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一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Muiel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渊明饮酒一诗(共含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uiel”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陶渊明饮酒一诗

篇1:陶渊明饮酒诗

陶渊明饮酒诗

1.《饮酒 其一》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2.《饮酒 其二》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3.《饮酒 其三》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4.《饮酒 其四》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5.《饮酒 其五》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饮酒 其六》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7.《饮酒 其七》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8.《饮酒 其八》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9.《饮酒 其九》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褛褴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10.《饮酒 其十》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篇2:《饮酒诗》陶渊明

《饮酒诗》陶渊明

《饮酒 其一》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说明〕

关于这组诗的写作时间,存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当以王瑶先生之说为较可信,即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陶渊明五十三岁。诗人在诗序中已说明这组诗非一时之作,但从“比夜已长”之句和诗中有关景物环境的描写来看,这组诗大约是写于同一年的`秋冬之际。

在这二十首诗中,诗人多方面地反映了自己的生活、思想、志趣与情操。这些诗无论就内容还是就艺术而言,都足以代表陶诗成熟时期的风格,因此也深受历代人们的喜爱。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1),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c,忽焉复醉(3)。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4)。纸墨遂多,辞无诠次(5)。聊命故人书之(6),以为欢笑尔(7)。

其一(8)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9)。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10)!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11)。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12)。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13)。

〔注释〕

(1)兼:加之,并且。比:近来。夜已长:秋冬之季,逐渐昼短夜长,到冬至达最大限度。

(2)顾影:看着自己的身影。独尽:独自干杯。

(3)忽焉:很快地。

(4)辄:就,总是。

(5)诠(quán 全)次:选择和编次。

(6)聊:姑且。故人:老朋友。书:抄写。

(7)尔:“而已”的合音,罢了。

(8)这首诗从自然变化的盛衰更替,而联想到人生的福祸无常,正因为领悟了这个道理,所以要

隐遁以远害,饮酒以自乐。

(9)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

定。更:更替,交替。共之:都是如此。

(10)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

同。(见《史记?萧相国世家》)这两句是说。邵平在瓜田中种瓜时,哪里还像做东陵侯时那般荣耀。

(11)代谢:更替变化。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每:每每,即常常。兹:此。

(12)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会:指理之所在。《周易?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

之动,而观其会通。”朱熹《本义》:“会谓理之所聚。”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13)忽:尽快。筋:指酒杯。持:拿着。

[译文]

我闲居之时很少欢乐,加之近来夜已渐长,偶尔得到名酒,无夜不饮。对着自己的身影独自干杯,很快就醉了。醉了之后,总要写几句诗自乐。诗稿于是渐多,但未经选择和编次。姑且请友人抄写出来,以供自我取乐罢了。

衰败繁荣无定数,

交相更替变不休。

邵平晚岁穷种瓜,

哪似当年东陵侯!

暑往寒来有代谢,

人生与此正相符。

通达之士悟其理。

隐遁山林逍遥游。

快快来他一杯酒。

日夕畅饮消百忧。

篇3:陶渊明的诗饮酒其一

陶渊明的诗饮酒其一

诗饮是陶渊明的一组诗,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陶渊明的诗饮酒其一,了解一下吧!

陶渊明的诗饮酒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9)。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10)!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11)。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12)。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13)。

〔注释〕

(1)兼:加之,并且。比:近来。夜已长:秋冬之季,逐渐昼短夜长,到冬至达最大限度。

(2)顾影:看着自己的`身影。独尽:独自干杯。

(3)忽焉:很快地。

(4)辄:就,总是。

(5)诠(quán 全)次:选择和编次。

(6)聊:姑且。故人:老朋友。书:抄写。

(7)尔:“而已”的合音,罢了。

(8)这首诗从自然变化的盛衰更替,而联想到人生的福祸无常,正因为领悟了这个道理,所以要隐遁以远害,饮酒以自乐。

(9)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定。更:更替,交替。共之:都是如此。

(10)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同。(见《史记?萧相国世家》)这两句是说。邵平在瓜田中种瓜时,哪里还像做东陵侯时那般荣耀。

(11)代谢:更替变化。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每:每每,即常常。兹:此。

(12)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会:指理之所在。《周易?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朱熹《本义》:“会谓理之所聚。”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13)忽:尽快。筋:指酒杯。持:拿着。

[译文]

我闲居之时很少欢乐,加之近来夜已渐长,偶尔得到名酒,无夜不饮。

对着自己的身影独自干杯,很快就醉了。醉了之后,总要写几句诗自乐。诗稿于是渐多,但未经选择和编次。姑且请友人抄写出来,以供自我取乐罢了。

衰败繁荣无定数,

交相更替变不休。

邵平晚岁穷种瓜,

哪似当年东陵侯!

