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莫桑比克风俗礼仪(共含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燕权湛”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习俗
1、选美
在莫桑比克流行选美的传统,他们相信借助自然物质中的神力可以使自己变得更美丽,因此她们不像其他国家的姑娘们使用化学化妆品,而是使用一种用当地的猴面包树制成的白色粉末,当地人以白为美,这种特殊的美容品在每家都储藏得很多。
2、部族化建筑风格
莫桑比克的房屋建造的形式具有部族特色,城市建筑通常都被刷成白色,设计美观极具现代化气息。在首都马普托不仅有葡萄牙殖民者留下的痕迹——“铁房子”,其大街小巷还充满了“革命”气息。
3、图腾崇拜
莫桑比克部族众多,大多数部族还保持着图腾崇拜的传统。
风俗
饮食
莫桑比克人吃饭时喜欢就着水或其他软饮料,如:橘子汁、腰果汁、木瓜汁、矿泉水、啤酒等。白酒以及进口的红、白葡萄酒、威士忌、马丁尼等饮品,则大多在过年或重大节日时享用。城市里的人就餐时大多用刀叉、盘子,而在农村,人们依旧保留用手抓饭的习惯。
服饰
莫桑比克人很重视社交礼仪,无论天气多么炎热,凡遇正式场合,男人都要穿上西装,打上领带,条件不好的也要穿上最好的衣服,女子则要佩戴上各式各样的金属饰物,穿上颜色艳丽的漂亮衣服。
礼仪文化
在莫桑比克,两个男性朋友见面,一般是握手问候,久别重逢时,则相互拥抱。妇女之间的问候方式是亲吻对方的面颊。男女初次见面时,一般是握手,但比较亲近的同事或朋友之间 则习惯互吻两腮。莫桑比克人很重视礼仪,在正式场合,无论天气多么炎热,男人也要穿上西装,打上领带,没有条件的就穿上最好的衣服,女子也穿上最漂亮、颜色最艳丽的衣服, 带上各式各样的金属饰物。在外交场合采用国际通用的称谓。莫桑比克人大多数信奉原始宗教,人们之间的交往纯朴自然。人们很少称呼对方的名字,而是称呼其姓。如果知道对方的头衔、职务的话,就应该称呼他们的职称。
到莫桑比克人家中拜访,要准时赴约,提前或迟到都是不合适的,违约更是不礼貌的举动。如果要留下吃饭,最好带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礼物送给主人。
莫桑比克素有“腰果王国”之称。热情的莫桑比克人请客人喝饮料,吃水果,特别是腰果,他们认为使用腰果汁、腰果酒、腰果仁招待客人是重要的礼仪。他们待客的传统饭菜:主食有大米、玉米、木薯等,副食有牛肉、羊肉、鸡肉、海鱼、海虾、西红柿、豆角等蔬菜。他们待客的特色饭菜是用牛肉西红柿汁做成的盖浇饭,另一种是米饭焖肉丁,均色香味独特
基本礼仪
莫桑比克人的姓名构成的规律是,姓在后而名在前。在多数情况之下,是本名十母名十父姓,或者是本名十母姓十父姓。已婚妇女性名构成是,本名十母姓(或者是母名)十父姓十丈夫姓。莫桑比克人的本名可以是一个单词,也可以是两个单词,姓也可能是单姓也可能是复姓,如洛博就是单姓,多斯·桑托斯就是复姓。一个人的姓名可能由六七个单词组成,也可能更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对外开放,莫桑比克现在许多人,特别是那些年轻人,已经开始出现不按传统的固定格式取名的趋势,例如舍去母姓或者母名,而是用一个亲朋好友的姓或者名;已婚妇女不再在自己原来的姓名后面加上丈夫姓的情况也已经开始出现。
在莫桑比克还流行以白为美的传统,因此这里的姑娘们总是想方设法使自己显得白一些。于是每天都会用香粉擦脸。他们相信借助自然物质中的神力可以使自己变得更美丽,因此她们不像其他国家的姑娘们使用化学化妆品,而是使用一种用当地的猴面包树制成的白色粉末,这种特殊的美容品在每家都储藏得很多。
莫桑比克人重视礼貌,讲究礼仪,十分看重见面时的称谓语言。在莫桑比克人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对于一般男性可以称之为“先生”,对于已婚女性可称之为“夫人”,对未婚女性可以称之为“小姐”或者“姑娘”。对于无法判断对方婚姻状况者,除年轻姑娘之外,一般均可称之为“夫人”,这是因为在莫桑比克,“夫人”这一称谓除表示已经结婚的含义外,还有“女士”“贵夫人”的含义,是对女性的一种尊敬和礼貌的称谓。莫桑比克社会有敬老的习惯,年轻人遇见上了年纪的人,即使是陌生者,也应当称对方为“老爷爷”“老奶奶”,对于那些比自己年长的人可以称之为“大叔”或者“大妈”等,朋友之间可以称为兄弟、姐妹等,至爱亲朋之间可以用爱称,如萨莫金娜可称为“金娜”“我亲爱的金娜”等。
莫桑比克人中流行着“同志”这一称谓,但基本上仅限于执政党成员之间,如果是政党之间的友好交往也可以称“同志”,例如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访问莫桑比克,他们便称之为“中国同志”。在莫桑比克还习惯于将职业、学位、军衔等同先生、同志或姓名联称,但因为莫桑比克人的姓名一般都比较长,称呼姓名时习惯于称呼对方的姓,有时也称呼对方的本名加父姓,如“厂长先生”“厂长同志”“布拉加厂长”“布拉加厂长同志”等。对于那些部长级以上的政府高级官员则要称“阁下”,执政党内可以将职务加上同志联称,如“部长阁下”“部长同志”“总统阁下”“总统同志”等。莫桑比克人的上下级等级观念比较明显,下级对上级的称呼也比较讲究,通常是将职务与先生联称,如“连长先生”“主席先生”等。上级对下级,多不称对方为先生或者同志,而是直呼对方的姓名,显得非常自然,十分亲切。
风俗
饮食
莫桑比克人吃饭时喜欢就着水或其他软饮料,如:橘子汁、腰果汁、木瓜汁、矿泉水、啤酒等。白酒以及进口的红、白葡萄酒、威士忌、马丁尼等饮品,则大多在过年或重大节日时享用。城市里的人就餐时大多用刀叉、盘子,而在农村,人们依旧保留用手抓饭的习惯。
服饰
莫桑比克人很重视社交礼仪,无论天气多么炎热,凡遇正式场合,男人都要穿上西装,打上领带,条件不好的也要穿上最好的衣服,女子则要佩戴上各式各样的金属饰物,穿上颜色艳丽的漂亮衣服。
礼仪文化
在莫桑比克,两个男性朋友见面,一般是握手问候,久别重逢时,则相互拥抱。妇女之间的问候方式是亲吻对方的面颊。男女初次见面时,一般是握手,但比较亲近的同事或朋友之间 则习惯互吻两腮。莫桑比克人很重视礼仪,在正式场合,无论天气多么炎热,男人也要穿上西装,打上领带,没有条件的就穿上最好的衣服,女子也穿上最漂亮、颜色最艳丽的衣服, 带上各式各样的金属饰物。在外交场合采用国际通用的称谓。莫桑比克人大多数信奉原始宗教,人们之间的交往纯朴自然。人们很少称呼对方的名字,而是称呼其姓。如果知道对方的头衔、职务的话,就应该称呼他们的职称。
