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沈传师传》原文及译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小树小恕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新唐书沈传师传》原文及译文(共含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树小恕”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新唐书沈传师传》原文及译文

篇1:《新唐书沈传师传》原文及译文

《新唐书沈传师传》原文及译文

原文:

沈传师,字子言。材行有馀,能治《春秋》,工书,有楷法。少为杜佑所器。贞元末,举进士。时给事中许孟容、礼部侍郎权德舆乐挽毂士,号“权、许”。德舆称之于孟容孟容曰我故人子盍不过我传师往见谢曰闻之丈人脱中第则累公举矣故不敢进孟容曰:“如子,可使我急贤诣子,不可使子因旧见我。”遂擢第。德舆门生七十人,推为颜子。复登制科,授太子校书郎,以鄠尉直史馆,转右拾遗、左补阙、史馆修撰,迁司门员外郎,知制诰。召入翰林为学士,改中书舍人。翰林缺承旨,次当传师,穆宗欲面命,辞曰:“学士、院长参天子密议,次为宰相,臣自知必不能,愿治人一方,为陛下长养之。”因称疾出。帝遣中使敦召。李德裕素与善,开晓谆切,终不出。遂以本官兼史职。俄出为湖南观察使。方传师与修《宪宗实录》,未成,监修杜元颖因建言:“张说、令狐峘在外官论次国书,今藁史残课,请付传师即官下成之。”诏可。宝历二年,入拜尚书右丞。复出江西观察使,徙宣州。传师于吏治明,吏不敢罔。慎重刑法,每断狱,召幕府平处,轻重尽合乃论决。尝择邸吏尹伦,迟鲁不及事,官属屡白易之,传师曰:“始吾出长安,诫伦曰‘可阙事,不可多事’,伦如是足矣。”故所莅以廉靖闻。入为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九,赠尚书。传师性夷粹无竞,更二镇十年,无书贿入权家。初拜官,宰相欲以姻私托幕府者,传师固拒曰:“诚尔,愿罢所授。”治家不威严,闺门自化。兄弟子姓,属无亲疏,衣服饮食如一。问饷姻家故人,帑无储钱,鬻宅以葬。(节选自《新唐书·沈传师传》)

译文:

沈传师,字子言。才智德行有余,能研究《春秋》,擅长书法,楷书有法度。年少时被杜佑器重。贞元末年,考取进士。当时给事中许孟容、礼部侍郎权德舆乐于举荐士人,号称“权、许”。德舆在孟容面前称赞传师,孟容说:“他是我老朋友的孩子,为什么不来拜访我?”传师前往拜见,道歉说:“长辈教导我,如果考中,再劳烦您举荐,所以不敢进见。”孟容说:“像你这样的'人才,可以让我急于求贤去见你,不能让你因为旧交来见我。”最终及第。德舆门生七十人,把他当成颜回那样的弟子来推重。又考取制科,被授予太子校书郎,凭鄠尉的身份担任直史馆,转任右拾遗、左补阙、史馆修撰,升任司门员外郎、知制诰。被召入翰林院担任学士,改任中书舍人。翰林院缺少承旨,按位次应由传师担任,穆宗想要当面任命,传师推辞说:“学士、院长参与天子机密谋议,其次是宰相,我自己知道一定无法胜任,希望管理一方之民,为陛下抚育培养他们。”于是称病出宫。皇帝派遣中使敦促召回。李德裕一向和传师交好,真诚、恳切地开导启发他,他始终不赴任。于是凭借本官兼任史职。不久出京担任湖南观察使。当时传师参与撰写《宪宗实录》,还没有完成,监修杜元颖趁机提出建议:“张说、令狐峘在地方官任上论定编次国史,现在史稿剩余的内容,请交给传师拿到任所完成。”皇帝下诏允许。宝历二年,入朝担任尚书右丞。又出京担任江西观察使,调任宣州。传师对官吏管理严明,官吏们不敢欺骗他。他慎重使用刑法,每次审理裁决案件,召集幕僚评判,量刑轻重都符合才判决。曾经选任邸吏尹伦,迟钝完不成任务,下属屡次上报替换他,传师说:“当初我离开长安时,告诫尹伦说‘可以少做事,但不能做不该做的事。’尹伦像这样就可以了。”所以任职期间以逊让谦恭闻名。入朝担任吏部侍郎,去世,年龄五十九岁,追赠尚书。传师性情平和纯正,不逐权利,历任两镇十年,没有私信书、钱财送入豪门贵族。起初被授予官职时,宰相想把姻亲私下托付他安排在幕府里,传师坚决拒绝说:“如果真这样,希望辞去所授官职。”治家不严厉,家人自然得到教化。兄弟子孙,家属无论亲近疏远,衣服饮食都一样。把钱财赠送给姻亲旧友,库房没有储蓄的钱财,家人只好卖掉宅子来安葬他。

篇2:《新唐书李绅传》原文及译文

《新唐书李绅传》原文及译文

新唐书

原文:

李绅,字公垂,中书令敬玄曾孙。世宦南方,客润州。绅六岁而孤,哀等成人。母卢,躬授之学。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元和初,擢进士第,补国子助教,不乐,辄去。客金陵,李锜爱其才,辟掌书记。锜浸不法,宾客莫敢言,绅数谏,不入;欲去,不许。会使者召锜,称疾,即胁使者为众奏天子,幸得留。锜召绅作疏,坐锜前,绅阳怖栗,至不能为字,下笔辄涂去,尽数纸。锜怒骂曰:“何敢尔,不惮死邪?”对曰:“生未尝见金革,今得死为幸。”或言许纵能军中书,绅不足用。召纵至,操书如所欲,即囚绅狱中,锜诛,乃免。或欲以闻,谢曰:“本激于义,非市名也。”

穆宗召为右拾遗、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时,号“三俊”。稹为宰相,而李逢吉教人告于方事,稹遂罢;欲引牛僧孺,惧绅等在禁近沮解,乃授德裕浙西观察使。僧孺辅政,以绅为御史中丞,顾其气刚卞,易疵累,而韩愈劲直,乃以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免台参以激绅。绅、愈果不相下,由是皆罢之,以绅为江西观察使。帝素厚遇绅遣使者就第劳赐以为乐外迁绅泣言为逢吉中伤入谢又自陈所以然帝悟改户部侍郎。会敬宗立,逢吉知绅失势可乘,使守澄从容奏言:“先帝始议立太子,杜元颖、李绅劝立深王,独宰相逢吉请立陛下,而李续、李虞助之。”逢吉乘间言绅尝不利于陛下,请逐之。帝初即位,不能辨,乃贬绅为端州司马。后天子于禁中得先帝手缄书一笥,发之,见裴度、元颖、绅三疏请立帝为嗣,始大感悟,悉焚逢吉党所上谤书。始,绅南逐,历封、康间,湍濑险涩,惟乘涨流乃济。康州有媪龙祠,旧传能致云雨,绅以书祷,俄而大涨。开成初,郑覃以绅为河南尹。河南多恶少,或危帽散衣,击大球,尸官道,车马不敢前。绅治刚严,皆望风遁去。武宗即位,徙淮南,封赵郡公。居位四年,以足缓不任朝谒,辞位。卒,赠太尉,谥文肃。(节选自《新唐书·李绅传》)

