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给大家分享《夜雪》诗词鉴赏(共含12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梵古的神化”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夜雪》原文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夜雪》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魏了翁
远钟入枕雪初晴,衾铁棱棱梦不成。
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
(1) 诗作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标题中的“雪融”?(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首句中“雪初晴”写天已放晴,暗示“雪融”;尾句“四檐声”写窗外四檐融雪“滴答,滴答”的声音,再扣“雪融”。(每点2分,共4分)解析:“雪融”是指雪融化,它需要一定的环境,有一些具体的表现,结合诗句,“雪初晴”指天气转晴,而“四檐声”即雪融后滴水的声音,是其表现。
【思路点拨】作答本类题,需要对诗歌形象有基本认识。诗歌中的形象,一般具有其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根据诗歌形象的特点,逐句分析,找出相关对诗歌形象特点的展现形式。
(2)元代韦居安《梅磵诗话》评价此诗说:“后两句寄兴高远,人所传诵。”请赏析后两句的妙处。(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后两句,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写诗人在由白雪、皓月、梅花构成的一个纯净、空明、幽雅的环境中捧读《周易》,意境清雅,寄托了诗人高沽的志趣。(答出手法1分,意象意境2分,志趣1分)解析:题干引文是在说诗歌最后两句意味无穷,具体表现是:作者在梅花旁边读《周易》,而窗外雪水滴落,月光皎洁。具体写作技巧是动静结合,而梅花寄予了作者高洁志趣。
【思路点拨】作答本类题,首先要明确题干引文所指,明确题干要求。题干中要分析的具体语句,我们要从内容上、艺术手法上分析语句存在的特点,分析语句和前后文、和作品主体的关系即可。
诗歌赏析:
远处的钟声传来,我从睡梦中醒来,望一望窗外,大雪已经停了。俗语说,下雪暖,化雪寒,窗外的雪渐渐融化,可是,天气异常寒冷。薄薄的棉被,就像冰冷的铁。这时,出现了矛盾:到底是钟声让我醒来还是寒冷让我醒来呢?我们无从知晓。但作者最终整夜无眠是肯定的了。前两句是写景,写出了环境的凄冷。那作者是不是因环境凄冷,而内心和环境一样,是冰冷的、哀伤的呢?三四句,“梅花”是高洁品质的象征,而作者在梅花旁读《周易》,这既写出了作者的高洁品质,也写出了作者的追求。“一窗明月四檐声”,作者在漫漫长夜,品质如斯,追求如斯,享受窗外明月,静听融雪滴水之声,更能体现作者对环境凄冷的超越。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赏析】:
这首五绝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雪,是天公奇妙的造化,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也是诗人们情有独钟的诗思寄托物。古人咏雪,历代不乏佳作。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下,飞舞两楹前。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年。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不过,以“夜雪”为题的并不多见。因此,白居易的这首小诗可说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它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丝雕琢和安排的痕迹。这正是白体特有的风格。全诗短短二十字,无一字一句直接写及如何下雪,却句句紧扣诗题,从各个不同侧面衬托出夜间下雪的情景,可谓另有云天之妙。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
毛主席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这首词一直是我的最爱,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
《沁园春·雪》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雪》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被公认为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诗词作品。这一点,与作者在政治上的巨大成就无关。本词尽显作者前无古人的巨大胸怀与气魄,具有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任谁读了都会不自觉地生出臣服之意来。
在这首词中,毛泽东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优美的江山常引来各种政治力量的争夺,其中不乏成功者。但他们还称不上“风流人物”。真正的风流人物,他不应该仅仅懂得争夺江山,而更应懂得如何去建设江山,使之更加美丽富饶!
愿为江山添砖加瓦、增添秀色的伟大胸怀,正是本词冠绝古今的焦点所在。但非常可惜的是,国内相当一部分文学研究者并未将这种意味阐发出来,而别眼于对“文采”——文学成就、文化贡献的叙说。这是一种遗憾。
其实,本词“争夺江山、增之娇色”的主旨并不难理解——“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句中,与“江山”相关的三个关键词是娇、英雄与折腰,英雄者莫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古代帝王,折腰便是争夺。而争夺江山与文学成就、文化贡献无关,那么“惜”从何来?这样,我们就只有一个解释: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们并未使江山增色!
为便于初学者理解,我们可以将本词大致翻译为如下现代汉语:
冬日里北国的美丽风光是冰雪妆扮出来的。此时此刻,我看到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连平日里滔滔奔流的黄河也封冻不流了。延绵的山脉如同白蛇在空中飞舞,能与天比高的山峰好似白象奔驰在广袤的大地上。这雪景真美呵!而如果等到晴天,太阳出来给天地万物披上一件金色外衣的话,你会发现,原来冰雪还可以将大地妆扮得更美丽!
