祝福,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2、 概括总结:

① 上下阙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

情感:(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上阕: 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 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3、细腻品味

现在请大家饱含感情地朗读一遍。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 走进音乐,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再创情境。

四:延伸拓展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篇3:水调歌头 苏轼课件

水调歌头 苏轼课件

友谊的最高境界是:“我爱我自己,我爱这世界,时时刻刻,永永远远,不附加任何条件。”这是神的爱,也是苏轼的爱,这就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想表达的中心意思以及给予后人的启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被贬为密州太守时所作。当时他的弟弟苏辙也因与变法派意见不合,远在济南。兄弟已有七年未见。丙辰中秋的夜晚,苏轼独自开怀畅饮直至天明,禁不住思绪万千,乘着酒兴,写下了这首抒怀思亲的词。

词的上片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作者持酒赏月,忽发奇想: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词人徘徊于人生追求的苦闷和对人世繁华的流连。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

词的下片写对月怀人。词人因思问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离的时候格外圆呢?由月的阴晴圆缺现象谈到人的悲欢离合,得到安慰,把对亲人的思念化成了真诚的祝福。也是对天底下所有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美好祝愿。由此也就感受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

设计思想:

这首词有美丽丰富的想象,生动准确的用词,波澜起伏的情感,这些都蕴含着词人对人生的探寻,对哲理的求索,也折射出词人的胸襟。因此本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为“走近苏轼,感悟哲理”,围绕于此,我设计了“体会词情——诵读词情——品味词义——领悟词理——延伸词理”的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词义,关键句子的表面意思和深刻底蕴。

2.体会分析词人内心的真情实感。

3.感受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美,学会善于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

教学过程:

一.体会词情:情景渲染,导入新课

中秋节是人们团团圆圆的日子,特别是晚上,一家人在院子聊天喝茶赏月,其乐融融。此时此刻的苏轼却独自一人坐在院子里喝酒,自己和弟弟因反对变法都被贬,天各一方,政途的失意和亲人的分离让他整夜无眠。面对圆月,他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他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清晨,趁着酒兴写下了这首富含人生哲理的词《水调歌头》:教师朗诵词。

二.诵读词情:抑扬顿挫,体会感情

1.每句语义变化,情感转接时需要停顿,句号处要有大的停顿。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2.扣住词的字词,逐句梳理出词人情感的变化。

作者遥望天空,十分的羡慕。渴望自由超脱,但又怕高处不胜寒,其实人间一样可以起舞弄清影的,又自我找到了安慰。

作者因与弟相距千里不能团聚而悲,但又安慰自己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于是又转为豁达,开朗。

那么词人的情感过程就是: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三、品味词义:字斟句酌鉴赏语言

1.品词赏句: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把明月当成朋友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起读者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是词人的想象,一方面是他对宇宙的好奇,另一方面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而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高处不胜寒”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肯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世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最终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写对月怀人,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紧承上片最后两句,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便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2.体会情感变化:

同学们一定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苏轼的行文思路:对宇宙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对亲人的思念——对人们的祝愿。词人的心情也是由抑郁惆怅——乐观旷达。

四、领悟词理:体悟词人旷达的胸襟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特别是词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意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五、延伸词理:深情结语,延展情思

1.课堂结语: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其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他的词,仿佛看见大气洒脱的苏轼向我们走来。我们要学习他以乐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的能力。

2.布置作业:结合文中作者的思想,以“苏轼的乐观”为话题,写一篇我们该如何面对困难或逆境的文章,字数不限。

篇4:水调歌头优秀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 在诵读中熟悉本词,疏通大意,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落实背诵要求。

2、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词的意象,进而感悟词中的完美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旷达心胸

教学难点: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语文式教学法

教学进程:

一、 导入:(课前播放 邓丽君演唱的《但愿人长久》)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艺中的几多奇葩。说起唐诗,我们会提到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王维等,谈到宋词,我们不得不提到苏轼,因为他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水调歌头》。清 胡仔评此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美在何处,为何会成为经典。 (2分钟左右)

二、 读(6分钟左右)

