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饮酒诗文化意蕴诠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bao2008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白饮酒诗文化意蕴诠析(共含4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ao200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李白饮酒诗文化意蕴诠析

篇1:李白饮酒诗文化意蕴诠析

李白饮酒诗文化意蕴诠析

“饮,诗人之通趣矣。”①唐代诗人中嗜酒者大有人在,其中不乏以酒为号者。初唐诗人王绩自号斗酒学士,盛唐诗人元结自号酒民,中唐诗人白居易号醉尹、醉司马、醉傅和醉吟先生,晚唐涛人皮日休则自号醉士。不过,其中饮酒最为出名的当数酒仙李白。……

作 者:朱雪里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刊 名:青海社会科学  CSSCI英文刊名:QINGHA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 分类号:G0 关键词: 

篇2:陶渊明饮酒诗文化意蕴

陶渊明饮酒诗文化意蕴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归隐田园后写出了大量歌颂自然,抒发个性,赞美劳动的诗歌,在中国田园诗派中占有重要一席地位。同时,陶渊明也是善于以酒入诗的一位诗人。桃源明现存诗歌一百二十四首,其中饮酒诗就有二十首,占他诗歌总量的六分之一。其饮酒诗包容的社会生活面很广,思想性深刻,艺术造诣也很高,尤其是饮酒诗所包含的文化意蕴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梁昭明太子萧统曾说:“有疑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陶渊明序)。萧统的话说得很好,我们应该透过陶渊明饮酒诗的表面现象,来分析其饮酒诗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一、对农村风物的热爱和赞美。

陶渊明作《饮酒》时正值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当时,东晋王朝正处于即将灭亡的大变乱中,在镇压农民起义和铲除异己势力中兴起的军阀刘裕,先派人缢死晋安帝,扶司马德文上台当傀儡皇帝,是为恭帝。后刘裕又自称帝,杀死恭帝。从此,东晋灭亡,刘宋易代。《饮酒》就是诗人在晋宋易代前夕写的。这组诗前有小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序言虽表明了诗人当时写诗时的心情是抑郁寡欢、孤独苦闷的。他在借酒浇愁,借醉后题诗抒发内心的愤慨。

由于陶渊明几经仕宦,谙知社会,仅做了八十一天彭泽县令便毅然辞官归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他从小就没有出仕为官的世俗欲望,本性爱好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因此他笔下的农村田园风光往往是宁静、淳朴而美好的,无论是春游、登高、饮酒、读书,还是与家人欢聚,与朋友谈心,心情都是十分愉快的。与浑浊的官场相比,这里的一切是那么宁静、美好,因此,他笔下的那十几亩田地,远离尘嚣的八九间草庐、无车马喧闹的住宅,房前屋后茂盛的桃李和榆柳,还有深巷中的狗吠、桑树巅的鸡鸣,以及那远处隐隐的村落,近处农舍袅袅的炊烟,都充满盎然的生机和恬静的情趣。也勾勒出农村田园生活的图画。又如《饮酒》第七首写道:“秋菊有佳色,裛 露掇其英;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诗人笔下的秋菊是那样的鲜艳夺目,带着露水采菊的乐趣远远胜过了世人所求其他遣情方式的欢快。这种远离尘嚣的情趣令诗人流连忘返,赞叹不已。即就是望着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的肃穆景象,诗人也没有产生孤独悲哀之情,而是以“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的洒脱,和着“归鸟趋林鸣”的叫声,“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在和谐的大自然中,获得永恒的生命。诗人赞美大自然,热爱恬淡的农村生活。他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是真挚的,发自内心的,纵然他诗中描述的乡村自然景物中还有很多理想化和虚构的成分,但他的感情却是真挚的,丝毫没有虚伪和做作。而是把自己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中获得生命的真谛。

二、对劳动生活的热爱。

陶渊明认为人生的第一需求是吃饭穿衣——“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而获得衣食主要靠劳动。因此,他的诗中常反映出重视农业生产劳动的可贵思想,如《饮酒》第九首,农夫劝他出仕做官,以改变归田窘困的生活现状。但他婉言谢绝田父的好心,毅然不改变初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宁愿老死田园,也不愿重返官场。他“不食嗟来之食”,立志靠劳动来养活自己,陶渊明通过亲自参加劳动,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交往融洽,有了共同语言,耕耘稼穑,收获年成常常是他们谈话的主要内容。“躬耕”成了陶渊明主要的生活来源,他比任何时候都关心庄稼收成的好坏。