暑往寒来有代谢,

人生与此正相符。

通达之士悟其理。

隐遁山林逍遥游。

快快来他一杯酒。

日夕畅饮消百忧。

篇4:饮酒诗杭陶渊明

饮酒诗杭陶渊明

陶渊明作为一代文学巨豪,又得以诗杭这一名号,这又是为何呢?

诗人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渊明,一名潜。一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入刘宋后改名潜。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陶征士诔)。浔阳柴桑人。晋代文学家,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及《桃花源诗》。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陶渊明诗歌风格

陶渊明因当时政治黑暗,一心归隐,要脱离尘网,寄情于田园生活,作品以讽咏大自然景物称著,开创“田园派”的诗歌创作道路。

陶渊明辞彭泽令前,诗作慷慨激昂,后期作品则趋向逍遥自适,一心归隐,寄情田园,大自然、酒与诗文成为他灵魂的寄托。

陶渊明诗歌个性分明,情感真挚,平淡质朴,不大用典,简洁含蓄,“质而实绮,臞而实腴”,富有意境和哲理,主观写意,杂有儒、道各家思想。除了传统儒家思想外,也深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陶渊明诗歌“通篇浑厚,难以句摘”,不致力于锤炼,写来天真自然,是浪漫的自然主义之最高表现。

陶渊明诗歌地位

陶渊明诗歌表现出蔑视权贵、遗世独立的气节,朴实自然的诗风,对后世诗歌的创作影响大而深远。

锺嵘《诗品》虽列之为中品,却推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后世对陶诗评价甚高,唐宋以后对陶诗更推崇备至。

陶渊明的'诗的影响与评价

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刘勰著《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锺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认为其诗“其源出于应璩”。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文选》收录陶渊明的诗文十余首,是作品被收录较多的作者。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又云:“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五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田园日荒秽,舍此欲何之。