到莫桑比克人家中拜访,要准时赴约,提前或迟到都是不合适的,违约更是不礼貌的举动。如果要留下吃饭,最好带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礼物送给主人。
莫桑比克素有“腰果王国”之称。热情的莫桑比克人请客人喝饮料,吃水果,特别是腰果,他们认为使用腰果汁、腰果酒、腰果仁招待客人是重要的礼仪。他们待客的传统饭菜:主食有大米、玉米、木薯等,副食有牛肉、羊肉、鸡肉、海鱼、海虾、西红柿、豆角等蔬菜。他们待客的特色饭菜是用牛肉西红柿汁做成的盖浇饭,另一种是米饭焖肉丁,均色香味独特。
沙特阿拉伯风俗礼仪
沙特阿拉伯人男子通常穿的是长袖、高领、镶里子的外套。戴的是方形的'白绸帽子。沙特女子的传统服装是身裹长袍、头戴面纱,头发和皮肤不能外露,声音也不能让陌生的男子听到。更不能昂首挺胸而行,必须低头无声疾行。在沙特的街上很难见到女人的踪影,即使见到,也只有眼睛部位开了两个
洞。男女隔离严格,有专门由女人掌管的为女人开设的银行、学校和娱乐场所。即使是公园也分男、女区。全国禁酒、禁电影、禁跳舞。沙特阿拉伯还严禁一切偶象。
婚俗 定婚这天称为“拥有日”,意为男青年从这一天起就合法地拥有他的心上人了。婚礼的前一天,新娘要用指甲花染红自己的手掌和脚心。新婚之夜的举动,称为“叶尔沃”,这天入夜新娘坐在椅子上,妇女和姑娘们一边向她挥舞手帕和扇子,一边唱着祝贺婚礼的歌曲。新婚的第二天,双方家庭成员欢聚一堂,向新婚夫妇赠送礼物,举行盛大的喜庆会,会上要展出新娘的嫁妆,供宾客观赏。
开斋节 是伊斯兰教历的10月1日。根据规定斋月期满29日时,寻看新月(月牙),见月即行开斋,次日为开斋节,如不见月,则继续斋戒一日,开斋节顺延。
宰牲节 又称“古尔邦节”,在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相传,易卜拉欣受安拉“启示”,要他宰杀自己的儿子易司马仪奉祭,当他遵命欲宰时,安拉遣天使送羊一只,以代替易司马仪献祭。嗣后伊斯兰教把传说中的这天规定为宰牲节以示纪念。
/**/
结婚风俗礼仪
婚礼前的礼仪:
1.送聘礼:婚礼前,男方就要到女方家送迎亲的聘礼。广州的风俗是要送鸡(意味着有生气)、椰子(有爷有子,天伦之福)、礼饼(送给女方的亲戚),而且还要送礼金,意味着男方家有钱,会让女子嫁过去享福。
2.安床:在结婚前一晚上,女方会找一个有福气的男人(家庭美满,父母健在,有儿子)来安新房的新床,并且把花生、红枣、核桃等意味着早生贵子等好意头的食品放在床头。
3.嫁妆:新娘会在出嫁前,把娘家准备的嫁妆装在一只红皮箱里,等到第二天带到婆家去。
4.上头:结婚前晚,会选择一个吉时去拜神,拜天地,祈求幸福,并且会通知男方在同一时间拜。
5.梳头:新娘会请一个有福气的长辈来给自己梳头。
6.吃汤圆:意味着可以圆满成婚,圆满幸福。
婚礼当天的礼仪.:
1.迎亲:婚礼上午,男方的接亲队伍就要来女方家接亲了。现今,接新娘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第一关便是“入门”。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必须经过一连串智力及体能测试,必要时还加上歌情话,但最重要的还是丰厚的“开门利市”,众姊妹满意后才开门。新郎应以花球迎娶新娘(新娘不可自制花球)。
2.找红鞋:新郎会在接新娘的房间里找给新娘穿的红鞋子,给新娘穿上后才能把新娘带走。
入门:
到达男家后,新娘由大妗搀扶下踏入男方家门。在大门坎外会预先放一个燃木炭的火盆(铜盆或铁盆均可),新娘需从火盆中跨过,这叫「过火盆」,取其发旺、赶邪之意。接下来是拜堂仪式,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是拜天地,第二是拜祖先,第三是参拜家翁家姑。拜过天地及向祖先神位行跪拜礼后,一对新人便会向新郎父母叩拜,新娘并向家翁、家姑奉上香茶,之后再按家中各人辈份和长幼逐一向长辈敬茶,至于跪下与否,则视乎敬、受双方的喜好。跪拜父母后,新人会互相对拜,大妗姐不断说些吉祥话,在互租对拜后,拜堂才告礼成。
敬茶:
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敬茶是一个很重要的礼节。新人在拜过祖先,要向父母敬茶,这样不单代表答谢父母养育之恩,同时亦代表双方家长接纳新郎或新娘为家族中的新成员,是身份备受确认的象征。新人敬茶用的香茶内,通常都放上两枚红枣和莲子,寓意早生贵子的吉兆。新家翁、家姑及长辈喝了新娘这杯茶后,会送上金手镯、玉器等首饰作为新媳妇的见面礼,又会在盛托香茶的盘上(俗称「槟榔盒」)放上一封利是,作为大妗姐的赏钱。
出门
抵达女家后,第一关是入门,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必须经过一连串智力及体能的测试,必要时还要宣读爱的宣言(卖身契),但最重要的是给予众姐妹丰厚的开门利市,众姐妹满意后才开门。入门后,新娘由大妗姐或伴娘带出来交给新娘的父亲,再由父亲把新娘交给新郎,正式行夫妻见面礼。跟着新人先拜天地,再拜祖先,再向双亲奉茶跪拜,接新娘仪式就此完成。
打红伞
完成上述仪式,新娘需由伴娘或大姅姐掺扶并打红伞,寓意开枝散叶,其它姊妹也须边走边撒米及红、绿豆、金纸碎,俗称「喂金鸡」,据说可防止金鸡啄新娘。上花车前,新娘要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表谢意。一定要注意的是陪伴新娘过门到男家的除大妗姐外,必须是未婚女性,而且新娘的兄弟不可陪伴新娘过门,如果新娘早于兄长结婚,须将兄长的裤挂于门口之处,由新人在裤裆下穿过,假若早于姐姐结婚的话,则送一条裙给未婚姐姐,未婚兄姐不可目睹新人出门或过门,应暂时回避。
三朝(读zhao,就是第三天的意思)回门
回门虽然并没列在三书六礼中,却是中国人传统一个极重要的嫁娶礼仪,绝不可掉以轻心。从前,新娘出嫁后,会在第三天由丈夫陪同下回娘家探望父母。新娘在回门时,要穿我国传统的新娘服(裙褂)和挽上全新的红色新娘包,裙褂代表新娘冰清玉洁的身份,只有黄花闺女才可穿。同时男家一定要送回金猪一只,以示新娘子的贞洁。女家收到金猪后即分予亲戚朋友、街坊邻里享用,表示自家女儿不辱门楣。传统上,岳丈母需留回门的新娘及女婿在家吃饭,但现在大多数新人为省时间,都选择即日回门,即新人在男家拜过天地及奉茶给翁姑后,便即时进行回门仪式,之后再返男家或直接到酒楼,新人亦可于第二天回门,但切不可超过第三天,这代表男家不满意新娘,不批准新娘回娘家。现在回门大部分礼品都由利是代替,但乳猪例外。