译文:

李绅,字公垂,是中书令李敬玄的曾孙。因世代在南方做官,因此客居润州。李绅六岁失去了父亲,他像成人一样哀痛。母亲卢氏,亲自教他读书。他生来矮小精明能干,在写诗方面最有名,当时号称“短李”。元和初年,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国子监助教,他不乐意,就离职了。他客居金陵,李 喜欢他的`才干,任命他为掌书记官。李 渐渐不守国法,幕僚没人敢说,李绅多次劝告,他不听;李绅想离职,他又不允许。遇 上皇帝派使者召唤李 ,他称病不去,接着胁迫使者为众人奏报皇帝,希望能够留下。李 叫李绅写奏疏,他坐在李 面前,假装害怕发抖,以致不能写字,写几笔就涂掉,写坏了几张纸。李 发怒骂道:“你怎敢这样,不怕死吗?”他答道:“生平没有见过兵器铠甲,今天因此而死 已经满足了。”有人 说许纵会写军中文书,李绅不值得任用。于是把许纵召来,许纵按要求执笔写了,李 就把李绅关进监狱,李 被杀死后,他才被释放了。有人想将这事报告皇上,他谢绝说:“我本受仁义激发,不是为了获取名声。”

唐穆宗召他进京任右拾遗、翰林学士,他和李德裕、元稹同时代,号称“三俊”。元稹当宰相,李逢吉派人报告于方的案件,元稹就被罢免了;李逢吉想推荐牛僧孺,担心李绅等人在皇帝面前阻拦,就任命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牛僧孺当了宰相,任命李绅为御史中丞,是看到他性格刚强急躁,容易出问题,又看到韩愈刚强直率,就任命韩愈为京兆尹,兼任御史大夫,不需参谒台 臣来激怒李绅。李绅和韩愈果然互不相让,因为这把他们都免职,任命李绅为江西观察使。皇帝一向对李绅很好,派使者到他家里去慰问赏赐,认为他愿意出 京任官,他哭着说是被李逢吉陷害。他进宫谢 恩,又自己诉说原因,皇帝醒悟了,改命他为户部侍郎。遇到唐敬宗即位,李逢吉看到李绅失去了依靠可以算计,让王守澄乘便上奏说:“故世皇帝当初讨论立太子时,杜元 颖、李绅劝立深王为太子,只有宰相李逢吉请求立皇上,李续、李虞赞成他。”李逢吉也乘机说李绅曾做不利于皇帝的事,请求把他赶出京城。皇帝刚登基,不能辨别,就贬李绅任端州司马。后来皇帝在宫中找到去世皇帝亲手装的一箱奏章,打开后,看到裴度、杜元颖、李绅多次上奏请求立他为太子,才非常受感动而醒悟了,把李逢吉一伙呈上的誹謗奏章都烧了。起初,李绅贬去南方,走到封州、康州,水浅流急处危险阻塞,只有乘着河水猛涨才能过河。康州有座媪龙祠,过去传说能呼风唤雨,李绅写文章祷告,不久河水猛涨。开成初年,郑覃任命他为河南府尹。河南府有很多小无赖,有时戴着高帽子敞着衣裳,打大球,拦住大路,车辆马匹不敢通过。李绅治理坚决严厉,他们听到风声都吓跑了。唐武宗登基,他调任淮南,被封为赵郡公爵。任职四年后,因脚无力不能上朝,辞去职位。后去世了,赠官太尉,赐谥号叫文肃。

篇3:《新唐书·刘蕡传》原文及译文

《新唐书·刘蕡传》原文及译文

刘蕡,字去华,幽州昌平人。明《春秋》,能言古兴亡事,沉健于谋,浩然有救世意。擢进士第。元和后,权纲驰迁,神策中尉王守澄负弑逆罪,更二帝不能讨,天下愤之。文宗即位,思洗元和宿耻。方宦人握兵,外胁群臣,内掣侮天子。蕡常痛疾。

太和二年,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帝引诸儒百余人于廷,策曰:“子大夫皆识达古今,必当箴治之阙,辨政之疵。何施革于前弊?何泽惠于下土?何修而治古可近?何道而和气克充?推之本源,著于条对,朕将亲览。”

蕡对曰:“臣诚不佞,今逢陛下询求过阙,咨访嘉谋,臣敢不悉意以言?至于上所忌,时所禁,权幸所讳恶,有司所与夺,臣愚不识。伏惟陛下少加优容,不使圣时有谠言受戮者,天下之幸也。”所对六千言,直斥权宦,陈兴除之道,辞气慷慨。士人读其辞,至感慨流涕者。是时,考策官冯宿、贾餗、庞严见蕡对嗟伏,以为过古晁、董①,而畏中官眦睚,不敢取。

于时,被选者二十有三人,所言皆冗龊常务,类得优调。河南府参军事李郃曰:“蕡逐我留,吾颜其厚邪!”乃上疏曰:“以陛下仁圣,近臣故无害忠良之谋;以宗庙威严,近臣故无速败亡之祸。指事取验,何惧直言?且陛下以直言召天下士,蕡以直言副陛下所问,虽讦必容,虽过当奖。书于史策,千古光明!况臣所对,不及蕡远甚,内怀愧耻,自谓贤良,奈人言何!乞回臣所授,以旌蕡直。臣逃苟且之惭,朝有公正之路,陛下免天下之疑,顾不美哉!”帝不纳。

蕡对后七年,令狐楚、牛僧孺节度山南东西道,皆表蕡幕府,授秘书郎以师礼礼之而宦人深嫉蕡诬以罪贬柳州司户参军卒。

始,文宗恭俭求治,志除凶人,然懦而不睿,臣下畏祸不敢言。故蕡对引阍弑吴子②,阴赞帝决。帝依违其间,不敢主也。贾餗与王涯、李训、舒元舆位宰相,以谋败,皆为中官夷其宗,而宦者益横,帝以忧崩。

