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桂林民族风俗礼仪(共含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zcwd9801”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风俗
首先,是资源县的河灯歌节,历史悠久,是当地民间一年一度民族风俗传统节日。每到七月半,当地人便会以唱歌放灯寄托缅怀先人、消灾避祸的情思。
人们自发携灯,沿河漂放,夜幕下灯光辉煌,形成“万盏河灯漂资江”壮景。节庆期间,地方特产、民间小吃琳琅满目,形式多样,有顶竹竿、舞狮、舞龙、等古朴的民间娱乐活动。
接下来是龙胜红衣节,红衣节是龙胜红瑶同胞所特有的民族节庆日,有着悠久的历史。龙胜县是多民族的自治县,红瑶是龙胜瑶族的一个支系,红瑶妇女爱穿自己编织的红衣衫,故称红瑶。
在这一天,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肩担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成群结对来到泪水街,交换一年所需的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用品,未婚青年则在这一天借机唱山歌、吹木叶,以优雅动听的情歌来相约幽会意中人。
福利五月八节,是阳朔县福利民间的传统节日,由民间组织在福利镇上开展的民间文艺、体育及祭祀活动。传说人们在五月初八这天去祭祀公公、婆婆庙,可多子多福、国泰民安。
美食特色
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是广西地区历史悠久的特色传统名小吃。以其独特的风味远近闻名。其做工考究,先将上好的早籼米磨成浆,装袋滤干,揣成粉团煮熟后压榨成圆根或片状即成。圆的称米粉,片状的称切粉,通称米粉,其特点是洁白、细嫩、软滑、爽口。其吃法多样。制作最最讲究卤水的制作,其工艺各家有异,大致以猪、牛骨、罗汉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浓郁。卤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风味也不同。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鲜粉、原汤粉、卤菜粉、酸辣粉、马肉米粉、担子米粉等。
荔浦扣肉
荔浦扣肉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地方名菜。此菜色泽金黄, 芋片肉片松软爽口, 油而不腻,浓香四溢。具有清热祛火、滋润肤色功能。桂林特色名菜,以正宗桂林荔浦芋、带皮五花肉、桂林腐乳为主要材料,烹饪以蒸菜为主,咸甜口味。传统宴席名菜, 采用正宗桂林荔浦芋、带皮五花肉、桂林腐乳和各式佐料。将带皮五花肉和切块荔浦芋分过油炸黄, 然后将五花肉块皮朝下, 与芋块相间排放碗中蒸熟, 翻扣入另一盘中即成。
阳朔啤酒鱼
阳朔“啤酒鱼“,是阳朔有名的地方特色菜,鱼肉鲜辣可口,无一丝鱼本身的腥味,啤酒和鱼肉的香味可以让人胃口大开。阳朔的啤酒鱼是选用阳朔漓江里鲜活的大鲤鱼,先用桂北山区出产的生茶油烹炸,然后放入桂林产的上等啤酒红焖而成,具有独特的香酥鲜嫩风味。5月阳朔啤酒鱼以外香内嫩,皮黄汁浓,入口唇齿留香在“奇山杯全国迷宗菜交流比赛研讨会” 上一举夺得金奖。由此,阳朔啤酒鱼堂堂正正地“游”进了京城。
民族风俗
阳朔居有汉、壮、瑶、苗等11个民族,各民族除有自己的习俗、节日外,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擅长对山歌。不论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每每摆起歌台,一比高低,直至通宵达旦仍不肯散去。这些山歌有谈情说爱的,有倾诉生离死别、崇尚忠孝的,也有谈古论今叙事的。唱者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人,歌声或激越高昂,悠扬动听;或深沉委婉、如泣如诉;或轻呤浅唱、闲适洒脱……尤以壮乡高田的中秋节对歌、福利龙尾瑶民的“歌堂愿”会最富特色。