回门礼品:1(由男家送到女家):金猪一只、西饼两盒、酒两瓶、生鸡一对、猪肚及猪肉各两斤、水果两篮(代表生生猛猛)、有头生菜(风生水起)、葱(松松动动)、伊面两盒(代表恩爱缠绵)、有头尾甘蔗两根。
回门回礼:2(由女家送到男家)金猪头、尾、手脚各一只、猪舌半边、西饼一盒、有头甘蔗、有头生菜。
婚嫁禁忌
1、结婚之日,新娘出门时,嫂嫂不能相送,因为[嫂]与扫星同音,不吉利。新娘出门的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运。
2、婚礼未举办完毕,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而新娘更不可躺下,以免一年到头都病在床上。
3、新娘结婚当天必须穿新鞋,寓意将旧物丢掉。
4、新娘出门时,必须要佩戴耳环,以示听话,没有穿耳的可佩戴夹耳环。
5、新人的长辈如有已去世的人,在敬茶的时候,应在他(她)应坐的位置上 放上新人敬的茶,敬完茶后顺便移一下凳子,再让下一位就座。
印第安人的服饰文化
一提到印第安人的服饰,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独特的头饰鹰羽冠了,这的确是印第安人服饰的一大特色。印第安人衣着装饰非常简单,甚至不穿衣服,但是许多印第安人服装的色彩、款式各不相同,装饰品的材质、样式多种多样,充满了民族特色,也称得上绚丽多姿。
鹰羽冠随着社会的发展印第安人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一些社会经济较发达和人数较多的印第安人的支系部分地保住了自己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一些生活在偏远森林山区的印第安人部落至今仍保留着独持的风俗和传统文化。许多地区的印第安人还保留着古代印第安人的衣饰习俗,他们至今仍喜欢穿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服装,戴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饰物。
印第安人把羽毛作为勇敢的象征,荣誉的标志,还经常插在帽子上,以向人炫耀。拥有鸟羽象征着勇敢、美貌与财富。
此外,根据颜色及佩戴方式,鸟羽也象征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情感状态。比如在卡希纳华部落,男子会在他所钟情的妇女面前佩戴鸟羽装饰品以表达热切的情感,有效地防止了对方的敌意。神鹰的黑羽使人联想到权贵和死亡,而南美大鹦鹉的红羽则表达了善意、能力和富饶。如果当地居民都有资格佩戴红羽,那么黑羽将凸显其尊贵。
他们至今喜穿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服装。尤卡坦半岛的玛雅妇女不分老幼都身着宽松的白色绣花裙,头戴色彩艳丽的鲜花;而男人则身穿宽松的白色衣裤,头戴草帽,脚上穿草编凉鞋。而中部高原上的印第安妇女爱穿绣花罩衫和竖条纹的宽大长裙,上身披一种叫“雷博索”的多用披巾,这种披巾可遮阳、御寒,还可背小孩、包东西。极富民族特色的服饰成为印第安人一个明显标志。
印第安人的风俗文化
道德高尚
印第安人正直、朴实、刚毅、勇敢、感情丰富、温柔、谦和、说话算数、忠厚老实、慷慨大方,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道德最高尚的民族。哥伦布在他的《航海日记》和写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报告中都有对印第安人高尚道德的描述。
质朴好客
印第安民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客的民族,联想到美国的感恩节的由来。最初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直到美国独立后,感恩节才成为全国性的节日,当然如今的感恩节也不是感谢印第安人了,而是感谢上帝的恩赐。由此,可以看出热情好客是印第安人的民族传统与民族性格。
英勇善战
印第安人的英勇善战为人所称道,特别是生活在平原上以狩猎为生的印第安人多具有勇敢、善战的精神。落基山脉以东到密西西比河西岸的广大地区,是平原印第安人的居所图6-4骁勇善战的阿帕克骑兵,他们基本上以捕猎大动物为生。在这片平原上有成千上万头野牛,纵横驰骋,势不可挡,而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就是靠英勇战胜牛群而生存下来的。他们用牛皮、牛筋建造房子,制作衣服和鞋子;用牛粪做燃料;用牛的膀胱来做水壶和饮水的器具。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印第安人追寻野牛行踪,伺机捕猎。面对凶猛的野牛等野兽,他们一不小心就会遭到兽群的蹂躏,他们只能祈祷神灵的庇护保佑他们免遭蹂躏。
奇怪习俗
在印第安人的家中,只要有客人来访,主人的第一件事便是邀请客人洗澡。在家中或者临近的小河里,而且出于礼貌一般不会有人拒绝!客人洗澡的时间越长,则表示对主人的接待越满意。如果客人与主人有急事、要事相商,主人会陪同客人一起洗,有时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也会陪同客人一起洗澡。据说,这是他们对宾客最尊敬的礼节,遇到极其好客的主人,一天之中会邀请客人洗上好几次甚至十几次澡;洗澡次数越多,洗的时间越来越长,表示对宾客越客气、越尊重。
甚至有外国游客到当地去旅游,巴西好客的印第安人也会邀请你到家里做客,请你吃饭和洗澡。不过,很多人对这种待客之道表示很不理解,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洗澡是一件比较私密性的事情,不过入乡随俗嘛,如果有机会来巴西,遇到这样的热情的主人,千万不要反感,更不要把对方当做骗子!
