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课文知识点人教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xixi6103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课文知识点人教版(共含6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xixi6103”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五年级数学课文知识点人教版

篇1:五年级数学课文知识点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归纳

知识点:倍数

问题:2的倍数有哪些?

2的倍数有:2,4,6,8 …

例1、小蜗牛找倍数(找出3的倍数)。

练习3、5的倍数有哪些?7的倍数呢?

5的倍数:

7的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 ),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 ),( )的倍数。

用字母表示因数与倍数的关系:a x b = c (a、b、c都是不为0的整数)a、b都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说一说:在0、3、4、7、15、16、77、31、62中择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1、根据算式:4×8=32

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的倍数?

2、根据算式:63÷7=9

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的倍数?

3、判断:1.2÷0.2=6我们能说0.2和6是1.2的因数;1.2是0.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吗?为什么?

小试牛刀

1. 填空:

(1)3×7=21,( )和( )是( )的因数,( )是( )和( )的倍数。

(2)72的因数是( ),最小倍数是( ),最小因数是( )。

(3)一个数(0除外),它的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 )。

2.判断:

(1)6是因数,30是倍数。 ( )

(2)因为8÷0.8=10,所以8是0.8和10的倍数,0.8和10是8的因数。 ( )

(3)一个数的因数一定小于这个数。 ( )

(4)甲数比乙数大,甲因数的个数比乙数多。

3、写出各数的因数或倍数。

因数 倍数(写出5个)

10 4

17 7

28 10

32 12

48 15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与性质知识点

把( )平均分成( )份,这样的( )份用( )表示。

把( )平均分成( )份,这样的( )份用( )表示。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例如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把它叫单位“1”。

把 看成单位“1”,每个 是 的1/4。

练习

每个茶杯是(这套茶杯)的( )分之( )。

每袋粽子是( )的( )分之( )。

每种颜色的跳棋是( )的( )分之( )。

阴影的方格是( )的( )分之( )。

二 分数单位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例如 ( )的分数单位是( ),( )的分数单位是( ),( )的分数单位是( )。

三 分数与除法

思考

1、把三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几个?

2、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几个?

3、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

3÷5= (块)

四 分数的分类(真分数与假分数)

( ) ( ) ( )

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小?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 1。

( ) ( )

( )

这些分数比 1 大,还是比 1 小?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 1 或等于 1。

练习

1. 下面的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3/5 1/6 6/6 3/4 13/6 2/7 1

真分数 假分数

2、

3、(1)写出分母是 7的所有真分数。

(2)写出分子是7的所有假分数 。

4、下面的说法对吗? 为什么?

(1)昨天妈妈买了 1 个西瓜,我一口气吃了 5/4 个。

(2)爷爷把菜地的 2/5 种了西红柿, 3/5 种了茄子, 1/5 种了辣椒。

(3)这块巧克力 我吃了1/6,表哥吃了5/6 。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计划

一、把知识分块,进行分类整理复习。

五年级数学一共七个单元,但是重点知识分为三块,一是计算类:小数乘除法和解简易方程;二是图形面积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以及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三是问题解决:小数乘除法的解决问题以及用方程解决问题。把知识分类也能让学生明了本册学习的重点内容,在练习时能对症下药,即题目到底是考查了哪一个知识点,这样学生面对一些陌生的题目时也不会手足无措。

二、多训练计算。

本学期的计算占的比重相当大,于是让每个学生都掌握计算法则,会计算每种类型的题目。最近一个月我每天会让学生做六道计算题。虽然让学生练习了,但是我做的并不好,检查不到位,只是让小组长把这个家庭作业落实,学生纠错率不高。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准备在课代表以及小组长的配合下,每天不定时抽查学生的家庭作业,并掌握每个学生的计算能力,程度的在基础计算上让学困生得分。

三、把每班学生按不同程度分类。

优等生、中等程度的学生、学困生。在复习时有所侧重,优等生在掌握基础题的同时,多做一些拔高的习题;中等生能够把基础知识、概念、计算做的非常扎实,拔高题并不做要求;学困生是个大难题,他们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甚至有厌学情绪,多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成功乐趣是重点,让他们有学习的欲望,基本的小数乘除法、简单的方程,一定要重复训练,对他们进行模式训练,记忆为主。

