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京途中遇雪》原文及注释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宁采臣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赴京途中遇雪》原文及注释(共含7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宁采臣”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赴京途中遇雪》原文及注释

篇1:《赴京途中遇雪》原文及注释

作者:唐·孟浩然

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

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

落雁迷沙渚,饥乌集野田。

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

篇2:《赴京途中遇雪》原文及注释

①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山南采访使本郡守昌黎韩朝宗谓浩然间代清律,置诸周行,必咏穆如之颂,因入秦,与偕行,先扬于朝,与期约日引谒。及期,浩然会寮友,文酒讲好甚适。或日:‘子与韩公预诺而怠之,无乃不可乎?’浩然叱曰:‘业已饮矣,身行乐耳,遑恤其他。’遂毕席不赴。”可知浩然因韩朝宗之荐,尝入京,其时韩为山南东道采访使。本诗云“迢递秦京道”,则此行乃赴长安。考玄宗行止,惟开元二十一年在长安,二十二年正月至二十四年九月皆在洛阳。则韩偕浩然入京必在二十一年。或谓此诗开元十六年进京赴考时作,然唐代科考,乡贡进士例于十月二十五日集尚书省,而浩然诗云“苍茫岁暮天”,其非赴考,至为显然。

②迢递:远貌。

③穷阴:言阴霾极重。连晦朔:自月初至月末。晦,月之末。朔,月之初。

④满:全诗校:“一作遍。”

⑤集:全诗校:“一作噪。”

篇3:关于雪的诗句——《赴京途中遇雪》

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

落雁迷沙渚,饥乌集野田。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

篇4:关于雪的诗句——《赴京途中遇雪》

迢递:遥远的样子。 秦京:京城长安原属秦地,故称。 秦京道:通往长安的大道。

岁暮:年终。渚(zhu):水中的小块陆地。 乌:乌鸦。

穷阴:连续阴天的日子。 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篇5:关于雪的诗句——《赴京途中遇雪》

首联“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通往京城长安的路还很长,诗人抬头看天,满眼苍茫。

“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写出诗人在仕途上积极地迈出了第一步上京赶考,但前途未卜,路途遥远,真是“又是黄昏独自愁”。“苍茫”既是下雪的前兆,也是作者心情的忐忑的表现。“岁暮天”点明了时令,暮色苍茫增添了诗人的几分愁绪,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题目“遇雪”,但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为下文写下雪作铺垫。

颔联“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成连续几日阴天,这雪下得够大,致使“积雪满山川”。此联描写了两个意象“积雪的山”“冰冻的河”与诗题相合,营造了苍茫寂寥的意境。

颈联“落雁迷沙渚,饥乌噪野田。”在冰天雪地里大雁,为了活着,在雪地里觅食,但雪实在太大了,茫茫的沙渚无处可觅,仿佛是迷失了方向。一群饥饿的乌鸦积满大雪田野里叽叽喳喳的鸣叫不停。由于满山积雪,低飞的大雁找不到沙渚栖宿,饥饿的乌鸦在野田里觅食。

落雁应是作者自喻,落沙渚是为了觅食,然后再继续前行,但落雁却找不到食物。诗人赴京科举,也不正像“落雁”一样迷失吗?作者在描写雁和乌的手法上不同,雁落是为了觅食,比较含蓄,没直说。对乌鸦则直接用了“饥”字,饥饿的乌鸦肯定会叽叽喳喳叫,对比很强烈,用意明显,暗示自己很不情愿参加科举意愿和科场争夺激烈的担忧。

“噪”字用得巧妙,以声衬静,突出环境的苍凉。“饥乌”这个意象隐含了愁的意蕴,为“客愁”作铺垫。暗示诗人对赴京赶考前途未卜的担心和茫然。此联有版本为“落雁迷沙渚,饥乌集野田。”“集”是聚集之意,突出了乌鸦之多,暗合了诗人愁绪之浓。无论是用“噪”还是用“集”均不失为妙笔。

尾联“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诗人把自己当“客”,隐隐约约再一次表明了自己这次科举的不情愿。“空”字传达的就是茫然。“不见有人烟”是实写,实写的背后是诗人在诉说孤独。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路途之遥,千里迢迢,以鸦为伴的孤独之愁,以及极不情愿赴京赴考试时的茫然心态。

《赴京途中遇雪》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篇6:赴京途中遇雪,赴京途中遇雪孟浩然,赴京途中遇雪的意思,赴京途中遇雪赏析

