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花犯·梅花的诗词鉴赏(共含10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狼群镭战”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花犯·梅花的诗词鉴赏
●花犯·梅花
周邦彦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
露痕轻缀。
∩净洗铅华,无限佳丽。
去年胜赏曾孤倚。
冰盘同燕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
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
相将见、脆丸荐酒,人正、空江烟浪里。
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周邦彦词作鉴赏
起笔粉墙低,梅花照眼两句,总领全篇,以下对昔日的回忆、对来日的想象,都由此景生发。
次句中的照眼二字,出自梁武帝《子夜四时歌·春歌四首》之一中的庭中花照眼句。这里,作者没有具体点明梅花的颜色,略过了花色,只写与粉墙相映照的花光,以光之夺目来显示色之明丽。至于其花色之为红为白,抑或为翠绿,这作者是个人的认知,不必拘泥。下面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三句,进一步写出了梅花之所独具的高出于凡花俗艳的格调。它之照眼,并不靠粉施朱,以嫣红姹紫来炫人眼目,而是丽质天成,自然光艳,别有其吸引人视线的风神韵味。这三句本是起二句的延伸和补充,但其间穿插了依然旧风味一句,就使前、后五句所写的既是现时景物又带有旧时色彩,抚今中渗入了思昔的成分,从而二字领起,时间上与前六句明白划界。胜赏曾孤倚,冰盘同燕喜两句是对去年之我的追述,自思去年孤倚寒梅、与花共醉的情事: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两句是对去年之花的追念,更爱去年梅花雪中开放的景象。
这里写的是:梅花为积雪覆盖,一望皓白,形色难辨,而暗香仍阵阵从雪中传出,有如香篝之熏素被。
过片领以今年二字,与上片后四句开头的去年二字相对应。上、下片的前半都是写眼前所见的梅花。如此以来上片粉墙低以下六句是写梅花的形态与风韵;下片今年对花以下五句则是写梅花的情态和愁恨;前者写梅花之盛开,后者写到梅花之凋落。如此以来对花最匆匆句就有两重含意:既是自叹,又是叹花;既叹自身去留匆匆,即将远行,又叹梅花开落匆匆。芳景难驻。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两句,则是以我观物,移情于景,化作者的愁恨为梅花的愁恨,把本是无知无情的寒梅写得似若有知、有情。末尾一个悴字已预示花之将落,紧接着承以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二句,则进一步写花的深愁苦恨及其飘零身世。
接着相将见、脆丸荐酒,人正、空江烟浪里两句,纯从空际落想。上句写梅,但所写的是眼前还不存的事物,是由眼前飞坠的花瓣驰思于青绿脆圆的'梅子;下句写人,但所写的是将出现另一时空之内的人,是预计梅子荐新之时,人已远离去年孤倚、今年相逢之地,而正江上的扁舟之中,就这样,作者以出人意料之笔,以今日之感昨日之念跳到了明之思,词境再出新意。结拍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两句,从林逋《山园小梅》诗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化出。词人花开之时,对花之地,把词思时间上跳到梅子已熟时,空间上跳到空江烟浪里,再从彼时、彼地又跳回花开时、花开地。
此词以多变的结构和纡徐反复和笔调,把自我的身世之感融入对梅花各个时期和方面的描绘。今日、昔日、来日间往复盘旅地展开情思。这种跳跃变换、空灵流转。浑化无迹的词笔与词思,确乎令人赞叹不已。
红楼梦梅花的诗词鉴赏
李纨说,只是今日联句宝玉又落第了,不管你咋说险韵、不会联句,今天必定罚你。我刚才出去给你们热酒时,看到河那边栊翠庵的红梅有趣,本想去折一枝来插瓶给大家助兴,可我又怕妙玉不让,这就罚你去取一枝来。众人都说,这罚的又雅,又有趣,快去,宝玉就高兴的冒雪去了。
