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救救孩子和自己-散文(共含5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honglov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救救孩子和自己-散文
这两天天气特别热,而耳朵里听得最多的也是溺水身亡的事。这些溺水的大都是英年的孩子,想起来真是令人心痛。孩子,你们为图一时之快,莽撞行事,完全没考虑后果,结果是意外出现在一瞬间,你都来不及和家人道一声别。突然间的事情,你走了,带着所有未开始的美好,而给亲人留下的是绵绵不绝的痛和彻夜无眠的思啊。孩子啊,你走了,真的令人痛心疾首,可我们又能拿什么去拯救你!
现在人大都浮躁,一点苦一点罪也不能忍受,为寻一时之欢,不去考虑结果的好与坏。夏天是热,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气温升高。事事都有原渊,你享受了,违背了自然规律,自然自会报复,可我们愚昧的人类明知如此,却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和私欲而反其道而行之。砍树毁草征土地,那摩天大楼,不仅把人都关在火柴盒里,还改变了局域环境,多了,大环境也随之变了。一条条宽敞的马路,走是好走了,它也是升温最好的成员之一。还有现在的车辆甚至比人多,马路上车辆如长龙,排放的尾气热浪冲天,人的虚荣和私欲在日益膨胀,真的快要把自己撑破了。
这种情况下,最耐不住的是我们这些个懵懂的少年,他们正是青春年少时,经事少,爱动,好奇,这些可爱的孩子,在家里只有电视,风扇,空调,零食相伴,大人各忙各的,再说,大了,也 想出去飞会,大人也是忽略,认为他们也真得长大了,少了份叮咛,少了份关爱,导致孩子只有从大自然中寻找乐趣。夏日的大自然,唯有水是最令人喜欢的,于是孩子们也禁不住它的诱惑,而慢慢地一步步地走了下去,可谁 曾想,这有时是个地狱,,而不是你们心中想象的乐趣天堂。你们有的下去了,于是也被水随之无情地吞没了。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去了,走了,你叫人怎不心痛,怎不后悔?你走了,带走了一家人的心,你走了,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和日夜切肤的痛,还有无尽的悔啊!
孩子啊, 其实你是最无辜的,你是现在社会虚荣和私欲的牺牲品,你是现在社会浮躁的牺牲品,你是现在社会冷漠亲情的牺牲品。我的孩子们啊,怎么才能拯救你们日益被尘埃沾染的心,怎么才能拯救你们被亲情冷漠和你们也日渐冷漠的心?如果我们的社会多耗点精力能在暑假期间给孩子们创造点学习其它知识 还有娱乐的机会 ,而不是为赚额外钱财而去办什么所谓扼杀孩子们天才的辅导班,如果我们的社会能按法上说的给大人们按时放几天假,让我们的家长和孩子也有几天亲密接触和交流的机会 ,如果我们那些每天漂泊在商海中的家长少一份私利,为了孩子能放下手里的生意陪孩子出去走走,如果我们那些自己爱玩不顾自己孩子的父母,母亲放弃一次跳舞的机会 ,挤出点梳洗打扮的时间,父亲少去一次酒店和KTV,都陪自己的孩子坐下来聊聊,关爱他们一下,如果,如果,有太多的如果,有太多的机会 ,可我们做父母 的,我们的'社会没有做到,以至冷落 、忽视了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稚嫩的心灵受到冷落 ,受到 伤害,他们也随之 变得冷漠,无羁,从而放纵自私,再加上自己的好动好奇,为此酿成的祸患数不胜数,同类的事情时时出,天天出,年年出,当时也只是触动部分人的心,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个个血的教训有可能成为了街头巷尾的笑谈,我们的人们,都 有种事不关己,高高挂 起的心态,有时也正是这种心态害惨了我们自己。
又有几个鲜活的生命又这样无辜地被夺走了,他们的年龄永远定格在了十七八岁。孩子们啊,我们要拿什么拯救你们?唯愿你们一路走好,在天堂里继续你们未完的美好,更希望这些惨痛 的教训能引起社会的关注,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一起来,拯救我们自己的心灵,拯救我们的可爱的孩子们!
