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稹《思归乐》原文及注释(共含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s270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元稹《思归乐》原文及注释
作者简介
元稹,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人。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唐宪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等职。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他遭到这次打击后,转与宦官和权贵妥协,并通过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荐,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一度出任宰相。不久,调任同州刺史。文宗太和时,任武昌军节度使,死于任上,年五十三。
元稹和白居易是好朋友,他们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文学主张与白居易相近,提倡杜甫“即事名篇,无复倚傍”的精神,推动了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写过一些《乐府古题》和《新题乐府》,借用乐府的体裁,自出新意,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他还写过不少古诗和律诗,其中也有讽刺现实的,称作“古讽”、“律讽”。此外,他还写过不少古今体艳诗和悼亡诗,言浅情深,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他的《离思诗·其四》、《遣悲怀三首》都是其悼亡诗中的名篇。其中诗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成为传颂千古的名句。
元稹的.诗在当时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有《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
元稹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但深度广度都不及白居易。诗的风格与白居易相近,都有语浅情深的特点。
思归乐
元稹
山中思归乐,尽作思归鸣。尔是此山鸟,安得失乡名。
应缘此山路,自古离人征。阴愁感和气,俾尔从此生。
我虽失乡去,我无失乡情。惨舒在方寸,宠辱将何惊。
浮生居大块,寻丈可寄形。身安即形乐,岂独乐咸京。
命者道之本,死者天之平。安问远与近,何言殇与彭。
君看赵工部,八十支体轻。交州二十载,一到长安城。
长安不须臾,复作交州行。交州又累岁,移镇广与荆。
归朝新天子,济济为上卿。肌肤无瘴色,饮食康且宁。
长安一昼夜,死者如陨星。丧车四门出,何关炎瘴萦。
况我三十二,百年未半程。江陵道涂近,楚俗云水清。
遐想玉泉寺,久闻岘山亭。此去尽绵历,岂无心赏并。
红餐日充腹,碧涧朝析酲。开门待宾客,寄书安弟兄。
闲穷四声韵,闷阅九部经。身外皆委顺,眼前随所营。
此意久已定,谁能求苟荣。所以官甚小,不畏权势倾。
倾心岂不易,巧诈神之刑。万物有本性,况复人性灵。
金埋无土色,玉坠无瓦声。剑折有寸利,镜破有片明。
我可俘为囚,我可刃为兵。我心终不死,金石贯以诚。
此诚患不至,诚至道亦亨。微哉满山鸟,叫噪何足听。
注释
① 失乡名:指以“思归”为名。
② 方寸:指心。心处胸中方寸之间,故云。《列子·仲尼篇》:“文挚乃命龙叔背明而立,文挚自后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