民俗
首先,是资源县的河灯歌节,历史悠久,是当地民间一年一度民族风俗传统节日。每到七月半,当地人便会以唱歌放灯寄托缅怀先人、消灾避祸的情思。
人们自发携灯,沿河漂放,夜幕下灯光辉煌,形成“万盏河灯漂资江”壮景。节庆期间,地方特产、民间小吃琳琅满目,形式多样,有顶竹竿、舞狮、舞龙、等古朴的民间娱乐活动。
接下来是龙胜红衣节,红衣节是龙胜红瑶同胞所特有的民族节庆日,有着悠久的历史。龙胜县是多民族的自治县,红瑶是龙胜瑶族的一个支系,红瑶妇女爱穿自己编织的红衣衫,故称红瑶。
在这一天,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肩担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成群结对来到泪水街,交换一年所需的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用品,未婚青年则在这一天借机唱山歌、吹木叶,以优雅动听的情歌来相约幽会意中人。
福利五月八节,是阳朔县福利民间的传统节日,由民间组织在福利镇上开展的民间文艺、体育及祭祀活动。传说人们在五月初八这天去祭祀公公、婆婆庙,可多子多福、国泰民安。
美食特色
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是广西地区历史悠久的特色传统名小吃。以其独特的风味远近闻名。其做工考究,先将上好的早籼米磨成浆,装袋滤干,揣成粉团煮熟后压榨成圆根或片状即成。圆的称米粉,片状的称切粉,通称米粉,其特点是洁白、细嫩、软滑、爽口。其吃法多样。制作最最讲究卤水的制作,其工艺各家有异,大致以猪、牛骨、罗汉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浓郁。卤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风味也不同。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鲜粉、原汤粉、卤菜粉、酸辣粉、马肉米粉、担子米粉等。
荔浦扣肉
荔浦扣肉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地方名菜。此菜色泽金黄, 芋片肉片松软爽口, 油而不腻,浓香四溢。具有清热祛火、滋润肤色功能。桂林特色名菜,以正宗桂林荔浦芋、带皮五花肉、桂林腐乳为主要材料,烹饪以蒸菜为主,咸甜口味。传统宴席名菜, 采用正宗桂林荔浦芋、带皮五花肉、桂林腐乳和各式佐料。将带皮五花肉和切块荔浦芋分过油炸黄, 然后将五花肉块皮朝下, 与芋块相间排放碗中蒸熟, 翻扣入另一盘中即成。
阳朔啤酒鱼
阳朔“啤酒鱼“,是阳朔有名的地方特色菜,鱼肉鲜辣可口,无一丝鱼本身的腥味,啤酒和鱼肉的香味可以让人胃口大开。阳朔的啤酒鱼是选用阳朔漓江里鲜活的大鲤鱼,先用桂北山区出产的生茶油烹炸,然后放入桂林产的上等啤酒红焖而成,具有独特的香酥鲜嫩风味。205月阳朔啤酒鱼以外香内嫩,皮黄汁浓,入口唇齿留香在“奇山杯全国迷宗菜交流比赛研讨会” 上一举夺得金奖。由此,阳朔啤酒鱼堂堂正正地“游”进了京城。
民族风俗
阳朔居有汉、壮、瑶、苗等11个民族,各民族除有自己的习俗、节日外,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擅长对山歌。不论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每每摆起歌台,一比高低,直至通宵达旦仍不肯散去。这些山歌有谈情说爱的,有倾诉生离死别、崇尚忠孝的,也有谈古论今叙事的。唱者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人,歌声或激越高昂,悠扬动听;或深沉委婉、如泣如诉;或轻呤浅唱、闲适洒脱……尤以壮乡高田的中秋节对歌、福利龙尾瑶民的“歌堂愿”会最富特色。
桂林的婚俗
龙胜侗族抹黑脸婚礼