1. 全班齐读,教师视具体情况正音及划分节奏。

2. 全班再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3. 听名家示范,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说说你听了后有什么感受,并模仿朗读(2个学生)。

三、 赏(25分钟左右)

1、 知人论世:苏轼简介。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开豪放一派。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分钟左右)

2、 写作背景:小序。此文写作目的:第一、怀子由。一个兼字表明此目的是次要的,还有更为重要的目的;第二、丙辰中秋,即熙宁九年,公元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政治失意(2分钟左右)。

3、 探讨内容情感:(8分钟左右)

(1)知内容:

上阕重点字词:把酒、何年、不胜、清影、何似

下阕重点字词:绮户、无眠、向、但愿

上下阕联系:上阙—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阙—怀人(抒情)

(2)品情感:

全词词人的情感变化:向往——徘徊——热爱——惆怅——慰藉;

主题: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4、 精读品味,佳句赏析(教师给出示例,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欣赏,写完后全班交流,4个学生。13分钟分钟左右)

你喜欢词中哪个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内容/修辞/感情等方面)

示例: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赏析:我在月下翩翩起舞,与自己的清影为伴,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世间呢?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

句一: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赏析:我想驾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或:这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句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阳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赏析: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有晴、有圆、有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阳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句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同时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5、 再品主题:(1分钟)

全词词人的情感变化:向往——徘徊——热爱——惆怅——慰藉;

主题: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四、 诵(5分钟左右)

1、 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2、 学生自由背诵,再抽学生背诵。

3、 全班试着有感情地背。

五、 积累与运用(2分钟左右):

1、 积累:你还能举出哪些有关写月的诗句?(学生回顾,PPT展示 如: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②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③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⑤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等等);

2、 作业:

(1)搜集写月(本课除外)的诗句,自选一句进行赏析,写在《课时达标》P74。

(2)完成《课时达标》P74。

(3)背诵这首词,明天默写。

篇5:水调歌头优秀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文意,积累咏月名句

能力目标:反复诵读,提高朗读和鉴赏古诗词能力

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体会文中议论抒情语句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媒体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课题。

师导语:一首《但愿人长久》借月道出了对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同学们,你知道这首歌的歌词是谁写的吗?对,是宋代大文豪苏轼。上学期我们一起和他夜游承天寺,透过那澄明的月色,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豁达乐观,今天让我们再穿越时空的隧道,和苏轼共赏中秋月,同感人间情。

二、 出示学习目标

三、 走近苏轼

简介作者,媒体展示苏轼简况;出示写作背景,为下面学习打基础。

四、 走进文本,和苏轼共赏中秋月

媒体出示 自学指导

1、听课文录音 (温馨提示:注意读音和节奏)

2、自由朗读,个人体验

3、齐读课文

4、疏通文意,掌握几个重点词语

(媒体出示应掌握的词语和词义,课文翻译)

生根据以上问题,自主学习,师巡回指导,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 走进苏轼内心,和苏轼进行心灵对话

媒体出示合作探究:

1、 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2、 词中哪一句体现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为什么?

3、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两个字可以看出来?

4、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作者为何无眠?

5、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语句上?你最欣赏哪一句?可从中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合作探究,师启发、点拨,完成以上问题,最后师提问、补充。读贯穿其中)

六、 师归纳总结

篇6:水调歌头教案 ppt课件

水调歌头教案 ppt课件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一、 引领情境

在学生进入教室时就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引领学生进入古典文学的情境.

二、 情趣导入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了许多有关月亮的诗歌,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二生答

是啊,在中秋佳节,遥望明月,人们会浮想联翩,李白留下了传诵千古的《静夜思》,那么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留给了我们写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欣赏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 ( 出示学习目标 )

三、 走近苏轼

首先让学生谈谈对苏轼的了解,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来谈,既可谈所查的资料,也可以谈自已的感受,最后再由师出示苏轼的资料.

1、学生汇报收集的材料.

2、教师补充介绍.

四、赏读诗歌

第一步、听配乐诵读,这个环节让学生闭上眼睛细心品味.