但是,陶渊明的“躬耕”并不能保障起码的温饱。所以,他的'不少诗篇,又都如实地诉说了生活十分贫困的艰难处境。在《饮酒》第十五首中写道:“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十六首中写道:“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诗人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并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说明他并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辞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在情理之中。尽管如此,诗人也毫不灰心,丝毫没有怨言,“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反而在许多诗篇中以悠闲的笔调写出了劳动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反映出诗人对劳动生活的热爱。

三、隐居的乐趣。

陶渊明在自然淳朴的田园生活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他在宁静的乡居生活中,或与邻人“披草共往来” “但道桑麻长”;或“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或“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他一边辛勤地劳动,一边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在会友饮酒当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我,表现出他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饮酒》第十四首就写了陶渊明与老友乡亲同乐得山野情趣,借酒陶情的出世心情:“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诗人招饮,其情自然不俗;故人“赏”此趣,其情亦雅,而各自“挈壶”赴会,既见乡间独有的古朴风情,又使人意会到来者都是些本分质朴的人。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自称“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故人“挈壶相与至”,正是深知陶渊明的境况和性情。“班荆坐松下,数斟(盏)已复醉”没有几案可凭,没有丝竹相伴,这也无甚要紧,铺荆于地,宾主围坐,格外亲切;听那风吹松叶,不是更有情趣?此情此景怎不令人陶醉?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既醉之后,更有随意谈笑,举觞相酬,欢然自得。“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然迷所留,酒中有深味。”。在醉意朦胧中,自我意识消失,外物更不萦于胸中,诗人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此中的“深味”是奔趋于名利场的世人难以体会的。

篇3:浅析李白饮酒诗

浅析李白饮酒诗

诗人李白将诗酒相溶的审美精神贯穿于诗歌创作当中,展现出天真自然的生命精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元典。在全部三百零五篇诗歌中,饮酒诗就有三十五篇之多,约占十分之一强。酒与诗的结合,折射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视角,诗增酒趣,酒扬诗魂,激发了诗人创作的独特灵感,增添了诗词整体上的浪漫神韵,凸现出诗人强烈的个性意识。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这首《寻李白》,是对李白的绝妙歌唱。①在这里“诗仙”与“酒仙”找到了它们在李白身上的真正内涵。酒是李白最亲密的伙伴,在他流传下来的1500首诗作中,有170首写到饮酒。如:“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道出了快乐潇洒行世的人生主张;“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则形象地描绘出愁绪的'极致;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明月对饮,人生当下享乐显得尤为重要。

在诗歌创作过程中,酒是李白进行诗歌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他借酒这一载体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借酒将膨胀的个性意识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时而借酒销愁,以诗写酒,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超脱;时而在酒中纵情欢乐,挥洒豪情。本文接下来就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详细地阐述:

1.以酒悲怀,借诗扬志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②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③

这就是酒仙李白的真实写照,酒已成为李白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嗜酒如命的个性造就了李白的清心寡欲、洒脱狂放;另一方面,李白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有着强烈的出世、济世思想,然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左右着诗人的命运,使李白的人生经历多了几分伤情悲怀。也正因此,诗人饮酒当歌,借诗扬志,在诗歌的国度里追寻自己的远大理想。如:

试借君王王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在这首《永王东巡歌》中,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壮美的画卷:手持君王御赐马鞭,挥剑勇击戎虏,功成之时稳坐琼筵,尽显英雄风范,抒写了自己的豪情志、表现出欲安天下,济苍生的远大理想。此外,在《将进酒》中李白写道: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人生得意,饮酒畅欢,将所有的悲情淹没在千杯酒盏,诗人狂放不羁、恃才傲物,尤言“千金散尽”重又来。这首饮酒抒志的名作,既是一首劝人饮酒的劝歌,又是一首愤慨疾世的悲歌,它既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度自负与自信,又充满了“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消极行乐思想;它既苍凉悲慨,意气颓放;又豪情满腹,壮气凌云。整首诗歌,感情真挚、自然,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在诗人心中,酒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酒,而是成为了一种独特行世思想的象征。