李纨一面命丫环拿来一个美女耸肩瓶,盛上水准备插梅,又说待宝玉回来该吟梅花诗了。宝钗说先罚宝玉作,黛玉道,应让联句少的人作红梅诗,宝钗说,就用“红梅花”三字作韵,每人一首七律,邢大妹妹作“红”字,李大妹妹作“梅”字,琴儿作“花”字。湘云说宝玉回来让他作“访妙玉乞红梅”,众人听了,都说有趣。
一语未了,只见宝玉笑欣欣的手举一枝红梅回来。丫环们忙接过插入瓶中,众人围着赏玩。原来这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这时湘云告知方才的诗题,宝玉说我自己用韵。谁知三个小妹俱已吟成,各自写了出来,众人便依“红梅花”三字之序看去:
咏红梅花
邢岫烟(“红”韵)
桃未芳菲杏未红,
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
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
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
浓淡由他冰雪中。
首联描写红梅在桃李等众花未开之时,凌寒而开,笑迎东风。“冲寒”写出了红梅不畏严寒的品格。“笑”字将红梅拟人化,写出了红梅花怒放,似笑脸喜迎东风,给人以欣喜之感。
颔联意谓红梅若移向庾岭,其景色就与春天很难区别了。其颜色红艳,与罗浮山的梅花不同。大庾岭盛植梅,借“庾岭”点梅花,借“春”点色红。下句用隋代赵师雄游罗浮山梦见梅花化为“淡妆素服”的美人与之欢宴歌舞的故事,反衬红梅的花红。用“霞”喻花红。用“隔”、“未通”,是因赵师雄所梦见的罗浮山梅花是淡色的,与所咏的红梅不同。
颈联写红梅似燃着的红烛、添加了红妆的萼绿仙子,又如喝醉了酒在跨过赤虹的白衣仙女。绿萼,梅花绿色的称绿萼梅,这里借梅拟人,说“萼绿”,即仙萼绿华,故曰“添妆”。《增补事类统编·花部·梅》“萼绿仙人”注引《石湖梅谱》:“梅花纯绿者,好事者比之九嶷仙人萼绿华云。”妆,指红妆,红衣、胭脂等皆属。宝炬,指红烛。宋代范成大《梅》诗:“午枕乍醒铅粉退,晓妆初罢蜡脂融。”缟仙,喻梅花。扶醉,醉须人扶。以“醉”颜点花红。残虹,虹以赤色最显,形残时犹可见。南朝江淹《赤虹赋》:“寂火灭而山红,余形可览,残色未去。”也借以喻花红。
尾联用“岂是寻常色”点明红梅花色美丽,不同寻常。梅花一般都是淡色的,用“岂是”来排除,是为了突出红梅。下句说梅花的颜色不管是浓是淡,都是开在冰雪里的,都值得欣赏。
邢岫烟的诗抓住红梅的颜色特点,用比喻、拟人、联想、反衬等多种手法,写出了红梅的颜色之美。
从人物描绘上说,邢岫烟、李纹、薛宝琴都是初出场的人物,应该有些渲染。但她们刚到贾府,与众姊妹联句作诗照理不应喧宾夺主,所以芦雪庭联句除宝琴所作尚多外,仍只突出湘云、黛玉、宝钗等人。众人接着要她们再赋红梅诗,是作者的补笔,借此机会对她们的身份特点再作一些提示,当然,这是通过诗句来暗示的。作者曾借凤姐的眼光介绍邢岫烟虽“家贫命苦”,“竟不像邢夫人及他的父母一样,却是个极温厚可疼的人”(四十九回)。她诗中的红梅冲寒而放,虽处冰雪之中而颜色不同寻常,隐约地喻己之品行高洁。“庾岭”与“罗浮”句说红梅来自江南,虽处冰雪之中而颜色不同寻常,也暗喻了她的身世。
咏红梅花
李纹(“梅”韵)
白梅懒赋赋红梅,
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
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
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
寄言蜂蝶漫疑猜。
首联开篇点题,写自己懒赋白梅而赋红梅,春天未到,红梅逞艳,先迎着冰雪醉眼开放。“醉”字传神地描绘出红梅含苞欲放的神态。
颔联用拟人手法写红梅因花开于冰雪中,颜色又红,像美人脸冻伤似的。借意于苏轼《定**·咏红梅》词:“自怜冰脸不宜时。”痕,泪痕。以血泪说红。下句用“酸心”写梅花花蕊孕育梅子,待到时过花落,虽无怨恨,花亦乌有。“成灰”借意于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诗:“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颈联借神话传说写红梅的神奇。梅花本是白色的`,因误吞神奇的丹药而换了骨格,变成红花。红梅本是瑶池的碧桃,因偷下红尘而脱去旧形,幻为梅花。