及昭宗即位,左拾遗罗衮上言:“蕡当太和时,宦官始炽,因直言策,遂罹谴逐,身死异土。六十余年,正人义夫切齿饮泣。比陛下幽东内,幸西州,王室几丧。使蕡策早用,则杜渐防萌,逆节可消,宁殷忧多难,远及圣世耶!”帝感悟,赠蕡左谏议大夫,访子孙授以官云。

(节选自《新唐书·刘蕡传》,有删改)

[注]①刘蕡:fén 。②晁、董:指晁错、董仲舒。③阍弑吴子:《春秋》载吴起为阍者所杀,刘蕡引用是以阍者比宦官。阍,守门人。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道而和气克充克:能够

B.近臣故无速败亡之祸速:很快,迅速

C.乞回臣所授,以旌蕡直旌:表彰

D.因直言策,遂罹谴逐罹:遭到,遭遇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沉健于谋 B. 而畏中官眦睚

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 皆为中官夷其宗 D. 访子孙授以官云

为武置酒设乐 但以刘日薄西山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授秘书郎/以师礼礼之/而宦人深嫉/蕡诬以罪/贬柳州/司户参军卒

B.授秘书郎以师礼/礼之/而宦人深嫉蕡/诬以罪/贬柳州司户参军/卒

C.授秘书郎/以师礼礼之/而宦人深嫉蕡/诬以罪/贬柳州司户参军/卒

D.授秘书郎以师礼/礼之/而宦人深嫉/蕡诬以罪/贬柳州/司户参军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蕡直言敢谏,他参加科试时的答对文章痛斥宦官专权,陈述兴利除弊的办法,让一些士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B.考策官害怕宦官,不敢录取刘蕡,被录取的李郃上疏为刘蕡鸣不平,表示自己不如刘蕡,希望辞官回乡,但不被采纳。

C.文宗皇帝初即位时也想铲除权宦,有所作为,但他性格懦弱,优柔寡断,结果宦官更加猖獗,他自己也忧愁而死。

D.刘蕡去世六十多年后,仍然有人上疏赞扬刘蕡的言行,认为如果早用刘蕡之策,唐王朝不至于弄到几乎灭亡的程度。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诚不佞,今逢陛下询求过阙,咨访嘉谋,臣敢不悉意以言?(5分)

(2)况臣所对,不及蕡远甚,内怀愧耻,自谓贤良,奈人言何!(5分)

参考答案

9.B(速:招致)

10.B(A介词,在……方面/介词,对于;B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C介词,被/介词,替、给;D介词,用、拿/连词,因为)

11.C(理解文意,把握句子的主干成分,注意官职名称)

12.B(李郃不是“希望辞官回乡”,而是希望朝廷收回自己的官职,将其授予刘蕡)

13. (1)我确实没有才能,现在赶上陛下征求错误缺失,咨询治国良策,我怎敢不把想法全说出来?(5分,关键点:佞、过阙、嘉、悉、以言的后置等)

(2)况且我陈述的对策,远远比不上刘蕡,我内心怀着羞耻,就算自认为是贤良的人,能不怕别人的闲话吗!(5分,关键点:对、甚、愧耻、贤良、奈……何)

参考译文

刘蕡,字去华,是幽州昌平人。通晓《春秋》,能讲古代兴盛衰亡的旧事,在谋略方面深沉稳健,有救世的远大心志。考中进士科。元和以后,法律纲纪松驰变化,神策军(负责保卫京城和宫廷的军队)中尉王守澄犯有弑君之罪,经历两个皇帝不能诛讨,天下人因此愤怒。文宗即位,想要洗刷元和旧耻。当时宦官掌握禁军,在外胁迫群臣,对内牵制轻慢天子。刘蕡常常为此痛心疾首。

太和二年,推举考贤良方正来直言进谏。皇上召引诸儒一百多人在殿廷,策问说:“你们这些大夫都能通晓古今,一定能规谏治国的缺失,辨明政事的弊病。何种措施可革除已有弊病?何种恩泽应施惠百姓?如何整治可以接近古代治世社会?用什么法则能让国家充满祥瑞之气?推寻它的本源,逐条回答,朕将亲自阅览。”

刘蕡回答说:“臣确实没有才能(不才),现在正赶上陛下征求错误过失,咨询治国良策,我怎敢不把全部想法说出来?至于皇上的'顾虑,当前的禁忌,权幸(有权势而得到帝王宠爱的奸佞之人)的好恶,有关部门的取舍,臣愚昧不知。希望陛下稍加宽容,不让圣朝时有因正直的言论而遭杀戮的人,这就是天下人的大幸了。”对策六千字,直斥权臣宦官,陈说兴利除弊的方法,言辞气势慷慨。士人读他的文辞,感动流泪。当时,考策官冯宿、贾餗、庞严见到刘蕡的对策嗟叹佩服,认为超过古代晁错、董仲舒,但怕宦官忿怨,不敢录取他。

当时,被录用的有二十三人,所陈述的都是琐碎平常的事情,都得到好的官职。河南府参军事李郃说:“刘蕡被逐而我被留下,我脸皮何其厚啊!”就上书说:“因为陛下仁圣,近臣所以没有陷害忠良的图谋;因为宗庙威严,所以近臣没有招致败亡的祸害。拿事实来验证,直言有什么可怕的?况且陛下用直言征召天下的士人,刘蕡用直言应对陛下的询问,即使有直言不避讳的地方也应该宽容,即使说得过头也应该奖勉。记载在史书上,照耀千古!况且我陈述的对策,远远比不上刘蕡,我内心怀着羞耻,就算自认为是贤良的人,能不怕别人的闲话吗!请求收回授给我的官职,用来表彰刘蕡的正直。臣逃脱得过且过的惭愧,朝廷有公正之路,陛下免除天下人怀疑,难道不好吗!”皇帝不采纳。

刘蕡对策以后七年,令狐楚、牛僧孺任山南东西道节度使时,都上表举荐刘蕡在幕府任职,拜授秘书郎,用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他,然而宦官深恨刘蕡,诬陷他有罪,贬任柳州司户参军,去世。

起初,文宗恭谨谦逊谋求安定,有志铲除凶人,然而懦弱且不明智,臣下怕惹祸而不敢说。所以刘蕡在对策中引证守门人杀死吴子,暗中支持文宗下决心。皇帝模棱两可,不敢作主。贾餗与王涯、李训、舒元舆任宰相,计谋失败,都被宦官灭族,而宦官更加骄横,文宗因忧愁而崩逝。

