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花犯咏梅》的诗歌鉴赏(共含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浩强c”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花犯咏梅》的诗歌鉴赏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
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
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共燕喜。
更可惜、雪中高土,香篝熏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
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
相将见、脆圆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
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花犯 咏梅作品赏析【注释】
①冰盘:果盘。燕:通“宴”。指喜得梅子以进酒。
②簿:熏笼。比喻梅花如篝、雪如被。
③悴:忧也。
④相将:行将。翠丸:指梅子。
⑤潇洒:凄清之意。
【评解】
这首词借咏梅花,抒发自己萍踪无定、离合无常的慨叹。
上片从眼前写起,梅花盛开,风情如旧,忆及去年独赏雪中素梅的雅兴。下片仍从
今年写起,人将远行,梅花亦似惜别而坠落。待到梅子熟时,自己身在江上,只能遥想
潇洒扶疏的梅影。全词句句紧扣梅花,也句句紧扣自己。人与梅花溶为一体。委婉地透
露自己年来落寞的情怀。作者善于从虚幻处着笔,写得曲折含蓄,余味无穷。
咏梅花诗歌
《梅花》
《一》
在冰天雪地的时节,
看到了你-----梅花。
仿佛看到了春天的颜色,
梅花,
你有坚忍不拔的性格,
面对冰封三尺,
你却在寒风中昂首微笑,
尽显你的傲骨丹心。
在洁白无瑕的雪花中,
你更是与众不同。
我喜欢你的香,
你如同少女一样。
《二》
多少文人墨客挥笔泼墨,
让你留住永远的芬芳,
留住你冰清玉洁的.模样。
枝头上,
簇拥的花蕾,
含苞待放。
青春的年华,
向冬天诉说你的梦想。
《三》
你没有绿叶的相衬,
花开的时节。
你用青春的气息,
打扮冬日的时光。
枝头上挂满了雪花,
你总是抬起高昂的头,
喜欢你百折不屈的品格,
冬日虽是寒风刺骨,
见到了你------梅花,
有春一样的温暖。
温暖了我的心底。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作品赏析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 ,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 ,破败不堪的“ 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
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 。“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 ,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 。“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 ,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 万树寒无色 ,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 ,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 )。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 ,它也的确还有“ 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 :“词有淡远取神 ,只描取景物 ,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 。”(《蕙风词话》)就是说 ,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 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 情景双绘”。让读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这着实、妙!
梅花 ,它开得最早 。“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
春天 ,百花怒放 ,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 ,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这里,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 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 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 ,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读者在此时已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 ,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
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劲节 ”(卓人月《 词统 》)。而这“劲节”得以“ 想见”,正是由于此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此时,已将梅花人格化 。“ 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花犯·梅花的诗词鉴赏
●花犯·梅花
周邦彦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
露痕轻缀。
∩净洗铅华,无限佳丽。
去年胜赏曾孤倚。
冰盘同燕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
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
相将见、脆丸荐酒,人正、空江烟浪里。
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周邦彦词作鉴赏
起笔粉墙低,梅花照眼两句,总领全篇,以下对昔日的回忆、对来日的想象,都由此景生发。