尾联意谓请告诉蜂蝶,不要把红梅错认作是桃杏,而疑猜是否已到了春色灿烂的季节。春灿烂,因红梅色似春花才这样说的,非实指。当时还是冰雪天气。蜂蝶,多喻轻狂的男子。这里暗喻不要对自己的节操有任何怀疑。
李纹姊妺是李纨的寡婶的女儿,从诗中泪痕皆血、酸心成灰等语来看,似乎也有不幸遭遇,或是表达丧父之痛。“寄言蜂蝶”莫作轻狂之态,可见其自恃节操,性格上颇有与李纨相似之处,大约是注重儒家“德教”的李氏家族中共同的环境教养所造成的。
咏红梅花
薛宝琴(“花”韵)
疏是枝条艳是花,
春妆儿女竞奢华。
闲庭曲槛无余雪,
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
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
无复相疑色相差。
首联写红梅疏朗的枝条和鲜艳的花朵,像身着红妆的美女竞相展现自己的奢华。用拟人手法表现了红梅花的华美。
颔联通过写景含蓄地表现红梅生长的环境。余雪,喻白梅。借意唐代诗人张谓《早梅》诗:“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落霞,喻红梅。化用宋代词人毛滂《木兰花·红梅》词:“酒晕晚霞春态度,认是东君偏管顾。”这一联意思是:幽静的庭院曲折的栏杆内生长着红梅花,流水空山中也长有红梅。写出了红梅生长环境的高雅、幽静。
颈联意谓随着女子所吹的凄清的笛声,红梅花也做起幽梦来了,梅花的香气使人如游仙境。上句以“冷”、“笛”烘染梅花。以“红袖”的“红”点花的颜色。下句乘槎游仙的传说,见《博物志》:银河与海相空,居海岛者,年年八月定期可见有木筏从水上来去。有人便带了粮食,登上木筏而去,结果碰到了牛郎织女。绛河,传说中仙界之水。《拾遗记》:“绛河去日南十万里,波如绛色。”乘槎本当用“天河”、“银河”,而换用“绛河”,是为了点花红。
尾联意谓红梅的前身是生长在上天仙境里的,不要因为红梅花不够艳丽而怀疑它曾是瑶台所种。“瑶台”,仙境,咏梅诗词多有此类比喻,如唐代诗人杜牧《梅》诗:“掩敛下瑶台”。瑶台种,就是说它是“阆苑仙葩”。
大家看了三个小妹的诗,都称赞不已,说宝琴年纪最小,才思敏捷,作的最好。薛宝琴是“四大家族”里的闺秀,豪门千金的“奢华”气息比其他人都要浓些。小说中专为她的“绝色”有过一段抱红梅、映白雪的渲染文字,得到贾母“比画儿还美”的赞誉。她诗中的红梅生长环境高雅,品种珍贵,花姿华美,彷佛是在作自画像。
此诗极力赞美红梅花是仙境瑶台所种,花色艳丽,花香使人如游仙境,显示了她对自己的高贵出生和美丽容貌颇为自负。
访妙玉乞红梅
贾宝玉
酒未开樽句未裁,
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
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
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
衣上犹沾佛院苔。
首联写自己酒未开始喝,诗未做,就到妙玉所居的栊翠庵乞红梅了。以“春”点红,以“腊”点梅。蓬莱,比喻出家人妙玉所居的栊翠庵。
颔联意谓不求观世音菩萨净瓶中的甘露,只求妙玉栊翠庵栏杆之外的一枝红梅花。这里以观世音、嫦娥比妙玉。槛外,又与妙玉自称“槛外人”巧合,所以黛玉说:“凑巧而已。”
颔联两句是诗歌的特殊修辞句法,将栊翠庵比为仙境,折了梅“回去”称“入世”,“来到”庵里乞梅称“离尘”。梅称“冷香”,所以分“冷”、“香”于两句中。“挑红雪”、“割紫云”都喻折红梅,化用宋代诗人毛滂《红梅》诗:“深将绛雪点寒枝。”唐代诗人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踏天磨刀割紫云。”紫云,李诗原喻紫色石。
尾联是说谁怜惜自己因冷耸肩,踏雪冒寒往来,遮梅归途中尚念念不忘佛院之清幽。槎枒,形容瘦骨嶙峋的样子。诗肩,因冷耸肩。宋代诗人苏轼《是日宿水陆寺》诗:“遥想后身穿贾岛,夜寒应耸作诗肩。”“佛院苔”,指栊翠庵的青苔。诗文中多以“苔”写幽静。