到昭宗即位,左拾遗罗衮上言说:“刘蕡在太和年间,宦官开始炽盛,因为直言对策,于是遭到贬谪驱逐,身死异乡。至今六十余年,正人义士切齿流泪。等到陛下幽禁东内,逼幸西州,王室几近丧亡。假使早采用刘蕡的对策,就能防微杜渐,可以消灭叛逆,怎能使忧伤多难,远及于圣世耶!”皇上感悟,追赠刘蕡左谏议大夫,寻访他的子孙拜授官职。

篇4:《新唐书·刘玄佐传》原文和译文解析

《新唐书·刘玄佐传》原文和译文解析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倜荡,不自业,为县捕盗,犯法,吏笞辱几死,乃亡命从永平军,稍为牙将。大历中,李灵耀据汴州反,玄佐乘其无备,袭取宋州,有诏以州遂隶其军,节度使李勉即表署刺史。

德宗建中初,进兼御史中丞,充宋、亳、颍节度使。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迁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汴滑都统副使。

李希烈之反,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屯淮、汝,数困贼。帝在奉天,垂意关东,乃诏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希烈攻陈州,玄佐救之,希烈走,遂进取汴州。诏加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玄佐本名洽,至是赐名以尊宠之。入朝,复兼北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

性豪纵,轻财好厚赏,故下益困。汴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不能自还,至玄佐弥甚。其后杀帅长,大钞劫,狃于利而然也。玄佐贵,母尚在,贤妇人也。常月织纯一端,示不忘本。数教敕玄佐尽臣节。见县令走廷中白事,退,戒日:“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居高当之,可安乎?”玄佐感悟,故待下益加礼。

汴有相国寺,或传佛躯汗流,玄佐自往大施金帛,于是将吏、商贾奔走输金钱,惟恐后。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初,李纳遣使至汴,玄佐盛饰女子进之,厚馈遗,皆得其阴谋,故纳最惮之。所宠吏张士南及假子乐士朝赀皆钜万;而士朝私玄佐嬖妾,惧事觉,酰玄佐,死,年五十八,赠太傅,谥曰壮武。

始,玄佐养子士干与士朝皆来京师,士干知玄佐死无状,遣奴持刀绐为吊,入杀士朝于次。帝恶其专,亦赐士肝死。(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B.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C.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D.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指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奏章;作为公文,它只能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

B.“汴州”是古地名,也称梁、汴,又称汴梁,简称汴,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为八朝古都,即 “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的“汴州”。

C.“端”是古代布帛的一种长度单位,二丈或六丈为“一端”;“端”在古代也指一种礼服,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端”就指礼服。

D.“商贾”是商人的统称。古代有“行商坐贾”的说法,商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是开店铺卖东西的人,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玄佐倜傥不羁,性情豪纵。他少年时期行为放荡.不事产业;发达以后,轻财好赏,因此汴州士兵变得贪财而又骄横。

B.刘玄佐平叛立功,获得尊宠。他平定李纳有功,晋升检校兵部尚书等职,打败李希烈,加官汴宋节度使等职,并被皇帝赐名。

C.刘玄佐孝敬母亲,听从教诲。他母亲多次告诫他要恪守为臣之道,他忠于朝廷;他母亲劝告他礼待属下官员,他奉行唯谨。

D.刘玄佐驭下不严,结局可悲。他不严格管理军队,结果他的士兵常常犯法乱纪;他对干儿子过分宠信,结果被其用酒鸩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居高当之,可安乎?(5分)

(2)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5分)

参考答案

10.C(这句的意思是:“这时李纳反叛,李洧在徐州归顺朝廷,李纳加紧攻打李洧,皇上诏令刘玄佐援助李洧,大破李纳军,斩杀一万余人,东南部的水陆粮道才打通。进而围濮州,攻濮阳,都打下来了,迫使守将投降,从而打通了濮阳渡口。”)

11.A(“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错,《陈情表》《出师表》都有情感的流露。)

12.A(因果不当。“因此汴州士兵变得贪财而又骄横”错,汴州士兵骄横,从李忠臣时期就开始了。)

13.(1)长吏恐惧而十分谦卑,我想到你父亲在县里做官,也应当是这个样子,你高高在上 地面对下属,心里能够安宁吗?(“而”“吏” “ 尔”“当之”各1分,大意1分)

(2)十天以后,玄佐下令停止,没收(登记)所得收入数万金,利用这些来充当军费(赡养 军队),善用权术计谋大都像这样。(“敕”“籍” “赡”“谲”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时放荡不羁,不自立业,替县里捕捉盗贼,犯了法,吏人鞭打他,几乎丧命,于是逃亡投奔永平军,逐渐升为牙将。大历年中,李灵耀占据汴州叛变,刘玄佐乘其不备,偷袭占领了宋州,朝廷下诏以宋州隶属刘玄佐管辖,节度使李勉上表奏请让刘玄佐代理宋州刺史。德宗建中初年,升职而兼任御史中丞,任宋、亳、颍节度使。这时李纳反叛,李洧带着徐州归顺朝廷,李纳猛攻李洧,皇上诏令刘玄佐援助李洧,大破李纳军,斩杀一万余人,东南部的水陆粮道于是被打通。进兵围濮州,攻濮阳,都打下来了,两次都迫使守将投降,从而打通了濮阳渡口。朝廷提升刘玄佐为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汴滑都统副使。

李希烈反叛时,刘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驻于淮汝,多次困扰贼兵。皇帝在奉天,关注关东局势,于是下诏任命刘玄佐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希烈攻打陈州,刘玄佐去救援,李希烈败走,因而攻取了汴州。皇帝又下诏给刘玄佐加官任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刘玄佐本名刘洽,至此,皇帝赐他名玄佐以表示恩宠。还朝后,刘玄佐又兼任北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

刘玄佐性情豪放不羁,轻视钱财而喜欢重赏部下,所以部属日益难于约束。汴州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横,不能自拔,到刘玄佐时更加厉害。以后杀将帅上司,大肆掠夺抢劫,都是贪财而造成的。刘玄佐发迹后,其母还健在,是一个贤慧的妇人。常常每月织粗绸一匹,以示不忘贫时劳动本色,多次教育告诫刘玄佐要恪守为臣之道,母见县令来厅前禀告政事,县令走后,她告诫玄佐说:“长吏恐惧而十分谦卑,我想到你父亲在县里做官,也应当是这个样子,你高高在上地面对下属,心里能够安宁吗?”刘玄佐受感动醒悟了,所以对待下属更加宽和以礼相待。

