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咏望江楼的诗词鉴赏(共含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NiN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咏望江楼的诗词鉴赏
(第一首)
望江楼上望江流,浩瀚烟波寄怅惆。
落日王朝烽燧起,西风鬼蜮舰船游。
昂然虎炮歌悲曲,凄惘龙旗沥血雠。
谁见当年壮士泪,又随潮涌到心头。
(第二首)
酬唱莫登江北楼,楼接巴蜀泪空流。
流波犹有草船影,影柢岂无白浪悠。
悠尔千年来古调,调君三顾成新谋。
谋中一表谁堪句,句断宫商天亦酬。
(第三首)
红楼伫牖卷珠帘,眺望西山半壁天;
青岭枝头白鹭憩,沙堤柳尾翠莺喧。
纵观玉宇千层碧,鸟瞰江波万顷蓝;
绿水悠悠原野影,海空一色叹江南。
(第四首)
酬怀击节伫高楼,楼外浮云空际流。
流彩飞光鞭日影,影帆逐浪荡心悠。
悠思对酒清歌调,调板抚杯良计谋。
谋得三生安乐句,句资江水付苍酬
(第五首)
一去乡关万里秋,千回泪影照斯楼。
情开槛外桃花岛,梦碎天涯浪子舟。
郁郁孤山藏往事,悠悠嫩水诉离愁。
清风又荡双双桨,前度刘郎已白头。
(第六首)
江上清风凭客楼,楼思后浪毁前流。
流年如逝悼桃影,影义三结远去悠。
悠者齐心一个调,调兵遣将社稷谋。
谋得阿斗思蜀句,句负几多壮志酬。
(第七首)
酬诗选在望江楼,楼下浮舟任咏流。
流入池塘观倒影,影随桨橹荡忽悠。
悠听树鸟啁啾调,调叹骚坛唱和谋。
谋取奇思吟妙句,句出引众互相酬。
(第八首)
酬对江涛望远楼,楼船夜引水东流。
流归大海千山影,影入长河百里悠。
悠弄弦音殊古调,调来心思觅长谋。
谋奇不在惊人句,句落新平志满酬。
(第九首)
望江楼上望江流,浩瀚烟波寄怅惆。
落日王朝烽燧起,西风鬼蜮舰船游。
昂然虎炮歌悲曲,凄惘龙旗沥血雠。
谁见当年壮士泪,又随潮涌到心头。
(第十首)
酬怀对酒上琼楼,楼外风岚绕水流。
流逝芳华空弄影,影回岁月暮然悠。
悠弹锦瑟仙音调,调赋清词古韵谋。
谋智寻来梅入句,句中自有暗香酬!
(第十一首)
酬答吟诵去江楼,楼上通观锦水流。
流绕成都藏古影,影留旧蜀记前悠。
悠弹司马求凰调,调寄薛涛连理谋。
谋在邀君出妙句,句贻元稹自当酬。
(第十二首)
酬君雅意望江楼,楼阁依依逝水流。
流绕青山帆弄影,影招明月浪腾悠。
悠然惊起南宫调,调也枉弹北国谋。
谋断英雄无阔句,句留意气待人酬。
(第十三首)
酬夫独上望江楼,楼映寒光思绪流。
流向秦关难见影,影息驿站可得悠?