宝玉自称“不会联句”,又怕“韵险”,作限题、限韵诗每每“落第”。他恳求大家说:“让我自己用韵罢,别限韵了。”这并非是他才疏思钝,而是他的性格不喜欢那些形式上人为的羁缚。为了证明这一点,就让他被“罚”再写二首不限韵的诗来咏自己的实事。所以,这一次湘云“鼓”未绝,而宝玉诗已成。随心而作的诗就有创新,如:“割紫云”之喻借李贺的词而不师其意,“沾佛院苔”的话也未见之于前人之作。诗歌处处流露其性情。“入世”、“离尘”,令人联想到宝玉的“来历”与归宿。不求“瓶中露”,只乞“槛外梅”,隐喻他后来的出家并非为了修炼成佛,而是想逃避现实,“蹈于铁槛之外”。这些内容,为后面宝玉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在艺术效果上增强了全书情节结构的精细和严密。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扩展阅读:王安石的人物生平
王安石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曾随文宦游南北各地,接触到一些社会现实。对农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解。因此,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他于二十二岁中进士后,历任淮南推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刑狱提典等职,均能体恤民情,为地方除弊兴利。北宋嘉佑三年(1058)任支度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
1067年神宗即位,王安石出任江宁(今南京)知府,旋被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即开始实施变法,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场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但由于司马光等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新法在推行中屡遭阻碍,宋神宗也时有动摇。熙宁七年,王安石被迫辞相,再任江宁知府,次年二月复任宰相,不久又因维护新法得罪了神宗而再次罢相,退居江宁半山园,被朝廷封为“荆国公”。后人称其王荆公。
描写梅花的诗词鉴赏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古人吟唱梅花的古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古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古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
《梅花绝句》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古诗头两句写得很平实朴素:听说梅花冲破早春的严寒在清晨寒风中开放,诗人闻讯后,自然欣喜万分,于是马上出游寻访。结果,他看到梅花树树枝头如瑞雪普降,漫山遍野竞相开放。诗人面对四周花海,竟一下子不知欣赏哪一处为好。
《忆梅》
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为咏梅而寓意之古诗。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转出第二句:“依依向物华”,“依依向物华”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却是相通的。
古代描写梅花的诗词鉴赏
《瓶 花》
范成大
水仙携腊梅,来做散花雨。
但惊醉梦醒,不辨香来处。
这首诗中腊梅还只是打酱油的,因为范成大实际上想要夸的是水仙。我去粗粗查了查,腊梅诗大概只有咏梅诗的十分之一最多了吧。关键是这些诗词中,让人广为传颂朗朗上口的诗句寥寥。即便是像东坡和陆游这样级别的大诗人为腊梅留过笔墨,可一放在他们卷帙浩繁的作品集中,那两句腊梅诗便不显出彩,今人读来还觉得有点拗口,滞滞扭扭的。
腊梅太默默了,淹没在一丛梅花的数种风情中。
也还是范成大说出了腊梅少有人吟咏的原因:腊梅和梅花同期开放,虽然芬芳盖过梅花,可是形态却远不如梅花高贵,故而难题咏!