汴州有个相国寺,有人传说佛体流汗,刘玄佐亲自去大量施舍金银布帛,于是将佐、官吏、商民纷纷向相国寺捐赠金钱,惟恐落后,十天以后,玄佐下令停止,统计所得收入数万金,利用这些来充当军费(赡养军队),善用权术计谋就像这样。当初,李纳派遣使者到汴州,刘玄佐以盛妆美女进奉,并赠送丰厚礼品,因此全部获悉了李纳的阴谋,所以李纳最怕玄佐。他宠信的官员张士南及义子乐士朝都是巨富;而乐士朝与玄佐宠妾私通,害怕丑事败露,用毒酒害死了刘玄佐。刘玄佐终年五十八岁。皇帝追赠他为太傅,定谥号为壮武。

当初,刘玄佐义子士干与乐士朝都来到京城,士干知道玄佐死得蹊跷,派遣奴仆持刀假称吊唁,进去杀死士朝于灵旁。皇帝讨厌士干的专擅,也赐令士干自尽。

篇5:《新唐书·李德裕传》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

《新唐书·李德裕传》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

李德裕,字文饶。少力于学,既冠,卓荦有大节。不喜与诸生试有司,以荫补校书郎。河东张弘靖辟为掌书记。府罢,召拜监察御史。时亳州浮屠诡言水可愈疾,号曰“圣水”,转相流闻,南方之人,率十户僦一人使往汲。而水斗三十千,取者益它汲,转鬻于道,互相欺訹,往者日数十百人。德裕严勒津逻捕绝之。逾年,徙剑南西川。蜀人多鬻女为人妾,德裕为著科约:凡十三而上,执三年劳;下者,五岁;及期则归之父母。毁属下浮屠私庐数千,以地予农。蜀先主祠旁有猱村,其民剔发若浮屠者,畜妻子自如,德裕下令禁止。蜀风大变。帝尝疑杨嗣复、李珏顾望不忠,遣使杀之。德裕知帝性刚而果于断,即率三宰相见延英,呜咽流涕曰:“昔太宗德宗诛大臣未尝不悔臣欲陛下全活之无异时恨使二人罪恶暴著天下共疾之。”帝不许,德裕伏不起。帝曰:“为公等赦之。”德裕降拜升坐。帝曰:“如令谏官论争,虽千疏,我不赦。”德裕重拜。因追还使者,嗣复等乃免。寻册拜司空。又尝谓:“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能简冗官,诚治本也。”乃请罢郡县吏凡二千余员,衣冠去者皆怨。时天下已平,数上疏乞骸骨,皆不许。当国凡六年,方用兵时,决策制胜,它相无与,故威名独重于时。德裕性孤峭,明辩有风采,善为文章。虽至大位,犹不去书。其谋议援古为质,常以经纶天下自为,武宗知而能任之,言从计行,是时王室几中兴。

(节选自《新唐书·李德裕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取者益它汲 益:添加

B.德裕严勒津逻捕绝之 勒:逼迫

C.德裕为著科约著:明确规定

D.执三年劳  执:从事,做

5.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太宗德宗诛大臣/未尝不悔/臣欲陛下全活/之无异时恨/使二人罪恶暴著天下/共疾之

B.昔太宗德宗诛/大臣未尝不悔/臣欲陛下全活/之无异时恨/使二人罪恶暴著天下/共疾之

C.昔太宗德宗诛大臣/未尝不悔/臣欲陛下全活之/无异时恨/使二人罪恶暴著/天下共疾之

D.昔太宗德宗诛/大臣未尝不悔/臣欲陛下全活之/无异时/恨使二人罪恶暴著/天下共疾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德裕有个性,为官不为谣言所惑。他成年后,不参加科举考试,凭借祖先的功勋循例补官;在对待“圣水”可以治病一事上,他予以严禁。

B.李德裕为官注重改变不良习俗。蜀地人大多卖女儿给人家做妾,他制定法令加以改变;佛寺大量占有土地,他将占有的土地归还给农民。

C.李德裕敢于直言劝谏,得到了皇上的认可。皇上怀疑杨嗣复、李珏对自己不忠,在李德裕的含泪劝谏下,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赦免了二人。

D.李德裕为国力的恢复做出了贡献。他为了“省吏”,请求罢免了很多郡县的官吏;他任宰相共六年,用兵之时做出决策,其他宰相都没有参与。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民剔发若浮屠者,畜妻子自如,德裕下令禁止。

(2)其谋议援古为质,常以经纶天下自为。

参考答案:

4.B。(勒:约束、命令。)

5.C。

6.C。(含泪劝谏时皇帝并没有答应,另外,皇帝答应的是李德裕及三宰相的共同请求)

7.(1)那里剃掉头发像和尚一样的百姓,随意蓄养妻子儿女,李德裕下令禁止。(“畜”、“妻子”、“自如”各1分,句意2分)

(2)他谋议政事援引古书为据,常常以治理天下为己任。(“谋议”、“援”、“经纶”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李德裕,字文饶。小时候致力于学业,成年后,超绝出众有大志。不喜欢和诸生参加科举考试,凭祖先的功勋循例补授校书郎。河东节度使张弘靖征召他为掌书记。张弘靖罢任,李德裕被召入朝廷任监察御史。当时亳州的僧人欺骗说有一处水可以治病,号称“圣水”,消息到处流传,南方的人,大约十户中就雇佣一人前往汲取。一斗水价值三十千,取水的人又把别处的水添加进去,沿路转卖,互相欺骗利诱,前往取水的人每天有几十上百人。李德裕命令在渡口巡逻的士卒捉拿予以禁绝。一年以后,调任为剑南西川节度使。蜀地人大多卖女儿给人家做妾,李德裕为他们制定法令:凡是十三岁以上的,服三年劳役;十三岁以下的',服五年劳役;到期就归还他们的父母。拆毁所管辖地区的佛寺数千所,把土地给予农民。蜀先主祠旁有个叫 猱村的地方,那里剃掉头发像和尚一样的百姓,随意蓄养妻子儿女,李德裕下令禁止。

