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kiss有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共含4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iss有韵”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篇1: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预习是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阅读的过程,也是让自己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如果没有任何准备,无目的地去听课,其效果一定很差。课前预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同时也就决定了成绩的好坏。下面谈一谈如何进行课前预习。

如何指导小学生的课前预习

大家都知道,预习对于初中生、高中生来说非常重要,是决定学习成绩是否优异的关键环节,老师、学生乃至家长都非常认可这一点。而对小学生而言,大家似乎就不那么重视预习,甚至干脆不提倡预习,持此观点者不乏一些任课教师。

这究竟为何?是不是认为小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较差,预习效果肯定不好?或者像有的教师所说“如果提前预习了,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会失去新奇感。”对此问题,我想从教师这个角度谈一下数学学科预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会数学预习。

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数学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激发兴趣、增强信心、促进发展的重要环节。预习是学生听课前独立地对新教材进行准备性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恰当的预习,为创设活泼、生动、创新的课堂平台提供了可能。如果做好了预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做到心中有数,能把握重点难点,有利于培养学习新课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在课堂上学习的欲望会更强烈,更容易激发兴趣、思考、质疑和求知。因此预习对小学生而言,也是学习的必要环节。

如何搞好预习?面对小学生自控力差、理解力差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进行指导。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了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仔细体会、认真思考,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标记。另外,根据内容的不同,教给学生不同的预习方法,比如:对于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可以采取标记预习法。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为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准备。对于计算类或解决问题类的数学知识,可以采取尝试解题预习法。在预习时,让学生大胆尝试独立审题、解答例题,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然后再尝试解答书中习题。对于空间与图形类的数学知识,可以采取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对于实践类的数学知识,可以采取调查预习法。如身份证编码、超市购物折扣、计算银行的利率、查看家里的水电记录等等。在预习时,可以利用网络或调查等多种渠道搜集信息、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

另外,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数学预习的要求,切实保证预习有实效。学生预习前教师可提前设计好预习导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中。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就像教师依据教案上课一样,它的编写围绕课堂教学展开,涉及本节课的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学生有能力完成的一些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预习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培养他们的预习兴趣、预习习惯,中高年级学生重在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导学案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课前预习的依据,避免了他们在预习当中的肤浅和盲目。

学生预习结束后,教师上课前要检查预习的情况,一方面是对学生预习态度的情况掌握,促使学生预习要深入;另一方面能够发现学生预习中的疑难之处,这些疑难之处恰是需要教师解惑之处,要把这些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做重点处理,而对课程中的简单问题,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再多费心思,一带而过,一堂课下来如果还有时间可以进行巩固和拓展。这样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和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效率更高?不言而喻。有学生质疑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总之,预习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培养学生从小学养成科学预习的好习惯,有利于他们轻松面对更高层次的学习,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2:如何指导小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如何指导小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在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反思、自主调节学习方法的能力相对较差,教师除了要激发小学生的预习兴趣之外,还要教给他们语文预习的方法。教给小学生的预习方法,要求尽量细化,要求可操作性要强。在教学实践中,要求中高年级段学生的预习的步骤:“默读——查问——朗读——摘抄——思考”,(低年级段学生要求放低,不要求做笔记,在书本上标记即可。)每一步骤的具体方法、要求如下:

1、默读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比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

2、查问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还可以查一些课外资料。

3、朗读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用嘴读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4、摘抄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嘴过三遍,不如手写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经过以上步骤,学生边读边记,边思边写,也就形成了相对较规范的预习笔记。同时要求学生做的预习笔记的规定大致栏目有:文章名(书名),出处,阅读时间,好词入脑,好句入心,总体心得(写文章预习感受,弹性较大),暂时存疑。要求学生做的预习笔记的自选栏目大致有:结构分析,写作风格,主要内容,写作目的等。对于预习笔记,我认为不需学生每文必做,每次必做,简单的课文,在课文上写写画画即可,重要的是预习常规性步骤的有效落实。对于后进生,规定栏目也可删减。

篇3: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前预习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前预习

教学研究表明,预习是学生认知过程中一项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良好开端,更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新知识、新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

然而,在实践中大多数学生一开始就从思想上对预习不够重视,行动上不到位,预习常常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的加深,最终导致学生弱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致使学生不重视预习的因素固然有多种,但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方法指导不到位、对预习的结果不能进行及时检测,以及课堂上不能有效地运用预习的成果,是导致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的主要起因。学生认为预习跟不预习差别不大,所以也就缺乏了预习的动力。鉴于这种情况,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更加高效专注,作好预习的指导更显得非常重要。