第二步、自由散读词作,猜测一下当时苏轼的心情.(师做适当的朗读指导)

第三步、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展示朗读技巧.(配《春江花月夜》古筝曲)

第四步、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五、 品味诗歌

问题一:如果时空倒流,你化身为苏轼本人,试将词中的文句变成平实的语言表述出来.出示每个诗句的画面,同学描述,教师总结.(教师图画激趣,学生分小组自主、合作完成)

读完了课文,我们就初步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要想读得声情并茂,我们还要学习课文的意思,深入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根据课文注释,发挥想象,再现这首词描绘的情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分析: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分析: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

分析: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问题二: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自由发言,领会词意,词人的感情.

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所以打消念头.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生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生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翩翩起舞,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的意思是不如在人间,表现诗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的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表现作者对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与弟弟天各一方的遗憾和无奈.所以他用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这一自然的普通规律来自我安慰,自我释怀.这种胸怀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是表现诗人在中秋节饮酒时的发问,这句话的意思是明月是什么时候就有的,我端起酒杯来问苍天.在这里作者把天想象成能与之对话的对象,他不把天看成是高于自己的、主宰一切的神圣,应该说表现苏轼的豪放与浪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一句表现作者的一种美好的祝愿.祝愿兄弟俩的情谊开长地久,同时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弟弟的思念之情.这句话不仅表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而且能推而广之,表示对天下所有与自己有类似情况的人一种良好祝愿.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因为这句话是写景句,表现作者因为思念而心绪不宁,辗转难眠的情景.

师:好.大家刚刚很积极参与到了我们的`课堂讨论中,我想通过讨论,大家一定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而作,把兄弟之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问题三:上下阙主要写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

上阙:望月(写景) 下阙:怀人(抒情)

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六、 探究学习

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优秀的咏月诗词,有的优美动人,有的沉郁深刻.说说你收集的咏月名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分析:说说喜欢某首诗的道理,可以从分析其思想,鉴赏其艺术着手.

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

生:明月.

师:“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生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生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生5:……

师: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生3:……

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生:同意!

七、能力训练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语段,请同学们根据语境,填入《水调歌头》中的词句,并思考概括这样的词句可用于怎样的语境中.(发下讲义,学生读读议议,开始练习)

语段一:

李意民还是那样,极度的表现欲,史见他将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

“哥们,来,干了它,虽说我们已经五六年没见了,但我仍时常怀念当年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与浪漫.”

说完他咕咚咕咚三口并作二口地将一杯啤酒喝了下去.……

(摘自李晓羊《友情》)

语段二:

我将去送姚烨,三年来日夜相伴的感情,一年将被她带到美国去,虽然三年前我已经知道终会有这么一天的,但觉得不会来得这么快,走进侯机亭,才真切地感受到分别在即,也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眼泪最终还是背叛了我自己.……

语段三:

今天是农历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轮”.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苏轼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那份辗转反侧……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语段一中我认为应填“把酒问青天”,因为语境中提示豪情与浪漫,所以这句最合适,我认为这句可用于表现极有豪情与气概性格的人物身上.

生:语段二中填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这里姚烨将与我分别,我认为这句话还可用于人物失意时、分别时自我安慰.

生:我在语段三中填入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因为这里的我显然为白天的事辗转反侧睡不着,说明我内心有矛盾、有斗争,所以填上这句.

八、音乐欣赏

先播放古人吟读的词作,再播放今人王菲演唱《明月几时有》的FLASH,一首词作让古今时空得以沟通.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词是可以唱的,至于古人是怎么唱的,我们不得而知,下面请欣赏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背诵这首词 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重点之一,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1)播放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

(2)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听音乐可放声跟唱.加强背诵.听完一遍,回到首页齐读课文.(或背诵)

九、归纳小结

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文化内涵的积淀关键在于平时不断积累,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关注有生命力的和自己喜欢的古诗文加以积累,同时学以致用,培养自己运用自身已积累古诗词的能力.

十、作业布置

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准备朗诵会.

下面我们在王菲《但愿人长久》的良好祝愿中结束本节课学习.