“一帮一计划“也有所改动,原来优等生带学困生,但是实施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在给学困生讲题时,极其不耐烦,总是听到有人抱怨认为很简单的题目也不会做,影响很不好,于是我大胆决定,让优等生帮助中等生,中等生带学困生,这样差距小一些,实施起来也比较容易些,而且发挥中等生的作用,一方面避免了有些中等生听不懂装懂,理解知识不透彻的坏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帮助别人他也能体验成功,对自身提高很有帮助。

最后,复习一定不要只顾做试卷而脱离课本,且不说期末考试的题目都是书上例题的变形,更重要的是课本上的习题都是基于课程标准的,不会超纲,有代表性,对于学生理解定义、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总之,期末复习一定要有计划性,根据本班学生制定一个具有时效性的计划,能对症下药,这样的复习应该会有比较显著的效果!

篇2:五年级数学课文知识点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

知识点:倍数

问题:2的倍数有哪些?

2的倍数有:2,4,6,8 …

例1、小蜗牛找倍数(找出3的倍数)。

练习3、5的倍数有哪些?7的倍数呢?

5的倍数:

7的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 ),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 ),( )的倍数。

用字母表示因数与倍数的关系:a x b = c (a、b、c都是不为0的整数)a、b都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说一说:在0、3、4、7、15、16、77、31、62中择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1、根据算式:4×8=32

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的倍数?

2、根据算式:63÷7=9

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的倍数?

3、判断:1.2÷0.2=6我们能说0.2和6是1.2的因数;1.2是0.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吗?为什么?

小试牛刀

1. 填空:

(1)3×7=21,( )和( )是( )的因数,( )是( )和( )的倍数。

(2)72的因数是( ),最小倍数是( ),最小因数是( )。

(3)一个数(0除外),它的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 )。

2.判断:

(1)6是因数,30是倍数。 ( )

(2)因为8÷0.8=10,所以8是0.8和10的倍数,0.8和10是8的因数。 ( )

(3)一个数的因数一定小于这个数。 ( )

(4)甲数比乙数大,甲因数的个数比乙数多。()

3、写出各数的因数或倍数。

因数 倍数(写出5个)

10 4

17 7

28 10

32 12

48 15

五年级上册数学《多边形的面积》练习题知识点

一、填空题

1.用字母表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 )和( )。

2. 2.3㎡=( )d㎡ 3200c㎡=( )d㎡

0.25㎡=( )c㎡ 6500平方米=( )公顷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都是1.4m,它的面积是( )㎡,和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

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0.3cm和0.4cm,斜边长0.5cm,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 )c㎡。

5.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40㎡,高是40m,底是( )m。

6.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

7.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32dm,那么它的边长是( )dm,面积是( )d㎡。

8.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6㎡,如果把它的底和高都缩小到原来的3倍,得到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

9.一个梯形的上底扩大2倍,下底也扩大2倍,高不变,那么它的面积扩大( )倍。

10.设计一个面积为24平方米的三角形,底为( ),高为( )。

二、判断题

1.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

2.两个花园的周长相等,它们的面积也一定相等。( )

3.一个三角形的底扩大2倍,高不变,它的面积也扩大2倍。( )

4.同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形状不一定相同,但它们的面积一定相等。( )

5.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纸片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三、选择题

1.一个平四边形的面积是4.2c㎡,高是2cm,底是( )cm。

A.2.1 B.1.05 C.2 D.4.2

2.学校篮球场占地面积约是0.6( )

A.公顷 B.平方米 C.米 D.平方千米

3.能拼成一个长方形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 )三角形。

A.锐角 B.等腰 C.钝角 D.直角

4.已知梯形的面积是45d㎡,上底是4dm,下底是6dm,它的高是( )dm。

A.9 B.4.5 C.2.25 D.45

5.等腰梯形周长是48厘米,面积是96平方厘米,高是8厘米,则腰长( )。

A.24厘米 B.12厘米 C.18厘米 D.36厘米

小学五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第一,树立自信,培养毅力。小学数学特别是高年级小学数学练习常有繁杂的计算,比较难懂和不易推理的证明,学生对此应有充足的信心,顽强的毅力和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做到善始善终。

第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课后练习的重要性。不论是预习练习,课堂练习,还是课后作业,复习练习,告知学生不能只满足于找到解题方法,或是简单的得到答案就好,而不动手具体练习一练,学生应避免犯“眼高手低”的毛病。课后实际联系不仅可以提高解答速度。掌握解题的技能技巧,而且,许多的新问题往往常在练习中出现,这样既能巩固知识要点,而且对我们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最有效地检验。