次句中的照眼二字,出自梁武帝《子夜四时歌·春歌四首》之一中的庭中花照眼句。这里,作者没有具体点明梅花的颜色,略过了花色,只写与粉墙相映照的花光,以光之夺目来显示色之明丽。至于其花色之为红为白,抑或为翠绿,这作者是个人的认知,不必拘泥。下面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三句,进一步写出了梅花之所独具的高出于凡花俗艳的格调。它之照眼,并不靠粉施朱,以嫣红姹紫来炫人眼目,而是丽质天成,自然光艳,别有其吸引人视线的风神韵味。这三句本是起二句的延伸和补充,但其间穿插了依然旧风味一句,就使前、后五句所写的既是现时景物又带有旧时色彩,抚今中渗入了思昔的成分,从而二字领起,时间上与前六句明白划界。胜赏曾孤倚,冰盘同燕喜两句是对去年之我的追述,自思去年孤倚寒梅、与花共醉的情事: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两句是对去年之花的追念,更爱去年梅花雪中开放的景象。
这里写的是:梅花为积雪覆盖,一望皓白,形色难辨,而暗香仍阵阵从雪中传出,有如香篝之熏素被。
过片领以今年二字,与上片后四句开头的去年二字相对应。上、下片的前半都是写眼前所见的梅花。如此以来上片粉墙低以下六句是写梅花的形态与风韵;下片今年对花以下五句则是写梅花的情态和愁恨;前者写梅花之盛开,后者写到梅花之凋落。如此以来对花最匆匆句就有两重含意:既是自叹,又是叹花;既叹自身去留匆匆,即将远行,又叹梅花开落匆匆。芳景难驻。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两句,则是以我观物,移情于景,化作者的愁恨为梅花的愁恨,把本是无知无情的寒梅写得似若有知、有情。末尾一个悴字已预示花之将落,紧接着承以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二句,则进一步写花的深愁苦恨及其飘零身世。
接着相将见、脆丸荐酒,人正、空江烟浪里两句,纯从空际落想。上句写梅,但所写的是眼前还不存的事物,是由眼前飞坠的花瓣驰思于青绿脆圆的'梅子;下句写人,但所写的是将出现另一时空之内的人,是预计梅子荐新之时,人已远离去年孤倚、今年相逢之地,而正江上的扁舟之中,就这样,作者以出人意料之笔,以今日之感昨日之念跳到了明之思,词境再出新意。结拍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两句,从林逋《山园小梅》诗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化出。词人花开之时,对花之地,把词思时间上跳到梅子已熟时,空间上跳到空江烟浪里,再从彼时、彼地又跳回花开时、花开地。
此词以多变的结构和纡徐反复和笔调,把自我的身世之感融入对梅花各个时期和方面的描绘。今日、昔日、来日间往复盘旅地展开情思。这种跳跃变换、空灵流转。浑化无迹的词笔与词思,确乎令人赞叹不已。
白居易《花非花》诗歌鉴赏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诗歌鉴赏:坛中花
在工作繁忙的中间
在筋骨疲惫的时候
我听见童年的呼唤
用嘻嘻的笑声
用奔跑打滚的身影
/
什么时候我们劳累自己的形骸
为了更好的生活
/
在夜空中回响
在漆黑中隐现
哦,童年
这片复杂世界的一片净土
/
困顿之时,需闻花香
劳苦之时,可饮泉水
疼痛之时,抚慰阳光
这是我们时时刻刻的童年
/
犹记我们一伙吹柳笛
新芽之柳,嘹亮一个季节的尖锐嗓音
成天价响着
犹记我们吃桑椹
清晨结伴,穿越齐胸的青青麦田
嘴都紫了
衣服也染了色
嬉戏玩闹,灰色浸润了空气,才回家
/
路边开的`花,是我们的
被它的香味打动,被它的色彩吸引
在花和青草中间捉蚂蚱,和它一起跳了
/
害怕幽暗中的角落
害怕蚰蜒和蜈蚣
还有那深褐色骨节突起的像蛇似的藤
/
那沉重中的坛中花
表面的美丽欺骗了根须的腐烂
夜晚凉气散去,清晨露珠消解
阳光下,它会枯萎老去
折花夫人-诗歌鉴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首“金缕衣”的诗,词句直白,富含人生哲理,因此久传不衰,至今还常为人吟诵。这首小诗也改变了作者杜秋娘一生的命运,使她获取了一段绚烂多姿的“折花”岁月。
杜秋娘原是镇江人,虽出身微贱,却独禀天地之灵秀,出落得美慧无双,不仅占尽了江南少女的秀美,而且能歌善舞。十五岁时,镇海节度使李锜以重金将她买入府中为歌舞姬。杜秋娘不满于只表演别人编好的节目,自己谱写了一曲“金缕衣”,声情并茂地唱给李锜听: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此诗正合了李锜之意,当时就把她纳为侍妾,相挽度过了一段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
个人小情意,社会大舞台。当朝的皇帝唐德宗驾崩,李诵继位为顺宗,在位仅八个月就禅位给儿子李纯,就是唐宪宗。唐宪宗登基之后,试图削减节度使的.权利,身为镇海节度使的李锜不满,举兵反叛,在战乱中被杀,杜秋娘入宫为奴,仍旧当歌舞姬。有一次,杜秋娘为宪宗表演了“金缕衣”,宪宗惊其才艺,心生爱慕。因此,封杜秋娘为秋妃,朝夕相伴,宠爱有加,春风吹来时,他们双双徜徉于花前月下;秋高气爽时,又对对泛舟于湖畔水弯。杜秋娘不仅与宪宗同享人间欢乐,还不著痕迹地参与了一些军国大事,用她的慧心和才智,为宪宗皇帝分忧解劳。
唐宪宗执政之初,由于年少气盛,对藩镇采取强压手段,引起藩镇纷纷的不满。后来宪宗对藩镇施以宽柔政策,除了大臣的建议外,很重要一部分还是来自秋娘的劝解,她以一颗女性的柔爱之心,感化着锋芒毕露的唐宪宗。国家太平后,手下有大臣劝谏唐宪宗用严刑厉法治理天下,以防再度**,这建议颇合宪宗的性格。但秋娘听到后却说:“王者施行的政策,应该是崇尚仁德而不能采取刑政。怎么可以舍弃文景政法而效法秦始皇父子的严刑历法呢?”见识深远,入情入理,让唐宪宗不能不信服,也就依了她的意见,以德政治理天下。
元和十五年,宪宗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在宫中。此时,进宫十二年,年已三十开外的杜秋娘,在宫廷中颇有声望,而且朝中重臣也对她相当敬服,所以皇帝的更迭,政治的风暴,并没有影响她的地位,在某些军国大事上,唐穆宗还经常要听取她的意见!长庆四年,不满三十岁的唐穆宗无疾而终;年方十五的太子李湛继位为唐敬宗,改元宝历。宝历二年腊月冬寒,唐敬宗打猎回宫后,与宦官刘克明及击毬将军苏佳明等一伙人在大殿上酣饮。夜深酒醉,唐敬宗入室更衣,殿上灯火忽然被一阵狂风吹灭,待再点亮时,唐敬宗已经被杀死了,小皇帝当年才不过十七岁。杜秋娘眼见三位帝王连续暴死,判定为宦官所为,就与宰相宋申锡密谋,决心除掉宦官王守澄。岂知宦官的耳目众多,举事失败。后来,宋申锡谪(zh椋┪??菟韭恚?徘锬镆惨虼讼骷??瘢?祷叵缋铮?崾?怂?摹罢刍ā彼暝隆?
自古女子的命运多掌握在别人手中,而出身微贱的杜秋娘,却敢于凭着自己的才智向命运挑战,博得了一段辉煌的人生历程。
★ 诗歌鉴赏
★ 诗歌鉴赏范文
★ 诗歌沁园春鉴赏
★ 唐三彩诗歌鉴赏
★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 生活诗歌鉴赏
★ 诗歌鉴赏-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