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贾生传》原文及译文(共含9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yg999”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贾生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於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徵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於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於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於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岁余,贾生徵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翻译】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侯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是因为被贬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
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粱怀王太傅。粱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
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候。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
几年之后,粱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宋史·贾涉传》原文和译文
原文:
贾涉,字济川,天台人。以父任高邮尉,改万安丞。宝应择令堂差涉至邑请城之役兴以忧去金人犯光州起涉竟前役珪【注】等以涟水诸军度淮屯南渡门焚掠几尽涉时在宝应,授淮东提点刑狱兼楚州节制本路京东忠义人兵。涉亟遣傅翼谕珪等逆顺祸福,自以轻车抵山阳,德广等郊迎,伏地请死,誓以自新。金太子及仆散万忠等数十万大入,且以计诱珪等。涉虑珪等为金用,亟遣陈孝忠向滁州,珪与夏全、时青向濠州,先、德广趋滁、濠,李全、李福要其归路,以傅翼监军。数日,孝忠捷至,珪屡破金人,遂与先及李全趋安丰。时金人环百余砦,攻具甫毕,珪等解其围,李全挟仆散万忠以归。金人不敢窥淮东者六七年。涉又遣李全以万人取海州。王琳以宁海州归,青州守张林以滨、棣、淄州降,自是恩、博十余州相继请降。涉传檄中原:“以地来归及反戈自效者,朝廷裂地封爵无所吝。”仍厉诸将,图未下州郡。擢太府少卿。金十余万众犯黄州,涉遣李全等赴之。丞相史弥远拟升全留后,涉曰:“近弃西城,免死为幸,若无故升迁以骄其志,非全之福,亦岂国家之福?曷若待事定,与诸将同升可也。”迁权吏部侍郎。金人再犯淮西。先是,蕲州受围,徐晖往援,乃鼓众宵遁,金乘间登城,一郡为血,前帅不敢问。涉斩晖以徇,诸将畏惧,无不用命,淮西之势大振。涉时已疾,力辞事任。值金人大入,强起视事。金将时全、合连率细军及众军三道渡淮,涉以合连善战,乃命张惠当之。惠,所谓“赛张飞”者,所部花帽军,有纪律,它军不及也。惠率诸军出战,自辰至酉,金人大败。卒,超赠龙图阁学士、光禄大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二》)
译文:
贾涉,字济川,天台人。靠父亲恩荫任高邮尉,(后)改任万安丞。宝应选择县令,堂官差遣贾涉到邑中上任,贾涉请求筑城。工程开始后,贾涉因父丧离职。金兵侵犯光州,起用贾涉完成原来的工程。石珪等人率领涟水各军渡过淮河,屯兵南渡门,将当地焚烧抢掠几乎一空。当时,贾涉在宝应,任淮东提点刑狱兼楚州节制本路京东的忠义人的军队。贾涉紧急派遣傅翼对石珪等讲明叛逆和归顺的祸福,自己乘着轻车到达山?日,杨德广等到郊外迎接,伏在地上请求死罪,发誓改过自新。金国太子以及仆散万忠等几十万人大举入侵,并且想用计诱降石珪等人。贾涉担心石珪等人被金人利用,立即派陈孝忠前往滁州,石珪与夏全、时青奔向濠州,季先、杨德广往狳州、濠州进发,李全、李福在敌人的退路邀击,派傅翼做监军。几天后,陈孝孝忠的.捷报传来,石珪多次击败金军,于是和季先以及李全向安丰进军。这时金兵围绕安丰有一百多个营寨,攻城器具刚准备完,石珪等解了安丰之围,李全活捉仆散万忠回来。金兵有六七年不敢窥视淮东。贾涉又派李全率领一万人攻取海州。王琳献宁海州归降,青州太守张林献滨州、棣州、淄州归降,从此恩州、博州等十多个州相继请求降宋。贾涉在中原地区传布撤文:“献地来归顺以及反戈一击自动效力的,朝廷赏地封爵绝无吝惜。”并且勉励将领们,谋取没有打下的州郡。#后)贾涉升任太府少卿。金兵十多万人侵犯黄州,贾涉派遣李全等奔赴黄州。丞相史弥远拟议提升李全为留后,贾涉说:“最近放弃西城,能免除死罪已是幸运;如果无故提升使他产生骄傲的心思,不但不是李全的福分,也岂能是国家的福气?不如等到事情平定后,与其他将领同时升迁就可以。”贾涉迁升代理吏部侍郎。金兵再次进犯淮西。在这之前,蕲州被围,徐晖前去增援,竟然鼓动众人在夜里逃跑,金兵乘机登上城墙,整个郡被血洗,原来的主帅不敢过问。贾涉将徐晖斩首示众,将领们都很害怕,没有不听从指挥的,淮西的形势大为好转。贾涉这时已经得病,极力推辞职务。遇到金兵大肆入侵,强撑着起来到职办公。金将时全、合连率领精锐部队以及众军分三路渡淮河,贾涉因为合连善战,就命令张惠去抵挡他。张惠被称作“赛张飞”,他率领的花帽军,纪律严明,其他军都不如。张惠率领各军出战,从辰时到百时,金兵大败。贾涉去世后,破格赠官龙图阁学士、光禄大夫。