李白的一生是不平的一生,又是不停地追求理想,百折不挠地与世俗抗争的一生,李白总幻想能实现其“奋其所能,愿为辅弼”的雄心,建立“济苍生”、“定寰宇”的大事业,但在现实中却总是常常碰壁。在这样的人生境遇里,酒成了诗人最好的解脱,也成了诗人在雄心壮志破灭后的最大安慰。但自始至终,李白饮酒诗所表现、所侧重的大都是在言志或写壮志难酬后的悲慨、消沉、失落、苦恼,都是诗人积极用世之心的具体体现。

2.以酒消愁,借诗解忧

李白才华横溢,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始终得不到朝廷的重用,长期浪迹江湖,坎坷一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在于朝政腐败,官场黑暗;其次是由李白自身性格缺陷所决定的。他恃才傲物,酗酒疏狂,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仕途上很不得志,心中常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愤懑。愤懑与不得志的愁绪深刻影响了李白的诗歌创作,表现在他的饮酒诗中便是:以酒消愁,借诗解忧。

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

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句千古吟颂的佳句出自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短短十二句,感情却经几次跳跃,断续无端又一气呵成;该诗以送别为题,却不写叙别,不写楼,直抒郁结,表达了诗人在经历了人生太多的荣辱与打击之后,仍然难忘长安出仕时呼风唤雨的得意。“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是诗中最于精彩的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深刻表现出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心情,成就了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极致。面对现实,诗人只能举杯消愁,然而愁绪却日渐增长,以致诗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从中可见“愁之苦,愁之闷,愁之深,愁之重”。又如: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月下独酌》是一首借酒消愁的诗篇,全篇虽不着一个愁字,但句句都藏着一个愁字。此时,诗人由于政治上的失意,理想的幻灭,心中郁积了深沉的忧愤,得不到排解。有时他痛饮狂歌,发泄郁愤;有时他躲到僻静处独酌,以求得精神上的安宁与慰藉。该诗属于后一种情况。诗人把月亮和影子当成朋友,描写得真切自然,孤独的悲凉感跃然纸上,而“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传达出了诗人深深的遗憾和无奈。李白嘴上说着“行乐”,却掩饰不住内心的凄凉和孤独。他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沉重打击,才有意避开现实的黑暗和污浊,转入这宁静的月夜花间来找一点欢乐。“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人身心沉浸在自我设造的幻境中,享受着片刻的自由与欢乐。诗中苦中作乐、醉态可掬的诗人形象,令人感慨万千,无比同情。

结论

杜甫曾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有魅力的诗人之一,李白用他放荡不羁的生命气质,将酒诗完美的结合,赢得了“诗仙”和“酒仙”的美誉,演绎了一幕幕卓然不群的诗歌乐章,响彻在中国诗歌的史页上。

篇4: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注释:

①王历阳:指历阳姓王的县丞。历阳县,秦置。隋唐时,为历阳郡治。

②五株柳:陶渊明畜素琴一张,宅边有五柳树。

③空负头上巾:语出陶渊明诗“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参考译文:

大地一片雪白,风色寒厉,纷纷的雪花片片如大手。

笑死了陶渊明,就因为你不饮杯中酒。

你真是浪抚了一张素琴,虚栽了五株翠柳。

辜负了戴的头巾,我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赏析: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全诗八句四十字,以嘲笑之语劝酒,充分显示了李白的豪迈之气。

酒,历来是文人墨客的.情感寄托,人尤甚,李白更是以“斗酒诗百篇”名扬天下,他常以甘醇可口的美酒为寄托,做了大量的反映心理情绪的诗。这首《嘲王历阳不肯饮酒》便是。

历阳,唐代郡县,治今安徽省和县历阳镇,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当时李白访问历阳县,正值大雪纷飞,县丞设宴招待李白,李白席间频频举杯,赞赏历阳山美、水美、酒美,可惜就是人不“美”——没有人陪他喝酒。于是席中赋诗《嘲王历阳不肯饮酒》,豪情万丈,景象怡人。从此诗可以看出李白的心中的偶像是五柳先生陶渊明。他嘲笑王历阳表面上以陶渊明为榜样,可是喝酒不痛快,徒有虚名。“浪”、“虚”、“空”三字用得巧妙,传达出嘲讽及激将之意,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冲天豪气。

谈《木兰诗》的文化意蕴

饮酒陶渊明的诗

陶渊明饮酒一诗

李白将进酒诗

李白预言诗

李白黄鹤楼诗

李白的诗

李白代表诗

进口商标的文化意蕴与翻译

陶渊明的饮酒诗解析

李白饮酒诗文化意蕴诠析(推荐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李白饮酒诗文化意蕴诠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