第三,养成勤思考、先思考,后解答,再检查的良好习惯。例如遇到一个题,特别是拿起来还没有具体解题思路的题目,学生不能盲目地进行练习和解答,无效计算只是徒劳无功,特别是在考试中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首先应深入领会题意,分清题意。弄清题目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思考,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最后再作解答。要切记的是,题目解答完毕后,必须进行反复的检查与验算。

第四,善观察,用技巧。对于一些创新性的题目,学生应该大胆联想,灵活运用公式,寻找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转具体为抽象,则可得巧解,似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篇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特性是相同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3.轴对称的性质: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以下性质:

(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类似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对称轴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4.轴对称图形的作用:

(1)可以通过对称轴的一边从而画出另一边;

(2)可以通过画对称轴得出的两个图形全等。

5.因数:整数B能整除整数A,A叫作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或约数。在自然数的范围内例:在算式6÷2=3中,2、3就是6的因数。

6.自然数的因数(举例):

6的因数有:1和6,2和3.

10的因数有:1和10,2和5.

15的因数有:1和15,3和5.

25的因数有:1和25,5.

7.因数的分类:除法里,如果被除数除以除数,所得的商都是自然数而没有余数,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我们将一个合数分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样的几个质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8.倍数:对于整数m,能被n整除(n/m),那么m就是n的倍数。如15能够被3或5整除,因此15是3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也就是说一个数的倍数的集合为无限集。注意:不能把一个数单独叫做倍数,只能说谁是谁的倍数。

9.完全数:完全数又称完美数或完备数,是一些特殊的自然数。它所有的真因子(即除了自身以外的约数)的和(即因子函数),恰好等于它本身。

10.偶数:整数中,能够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

11.奇数:整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

12.奇数偶数的性质:

关于奇数和偶数,有下面的性质:

(1)奇数不会同时是偶数;两个连续整数中必是一个奇数一个偶数;

(2)奇数跟奇数和是偶数;偶数跟奇数的和是奇数;任意多个偶数的和都是偶数;

(3)两个奇(偶)数的差是偶数;一个偶数与一个奇数的差是奇数;

(4)除2外所有的正偶数均为合数;

(5)相邻偶数公约数为2,最小公倍数为它们乘积的一半。

(6)奇数的积是奇数;偶数的积是偶数;奇数与偶数的积是偶数;

篇4: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

1、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2、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3、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等于分母,用字母表示:a÷b= (b≠0)。

4、真分数和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由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组成的分数叫做带分数。

5、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所得商作整数部分,余数作分子,分母不变。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整数部分乘以分母加上分子作分子,分母不变。

6、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7、公因数:几个数共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的一个叫做公因数。

8、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两个数互质的特殊判断方法:①1和任何大于1的自然数互质。②2和任何奇数都是互质数。③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互质数。④相邻的两个奇数互质。⑤不相同的两个质数互质。⑥当一个数是合数,另一个数是质数时(除了合数是质数的倍数情况下),一般情况下这两个数也都是互质数。

9、最简分数: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10、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11、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共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

12、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13、特殊情况下的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①成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公因数就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数。②互质的两个数,公因数就是1,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14、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同分子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15、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小数化分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去掉小数点作分子,能约分的必须约成最简分数;分数化小数,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的按要求保留几位小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学习指导

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一、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二、整数和小数都是按照十进制计数法写出的数,个、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一……都是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三、每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数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四、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五、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六、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的数,再依次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的数,千分位上的数,从左往右,如果哪个数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七、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在万位或亿位右边点上小数点,再在数的后面添写“万”字或“亿”字。

八、求小数近似数的一般方法:1先要弄清保留几位小数;2根据需要确定看哪一位上的数;3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得结果。

篇5:五年级数学知识点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简易方程

1、(P45)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2、a×a可以写作a?a或a ,a 读作a的平方。 2a表示a+a

3、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解方程原理:天平平衡。 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5、10个数量关系式:加法: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两一个加数 减法: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6、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等式。

7、方程的检验过程:方程左边=……

8、方程的解是一个数; =…… 解方程式一个计算过程。 =方程右边 所以,X=…是方程的解。

小学五年级数学考试知识点

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

质数:有且只有两个因数,1和它本身

合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

1: 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20以内的质数:有8个(2、3、5、7、11、13、17、19)