③ 浮生:以人生在世,虚浮不定,因称为浮生。《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大块:大自然。《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亦自然之称也。”
④ (一作身)。(寻丈:指八尺到一丈间之长度。寻,古代长度单位,多指八尺。《诗·鲁颂·閟宫》:“是断是度,是寻是尺。”毛传:“八尺曰寻。”)
⑤ 咸京:原指秦都咸阳,此借指唐都长安。
⑥ 殇:未成年而死。《仪礼·丧服》:“子女子子之长殇中殇。”郑玄注:“殇者,男女未冠笄而死可殇者。”彭:即彭祖,传说彭祖善养生,懂导引之术,寿至八百岁,因封于彭,故名。事详汉刘向《列仙传·彭祖》。
⑦ 赵工部:指赵昌,字洪祚,天水(今属甘肃)人。宪宗即位,加检校工部尚书。事详新、旧《唐书》本传。
⑧ 交州:《旧唐书·地理四·岭南道》(卷四一):“安南都督府:隋交趾郡,武德五年改为交州总管府……调露元年八月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治所在今越南河内市。
⑨ (一作移镇值江陵)。(“移镇”句:广与荆,原作“值江陵”,据蜀本、卢本、杨本、全诗改。《旧唐书·赵昌传》:“宪宗即位……寻转户部尚书,充岭南节度。元和三年,迁镇荆南。”岭南节度使之治所在广州)
⑩ “归朝”句:赵昌元和九年卒,“新天子”当指宪宗。然赵昌出镇岭南与荆南,均在元和初年。元稹此处叙事似有不确。
⑾ 上卿: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者为上卿。
⑿ 一:原作“如”,据蜀本、卢本、杨本、全诗改。
⒀ 玉泉寺:在今湖北当阳县玉泉山东麓。《方舆胜览·荆门军》(卷二九):“玉泉寺:在当阳县西南二十里玉泉山。陈光大中,浮屠智觊自天台飞锡来居此山。寺雄于一方,殿前有金龟池,胜甲天下。”《全唐文》卷六八四董侹《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玉泉寺覆船山,东去当阳三十里……陈光大中,智顗禅师者至自天台……”
⒁ 岘山亭:在今湖北襄樊市南。《太平御览》卷一九四引《襄江记》:“岘山亭,在襄阳县东一十里,今基迹尚存。”
⒂ 一作久欲登斯
⒃ 红餐:赤米所做之米饭。赤米,米之粗恶者。宋程大昌《演繁露·赤米》:“案,赤米今有之,俗称红霞米,田之高卬者,乃以种之,以其早熟且耐旱也。”
⒄ 析酲:醒酒。酲,《玉篇·酉部》:“酲,醉未觉也。”
⒅ 四声韵:运用古代汉语之四声创作近体诗之规则。四声,指古代汉语之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四声明确自觉地被用于诗歌创作,始于南朝齐梁年间,至唐得到广泛应用。
⒆ 九部经:佛教把全部佛经依据体裁及内容分为十二类,称为‘十二部经’。《释氏要览》卷中《十二分教》:“亦云十二部经:一修多罗(契经),二祇夜(应颂),三和伽罗(授记),四伽他(调颂),五尼陀罗(因缘),六优陀那(自说),七伊帝目多(本事),八阇陀伽(本生),九毗佛略(方广),十阿浮达摩(未有),十一婆陀(譬喻),十二优婆提舍(论议)。若小乘只有九部,无自说、授记、方广等。”
⒇ 金埋:蜀本、卢本作“珠碎”,似是。
(21) 俘为囚:蜀本、卢本作“囚为俘”。
(22) 刃为兵:被敌人杀死。刃,杀;兵,战死。《释名·释丧志》:“战死曰兵。”《礼记·曲礼下》:“死寇曰兵。”
(23) (一作立)。(至:原作“立”,据蜀本、卢本、杨本、全诗改)
(24) 诚至:原作“虽困”,据蜀本、卢本、杨本、全诗改。
元稹
山中思归乐,尽作思归鸣。尔是此山鸟,安得失乡名。
应缘此山路,自古离人征。阴愁感和气,俾尔从此生。
我虽失乡去,我无失乡情。惨舒在方寸,宠辱将何惊。
浮生居大块,寻丈可寄形。身安即形乐,岂独乐咸京。
命者道之本,死者天之平。安问远与近,何言殇与彭。
君看赵工部,八十支体轻。交州二十载,一到长安城。
长安不须臾,复作交州行。交州又累岁,移镇广与荆。
归朝新天子,济济为上卿。肌肤无瘴色,饮食康且宁。
长安一昼夜,死者如陨星。丧车四门出,何关炎瘴萦。
况我三十二,百年未半程。江陵道涂近,楚俗云水清。
遐想玉泉寺,久闻岘山亭。此去尽绵历,岂无心赏并。
红餐日充腹,碧涧朝析酲。开门待宾客,寄书安弟兄。
闲穷四声韵,闷阅九部经。身外皆委顺,眼前随所营。
此意久已定,谁能求苟荣。所以官甚小,不畏权势倾。