(播放剩下的歌曲)

(板书) 水调歌头

苏轼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

下阕----怀人(抒情)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篇7:水调歌头说课课件

苏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超脱尘世,

喜爱人间生活。

情景交融

咏月旷达的胸怀

乐观的情致

下阙:对月怀人——感伤离别,探求人生哲理

表达对离人的祝福。

篇8:水调歌头说课课件

水调歌头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水调歌头教案

教学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情境,让学生读、思、品、说,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并且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在教学流程方面,整体上按照我校市级立项课题《“构建7——9年级语文和谐课堂”教学实验》中所倡导的“唤起体验——整体感知——重点探究——拓展迁移”四个步骤进行设计,以构建语文和谐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方面:

1.学习欣赏古词的方法。

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课外查找资料,自主探究,拓展迁移等。

2)诵读品味法: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联想想象法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教具准备:笔记本电脑、PPT课件、配乐FLASH动画等。

3、教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唤起体验

1、导语设计:

昨天是什么节日?(中秋节)同学们是怎样过的呢?中秋节又有哪些习俗呢?(吃月饼、赏月等)同学们知道哪些与中秋咏月有关的诗词呢?集体背诵上节课所学的一首唐诗——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中秋咏月的宋词——苏轼的《水调歌头》。(出示相关课件,板书课题。)

2、交流作者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出示相关课件):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 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2)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词。

2、学生自由试读。

3、学生齐读。

4、播放配乐FLASH动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学生初步感知词的意境及音乐美。(可以边看画面边想像词的意境)

5、学生默读全词,结合注释,感知词意。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边点拨边出示相关PPT课件):

1)上半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qùe):宫殿。

归去:回到天上。

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大意: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

2)下半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不应:不该。

何事:为什么。

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大意: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永久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三、品赏探究

1、联想想象,感悟情境。

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境,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把词的意境描绘出来。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边出示PPT课件边点拨:

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夜,孤身在密州的苏轼一边饮酒,一边赏月。他端起酒杯,遥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于是,只好在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我陶醉,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夜色渐渐的深了,月亮还是那般明亮,他回到了房里准备休息。只见那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慢慢贴近雕花的窗户,却照得我无法入眠!他想:那可人的月亮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又圆又亮?哎!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永久圆全。既然如此,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吧!

2、品味词句,体会诗情。

1)诵读全词:女生读上半阙,男生读下半阙。(要读出情景交融的意味)

2)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够表明作者情感的词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点拨。可能有(适当出示课件):

①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年问月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追问:那么他为什么向往月宫呢?

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

②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点拨:“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③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

(“归去”带有归隐、超然世外的意思。)

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⑤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表明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

⑦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这句与上阙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⑧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3、课堂小结。

1)逐步引导学生对全词作小结。点拨并板书(参见板书设计):

本词上半阙写饮酒问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半阙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探求人生哲理,进而表达对离人的祝福。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情景交融,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表达出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师生共同总结欣赏古词的方法(用PPT课件出示):

第一步:初读全词,感知内容。

第二步:联想想象,感悟情境。

第三步:品味探究,体会诗情。

四、拓展迁移

1、创设生活情境,回答问题。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可以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来表达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2、交流课外积累的咏月诗句。(师生共同交流,用PPT课件出示部分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举头望明月,地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3、课外阅读《我的思念是圆的》,并尝试从内容、情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将本课的三首中秋咏月诗词进行比较。

4、背诵本词,背诵中要想象(联想到)诗词抒写的情境。

附:板书设计

篇9:《水调歌头》

武进湖塘桥初级中学 朱万川

教学重点:

一:读懂、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篇10:《水调歌头》

1、   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学生读书下注释。

(2)  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  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  全班齐读

3、  疏通全文

(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  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 能力训练

(1)  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  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  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  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 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  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  学生.总结

(1)  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  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1: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之一,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 》,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 。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名篇有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陈亮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

词牌出处

《隋唐嘉话》:“隋炀帝凿汴河,自制《水调歌》。”

《脞说》:“《水调》、《河传》,炀帝将幸江都时所制。”

《明皇杂录》:“禄山犯阙,议欲迁幸,帝置酒楼上,命作乐,有进《水调歌》者,上问谁为此曲,曰李峤,上曰,真才子也。”