《史记·贾生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
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 ①,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释:①釐( xī):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译文:
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于是,文帝便把贾谊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
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汉兴到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拨到公卿大臣的位置。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因此,皇帝从此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作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
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
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正赶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一直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时间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喜爱的小儿子,好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师傅。
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谏阻,认为这样做祸患就会由此产生。贾谊屡次上书,指出诸侯势力过大,有的封地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文帝不听。
几年以后,粱怀王骑马时,从马上跌下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认为自己这个老师没有当好,很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就死去了。贾谊死时只有三十三岁。
《宋史贾黄中传》原文及译文
宋史
【原文】
贾黄中,沧州南皮人。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属文,触类赋咏。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十五举进士,授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开宝八年,通判定州,判太常礼院。黄中多识典故,每详定礼文,损益得中,号为称职。岭南平,以黄中为采访使,廉直平恕,远人便之。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知宣州。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太宗即位,迁礼部员外郎。太平兴国二年,知升州。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上览表谓侍臣曰:“非黄中廉恪,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赐钱三十万。有荐黄中文学高第,召试中书,拜驾部员外郎、知制诰。端拱二年,兼史馆修撰。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精当。黄中素重吕端为人,属端出镇襄阳,黄中力荐于上,因留为枢密直学士,遂参知政事。当世文行之士,多黄中所荐引,而未尝言,人莫之知也。然畏慎过甚,中书政事颇留不决。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黄中素嗜文籍,既居内阁,甚以为慰。二年,以疾卒,年五十六。上闻其素贫,别赐钱三十万。在翰林日,太宗召见,访以时政得失,黄中但言:“臣职典书诏,思不出位,军国政事,非臣所知。”上益重之,以为谨厚。及知政事,卒无所建明,时论不之许。
(节选自《宋史·贾黄中传》)
【译文】
贾黄中,沧州南皮人。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写文章,能赋诗吟咏。父亲经常让他粗茶淡饭,说:“等到学业完成,才能吃肉。”十五岁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升为著作佐郎。开宝八年,通判定州,判太常礼院。贾黄中通晓典故,每次审定礼文,增减适当,人们称他称职。岭南平定后,任贾黄中为采访使,他廉洁正直宽厚,远方的人为此感到安逸。回朝上奏利弊数十项,都符合旨意。选任宣州知州,这一年闹饥荒,百姓大多成为强盗,贾黄中拿出自己的俸米煮成粥,赖以保全性命的数以千计,又设法禁盗,于是流民全部散去。太宗即位,升为礼部员外郎。太平兴国二年,作了升州知州。当时金陵刚归附,贾黄中为政简单平易,州内秩序井然。一天,巡视州府,见到一个房间锁得非常牢固,命令打开察看,得到金银珠宝数十柜,价值数百万,是李氏宫廷中遗留之物,马上写表章献上。皇上阅读表章对侍臣说:
“不是贾黄中廉洁谨慎,亡国的财宝,就要玷污法典而害人了。”赐钱三十万。有人举荐贾黄中博学能文,召赴中书考试,授为驾部员外郎、知制诰。端拱二年,兼任史馆修撰。共两次掌管贡部,大量选拔寒门才俊,任免官吏,鉴定精当。贾黄中早就看重吕端的为人,适值吕端出朝镇守襄阳,贾黄中极力向皇上推荐,因而留在朝中任枢密直学士,于是参知政事。当世能文有德的贤士,多是贾黄中所举荐提拔,然而他未曾说出,人们并不知道这些。但是他小心谨慎太过,中书政事常拖延不决。至道初年,贾黄中患病,诏令返回朝廷。适逢立太子时,选择大臣中有道德威望的人做宾客僚友,贾黄中入选。因久病,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贾黄中也特授为礼部侍郎。贾黄中一向酷爱文献典籍,官居内阁以后,很是欣慰贾黄中。至道二年,贾黄中因病去世,时年五十六岁。皇帝听说他一生贫困,特别赐钱三十万。在翰林时,太宗召见,询问时政得失,贾黄中只说:“我的`职务是掌管文书诏令,所思不超出本职,国家军政大事,不是臣所清楚的。”皇上却更加重视他,认为他谨慎忠厚。等到他在处理政务时,最终却没有什么建树,当时的评论并不称许他。
《贾生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贾生名开宗,商丘人也。少落拓不羁,十四岁从其师学。师故儒者,喜绳墨。贾生慕司马相如之为人,学击剑鼓琴,嗜远游。师以弗类己,诮之。贾生固谓:“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即日除弟子籍,更去与里中少年伍。间读书为文词,于谒当世,举茂才第一;是时贾生年二十余,益负才。
陈腾凤来校士,寓意郡太守,欲贾生充饩县官,贾生曰:“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却不就。共郡人张渭等仿阮嗣宗纵饮六十日,白昼射箭,中夜击鼓。宋俗上元夜张灯饮酒。贾生率其徒,疾驰百余里,漏下三鼓抵睢阳。司马氏者,睢阳巨族也。张银瓢,容酒数斗,约能胜饮者持瓢去。群少皆醉卧,窘甚。贾生忽叱咤登阶,举瓢一饮,即掷瓢付奴持之,不通姓名,坐宾骇散。
久之,贾生贫益甚,盛夏,服短褐不完,过市,儿童随笑之,贾生浩歌不辍。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为计赀财,复田舍。
凡七应举不第,因大悟,尽焚其素所读书,闭户揣摩十余年,驰骛于先达师说十余年,最后而冥坐穷思,与侯方域、徐作肃往复辨论又几十年,卒轨于正,天下以“纯儒”称之。
既老,更追忆少游京洛,集所闻见述《帝都》《君德》《相术》三篇。已,买舟金陵,泛吴越。与侯方镇、方域为忘形之友,又自称为“野鹿居士”。
侯方域曰:“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①善变,然每变必趋上者耶?抑依隐曼世,所称大人先生②者欤?少年类邯郸侠,而后乃大雅卓尔。鸣乎,彼终身守一,众矣。倘非其与道屈伸,亦焉能知之哉?”
(选自侯方域《贾生传》,有删改)
【注】①羊质:典出扬雄《法言》“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谓徒具外表而无其质。②大人先生:阮籍有《大人先生传》,通过虚构人物“大人先生”,抨击虚伪礼法。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师以弗类己,诮之 诮:担忧
B.陈腾凤来校士 校:考评
C.卒轨于正 轨:遵循,依照
D.彼终身守一,众矣 众:多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师故儒者,喜绳墨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①久之,贾生贫益甚 ②天下以“纯儒”称之
C.①凡七应举不第,因大悟 ②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
D.①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善变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生年轻时就放浪形骸,十四岁从师学习,与老师循规蹈矩的性格不合,于是离开自己的老师,与村里的年轻人为伍。
B.贾生酒量过人,还因此赢得过一个银瓢。他还在盛夏之时,穿着破旧的衣服,路过集市放声歌唱,全然不顾儿童的嘲笑。
C.贾生因为参加了七次科考都没有结果,就大彻大悟,遵循当初老师教导,潜心研究儒学十余年,最终成为一个纯粹的儒者。
D.作者认为贾生年轻时有侠客之风,后来却成了学识渊博之士,与不知变通的人相比,是一个依道行事、善于变化的人。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3分)
(2)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3分)
(3)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4分)
参考答案:
4.A(诮:责备)
5.C(A.①表提示、停顿②定语后置标志B.①音节助词②代词C.①②于是D.①从②用)
6.C(文中的“遵循当初老师的教导”错)
7.