龙胜侗族年轻人结婚,婚宴过后还要举行一次奇特的婚礼——抹黑脸。据传一来是表示对新郎新娘爱戴,以此驱邪除秽日后平安无恙;二来女伴男伴相近亲昵,互相萌发爱慕之心,两家族可亲上加亲,更加亲密。
侗族定亲茶
龙胜县侗族婚俗。侗族青年情投意合、互赠信物,确定恋爱关系,送过订亲茶,才正式向社会公开。男方要准备糯米粑粑、米花和酒菜,请舅爷或叔叔送至女家。酒席上,由男方亲人向言方父母介绍男青年的性格、人品等情况,女方家里人也介绍女青年的情况。此后,男女双方都要恪守诺言,不能随意悔婚。
壮族夜婚
桂北部分壮族地区婚俗。也称壮族火把婚。婚期晚上,新郎带二三十人,点着火把,边走边唱,直往女家。到女家村寨边,先与新娘女伴对歌,一般总是让男方赢,男方再派一口齿伶俐的小伙子进寨,走近女方家门,又被姑娘们拦住,用歌声盘问,对答无误,才准进门迎亲。新娘上路,由二三十位女伴陪送,一路上边走边与迎亲男青年们对歌,在歌声笑声中,簇拥新娘,到达男家拜堂成亲。新人进洞房后,男女青年继续对歌,直到天明。通过对歌,他们互相认识、了解,有的交上朋友。进而缔结夫妻良缘。
重阳节习俗
1重阳节的来历
九月九的重阳节,也是中国的老人节。九九重阳有登高避邪的习俗,从前有钱人家就带起食品、供果,全家人上山进庙敬香摆菊花宴克。普通老百姓也会登高望远,演绎成一种户外活动,中秋佳日,风和日丽,出克放风筝,荡秋千耍,在城里头,还要举办菊花展,赋诗、猜谜子,习俗各地都差不多,桂林也不例外。
登高作为一种户外活动,强身健体,很受老人家的欢迎,九九重阳,秋高气爽,老年人结伴出游,带起子孙登高望远,感怀天地,抒发鹏程万里的豪情,于是重阳日就演绎成了中国老年人的节日了。
2重阳节,桂林人爱吃什么?
从前,桂林人重阳节早晨吃千层糕、喝菊花茶;夜饭吃白果炖老鸭,喝菊花酒。白果树是公孙树,象征长寿。吃千层糕意为“步步登高”。菊花宴上,除了白果炖老鸭汤,还在虾蟹螺鱼四荤,时令蔬菜四素,所谓“九九吃九”。主食上菊花糕、桂花糕、千层糕等,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为阴嘞嘛。
值得一提的是,桂林传统美食端午节的子姜炒子鸭,七月半的蒸八宝荷叶鸭,中秋节的板栗焖鸭,重阳节的白果炖老鸭,腊八节吃板鸭,再加上春节的云耳炒鸭。清明节美食虽然是粉蒸肉,但也有吃粉蒸鸭的。一年十大传统节日,有七个节日吃鸭子,可见鸭子在桂林美食中的地位。
3桂林的重阳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秤代表青龙东方;尺代表白虎西方;剪刀代表青鸾南方;镜子代表玄武北方;灯代表本命中方。西方人过生日吃蛋糕、吹蜡烛,桂林的老人家做寿就吃寿面,寿堂上要点两根大红蜡烛,照得满室生辉。
人死如灯灭才克吹蜡烛,所以从前的老人家做寿,你千及莫喊他吹蜡烛,晦气、霉气、没得气了,现在港澳台那些守旧的老人就还是阵子。寿菜除了脚鱼炖老母鸡“龟鹤龄寿”,还有东瓜排骨汤“福如东海”,红烧南瓜“寿比南山”,百合炒瘦肉片“长命百岁”等等。
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家,还要送一根拐棍给他。但传统习俗的拐棍,要高过人身,也就是肩膀以上,拐棍头头还要弯弯曲曲的。如果拐棍又短又直,视为不吉利。拐棍材料,最上等的就是用枸杞木做成。枸杞木长不粗,又直,而且头头又弯弯曲曲,正好符合老人拐杖的要求。
传统节日
1.侗族花炮节
花炮节的日期在各个地方都不一样,从正月到十月都有,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农历正月初三,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林溪是十月二十六。举办地位于桂林市侗族居住地。
花炮节那天,侗族要放花炮,第一炮表示人丁兴旺,第二炮是恭喜发财,第三炮是五谷丰登。
花炮活动结束后,男女青年聚在一起奏芦笙、跳舞。入夜,点燃篝火,有唱侗戏的,有自由对歌的,一片欢声笑语。
2.禁风节
农历正月二十日。举办地位于桂林市临桂县庙坪圩。
桂林市临桂县庙坪圩传统节日。传说远古时,风神发怒,村寨受灾。有神仙指点众人,正月二十日禁声禁风,祭祀风神,果然灵验,这一天便成了禁风节。