不过还好,幸而腊梅的名字中有个“梅”——虽然它属于腊梅科,和属于蔷薇科的梅花分明是两回事,因此虽然不同姓,祖宗八代划不到一起,但因为长得差不多,开花时间差不多,更是同名之缘,姑且就把腊梅放在梅花的类别里,要夸就一起夸吧!
世人多以梅花之冰肌玉骨为美,赞其耐苦寒,爱其品高洁。在诸多诗人的咏梅诗中,如果细读,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定义:冬梅多为高洁,春梅多为妩媚。其实这正是梅花的双面性——环境想把它塑造成何样,它便能成为何样。
这张梅花非我所摄,但却是我朋友圈看到的最好的梅花图。可惜我忘了是哪位朋友。如果你看到,别忘和我说一下,我实在喜欢不过,因此在这里引用啦。
范仲淹的《梅花》便覆盖了这种两面性,请随我一起来读:
《梅 花》
范仲淹
萧条腊后复春前,雪压霜欺未放妍。
昨日倚阑枝上看,似留春意入新年。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还是名将才,统领过千军镇守边关(历史上能写字能打仗的人还真不少,王*明、辛弃疾等等都是文武双全者)。也许正因为侠骨柔情和剑胆琴心,折射在诗作中,他们便诗情万丈:既有开阔的男子志意和抱负,也藏有细腻婉约的悲悯之心。
这首《梅花》便是如此。起句就交代了诗作的背景,冬之萧条,也许正如北宋彼时的政治环境,争斗不休。
北宋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帝国,货币的流通,四大发明的被普及应用,中国仿佛“一夜之间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但入不敷出却也是事实。因为负担重。开国皇帝赵匡胤不像前朝皇帝李世民,骑在马背上打下了整座江山,英雄气满满。赵匡胤没有那个本钱,他也看到了军阀割据对帝国产生的毁灭性恶果,并不敢依靠各路诸侯治理帝国,所以赵匡胤“杯酒释了兵权”,选择募兵来解决军事安保问题,而北方,半游牧民族时不时地上来跑过来和你“Say Hi”~契丹、西夏、女真,这些都是不好惹的主,赵宋只能靠给糖豆的形式抚慰着。为了加强安保,同时也是为了讨好老百姓,灾荒之年,国家就把灾民收编入伍,免得他们造反,看似**实力是猛增了,实则都是些农民军,战斗力几何不消问,每天施粥施饭军饷用度都是实打实的钱哪!