(1)我不是儒生,为何要用儒生的标准来要求我?(“非”1分,“奈何”1分,“责”1分)
(2)我不久就要做卿相,何至于谋取微薄的俸禄呢?(“不日”1分,“谋”1分,“升斗”1分)
(3)恰逢太原的孙传庭调任商丘令,了解贾生,到任就引见贾生,每天前往拜谒。(“会”1分,“下车”1分,“日”1分,“谒”1分)
二: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师以弗 类己,诮之 诮:担忧
B. 陈腾凤来校士
校:考评
C. 尽焚其素所读书
素:平时
D. 卒轨于正
轨:遵循,依照
9.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贾生“不羁”的一组是(3分)( )
① 学击剑鼓琴,嗜远游 ② 干谒当世,举茂才第一 ③ 更去与里中少年伍 ④ 仿阮嗣宗纵饮六十日 ⑤ 贾生浩歌不辍 ⑥ 闭户揣摩十余年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贾生年轻时就放浪形骸,十四岁从师学习,与老师循规蹈矩的性格不合,于是离开自己的老师,与村里的年轻人为伍。
B. 贾生酒量过人,还因此赢得过一个银瓢。他还在盛夏之时,穿着破旧的衣服,路过集市放声歌唱,全然不顾儿童的嘲笑。
C. 贾生参加了七次科考都没有结果,于是大彻大悟,遵循当初老师的教导,潜心研究儒学十余年,最终成为一个纯粹的儒者。
D. 作者认为贾生年轻时有侠客之风,后来却成了学识渊博之士,与不知变通的人相比,是一个依道行事、善于变化的人。
1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3分)
(2) 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3分)
(3)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教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4分)
参考答案
8. A (诮:责备)
9. B (②写贾生求取功名。⑥是说贾生在家潜心钻研学问)
10. C (“遵循当初老师的教导”表述错误)
11 (1) 我不是儒生,为何要用儒生的标准来要求我?(“非”“奈何”“责”各1分)
(2) 我不久就要做卿相,何至于谋取微薄的俸禄呢?(“不日”“谋”“升斗”各1分)
(3) 士人无论有无才能,他(魏公子)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无”,补主语,“以”“骄”各1分)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开宗,是河南商丘人。年轻时,行为放浪,不受拘束,十四岁跟从老师学习。老师原本是个儒生,做事喜欢循规蹈矩。贾生仰慕司马相如的为人,学习击剑弹琴,喜欢远游。老师认为贾生不像自己,就责备他。贾生就说:“我不是儒生,为何要用儒生的标准来要求我?”当天就除去学籍,离开后反而与闾里的年轻人力伍。闲暇时读书写文章,贾生求托当权之人,考秀才收获了第一名;这时贾生才二十多岁,越发自负其才。
陈腾凤来考评儒士,关照郡县的太守,要让贾生充任县官。贾生说:“我不久就要做卿相,何至于谋取微薄的俸禄呢?”推辞不去。贾生和同郡的张渭等人仿效阮籍豪饮六十天,白天射箭,半夜击鼓。根据宋代的风俗,元宵节要张灯结彩纵情喝酒。贾生带领他的`一帮子人,疾驰一百多里,半夜三更到达睢阳。有个姓司马的人,是睢阳的大族,他准备了一个银瓢,里面可盛几斗酒,约定能将银瓢里的酒喝完的人可以将银瓢拿走。许多年轻人都喝醉了躺在地上,窘态百出。贾生忽然大喝着踏上台阶,拿起银瓢将酒喝干净,就将银瓢扔给仆人拿了就走,连自己的姓名也没有留下,在座的宾客惊讶地散去了。
过了很久,贾生越发贫困,盛夏之时,穿的短衣都不完整,路过集市,儿童跟在后面嘲笑他,贾生却不停地放声歌唱。恰逢太原的孙传庭调任商丘令,了解贾生,到任就引见贾生,每天前往拜谒。替他筹措钱财,帮他恢复了农田屋舍。
贾生总共参加了七次科考都没有考中,于是大彻大悟,把平素所读的书都烧掉,闭门思索了十余年,研习前贤老师的学问十多年,最后闭目而坐深入思考,与侯方域、徐作肃来回辩论又达特近十年,最终遵循正道,天下之人称赞他是纯粹的儒者。
贾生年老之后,越发追忆年轻时游历京洛的过程,汇集所见所闻创作了《帝都》、《君德》、《相术》三篇文章。随后,雇船到金陵,泛游于吴越一代。贾生与侯方镇、侯方域结为不拘形迹的朋友,又自称为“野鹿居士”。
侯方域说:“从我的角度来观察贾生,是所谓的“羊质善变”,但每次变化必定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呢?还是与社会若即若离,轻蔑世事,是人们所称的“大人先生”呢?贾生年轻时像邯郸的侠客,后来却成为学识渊博超群出众的人才。唉,世上那些终身拘于一隅、不知变通的人是很多的。假如不是那些依道行事,善于变化的人,又怎么能了解贾生呢?”