节前,人们用稻草扎些十字架,压在田头屋角,挂上屋檐。节日期间,禁止一切声音,连晾衣服也只能铺在草地上,为了避免人来人往弄出声响,全寨人都离家到庙坪圩去过节。节日活动多姿多彩,敲锣打鼓,舞狮唱戏,夜幕降临时,对唱山歌。这个原是禁声禁风的日子,变成庙坪圩一次欢乐的盛会。
习俗,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
食俗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杰恩特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饮
婚俗,
哈萨克族的婚礼一般要举行三天,第一天,新郎带领伴郎还有各种贺礼前去娶亲,女方会迎接招待他们。接受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贺喜。第二天休息一天,第三天正式娶新娘。在这一天,调皮的伴娘会把新娘藏起来,这时伴郎要骑在马上,与伴娘逗趣对歌,蠃了方能进门接新娘。
节庆 ,
哈萨克族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那吾热孜节(纳吾肉孜节)。在那吾热孜节里家家户户都要喝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盐、水等七种物混合煮成的“库吉”(稀粥)。抛撒“包尔沙克”、糖;跳“黑足马”(哈萨克族传统舞蹈)来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民俗风情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婚俗
哈萨克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历史上也有过一夫多妻制,但这些现象主要存在于贵族和富户中,哈萨克旧时的婚姻具有浓厚的买卖婚姻性质,所以以女为贵,注重门第,彩礼也因门第差别悬殊,富者赠骆驼百峰,相当于500匹马或1000只羊,贫穷人家,男方也要给女方送“吃奶礼”“成婚礼”以及衣物等等,贫穷人家有“换门亲”的习惯,以抵消彩礼。哈萨克的婚姻制度一般是终生的,通常不允许离婚,旧时还有“安明格尔”的婚姻制度,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遗俗,妇女死了丈夫后,如果要求改嫁,一定要嫁给亡夫的兄弟或近亲,或在本部落中为其选择一人,若此人不同意娶她,才可以自由改嫁,通常中年妇女丧夫后,大都不再改嫁,不愿改嫁的寡妇,被认为是有德行的,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社会的称颂。
哈萨克人注重部落外通婚,这是哈萨克人为繁衍人口自然形成的优生制度,同一部落的人一般不得通婚,如果通婚必须在七服以上,还须征得部落的长者同意,联姻的两家人还需要有七水之隔,不管是否父母所生,只要吃过同一女人的奶水,就如亲兄妹,不能结婚。
节日习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划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端午节前后,咸宁各乡镇都会举行龙舟大赛,以这一传统活动来庆祝传统佳节。
每年的这个时候,河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伴随着鼓点的节奏,村民们手持船桨,划开一桨桨河水,以这样的方式祈求风调雨顺。
打桂花
每逢仲秋季节,在享誉中华的桂花之乡——咸安,
漫山遍野都能看到一群群装红着绿的男女,他们拉着布鹏,手执长杆,攀上桂树,
或摇曳枝头,或持杆击花,呈现一幅花农喜采桂花的丰收景象。
朵朵花瓣飘落在洁白的布棚上,阵阵花香随风飘撒在百里内外,如堆金叠玉,似溢彩流香
好一幅“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画面!