江山如此美丽多姿,自古以来都会引致各种政治力量的崇拜与争夺。可惜过往的英雄人物们,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都只会把争夺江山视为其成就所在。被称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更加是只会一味地展现暴力。这些以缔造封建王朝为目标、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为优秀代表的政治力量已经成为过去。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等着吧,不以争夺江山为目标,而以建设江山为己任并且能把江山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的.共产党人很快就要执政了!
词中“封”含有封冻、固化、主宰之韵味,则上阕有“美丽风光是冰雪妆扮出来的”之意。银、蜡,指白色。原,意为大地。原驰蜡象,直译为“大地上奔跑着白色的大象”。欲,意为几乎、快要,如“路上行人欲断魂”。“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后置定语,修饰山、原,意为“能跟老天比高的”。须,意为只有;妖娆,意为美丽撩人;整句直译是“只有等到晴天,阳光洒落在为雪所覆盖的大地上,你才能发现更加美丽的景象。”
下阕中,竞,意为竞争。“折腰”是动词,意为崇拜,可引申为“因崇拜而生的行动”——赞美、争夺、建设等。惜,意为可惜、有不足之处。文采、风骚,表面义为与“武力”争夺同一层面的文化贡献,实际义为与武力“争夺”同一层面的建设。俱,意为都。往,意为过去了。“风流人物”,直译为成功人士,此处指懂得如何建设江山的政治力量(作者注:“风流人物”,指人民群众)。
本词作于1936年2月,即红军摆脱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初发表于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新民报晚刊》和《大公报》上。重庆谈判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国共产党和kmt的执政问题。于是,当这首笑傲史上明君大帝、叙说共产党人以建设江山为己任并能建设好江山、显示出强大信心的千古名词发表以后,即获好评如潮,重庆上下轰动不已,大江南北争相传诵,一时间,竟造就一派洛阳纸贵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在白区社会各界人士心中分量骤然提升。这令蒋委员长大为愤怒,调动了几十个御用文人作词“围攻”。可惜他的那些御用文人们,修养上过分着眼于个人得失,缺少为江山增添秀色的胸怀情操,文字里只够吟些春花秋月,于是这场“围攻”也就只能草草地落败收场了。
本词有三大亮点。一是为江山增添秀色的胸怀情操,上面说过不再赘述。
二是笑傲王侯的气魄与乐观主义精神。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但都有其不足处。秦始皇统一中国,改制设郡、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作出巨大的历史贡献,但建设阿房宫、横征暴敛,此其不足。汉武帝励精图治,抗击蒙古外敌,树立强汉声威,功劳巨大,但也因此激化了社会矛盾,以至后来有八王之乱,此其不足。唐太宗杀弟逼父而登基,宋太祖未能改变彻底中国的分裂局面,成吉思汗更是只有暴力征服而无建设江山的举动,这些都是他们的局限所在。本词通过对这些明君大帝的“惜”,很好地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巨大气魄与乐观主义精神,为世人传诵。
三是驾驭文字的能力。《沁园春》是最具挑战的词牌,其格律中有排律要求,如这首词中“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与“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对仗,“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与“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对仗。韵律与对仗句式,凸显了作者强大的文字驾驭能力,也凸显了其自豪感与乐观主义精神。
愿为江山添砖加瓦增添秀色的伟大胸怀、笑傲王侯的气魄、史上最强的乐观精神,以及超强的驾驭文字能力,共同凝就了这首千古绝唱《沁园春·雪》!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春雨知道适应季节,当万物萌发生长时,它伴随着春风,在夜晚偷偷地及时降临,滋润万物又细微无声。郊野的小路和空中的云朵躲在黑暗之中,江上渔船的灯火却格外明亮。待到天明,看那细雨滋润的红花,映着曙光分外鲜艳,饱含雨露的花朵开满了锦官城。
注释
(1)乃:就。
(2)发生:萌发生长。
(3)潜:暗暗地,悄悄地。
(4)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5)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6)晓:天刚亮的时候
(7)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8)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9)重:读作zhòng(重在这里的意思是:沉重。所以读作第四声。)
(10)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鉴赏二
杜甫这首五言律诗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诗篇之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当时,诗人在亲戚和朋友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经营,他寓居的浣花草堂基本建成。经过长期颠沛流离和饱经忧患的杜甫,生活总算暂时得以安定,所以他才有町能对成都自然景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细致的琢磨,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不少吟咏它们的诗篇。《春夜喜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
诗一开头,杜甫就赞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由于成都地处“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虽然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却又有明媚的阳光。这就正如诗人在另一首诗中所描绘的:“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水槛遣心二首》)在正需要雨水之时,雨就降下来了,它是“知时节”的,所以“当春乃发生”。这种为万物生长所必须的“及时雨”,真是难得的好雨!这两句诗,是采取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绘的。把无情作有情,把无知当有知,杜甫作诗常常如此。这里把春雨当作有知觉的,故它能根据需要,应时而降。诗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应,极为传神,诗人喜雨的心情跃然纸上。
