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的饮酒诗解析(共含8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我五岁了呀”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陶渊明的饮酒诗解析
原文:
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其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簷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十一: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十三: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十五: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十九: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二十: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赏析:
按照意象所表达的题材内容来分,陶渊明《饮酒》诗意象上的互文性大致可分为思乡念亲类意象、感兴怀古类意象、忧愁悲苦类意象、咏物言志类意象等。陶渊明《饮酒》诗中主要有田园怡情类意象、咏物寄托类意象和忧愁悲苦类意象三种。下面从这三方面来分析陶渊明《饮酒》,这类意象有诗中意象的互文性。
1 田园怡情类意象的互文性
陶渊明《饮酒》诗中“瓜田”、“东篱”、“灌木”、“敝庐”、“晨鸡”、“前庭”等均是田园中常见之物。我们把诗中的这类意象归为“田园怡情类”意象。“瓜田”、“东园”、“南山”、“东篱”是诗人劳作的地方。通过这些意象之间的互文,使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形象更为鲜明、生动达到互文效果。
2 咏物寄托类意向的互文性
中国是一个讲究含蓄委婉的国度,经常会借用大自然的某个事物来表达。在陶渊明的《饮酒》诗中有很多咏物寄托类意象,如“酒”、“瓜田”、“秋菊”、“山”、“松”、“草”、“幽兰”等。诗人在这些意象中融入了特别的思想感情,寄托了自己的精神追求。《饮酒》其十四:“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不凋的青松和霜威下盛开的菊花,这是诗人不屈性格的象征。《饮酒》其二十六:“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幽”有幽香、幽美、幽雅……之境,体现了诗人追求的人生境界。
3 忧愁悲苦类意象的互文性
在陶渊明的《饮酒》诗中,忧愁悲苦类意象主要有“酒”和“鸟”两个。《饮酒》其三:“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诗人感慨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人人只顾私情的残酷局面。所以诗人只能借酒消愁,消遣自己的苦闷。《饮酒》其四:“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离群独飞之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诗人在混浊的乱世中迟迟找不到落脚之处,只能独自忧愁。“酒”和“鸟”意象,都是诗人在经历残酷现实感到无比痛苦后的精神寄托。在不同的诗篇中,诗人的“酒”和“鸟”意象相辅相承,前后呼应,表达了相似的主题思想,构成互文。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象构成意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单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另一种是由多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这样的意境是由一个意象系统而组成的。陶渊明《饮酒》诗中的意境大都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其意境可以分为“融情之境”和“寓意之境”两类。下面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陶渊明《饮酒》诗意境上的互文。
1、融情意境的互文性
融情之境是以情为主,景为情设,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目的。陶渊明的《饮酒》诗以田园风光为景,静谧的瓜田,安静的村落,在诗人的笔下处处透漏着清新淡雅的痕迹。每首诗都有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成这些意境的意象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些意境互相对照、互相关联、互相阐发,表达了一个求真、求超脱的陶渊明,构成了意境上的`互文性。
2、寓意意境的互文性