《南唐近事》:“元宗尝命乐工杨花飞奏(水调词)进酒,花飞惟唱‘南朝天子好风流’一句。”白乐天听(水调)词云:“五言一遍最殷勤,调少情多但有因。”

《碧鸡漫志》:“《水调歌》,《理道要诀》所载唐乐曲,南吕宫,时号《水调》;世以今《水调歌》为炀帝自制,今曲乃宫中吕调。”

综观以上诸说,本调创始隋唐间,为五言曲调。嬗至五代,乃有七字句。入宋,始演变新腔,而成今调。当时最为通行,词人填者极多。吴梦窗名曰《江南好》,姜白石名曰《花犯念奴》,后遂句为本调异名。至所谓“歌头”者,乃首章之一解也。

词牌格律:

定格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

中平中仄平仄中仄仄平平。(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

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

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中平仄,平中仄,仄平平。

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

中平中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又或作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拟借寒潭垂钓,又恐相猜鸥鸟,不肯傍青纶。

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例一

(夹叶仄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附注:“去”与“宇”,“合”与“缺”,夹叶仄韵。

例二

(平仄韵通叶)

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台城游冶,襞笺能赋属宫娃。云观登临清夏,璧月留连长夜,吟醉送年华。回首飞鸳瓦,却羡井中蛙。

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商女篷窗罅,犹唱《后庭花》!

——贺铸《水调歌头·台城游》

例三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相猜鸥鸟,不肯傍青纶。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苏舜钦《水调歌头·沧浪亭》

例四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

词牌名篇:

1、(北宋)·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2、(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北宋)·苏轼《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4、(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黄庭坚

5、(北宋)·黄庭坚《水调歌头· 瑶草一何碧》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欹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米芾

6、(北宋)·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辛弃疾

7、(南宋)·辛弃疾《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

汤朝美司谏见和,用韵为谢

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

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

8、(南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桔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9、(南宋)·辛弃疾《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

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10、(南宋)·辛弃疾《水调歌头·送杨民瞻》

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风雨飘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

梦连环,歌弹铗,赋登楼。黄鸡白酒,君去村舍一番秋。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

篇12:水调歌头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译文:

“thinking of you”

when will the moon be clear and bright?

with a cup of wine in my hand, i ask the blue sky.

i don't know what season it would be in the heavens on this night.

i'd like to ride the wind to fly home.

yet i fear the crystal and jade mansions are much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dancing with my moon-lit shadow

it does not seem like the human world

the moon rounds the red mansion stoops to silk-pad doors

shines upon the sleepless bearing no grudge

why does the moon tend to be full when people are apart?

people may have sorrow or joy, be near or far apart

the moon may be dim or bright, wax or wane

this has been going 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ime

may we all be blessed with longevity though far apart, we are still able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e moon together.

- poem written during the night of the mid-autumn festival of

1086 by su tung po (translated by shun-yi lee in )

篇13: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文/西门吹雪)

乡鎮干部惨,

奋战最前沿。

汗流夾背常事,

吃苦亦心酸。

早上下乡生产,

晚上回填档案,

半夜岂能完?

起步回家转,

孤枕睡旁边。

抓基建,

保稳定,

促团圆,

和谐发展。

犹怕领导批評咱。

上面千针万线,

下面一人独担,

无日得清闲。

但愿人先老,

大醉倚南山。

(原创文章,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篇14: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篇15:《水调歌头》

1.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翻译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比得上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4.词句注释

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⑷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玩弄,欣赏。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⒀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⒁但:只。

⒂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篇16:水调歌头

暖春风拂面,

杨柳绿丝绦。

青春年华如歌,

我班斗志昂。

少年风华正茂,

朝气蓬勃昂扬,

奋进漫书香。

芳草梦美妙,

花开齐斗芳。

韶华好,同追梦,忆流年。

携手共进三载,同窗情难忘。

愿君惜此光阴,齐迈坚定步伐,勇登攀高峰。

感怀那年时光,共创辉煌。

水调歌头翻译

水调歌头辛弃疾

水调歌头朗诵

水调歌头 苏轼

水调歌头苏轼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赏析

辛弃疾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古诗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

水调歌头课件(推荐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水调歌头课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