侯方域《贾生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贾生名开宗,商丘人也。少落拓不羁,十四岁从其师学。师故儒者,喜绳墨。贾生慕司马相如之为人,学击剑鼓琴,嗜远游。师以弗类己,诮之。贾生固谓:“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即日除弟子籍,更去与里中少年伍。间读书为文词,干谒当世,举茂才第一;是时贾生年二十余,益负才。
陈腾凤来校士,寓意郡太守,欲贾生充饩县官,贾生曰:“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却不就。共郡人张渭等仿阮嗣宗纵饮六十日,白昼射箭,中夜击鼓。宋俗上元夜张灯饮酒。贾生率其徒,疾驰百余里,漏下三鼓抵睢阳。司马氏者,睢阳巨族也。张银瓢,容酒数斗,约能胜饮者持瓢去。群少皆醉卧,窘甚。贾生忽叱咤登阶,举瓢一饮,即掷瓢付奴持之,不通姓名,坐宾骇散。
久之,贾生贫益甚,盛夏,服短褐不完,过市,儿童随笑之,贾生浩歌不辍。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为计赀财,复田舍。
凡七应举不第,因大悟,尽焚其素所读书,闭户揣摩十余年,驰骛于先达师说十余年,最后而冥坐穷思,与侯方域、徐作肃往复辨论又几十年,卒轨于正,天下以“纯儒”称之。
既老,更追忆少游京洛,集所闻见述《帝都》《君德》《相术》三篇。已,买舟金陵,泛吴越。与侯方镇、方域为忘形之友,又自称为“野鹿居士”。
侯方域曰:“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①善变,然每变必趋上者耶?抑依隐曼世,所称大人先生②者欤?少年类邯郸侠,而后乃大雅卓尔。呜乎,彼终身守一,众矣。倘非其与道屈伸,亦焉能知之哉?”
(有删改)
【注释】①羊质:典出扬雄《法言》“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谓徒具外表而无其质。②大人先生:阮籍有《大人先生传》,通过虚构人物“大人先生”,抨击虚伪礼法。
译文:
贾生名叫开宗,是河南商丘人。年轻时,行为放浪,不受拘束,十四岁跟从老师学习。老师原本是个儒生,做事喜欢循规蹈矩。贾生仰慕司马相如的为人,学习击剑弹琴,喜欢远游。老师认为贾生不像自己,就责备他。贾生就说:“我不是儒生,为何要用儒生的标准来要求我?”当天就除去学籍,离开后反而与闾里的年轻人为伍。闲暇时读书写文章,贾生求托当权之人,考秀才收获了第一名;这时贾生才二十多岁,越发自负其才。
陈腾凤来考评儒士,关照郡县的太守,要让贾生充任县官。贾生说:“我不久就要做卿相,何至于谋取微薄的俸禄呢?”推辞不去。贾生和同郡的张渭等人仿效阮籍豪饮六十天,白天射箭,半夜击鼓。根据宋代的风俗,元宵节要张灯结彩纵情喝酒。贾生带领他的一帮子人,疾驰一百多里,半夜三更到达睢阳。有个姓司马的人,是睢阳的大族,他准备了一个银瓢,里面可盛几斗酒,约定能将银瓢里的酒喝完的人可以将银瓢拿走。许多年轻人都喝醉了躺在地上,窘态百出。贾生忽然大喝着踏上台阶,拿起银瓢将酒喝干净,就将银瓢扔给仆人拿了就走,连自己的姓名也没有留下,在座的宾客惊讶地散去了。
过了很久,贾生越发贫困,盛夏之时,穿的短衣都不完整,路过集市,儿童跟在后面嘲笑他,贾生却不停地放声歌唱。恰逢太原的孙传庭调任商丘令,了解贾生,到任就引见贾生,每天前往拜谒。替他筹措钱财,帮他恢复了农田屋舍。
贾生总共参加了七次科考都没有考中,于是大彻大悟,把平素所读的书都烧掉,闭门思索了十余年,研习前贤老师的`学问十多年,最后闭目而坐深入思考,与侯方域、徐作肃来回辩论又达将近十年,最终遵循正道,天下之人称赞他是纯粹的儒者。
贾生年老之后,越发追忆年轻时游历京洛的过程,汇集所见所闻创作了《帝都》、《君德》、《相术》三篇文章。随后,雇船到金陵,泛游于吴越一代。贾生与侯方镇、侯方域结为不拘形迹的朋友,又自称为“野鹿居士”。
侯方域说:“从我的角度来观察贾生,是所谓的“羊质善变”,但每次变化必定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呢?还是与社会若即若离,轻蔑世事,是人们所称的“大人先生”呢?贾生年轻时像邯郸的侠客,后来却成为学识渊博超群出众的人才。唉,世上那些终身拘于一隅、不知变通的人是很多的。假如不是那些依道行事,善于变化的人,又怎么能了解贾生呢?”