北宋没有实力“攘外”,就只能“安内”。在建国之初,赵匡胤就定下了“与文人共治天下”的理想愿景,——请注意了,不是“共享”,而是“共治”!赵宋政权仰赖文官,讨好文官的根本还是为了维护专制王权。因此一方面,官僚集团是越来越庞大,另一方面,文臣多了,各种小心思小算计也就多了,平衡时不时地被打破,小摩擦最终酝酿为王安石变法这场大风暴,造就了轰轰烈烈的元祐党人——这场斗争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改变国家“积弱积贫”的状态,可到了最后,有多少人还能放下个人内心的仇恨来顾全整个大局呢?没有。王安石做不到。司马光做不到。章惇之流更加做不到。虽然流放在天涯海角的.苏东坡能做到,可他他不需要去顾全大局,因为大局已经和他毫无干系。所以你看,虽然经济是大发展了,但因为种种原因,维稳的成本一下子让这个帝国力不从心。所以皇帝要改革,要充盈国库,而改革派就这样跳入了皇帝的眼帘,那是汪洋中的一棵稻草。
范仲淹是先于王安石的改革派,投石问路弄了一个“庆历新政”。身为改革派的他,当然寄希望于春天,因此虽然是“萧条腊后复春前,雪压霜欺未放妍”,但紧跟了后两句,“昨日倚阑枝上看,似留春意入新年”,要把梅花的俏丽妩媚留待即将到来的春天~尽管历史上范之改革依旧还是失败了,不到一年,更加短命,但这首诗做得十分美好。而范仲淹更是留下了一个好儿子范纯仁,在王安石变法中,范纯仁表现不凡,相当的有君子之风,其高风亮节不输其父!
一面破墙边的梅花,好看得又有 一种味道。
既然说到了王安石,作为苏东坡的拥趸,再借着诗词来反驳一下王安石的那首《梅花》。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世人皆知他的《梅花》,却不知唐朝即有一首清丽之作。
《早 梅》
唐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张谓将梅花一比白玉,二比白雪。正是因为有了“疑是经冬雪未消”,才有了后来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王安石不过是反用其意罢了,没有创新!个人以为这首比王安石那首更赞。
不管读历史读到怎样的程度,不管能试想出王安石有多少的无奈和不甘,我始终不欣赏他为了一己目的,把周围一杆子好人坏人统统打倒的做法。这种伤人,最后必是伤己——从能量守恒、从历史先例、从哲学原理、从因果佛缘,无一不证实了这点。
再引一首梅花诗吧。也是前一阵子热炒的诗词。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洗砚台的池边长着一棵梅树,花开的时候总显出淡淡的墨痕——不知是被墨汁水灌溉而得还是生来如此——读到这句时只觉得一派书生意气扑面而来,墨梅和作者就在这一行诗里完成了相互指代。他(它)并不需要华丽的溢美之词去颂扬自己,只悠悠然在天地间洒下一片无可替代的清香气。很自信!够超然!有风骨!
诗人王冕本就是一个不俗之士,他还有一句诗写梅花写得也很棒:一声羌笛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梅花不但开得美好,落得也十分优雅,伴随笛声自然落下,飘逸清寂。作者虽心生哀情,但更多的依旧是认同,认同梅花的高洁品质,如同认同他自己。
历史上的王冕确实是一位襟怀清高之士。朱元璋揭竿起义后,曾派人向王冕讨教用兵之道。王冕说:“大将军若用仁义治理,何人会不服?叫我出主意杀我自己人,那是万万不可的。”王冕拒不倾授智谋,留为后世佳话。那一日习**选用这句诗作为中外记者见面会的收尾,词韵美好,也意味深长。
是的,梅花香自苦寒来。虽然世俗之人只见其香不见其苦寒之磨砺,晦暗之人只愿其一直苦寒不愿其芬芳扑鼻。可正因如此,做一支傲雪梅花是多么令人骄傲和美好的事,就这样顶住风雪,也不需要人人皆夸好,它就做它自己,所有的梅之风情,都糅合在这一种态度中,稳稳开放,自在又美好。
在花园里是容易看出时节的变化的,其中最使人惊异、最能标志时节变化的就是梅花。
梅花不怕霜雪、不畏风寒,在零霜下雪的时候,它就在路边开放了。