寓意之境常常采用比喻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来寄寓一些生活或人生的哲理。《饮酒》其七,诗中“秋菊”、“壶”、“日”、“归鸟”、“林”几个意象构成了平实自然的意境。寄寓了诗人崇尚的忘却烦恼,潇洒自如的人生哲理。《饮酒》其十三表面写两客虽同居一室,但取舍态度完全不同。寄寓了陶渊明鄙视富贵、淡泊名利的人生哲理。诗词用相同或不同的意象营造了相同或相似的意境,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看似平常的景物中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就组诗主题从互文性角度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生命主题和批判主题。这两类主题相互补充,相互呼应,将陶渊明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完整的展现出来。
一方面是生命主题的互文性:生命主题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活生命的思考,仕途不顺引发陶渊明对人生价值的思考。《饮酒》其一:“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体现了陶渊明壮志难酬的痛苦,所以他在生活中解脱的方式就是饮酒。《饮酒》其九主要表现了诗人坚守善道,刚正不阿。陶渊明《饮酒》诗中分别表达了诗人归隐山林后的淡泊名利和超凡脱俗的品性。这两个生命主题相互补充,形成互文共同展现了陶渊明与世无争、悠然自在的人生追求。
另一方面是批判主题的互文性:《饮酒》其二中揭露了政治说教的虚伪性,表现了社会的黑暗。《饮酒》其三诗人感叹社会风气沦丧,价值观颠覆,不分黑白的现象,为此作者展开了辛辣的讽刺、批判。这些批判性的主题相辅相成,形成互文,让我们看到不堪的社会环境,也揭示了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饮酒诗》陶渊明
《饮酒 其一》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说明〕
关于这组诗的写作时间,存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当以王瑶先生之说为较可信,即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陶渊明五十三岁。诗人在诗序中已说明这组诗非一时之作,但从“比夜已长”之句和诗中有关景物环境的描写来看,这组诗大约是写于同一年的`秋冬之际。
在这二十首诗中,诗人多方面地反映了自己的生活、思想、志趣与情操。这些诗无论就内容还是就艺术而言,都足以代表陶诗成熟时期的风格,因此也深受历代人们的喜爱。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1),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c,忽焉复醉(3)。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4)。纸墨遂多,辞无诠次(5)。聊命故人书之(6),以为欢笑尔(7)。
其一(8)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9)。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10)!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11)。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12)。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13)。
〔注释〕
(1)兼:加之,并且。比:近来。夜已长:秋冬之季,逐渐昼短夜长,到冬至达最大限度。
(2)顾影:看着自己的身影。独尽:独自干杯。
(3)忽焉:很快地。
(4)辄:就,总是。
(5)诠(quán 全)次:选择和编次。
(6)聊:姑且。故人:老朋友。书:抄写。
(7)尔:“而已”的合音,罢了。
(8)这首诗从自然变化的盛衰更替,而联想到人生的福祸无常,正因为领悟了这个道理,所以要
隐遁以远害,饮酒以自乐。
(9)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
定。更:更替,交替。共之:都是如此。
(10)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
同。(见《史记?萧相国世家》)这两句是说。邵平在瓜田中种瓜时,哪里还像做东陵侯时那般荣耀。
(11)代谢:更替变化。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每:每每,即常常。兹:此。
(12)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会:指理之所在。《周易?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
之动,而观其会通。”朱熹《本义》:“会谓理之所聚。”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13)忽:尽快。筋:指酒杯。持:拿着。
[译文]
我闲居之时很少欢乐,加之近来夜已渐长,偶尔得到名酒,无夜不饮。对着自己的身影独自干杯,很快就醉了。醉了之后,总要写几句诗自乐。诗稿于是渐多,但未经选择和编次。姑且请友人抄写出来,以供自我取乐罢了。
衰败繁荣无定数,
交相更替变不休。
邵平晚岁穷种瓜,
哪似当年东陵侯!
