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经诗词之唐风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cctv900

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古代诗经诗词之唐风(共含7篇),方便大家学习。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ctv90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古代诗经诗词之唐风

篇1:古代唐风诗经

古代唐风诗经大全

《诗经》是产生在2500余年以前,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篇古代诗经大全之唐风吧!

《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山有枢》

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扬之水》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椒聊》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

《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杕杜》

有杕之杜,其叶湑々。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

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杜,其叶箐箐。独行??。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

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羔裘》

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岂无他人?维子之故。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岂无他人?维子之好。

《鸨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艹埶}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艹埶}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艹埶}稻梁。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无衣》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有杕之杜》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采苓》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篇2:诗经·唐风——《扬之水》

扬之水,白石凿凿。

素衣朱襮,从子于沃。

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

素衣朱绣,从子于鹄。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

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注释:

扬:激扬,形容水流湍急,此象征政变的形势的危急。

凿凿:形容鲜明洁白,此暗指政变的事件的明显。

素衣朱襮:襮,音博,白缯的内衣,绣有花纹的红边衣领,此诸候的服饰。

沃:曲沃,国名,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当时晋昭侯将曲沃封给叔父成师,这就是晋桓叔。晋桓叔势力强大,晋国大夫潘父与桓叔勾结密谋杀晋城昭侯,指政变。作者随从到了曲沃,看见桓叔穿起了诸侯的服饰。

君子:指桓叔。

不乐:内心有忧虑。

皓皓:洁白鲜明的样子。

朱绣:红边衣领上绣花有花纹。

鹄:曲沃的城邑

粼粼:形容水清石净

命:命令。

赏析:

《扬之水》描写了地场政变阴谋发动知情者的复杂的内心感情,其中有担忧,有恐惧。诗以激扬之水,鲜明的石象征政变的危急紧张和形势逼人,而展开了一个从密谋到发动的过程。一、二节中见君子的忧虑,就从“君子”僭越而穿诸侯之服见出隐微、曲折,而最后“我闻有命”,是最终发动的命令,但这一切,虽早有知晓,却“不敢以告人”,细致入微,曲折难言,正是诗人的写照。

篇3:诗经:唐风・扬之水

《诗经:唐风・扬之水》

扬之水,白石凿凿。

素衣朱q,从子于沃。

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

素衣朱绣,从子于鹄。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

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注释:

1、扬:激扬。

2、凿凿:鲜明貌。

3、q(勃):绣有黼文的衣领。

4、沃:曲沃,地名,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

5、既:已。君子:指桓叔。

6、云:语助词。

7、皓皓:洁白状。

8、绣:刺方领绣。鹄:邑名,即曲沃;一说曲沃的城邑。

9、粼粼:清澈貌。形容水清石净。

10、命:政令。

译文: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水底的白石更显鲜明。

想起了白衣衫红衣领,跟从你到那沃城一行。

既然见了桓叔这贤者,怎不从心底感到高兴。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冲得石块更洁白清幽。

想起白内衣和红绣领,跟从你到那鹄城一游。

既然见了桓叔这贵人,还有什么值得去忧愁。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水底的白石更显晶莹。

当我听说将有机密令,怎么也不敢告诉别人。

赏析:

要说清楚这首,必须牵涉到当时的一段历史。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他的叔父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曲沃在当时是晋国的大邑,面积比晋都翼城(今山西翼城南)还要大。再加上桓叔好施德,颇得民心,势力逐渐强大,“晋国之众归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过了七年,即公元前738年,晋大臣潘父杀死了晋昭侯,而欲迎立桓叔。当桓叔想入晋都时,晋人发兵进攻桓叔。桓叔抵挡不住,只得败回曲沃,潘父也被杀。作者有感于当时的这场政治斗争,在事发前夕写了这首诗。《毛诗序》云:“《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强,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将诗的创作背景交待得很明白。