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开遍扬州。
梅花盛开的时候可以使被遗弃者见之有感而落泪,也可以使钟情的人触景兴怀而勃发。
梅花大概也知道自己飘落得早,所以赶在正月就开起花来了。
①兔园:本是汉梁孝王的园名,这里借指扬州的林园。标:标志。物序:时序,时节变换。这两句是说,在花园里是容易看出时节的变化的,其中最使人惊异、最能标志时节变化的就是梅花。
②拟:比,对着。这两句是说,梅花不怕霜雪、不畏风寒,在零霜下雪的时候,它就在路边开放了。
③却月观、凌风台:可能都是扬州的台观名。这两句是说,梅花在台观周围开得很盛。
④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曾遗弃陈皇后于长门宫,司马相如为她写过一篇《长门赋》。临邛:汉县名,司马相如曾在临邛饮酒,结识了卓文君。这两句是说,梅花盛开的时候可以使被遗弃者见之有感而落泪,也可以使钟情的人触景兴怀而勃发。
上春:即孟春正月。这两句是说,梅花大概也知道自己飘落得早,所以赶在正月就开起花来了。
品赏此诗须从“惊”字入手。惊,既是诗人对梅花标领物序敏锐性、准确性的惊异之情,也是赏梅人、写梅人意气风发、敢作敢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心理表达。
标领物序是梅花的使命,可担当此使命的环境又是其他花朵所不能承受的,“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霜愈浓,雪愈深,其枝愈挺,其花愈俏。不是吗?挺拔不屈的枝干让当空的皓月黯然失色,掩面后退;清洁俏丽的花朵让卷地的飙风收起狂暴脾气悄然隐去。悬崖百丈冰相加,浓霜大雪相侵,梅花仍毫不畏惧地踏着准确的节拍报春来了,皓月飙风能不感动吗?浓霜凝枝,轻松衔起;大雪压干,自如撑出;霜雪映衬,准时开放。大大方方的风姿,磊磊落落的胸怀,不屈不挠的气概,梅花精神在这二十字中得到酣畅淋漓的表达。“当路”、“拟寒”、“却月”、“凌风”是人梅双关,梅能在霜雪满天的季节里含苞怒放,人也应在风雨连绵的人生路上不失时机地施展才能,干出一番事业来。“枝横、花绕”两句中“却月观”、“凌风台”是名词,而“却”和“凌”又是动词,诗人运笔之处以“名”引“动”,以“动”扬“名”,寄情寓意不见痕迹,浑然天成。这种匠心独运的剪裁,既收到了耐人寻味的效果,也向后人证明了作者在斟酌词句上的深厚功力。故而,一首吟罢泪双流的大诗人杜甫说:“颇学阴何苦用心”(阴指阴铿,何指何逊)。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则是诗人展开丰富联想的神来之笔。皓月、飙风感动了,住在长门宫的陈皇后、家是临邛县的卓文君也感动了:她们看到挺拔不屈的枝干,不由发出了人不如梅的哀叹。清洁俏丽的花朵与晶莹剔透的泪珠两相映衬,泪是花,花是泪,以酒献花,花依然,人却醉。诗人借陈皇后、卓文君的历史典故,讽刺了那些视女子为玩物,声色犬马的无耻之徒。这同时也是诗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控诉与呐喊。“朝洒”、“夕驻”两句看似与梅标人格的主题创意无关,但正是这神来之笔,拓宽深化了诗作的思想内涵,在笔锋突转的跌宕起伏之中抒发了诗人不把恩宠疏远看得很重、不受名利所累的冷静头脑和旷达胸怀,可以说是做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最后两句“早知应飘落,故逐上春来。”将梅标人格的感怀推向高潮。有盛必有衰,盛开的梅花终有凋落的时候,可凋落并不可怕,并不后悔,只要能够向人们报道严寒即将消退,春天就要到来的消息,尽到自己的职责,这就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就是最大最好的欣慰,更何况“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结尾与开头照应,回答了梅花为什么要担当标领物序的报春使者的设问。