悠耽戎马失声调,调寄疆场灭寇谋。
谋想归期当有句,句吟复返妾迎酬。
(第十四首)
酬送千帆复上楼,楼台竟在画中流。
流波逐鸟摄云影,影棹飞歌拍浪悠。
悠寄豪情今古调,调弹古国子孙谋。
谋天星斗捉妙句,句遣清光入梦酬。
(第十五首)
谁系扁舟横渡头?潮声动暮满江楼。
渚风冉冉棂含露,庭水粼粼月似钩。
远岫碧云连草野,平空白鹭落沙洲。
秋心还向金樽寄,借酒开颜且莫愁。
关于咏中秋的诗词鉴赏
咏月诗词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文中,可说是俯拾即是。有托月言志的,也有赏月写景的:有望月思乡,也有对月恋情的。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北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充满了深切的怀念的情绪;北宋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则是一幅养尊处优、悠闲恬淡的图画,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真切点出了游子的思情;诗人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月,意夕起相思”。表达了诗人望着圆月思念远方的人的感情。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具有哲理的趣味。南宋岳飞的“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则描绘了一个爱国将领戎马倥偬的雄姿。汉朝曹操有“明月如月,何时可辍”的忧叹。唐代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楼”,更使人过目难忘。写咏月诗词,当推诗仙李白,他似乎和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还有“俱还逸兴壮想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要超过曹操,去攀登明月了。
宋代苏东坡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想起了月亮上的低温和寂寞;明朝杨慎的“明月中天,照意长江万里船,月光如水、江水无波,色如天连。”充满了诗情画意。
诗人笔下月更媚。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青女素娥像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三国营丕的“明月照我床”;清代诗黄尊宪的“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明月光团圆”更显月亮的光辉。
在浩如烟海的'咏月诗词作品中,尤以“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的雄奇浓厚和“遥望洞庭山色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明快淡雅;“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的精心刻画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哲理阐发,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一首首月光哈,如一面面光洁的明镜,映照出诗人的磊落襟怀。当代诗人一扫“和月截离愁”(辛弃疾)的伤感悲切、写“明月当头思远举,豪情满座饮长虹”(陈毅)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迈诗章,开创出咏月诗的雄浑磅礴的新意境。
曹雪芹《咏菊 》诗词练习及鉴赏
咏菊①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②石自沉音③。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④?
一从陶令⑤平章⑥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①本诗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为林黛玉所吟。②欹:通“倚”。③沉音:低声吟咏。
④秋心:合写即为“愁”字。⑤陶令:陶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⑥平章:评说、议论,亦借指吟咏。
练习
(1)这首诗是怎样写菊的?
(2)这首诗抒发了所吟之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与一般的咏物诗不同,本诗并未直接状菊,而重点刻画咏菊之人,构思巧妙,写法独到。一是妙用衬托手法,先以吟诗之人的感受和动作来侧面烘托菊之迷人,然后以霜与月来衬托菊的丰姿和神韵。二是用典,以陶渊明事突出菊的高洁风骨。(意思对即可)