救救孩子经典散文
万幸中的不幸,不幸中的万幸,人海中的我是那么的普通,人海中的我又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春节,我的姑姑不幸遭遇车祸,伤势严重。那一年,我的哥哥正读高三。他很有出息,在家庭变故的压力下,仍不负众望,考取了石家庄医科大学。姑姑如今还病卧在床,也许是受母亲患病的影响,哥哥报考了康复科,前途一片光明。
11月,我妈妈匆匆赶往天津,原因是我阿姨脑瘤复发,命在旦夕。阿姨的女儿,也就是我的妹妹,今年正好也读高三。她的家庭并不富裕,还同时养育三个子女,在这样的压力下,长辈们想过让妹妹放弃学业,照顾病重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妹妹……“你要妈,还是要上学?”这样无奈又扎心的问题硬生生的抛给我的妹妹,她的心里本来装着梦想,后来只剩下悲伤。
我于是就有这样一种疑问,为什么孩子要肩负家庭与学业的双重压力,为什么要在一个少年风华正茂,为未来拼搏的时候,给予其如此沉重的打击?我又有一种担忧,我的生活,是不是也要面对未知的挫折.在我成长的岁月里,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磨难即将来临?
迷宫实验中的老鼠经历过电击后,就不会再重复地走那条有电网的路。在几千年经验的总结下,一代又一代地长辈们再三告诫后人“书山有路,学海无涯”。即使现在的我们也许会厌烦排斥这些老生常谈的大道理,但当以后我们为人父母时,我们也会希望孩子好好念书,不厌其烦地对孩子们说“书山有路”,这条学习之路,风险最小。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越来越不牢固,原因就是太多人投机倒算,让那些本来愿意相信他人的人一再地怀疑人生。一张文凭省去了企业单位考核应聘者是否真正有能力的精力和时间,因为颁发文凭的机构已经代替企业完成了选拔和考核,考试选拔制度就像一张大筛子,你所追求的等级越高,这网格就越密,需要读的书就越多,难度就越大。
在各种竞争中,人们普遍遵循最优原则,“优胜劣汰”四个字象征着冰冷而权威的现实。集体的步伐太过迅猛,也让许多人掉了队,留给掉队者的是满面扬尘和逐渐远去越来越模糊的集体,而那些努力奔跑的人们,也丝毫没有一丝放松的间隙,停下来就会落后。
成人世界的理想模型引诱和塑造着这个时代的少年。曾经的纯真天性,美好诗意,都将在经历过生活中的诸多不公,目睹过社会复杂的人际后变了味道,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受惊愕和沮丧,然后终于向现实妥协。
我无法改变现实,我只能努力地让自己更坚强更优秀,没有伞的孩子,更应该努力奔跑。
救救孩子吧散文
孩子是父母眼睛中的小太阳,也是每个家庭的全部意义,理应受到更多的关爱。但是我们却痛心地看到,现在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走到令人担忧地步,特别是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尤其严重。
小芳,就是一名“留守儿童”。她长得活泼可爱,今年十三岁。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她和七十多岁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年老体弱,耳朵也有点聋。奶奶也管不了小芳。小芳像一只快活的小鸟,她经常逃学,整天泡在网吧和录像厅里。当奶奶发现小芳有问题时,十三岁的小芳已经是足月待产的“孕妇”了。小芳的父母立即从城里赶回家,他们心痛欲绝。
在母亲的逼问下,小芳说她和本村一个叫小兵的男孩常在一起玩,小兵今年也十三岁,父母也都在外地打工。小芳说她和小兵一起上网吧,一起看录像,看完录像回家后他们就模仿着录像去做。其实,这两个幼小的心灵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爱?他们只认为这是一种游戏吧,觉得挺好玩。小兵的父母也赶回来了。面对两个“小畜牲”,四个大人束手无策。
当他们把小芳送到医院做检查时,小芳已临产,“胎儿横位”必须立即做剖腹产手术。看着这么幼小的一位高危“产妇”,我心中真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感到一阵阵心痛,泪水簌簌落下。
“小芳现象”的核心问题,就是:“中小学生的网瘾+早恋”。这个问题的背景就是: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把子女托给老人抚养。老人一般溺爱子孙,管理上又力不从心。处于这样特殊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失去约束,极易受到社会不良文化的诱惑。他们整日迷恋于网吧、录像厅,时时经受着暴力、色情的“熏陶”。处在身心发育关键时刻的青春期孩子,缺乏辨别稂莠的能力,从好奇到模仿,做下了不该做的事。当家长、学校发现时为之已晚。“小芳现象”的漫延,严重地危害了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严重地危害了祖国的未来!