蜀地的风气大为改观。皇上曾经怀疑杨嗣复、李珏观望犹豫不忠诚,派使者去杀他们。李德裕知道皇上性情刚强而果断,便带领三位宰相到延英殿见皇上,呜咽流涕地说:“过去太宗、德宗诛杀大臣,没有不后悔的。臣希望陛下保全他们,免得将来悔恨。假使他们两人罪恶暴露,天下人自会共同痛恨。”皇上不同意,李德裕就伏身不起。皇上说:“为公等赦免了他们。”李德裕下堂拜谢后坐下。皇上说:“如果让谏官来论争,就是上一千道奏疏,我也不会赦免。”李德裕再次拜谢。于是追回使者,杨嗣复等得以免死。不久又以册书授予李德裕司空之职。李德裕又曾经说:“减少事情不如减少官员,减少官员不如减少吏人,能精简多余的官吏,确实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于是请求罢免官吏共二千余人,被罢免的官吏都怨恨他。当时天下已经太平,李德裕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皇上都不答应。他任宰相共六年,正当用兵之时,他决策制胜,其他宰相都没有参与,所以威名重于当时。李德裕性格孤傲,明智善辩而有风采,善于写文章。虽然到达高位,还是不断读书。他谋议政事援引古书为据,常常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武宗知人善用,对他言听计从,当时王室几乎达到了中兴的局面。

篇6:《新唐书·虞世南传》原文与译文赏析

[注]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的并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高荔行 高:推崇

B.而赡博不及也 赡:丰富

C.故议者方晋二陆 方:正直

D.与秦王俊交辟之 辟:征召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虞世南忠直诚恳的一组是

①世南躬贫约,一不改 ②世南抱持号诉请代

③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 ④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

⑤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 ⑥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世南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十多年,他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有时甚至几十天也不梳洗。

B.虞世南和哥哥世基一起在隋朝任职。虞世南在文章清劲上不如世基,但他学问渊博,也不像哥哥那样善于用花言巧语来博得皇帝的喜爱。

C.面对陇右一带山崩,江淮一带闹水灾的情况,虞世南劝太宗借鉴汉文帝时齐楚地震、水灾,采取郡国不来朝贡,给民众以恩惠的办法来稳定局面。

D.在皇上作宫体诗叫虞世南依韵唱和这件事上,虞世南认为皇上作的诗诗体不雅正,担心自己唱和的诗一旦传于世,会引起不好的影响。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5分)

(2) 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5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虞世南多次上表请求退休,皇帝不接受他的请求,并升任他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坚决推辞,又改任秘书监。

(2)皇上认为他说的对,于是派遣使者赈济灾民,辨明而从宽处理讼案,大多予以赦免。

解析【小题1】比,与……相比。

【小题2】①是说虞世南安于贫困,有节操的;②是说虞世南对待兄长的深厚情谊的;⑤是说皇帝听从虞世南劝谏的。

【小题3】“此诗一传”,指皇帝写的宫体诗一旦传开,不是“自己唱和的诗”。

【小题4】(1)译出大意给1分,“乞骸骨”“听” “迁”“固”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译出大意给1分,“然”“赈”“挺”“原赦”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虞世南,是越州余姚人。他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他的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前后十多年,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甚至几十天不洗脸梳头。他的文章委婉多彩,他很崇拜仆射徐陵的文章,徐陵也说虞世南的文风颇象自己,因此虞世南得以文章著名。陈朝天嘉年间,他的父亲虞荔逝世,虞世南由于过分悲伤,损害了身体,几乎坚持不住。陈文帝敬重虞荔的品德高尚,又了解到他的两个儿子都很博学,派人到他家里帮忙照顾,召任虞世南为建安王的法曹参军。陈朝灭亡,和哥哥世基在隋朝任职。世基的文章清劲,超过了世南,但丰富广博不如世南,二人在当时都有很高的声望,评论者将他兄弟二人比作晋朝的陆机、陆云兄弟。在隋炀帝杨广作晋王的时候,和秦王杨俊递相征用他们。大业年间,虞世南多次变动官至秘书郎。隋炀帝虽然喜欢他的.才能,但对他刚正的性格很头痛,所以并不怎么重用他,七品官当了十年也得不到升迁。虞世基机敏而善于奉承,隋炀帝很喜欢他,于是日益尊贵显赫,妻妾的穿戴和王公贵族一样,虞世南家里却清贫节俭,但他一点也不改变自己的节操。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后,又将杀虞世基,虞世南抱住虞世基嚎啕大哭,并请求代兄而死,宇文化及不允许,虞世基被杀,虞世南悲痛过分,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他随宇文化及来到聊城,被窦建德俘获,任他为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消灭了窦建德,任他为王府参军,转为记室,又升任太子中舍人。秦王李世民即皇帝位,封他为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当时虞世南已年老体衰,多次上表请求退休,皇帝不接受他的请求,并升任他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坚决推辞,又改任秘书监,封爵为永兴县子。虞世南外貌儒雅谨慎,从外表来看,似乎连身上的衣服也不能承受,但内心意志坚强,议论政事坚持正确意见。太宗李世民曾说:“我和虞世南讨论古今之事,即使有一句不合适的话,都会惆怅怨恨得不行,他的态度竟是这样诚恳!”

贞观八年,虞世南进封永兴县公。当时陇右一带发生山崩地震,大蛇不断出现,山东和江淮一带大水成灾,太宗为此忧虑,问虞世南该怎么办,虞世南回答说:“汉文帝元年,齐地楚地的二十九座山同日发生山崩,大水从地下涌出,汉文帝下令,各郡国不要来朝贡,给天下人以恩惠,使得远近的人都欢乐融洽,也没有造成灾害。现在蛇出现在山岭沼泽,这正是它生活的地方。还有山东长期下雨,江淮一带闹水灾,恐怕有无罪而被捉拿入狱的冤情存在,应当检查在押囚犯,或许还能符合天意呢。”皇上认为他说的对,于是派遣使者赈济灾民,辨明而从宽处理讼案,大多予以赦免。

皇上曾经作了首宫体诗,叫虞世南接续原韵唱和,虞世南说:“圣上作的诗确实好,但诗体不雅正。上面有所好,下面必更有甚者,臣恐怕这诗一传开,天下就会风靡起来。所以不敢奉诏唱和。”皇上说:“我是在试你的。”赏赐给他布帛五十匹。皇上多次外出打猎,世南为此上疏劝谏,都受到赞扬和采纳。皇上曾叫把《列女传》写在屏风上,当时没有作依据的本子,虞世南便默写了一遍,结果没有一个字写错。皇上常称赞他有五绝: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学,四是文词,五是书法。虞世南开始跟随僧人智永学习书法,穷究其要领,他的墨迹为世人所收藏珍爱。

去世时,享年八十一岁,皇帝下诏陪葬昭陵,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

篇7:《新唐书路隋传》的原文及译文

《新唐书路隋传》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路隋,字南式,其先出阳平。父泌,字安期,通五经,端亮寡言,以孝悌闻。建中末,为长安尉。德宗出奉天①,弃妻子奔行在,扈狩梁州,排乱军以出,再中流矢,裂裳濡血。以策说浑城,召置幕府。东讨李怀光,奏署副元帅判官。从珹会盟平凉,为吐蕃所执,死焉。时隋婴孺,以恩授八品官。逮长,知父执吐蕃,日夜号泣,坐必西向,不食肉。母告以貌类泌者,终身不引镜。贞元末,吐蕃请和,隋三上疏宜许,不报。举明经,授润州参军事。李锜欲困辱之,使知市事,隋怡然坐肆,不为屈。

韦夏卿高其节,辟置东都幕府。元和中,吐蕃款塞,隋五上疏请修好,冀得泌还,诏可。遗祠部郎中徐复报聘,而泌以丧至,帝愍恻,赠绛州刺史,官为治丧。服除,擢隋左补阙、史馆修撰,以鲠亮称。

穆宗立,与韦处厚并擢侍讲学士,再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每除制出,以金币来谢者,隋却之曰:“公事而当私贶邪?”