(2)诗歌前两联描写咏菊之人的感受和动作,流露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颈联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哀怨凄苦之情;尾联借典明志,流露出坚守高洁的情趣。
赏析
这首诗以“咏菊”为题,所写的是写菊花诗的情景。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紧扣诗题,描述了为写菊花诗,有如着魔了一般,从早到晚构思,绕篱欹石地推敲。只有苦心作诗的人才有此真切的体会。颔联“毫端蕴秀临霜与,口角噙香对月吟”,俏丽、秀美,只有锦心秀口之人,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诗句。 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诗中所题写的都是平素的哀怨,有谁能理解这感伤的心情呢?这分明是借“咏菊”在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怀。也只有黛玉才如此多愁善感,又不被一些人理解。尾联“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菊花的高洁品格,自从受到诗人陶渊明的好评之后,一直被世人议论至今。陶渊明爱菊是出了名的,以此作结,可谓奇思妙想的神来之笔。
林黛玉出生在一个世袭侯爵、支庶不盛的书香门第、“清贵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和封建礼教的教育,由于家庭的熏陶和不幸遭遇以及成长环境的影响,林黛玉有着较好的文化素质和封建道德的修养,为她打下了扎实的写作功底和思想基础。她酷爱写诗,兴趣浓厚,以诗为乐,借诗抒怀。她经常挂霜披露,陪星伴月,吟诗填词,有时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从中寻求生活的乐趣,弥补空虚的心灵。她的愁苦无人理解和倾诉,只有寄予诗中,加以宣泄。
林黛玉少年就失去了父母,她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对她的性格培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使她养成了多愁善感,孤独忧寞,傲世妒恶的性格,成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曹公安排的菊花诗,也正符合她的.这一性格特点。
林黛玉十分喜爱菊花,喜欢菊花的情怀,喜欢菊花的高洁,喜欢菊花的孤寞,喜菊花的傲世,喜欢菊花的清香,喜欢菊花的淡雅。她把菊花作为自己挚友,经常与菊花轻轻地诉说心中的积郁、哀怨。有时她也在赏菊中,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和畅想,但是,只不过是梦中的期盼。
曹公的这些诗篇,进一步突出了林黛玉这个孤苦伶仃、寄人篱下而又孤标傲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与那些市侩之人为伍的贵族少女的艺术形象和处世心态。林黛玉不满封建礼教的重压和奴役,但又只身单薄,无力反抗,遂与宝玉成为志同道合的一对情人。曹公安排她的诗,风格别致而又满含哀怨,极其符合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其中,《咏菊》、《问菊》、《菊梦》,都非常有代表性。这些清丽而带有明显个性的诗句,就是在前人的咏菊诗里也是不多见的。对刻画林黛玉这个悲情人物,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绮罗香·咏春雨》诗词鉴赏
绮罗香
咏春雨
史达祖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烛深夜语。
这首词题为“咏春雨”,但全篇不出现一个“雨”字,“雨”的形象却鲜明地呈现于读者面前;而且在写春雨中贯注着浓郁的怀人情思,情景交融,韵味隽永。上片从描绘春雨中写怀人,下片从写怀人中摹春雨。全篇紧扣“春雨”,中心突出;且抓住春雨特征,多侧面、多角度来开展,写景层层烘托,抒情步步深入。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本来雨中看花观柳是别有情致的,但这里花是被欺的,柳是被困的!这实际上隐藏着作者的心灵重压。这两句从感觉和视觉上绘出浓密的雨意。“千里偷催春暮”,更从空间上扩展出春雨绵绵,迷漫广阔,阻沉郁闷的意境,与词人的心情是调协的。“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冥迷”与“做冷”“将烟”照应,“尽日”与“千里”对举,“千里”写空间广,“尽日”写时间长。在这阵日阴沉的气氛里,人的心境怎样?这里明点出个“愁”字来了。这一层从大背景来总写春雨造成的氛围。下面就从物与人对春雨的反应感受来写。“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粉重”“泥润”都是春雨给的;“宿西园”“归南浦”是蝶与燕的不同反应,乃物性;一“惊”一“喜”却是赋予人情。第一层写春雨中的花和柳,这一层写春雨中的蝶和燕,从不同侧面铺叙描写了这幅斑斓多彩的春雨图。第三层写到人了。“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一个“最”字,道出心中秘奥。上两层都不过是衬托,这层才讲到点子上。词人最怕的是绵绵春雨阻碍了蜜约佳期。这正是心灵重压的由来。这真象花被欺、柳被困一样难受。上片就是这样从春雨写到怀人的。