民俗习惯
塞内加尔人友善好客,与人见面往往热情握手问候。女性习惯行屈膝躬身礼,身份高的女性,有时也会主动伸手同男性客人握手。社交场合称呼先生、夫人、女士或小姐。
塞内加尔最重大的节日是宰羊节(即古尔邦节)。这是一个增强亲情、团结,发扬乐善好施传统的节日。节日清晨,一片诵经声,广大穆斯林到广场上集体祈祷礼拜,然后回家宰羊。羊肉除了自己食用,还要分赠亲友,散施给贫困者。
当地居民喜欢跳舞,每当聚会、过节或者平日遇到高兴的事,便会聚集在一起,以手击鼓,扭臀、踏脚,各自尽情展示绝技,以表达兴奋的心情。另一番景象是,在首都达喀尔街头,随处可见健身慢跑的人们,有年轻人,也有老人、妇女,全民参与,凸显了当地人的活力与朝气。因此,人们不难理解,小国塞内加尔足球队,竟能数次打进世界杯,还一度杀入八强。
社会习俗
塞内加尔大多数公众参与的节日是宗教节日,所有主要的穆斯林节日和节日都要进行庆祝。根据伊斯兰习俗,主要的逊尼派穆斯林节日要举行庆典活动。穆斯林历法一年包括12个月,比日历少11天,因此,穆斯林节日举行的日期都会有所变化,这与季节和法定日历有较大关系。
穆斯林最重要的神圣节日是古尔邦节(阿拉伯语为尔德?古尔邦),在伊斯兰历的12月10日举行。古尔邦节是与麦加朝圣高潮相契合的,它是为纪念先知易卜拉欣,易卜拉欣听从真主的命令要杀掉儿子伊斯玛仪用来献祭,最后真主用羝羊代替伊斯玛仪献祭。在节日这一天,每个穆斯林家庭都要宰杀一只羝羊。节日前要把羊买来并筹得肥肥的,对于贫穷的家庭,买一只羊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富有的家庭则要被杀多只羊。节日这一天的早上人们集体祈祷,祈祷仪式在室外设计好的祈祷场所进行。当人们祈祷完毕回到家里就要用羝羊来献祭。羊很快被宰杀,烧烤的羊肉要用作午餐。下午和晚上要与亲戚、朋友和邻居们一起聚礼,为较穷的亲戚提供食品和礼物,为孩子分发零钱去买糖果。羊肉的消耗持续上两天、第三天。
穆斯林的第二个主要的节日是开斋节(阿拉伯语为尔德?菲图尔),在伊斯兰历的10月1日举行,它标志着斋戒月的结束,斋戒月里要禁食,它是伊斯兰教的五大支柱之一。在封斋期间,每天第一缕光线出现到傍晚太阳落山这段时间禁止吃喝、性行为和吸烟行为。实际上,穆斯林在这段时间里来反思物质和肉体的欲望对人们精神的影响并对神进行冥思。
穆斯林在斋月里要控制饥饿和烦躁并与周围的人和平相处,他们要放弃轻浮的享受而把时间用来祈祷。一些人会在黎明前起得很早吃点简单食物,然后一整天都要禁止饮食。太阳落山后,可以再吃点简单的食物。到了深夜可以吃一顿大餐,只有那些真心斋戒的人才希望这样做。孩子、孕妇、乳母,还有那些生病或处于逼迫条件下的人可以免受种.种限制。非穆斯林、外国人和旅行者可以不进行斋戒,但要遵守穆斯林的礼仪而不在公共场合饮食和吸烟。斋月—个与家人在一起团聚的苦行月,几乎没有任何社交活动。人们可以白天慢慢处理日常事务,然后到晚上回到家中。饭馆和酒吧都关闭了,不再举行任何音乐和舞蹈晚会。
斋戒月以开斋宴席而结束,当闪瓦鲁的新月点缀在夜空时,第二天就是开斋节。开斋节以在祈祷场地的集体晨祷为开端,男人要穿干净的大长袍。然后是家庭午餐聚会,可以享用丰盛的食物。下午和晚上要去拜访亲戚和邻居,人们要互相寻求对方谅解,这样过去一年的紧张关系就此化解。糖果和甜食要在节日上准备好,还要给孩子分发零钱,夜晚来临,音乐、舞蹈等娱乐活动开始进行,社会交往活动还要持续多天。
风俗礼仪
塞内加尔人热情好客、喜欢舞蹈,特别是手鼓舞。他们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是宰羊节。按照伊斯兰教历,5月25日是伊斯兰教的宰羊节,名塔巴斯基。节日来到时,街头巷尾充满了节日的气氛,清晨达喀尔一片诵经声,当盛典结束后,许多人家院子里开始宰羊。人们把羊肉分赠亲友,把羊血洒在挖好的土坑里。
宗教对塞内加尔人的生活习俗影响较大,他们多数都忌讳使用猪皮和猪内脏作的日用品,也忌讳谈论有关猪的事情。他们还尊奉伊斯兰教规,在公共场合下是禁止饮酒的。
塞内加尔人的穿着一般都比较简单,男子习惯穿一种白色的“布布”大袍,女子一般都穿颜色鲜艳的长裙,有的还在头上蒙着一条围巾。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还有这样的风俗:一般的人都把头剃得光光的,只在左耳朵的上方留下一块头发。
在塞内加尔,若有贵宾来临,他们常以烤全来热情款待。用来作烤全的都是小羊羔。烤熟后,放在金属的大盘子里端上餐桌。待客人们洗手后,一般习惯用右手先从羊的背部、胁部开始撕食。 v 塞内加尔人一般是以玉米、大米、高梁等为主食,其副食以牛羊肉为主,其中尤以羊肉居多。他们习惯吃大块的牛、羊肉,不爱吃以肉片、肉丁或肉丝烹制的菜肴。他们喜爱吃的菜有西红柿、萝卜、胡萝卜和各种豆类等。在口味上,喜吃香而辛辣的食物,不怕油腻,而且一般人的饭量也比较大。有的人也爱吃法式西菜,早餐一般喜欢吃面包、黄油、浓咖啡。也爱好喝茶,尤其喜爱喝中国的绿茶。他们习惯在饭后,一边茶、一边聊天,以帮助消化。
塞内加尔人一般都忌吃虾、鸡毛菜、蘑菇等菌类以及其他形状古怪的食物,如:鳝鱼、甲鱼、鱿鱼等。他们更忌食猪肉。
风俗礼仪
塞浦路斯风俗礼仪
1960年8月16日宣告独立,成立塞浦路斯共和国。1971年12月14日与我国建交。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塞浦路斯人除喜欢一般流行的体育和娱乐活动项目以外,尤其喜欢打猎。塞浦路斯山多树多,飞禽走兽多。塞浦路斯每年要发几万张打猎许可证,不管大人和孩子都喜欢夜假日进山打猎,然后满载而归。塞浦路斯人特别喜欢跳舞,无论是劳动之
余,还是节假日,都以跳舞消除疲劳。遇上喜庆日子如婚礼等,一连要跳几天,不但青年人跳,老人孩子也都参加。塞扑浦路斯人的另一种消遣方法就是闲坐。他们闲坐着,吸着一根水烟管,或是品茶、饮酒,谈东道西,议论世上浮华时尚、金钱、政治。有的既不喝酒,也不吸烟,也不参加聊夭,干脆呆呆地坐着,面对近水浮物默默地遐想。塞浦路斯是爱神阿芙罗秋蒂的故乡。
然而,当地青年男女的婚恋,完全操纵在父母之手。传统式婚礼比较隆重。骑马进教堂,一路上,鼓乐齐鸣,热闹非凡。
塞浦路斯人喜爱素灰色、蓝白相间色。
饮食礼仪
塞浦路斯大多数旅馆和饭店只供应欧式膳食,但各种小吃遍布全国。大多数人喜欢吃一种叫“马伊卡”的饼状食品;另有一种叫“格里基斯”的半蜜饯的美味小吃,用水果、果皮或花片做成。每家都有自己特制的佳肴,用以款待宾客,吃时用特制的银叉。人们善饮咖啡,有的咖啡馆一天24小时都在营业;这些咖啡馆服务周到,气氛温馨。主要调料是橄榄油加大量香料;他们平时对吃不特别讲究,但到了星期日,许多人家喜欢远离城市到海滨或农村去,在橄榄树下或圣庙旁边吃烤肉。他们还常把羊肉焖熟后,就着砚和生菜沙拉一块吃,还大量佐以酒和白兰地。