所谓打桂花,就是用竹竿把桂花打落并收集起来。
打桂花必须在清晨6点—9点间进行,原因是清晨的桂花因沾满露珠而较重,
挥竿容易打下,太阳出来,露珠不见,就得收工了。
而且,清晨的桂花花朵饱满、香气内敛,是质量最为上乘的时期。
民族风俗
划龙舟:端午节前后,嘉鱼各乡镇都会举行龙舟大赛,以这一传统活动来庆祝传统佳节。
打桂花:每逢仲秋季节,就会有。
祭月: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咸安区大屋雷的花农们为求雨会祭月。据说,有雨水时桂花花瓣更容易被打落,所以人们期盼采 花期下毛毛雨,桂乡人称“桂花雨“。
舞龙舞狮: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已狮舞前来助兴。
地方特产
赤壁肉糕
肉糕是咸宁地区一道名菜,赤壁人对它则情有独钟,吃肉糕成为赤壁的一种世风。民间红白喜事宴席上少不了肉糕,且上第一道菜先上肉糕。在民间有“无糕不成席”的说法。
贺胜鸡汤
咸宁市咸安区贺胜桥镇地处鄂南,气候温和,本地饲养的“土鸡”肌肉丰满,皮薄肉嫩,油脂较多,味道鲜美。贺胜鸡汤色黄、味醇、汤鲜、肉嫩,营养价值很高,最适宜老人、儿童、孕妇和病后滋补,有壮阳、补血、利脾、健身之效。
通山包砣
包砣,外形类似于汤圆。又叫薯粉砣,是用薯粉或薯粉和芋头揉成外皮,用油炸豆干,竹笋、腊肉、大蒜等各种原料做馅,包成团圆状,和饺子一样煮法,也可煎可炸。小包砣就用精肉馅包,形似汤圆。不论大、小包砣,色、乡、味独特。
轻咬一口,一股清香便喷薄而出,沁人心脾。凡是到过通山的客人,往往少不了品尝通山包砣。通山“包砣”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纯薯粉调制;另一种是薯粉加芋头调制。纯薯粉调制的“包砣”,皮硬、脆,弹性相对较差;薯粉加芋头调制的“包砣”,皮软有弹性。
牌洲圆子
这是当地人家家户户过年过节各种喜事都会做的一种美味的鱼圆子。长江在嘉鱼县牌洲湾是向西流的,这里的鱼甚是鲜活,另外它的选材更是讲究,因此这里的鱼圆子吃起来口感好。
春节习俗
过小年这天,人们回宰狗、杀答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
过了小年夜,人们就可以心安理得的过年了,年三十晚上喊做“除夕”,在吃年晚饭之前,全家人都要抓紧时间大搞环境卫生,洗澡,洗衣服,干干净净迎新年。水缸里要挑满水,米缸里要积满粮食。年夜饭在下午四点钟开始,取意“事事如意。”吃饭一定要用圆桌面,取意“团团圆圆。”
狮子拜年是桂林人喜爱的传统项目,因此每到春节前夕,狮子队都将狮子装扮一新,苦练狮子舞的传统套路。春节一到,狮子抖擞精神舞上街头,到人家或商店拜年。狮子走一路舞一路,蹦、闯、凛、吼、踏、蹿等表演得生气勃勃。耍狮的大头和尚、大头娃娃一步三扭,逗狮的猴子猴劲十足,狮子队的锣鼓声,给桂林增添了喜气,带来融融春意。
习俗活动
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
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大年初一的禁忌
1.已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回娘家。
2.过年的第一天如果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意指着会把娘家吃穷,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娘家,但是其中的含意是嫁去的女儿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过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来拜年,媳妇要帮忙奉茶服侍,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
3.早餐忌吃稀饭、荤食及药品。过去的传统穷人家才吃稀饭,所以在年初一的上午一定要吃乾饭,表示家里整年度都会很富有,而年初一的早上叫做万神盛会,表示所有的神出来拜年,因此为表尊敬首先不要吃荤,要吃素,另外除了重病不得不吃之外,一般的补品补药初一最好不要吃。
4.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大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叫人姓名催人起床,这样表示对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做事情。
5.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大年初一时对方还在睡梦中不要跟对方拜年,等对方起床再拜年,因为这样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