赴京途中遇雪,赴京途中遇雪孟浩然,赴京途中遇雪的意思,赴京途中遇雪赏析 -诗词大全

赴京途中遇雪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体裁:五律   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

落雁迷沙渚,饥乌集野田。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

篇7:《赴京途中遇雪》的全诗赏析

关于《赴京途中遇雪》的全诗赏析

“落雁迷沙渚,饥乌噪野田。”这两句写在冰天雪地里大雁,为了活着,在雪地里觅食,但雪实在太大了,茫茫的沙渚无处可觅,仿佛是迷失了方向。一群饥饿的乌鸦积满大雪田野里叽叽喳喳的鸣叫不停。由于满山积雪,低飞的大雁找不到沙渚栖宿,饥饿的乌鸦在野田里觅食。“迷”,辨认不清,迷失找不到,表面写落雁找不到沙渚,实则衬托作者的前路迷茫;“噪”,借乌鸦的嘎嘎鸣叫,表明作者心情烦躁。全句暗示了作者对赴京应试前途未卜的担忧和茫然。

出自孟浩然《赴京途中遇雪》

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

落雁迷沙渚,饥乌噪野田。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

注释

迢递:遥远的样子。 秦京:京城长安原属秦地,故称。 秦京道:通往长安的大道。

岁暮:年终。渚(zhu):水中的小块陆地。 乌:乌鸦。

穷阴:连续阴天的日子。 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赏析

公元726年,38岁的孟浩然游扬州,路经武汉,与李白狭路相逢。此时的李白26岁,意气风发,激动的李白写下了名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许是受到了李白的影响,也许是自己几经考虑的结果,公元727的冬,40岁的孟浩然积极地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赴京赶考。途中遇雪,孟浩然有感而发。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路途之遥,千里迢迢,以鸦为伴的孤独之愁,以及极不情愿赴京赴考试时的茫然心态。

首联“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通往京城长安的路还很长,诗人抬头看天,满眼苍茫。

“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写出诗人在仕途上积极地迈出了第一步上京赶考,但前途未卜,路途遥远,真是“又是黄昏独自愁”。“苍茫”既是下雪的前兆,也是作者心情的忐忑的表现。“岁暮天”点明了时令,暮色苍茫增添了诗人的几分愁绪,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题目“遇雪”,但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为下文写下雪作铺垫。

颔联“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成连续几日阴天,这雪下得够大,致使“积雪满山川”。此联描写了两个意象“积雪的山”“冰冻的河”与诗题相合,营造了苍茫寂寥的意境。

颈联“落雁迷沙渚,饥乌噪野田。”在冰天雪地里大雁,为了活着,在雪地里觅食,但雪实在太大了,茫茫的沙渚无处可觅,仿佛是迷失了方向。一群饥饿的乌鸦积满大雪田野里叽叽喳喳的鸣叫不停。由于满山积雪,低飞的`大雁找不到沙渚栖宿,饥饿的乌鸦在野田里觅食。

落雁应是作者自喻,落沙渚是为了觅食,然后再继续前行,但落雁却找不到食物。诗人赴京科举,也不正像“落雁”一样迷失吗?作者在描写雁和乌的手法上不同,雁落是为了觅食,比较含蓄,没直说。对乌鸦则直接用了“饥”字,饥饿的乌鸦肯定会叽叽喳喳叫,对比很强烈,用意明显,暗示自己很不情愿参加科举意愿和科场争夺激烈的担忧。

“噪”字用得巧妙,以声衬静,突出环境的苍凉。“饥乌”这个意象隐含了愁的意蕴,为“客愁”作铺垫。暗示诗人对赴京赶考前途未卜的担心和茫然。此联有版本为“落雁迷沙渚,饥乌集野田。”“集”是聚集之意,突出了乌鸦之多,暗合了诗人愁绪之浓。无论是用“噪”还是用“集”均不失为妙笔。

尾联“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诗人把自己当“客”,隐隐约约再一次表明了自己这次科举的不情愿。“空”字传达的就是茫然。“不见有人烟”是实写,实写的背后是诗人在诉说孤独。

醉翁亭记 原文及注释

蜀道难原文及注释

《孟母三迁》原文及注释

鸿门宴原文及翻译注释

无题原文及翻译注释

世说新语原文注释及翻译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注释

《相思》唐诗原文及注释

孟母三迁原文及翻译注释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注释

《赴京途中遇雪》原文及注释(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赴京途中遇雪》原文及注释,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