先说“网瘾”。一般来说,家里即使有电脑,家长也不会允许孩子长时间吊在网上,问题主要出在“网吧”林立,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上网的地方。孩子一旦上瘾,老师、家长再想管,难度是非常大的。特别是“留守儿童”,他们会抓住一切机会甚至是创造机会钻进网吧。
“有关方面”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公安、工商、文化、教育等部门也组织对网吧的“突击检查”,但结果往往是“99%以上的业主是守法和基本守法的,没有容留青少年学生上网”。实际情况是一些黑的心老板只管赚钱,根本不考虑社会效益和家长的苦衷,容留孩子在网吧连续上网多日。老板不但不提醒,还为之提供食宿。而在网吧登记的都是成年人的身份证号码。有的地方把检查不良的网吧责任推到七老八十的退休教师身上,叫他们去劝阻学生进网吧。还要求这些退休的老人一个人包几个“留守儿童”的校外教育工作。这更近乎开玩笑了。
再说“早恋”。现在的孩子营养好,生长发育也特别早,再加上受电视、网络的影响,早恋已经成为校园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现在的孩子有的从小学就开始“传纸条”了,初中更多。有的学生认为,如果高中还没有谈“恋爱”,就有点“不正常”了。高中男女生租房同居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产生对异性的爱慕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发展到像小芳、小兵那样事实上的“早婚”、“早育”,就很不正常了。
对于“早恋”问题,学校和教师也是试图解决的。当以“影响学习”的道理对学生说教失败以后,当一些孩子不满足于精神上的恋情而去追求生理满足时,我们又以性教育来试图阻止这种危害性行为的蔓延。结果并不见有什么成效。
怎么才能解决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网瘾”和“早恋”问题。我以为以下几条是可以考虑的。
一是全社会都要真正重视并采取有力的行动,解决儿童的“网瘾”、“早恋”的问题。笔者认为,国家应当考虑成立一个由有关执法部门和学校、家长、医院共同组成一个“特别行动委员会”,加强对网吧的监督管理,一旦发现容留孩子上网,经查证属实,立即予以取缔,永远不许重开网吧。对已经染上“网瘾”和“早恋”的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甚至于医学治疗。对于一时不能随在父母身边读书的“留守儿童”,应当由社区、行政村等行政主体出面,委托相关部门或人员切实管理。不要再把责任加到手中无权、已经退出社会主流生活、事实上的弱势群体退休教师的身上。
二是家长在安排自己工作时,必须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考虑。孩子在十三、四岁时,天真末泯,幻想力特别丰富,正处于心理逆反期。父爱如禅,母爱如佛,作为父母更要多关心孩子身心健康。让他们多参加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活动,让孩子明白刻苦向上的道理,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材。办“外来工子弟学校”是不错的主意。让孩子跟在父母身边,使孩子得到很好的监护,染上网瘾和早恋的可能性就会大为减少。千万不要再把孩子丢给年迈的父母,自己一走了之。要知道,那是一种对孩子、对自己、对社会,也是对年迈的父母的不负责任!