相见礼仪
塞浦路斯人性格坚强而又和善,等人接物异常热情、公道,他们的好客是有口皆碑的,如果客人在咖啡还没有凉时就离去,他们会露出不悦之色,不管在什么地方,你不知道而又急于知道的东西,大都可以及时从他们那里打听到或得到满意的答复。在这里,久别重逢的亲友行握手礼和拥抱礼;一般情况下,经常见面的人或初次见面的则轻轻握手即可,有时也点头致意并辅以手势以示友好;如果需要向他们打听旅游、禁忌等有关事宜,应先有礼貌地称呼对方,并介绍自己的单位等。
仪态礼仪
作为一个崇尚文明的国度,这里的'人们从小就注重养成良好的谈吐和行为举止。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见到当地人边走路边吃零食、边奔跑边大喊大叫的现象,也难得见到有人边说话边用手在对方面前指指点点的行为。他们把举止庄重,谈吐文雅,待人和蔼可亲视为起码的准则,受人尊重的必要条件。他们良好的教养还体现在其他各种社交场合,如在晚会上,忌不系衣扣,也不随便脱上衣;男子请女子跳舞应先向女子旁边的丈夫或恋人致意,然后立正向女子点头致礼。跳舞时,可以含口香糖,但不能吃零食。
商务礼仪
塞浦路斯在地理上是东方和西方的交界处,东西方文化长期在这里碰撞、交融,商务方面的习俗也表现出广纳并蓄、灵活运用的特色。经过介绍认识以后,他们有交换名片的习惯。客人到他们家里作客,可带些小礼物,包括食品和鲜花;如果对方宴请,也可回请,但规格不宜太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设想通过私人感情加强公务联系或促成某笔交易,因为他们不喜欢这样做。
主要禁忌
塞浦路斯严禁出口古物,包括在沙滩和荒地上拣到的,除非事先从塞浦路斯博物馆领得许可证。这里的希腊族和土耳其族一般不能通婚,如果同时遇上他们,不宜询问和议论这里的婚姻习惯和宗教等。
尼泊尔王国风俗礼仪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北面和我国西藏毗邻,东界锡金、东南、南、西皆与印度接壤。
尼泊尔王国简称“尼泊尔”。全国面积14.7181万平方公里。人口1750万(1987年)。主要为尼泊尔人及比哈尔人,其次还有印度斯坦人和尼瓦尔人等。尼泊尔全国分14个大区,大区以下设发展县、乡(镇)。首都加德满都。货币为“尼泊尔卢比”。国语是尼泊尔语,它通用英语。
尼泊尔国外由来的传说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有说是为纪念古代一圣人而得名的。古代曾有一个名叫“尼”的大圣人,扑灭了一场大火,防止了当地森林的毁灭。为纪念“尼”对国家的“救护”,故名为“尼泊尔”。“救护”即为“泊尔”之意。也有的说,在尼泊尔语里,“尼”的意思是“中间的”,“泊”的意思是“国家”,“尼泊”的意思就是“中间的国家”。因其地处印度和中国两国的中间,所以就被称为“尼泊尔”。还有的说,在藏语里,“尼”为“家”,“泊尔”为“羊
毛”的.意思。因其盛产羊毛织品,所以被和为“羊毛之家”,即“尼泊尔”。18世纪中叶,以廓尔喀地区为发祥地的廓尔喀王朝强盛起来,并于1768年统一了整个尼泊尔,因此廓尔喀就成了当时的尼泊尔的国名。
一、社交习俗
尼泊尔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尼泊尔人重礼仪,礼节多种分等级; 大多信奉印度教,伸舌迎客表敬意;
热情礼貌心诚实,为人谦逊好客气; 崇拜黄牛为“圣明”,保护国兽入法律;
“同意”头语用“摇头”,“点头”表示“不同意”。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尼泊尔人迎宾方式既独特又隆重。贵宾到来时,从机场到宾馆,一路搭起道道拱门,拱门两侧各置一个金光灿灿的黄铜罐,上面插满鲜花。宾馆内,到处点着古香古色的酥油灯。他们还有以童女迎宾的特有习俗。视童女为圣洁的象征,无论是国王出记还是迎送外宾,在机场上,总要安排5位童女敬献鲜花,以示吉祥。他们在贵宾临门时,一般都要举行点酥油灯的仪式。主持欢迎仪式者,在客人抵达之后,要亲自点燃油灯,以此象征着“温暖”、“光明”和“友情”。他们在秋、冬季节迎宾时,往往要燃起篝火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主人还要演唱民间歌舞,以表示对客人的真诚敬意。他们宴请宾客时,按传统礼节要在宴席上点燃许多红烛。认为这样可以使宾主之间更加亲切,是一种增加友谊的真诚表示。尼泊尔廓尔喀族人不论男子都喜欢戴鲜花。通常男子把鲜花戴在帽子或身上,而女人戴在头上。每逢节日,人们也以鲜花为赠品送给客人,以表示相互间的祝福。
尼泊尔人向客人、朋友或长辈递送东西时,都要用双手奉上,如双手递送不便时,则要用左手指尖抵住右臂。他们在回答问题时,惯于用摇头表示同意,点头表示不同意。他们在与客人的交往中,有赠送礼物的习惯。他们在与朋友见面之时,总愿意送一顶尼泊尔小帽给客人,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与朋友告别之时,总习惯把一种手工精制的鞋送给上路的朋友,以表示祝愿朋友前程似锦。他们对黄牛极为崇拜,并尊黄牛为“国兽”。他们还视黄牛为“神牛”;视黄牛的两角为“两座圣山”;视黄牛的眼睛为“日月神”;视黄牛的奶为“圣海”;视黄牛的尿为“圣河”;视黄牛的屎为“吉祥之物”。他们在生活中离不开黄牛屎,平时要经常用黄牛屎来擦洗锅、盆及各种餐具等,以此来祈求和保障家庭的人口平安。他们对狗有着一种很深的感情。认为狗是最忠实、最可靠的吉祥动物。并视狗为勇敢、神圣的象征。他们对乌鸦颇为喜欢和爱戴。他们认为乌鸦具有为人类奉献的高贵品质。因此,人们都视乌雅为吉祥之鸟,并对乌鸦备加爱护。他们格外喜爱杜鹃花。人们亲切地称它为“拉丽格拉斯”,并把杜鹃花视为美好的幸福之花,看成是吉祥的象征。人们尊杜鹃花为国花,并将其形象地绘制在自己的国徽上。
二、礼节礼仪
尼泊尔最常见的礼节是合十礼。施此礼时,双手齐胸合掌,同时口中道着“纳摩斯德”向你问好。“摸头礼”是国王对下属、臣民的礼节。一个尼泊尔人如果能得到国王的抚摸,那将是终生的荣幸。他们晚辈见长辈要施“吻足礼”(即跪下来吻长辈的脚,长辈在晚辈的头上拍一下以示还礼)。低种姓的人在拜见比自己种姓高贵的人时,或拜见上司、长辈时,则要施“掬手礼即是施礼人在俯首躬身的同时,双手呈掬水状,并使双手尖触到自己的额头)。随着社会的发展,握手礼在尼泊尔也开始命名用,在挚友相见时,常以握手来表示问候。在山区,人们初次见面时,都要伸出舌头向对方致礼。那里的人们,把这种礼节看成是以赤诚的心在欢迎你。尼泊尔妇女,除非同非常熟悉的人,一般是不握手的。