接着,第三、四两句既描写了春雨的动态,又传出了它的润物之神。因为好雨下在夜里,故诗人着重是从“听觉”上去描绘雨景的。雨细而不能骤,随夜色而逐渐隐没。它悄悄而来,默默无声,不为人们所觉察,故称为“潜入夜”。这样不声不响地下的雨,当然是滋润万物的细雨。“细无声”,正好恰当地表现了它的可贵精神。这里的“潜”字和“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前者透露出风很微,后者说明了雨极小。这恰如仇兆鳌所说:“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杜诗详注》卷十)
第五、六两句是进一步从“视觉”上描绘夜雨景色。“野径”指田野间的小路,是指地上;“云”是指天空。由于晚上正在下雨,所以浓云密布,群星潜藏,月色无光,天空和地上都是一团漆黑,正说明雨意正浓。而一片墨黑的世界里,唯有江边船上放射出一线光芒,并且显得格外明亮。这是一幅极其生动的雨中夜景图。诗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也包含了诗人自己惊喜的感情。
最后两句是写雨后晓景。是第二天的事。天明雨霁,整个成都城都是耀眼的繁花,花朵沉甸甸地抬不起头来。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至此,诗人对喜雨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于是“花重锦官城”的诗句冲口进发而出,真是“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放王嗣奭说:“束语‘重’字妙,他人不能下。”(《杜臆》卷四)
这首诗描写细腻、动人。诗的情节从概括的叙述到形象的描绘,由耳闻到目睹,自当晚到次晨,结构谨严。用词讲究。颇为难写的夜雨景色,却写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从字里行间。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悦的春天气息。这首诗题虽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诗不露喜字,却又始终充满喜意。显然,诗人这种感情的产生绝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有其现实基础。据史书记载,在他写作此诗的前一年,京畿一带就有严重灾荒,“米斗至七千钱,人相食”(《资治通鉴·唐纪》)。因此,杜甫一听到雨声,就感到无限喜悦,这喜悦恰好反映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鉴赏一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
这首诗,前两句写雨适时而降,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三、四两句写雨的“发生”,其中“潜”、“润”、“细”等词语道出了雨的特点;五、六两句写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最后两句仍扣“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红湿”、“花重”,体物可谓细腻至极。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评解
平常之景最为难写,能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且如此真切入微,令人如临其境,只有大诗人能够做到。这是一首五律。前两联用流水对,把春雨的神韵一气写下,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体。诗人是按先“倾耳听雨”、再“举首望雨”、后“闭目想象”的过程和角度,去表现春夜好雨的。诗从听觉写至视觉,乃至心理感觉,从当夜想到清晨,结构严谨,描写细腻;语言锤炼精工;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对比等具有较强表现力的艺术手法。诗中句句绘景,句句写情,不用喜悦欢愉之类词汇,却处处透露出喜悦的气息、明快的情调。《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此是名篇,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
在择韵上,诗人以韵就情,他选择的“庚”韵,是后鼻韵母,其发音过程较长,客观上拖慢了整首诗涵咏的时间和语调,这恰恰宜于表达诗中喜悦而不冲动、醇厚而不奔放的绵长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此诗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杜鹃夜啼诗词鉴赏
是你吗?
仿佛来自童年的梦。
在安静的深夜,
与微凉的风一起,
穿过半开的窗,
抵达我的耳边。
倏忽即过的声音,
清脆寥远,温柔甜蜜。
仿佛一直在等待你的啼叫,
我从梦的深处走来,
心立刻被这温柔触疼。
你来了,
麦子变得金黄,
空气里都是麦香。
你动听的声音陪伴着我们割麦,收麦,
我会偶然抬起累弯的腰,
避着刺眼的五月阳光寻找你的身影,
但从来没见到你的模样。
你的.声音,像一首童年的歌谣,
深深刻印在了记忆的光盘,从未遗忘。
我还是我吗?
穿越长长的时间河流,
抵达时我已两鬓染霜。
黑亮的眼睛已浑浊,
光洁闪亮的皮肤粗糙暗黄。
甚至啊,连灵魂都由轻灵变得沉重,
理想被现实改变了模样。
我已经不是我,
你也不是你了。
但少年的情怀啊,
会在这样一个午夜,
因你的触碰而成殇……
朝代:唐代 作者: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暮色朦胧漫天霜色。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目也作《夜泊枫桥》。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之作。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
作品译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据当代人考证,“月落”不是月亮已落或将落未落,而是村庄名或桥名,“乌啼”并非是乌鸦夜啼,而是山名。而“江枫”也不是江边的枫树,亦为桥名。于是乎,朦胧的月色、渔火间若隐若现的枫树以及让人心动的乌啼都已不复存在,一首流...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
作者介绍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的诗是《枫桥夜泊》。...
★ 杜鹃夜啼诗词鉴赏
★ 诗词鉴赏
★ 夜雪作文
★ 李白诗词鉴赏
★ 诗词一组鉴赏
★ 唐宋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