下片开头紧承上意,“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约会不成,则向江上遥望。“沉沉”比上片的“冥迷”显出更深更浓的阴暗,这正反映着词人心情沉重。“春潮带雨晚来急”,连“官渡”也没了,还有什么希望!这层写向水上望产生之情,下一层则写向山上望触发之感。“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透过迷茫昏暗的雨暮,远山隐隐约约,就好象带泪的`佳人那妩媚的眉黛。由山想到人,而且是“和泪”的,为什么?一方面固然是眼前雨暮锁群峰之实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作者想到情人也一定因约会不成而伤心流泪。以上两层,一水一山,皆遥望所见,接下一层则是近看所及。“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春雨密,春潮急,带愁的落花随着流水片片飘去。一幅多么令人触目伤心的“催春暮”的图景啊?“流水落花春去也”,时光暗流,青春偷逝,人生有几个春天!是落红带愁还是词人带愁?融在一起了,正如姜夔说的“融情景于一家,会句意于两得”。近看这一层比远望那一层情感又深化了一步。而这个“愁”字与上片的“愁”字遥相呼应,但愁绪更浓了。到结尾来个“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烛深夜语”的甜蜜回忆,把怀人愁绪推向高潮。这句大概是从“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化用过来另立新意的吧。这样结尾,把读者引入一个更深邃的意境。
《红楼梦》诗词鉴赏:咏白海棠诗六首
贾探春诗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诗词鉴赏】
宝玉挨打后不久,贾政点了学差到外省公出,宝玉得到了“解放”,在大观园内“任意纵性的逛荡,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这时,探春忽然雅兴大发,写信给宝玉提议结社作诗。恰好贾菩孝敬宝玉两盆珍贵的白海棠,他们便借此成立了海棠诗社,上面是探春作的第一首诗。
作这类律诗约束很多,要讲究平仄,要押韵,要对仗等等。平仄和韵,必须严格遵守“平水韵”的规定,不能用错。“平水韵”分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声又分上平和下平),每声有若干韵部,共有1仍部,每部包含若干字。律诗通常要押平声韵,更严格的还要限韵,即指定押某几个字的韵。咏白海棠诗即限定必须用“十三元”部中的“门、盆、魂、痕、昏”五个字作韵脚。
咏海棠诸诗以及后面的咏菊诸诗,每一首都“诗如其人”,把大观园群芳每个人的思想、情趣、品格表现出来,同时作者曹雪芹也通过其中词句隐示了他们的命运.
探春这首诗也就是她本人的写照。“玉是精神难比洁”,正是“才自清明志自高”的同义语。“雪为肌骨易销魂”也是她“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形象的进一步描绘。芳心无力,使人联想到断线风筝;绢仙羽化,也使人联想到离家远嫁。探春把自己的情操赋予了白海棠,实际上是借白海棠咏叹自己。
薛宝钗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姻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诗词鉴赏】
海棠诗社由李纨自荐掌坛,并声明:“若是要推我作社长,我一个社长自然不够,必要再请两位副社长,就请菱洲(迎春别号)、藕树(惜春别号)二位学究来,一位出题限韵,一位誊录监场。亦不可拘定了我们三个人不作,若遇见容易些的题目韵脚,我们也随便作一首。你们四个都是要限定的。”李纨说的“四个”,即探春、宝钗、宝玉、黛玉,所以第一次作海棠诗的只有他们四位。
宝钗是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几乎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地步。虽然小时也偷读过《西厢记》一类的书,但在人前绝不流露;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1日的衣服,这是她“洗出”“胭脂”的注脚。“淡极始知花更艳”,表明她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美都充满了矜持和自信,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
“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直接指的是白海棠,有一条脂批说:“讽刺林、宝二人。”林、宝二人的名字都有“玉”字,他们确也“多愁”,这究竞是有意地影射呢,还是偶然的巧合?不好下断语,可聊备一说。