三、信仰忌讳
尼泊尔人大多信奉印度教和佛教。
尼泊尔人在敬黄年为神的习俗。不管是谁,是有意或无意的伤害“神牛”者,教要受到罚款或法律制裁。他们忌用毛皮做任何物品。他们认为动物的皮是不洁净的。他们忌讳水牛、公羊、公鸡。人们都把这些动物视作邪恶的象征。他们忌讳有人触摸他们孩子的头。认为这是极不礼貌的。
尼泊尔人在饮食上,一般不爱吃海参等类怪形食品;不爱吃姜。
四、饮食习惯
尼泊尔人每日一般习惯两餐,早晨通常是奶茶和饼干。晚餐为正餐,一般较为重视。惯以米饭或面食配上些菜肴。他们习惯吃西餐,对中餐也是极为乐于品尝的。他们用餐习惯使用刀叉或筷子,而习惯用手抓饭。
尼泊尔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用餐讲究实惠,注重菜肴的香、脆。
②口味 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酸、辣、甜味。
③主食 以米饭为主,时而也吃点面食。
④副食 爱吃羊肉、鸡、鸭、鱼等;蔬菜爱吃西红柿、洋葱、辣椒、土豆、鲜笋、菜花、山芋等;调料爱用辣椒粉、胡椒粉、盐、醋、糖等。
⑤制法 对炸、烤、煎、熘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川菜、粤菜、京菜。
⑦菜谱 很欣赏什锦拼盘、香酥鸡、锅烧鸡、羊肉泡馍、北京烤鸭、青椒肉片、番茄肉片、辣子鸡丁、干炸大虾、酸辣丸子、糖醋鲤鱼、手抓羊肉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喜饮浓咖啡、红茶、果露汁、桔子汁以及矿泉水等饮料。
⑨果品 爱吃香蕉、柑、桔、西瓜、青果等水果,干果喜欢核桃仁等。
文化礼仪
1商务礼仪
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是古老的商业中心,现因其地理位置位于欧亚两大洲交界处,并跨两洲,正处于博斯普鲁斯海峡,是黑海和地中海的必经要道,所以商贸业发达。这里真货、假货都有,价格也悬殊很多。但与土耳其人谈生意时要学会侃价,一旦价格谈定,就必须成交,否则,他们将非常生气,甚至会进行报复。
2服饰礼仪
土耳其的传统服装在农村和特殊的日子里常穿,在平时或在城市中就很少看见了。男人的传统服装有衬衣、短裤、毛袜、皮鞋。妇女的传统服装有两种,一种是头巾和头饰,棉衬衣,无裆裤很宽大;另一种是“三件头”,即三块布组成的长裙子,穿在衬衣和裤子外面。
在现代,土耳其人虽然有99%的人信仰伊斯兰教,但是,从1926年以后,国家正式废除了伊斯兰教徒的女性必须头戴面纱,身穿长袍的习俗。现在城市的人们都是短裙、衬衣,男士的西服很标致。
3见面礼仪
土耳其自成立共和国以后,就彻底抛弃了突厥人的传统,把伊斯兰教的一些保守信念和做法都进行了改革,提出向西方学习,政教分离,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所以,他们奉行西方礼仪,见面时以握手礼和拥抱礼为主。
4旅游礼仪
土耳其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每年有1,000多万人次的游客,旅游的重要城市有伊斯坦布尔,该市文化古迹很多,有古城堡、双重水道、“金门”凯旋门、君士坦丁宫、高塔、教堂、清真寺、博物馆、地下水宫、蛇形青铜柱、多尔马巴赫切、王宫、苏丹阿赫迈特广场、黑海海峡及海峡大桥、王子岛、伊斯蒂克拉尔步行街等。
伊兹密尔是英雄城,有很多旅游景点:如圣帕利卡帕教堂、钟塔、文化公园等。还有埃菲斯古城遗址、库雷特勒尔大街、大理石大街、圣母玛利亚故居、阿耳忒弥斯神庙、乌岛、棉花堡、爱琴海地区的景点、安塔利亚、安卡拉等地的旅游景点。在游览的时候需要注意,不能在建筑上乱涂乱画或者上手触摸,同时需要保持环境悠雅。
风俗
土耳其是伊斯兰国家,作息时间与西方无异。除进入清真寺必须脱鞋及肃静外,国内气氛非常自由,尤其是伊斯坦布尔这样的国际都市,与其他中东地区伊斯兰国家迥异。
土耳其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都是首先互致问候,然后再施握手礼,同时祝愿客人的身体好。他们在同亲朋好友相见时,也有的施亲吻礼(即互相亲吻对方的双颊)。土耳其人为亲友宾朋送别时,一般多施鞠躬礼,施礼时,要以两手交叉放在胸前,鞠90度大躬,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和惜别之情。倘若两手如不交叉于胸前,则寓意下次不欢迎再访的意思。
摆手打招呼是最通常的见面问候礼节,用食指或脚尖指向任何人都是失礼的行为。此外,情侣在公共场合不要表现得过于亲昵。
土耳其人生活节奏很慢,在餐馆吃一顿饭,至少要两三个钟头,但他们开起车来却像骑马一样横冲直撞。土耳其人喜欢饮茶和咖啡,和一般的茶和咖啡不同,土耳其的茶和咖啡要煮很长时间。虽然他们不喝中国的绿茶或花茶,但如果送他们一小桶中国茶叶,他们也会非常高兴的。
土耳其表示“赞同”时是点头,表示“不赞同”时侧向后“点头”同时向上蹙眉,或眉毛上扬。有时土耳其人还说“tsk”来表示“不”。与此相对照的是如果你左右摆头则表示“我不明白”。将手上举至头则表示“谢谢”。在表达感谢时有时还配合轻微地点一下头。
禁忌
土耳其是伊斯兰国家,作息时间与西方无异。除进入清真寺须脱鞋及肃静外,国内气氛非常自由,尤其是伊斯坦布尔这样的国际都市,与其他中东地区伊斯兰国家迥异。土耳其人好客,亦礼貌周到,小礼物颇能增进初识朋友间的友谊。
土耳其男人对来自中国的女游客似乎格外热情,会主动提出帮助,但独行女士也要注意自身安全。土耳其英文并不普遍,除观光旅馆、饭店或商店外,洽商公务最好有土文翻译。土耳其人极崇敬其国父凯末尔将军,不论公司、政府机关均悬挂凯末尔的相片。
礼仪
塞内加尔人友善好客,与人见面往往热情握手问候。女性习惯行屈膝躬身礼,身份高的女性,有时也会主动伸手同男性客人握手。社交场合称呼先生、夫人、女士或小姐。
当地居民喜欢跳舞,每当聚会、过节或者平日遇到高兴的事,便会聚集在一起,以手击鼓,扭臀、踏脚,各自尽情展示绝技,以表达兴奋的心情。另一番景象是,在首都达喀尔街头,随处可见健身慢跑的人们,有年轻人,也有老人、妇女,全民参与,凸显了当地人的活力与朝气。因此,人们不难理解,小国塞内加尔足球队,竟能数次打进世界杯,还一度杀入八强。
饮食