6.忌吃药。 说是“初一吃药整一年,而且啥病也治不好”,所以再重的病人初一也不吃药。
7.禁忌动刀子和剪子。说是“初一动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难免”。
8. 忌动针钱。说是“初一动了针钱,挑了龙筋长(生下的小孩,眼睛如同针眼一样小)针眼”。
桂林过年的风俗礼仪
民族风俗与礼仪的评课稿
听完了张老师执教的《民族风俗与礼仪》这一节课,作为一名观课教师,我的确感觉到了不同民族的风俗与礼仪各不相同,也因为这一节课,又补充学习了关于民族知识方面的文化。张老师面对低年级学生,经过反复的课例打磨,的的.确确是把这一节课上成了一常精品课。
课堂上,同学们的学习气氛浓郁,教师的风采一直在感染着学生,那一双双渴望的双眼随着张老师的身影移动而转动,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即使出现了不同的回答,也会出现很多小手举起来,帮助他们完成问题的补充。
我的观察点是:课堂上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
本节课,张老师共提问36次,前、后、左、右的的同学都能兼顾到被提问,对于提问的问题,95%以上的学生都能正确回答,有两个问题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上来,一瞬间,气氛仿佛要凝固,但是,马上有同学站起来帮助解决问题。由此可见,课堂生成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我们想不到地事情或是环节发生,这就要看教师的应变能力和师生的课堂积累形成的默契。张老师处理的非常好,值得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认真学习,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师生间的配合和积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有了课堂上良好地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他们很快进入到了学习状态。
本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加深对于民族风俗礼仪的认识,寓教于乐,不但让学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还让我们这些教师,又接受了一节精品课的打磨,56个民族在欢快的歌声中结束了快乐之旅。
节日习俗
1.胜红衣节
龙胜县是多民族的自治县,红瑶是龙胜瑶族的一个支系。红瑶妇女爱穿自己编织的红衣衫,故称红瑶,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或四月初八是泗水乡红瑶同胞的会期、亦称红瑶同胞一年一度的红衣节。
红衣节是龙胜红瑶同胞所特有的民族节庆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元朝期间,红瑶同胞在每年农历3月15这天,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肩担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成群结对来到泪水街举行节日盛会,交换一年所需的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用品,未婚青年则在这一天借机唱山歌、吹木叶,以优雅动听的情歌来相约幽会意中人。红瑶同胞能歌善舞,民间体育活动顶竹杠、拉山拔河,打旗公等十分有趣。红瑶妇妇女爱盘发,头发又黑又亮而且很长。红瑶姑娘爱比美,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要有文化、善言善歌、心灵美。因此,对山歌,跳长鼓舞,体育比赛,比长发,评寨花,使红衣节内容丰富、非常活跃。
一年一度的红衣节,举行于寨纳(泗水乡),或举行于龙脊山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红衣节已成为龙胜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一个窗口,并发展成为瑶、苗、侗、壮等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
2.民间对歌
阳朔居有汉、壮、瑶、苗等11个民族,各民族除有自己的习俗、节日外,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擅长对山歌。不论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每每摆起歌台,一比高低,直至通宵达旦仍不肯散去。这些山歌有谈情说爱的,有倾诉生离死别、崇尚忠孝的,也有谈古论今叙事的。唱者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人,歌声或激越高昂,悠扬动听;或深沉委婉、如泣如诉;或轻呤浅唱、闲适洒脱……尤以壮乡高田的中秋节对歌、福利龙尾瑶民的“歌堂愿”会最富特色。