后人对此诗的主旨和作者,有不同的意见,今人程俊英采严粲《诗缉》“言不敢告人者,乃所以告昭公”之说,在《诗经译注》中认为“这是一首揭发、告密晋大夫潘父和曲沃桓叔勾结搞政变阴谋的诗”。诗中的“素衣朱q”、“素衣朱绣”等都是就潘父而言,说这些本都是诸侯穿的服饰,而“他也穿起诸侯的衣服”,并进一步推测该诗作者“可能是潘父随从者之一”,他是“忠于昭公”的。但今人蒋立甫认为“这样理解,恐于全诗情调不合”,他引陈奂《诗毛氏传疏》之语“桓叔之盛强,实由昭侯之不能修道正国,故诗首句言乱本之所由成耳”,认为诗中的“素衣朱q”、“素衣朱绣”等都是就桓叔而言,是“由衷地希望桓叔真正成为诸侯”,他也推测该诗作者“可能是从叛者”,但并不“忠于昭公”,而是站在桓叔一边的。宋朱熹的说法比较平稳,以为“晋昭侯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是为桓叔。后沃盛强而晋微弱,国人将叛而归之,故作此诗”(《诗集传》)。

蒋立甫之说似更合理。因为根据程俊英的说法,潘父与桓叔合力谋反既然是密事,他不能堂而皇之地公开穿起诸侯的衣服去见桓叔。这等于泄密。而桓叔见其僭越之服,自然会有看法。所以,“素衣朱q”、“素衣朱绣”诸语,不可能是对潘父的一种描写,而是就桓叔而言,是对桓叔早日能成为诸侯的一种热切盼望。

诗以“扬之水”开篇,是一种起兴,并以此引出人物,暗示当时的形势与政局,颇为巧妙。而诗的情节与内容,也随之层层推进,到最后才点出其将有政变事件发生的真相。所以,此诗在铺叙中始终有一种悬念在吸引着人,引人入胜。而“白石凿凿(皓皓,粼粼)”与下文的“素衣”、“朱q(绣)”在颜色上亦产生既是贯连又是对比的佳妙效果,十分醒目。并且此诗虽无情感上的大起大落,却始终有一种紧张和担忧的心情,在《诗经》中也可以说是别具一格。

篇4:诗经·国风·唐风·扬之水

诗经·国风·唐风·扬之水

原文: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注释:

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叔父成师于曲沃(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号恒叔。公元前738年,晋昭侯五年,大夫潘义与恒叔密谋发动政变。一位随恒叔去曲沃的贵族写了这首诗,揭发政变的情况。

1、扬之水:悠扬缓慢的流水。《通释》:“此诗‘扬之水’,盖以喻晋昭微弱不能制恒叔,而转封沃以使之强大。则有如以水之激石,不能伤石而盖使之鲜洁。故以‘白石凿凿’喻沃之强盛耳。”

2、凿凿:鲜明貌。

3、襮(博bó):绣有花纹的衣领。

4、子、君子:均指恒叔。《集传》:“子,指恒叔也。” 《郑笺》:“君子,谓恒叔。”

5、沃:地名。《集传》:“沃,曲沃也。”

6、皓皓:洁白。

7、鹄(胡hú):地名。《毛传》:“沃,曲沃邑也。”

8、云何其忧:《毛传》:“云无忧也。”

9、粼粼:明净貌。《集传》:“粼粼,水清石见之貌。”

10、末句:方玉润《诗经原始》:“闻其事已成,将有成命也。”《诗缉》:“言不敢告人者,乃所以告昭公。”

译文: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水底的白石更显鲜明。想起了白衣衫红衣领,跟从你到那沃城一行。既然见了桓叔这贤者,怎不从心底感到高兴。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冲得石块更洁白清幽。想起白内衣和红绣领,跟从你到那鹄城一游。既然见了桓叔这贵人,还有什么值得去忧愁。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水底的白石更显晶莹。当我听说将有机密令,怎么也不敢告诉别人。

诗经故事:

晋文侯死后,他的儿子伯当了晋昭侯。当时晋文侯的弟弟、晋昭侯的叔叔成师在朝中主事,过度的平平安安,晋昭侯继位后坐的是稳稳当当。

成师有德、爱民,晋国的百姓都比较喜欢他,在晋都翼城的势力也比较大,新继位的昭侯遇事都要同他商量,只有成师同意发话了,王命下传的才比较顺利,下面的大臣们执行起来才不打折扣。