诗社社长李纨以为“要推宝钗这诗有身分”,这身分就是封建社会“淑女”的身分。宝钗既受了封建礼教深深的毒害,又用这种礼教去约束别人,并且自以为是在帮助人。她的悲剧就在于害已害人都不自觉。从本质上说,她不是恶人,更不是阴谋家,她的未来的遭遇也是值得同情的。
贾宝玉诗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沼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诗词鉴赏】
社长李纨评这首诗说:“怡红公子是压尾,你服不服?”宝玉说:“我的那首原不好了,这评的最公。”
宝玉的这首诗寓进和他关系最密切的两个人,就是宝钗和黛玉。
“出浴太真冰作影”,是借咏海棠咏宝钗。宝钗长得“肌肤丰泽”,和杨贵妃同具健康丰满的美。第三十回书中宝玉就曾以“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的话讥诮过额。“捧心西子玉为魂”,是借咏海棠咏黛玉。黛玉行动如“弱柳扶风”,和西施同具病态柔弱的美。第三回书中宝玉送黛玉的“顰颦”的称呼,就是“捧心而颦”的意思。“冰作影”是形容宝钗的肌肤,“玉为魂”是比喻黛玉的心灵。“晓风不散愁千点”,是暗示宝钗日后寡居时的苦闷;“宿雨还添泪一痕”,则显然是喻黛玉善哭。最后两句似乎是合说钗、黛都对宝玉大有情意,但结局都不好。
我们这样分析这首诗,不是说宝玉已经预知了未来,而是说曹雪芹为宝玉拟作这首诗时,有意暗示了这些内容。其他人的诗亦与此同。
林黛玉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诗词鉴赏】
别人都交卷了,黛玉还没作。李纨催她,她提笔一挥而就,掷给李纨等人,表现了黛玉才思特殊的敏捷。
和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相反,黛玉是“半卷湘帘半掩门”,任性任情,并不特别珍视贵族小姐的身分。“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她以白海棠自比,有梨花的洁白,有梅花的馨香。“月窟仙人”不就是“绛珠仙子”吗?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多么可怜。满腹的心事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
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李纨从“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四平八稳的宝钗的诗评为第一了。只有最理解黛玉的宝玉理解了她的诗的内蕴,要求重新评价薛、林诗的高下,被李纨顶了回去。
史湘云诗
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情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
其二
蘅芷价通萝薛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诗词鉴赏】
海棠诗社刚成立时,湘云不在场。过后,宝玉特意把湘云请来。湘云来后,兴头极高,立即依韵和了如上两首。
湘云是十二钗中的重要人物之一,除了黛玉,宝钗就要数到她。她像宝钗一样健美,像黛玉一样聪明,是一个介于薛、林之间的人物。
第一首里的“自是霜娥偏爱冷”、“秋阴捧出何方雪”,隐指吃“冷香丸”的冷美人薛宝钗;“非关倩女亦离魂”、“雨渍添来隔宿痕”,隐指在苦恋中魂牵梦惹、沼渍不干的林黛玉。第二首里,为“悲秋”而“断魂”的是林黛玉。被“晶帘”隔破的花影,也很容易令人联想起“水中月”、“镜中花”之类关于宝、黛爱情的判词。相对的,花难寻偶、玉烛滴泪等句,也像是隐指宝钗未来的“寡居”生活。
湘云的诗说了宝钗,又说了黛玉,也就等于说了她自己。虽然我们已无法知道曹雪芹如何写她的结局的具体情节,但“湘江水逝楚云飞”、“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等判词已说明了她的结局同样是凄惨的。她将像黛玉那样为婚姻悲剧而哭泣,像宝钗那样过孤寂无着的生活,当然情节不会雷同。
细细琢磨,可知曹雪芹为书中人物代拟的这些诗用了苦心,读者不可忽略其寓意。因为这些诗既要咏物,又要加进寓意,两面都要兼顾,诗意就要朦胧些,不会丁是丁、卯是卯那样确定,所以我们理解时也不可太凿。
《红楼梦》中咏菊花的诗词及其鉴赏
1、宝钗(蘅芜君)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
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
【诗词鉴赏】
第三十八回写贾母领着众女眷在藕香树赏花饮酒吃螃蟹,欢乐非凡。
宝玉和众小姐们酒足蟹饱之后,诗兴大发,分题作了十二首咏菊诗,宝钗作了第一首。咏菊诗用韵与咏白海棠诗稍不同,即不限韵,各人可自由选择韵脚。这一首用的是“四支”韵。对这首诗,探春评价说:“到底要算荡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烘染出来了。”确实,这是最精彩的两句。
咏菊诗,把菊花拟人化了。忆菊,其实是忆人。宝钗这首诗预示了她未来独居时的“闷思”、“断肠”的凄凉情绪。这样看,她所忆的人就是离家出走的宝玉了。因为诗只是朦胧地表达一种情绪,不好把每一句都座实,绝对肯定它暗示的就是什么。古人说“诗无达访”,就是这个意思。