《乞者赵生传》原文及译文
原文: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注】①临川王:陈蒨,武帝侄子,武帝死后继承大统,史称文帝。②希旨:符合尊长的旨意。
译文:
高安乞丐赵生,衣服破旧,头发蓬乱,不曾沐浴清洗,喜好饮酒,喝醉酒就殴打责骂街市上的人。即使有好事的人有时召请他谈话,赵生也谩骂人家,斥责人家的过错和恶行。所以高安的人都称他是狂人,不敢亲近他。但是他与人交往,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多年的疾病和他平生的善恶行径。因为这个,有人说:“这不是得道之人吗?”
元丰三年,我被贬居住在高安,有时在路上见到赵生,也害怕他的狂妄,不敢询问。这年年末,赵生前来拜见我。我问他说:“你不曾求过人,如今拜见我,为什么呢?”赵生说:“我心里想见你呀。”
赵生曾经告诉我说:“我将和你在这里夜宿。”我答应了他。后来他却没有来,问他原因,赵生说:“我本来打算和你到别的地方游玩,考虑你不可能不受惊吓,惊吓或许会伤了心神,所以不敢喊你。”我问他:“你到哪里游玩的?”赵生说:“我经常到太山下,所见的情况与世上说的.地狱相同,你如果见到这些,回来后应当不愿做官了。”我说:“什么缘故?”赵生说:“那里有很多僧人与官吏。是僧人超出本分,官吏糟蹋财物的缘故。”我说:“你能到他们那儿,他们也知道尊敬你吗?”赵生说:“不是这样,我能见到他们,他们却不能见到我。”赵生于是叹息说:“这也是歪门邪术,不是正道啊。你能够修身养性使精气与本性俱全,那么出入生死之间,将不用学就会,这样以后才算是正道。”我回答说:“养气,请允许我按照你的说法去做,至于养性该怎么办呢?”赵生没有回答。一天,赵生笑着说:“你曾经问我如何养性,如果有梦和醒的差异,那么本性就不全了。”我非常吃惊,认为他的话与众不同。从此知道赵生不仅持有方术,也是懂得道的人啊。
赵生两眼有白膜,看东西不清楚。但时常能脱开白膜现出瞳孔,瞳孔是青绿色的。他曾经说自己生于甲寅年,至今有一百二十七年了。赵生家本来是代州的,名叫吉。他侍奉五台山的一个僧人,不能坚持到底,离开了僧人,游走四方。赵生少年时期没有品行,所做大多是不合法的事,和扬州的蒋君一同学习。蒋君讨厌他,用药毒伤了他的眼睛,于是两眼就长了白膜。
赵生喜欢禽鸟和六畜,经常带着这其中的一样跟随自己,和它一起睡觉吃饭。居住在兴国时,他畜养了一头高大的骡子,被骡子踢伤而死。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好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所以德行和谨慎时常表现在外面。现在我看赵生,他的鄙俗、拙劣、愤恨、困窘,并非专门用来隐匿自我的。而他的言语时常有合于道的。
《元史·贾居贞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原文:
贾居贞,字仲明,真定获鹿人。年十五,汴京破,奉母居天平。甫冠,为行台从事。时法制未立,人以贿赂相交结。有馈黄金五十两者,居贞却之。太宗闻而嘉叹,敕有司月给白金百两,以旌其廉。世祖即位,授中书左右司郎中。从帝北征,每陈说《资治通鉴》,虽在军中,未尝废书。一日,帝问:“郎俸几何?”居贞以数对。帝谓其太薄,敕增之,居贞辞曰:“品秩宜然,不可以臣而紊制。”刘秉忠奏居贞为参知政事,又辞曰:“他日必有由郎官援例求执政者,将何以处之?”不拜。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颜伐宋,居贞以宣抚使议行省事。既渡江,下鄂、汉,伯颜以大军东下,留右丞阿里海涯与居贞分省镇之。居贞曰:“江陵要地,乃宋制阃重兵所屯。闻诸将不睦,迁徙之民盈城,复皆疾疫,刍薪乏阙,杜门不敢樵采。不乘隙先取之。”驿闻。十二年春,命阿里海涯领兵取江陵,居贞以佥行省事留鄂。于是发仓廪以赈流亡,宋宗室子孙流寓者,廪食之,不变其服,而行其楮币。十四年,任湖北宣慰使。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十五年,迁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未至,民争千里迎诉。士卒有挟兵入民家,诬为藏匿以取财者,取人子女为奴妾者,皆痛绳以法。南安李梓发作乱,居贞虑将帅出兵扰民,请亲往,卒才千人,营于城北,遣人谕之。贼众闻居贞至,皆散匿,不复为用。比还,不戮一人。十七年,以疾卒于位,年六十三。赠推忠辅义功臣,追封定国公。