刚开始时,晋昭侯还习惯于这样,可过了两个月后,就觉得很不自在了,有成师在朝中,总觉得还有一个上司管着似的,一点也显不出王者的威风来,得想办法让成师别管那样多的事了。

可怎么办呢?那成师是晋文侯最喜欢弟弟,跟随文侯办事多年,为晋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更何况品德高尚,百姓喜欢,要让他不管事还真不好办。

晋昭侯闷闷不乐了,回到宫中和王妃说起了此事,晋王妃想了想,说:“大王,此事好办啊,何不封他一块大大的封地,让他远远的离开翼城,他不是就管不了那么多的事了。”晋昭侯却说:“那怎么可以呢?封少了不足以对他的功劳和名声,他也肯定不会受封;封多了我晋国可就少了一大块地了。”“我说大王啊,封的再多,也比不封他,让他现在这样把着整个晋国少啊!封了他晋国就是你的了,不封他,晋国永远的是他的。”晋昭侯想了想,笑了,说:“你说的很对,事不宜迟,明天就办。”

第二天上朝后,晋昭侯命人宣读了成师的十大功劳,尊号为桓叔,封曲沃给桓叔为领地。成师磕辞不掉,只好受封。

曲沃比翼还要大,成师受封后就去了曲沃,叫了个曲沃桓叔。

曲沃地方大,良田美,人口多,桓叔去了后,晋国的百姓就都朝曲沃跑了。那一年桓叔五十八岁,带去的一干手下办事也很很得力,政通人和,没多长时间,曲沃的财力人力就都超过了翼城;有人就说了:晋国**的根源会出在曲沃了,地方城镇大于了国都而又很得民心,不乱还会等到何时啊!

风言风语也传到了晋昭侯的耳中,他就派潘父去曲沃查看一番,送去了很多的金珠宝贝,一联系感情报,二是查看下实际情况。

潘父接到这件差事后,很是高兴,因为桓叔在翼主事时潘父就和桓叔交情很好的.,这一次能奉王命去探望桓叔,心里自然是格外高兴,他带去了很多的人,光车子就拉长的有二里多地。当然也有很多的昭侯的人夹在里面,只不过潘父不太清楚。

潘父到了曲沃后,桓叔亲自迎到了城外来,远远看见桓叔的人心里不由得一惊,有的人高兴起来,有的人害怕担心了。

桓叔的一身打扮和诸侯王没有什么两样了,素衣红领绣花袍,上面绣着一团威风神气的舞爪盘蟠龙,很是惹眼。潘父看见了桓叔,就急忙下车,行礼后一把就被桓叔拉住了,两人手拉着叔就进了城去,后面跟着长长的车队,车队后面还有长长的来看桓公的人,有很多是百姓自发而来的。

很多的人看见了桓公,看见了桓公的素衣红领绣花袍,有很多的明白了什么似的,但就是不和身边的人议论诉说,只是微微的笑着,跟着车队也进了曲沃城,在那里有很多桓公的手下负责接待安排着四面八方来投奔桓叔的人,这些人远远的看见过桓叔,看见过装扮整齐的桓叔,心里很是快乐高兴,早先跟着桓叔一起来曲沃的百姓也看清了在街道走过的桓叔,心里也很高兴,似乎预示着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了。可大家都不明说。

潘父在曲沃玩了十来天,天天都有桓叔陪着,他玩着、笑着、吃着、喝着、歌着、舞着、射猎着。也细细的商量着什么。

潘父回到翼城后,一首歌就在翼城传唱开了: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晋昭侯听见过这首歌,但他没明白这里面的意思,去曲沃的人回来都说曲沃很平静、富裕,那里的百姓都安居乐业,桓叔对昭侯尊重有加,很看重昭侯派去的探望的使者。晋昭侯也就信了,直到有一天,潘父领着一干人,去王宫里砍下了昭侯的脑袋。

鉴赏:

要说清楚这首诗,必须牵涉到当时的一段历史。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他的叔父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曲沃在当时是晋国的大邑,面积比晋都翼城(今山西翼城南)还要大。再加上桓叔好施德,颇得民心,势力逐渐强大,“晋国之众归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过了七年,即公元前738年,晋大臣潘父杀死了晋昭侯,而欲迎立桓叔。当桓叔想入晋都时,晋人发兵进攻桓叔。桓叔抵挡不住,只得败回曲沃,潘父也被杀。作者有感于当时的这场政治斗争,在事发前夕写了这首诗。《毛诗序》云:“《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彊,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将诗的创作背景交待得很明白。

后人对此诗的主旨和作者,有不同的意见,今人程俊英采严粲《诗缉》“言不敢告人者,乃所以告昭公”之说,在《诗经译注》中认为“这是一首揭发、告密晋大夫潘父和曲沃桓叔勾结搞政变阴谋的诗”。诗中的“素衣朱襮”、“素衣朱绣”等都是就潘父而言,说这些本都是诸侯穿的服饰,而“他也穿起诸侯的衣服”,并进一步推测该诗作者“可能是潘父随从者之一”,他是“忠于昭公”的。但今人蒋立甫认为“这样理解,恐于全诗情调不合”,他引陈奂《诗毛氏传疏》之语“桓叔之盛强,实由昭侯之不能修道正国,故诗首句言乱本之所由成耳”,认为诗中的“素衣朱襮”、“素衣朱绣”等都是就桓叔而言,是“由衷地希望桓叔真正成为诸侯”,他也推测该诗作者“可能是从叛者”,但并不“忠于昭公”,而是站在桓叔一边的。宋朱熹的说法比较平稳,以为“晋昭侯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是为桓叔。后沃盛强而晋微弱,国人将叛而归之,故作此诗”(《诗集传》)。

蒋立甫之说似更合理。因为根据程俊英的说法,潘父与桓叔合力谋反既然是密事,他不能堂而皇之地公开穿起诸侯的衣服去见桓叔。这等于泄密。而桓叔见其僭越之服,自然会有看法。所以,“素衣朱襮”、“素衣朱绣”诸语,不可能是对潘父的一种描写,而是就桓叔而言,是对桓叔早日能成为诸侯的一种热切盼望。

诗以“扬之水”开篇,是一种起兴,并以此引出人物,暗示当时的形势与政局,颇为巧妙。而诗的情节与内容,也随之层层推进,到最后才点出其将有政变事件发生的真相。所以,此诗在铺叙中始终有一种悬念在吸引着人,引人人胜。而“白石凿凿(皓皓,粼粼)”与下文的“素衣”、“朱襮(绣)”在颜色上亦产生既是贯连又是对比的佳妙效果,十分醒目。并且此诗虽无情感上的大起大落,却始终有一种紧张和担忧的心情,在《诗经》中也可以说是别具一格。

篇5:诗经·国风·唐风·扬之水

诗经·国风·唐风·扬之水

原文: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注释:

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叔父成师于曲沃(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号恒叔。公元前738年,晋昭侯五年,大夫潘义与恒叔密谋发动政变。一位随恒叔去曲沃的贵族写了这首诗,揭发政变的情况。

1、扬之水:悠扬缓慢的流水。《通释》:“此诗‘扬之水’,盖以喻晋昭微弱不能制恒叔,而转封沃以使之强大。则有如以水之激石,不能伤石而盖使之鲜洁。故以‘白石凿凿’喻沃之强盛耳。”

2、凿凿:鲜明貌。

3、襮(博bó):绣有花纹的衣领。

4、子、君子:均指恒叔。《集传》:“子,指恒叔也。” 《郑笺》:“君子,谓恒叔。”

5、沃:地名。《集传》:“沃,曲沃也。”

6、皓皓:洁白。

7、鹄(胡hú):地名。《毛传》:“沃,曲沃邑也。”

8、云何其忧:《毛传》:“云无忧也。”

9、粼粼:明净貌。《集传》:“粼粼,水清石见之貌。”

10、末句:方玉润《诗经原始》:“闻其事已成,将有成命也。”《诗缉》:“言不敢告人者,乃所以告昭公。”

译文: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水底的白石更显鲜明。想起了白衣衫红衣领,跟从你到那沃城一行。既然见了桓叔这贤者,怎不从心底感到高兴。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冲得石块更洁白清幽。想起白内衣和红绣领,跟从你到那鹄城一游。既然见了桓叔这贵人,还有什么值得去忧愁。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水底的白石更显晶莹。当我听说将有机密令,怎么也不敢告诉别人。

