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共含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ahaxmqz”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维是发语词,不翻。嗣世,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就叫上荐高号。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溥惠,尃惠。溥就是普。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应该是这样子才对。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泰成,就是大成。完成了统一大业。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寴车巛,就是亲巡。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功战就是攻战。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
(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阤,延续。)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如今统一了,不再打仗了。)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黔首,就是百姓。)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诵略,因为皇帝的'功德是说不完的,所以,大臣说的,只是大略。是为诵略。经纪,就是法度,秩序。)
以上内容,是始皇帝的刻辞。下面,是秦二世的内容。上面的是四言诗。下面的,是散文了。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戍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悠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白泰古始 世五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於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峄山古刻 又名“峄山碑”因原碑当时建在山东峄山县峄山而得名
为秦始皇东巡石之一,传李斯所书,李斯书法古雅妍妙,为后世敬仰。惜此碑毁失已久,现所传者,为南唐徐铉临写,重刻于长安(今西安市)现存西安碑林。杜甫诗句“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这可理解为徐铉的笔调比正宗的秦篆略逊一筹。碑字笔画的线条非常挺拔,因嫌偏于肥厚,故世称“玉箸体”。但对研究篆书结构乃至用笔仍有价值。
峄山刻石全文及译文
峄山刻石全文及译文
峄山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李斯书 高218厘米,宽84厘米。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被野火焚毁。此石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 993年)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峄山刻石》摹刻都甚多,而首推由宋代人所刻的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为最佳,现藏在西安碑林里。
在秦的统一事业之中,一个重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文字。中国的.汉字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从最早出现在陶器上的符号,刻划在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和铸造在钟、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文(大篆),只有在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李斯等人才用小篆统一了中国文字。李斯曾经说过:上古创造大篆字体,广为流传,但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多不能认识。所以现在删掉繁杂笔划,省略异体字形,改进成为小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对发展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间,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先后五次远途巡视各地。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 2),他出巡山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时,登高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峄山之上。这就是著名的秦《峄山刻石》。
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他还有一套书法理论,他在谈到用笔的方法时说:写字,用笔要急速回转,折画要快,象苍鹰俯冲盘旋一样。收笔好比游鱼得水,运笔就象景山行云,笔画的轻重、舒卷,应自然一体,大方美观。从《峄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书法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书艺之高超掩灭先轨,散绝后贤,使一切写小篆的人皆难入其境,成为后世临摹学书之佳。
原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
威动四极, 武义直方。戎臣奉诏, 经时不久。
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
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
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
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
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小篆在文字书法的规范发展上有很大贡献。《峄山刻石》现藏在西安碑林里.但秦代的遗本已然很少,即使如此亦不能轻易舍去不用,笔画略细而匀整,且多用圆笔,字体呈方形,表现圆浑流丽之风格,确与琅邪等异趣。许慎《说文解字》: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秦统一六国,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推行一系列改革,其中一项便是统一文字。
峄山刻石书体是小篆,传说也是李斯的书法手迹。郑文宝重刻的南唐徐铉摹本,风格圆转流丽,笔画细而匀整,字体呈方形,风韵已经与泰山刻石不同。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载:“始皇刻石纪功,其文字李斯小篆,后魏太武帝登山,使人排倒之。然而历代摹拓,以为楷则,邑人疲于供命,聚薪其下,因野火焚之。今闻有峄山碑,皆新刻之碑也。《泰山刻石》年代久远,字迹漫漶,剩字很少,传世拓本有53字本、29字本不等,虽接近李斯书风之原貌,但临习时多有不便。徐铉摹《峄山刻石》,虽去古已远,但从临习取法的层面来看,只是退求其次的替代方案罢了。《峄山刻石》是宋初徐铉的摹品,真品实物在此前便遭损毁了。
峄山刻石临习要点是:运笔要控制好弧度,转折不可裸露圭角,笔画搭接自然,不露痕迹。墨中含水要恰到好处。可根据个人习惯而定,不管是干裂秋风还是润含春雨,以能“见筋”为妙。下笔的力度要均匀,提按变化不可太大,线条工整,穿插匀称。结构方中带长,讲究对称,端庄大方。
读峄山碑,读峄山碑张继,读峄山碑的意思,读峄山碑赏析 -诗词大全
读峄山碑作者:张继 朝代:唐 体裁:七绝 六国平四海家,相君当代擅才华。
谁知颂德山头石,却与他人戒后车。
★ 美丽的峄山叙事文
★ 曹全碑全文译文
★ 读碑阅读及答案
★ 李商隐《韩碑》
★ 《蝉》原文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