倾心岂不易,巧诈神之刑。万物有本性,况复人性灵。
金埋无土色,玉坠无瓦声。剑折有寸利,镜破有片明。
我可俘为囚,我可刃为兵。我心终不死,金石贯以诚。
此诚患不至,诚至道亦亨。微哉满山鸟,叫噪何足听。
注释
① 失乡名:指以“思归”为名。
② 方寸:指心。心处胸中方寸之间,故云。《列子·仲尼篇》:“文挚乃命龙叔背明而立,文挚自后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
③ 浮生:以人生在世,虚浮不定,因称为浮生。《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大块:大自然。《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亦自然之称也。”
④ (一作身)。(寻丈:指八尺到一丈间之长度。寻,古代长度单位,多指八尺。《诗·鲁颂·閟宫》:“是断是度,是寻是尺。”毛传:“八尺曰寻。”)
⑤ 咸京:原指秦都咸阳,此借指唐都长安。
⑥ 殇:未成年而死。《仪礼·丧服》:“子女子子之长殇中殇。”郑玄注:“殇者,男女未冠笄而死可殇者。”彭:即彭祖,传说彭祖善养生,懂导引之术,寿至八百岁,因封于彭,故名。事详汉刘向《列仙传·彭祖》。
⑦ 赵工部:指赵昌,字洪祚,天水(今属甘肃)人。宪宗即位,加检校工部尚书。事详新、旧《唐书》本传。
⑧ 交州:《旧唐书·地理四·岭南道》(卷四一):“安南都督府:隋交趾郡,武德五年改为交州总管府……调露元年八月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治所在今越南河内市。
⑨ (一作移镇值江陵)。(“移镇”句:广与荆,原作“值江陵”,据蜀本、卢本、杨本、全诗改。《旧唐书·赵昌传》:“宪宗即位……寻转户部尚书,充岭南节度。元和三年,迁镇荆南。”岭南节度使之治所在广州)
⑩ “归朝”句:赵昌元和九年卒,“新天子”当指宪宗。然赵昌出镇岭南与荆南,均在元和初年。元稹此处叙事似有不确。
⑾ 上卿: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者为上卿。
⑿ 一:原作“如”,据蜀本、卢本、杨本、全诗改。
⒀ 玉泉寺:在今湖北当阳县玉泉山东麓。《方舆胜览·荆门军》(卷二九):“玉泉寺:在当阳县西南二十里玉泉山。陈光大中,浮屠智觊自天台飞锡来居此山。寺雄于一方,殿前有金龟池,胜甲天下。”《全唐文》卷六八四董侹《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玉泉寺覆船山,东去当阳三十里……陈光大中,智顗禅师者至自天台……”
⒁ 岘山亭:在今湖北襄樊市南。《太平御览》卷一九四引《襄江记》:“岘山亭,在襄阳县东一十里,今基迹尚存。”
⒂ 一作久欲登斯
⒃ 红餐:赤米所做之米饭。赤米,米之粗恶者。宋程大昌《演繁露·赤米》:“案,赤米今有之,俗称红霞米,田之高卬者,乃以种之,以其早熟且耐旱也。”
⒄ 析酲:醒酒。酲,《玉篇·酉部》:“酲,醉未觉也。”
⒅ 四声韵:运用古代汉语之四声创作近体诗之规则。四声,指古代汉语之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四声明确自觉地被用于诗歌创作,始于南朝齐梁年间,至唐得到广泛应用。
⒆ 九部经:佛教把全部佛经依据体裁及内容分为十二类,称为‘十二部经’。《释氏要览》卷中《十二分教》:“亦云十二部经:一修多罗(契经),二祇夜(应颂),三和伽罗(授记),四伽他(调颂),五尼陀罗(因缘),六优陀那(自说),七伊帝目多(本事),八阇陀伽(本生),九毗佛略(方广),十阿浮达摩(未有),十一婆陀(譬喻),十二优婆提舍(论议)。若小乘只有九部,无自说、授记、方广等。”
⒇ 金埋:蜀本、卢本作“珠碎”,似是。
(21) 俘为囚:蜀本、卢本作“囚为俘”。
(22) 刃为兵:被敌人杀死。刃,杀;兵,战死。《释名·释丧志》:“战死曰兵。”《礼记·曲礼下》:“死寇曰兵。”
(23) (一作立)。(至:原作“立”,据蜀本、卢本、杨本、全诗改)
(24) 诚至:原作“虽困”,据蜀本、卢本、杨本、全诗改。
山中思归乐,尽作思归鸣。尔是此山鸟,安得失乡名。
应缘此山路,自古离人征。阴愁感和气,俾尔从此生。
我虽失乡去,我无失乡情。惨舒在方寸,宠辱将何惊。