基本信息:

《唐风·扬之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表现晋国的曲沃势力壮大且已有夺嫡的图谋。全诗三章,二章每章六句,一章四句。开篇以水起兴,暗示政局不稳,然后层层推进,显示出紧张又神秘的气氛,构思巧妙,在《诗经》中别具一格。

创作背景:

此诗乃是一个妇女对丈夫诉说的口气。古时男子除正妻外,可以纳妾,又因做官、经商等常离家在外,是否沾花惹草,妻子多管不着。但礼教上对妇女的贞节则看得很重。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妻子对误听流言蜚语的丈夫所作的诚挚的表白。

诗经故事:

晋文侯死后,他的儿子伯当了晋昭侯。当时晋文侯的弟弟、晋昭侯的叔叔成师在朝中主事,过度的平平安安,晋昭侯继位后坐的是稳稳当当。

成师有德、爱民,晋国的百姓都比较喜欢他,在晋都翼城的势力也比较大,新继位的昭侯遇事都要同他商量,只有成师同意发话了,王命下传的才比较顺利,下面的大臣们执行起来才不打折扣。

刚开始时,晋昭侯还习惯于这样,可过了两个月后,就觉得很不自在了,有成师在朝中,总觉得还有一个上司管着似的,一点也显不出王者的威风来,得想办法让成师别管那样多的事了。

可怎么办呢?那成师是晋文侯最喜欢弟弟,跟随文侯办事多年,为晋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更何况品德高尚,百姓喜欢,要让他不管事还真不好办。

晋昭侯闷闷不乐了,回到宫中和王妃说起了此事,晋王妃想了想,说:“大王,此事好办啊,何不封他一块大大的封地,让他远远的离开翼城,他不是就管不了那么多的事了。”晋昭侯却说:“那怎么可以呢?封少了不足以对他的功劳和名声,他也肯定不会受封;封多了我晋国可就少了一大块地了。”“我说大王啊,封的再多,也比不封他,让他现在这样把着整个晋国少啊!封了他晋国就是你的了,不封他,晋国永远的是他的。”晋昭侯想了想,笑了,说:“你说的很对,事不宜迟,明天就办。”

第二天上朝后,晋昭侯命人宣读了成师的十大功劳,尊号为桓叔,封曲沃给桓叔为领地。成师磕辞不掉,只好受封。

曲沃比翼还要大,成师受封后就去了曲沃,叫了个曲沃桓叔。

曲沃地方大,良田美,人口多,桓叔去了后,晋国的百姓就都朝曲沃跑了。那一年桓叔五十八岁,带去的一干手下办事也很很得力,政通人和,没多长时间,曲沃的财力人力就都超过了翼城;有人就说了:晋国**的根源会出在曲沃了,地方城镇大于了国都而又很得民心,不乱还会等到何时啊!

风言风语也传到了晋昭侯的耳中,他就派潘父去曲沃查看一番,送去了很多的金珠宝贝,一联系感情报,二是查看下实际情况。

潘父接到这件差事后,很是高兴,因为桓叔在翼主事时潘父就和桓叔交情很好的,这一次能奉王命去探望桓叔,心里自然是格外高兴,他带去了很多的人,光车子就拉长的有二里多地。当然也有很多的昭侯的人夹在里面,只不过潘父不太清楚。

潘父到了曲沃后,桓叔亲自迎到了城外来,远远看见桓叔的人心里不由得一惊,有的人高兴起来,有的人害怕担心了。

桓叔的一身打扮和诸侯王没有什么两样了,素衣红领绣花袍,上面绣着一团威风神气的舞爪盘蟠龙,很是惹眼。潘父看见了桓叔,就急忙下车,行礼后一把就被桓叔拉住了,两人手拉着叔就进了城去,后面跟着长长的车队,车队后面还有长长的来看桓公的人,有很多是百姓自发而来的。