暑往寒来有代谢,
人生与此正相符。
通达之士悟其理。
隐遁山林逍遥游。
快快来他一杯酒。
日夕畅饮消百忧。
陶渊明饮酒诗
1.《饮酒 其一》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2.《饮酒 其二》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3.《饮酒 其三》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4.《饮酒 其四》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5.《饮酒 其五》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饮酒 其六》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7.《饮酒 其七》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8.《饮酒 其八》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9.《饮酒 其九》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褛褴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10.《饮酒 其十》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饮酒古诗陶渊明解析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常考字词
结庐 建造房屋。引申为寄寓。
车马喧 世俗的喧闹。车马:借指世俗。
君 我。这里是诗人自指。
尔 这样。
篱 篱笆。
南山 这里指庐山。
日夕 夕阳西下的时候,傍晚。
相与 相互结伴。
还 归巢。
真意 淳真自然的意趣。
辨 辨析,玩味。
全诗精译
我在人世间建房居住,却没有世俗的喧闹。
问我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只要我的心远离世俗,将一切功名利禄置之度外,所居住的地方即使是闹市,也自是偏远之地。
我来到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在悠然之间,映入眼帘的是苍翠巍峨的庐山。
夕阳西下的时候,山上飘缈的云气形成美丽的景色,空中的'飞鸟呼朋唤友,结伴飞回自己的巢臼。
我从此时此地的情境之中,领略到淳真自然的意趣。想要仔细辨析,却又忘记怎样将它明白地说出来。
难句解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诗是本诗的难点。从意蕴上看,表层上是写诗人的所为所见,深层上却是诗人“心远地自偏”的形象表现。诗人在篱笆边采摘的是傲霜的菊花,悠然之间见到的是苍翠的庐山,这不仅反映了诗人的闲远自得之趣,也凸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从创作手法上看,诗人不是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去描写景物,而是景物使诗人领会到了某种人生真谛,引起了诗人的审美情趣,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近代学者王国维将这种创作手法形成的艺术境界称为“无我之境”。
饮酒·结庐在人境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7、[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8、[日夕]傍晚
9、[相与]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11、[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2、[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气]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6、[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原文】
饮酒其一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写作背景】
即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陶渊明五十三岁。诗人在诗序中已说明这组诗非一时之作,但从“比夜已长”之句和诗中有关景物环境的描写来看,这组诗大约是写于同一年的秋冬之际。
在这二十首诗中,诗人多方面地反映了自己的生活、思想、志趣与情这些诗无论就内容还是就艺术而言,都也深受历代人们的喜爱。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赏析
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朝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陶渊明是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饮酒诗的,他的饮酒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广泛地反映了他的人生经历及其感悟,是文学园地里很宝贵的珍品。
陶渊明的经历并不复杂,但隐而仕,仕而隐,几经曲折,终于他明白了自身的人生定位,在饮酒与作诗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乐趣。先生的`饮酒诗饱含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体现了他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亦可领略到诗人纯真而又质朴的个中乐趣。
一.隐居纵情之乐