浮生居大块,寻丈可寄形。身安即形乐,岂独乐咸京。
命者道之本,死者天之平。安问远与近,何言殇与彭。
君看赵工部,八十支体轻。交州二十载,一到长安城。
长安不须臾,复作交州行。交州又累岁,移镇广与荆。
归朝新天子,济济为上卿。肌肤无瘴色,饮食康且宁。
长安一昼夜,死者如陨星。丧车四门出,何关炎瘴萦。
况我三十二,百年未半程。江陵道涂近,楚俗云水清。
遐想玉泉寺,久闻岘山亭。此去尽绵历,岂无心赏并。
红餐日充腹,碧涧朝析酲。开门待宾客,寄书安弟兄。
闲穷四声韵,闷阅九部经。身外皆委顺,眼前随所营。
此意久已定,谁能求苟荣。所以官甚小,不畏权势倾。
倾心岂不易,巧诈神之刑。万物有本性,况复人性灵。
金埋无土色,玉坠无瓦声。剑折有寸利,镜破有片明。
我可俘为囚,我可刃为兵。我心终不死,金石贯以诚。
此诚患不至,诚至道亦亨。微哉满山鸟,叫噪何足听。
思归乐古诗原文
《思归乐·山中思归乐》作者为唐朝诗人元稹。其古诗全文如下:
山中思归乐,尽作思归鸣。尔是此山鸟,安得失乡名。
应缘此山路,自古离人征。阴愁感和气,俾尔从此生。
我虽失乡去,我无失乡情。惨舒在方寸,宠辱将何惊。
浮生居大块,寻丈可寄形。身安即形乐,岂独乐咸京。
命者道之本,死者天之平。安问远与近,何言殇与彭。
君看赵工部,八十支体轻。交州二十载,一到长安城。
长安不须臾,复作交州行。交州又累岁,移镇广与荆。
归朝新天子,济济为上卿。肌肤无瘴色,饮食康且宁。
长安一昼夜,死者如陨星。丧车四门出,何关炎瘴萦。
况我三十二,百年未半程。江陵道涂近,楚俗云水清。
遐想玉泉寺,久闻岘山亭。此去尽绵历,岂无心赏并。
红餐日充腹,碧涧朝析酲。开门待宾客,寄书安弟兄。
闲穷四声韵,闷阅九部经。身外皆委顺,眼前随所营。
此意久已定,谁能求苟荣。所以官甚小,不畏权势倾。
倾心岂不易,巧诈神之刑。万物有本性,况复人性灵。
金埋无土色,玉坠无瓦声。剑折有寸利,镜破有片明。
我可俘为囚,我可刃为兵。我心终不死,金石贯以诚。
此诚患不至,诚至道亦亨。微哉满山鸟,叫噪何足听。
思归乐,思归乐元稹,思归乐的意思,思归乐赏析 -诗词大全
思归乐作者:元稹 朝代:唐 体裁:乐府 山中思归乐,尽作思归鸣。尔是此山鸟,安得失乡名。
应缘此山路,自古离人征。阴愁感和气,俾尔从此生。
我虽失乡去,我无失乡情。惨舒在方寸,宠辱将何惊。
浮生居大块,寻丈可寄形。身安即形乐,岂独乐咸京。
命者道之本,死者天之平。安问远与近,何言殇与彭。
君看赵工部,八十支体轻。交州二十载,一到长安城。
长安不须臾,复作交州行。交州又累岁,移镇广与荆。
归朝新天子,济济为上卿。肌肤无瘴色,饮食康且宁。
长安一昼夜,死者如陨星。丧车四门出,何关炎瘴萦。
况我三十二,百年未半程。江陵道涂近,楚俗云水清。
遐想玉泉寺,久闻岘山亭。此去尽绵历,岂无心赏并。
红餐日充腹,碧涧朝析酲。开门待宾客,寄书安弟兄。
闲穷四声韵,闷阅九部经。身外皆委顺,眼前随所营。
此意久已定,谁能求苟荣。所以官甚小,不畏权势倾。
倾心岂不易,巧诈神之刑。万物有本性,况复人性灵。
金埋无土色,玉坠无瓦声。剑折有寸利,镜破有片明。
我可俘为囚,我可刃为兵。我心终不死,金石贯以诚。
此诚患不至,诚至道亦亨。微哉满山鸟,叫噪何足听。
白居易和《思归乐》诗词原文
和《思归乐》 白居易 唐
山中不栖鸟,夜半声嘤嘤。
似道思归乐,行人掩泣听。
皆疑此山路,迁客多南征。
忧愤气不散,结化为精灵。
我谓此山鸟,本不因人生。
人心自怀土,想作思归鸣。
孟尝平居时,娱耳琴泠泠。
雍门一言感,未奏泪沾缨。
魏武铜雀妓,日与欢乐并。
一旦西陵望,欲歌先涕零。
峡猿亦无意,陇水复何情。
为入愁人耳,皆为肠断声。
请看元侍御,亦宿此邮亭。
因听思归鸟,神气独安宁。
问君何以然,道胜心自平。
虽为南迁客,如在长安城。
云得此道来,何虑复何营。
穷达有前定,忧喜无交争。
所以事君日,持宪立天庭。
虽有回天力,挠之终不倾。
况始三十余,年少有直名。
心中志气大,眼前爵禄轻。
君恩若雨露,君威若雷霆。
退不苟免难,进不曲求荣。
在火辨玉性,经霜识松贞。
展禽任三黜,灵均长独醒。
获戾自东洛,贬官向南荆。
再拜辞阙下,长揖别公卿。
荆州又非远,驿路半月程。
汉水照天碧,楚山插云青。
江陵橘似珠,宜城酒如饧。
谁谓遣谪去,未妨游赏行。
人生百岁内,天地暂寓形。
太仓一稊米,大海一浮萍。
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