很多的人看见了桓公,看见了桓公的素衣红领绣花袍,有很多的明白了什么似的,但就是不和身边的人议论诉说,只是微微的笑着,跟着车队也进了曲沃城,在那里有很多桓公的手下负责接待安排着四面八方来投奔桓叔的人,这些人远远的看见过桓叔,看见过装扮整齐的桓叔,心里很是快乐高兴,早先跟着桓叔一起来曲沃的百姓也看清了在街道走过的桓叔,心里也很高兴,似乎预示着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了。可大家都不明说。

潘父在曲沃玩了十来天,天天都有桓叔陪着,他玩着、笑着、吃着、喝着、歌着、舞着、射猎着。也细细的商量着什么。

潘父回到翼城后,一首歌就在翼城传唱开了: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晋昭侯听见过这首歌,但他没明白这里面的意思,去曲沃的人回来都说曲沃很平静、富裕,那里的百姓都安居乐业,桓叔对昭侯尊重有加,很看重昭侯派去的探望的使者。晋昭侯也就信了,直到有一天,潘父领着一干人,去王宫里砍下了昭侯的脑袋。

鉴赏一:

要说清楚这首诗,必须牵涉到当时的一段历史。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他的叔父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曲沃在当时是晋国的大邑,面积比晋都翼城(今山西翼城南)还要大。再加上桓叔好施德,颇得民心,势力逐渐强大,“晋国之众归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过了七年,即公元前738年,晋大臣潘父杀死了晋昭侯,而欲迎立桓叔。当桓叔想入晋都时,晋人发兵进攻桓叔。桓叔抵挡不住,只得败回曲沃,潘父也被杀。作者有感于当时的这场斗争,在事发前夕写了这首诗。《毛诗序》云:“《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彊,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将诗的创作背景交待得很明白。

后人对此诗的主旨和作者,有不同的意见,今人程俊英采严粲《诗缉》“言不敢告人者,乃所以告昭公”之说,在《诗经译注》中认为“这是一首揭发、告密晋大夫潘父和曲沃桓叔勾结搞政变阴谋的诗”。诗中的“素衣朱襮”、“素衣朱绣”等都是就潘父而言,说这些本都是诸侯穿的服饰,而“他也穿起诸侯的衣服”,并进一步推测该诗作者“可能是潘父随从者之一”,他是“忠于昭公”的。但今人蒋立甫认为“这样理解,恐于全诗情调不合”,他引陈奂《诗毛氏传疏》之语“桓叔之盛强,实由昭侯之不能修道正国,故诗首句言乱本之所由成耳”,认为诗中的“素衣朱襮”、“素衣朱绣”等都是就桓叔而言,是“由衷地希望桓叔真正成为诸侯”,他也推测该诗作者“可能是从叛者”,但并不“忠于昭公”,而是站在桓叔一边的。宋朱熹的说法比较平稳,以为“晋昭侯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是为桓叔。后沃盛强而晋微弱,国人将叛而归之,故作此诗”(《诗集传》)。

蒋立甫之说似更合理。因为根据程俊英的说法,潘父与桓叔合力谋反既然是密事,他不能堂而皇之地公开穿起诸侯的衣服去见桓叔。这等于泄密。而桓叔见其僭越之服,自然会有看法。所以,“素衣朱襮”、“素衣朱绣”诸语,不可能是对潘父的一种描写,而是就桓叔而言,是对桓叔早日能成为诸侯的一种热切盼望。

诗以“扬之水”开篇,是一种起兴,并以此引出人物,暗示当时的形势与政局,颇为巧妙。而诗的情节与内容,也随之层层推进,到最后才点出其将有政变事件发生的真相。所以,此诗在铺叙中始终有一种悬念在吸引着人,引人人胜。而“白石凿凿(皓皓,粼粼)”与下文的“素衣”、“朱襮(绣)”在颜色上亦产生既是贯连又是对比的佳妙效果,十分醒目。并且此诗虽无情感上的大起大落,却始终有一种紧张和担忧的心情,在《诗经》中也可以说是别具一格。

鉴赏二:

此诗从扬之水起兴。悠悠的流水啊,漂不起成捆的薪柴。诗经中多次出现扬之水,也多次出现“束楚”“束薪”之类。《诗经》中的兴词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凡“束楚”“束薪”,都暗示夫妻关系。如《王风·扬之水》三章分别以“扬之水,不流束薪”“不流束楚”“不流束蒲”来起兴,表现在外服役者对妻子的怀念;《唐风·绸缪》写新婚,三章分别以“绸缪束薪”“绸缪束刍”“绸缪束楚”起兴;《周南·汉广》写女子出嫁二章分别以“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翘翘错薪,言刈其蒌”起兴。看来,“束楚”“束薪”所蕴含的意义是说,男女结为夫妻,等于将二人的命运捆在了一起。所以说,《郑风·扬之水》只能是写夫妻关系的。

此诗主题同《陈风·防有鹊巢》相近。彼云:“谁侜(zhōu)予美,心焉忉忉”(谁诓骗我的美人,令我十分忧伤)。只是《陈风·防有鹊巢》所反映是家庭已受到破坏,而此诗所反映只是男子听到一些风言风语,妻子劝慰他,说明并无其事。如果将这两首诗看作是一对夫妇中的丈夫和妻子分别所作,则是很有意思的。

此诗抒情女主人公是忠贞、善良的,同丈夫有着很深的感情。她因为娘家缺少兄弟,丈夫便是她一生唯一的倚靠,她把丈夫看作自己的兄弟。在父系宗法制社会中作为一个妇女,已经是一个弱者,娘家又力量单薄,则更是弱者中的弱者。其中有的女子虽然因为美貌会引起很多人的爱慕,但她自己知道:这都不一定是可靠的终身伴侣。她是珍惜她的幸福的家庭生活的。但有些人却出于嫉妒或包藏什么祸心,而造出一些流言蜚语,使他们平静的生活出现了波澜。然而正是在这个波澜中,更真切地照出了她的纯洁的内心和真诚的情感。

此诗运用了有较确定蕴含的兴词,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第一句作三言,第五句作五言,与整体上的四言相搭配,节奏感强,又带有口语的韵味,显得十分诚挚,有很强的感染力。

篇6:《诗经唐风扬之水》原文翻译赏析

《诗经唐风扬之水》原文翻译赏析

扬之水,白石凿凿。

素衣朱襮,从子于沃。

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

素衣朱绣,从子于鹄。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

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注释:

扬:激扬。

译文: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水底的白石更显鲜明。

想起了白衣衫红衣领,跟从你到那沃城一行。

既然见了桓叔这贤者,怎不从心底感到高兴。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冲得石块更洁白清幽。

想起白内衣和红绣领,跟从你到那鹄城一游。

既然见了桓叔这贵人,还有什么值得去忧愁。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水底的白石更显晶莹。

当我听说将有机密令,怎么也不敢告诉别人。

赏析:

要说清楚这首,必须牵涉到当时的一段历史。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他的叔父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曲沃在当时是晋国的大邑,面积比晋都翼城还要大。再加上桓叔好施德,颇得民心,势力逐渐强大,“晋国之众归焉”。过了七年,即公元前738年,晋大臣潘父杀死了晋昭侯,而欲迎立桓叔。当桓叔想入晋都时,晋人发兵进攻桓叔。桓叔抵挡不住,只得败回曲沃,潘父也被杀。作者有感于当时的.这场政治斗争,在事发前夕写了这首诗。《毛诗序》云:“《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强,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将诗的创作背景交待得很明白。

告密晋大夫潘父和曲沃桓叔勾结搞政变阴谋的诗”。诗中的“素衣朱襮”

“素衣朱绣”诸语,不可能是对潘父的一种描写,而是就桓叔而言,是对桓叔早日能成为诸侯的一种热切盼望。

“朱襮”在颜色上亦产生既是贯连又是对比的佳妙效果,十分醒目。并且此诗虽无情感上的大起大落,却始终有一种紧张和担忧的心情,在《诗经》中也可以说是别具一格。

篇7:诗经《国风·唐风·扬之水》原文赏析

诗经《国风·唐风·扬之水》原文赏析

《扬之水》,《诗经·唐风》的一篇。为先秦时代晋地汉族民歌。全诗三章,二章每章六句,一章四句。《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原文: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水底的白石更显鲜明。想起了白衣衫红衣领,跟从你到那沃城一行。既然见了桓叔这贤者,怎不从心底感到高兴。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冲得石块更洁白清幽。想起白内衣和红绣领,跟从你到那鹄城一游。既然见了桓叔这贵人,还有什么值得去忧愁。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水底的白石更显晶莹。当我听说将有机密令,怎么也不敢告诉别人。