在塞内加尔,若有贵宾来临,他们常以烤全来热情款待。用来作烤全的都是小羊羔。烤熟后,放在金属的大盘子里端上餐桌。待客人们洗手后,一般习惯用右手先从羊的背部、胁部开始撕食。 v 塞内加尔人一般是以玉米、大米、高梁等为主食,其副食以牛羊肉为主,其中尤以羊肉居多。他们习惯吃大块的牛、羊肉,不爱吃以肉片、肉丁或肉丝烹制的菜肴。他们喜爱吃的菜有西红柿、萝卜、胡萝卜和各种豆类等。在口味上,喜吃香而辛辣的食物,不怕油腻,而且一般人的饭量也比较大。有的人也爱吃法式西菜,早餐一般喜欢吃面包、黄油、浓咖啡。也爱好喝茶,尤其喜爱喝中国的绿茶。他们习惯在饭后,一边茶、一边聊天,以帮助消化。
塞内加尔人一般都忌吃虾、鸡毛菜、蘑菇等菌类以及其他形状古怪的食物,如:鳝鱼、甲鱼、鱿鱼等。他们更忌食猪肉。
习俗
塞内加尔的社区生活和街头文化总是充满节日庆典的喜庆气氛。地方社区的居民经常聚集在一起来庆祝一生中的大事如婚礼和洗礼、还有穆斯林节日、--教节日和国家法定的纪念日等。庆典活动经常是居民集体参加,根据事件的性质,有以多种艺术的形式呈现,主要有音乐、舞蹈和诗诵。精美的服饰与个别最新款时装与发型的展示也是庆典活动的一个特色。尽管有些人不在庆祝现场而在另外的地方,一些事件在村落和社区里随时随地都可以举行庆典活动。
塞内加尔大多数公众参与的节日是宗教节日,所有主要的穆斯林节日和--教节日都要进行庆祝。根据伊斯兰习俗,主要的逊尼派穆斯林节日要举行庆典活动。穆斯林历法一年包括12个月,比--教日历少11天,因此,穆斯林节日举行的日期都会有所变化,这与季节和法定日历有较大关系。
穆斯林最重要的神圣节日是古尔邦节(阿拉伯语为尔德?古尔邦),在伊斯兰历的12月10日举行。古尔邦节是与麦加朝圣高潮相契合的,它是为纪念先知易卜拉欣,易卜拉欣听从真主的命令要杀掉儿子伊斯玛仪用来献祭,最后真主用羝羊代替伊斯玛仪献祭。在节日这一天,每个穆斯林家庭都要宰杀一只羝羊。节日前要把羊买来并筹得肥肥的,对于贫穷的家庭,买一只羊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富有的家庭则要被杀多只羊。节日这一天的早上人们集体祈祷,祈祷仪式在室外设计好的祈祷场所进行。当人们祈祷完毕回到家里就要用羝羊来献祭。羊很快被宰杀,烧烤的羊肉要用作午餐。下午和晚上要与亲戚、朋友和邻居们一起聚礼,为较穷的亲戚提供食品和礼物,为孩子分发零钱去买糖果。羊肉的消耗持续上两天、第三天。
穆斯林的第二个主要的节日是开斋节(阿拉伯语为尔德?菲图尔),在伊斯兰历的10月1日举行,它标志着斋戒月的结束,斋戒月里要禁食,它是伊斯兰教的五大支柱之一。在封斋期间,每天第一缕光线出现到傍晚太阳落山这段时间禁止吃喝、性行为和吸烟行为。实际上,穆斯林在这段时间里来反思物质和肉体的欲望对人们精神的影响并对神进行冥思。
穆斯林在斋月里要控制饥饿和烦躁并与周围的人和平相处,他们要放弃轻浮的享受而把时间用来祈祷。一些人会在黎明前起得很早吃点简单食物,然后一整天都要禁止饮食。太阳落山后,可以再吃点简单的食物。到了深夜可以吃一顿大餐,只有那些真心斋戒的人才希望这样做。孩子、孕妇、乳母,还有那些生病或处于逼迫条件下的人可以免受种种限制。非穆斯林、外国人和旅行者可以不进行斋戒,但要遵守穆斯林的礼仪而不在公共场合饮食和吸烟。斋月—个与家人在一起团聚的苦行月,几乎没有任何社交活动。人们可以白天慢慢处理日常事务,然后到晚上回到家中。饭馆和酒吧都关闭了,不再举行任何音乐和舞蹈晚会。
斋戒月以开斋宴席而结束,当闪瓦鲁的新月点缀在夜空时,第二天就是开斋节。开斋节以在祈祷场地的集体晨祷为开端,男人要穿干净的大长袍。然后是家庭午餐聚会,可以享用丰盛的食物。下午和晚上要去拜访亲戚和邻居,人们要互相寻求对方谅解,这样过去一年的紧张关系就此化解。糖果和甜食要在节日上准备好,还要给孩子分发零钱,夜晚来临,音乐、舞蹈等娱乐活动开始进行,社会交往活动还要持续多天。
塔姆克萨里特标志着穆斯林的新年,开始于穆哈兰姆的第一天,但在塞内加尔的庆典活动则是那个月的第10天举行(相当于阿拉伯语中的阿舒拉)。塔姆克萨里特不是一个真正的宗教圣日,而是一个受人欢迎的国家法定节日,在节日这天要准备传统的摩洛哥式的蒸粗麦粉餐,还有牛肉和鸡肉。到了夜晚,孩子们要打扮成异性成人的模样,即女孩子要穿上成年男人的衣服,男孩子要穿上成年妇女的衣服,他们要到街上挨家挨户去要钱和糖果。这被称为塔贾卜恩,是一个古老传统,其起源和意义不详,但这一天被附加在穆斯林年历上成为一个节曰。就如同美国的万圣节一样,不仅孩子们而且大人们也参加化装晚会来庆祝塔姆克萨里特节日。
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
主要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是白族人待客交友的基本礼仪。擅长制作的美食有乳扇、生皮、雕梅等。最盛大的民族节日是“三月街”。
尼族
主要分布在元江和澜沧江之间,服饰以黑为美,各地区有差异。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名族,擅长各类乐器、舞蹈、民歌。比较有特色的民居是“蘑菇房”,另外哈尼族非常善于利用梯田种植水稻,他们的精神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千年不变的辛苦劳作,改造者大地山川的面貌,可以说有哈尼族的地方就有梯田。
傣族
很多学者常将傣族分为水傣、旱(汉)傣、花(腰)傣,其实这是错误的,傣族只有一个种族,只是因居住地不同,服饰和生活惯稍有差异而已。
傣族人信仰小乘佛教,因此为成年的男童都要到出家受沙弥戒,三、五年后可还俗,未出家者将会被视为未成年或者没教养。
傈僳(lisu)族
主要居住在怒江一带,傈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
傈僳族还是一个非常重恩情的民族,传统节日“刀杆节”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位对傈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傈僳族人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位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
拉祜(lahu)族
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得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拉祜族人喜欢黑色,因此衣服大多以黑布为底,镶秀各种色彩艳丽的花纹图案,民族美食有竹筒烧饭、烤肉。
佤(wa)族
佤族各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司岗”意为洞,“里”为出来,它是佤族对本民族古生活的回忆。