2、宝玉(怡红公子)
访菊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枝头。
【诗词鉴赏】
咏菊诸诗是以诗的内容排顺序的。宝钗说:“起首是《忆菊》;忆之不得,故访,第二是《访菊》;访之既得,便种,第三是《种菊》;种既盛开,故相对而赏,第四是《对菊》;相对而兴有余,故折来供瓶为玩,第五是《供菊》;既供而不吟,亦觉菊无彩色,第六便是《咏菊》;既入词章,不可不供笔墨,第七便是《画菊》;既为菊如是碌碌,究竟不知菊有何妙处,不禁有所问,第八便是《问菊》;菊如解语,使人狂喜不禁,第九便是《簪菊》;如此人事虽尽,犹有菊之可咏者,《菊影》《菊梦》二首续在第十第十一;末卷便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这便是三秋的妙景妙事都有了。”宝玉选作了第二、三首。《访菊》这首用的是“十一尤”韵。
贾政不在家,宝玉无拘无束地同众姊妹在大观园内尽情玩乐,这是他生活中最惬意的时刻,诗中充满富贵闲人的情趣。“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他得意极了。
3、湘云(枕霞旧友)
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诗词鉴赏】
在十二首咏菊诗中,这一首被评为第五,属上乘之作。用的是“十二侵”韵。
史湘云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颇具男性气度。“科头”是不戴帽子,只能是男人的形象;古代女孩子没有帽子,无所谓“科头”。但这是作诗,是遣兴取乐,诗人尽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是男人。湘云从小就喜爱男装,甚至有一次贾母竞把她误认成宝玉。第六十三回书中写道:“湘云素习憨戏异常,她也最喜武扮的,自己每每束蛮带,穿折袖。”在诗中,湘云以一个男性抒情主人公出现,正表现了她豪爽不羁的潇洒风度。
4、湘云(枕霞旧友)
供菊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诗词鉴赏】
供菊,是把菊花插在花瓶中作摆设来赏玩。这首被评为第六。用的是“十一尤”韵。
弹琴饮酒,赏菊吟诗,蔑视富贵,佯狂傲世,颇具陶潜一类名士的风度。黛玉很欣赏湘云这首诗,她评论说:“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未供之先,意思深透。”所谓“背面傅粉”,就是用了倒插笔的手法,写完插瓶的菊花后再写原来在园中赏菊的情景。这就扩大了诗的意境,丰富了吟咏的`内容。
5、黛玉(潇湘妃子)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诗词鉴赏】
黛玉“魁夺菊花诗”,她的三首咏菊诗是十二首咏菊诗之冠,而这一首又是三首之冠,被评为第一。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人美、花美、景美、情美、诗美,合诸美于两句诗中,构思新颖,造句巧妙,确实是精彩的咏菊诗句。“满纸自怜题素怨”,写出了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状;“片言谁解诉秋心”,道出了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最后把同菊花关系最深的诗人陶渊明拉出来,歌咏菊花的亮节高风,也把自己高洁的品格暗示出来了。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译文注释
①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②项:颈的后部。这里指鹅的脖子。
③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④拨:划动,拨开。
原文大意
鹅呀,弯曲着脖子对天高歌。一身雪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骆宾王(约640—684以后)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早年丧父,家境穷困。龙朔(唐高宗年号,公元661—663年)初,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后拜奉礼郎,
曾从军西域,又入蜀从征云南。返京后,任武功主簿,转明堂主簿,迁侍御史。被诬入狱,遇赦后出为临海丞。为徐敬业草讨武檄文,讨武兵败,逃亡不知所终。
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其为五律,精工整炼,不在沈、宋之下,尤擅七言长歌,排比铺陈,圆熟流转,或被誉为“绝唱”。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无论从什么角度和方面看,在艺术上,这首诗都是堪称一绝的。
★ 咏竹诗词
★ 诗词鉴赏
★ 《咏鹅》古诗鉴赏
★ 咏中华白海豚诗词
★ 李白诗词鉴赏
★ 诗词一组鉴赏
★ 唐宋诗词鉴赏
★ 李隆基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