三是加强对学生的正确“恋爱观”、“爱情观”、“恋爱-婚姻-家庭关系”、“爱情与法律”等“做人”的“学问”的教育。做怎样的人?伟大的平民教育家陶行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当然要教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努力地教和学。但是,学校更是育人的场所,教学生“求真”,培育学生成为“真人”,是更重要的。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不能只“教书”不“育人”。
难道关于“性”和“爱”就不能讲吗?当然不是。关于“性”和“爱”的教育,应当是“育人”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不能忘记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在对性逐渐成熟的男女青少年进行教育时,需要讲的已不是幼稚的生物利己主义的道理(如:“注意,别损害自己的健康!防止感染艾滋病!”),而是要提前输入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要呼吁他们仔细考虑自己感情的严肃性(“我爱”还是“我喜欢”),提高自己社会成熟的程度。
费尔巴哈说过:“爱就是成为一个人。”爱情作为人类精神的一种最深沉的冲动,她有别于其他生物类的浅层次生理冲动。其“深沉”正是由于人的道德、伦理、审美等诸多意识因素给于生理冲动的一种感受。所以,爱情才成为人类独享的一种情感,而人类以外的任何生物都不具备这种情感。爱不是随着人的生理成熟而自然可以具备的,作为一种崇高的情感形式,她是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才能形成,而且,她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男女之情,而是可以作为度量一个人是否成为真正意义的人的标尺。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有些学校已将“做人”奉为校训,可见,爱情教育名正言顺地纳入学校“学做真人”的教育范畴,已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理解和接受。
对于已经陷入“网瘾”、“早恋”的孩子怎么办?如何救救我们的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我开出的“药方”也许也是“甘草”或“万金油”,但愿意与大家一道来研究解决的办法。希望我的短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孩子,照顾好自己散文
九月,树上红通通的果实被络绎不绝地运往市场,翠绿的叶子仿佛日渐苍老白了发的人们纷纷变得枯黄,稀稀疏疏的从树上飘落。清晨,秋风习习吹来,一股凉意涌上心头。屋外响起了汽鸣声,房间里妈妈来回走动着,一边断断续续地嘀咕着什么,一会从厨房里把她一早煮好的鸡蛋拿过来,想了想好像觉得还不够,一会又去把昨晚蒸好的包子塞进我的行李箱。一双眼睛好像扫描仪般来回扫视着我收拾好的行李,满脸忧思,一副永远不够的'样子。我想如果我拥有一个如神话里般拥有无限空间的乾坤袋,她一定会把她能想到的觉得我需要的都给我打包带走。
父母与子女的缘分就是你看着他渐行渐远。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们一天天的长大,他们慢慢的有了自己的想法,对外面缤纷多彩的世界充满向往。他们渐渐地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有了自己的追求与梦想。到那时即使父母内心多么无法割舍,因为疼爱自家的孩子,希望他们过得更好,最终都会妥协,放开自己的双手,站在原地,看着他们一步步离开自己,目送着他们渐行渐远。
孩童时,爸妈手上挎着我们的小书包,背上背着一小团的我们,伴着我们的童言稚语送我们去学校。少年时,我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的小伙伴,再也不是爸妈的小尾巴,我们成为了小男子汉,可以自己上学。成年后,我们长大了,爸妈的两鬓斑白,我们很久没有跟爸妈坐在一起聊天了,我们总有做不完的作业,参加不完的朋友聚会,有时候感觉家好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一个居住的场所,无法让我们停留下脚步,来去匆匆。
今年九月份,我再一次辞别父母到远离家乡近五百公里的省城上学。从我记事起,现实告诉了我,我每多走一步,我就会离我的家乡越来越远。时间见证了我像爸妈手中牵着的风筝渐渐地从他们的手中挣脱。在此之前,我总觉得爸妈在束缚着我,我无时无刻不想逃离。如今,看着撑得满满的行李箱,我感觉千斤重。
离开那天,爸爸开车送我去车站,坐在副驾驶上我们相视无言,不知何时起,我们好像早已无话可说。临别时,从爸爸手上接过行李箱,他嗫嚅着想多说点什么,动了动嘴,仿佛千言万语无从诉说。在我即将登上远去的大巴时,背后响起了爸爸的声音“孩子,照顾好自己”。从车窗往外看,爸爸站在原地,眼睛专注地盯着大巴车。在车启动时,他仿佛感应到我在看着他似的,向我挥了挥手,直到我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我闭了闭眼,思绪纷飞,一股热流从脸颊滴落。
孩子别丢了自己的伤感散文
我们都一样,一样的孤独,一样的脆弱,一样的在无数个辗转反则的日子里思考着过去,现在,未来;思考着自己,别人。
谁没有过去?谁没有回忆?谁不带着伤?时光让我们以微笑诉诸所有的过往,但谁有曾真正地忘记?谁又曾真正地放下?你,真的放下了吗?那些曾经和你同行过的身影,你还记的吗?抑或,已经忘记了?有多少人变得麻木,仿佛平淡地看着世间的一切,其实,不过是一层厚厚的伪装罢了。在那个好像平静又好像麻木的面庞下,究竟藏着多少伤痛,多少不愿再提及的伤痛?你以为,你放下了,你以为,从你们各自踏上不同人生绿城的`那一刻你就接受,放下了;但,你确定你可以云淡风轻地提及一切过往吗?