陶渊明一生都在追求“真实、淳朴、自然”。尽管出于生计考虑他常常不得不出仕为官,但是他并不能纵情尽兴。他给自己的评价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认为自己的为官生涯是“误落尘网中”,可见诗人对于“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的轻松自在是多么向往。陶渊明每一首饮酒诗都从自然之景或者闲适生活中得出自己的领悟,表明自己的心志。《饮酒》其一表明他已经参透了天道和人道,所以并不将一己的穷达放在心上,而能安平守拙,躬耕自乐,尽情追求内心的平静欢乐。他以故秦东陵侯邵平入汉成为瓜农的史实为例,来说明荣衰不定之意。认为人道每如天道,寒暑既有代谢,人事亦有荣衰,贤明的人明察时机,誓将不再疑惑。又比如“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以幽兰自喻,希望有清风吹来。重复以往的的道路或许可以通达,然终非良计,鸟尽而良弓藏,归隐才是唯一出路。其实,清风难至,任道难通,幽兰终处幽谷,贤人终当隐居。当陶渊明明白了这人生至理后,他就捧起酒杯,在饮酒中忘却了世俗的利害,抛弃了名缰利锁,即使所谓人之常礼对他来说也是多余的,隐居就不需要卑躬屈膝,饮酒就能释放心中的郁结。陶渊明放纵不羁的性格受阮籍影响很大,但是较之阮籍,他的思想平静得多,显得更超脱,也更真纯。
二.农忙稼穑之乐
陶渊明没有采取传统的隐居山林的方式。隐居之后没有避世不出,他不像中朝名士那样或身居高位而不务实务,或者占有山水庄园徜徉其间,也不像江左名士那样有距离地欣赏自然,而是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在山水田园里体会稼穑之乐。“晨曦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渊明的农耕主要目的应该不是为了生计,他想要的是那种寄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他整日介于沉醉清醒之间,开荒南山,稼穑扶锄,像一般农民那样在田间忙碌,劳作之后“斗酒聚比邻”。尽管此时生计难以维持,但诗人的心境眼界却是开阔的,他依然说“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酒酣之时,感慨韶华易逝,人生苦短,于是众人通宵达旦,把酒共饮。正如孙人龙缉《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一所言:“田家真景,令人悠然”。此时的他不是一个居庙堂之高的高官,而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务农老汉,与酒为伴,体会着四季交替的简朴的快乐。在《饮酒》诗中:“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言乱,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醉酒后物我两忘是诗人毕生追求的人生境地,所以可谓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劳作之中或之余,与邻居村民在田间地头饮酒欢乐,彼此之间没有上下级的关系,也不需繁文缛节。想喝多少就喝多少,想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毫无讲究,不存在“不敬”之罪。这种劳动中建立起来的感情与乐趣,纯而又纯,没有互相利用之虞,没有心机巧诈之虑,但是这恰恰是人世间最纯真的感情与乐趣,也包含着人生至理。在《陶渊明集序》中,梁昭明太子萧统第一次说出:“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意焉”,以其独特的视角道出了陶渊明诗中的深意。
三.三教并存之乐
宗教一般是“不二法门”,信奉了某一宗教就不得再染指其他类别的宗教。古代中国也有儒教中人诋毁释道的,自然也有释道互相批评的现象,但是对于陶渊明来说似乎“来者不拒”。陶渊明生活在玄学、佛学盛行的时代,其思想以儒家为本,同时也接受了老庄与佛教的影响。其诗文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的浩然正气与安贫乐道、道家的避世隐遁与生寄死归,历来为众人所津津乐道。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学术界公认。陶渊明归隐后也潜心自然,开创了田园诗派,他也会不自觉地用一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信仰,“采菊”、“东篱”、“悠然”、“南山”、“自然”等词就表明了他接受了崇尚自然天籁的道家思想的影响。诗人对自然的追求是对形体和精神双重自由的渴求。生活在东晋的庐山脚下的陶渊明,和当时的佛界领袖慧远关系甚密,浓郁的佛教氛围对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陶渊明诗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空”,这与佛学中的四大皆空具有相似性。陶渊明最终回归自然、走向田园,固然有其道家因素,当然也离不开佛教的影响。陶渊明平静看待生死,这种人生参悟也极具佛教意味。佛的四大皆空、看破生死,可以化解人生各种烦恼,使人以一种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死。“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各养千金区,临化消其宝”。陶渊明一生坎坷,三仕三隐,面对世事、祸福、得失,能以一种豁达的胸襟泰然处之。特别是对于生死问题,他能淡然处之,不以生死为累。他认为人有生必有死,这纯属自然规律,人应该正确看待生死。而陶渊明虽然隐居,却并不推崇老子“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他没有一味地追求超凡脱俗,反而乐于与人沟通,追求自然之乐。他于人世之间出而入,入而出,这种介于出入之间的状态正是儒道释三教并存无碍的境界。也正是这个原因,陶渊明的饮酒诗体现了思想无界,胸怀无限的无限阔大之乐。
陶渊明的饮酒诗诗风独特,冲淡平和,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把一生的感情都寄托在酒里。靖节先生人格之高洁,襟怀之超旷为后代树立了典范,也为我们构筑了一个至真至善的理想王国。他诗中之乐几乎囊括了人生的所有方面,蕴含着深邃的思想。
★ 饮酒陶渊明的诗
★ 陶渊明饮酒一诗
★ 陶渊明 饮酒
★ 饮酒 陶渊明
★ 饮酒陶渊明
★ 陶渊明为什么饮酒
★ 饮酒其四陶渊明
★ 饮酒陶渊明诗意
★ 陶渊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