尚达生死观,宁为宠辱惊?
中怀苟有主,外物安能萦。
任意思归乐,声声啼到明。
元稹《兔丝》原文注释及翻译
《兔丝》
元稹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
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翳荟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
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注释:
① 翳荟:草木茂盛可为障蔽。《文选·张华〈鹪鹩赋〉》:“翳荟蒙茏,是焉游集。”李周翰注:“翳荟蒙茏,蒿草茂密。”
② “桂树”句:传说谓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名曰吴刚,学仙有过,谪令常斫桂树,树创随合。事详《初学记》卷一引虞喜《安天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尺》。
③ “珊瑚”句:珊瑚是由珊瑚虫分泌之石灰质骨骼聚结而成之树枝状物。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八·珊瑚》:“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谓之珊瑚林……许慎《说文》云:‘珊瑚色赤,或生于海,或生于山。’据此说,则生于海者为珊瑚,生于山者为琅玕,犹可徵矣。”
④ 鹘:即隼,飞行迅速,善于袭击其他鸟类。李时珍《本草纲目·禽四·鸱》:“鹘,小于鸱,而最猛捷,能击鸠、鸽。”
⑤ 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之飞龙。大禹治水时,应龙曾以尾画地而成江河,导水入海。南朝梁任昉《述异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⑥ 飞茎:直生之枝条。《文选·潘岳〈河阳县作〉》:“落英陨林趾,飞茎秀陵乔。”张铣注:“飞茎,直生枝也。”
翻译
人生生活不能依倚别人,依靠倚赖别人的人大事不能成功。您看兔丝的藤蔓,依靠榛木丛或荆棘而生。
荆棘榛丛容易蒙茸茂密,各种飞鸟在里面撩拨搅乱人心似的鸣叫。下面有狐狸兔子的洞穴,奔跑也肆意纵横。注:本段诗句说明自己柔弱依靠别人会让奸邪的事物存在其中。
砍柴的少年将把荆榛树木砍去,柔软的'兔丝蔓和它们一起连带走了。即使茅密浓阴也生活的可耻,互相束缚的人到死都没有声名。注:本段说明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
桂树是从月亮中出来的,珊瑚是礁石上所生。杰出的鹘鹰飞过大海而饮食,飞龙升到天空而前行。
有灵性的事物本来就独特通达,不再相互纠缠绕萦。缠绕在一起的一直是什么呢?荆棘榛丛和飞空的茎藤。注:本诗说明不可学兔丝的生活方式,要象灵物那样特立独行。要做特立独达的君子,不可与群体小人为伍。
【作者简介】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父元宽,母郑氏。
元稹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风格】
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诗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
元代:张鸣善
洛阳花,梁园月,好花须买,皓月须赊。
花倚栏干看烂熳开,月曾把酒问团圆夜。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
复制下一首赞 45
咏物,写花,月亮,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洛阳赏花,到梁园赏月,好花应不惜钱去买,明月也应不惜钱去买。依着栏干观赏花开放得一片烂熳,举酒问明月为何如此团圆。月有圆有缺花有开有谢,想到人生最苦的事情莫过于离别。花谢了到了三春再开,月缺了到了中秋又圆,人去了什么时候能再来呢?