4、分解质因数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5、公因数、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这些数的公因数。其中的那个就叫它们的公因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或三个数的公因数 (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几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就说这几个数互质。

两数互质的特殊情况:

⑴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⑵相邻两个自然数互质; ⑶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⑷2和所有奇数互质; ⑸质数与比它小的合数互质;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公因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1就是它们的公因数。

0、1、2、3、4

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分数加减法

1,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

2, 对计算结果的要求: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要化成带分数。

3, 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4, 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看小数部分有几位,就在1的后面加几个0做分母,去掉小数点做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篇6: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知识点

1.可能性

事件的发生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确定的事件用“一定”或“不可能”来描述,不确定的事件用“可能”来描述。

2.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的多少有关,相同条件下,在总数中所占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所占数量越少,可能性越小。

《可能性》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掷一枚骰子(骰子的数字分别是1、2、3、4、5、6),单数朝上的可能性是( )。

2、某商家开展抽奖活动,10张奖卷有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小明第一个去抽,他得到一等奖的可能性是( ),如果第一次他抽中二等奖,那他再次抽中二等奖的可能性是( )。

3、在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上数字,使得正方体掷出后,“5”朝上的可能性为1/2。正方体有( )面要写上“5”。

4、从一副扑克牌(四种花色、去掉大小王)中,抽到5的可能性是( ),抽到红心5的可能性是( ),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是( )。

5、从1-9共9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数字,则取出的数字为偶数的可能性为( )。

A.0

B. 1

C.5/9

D.4/9

6、某人射击一次,击中0-10环的结果的可能性都相等,那么击中8环的可能性是( )。

A.1/12

B.1/11

C.1/10

D.1/9

7、从写有1-6的6张卡片中任抽一张,抽到是2的可能性是( )。

A.1/2

B.1/4

C.1/5

D.1/6

8、有10张卡片,分别写有1-10,从中随机抽出一张,则抽到5的可能性有多大?抽到偶数的`可能性有多大?

9、时扔两枚硬币,如果一个是反面则李丽胜,两个同时为正面或同时为反面则王军胜,这个游戏公平吗?说明理由。如果扔100次,两个都是正面大约会出现多少次?

10、设一盒中有10个白球,6个红球,2个黄球,从盒中任取一球,哪种颜色的球被取到的可能性?哪种最小,分别为什么?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除法》知识点

一、除数是整数

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

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除得的商的哪一数位上不够商,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二、除数是小数

一看:看清被除数有几位小数。

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也就是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被除数是不是整数不重要,只要扩大相同倍数就行)。

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进行计算。

a÷b=c(b≠0),b=1时,a=c;b>1时,a>c;b<1时,a

三、商的近似数

求商的近似值:计算时要比保留的小数多一位。

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四舍五入”法、

保留商的近似值,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求积的近似值:计算出整个积的值后再去近似值。

四、循环小数

1、循环小数的定义: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2、循环节的定义: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如5.33……循环节是3。7.14545……的循环节是45。

3、循环小数必须满足的条件:①必须是无限小数;②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4、循环小数的记法:

①省略后面的“……”号;

②在第一个循环节首尾的数字上分别加点。

5、小数分类:可以分为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无限小数中的一种。

循环小数一定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是循环小数。

五、解决问题

应用题中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有:“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和“去尾法”。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根据题目实际情况选择“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位置》知识点

【知识点概念】

1.横排叫做行,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2.用有顺序的两个数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就是数对,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两个数据。

3.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

4.写数对时,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它们隔开,写作:(列,行)。

5.数对的读法:(2,3)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

6.一组数对只能表示一个位置。

7.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巧记位置】

表示位置有绝招

一组数据把它标

竖线为列横为行

列先行后不可调

一列一行一括号

逗号分隔标明了

在方格纸上,物体向左或向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等于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

物体向上或向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等于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切记】

1、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分别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2、作用:一组数对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经度和纬度就是这个原理。

例:在方格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数对(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坐标表示列,y轴上的坐标表示行。

如:数对(3,2)表示第三列,第二行。

4、数对(X,5)的行号不变,表示一条横线,(5,Y)的列号不变,表示一条竖线,(有一个数不确定,不能确定一个点)。

图形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图形上下平移列数不变。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

八年级数学课文知识点

五年级英语课文知识点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文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人教六下数学教学计划

冀教版初二数学知识点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鲁教版

鲁教版八年级数学知识点

五年级数学课文知识点人教版(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五年级数学课文知识点人教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