亦思效涓埃,雨露泽当时。

处世有利钝,天命不在兹。

恶犬守要路,将进忽复疑。

哀哉岁云暮,百年谁能持。

力耕不知疲,稼穑在南山。

岁晚有所获,尤胜坐空言。

稻菽留余盈,赖以救凶年。

醉吟归来辞,谣歌倩谁传。

我有无弦琴,拂拭用娱情。

路遇赏心人,班荆不道名。

材与不材间,优游可全生。

万事鸟过目,鬓丝怵自惊。

却忆少年志,蹉跎竟何成。

东园桃李月,红白花乱飞。

高枝啭黄鹂,间关音声悲。

门前五柳树,柔条何依依。

陌上双紫燕,还认旧巢归。

四时如循环,独人一向衰。

强扶病体出,怕与春轻违。

杖策炉峰顶,四顾绝尘喧。

阴崖夏冰滴,晴晖巨壑偏。

风烟一簸荡,纵横失众山。

拨云入古寺,采药僧未还。

东林丛竹好,但看何须言。

丰年好大雪,俗谚未全是。

草堂压欲堕,松竹折半毁。

南寒北地暖,颠倒竟乃尔。

问天寂无言,唯现霞如绮。

仗剑远行游,钟陵见云英。

劝尔一杯酒,诉我不偶情。

为弹琵琶曲,曲尽河汉倾。

激越声裂帛,余音绕梁鸣。

挟此傲人技,寂寞近半生。

黄绮隐商山,苍颜麋鹿姿。

晨漱花涧水,暮宿假一枝。

餐芝腹可饱,煮石未之奇。

放眼青云间,长啸复何为。

思得鸾凤群,终然谢尘羁。

凉飔动绿水,芙蓉花正开。

爱此朱华鲜,涉江寄所怀。

江汉深且广,风涛令志乖。

连理会双死,鸳鸯不孤栖。

谁怜垂翅凤,未比出井泥。

顾我无周行,尘世实难谐。

雕龙心已切,献玉意独迷。

恨无鲁阳戈,难挽白日回。

有美在何所,乃在大海隅。

奋身往从之,榛莽塞道途。

君子缘义动,小人为利驱。

颜回处陋巷,箪瓢乐有余。

偃卧北窗下,琴书其耐居。

十一

醉中悟真诀,难与醒者道。

冰炭摧五内,焉得不衰老。

菊为忘忧物,泛之怯枯槁。

所以李太白,矜夸杜康好。

敏捷千首诗,正恐赖此宝。

死后便埋尔,何用碑碣表。

十二

东邻窈窕女,惊艳二八时。

工织回文锦,犹善白雪辞。

吾欲通殷勤,良媒不在兹。

燕石徒自珍,持赠恐见疑。

扣关阍者怒,愈垣乌龙欺。

唯愿讬梦寐,离魂从所之。

十三

梦中不识路,忽来太虚境。

万艳尽一杯,不辨醉与醒。

面命授天机,奥妙难俱领。

笑他俗世人,争做处囊颖。

硗硗者易折,此言君须秉。

十四

朔风驱鸿雁,缤纷霜霰至。

北斗挹天浆,举酌千峰醉。

东篱有佳色,采采开依次。

君欲制颓龄,泛菊最为贵。

骚言餐落英,恐非深知味。

十五

伊洛天下中,旧是帝王宅。

雉堞无遗堵,石窟留胜迹。

地脉牡丹宜,艳压群芳百。

函关牛去青,天竺马来白。

鉴兹北邙士,不饮老可惜。

十六

少小学书剑,及壮欲穷经。

清羸同卫玠,憔悴过兰成。

中年未豹变,宫羽思弦更。

艺菊满东篱,树李罗北庭。

岂知崦嵫近,恐先鹈鴂鸣。

提壶将焉如,抚柯寄余情。

十七

隐几习黄庭,徐徐满座风。

神游清汉外,兴寄绿樽中。

塞兑阴阳合,致虚任督通。

唯余松桂影,静挂月如弓。

十八

上网寻心契,娱乐颇自得。

诗吧有同好,妙论解吾惑。

独忧下载慢,视频有时塞。

爱逛百媚楼,才女貌倾国。

虽乏题柱思,不忍久沉默。

十九

不因五斗?,谁肯三入仕。

公门有程期,万事难由己。

折腰宵小辈,平生深为耻。

愿乘下泽车,茫茫荒陂里。

瓜菊多奇色,岁月何须纪。

饮酒虽过差,庶几死乃止。

所幸有余储,邀约足可恃。

二十

最嘉陶靖节,乱世葆其真。

好诗复好酒,诗淳赖酒淳。

吾生千载后,开卷赏清新。

一篇荆轲咏,直欲刃暴秦。

杂诗与拟古,胸中绝芥尘。

停云思亲友,归田劝农勤。

荣木惜居诸,责子见慈亲。

焉有桃花源,后来徒问津。

弹琴何必弦,滤酒率用巾。

醉即北窗卧,自谓羲皇人。

篇5:饮酒诗陶渊明赏析

饮酒诗陶渊明赏析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及注释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表达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的。在这里没有什么.表达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生命在那一刻达到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见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一切当然是很美的。但这也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在陶渊明的诗文中,读者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劝农》)等等,不胜枚举。这都是表现自然的运动,因其无意志目的、无外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人生的意趣,表露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这首诗也是陶诗艺术风格的一个典范代表。它除具有陶诗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于理趣,诗句更流畅,语气更自然,情貌更亲切。

篇6:陶渊明的诗饮酒

陶渊明的诗饮酒

酒,是陶渊明先生最好的朋友。在先生隐逸生涯中,就起着不可多得的作用。普通人的饮酒只是饮一份生活,而陶渊明饮酒则是饮一份自然,饮一种人生。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把房屋建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喧嚣。

你问我如何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因为我的)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了南山。(傍晚南山)山气氤氲。

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优美,更有飞鸟,结伴而归。

这其中蕴含着隐居生活的真正意义,想要说出来,却忘记了该如何用语言表达。

赏析

本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饮酒 十四》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注释]

(1)这首诗写与友人畅饮,旨在表现饮酒之中物我皆忘、超然物外的乐趣。

(2)故人:老朋友。挈(qiè切)壶:提壶。壶指酒壶。相与至结伴而来。

(3)班荆:铺荆于地。《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杜预注;“班,

布也,布荆坐地。”荆:落叶灌木。这里指荆棘杂草。

(4)行次:指斟酒、饮酒的先后次序。

(5)这两句是说,在醉意中连自我的存在都忘记了,至于身外之物又有什么可值得珍贵的呢?

(6)悠悠:这里形容醉后精神恍惚的样子。迷所留:谓沉缅留恋于酒。深味:深刻的意味。这里

主要是指托醉可以忘却世俗,消忧免祸。

[译文]

老友赏识我志趣,

相约携酒到一起。

荆柴铺地松下坐,

酒过数巡已酣醉。

父老相杂乱言语,

行杯饮酒失次第。

不觉世上有我在,

身外之物何足贵?

神志恍惚在酒中,

酒中自有深意味。

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3] ”,有《陶渊明集》。

早年生活

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致仕生涯

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可考。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此官职具体负责事务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对旧居的怀念。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此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隐居生活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

饮酒陶渊明的诗

陶渊明的饮酒诗解析

《饮酒 其三》陶渊明的诗

陶渊明 饮酒

饮酒 陶渊明

饮酒陶渊明

陶渊明为什么饮酒

饮酒其四陶渊明

饮酒陶渊明诗意

陶渊明诗

陶渊明饮酒一诗(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陶渊明饮酒一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