文宗嗣位,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初,韩愈撰《顺宗实录》,书禁中事为切直,宦竖不喜,訾其非实,帝诏隋刊正。隋建言:“卫尉卿周居巢、谏议大夫王彦威、给事中李固言、史官苏景胤皆上言改修非是。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议者至引隽不疑,第五伦为比,以蔽聪明。

臣宗闵、臣僧孺谓史官李汉、蒋系皆愈之婿,不可参撰,俾臣得下笔。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有诏擿贞元、永贞间数事为失实,余不复改,汉等亦不罢。进门下侍郎,弘文馆大学士。久之,辞疾,不听,册拜太子太师。明年病卒,年六十。

(节选自《新唐书路隋传》)

译文:

路隋,字南式,他的祖先出自阳平。父亲名叫沁,字安期,通晓五经,为人端正诚实少言,凭守孝悌闻名于世。建中末年,担任长安尉。德宗因属下兵变而到奉天避难时,沁丢下妻子儿女,跑到皇帝所在之处,守卫梁州,从乱军中杀出一条血路,两次中箭,衣裂染血。用计说服浑城,召到幕府。向东讨伐李怀光,担任副元帅判官。跟从珹在平凉会盟,被吐蕃所抓,挂了。当时路隋还小,凭借父亲的功劳被朝廷授职为八品官。等到长大,知道父亲被吐蕃所抓,日夜哭泣,坐着时必定向着西面(父死之处),不吃肉。母亲告诉他长得很像父亲,于是他终身不照镜子。贞元末年,吐蕃请求和谈,隋多次上奏认为应该答应,皇帝没有回复。被举荐为明经,担任润州参军事。李锜想困辱他,让他担任市事,隋风轻云淡地坐在店里,不肯屈服。

韦夏卿敬重他的.品格,让他在东都幕府里任职。元和年间,吐蕃前来通好,路隋五次上疏请求与吐蕃交好,希望父亲泌能够回来,皇帝下诏答应。让祠部郎中徐复派使臣回访吐蕃,然而泌却已经死了,皇帝怜悯他,追封沁为绛州刺史,官员们为他的父治丧。路隋守丧期满后,朝廷提拔路隋担任左补阙、史馆修撰,凭借正直诚实著称。

穆宗即位,路隋和韦处厚一起被提拔为侍讲学士,又升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每次授予官职的命令出来,(常有)用金币来感谢他的人,路隋拒绝他们说:“这是公事,怎么可以给私人赠送呢?”

文宗即位,以中书侍郎的身份兼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负责修撰国史。当初,韩愈写《顺宗实录》,写到宫中一些事情十分切要率直,宦官不满,指责韩愈所写不是实情,皇帝下诏让路隋校正谬误。路隋建议说:“史册,是用来褒扬劝勉的,平民的善恶尚且不可以说谎,更何况人君呢?言官却拿隽不疑、第五伦(这样正直无畏的人)相提并论,来蒙蔽视听。宗闵、僧孺等人认为谓史官李汉、蒋系都是韩愈的女婿,不可以参加编写,让我下笔,我认为不对。况且韩愈所写的已经不是他自己想的,而是元和年以来沿用到现在的。请让我分条指明特别错误的地方,交给史官修改审定。”皇帝下诏指责贞元、永贞间的几件事失实,剩下的不再改正,汉等人也不停止。进封为门下侍郎、弘文馆大学士。过了很久,路隋因疾病而辞职,皇帝没有准许,封封他为太子大师。第二年病死,享年六十岁。

篇8:《新唐书柳泽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新唐书柳泽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柳泽,蒲州解人。曾祖亨,字嘉礼,隋大业末,为王屋长,陷李密,已而归京师。姿貌魁异,高祖奇之,以外孙窦妻之。三迁左卫中郎将,寿陵县男。以罪贬邛州刺史,进散骑常侍。

泽耿介少言笑,风度方严。景云中,为右率府铠曹参军,四岁不迁。先是,中宗时,长宁、宜城、定安诸公主及姻联数十族,皆能降墨敕授官,号斜封。及姚元崇、宋璟辅政,白罢斜封官数千员。元崇等罢去,太平公主尽奏复之。泽诣阙上疏曰:臣闻药不毒不可以蠲疾,词不切不可以补过。故习甘旨者,非摄养之方;迩谀佞者,非治安之宜。臣窃见神龙以来,纲纪大坏,内宠专命,外嬖制权,因贵凭势,卖官鬻爵。妃主之门同商贾然,举选之署若阛阓然,屠贩者由邪忝官,废黜者因奸冒进。天下溷乱,几危社稷,赖陛下聪明神武,拯溺举坠。耳目所亲,岂可忘鉴诫哉?且斜封官者,皆仆妾私谒,迷谬先帝,岂尽先帝意邪?陛下即位之初,用元崇等计,悉以停废,今又收用之。若斜封之人不可弃邪,韦月将、燕钦融不应褒赠,李多祚、郑克义不容荡雪也。陛下何不能忍于此而能忍于彼使善恶混并反覆相攻道人以非劝人以僻。臣恐流近致远,积小为大,轻微成高。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

开元中,转殿中侍御史,监岭南选。时市舶使、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造奇器以进,泽上书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知见可欲而心必乱矣。庆立雕制诡物,造作奇器,用浮巧为珍玩,以谲怪为异宝,乃治国之巨蠹,明王所宜严罚者也。昔露台无费,明君不忍;象箸非大,忠臣愤叹。庆立求媚圣意,摇荡上心。陛下信而使之乎,是宣淫于天下;庆立矫而为之乎,是禁典之所无赦。陛下新即位,固宜昭宣菲薄,广示节俭,岂可以怪好示四方哉!”书奏,玄宗称善。历迁太子右庶子。为郑州刺史,未行,卒,赠兵部侍郎。