整首诗一气呵成,景融情、物传神,有思想,有韵味,盛开的梅花与诗人奔放的才情浑然一体,构成一篇雄视百代的咏梅佳作。
明朝陆时雍之《诗镜总论》:
何逊诗,语语实际,了无滞色。其探景每入幽微,语气悠柔,读之殊不尽缠绵之致。
何逊以本色见佳,後之采真者,欲摹之而不及。陶之难摹,难其神也;何之难摹,难其韵也。何逊之後继有阴铿,阴何气韵相邻,而风华自布。见其婉而巧矣,微芳幽馥,时欲袭人。
南北朝:何逊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金钱花》诗词鉴赏
唐代:罗隐
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
译文
拥有佳名的金钱花围绕着大树吐露芬芳,相依相伴地依偎在一起向着明丽的秋光。
如果它们真像金钱那样可以被收藏起来,应该早就被那些豪门贵族之家挖尽砍光。
注释
金钱花:即旋覆花,夏秋开花,花色金黄,花朵圆而覆下,中央呈筒状,形如铜钱,因而得名。
佳名:好名字。唐陆龟蒙《华阳巾》诗:“莲华峰下得佳名,云褐相兼上鹤翎。”芳:芳香。
依依:形容花开朵朵,相亲相随的样子。秋光:秋天的风光景色。
教(jiāo):一作“交”。堪:可,能。一作“也”。收贮(zhù):收藏。
豪门:指有钱有势的人家。尽:都,全。劚(zhú):掘,砍。将(jiāng):语气词。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寄意的诗。诗题“金钱花”,然而其主旨并不在咏花,是借金钱花抨击了豪门贵族贪得无厌、残酷无情的本性。
起句“占得佳名绕树芳”,一开头,诗人就极口称赞花的名字起得好。“占得佳名”,用字遣词,值得细细玩味。“绕树芳”三字则不仅传神地描绘出金钱花柔弱美丽的身姿,而且告诉人们,它还有沁人心脾的芳香。这一句,作者以极为赞赏的口吻,写出了金钱花的名称、形态、香气,引人瞩目。
“依依相伴向秋光”,与上一句意脉相通。金钱花一朵挨着一朵,丛丛簇簇,就像情投意合的伴侣,卿卿我我,亲密无间,展示出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的景象。金黄色的花朵又总是迎着阳光开放,色泽鲜丽,娇美动人。作者把金钱花写得楚楚动人,可亲可爱,诗人笔下的金钱花是十分美丽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赞叹之情。
光就上两句看,诗人似乎只在欣赏花草。然其实作者匠心独运,旨意全在引起后边两句议论:“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笔锋一转,突发奇想:金钱花如此娇柔迷人,如果它真的是金钱可以收藏的话,那些豪门权贵就会毫不怜惜地把它全部掘尽砍光了!这二句,出言冷隽,恰似一把锋利的匕首,一下戳穿了剥削者残酷无情、贪得无厌的本性,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他们的丑恶本质。诗人的态度由充满热情转为一脸冷峻。由此可见,作者越是渲染金钱花的姿色和芳香,越能反衬出议论的力量。前后鲜明的对照,突出了诗的主旨。而后二句中作者故意欲擒先纵,先用了一个假设的口气,随后一个“尽”字,予以坚决肯定。诗意迭宕,显得更加有力。
罗隐的诗,笔锋犀利泼辣,善于把冷隽的讽刺与深沉的愤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堪称别具一格。这首诗像一把匕首将豪门贵族的假面具剥得精光,具有很强的讽刺和批判力量,充分表现出了这个特色。
创作背景
罗隐于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他对当时考试制度非常失望,对当时豪门贵族贪得无厌的本性非常厌恶,因此写下很多讽喻诗,这首《金钱花》就是其中的一首。
作者介绍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诗词鉴赏
★ 李白诗词鉴赏
★ 诗词一组鉴赏
★ 唐宋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