注释
①洛阳花:即洛阳的牡丹花。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称洛阳牡丹天下第一。
②梁园月:即梁园的月色。梁园,西汉梁孝王所建。孝王曾邀请司马相如、枚乘等辞赋家在园中看花赏月吟。
③月曾把酒问团圆夜:化用苏轼《水调歌头》词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④三春:孟春、仲春、季春。
赏析
这首小令的前六句写洛阳牡丹盛开和梁园赏月的胜景,以欢乐场面为下曲曲情做形象化的`铺垫.到七、八句笔锋一转,抒发感慨。“想人生最苦离别”,这大概是此曲曲题为《咏世》所要表达的本意。最后三句是进一层补充说明七、八两句的意思,用花落会再开,月缺有重圆来对比、衬托“人去了何时来也”。
此曲前面六句以对偶形式分咏花月,中间两句和后面三句,以花、月和人作对比,不但文字新巧,而且蕴含哲理意味,耐人咀嚼。
《季札观周乐》原文注释
季札观周乐(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原文】 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①。
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②”
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
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③”
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④。是其先亡乎?”
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⑤”
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⑥?”
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⑦。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
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⑧”
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
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
自《郐》以下无讥焉⑨。
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⑩!”
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11}!”
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12}。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13}。”
见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犹有憾{14}。”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濩》者,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15}。”见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16}?”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17}!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18}!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注释】 ①公子札:即季札,吴王寿梦第四子,有贤名。襄公二十九年,出访鲁、齐、晋、郑、卫诸国。来聘:来鲁国友好访问。古代诸侯与天子间、诸侯与诸侯间派使者问候叫聘。观:观赏。周乐:周天子的音乐。周成王曾把周天子的音乐赐给周公,鲁为周公的后代,所以保存这套音乐。
②工:指乐工。《周南》《召南》:《诗经》十五国风开始的诗歌,以下所歌诗篇均见《诗经》,不再一一注明。基之:指为王业奠定基础。未:指未成功。
③思而不惧:虽有愁思,却不惧。周之东:指周室往东迁。
④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指《郑风》多男女琐碎情事。已:太。弗堪:经受不住。意指民风日颓,无法挽回。
⑤泱泱:声音洪大。表东海者:此言太公姜尚封于齐,成为东海一带诸侯的表率。
⑥豳(bīn):即《豳风》,豳地的歌曲。荡乎:荡然、广阔貌。乐而不淫:指有所节制。周公之东:指周公东征。