译文:
贾居贞,字仲明,真定获鹿人。十五岁时,汴京被攻破,居贞侍奉母亲居住在天平。刚刚二十岁,任行台从事。当时法制尚未确立,人们用贿赂相互勾结。有人赠送给他黄金五十两,居贞谢绝了。太宗听说后赞叹不已,敕令官府每月给予居贞白银一百两,以表彰他的廉洁。世祖即位,任命居贞为中书左右司郎中。他随从世祖北征,常常为世祖讲说《资治通鉴》,即使在军中,也未曾停止读书。一日,世祖问道:“郎中俸禄是多少?”居贞如数回答。世祖说俸禄太微薄,敕令增加。居贞辞谢说:“我的品级应当是这么多俸禄,不能因为我而破坏制度。”刘秉忠奏请任命居贞为参知政事,居贞又推辞说:“日后必定会有人援引此例请求由郎官直升执政大臣,那该如何处置呢?”没有接受任命。十一年,丞相伯颜征伐宋朝,居贞以宣抚使身份参议行省事务。
渡过长江后,攻下鄂州、汉阳,伯颜率大军东下,留右丞阿里海涯与居贞分设行省镇守鄂州等地。居贞说:“江陵是要害地区,是宋朝统率重兵屯守的地方。听说众将不和,迁徙的百姓满城,又都得了传染病,柴草缺乏,却关闭城门不敢出去砍伐。不如趁此机会先攻占江陵。”驿车上报。十二年春季,世祖命令阿里海涯率领军队攻打江陵,居贞以佥行省事的身份留守鄂州。于是他打开粮仓赈济流亡百姓,宋朝皇室子孙流亡寄居鄂州的,也发放口粮给他们吃,不改变宋朝的服装,并且通行宋朝的纸币。十四年,任湖北宣慰使,任命尚未下达,居贞闭门不出,而骄横的将领与凶悍的`士卒,共同策划骚扰百姓,居贞于是重新出来处理政事,人们依赖居贞才不惧怕。等到居贞离开时,鄂州的老幼百姓哭泣着送他上路,雕刻他的石像,在学宫中祭祀。十五年,居贞改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尚未到任,百姓争相到千里之外迎接申诉。士卒中有人携带兵器进入百姓家,诬陷他们藏匿兵器来索取财物,掠夺他人的儿女作为奴妾,居贞都将他们依法严惩。南安人李梓发叛乱,居贞担心将帅出征侵扰百姓,请求亲自前往,随行士卒仅一千人,在城北设置营寨,派人劝说贼寇。贼寇部众听说居贞到达,都分散藏匿,不再为李梓发卖命。等到居贞平定叛乱返回,未曾杀戮一人。十七年,在任时因病去世,时年六十三岁。赠予推忠辅义的称号,追封为定国公。
乞者赵生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乞者赵生传
苏 辙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注】 ①临川王:陈蒨,武帝侄子,武帝死后继承大统,史称文帝。②希旨:符合尊长的旨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岁莫,生来见予 莫:通“暮”,年末。
B.僧逾分,吏暴物故耳 暴:糟蹋。
C.自此知生非特挟术 特:特别。
D.居兴国,畜骏骡 畜:饲养。
解析 C项,特:仅、只。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率性之人的一组是 ()
①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②吾意欲见君耳
③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④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⑤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⑥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A.①③⑥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解析 ③是赵生对“道”、“术”的理解,④是赵生对养性的议论,⑤表现不出赵生的率性。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太守法,经常蓬头垢面,好饮酒,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人毒伤了眼睛。