3.福利五月八节
阳朔县福利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国农历每年的五月初八前后,由民间组织在福利镇上开展的民间文艺、体育及祭祀活动。
五月初八,圩上各户扎起三尺六寸高的立式彩灯到镇上公公、婆婆庙前燃放,然后祭祀两庙中的一百余尊菩萨并将其抬、抱于大街上游行。随队游行的有文艺、体育队伍,舞狮、耍牌灯、踩高跷、八仙纸扎、锣鼓篷、故事台、旱船……等等。街道上一时水泄不通,人声沸鼎,鼓角连天,十分壮观。
婚俗
龙胜侗族抹黑脸婚礼
龙胜侗族年轻人结婚,婚宴过后还要举行一次奇特的婚礼——抹黑脸。据传一来是表示对新郎新娘爱戴,以此驱邪除秽日后平安无恙;二来女伴男伴相近亲昵,互相萌发爱慕之心,两家族可亲上加亲,更加亲密。
侗族定亲茶
龙胜县侗族婚俗。侗族青年情投意合、互赠信物,确定恋爱关系,送过订亲茶,才正式向社会公开。男方要准备糯米粑粑、米花和酒菜,请舅爷或叔叔送至女家。酒席上,由男方亲人向言方父母介绍男青年的性格、人品等情况,女方家里人也介绍女青年的情况。此后,男女双方都要恪守诺言,不能随意悔婚。
壮族夜婚
桂北部分壮族地区婚俗。也称壮族火把婚。婚期晚上,新郎带二三十人,点着火把,边走边唱,直往女家。到女家村寨边,先与新娘女伴对歌,一般总是让男方赢,男方再派一口齿伶俐的小伙子进寨,走近女方家门,又被姑娘们拦住,用歌声盘问,对答无误,才准进门迎亲。新娘上路,由二三十位女伴陪送,一路上边走边与迎亲男青年们对歌,在歌声笑声中,簇拥新娘,到达男家拜堂成亲。新人进洞房后,男女青年继续对歌,直到天明。通过对歌,他们互相认识、了解,有的交上朋友。进而缔结夫妻良缘。
端午习俗
挂艾叶:
每年端午节,桂林一带的百姓家、总喜欢挂艾叶和川福剑在大门口。为什么要挂这些东西呢?这可就牵涉到很久以前的事了。
那是唐朝未年,黄巢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英勇无比,杀得唐王朝的军队节节败退。这样一来,唐王朝的官兵、看见黄巢的军队,如同看见魔头。他们纷纷传谣:黄巢杀人八百万,他那把宝剑一出鞘,对方就要人头落地。
后尾,黄巢的娘也听说了这话,她老人家不相信,对黄巢说,要看看他那把神奇的宝剑。黄巢不肯、一再劝阻,他母亲也蛮固执,就是要看。黄巢只得叹了一口气,说道:“母亲大人,休怪孩儿不孝了。”当黄巢无可奈何地把剑刚抽出两寸来长时,只见寒光一闪,他母亲的头就滚落到了地上。黄巢见了,悲痛万分,但人死不能复生,他只好叫部下隆重地安葬了母亲。
这一下,黄巢的宝剑越传越神了,有的说,黄巢的宝剑会飞,谁要和起义军作对,谁要鱼肉百姓,就取谁的脑袋,那些为富不仁的豪门大户,听了这些消息,更是胆颤心惊。怎样才能保住自己的脑袋呢?他们派出家仆四出打听,弄了好久,才晓得只要在家门口挂上艾叶和川福剑,就可保安全无事了。于是,他们赶快照此办理,收敛了往常的凶气,装出副和善佬的样子。后来,黄巢带兵经过时,他们才没掉脑袋。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黄巢为了避免滥杀无辜,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叫手下人告诉沿途经过地段的善良百姓,只要他们在门前挂上艾叶与川福剑,起义军就不会进他们的家门。
从那时起,端午节挂艾叶和川福剑的风俗就传下来了。
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桂林最为著称的是:阳朔绿豆板栗大肉粽,口味清淡宜人,清爽如漓江之水。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过年习俗
杀年猪
在过年前一个月、半个月左右的时候,咱们桂林人都会把自家养了一年的肥猪牵来宰杀,然后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来吃一顿热闹的杀猪饭,一起分享丰盛猪肉大餐和即将过年的喜悦!
这不仅仅寓意着热火朝天过年的开始,也寓意着来年大丰收!
熏腊肉
腊肉是桂林的特色美食,杀完年猪后便将鲜肉粘上盐放进腌缸,腌制几天后取出来,然后搭好架子,用柴火烟熏火燎。一段时间后,肉就会变得色泽油黄透亮、香味扑鼻。
充满柴火味的腊肉味道真的好极了,熏好的腊肉还可以保存很久,不会变质!
大扫除
以前每年春节前,桂林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按民间的说法是,除了扫除灰尘外,重要的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也是桂林人对辞旧迎新的表现。
打糍粑
桂林很多地方都有“二十八,打糍粑”的说法,年近三十的时候,外面天寒地冻,屋里糍粑打得热火朝天!