⑦夏声:西方之声,秦在西,故云。
⑧沨沨(fēng):形容乐声和谐,婉转抑扬。
⑨郐:也写作“桧”。讥:评论。
⑩思而不贰:杜预注“思文、武之德,无叛贰之心”。怨而不言:虽有怨恨却没说出来。先王:指周初圣王。
{11}熙熙:和乐声。曲而有直体:指委婉而刚劲。体:质。
{12}至矣:美极了。直:正直。倨:傲慢。曲而不屈:委婉而不卑屈。携:通“隙”,指二心。迁:迁移:淫:淫邪。匮:用尽。宣:炫耀。施:施惠。不费:不滥施。取而不贪:以义取之,不贪婪。处:静。底:停滞。流:指放任自流。
{13}五声:宫、商、角、徵、羽。和:和谐。八风:八方之风。平:协调。度:序,指“五声”“八风”和而不乱。盛德:指周、鲁、商三颂所展现的美德。
{14}《象箾(shuò)》:武舞,箾是舞者所拿的竿(一说箫)。《南籥(yuè)》:文舞,篱为舞者所持的乐器,其形似笛。
{15}《韶濩(hù)》:商汤乐舞。宏:大。惭德:指德有欠缺,即以征伐取天下。
{16}《大夏》:禹之乐舞。不德:不自夸其恩德。修之:指创作《大夏》乐舞。
{17}《韶箾》:亦名《箫箾》,舜之乐舞。帱(dào):覆盖。载:装。
{18}虽:唯,语气助词。甚盛德:盛德已极。蔑:无。观止:已观赏到最高水平的乐舞,到此为止。
【鉴赏】 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国贤公子季札为替新任国君余祭谋求友好,奉命出使鲁国,随后又到齐、郑、卫、晋诸国。当其出访到鲁国时,请求演示、观赏周王室的音乐歌舞。本文即记叙了鲁国乐工演奏的顺序和季札对“周乐”的评价,从中可以看出,季札在音乐歌舞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不仅能欣赏到其中的高深乐理,而且能对各地的音乐歌舞作出准确的判断和中肯的评价。同时,又能恰切地把音乐歌舞与政治联系起来,从各地的民歌中分析出各国的政治得失,从四代乐舞中体味出舜、禹、汤、武王的政治教化。此外,本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春秋时期乐舞高度发达的状况以及艺术欣赏的水平和特点,可以称得上是一篇难得的艺术鉴赏精品。
《诗经》三百零五篇皆是乐歌,颂诗还伴有舞蹈。季札观乐,实际上是欣赏诗、声、容三个方面,所以其评论也涵括评乐、评诗、评舞在内,而以评乐为主干。首先,从季札透过乐声对自己感受到的诗所传达出的情感的评论和描述,可以看到其褒贬是以“和”为标准的'。如赞美《二南》“勤而不怨”、《卫风》“忧而不困”、《王风》“思而不惧”、《豳风》“乐而不淫”,其中最突出的是评《颂》,一连用了十四个“而”字,淋漓尽致地强调了其中由对立冲突的两面所达成的统一和谐之美;反之对《郑风》的“其细已甚”、与“和”相背离,则加以感慨否定。显然,从季札的评述中表现出的是一种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从“和”中寻美的审美观念。其次,季札的评述又是扣紧“德”的,从歌诗乐舞中观“德”。如评述《魏风》《唐风》《小雅》《大雅》《颂》《象箾》《南籥》《大夏》《韶箾》等莫不提到“德”,并以自己从中所体验到的不同程度的“德”来作为区分的标准,而“德至矣”则是歌、乐、舞所追求的政治、伦理意义。由此可知,本篇虽名为“观乐”,但实际正如杜预所指出的,是“依声以参时政”“论声以参时政”,从中观察、了解、体悟政治兴衰,阐明治国之道,而不单纯是关于诗、乐、舞的理论分析。
当然,因为在评述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文学艺术反映现实、表达情感方面的某些本质性的问题,所以本篇仍不失为在孔子之前论述诗、乐、舞的重要文献。而文章最后的“观止矣”一句,也即是本书书名《古文观止》的由来。
■妙评 季子之观乐,以音声论义理。
——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十一
“德”字是一篇骨干,“请观”是一篇关键,“为之歌”与“夫见舞”是一篇铺排,十数“哉”字是赞美口吻,歌处多用“乎”字是叹想神情,舞处叠用“也矣”是论断语气。只起手一段十一字是提挈一篇纲领,以下信乎顺叙,无应无结。而起承转合,顿挫抑扬,各得其妙,是不应之应,不结之结。纯乎文家化境,非复寻常笔墨所可到。逐段赞语,词皆无不精当,句调无一重复,尤为孓态极妍,读者务须一一寻绎,勿使囫囵吞过。
——清·余诚《古文释义新编》卷二
虞夏商周之所以兴,圣人之德之妙,列国之治乱,以闻音而辨之。当代卿大夫之贤才,及其终身得失,以一见而知之,心意识高,学博辞敏,春秋有二人乎!左氏为之传真,曲揭其胸中,摹绘其神吻,使其人如在目,声如盈耳。而文字首尾论人,直而婉朴;而文中论乐,悠扬顿宕,希微杳渺,态如云霞之恍惚无定,调如丝竹之皦绎成章。嗟呼!季子之贤,尚矣!苟非妙手,谁与传之?
——清·王源《左传评》卷七
★ 蜀道难原文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