一、指导设问。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一方面由于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强,前面的概念不理解,后面的课程就无法继续。当发现学生学过的概念有不明白的,一定要在预习中设计温故环节,让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扫除绊脚石。另一方面教师应立足学情,围绕“探究”设置系统的、逐层深入的思考性问题,让学生的预习有的放矢,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二、指导学生提前对所学教材通读,引导学生把重要内容和感到疑惑的地方用符号标记出来。如用“1、2、3、……”标出重要步骤,用“△”标出关键字,用“”画出主要内容,用“?”标出疑难之处,等等。这样为课堂学习作好准备,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习惯。

三、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和策略。针对不同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教师指导时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弹性要求,每次布置的预习任务可以有必做项和选做项,要求学生边做边思考,并理解每一个知识点。这样既照顾到优秀生的发展,又使中下层学生不至于遇难而退。

四、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前预习活动。每小组设1名组长,每班分8-10个小组,每个小组不超过5人。在课前组长检查组员预习情况,教师检查组长预习情况,每天一汇总一总结,形成小组合作预习法。

五、检查预习反馈情况,采取家长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或问、或交流、或展示资料等,让评价多元化并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六、教师将预习提纲层次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在传授课程的过程中让他们展示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听课能力和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总而言之,抓好预习环节,课堂上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敢于发言,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新课的效率。

篇4: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体验式朗读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体验式朗读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体验式朗读

作者/符平凤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体验式朗读,就是通过对朗读环境气氛的渲染,让学生进入内容角色,达到阅读与情感的和谐。

关键词:看图朗读;体验交融;角色朗读;创设情境;提高朗读

一、组织指导看图朗读,让学生参与在画中

低年级课文中,有很多与教材内容关系密切的插图,教师适时利用插图巧妙配合朗读。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看图阅读能力,又能提高学生识图能力和审美能力。

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乌鸦喝不着水”的部分是朗读训练的难点,朗读指导中,我让全体学生认真看图,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瓶子?里边有多少水呢?学生马上举手:这个瓶子较高,瓶口很小,里边已没有多少水了,继而体会乌鸦口渴了,急着要喝水,而喝水遇到困难时的着急心情。朗读时,急、促、快的语气就自然表现出来了。

二、组织指导配乐朗读,体验语言与音乐的交融

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课文内容与音乐调子相适应的片段进行配乐朗读,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如,指导《大海》一文朗读训练时,课前我就先准备了海水拍打海岸的声音,海鸥在大海上空翱翔鸣叫的声音,仿佛把全体师生一同带到了波澜壮阔、浩瀚无际的大海边。在指导学生朗读“大――海,大――海,像只摇篮!”读得既轻又慢,就像小宝宝在恬静摇篮里慢慢入睡了。而读“大海,大海,多大多宽!”这句时,又把大海的气势磅礴,海浪排空的景象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学生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情并茂,不但提高了学生语文阅读水平,诱发了朗读兴趣,而且陶冶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三、组织指导分角色朗读,让真情再现

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而且还能在欢快活跃的学习气氛中让学生更深刻地分析理解阅读内容,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如,《狼和小羊》一文中主要角色有两个:狼、小羊。在朗读指导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做好铺垫工作,进行角色个性分析,让学生总结狼和小羊的性格特征。狼――凶残而狡猾,蛮不讲理;小羊――善良而温和,软弱可怜。再回到教材的具体内容,这铺垫过程,使学生将两个角色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在脑海中打下了深刻烙印,然后再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先结合狼和小羊的形象和个性特征,体会两者对话的语气和语调,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特长选择自己喜欢扮演的角色进行朗读,全体学生朗读热情高涨,从本质领会狼和小羊的外貌形象、性格个性和心理特征,真正体现了“形”与“神”的统一。

四、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不同的想象时空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展开想象,更有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感悟课文情景,让学生能更深刻地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在指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时,教师有意创设情境,根据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根据内容表现的故事情节或场景,掌握朗读的轻、慢、柔、重、急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表达的深刻含义。

五、组织指导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提高朗读艺术水平

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课文角色。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体会课文角色,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表演技能。如,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我设置了课文场景,再现红军长征途中艰苦岁月场面,让学生表演朗读。结果,小红军与老红军之间的故事让全场师生热泪盈眶。不但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升华了情感,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总之,没有激情朗读的语文课堂是失败的课堂,没有让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语文教学只有让体验式朗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 贵州省思南县息乐溪小学)

进行课前预习的步骤

如何进行九年级作文指导

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小学生日记指导

英语课前预习方法

课前预习方法是什么

语文课前预习方法

对小学生进行反邪教讲话稿

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设计教育论文

小学生班主任指导评语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共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