满族的风俗习惯
明朝末年,满族英雄努尔哈赤经过30年的努力,统一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初步形成满洲民族,即满族。他把满洲人分别组织在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族之中,实行全民皆兵。后来,满族政权还陆续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1644年,八旗铁骑入关,占领北京,席卷大江南北,建立了疆域辽阔的清帝国。
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东西一样;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满族男人留发梳瓣,穿马蹄袖袍褂,系腰带;妇女头顶盘髻,穿宽大直统旗袍,不缠足。今天,旗袍已经成为典型的东方妇女服饰,风靡全球。
我国的满族人有一半以上居住在辽宁省,其它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等省,以及北京、西安和成都等大城市。
壮族的风俗习惯
壮族过去有20种称呼,1949年以后统称为僮族,1965年改称为壮族。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族聚居地区多山,他们大多从事农业生产。
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壮族人信仰多神,除祭祀祖先外,最早还膜拜巨石、高山、土地和龙蛇等。壮族人有歌圩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大家聚集到山坡上,搭起赛歌台,参加唱山歌的男女青年们先唱“见面歌”、“迎客歌”。唱过山歌之后,就开始抛绣球、碰彩蛋、抢花炮等娱乐活动。大的歌圩有上万人参加,他们常以唱山歌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壮族在两三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瑰丽的文化艺术。壮族的先民在广西左江两岸的陡壁上绘制了大量的崖壁画。从战国时期开始,壮族人民就能铸造铜鼓,它既是乐器,又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独具民族风格的壮锦久负盛名,远销国内外。
风俗礼仪
亚美尼亚人称自己的国家是“海雅斯坦”,意思是“好客的民族”。对外来客人总要设宴款待。餐桌上铺着雪白的桌布,上面摆着果品和食物。室外空地上一堆堆的葡萄枝燃烧着熊熊的大火,火上烤着羊肉串的铁签子,主人把烤好的羊肉串端上来请客人品尝,他们还会载歌载舞地为客人助兴。他们对远方的来客是欢迎留宿的,但是最多只能三天,如客人三天后还想继续住下去,务必提出充分的理由,在征得主人同意后方可留下来,这样主人仍不会怠慢客人的。否则主人便会以多种巧妙的暗示催促客人尽早离去。
他们非常健谈,并且善于跟不同客人去谈论各种不同的话题。他们长期保留着母权制,高龄妇女倍受人们的尊敬。他们对红色比较喜欢,认为是向上的色彩。他们偏爱“7”,常在纪念自己传统的耶稣升天节和泼水节的前一天,姑娘们聚在一起把自己心爱的纪念品如扣子、顶针、珠子等投入陶罐内,然后倒进“7”碗水,放上“7”朵鲜花。夜间将陶罐放在露天星光下,清晨时由一位打扮漂亮的小女孩从陶罐里随意取出纪念品发给大家,每发一个纪念品,大家要唱一首预言性歌谣,用以对其“祝愿”。
亚美尼亚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多施握手礼;也施拥抱礼。和亲朋好友相见时用亲吻礼,有的吻面颊,有的吻手,有的吻唇。
饮食习惯
由于高山和草原的特有地理环境,给亚美尼亚人提供了养羊的方便条件,故其居民对羊肉极为偏爱,并善于用羊肉烹制各式各样的菜肴,其中烤羊肉串是他们最擅长的。是迎宾宴客的美味佳肴。
他们宴请客人时,喝酒一般不用杯子,按他们当地的传统习惯,以牛角装酒,互相传递着喝酒来表示对客人的亲近和友好。他们乐于品尝中国菜肴,用餐除在社交场合有时使用刀叉外,一般都惯于用手抓饭吃。
礼仪
亚美尼亚人好客,性格温和,对外国人友好。与客人见面、告别时都握手。社交场合,亲朋好友之间也常行拥抱礼。有时根据彼此关系也行吻礼,有的吻面颊,有的吻手。
亚美尼亚居民多信--教,星期日常到教堂做礼拜。进入教堂,应保持安静,不得喧哗。男士要脱帽,而女士必须扎上头巾。
亚美尼亚人喜欢红色,视其为是积极向上的色彩。偏爱数字7,忌讳13和星期五。在餐厅里,忌讳碗盘碰撞的响声,忌讳咀嚼食物出声。用一根火柴给3个人点烟,是失礼行为。
服 饰
对外场合,男士、女士多穿西式服装。传统民族服饰,在乡下有一定影响力,其特点是讲究金、银佩饰,彼此色调样式各有特色。男子留胡须者多,穿敞襟长上衣,配大裤裆灯笼裤,外罩毛料长袍,头戴皮毛毡帽,脚蹬皮靴。
妇女穿对襟连衣裙、绣花衬衫,系宽腰带,头戴宝塔式丝绸高帽。帽上罩长纱巾。不戴帽子时,姑娘们总爱梳两条粗大辫子。早先,亚美尼亚人可由其穿戴判断其社会地位,而现在人们对服饰更重视实用、美观、大方。
饮 食
亚美尼亚人以面食为主,点心喜用油炸。牛奶和面包是每日不可缺少的,而肉类,特别是牛羊肉消耗量巨大。当地高山和草原的地理环境,为牛羊养殖提供了方便条件,牛羊肉及其奶制品出产丰富。
当地人善于用牛羊肉烹制具有民族特色的菜肴。如多尔玛(DOLMA),是用小牛肉糜混合洋葱、香料,再加进大米,用葡萄叶包起来,放入锅中加水煮熟,食用时用热酸奶汁做蘸料。再如又嫩又软的牛肉饼“丘伏塔”、如纸般厚薄的大饼“拉瓦什”等。
当地人炖肉要炖得烂熟,烤羊肉串常放上辛辣调料、香菜和石榴汁等。他们喜欢用菠菜、水果及各种香料烹制菜肴,调料有野草、花朵等300多种。
贵客临门,总要设宴。室内餐桌铺上雪白的桌布,摆上各种鲜果和食品。室外空地上,用葡萄枝生起篝火,用铁签子穿上腌制好的羊肉块、葱头等,配上作料,放在火上熏烤,直到焦黄、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在热烈、欢快气氛中,主人把烤好的羊肉串端到客人面前。
★ 塞浦路斯风俗礼仪
★ 少数民族风俗礼仪
★ 结婚风俗礼仪
★ 晋江结婚风俗礼仪
★ 北海风俗文化礼仪
★ 安徽过年风俗礼仪
★ 徐州节日风俗礼仪
★ 新加坡的风俗礼仪
★ 斗门风俗文化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