注释

①扬:激扬。

②凿凿:鲜明貌。

③襮(bó 勃):绣有黼文的衣领。

④沃:曲沃,地名,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

⑤既:已。君子:指桓叔。

⑥云:语助词。

⑦皓皓:洁白状。

⑧绣:刺方领绣。鹄:邑名,即曲沃;一说曲沃的城邑。

⑨粼粼:清澈貌。形容水清石净。

⑩命:政令。

鉴赏

要说清楚这首诗,必须牵涉到当时的一段历史。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他的叔父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曲沃在当时是晋国的大邑,面积比晋都翼城(今山西翼城南)还要大。再加上桓叔好施德,颇得民心,势力逐渐强大,“晋国之众归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过了七年,即公元前738年,晋大臣潘父杀死了晋昭侯,而欲迎立桓叔。当桓叔想入晋都时,晋人发兵进攻桓叔。桓叔抵挡不住,只得败回曲沃,潘父也被杀。作者有感于当时的这场政治斗争,在事发前夕写了这首诗。《毛诗序》云:“《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彊,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将诗的创作背景交待得很明白。

后人对此诗的主旨和作者,有不同的意见,今人程俊英采严粲《诗缉》“言不敢告人者,乃所以告昭公”之说,在《诗经译注》中认为“这是一首揭发、告密晋大夫潘父和曲沃桓叔勾结搞政变阴谋的诗”。诗中的“素衣朱襮”、“素衣朱绣”等都是就潘父而言,说这些本都是诸侯穿的服饰,而“他也穿起诸侯的衣服”,并进一步推测该诗作者“可能是潘父随从者之一”,他是“忠于昭公”的。但今人蒋立甫认为“这样理解,恐于全诗情调不合”,他引陈奂《诗毛氏传疏》之语“桓叔之盛强,实由昭侯之不能修道正国,故诗首句言乱本之所由成耳”,认为诗中的“素衣朱襮”、“素衣朱绣”等都是就桓叔而言,是“由衷地希望桓叔真正成为诸侯”,他也推测该诗作者“可能是从叛者”,但并不“忠于昭公”,而是站在桓叔一边的。宋朱熹的说法比较平稳,以为“晋昭侯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是为桓叔。后沃盛强而晋微弱,国人将叛而归之,故作此诗”(《诗集传》)。

蒋立甫之说似更合理。因为根据程俊英的说法,潘父与桓叔合力谋反既然是密事,他不能堂而皇之地公开穿起诸侯的.衣服去见桓叔。这等于泄密。而桓叔见其僭越之服,自然会有看法。所以,“素衣朱襮”、“素衣朱绣”诸语,不可能是对潘父的一种描写,而是就桓叔而言,是对桓叔早日能成为诸侯的一种热切盼望。

诗以“扬之水”开篇,是一种起兴,并以此引出人物,暗示当时的形势与政局,颇为巧妙。而诗的情节与内容,也随之层层推进,到最后才点出其将有政变事件发生的真相。所以,此诗在铺叙中始终有一种悬念在吸引着人,引人入胜。而“白石凿凿(皓皓,粼粼)”与下文的“素衣”、“朱襮(绣)”在颜色上亦产生既是贯连又是对比的佳妙效果,十分醒目。并且此诗虽无情感上的大起大落,却始终有一种紧张和担忧的心情,在《诗经》中也可以说是别具一格。

诗经·唐风——《杕杜》

诗经·唐风《蟋蟀》诗歌鉴赏

诗经《国风·唐风·蟋蟀》原文赏析

古代诗词

诗经《凯风》

诗经·国风·陈风·东门之杨

古代诗词名句

古代诗词绝句

古代诗词名篇

古代爱情诗词

古代诗经诗词之唐风(锦集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古代诗经诗词之唐风,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