生是为了什么?死又去向何方?既然一切都只是一个过程,又何必苦苦执着?在时间的维度下,一切变得可爱又可怕。
曾经的你,动过情吗?爱情或友情?曾经的你,真心付出过吗?有多少人因命运弄人散落天涯?但,命运其实也还是人意吧?只不过,不是你一个人的人意,有的事,你必须承认,你一个人做不到。
你也在梦中回想起某个人的面容,渐渐模糊;你也在音乐中会想起一种感觉,泪流满面。当那些过往不经意想起,你还会微笑着说你放下了吗?
也许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经历,不一样的童年,奠定了不一样的生活基调,决定了你一生潜意识的模式。那些,也许,大都来自家庭,父母,可是,他们已经把他们最好的给了我们,不是吗?他们有他们的局限,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很多人,为情所困,甚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许别人会嘲笑,笑着说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可是,真的怪他么?也许怪,也许不怪。性格种风格的悲剧,很多东西都是一种比然。真正让你走一次他走过的路,你不一定比他更坚强?
每个人来这个世上都有自己必修的功课,只是每个人的功课都不一样。然而,那些功课不是容易的。选择的关头,跨过了,就上了一个生命的境界;没跨过,就可能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我一直觉得付出和收获是正比的,只不过有时候我们需要换个角度才能发现我们的收获。承认自己的不足时一件很难的事,但是你真正接受以后,生命会后境界的提升。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生命的确是有境界之分的,如果你相信的话,与年龄有关,却不是严格相关。
总有些思维你无法理解,总有的境界你达不到。于是,一幅浩大的图景在你面前展开,演绎不一样的图画。
但是,你终究是你,你客观地看着别人的故事,你却只能主观得做你自己,也就是,在不同的路,不同的度中你必须选择。没有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既然如此,何不尽力做一条你觉得最好的路勇敢地走下去呢?
有的人,把太多的中心给了别人,只是那样怎么会安全呢?你以为你付出的越多,你就会得到很多,对,只是不是你想象的得到,那也是一种得到,纠正一种人生的错误的模式,不也是一种收获吗?
只是,当被那么彻彻底底地伤过一次,谁又能真真正正地做到像当初一样的真诚,不设防呢?很多时候,失去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你那种发自内心的信任,价值被摧毁,你怕了,你不敢再去信了。
也许只有两种感情不能长时间的维持,一种是双方停止了爱的流动,一种则是不公平的爱的流动。这,怎能长久?
你必须明白,你可以丢了一切,你不能丢了自己。当你把自己完全给了别人的时候,你就应该做好被抛弃的准备。当你都不爱你自己的时候,你觉得谁会珍惜你?你觉得谁会相信你会珍惜她?即使你不是那样想的。
孩子,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孩子,丢了任何人都行,别丢了自己
孩子,找到一个温暖如太阳的人,为你晒去所有的悲伤
★ 救救青蛙作文
★ 打捞自己-散文
★ 改变自己-散文
★ 散文:对于自己
★ 致自己散文
★ 告别自己散文
★ 散文:找回自己
★ 相信你自己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