B.赵生夜游太山,见到许多生活在地狱中的僧人和官吏,认为作者见到一定会停止为官之心,怕他心惊神伤,便没有带他一起去游玩。
C.作者被贬居住在高安,起初不敢接近赵生;赵生主动上门拜访,与之探讨夜游太山、出入阴阳两界的“邪术”与“正道”,使作者接受了他的“养气”之说。
D.文章描写了赵生各种异于常人的鄙俗、拙劣、愤恨、困窘的言行,指出他虽不善于掩饰自我,但仍然是个持有“术”且懂得“道”的人。
解析 A项,因果关系不当。
答案 A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多年的疾病和他平生的善恶行径。
(2)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好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
【参考译文】
高安乞丐赵生,衣服破旧,头发蓬乱,不曾沐浴清洗,喜好饮酒,喝醉酒就殴打责骂街市上的人。即使有好事的人有时召请他谈话,赵生也谩骂人家,斥责人家的过错和恶行。所以高安的人都称他是狂人,不敢亲近他。但是他与人交往,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多年的疾病和他平生的善恶行径。因为这个,有人说:“这不是得道之人吗?”
元丰三年,我被贬居住在高安,有时在路上见到赵生,也害怕他的狂妄,不敢询问。这年年末,赵生前来拜见我。我问他说:“你不曾求过人,如今拜见我,为什么呢?”赵生说:“我心里想见你呀。”
赵生曾经告诉我说:“我将和你在这里夜宿。”我答应了他。后来他却没有来,问他原因,赵生说:“我本来打算和你到别的地方游玩,考虑你不可能不受惊吓,惊吓或许会伤了心神,所以不敢喊你。”我问他:“你到哪里游玩的?”赵生说:“我经常到太山下,所见的情况与世上说的地狱相同,你如果见到这些,回来后应当不愿做官了。”我说:“什么缘故?”赵生说:“那里有很多僧人与官吏。是僧人超出本分,官吏糟蹋财物的缘故。”我说:“你能到他们那儿,他们也知道尊敬你吗?”赵生说:“不是这样,我能见到他们,他们却不能见到我。”赵生于是叹息说:“这也是歪门邪术,不是正道啊。你能够修身养性使精气与本性俱全,那么出入生死之间,将不用学就会,这样以后才算是正道。”我回答说:“养气,请允许我按照你的说法去做,至于养性该怎么办呢?”赵生没有回答。一天,赵生笑着说:“你曾经问我如何养性,如果有梦和醒的差异,那么本性就不全了。”我非常吃惊,认为他的话与众不同。从此知道赵生不仅持有方术,也是懂得道的人啊。
赵生两眼有白膜,看东西不清楚。但时常能脱开白膜现出瞳孔,瞳孔是青绿色的。他曾经说自己生于甲寅年,至今有一百二十七年了。赵生家本来是代州的,名叫吉。他侍奉五台山的`一个僧人,不能坚持到底,离开了僧人,游走四方。赵生少年时期没有品行,所做大多是不合法的事,和扬州的蒋君一同学习。蒋君讨厌他,用药毒伤了他的眼睛,于是两眼就长了白膜。
赵生喜欢禽鸟和六畜,经常带着这其中的一样跟随自己,和它一起睡觉吃饭。居住在兴国时,他畜养了一头高大的骡子,被骡子踢伤而死。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好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所以德行和谨慎时常表现在外面。现在我看赵生,他的鄙俗、拙劣、愤恨、困窘,并非专门用来隐匿自我的。而他的言语时常有合于道的。
★ 郑燮传原文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