赶圩
虽然平时每隔几天都会赶圩,但是这个赶圩和往日的赶圩意义完全不一样,场景也不一样。
年前的最后一次赶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去赶,购买各种年货,有吃的,有玩的,一样不落,尤其是鸡、鱼肉都要买上,鸡预示着吉利,鱼当然就是年年有余了!
节日习俗
1.胜红衣节
龙胜县是多民族的自治县,红瑶是龙胜瑶族的一个支系。红瑶妇女爱穿自己编织的红衣衫,故称红瑶,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或四月初八是泗水乡红瑶同胞的会期、亦称红瑶同胞一年一度的红衣节。
红衣节是龙胜红瑶同胞所特有的民族节庆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元朝期间,红瑶同胞在每年农历3月15这天,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肩担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成群结对来到泪水街举行节日盛会,交换一年所需的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用品,未婚青年则在这一天借机唱山歌、吹木叶,以优雅动听的情歌来相约幽会意中人。红瑶同胞能歌善舞,民间体育活动顶竹杠、拉山拔河,打旗公等十分有趣。红瑶妇妇女爱盘发,头发又黑又亮而且很长。红瑶姑娘爱比美,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要有文化、善言善歌、心灵美。因此,对山歌,跳长鼓舞,体育比赛,比长发,评寨花,使红衣节内容丰富、非常活跃。
一年一度的红衣节,举行于寨纳(泗水乡),或举行于龙脊山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红衣节已成为龙胜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一个窗口,并发展成为瑶、苗、侗、壮等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
2.民间对歌
阳朔居有汉、壮、瑶、苗等11个民族,各民族除有自己的习俗、节日外,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擅长对山歌。不论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每每摆起歌台,一比高低,直至通宵达旦仍不肯散去。这些山歌有谈情说爱的,有倾诉生离死别、崇尚忠孝的,也有谈古论今叙事的。唱者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人,歌声或激越高昂,悠扬动听;或深沉委婉、如泣如诉;或轻呤浅唱、闲适洒脱……尤以壮乡高田的中秋节对歌、福利龙尾瑶民的“歌堂愿”会最富特色。
3.福利五月八节
阳朔县福利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国农历每年的五月初八前后,由民间组织在福利镇上开展的民间文艺、体育及祭祀活动。
五月初八,圩上各户扎起三尺六寸高的立式彩灯到镇上公公、婆婆庙前燃放,然后祭祀两庙中的一百余尊菩萨并将其抬、抱于大街上游行。随队游行的有文艺、体育队伍,舞狮、耍牌灯、踩高跷、八仙纸扎、锣鼓篷、故事台、旱船……等等。街道上一时水泄不通,人声沸鼎,鼓角连天,十分壮观。
传统节日
1.侗族花炮节
花炮节的日期在各个地方都不一样,从正月到十月都有,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农历正月初三,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林溪是十月二十六。举办地位于桂林市侗族居住地。
花炮节那天,侗族要放花炮,第一炮表示人丁兴旺,第二炮是恭喜发财,第三炮是五谷丰登。
花炮活动结束后,男女青年聚在一起奏芦笙、跳舞。入夜,点燃篝火,有唱侗戏的,有自由对歌的,一片欢声笑语。
2.禁风节
农历正月二十日。举办地位于桂林市临桂县庙坪圩。
桂林市临桂县庙坪圩传统节日。传说远古时,风神发怒,村寨受灾。有神仙指点众人,正月二十日禁声禁风,祭祀风神,果然灵验,这一天便成了禁风节。
节前,人们用稻草扎些十字架,压在田头屋角,挂上屋檐。节日期间,禁止一切声音,连晾衣服也只能铺在草地上,为了避免人来人往弄出声响,全寨人都离家到庙坪圩去过节。节日活动多姿多彩,敲锣打鼓,舞狮唱戏,夜幕降临时,对唱山歌。这个原是禁声禁风的日子,变成庙坪圩一次欢乐的盛会。
★ 民族风俗作文
★ 春节民族风俗作文
★ 塞浦路斯风俗礼仪
★ 莫桑比克风俗礼仪
★ 少数民族风俗礼仪
★ 结婚风俗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