(节选自《新唐书?柳泽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何不能忍于此而能忍于彼/使善恶混/并反覆相攻/道人以非/劝人以僻

B.陛下何不能忍于此而能忍于彼/使善恶混/并反覆相攻道人/以非劝人以僻

C.陛下何不能忍于此而能忍于彼/使善恶混并//反覆相攻道人以非/劝人以僻

D.陛下何不能忍于此而能忍于彼/使善恶混并/反覆相攻道人/以非劝人以僻

10.C(“并”意为合并,“混并”指杂乱,混杂。“善恶混并,反覆相攻”是“使”的结果,“道人”意为引导他的人。“道人以非,劝人以僻”为对称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男” 是中国封建社会爵位名,其位次为第五等,位列于公侯伯子之后。

B.“公主”是中国古代对望族女子的称谓。唐朝开始公主只是帝女或者和亲公主的称谓。

C.“疏”是一种文体,“上疏”中的“疏”是指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

D.“先帝”指远古帝王,也指前代已故的帝王或本朝皇帝的亡父,本文即为此意。

11.B(“公主”是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的称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柳泽光明正大,心忧天下。在太平公主奏请君主又将携方官员全部复职时,他及时上奏,陈述自己的优化,提醒君主。

B.柳泽善于说理,长于辞令。在每次上奏时,他都会分析危害入情入理,不是譬喻说理,就是引经据典,令人信服。

C.柳泽忠于职守,勇于进谏。到岭南监察选材任官时,因周庆立献媚讨好玄宗欢心,他勇于进谏痛陈其害,打动玄宗。

D.柳泽侍奉三朝,功成名就。他先后侍奉睿宗,中宗,玄宗三朝,因忠心耿耿,而功成名就,一路升迁至兵部侍郎。

12.D(应为“中宗、睿宗、玄宗三朝”,另“兵部侍郎”为死后追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泽诣阙上疏曰:“臣闻药不毒不可以蠲疾,词不切不可以补过。”

(2)固宜昭宣菲薄,广示节俭,岂可以怪好示四方哉!

13.(1)柳泽进宫呈递奏疏说:“我听说药剂不毒就不能消除疾病,话不急切就不能补救过失。(“诣阙”“ 蠲疾”“ 切”各1分,句意1分)

(2)本来应当鲜明地诏令简朴,广泛地显示节俭,怎能向天下表明怪癖的嗜好呢?(“固”“ 菲薄”“ 怪好”“ 示”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柳泽,蒲州解县人。曾祖父名亨,别名嘉礼,隋炀帝大业末年,在王屋县任长,县城被李密攻陷,事后投奔长安。柳亨仪态容貌魁梧特别,高祖李渊认为他是优异人才,把外孙女窦氏嫁给他为妻。三任左卫中郎将,封寿陵县男。因获罪贬为邛州刺史,又升任散骑常侍。

柳泽光明正大不苟言笑,仪容气度方正严肃。睿宗景云年间,任右率府铠曹参军,四年没有提拔。在此之前,中宗李显在位期间,长宁公主、宜城公主、定安公主等以及韦皇后的妹妹絣国夫人、昭容上官婉儿和她的母亲郑氏、尚宫柴氏、陇西夫人赵氏以及姻亲几十个家族,都能要中宗亲笔书写诏令直接授予官职,称为斜封。到姚崇、宋瞡辅佐朝政时,征得睿宗同意,罢免了斜封的官员几千名。姚崇等人罢官离开朝廷后,太平公主奏请又将斜封官员全部复职。柳泽进宫呈递奏疏说:“我听说药剂不毒就不能消除疾病,话不急切就不能补救过失。所以讲究美味佳肴,不是保养身体的办法;愿听阿谀奉承,与政治清明国家安定不合适。我私下看到中宗神龙以来,法纪遭到严重破坏,受宠的妃嫔为所欲为,受宠的臣子把持权柄,倚仗地位权势,出售官职爵位。再说斜封官吏这种事情,都是奴婢妃嫔私下请求嘱托,迷惑先帝,哪里都是先帝的本意呢?陛下刚登帝位时,采纳姚崇等人的意见,全部废止了,现在又起用他们。如果斜封的官吏不能抛弃,那么韦月将、燕钦融就不应该表彰追封,李多祚、郑克耣就不允许平反昭雪。陛下为何对这些人不能容忍而对那些人又能容忍?使得善恶混淆,变动无常互相指责,用错误引导人们,用偏邪鼓励人们。现在全国臣民都说太平公主同胡人和尚慧范在这个方面贻误了陛下,所以有顺口溜说‘:姚崇、宋瞡当宰相,邪气不如正气旺;太平公主掌权柄,正气不如邪气强。’我担心谬误越传越远,祸患越积越大,危险越累越高。别说没什么损伤,它的祸患将会增长;别说没什么可怕,它的祸患将会增大。”

玄宗开元中叶,柳泽改任殿中侍御中,到岭南监察选才任官的事。当时市舶使、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制造奇特的器物进献玄宗,柳泽上书说:“‘不见迎合贪欲的东西,使得心性不被扰乱’,这就可知看见迎合贪欲的东西心性必然混乱了。周庆立雕刻怪异的东西,制造奇特的器物,把浮华工艺作为珍贵器玩,把怪诞异物作为稀世宝贝,这才是治理国家的大害,圣明的君主应当严厉惩罚的。从前西汉建筑露台需要一百金费用,圣明的文帝不忍心动工;商纣王用象牙筷子的事情并不大,忠臣箕子愤慨悲叹。周庆立希望讨得皇上欢心,扰乱皇上的心灵。是陛下授意让他制作的吗?这就是在天下臣民面前显露奢侈;是周庆立假托诏令制作的吗?这就是国家禁令不能赦免的了。陛下刚刚登位,本来应当鲜明地诏令简朴,广泛地显示节俭,怎能向天下表明怪癖的嗜好呢?”书函呈递上去,玄宗李隆基称赞说好。升任太子右庶子。被任命为郑州刺史,还没有动身,就去世了,追认为兵部侍郎。

《新唐书·唐兴传》的原文及译文

《新唐书权德舆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新唐书张文瓘传》原文及翻译

郑燮传原文及译文

《贾生传》原文及译文

《新唐书姚南仲传》原文及注释

新唐书之陆羽传原文及翻译

《新唐书·魏知古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新唐书·颜真卿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新唐书王求礼传》的原文及翻译

《新唐书沈传师传》原文及译文(整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新唐书沈传师传》原文及译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