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的感悟随笔写作:戊戌年的平氏,路在何方?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夏威夷女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写景的感悟随笔写作:戊戌年的平氏,路在何方?(共含3篇),欢迎阅读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夏威夷女孩”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写景的感悟随笔写作:戊戌年的平氏,路在何方?

篇1:写景的感悟随笔写作:戊戌年的平氏,路在何方?

河南地处中原,平氏镇位于河南省桐柏县城西45公里处,属南阳盆地东部边缘,总面积49平方公里。北邻312国道,239省道横贯全境,北与埠江镇为邻,南与程湾乡接壤,东与新集、安棚两乡相连,西与唐河县搭界,地势除南与西南部为浅山区外,余皆平坦,交通十分便利,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早在国庆前夕,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

平氏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记载,春秋属楚,西汉开始设置平氏县,王莽建新后,改名平善县,东汉恢复平氏县。汉代平氏县的区域面积大致在今唐河东部、桐柏全境、信阳西部及泌阳、随县、枣阳一部分。历经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清代,居桐柏四大镇之首。

平氏还是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乡镇,1947年12月17日桐柏区委、行署及军区驻地平氏镇。李先念、赵紫阳、刘志坚、王宏坤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此工作和战斗过,现有红色文化遗址3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是历史上著名的宛东三大名镇之一。

平氏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历史名人辈出不穷。《史记》中记载:平氏朱强、杜衍、杜周为纵牙之利,任用,迁为廷史;法雄(?-1),汉右扶风眉县人,出身累世簪缨之家,初登仕途,任本县功曹史,后经太傅张禹大力举荐,朝廷任用南阳郡平氏县令。以其精明强悍,凭其政治嗅觉和擅长政事管理的能力,多次破获农民秘密组织,调任宛陵县令; 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七月,傅介子以诛楼兰王功,封义阳侯食邑700户;曹范,魏文帝孙,彭城王曹据之子,黄初二年(2),曹范初继叔父曹整,黄初三年(222年),封平氏侯; 晋惠帝太安元年至二年(302-303),平氏县吏、义阳人张昌起兵反晋,兵至数万;朱序(?-393年),字次伦,东晋义阳平氏人,官至龙骧将军、琅瑘内史、豫州刺史,屯守洛阳,死后追封左将军、散骑常侍;朱修之(?-464年),字恭祖,南北朝义阳平氏人;朱序孙,雍州刺史加都督、荆州刺史加都督、南昌县侯、又为左民尚书、领军将军,领崇宪太仆、加特进、金紫光禄大夫。

平氏还有许多美丽的脍炙人口传说,比如平氏街的鸡叫。 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追杀刘秀至平氏,同日夜晚俩人均宿于平氏街,刘在街南头一处投宿,王睡在街北头,刘秀乃真命天子,上天为阻止王莽追上刘秀,让平氏所有公鸡南头先叫北头晚叫(古时候人们起床劳作均靠公鸡打鸣),刘秀先听到公鸡鸣叫早起而先走一步,最终赢得天下,王莽后听到公鸡打鸣而晚起,错过了绝佳且最近距离追赶上刘秀的机会。至此平氏街上公鸡打鸣一千多年来,都是南头鸡早于北头鸡先叫,延续至今。

由于古镇位于通往湖北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自然十分重要,因此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早年建于平氏二中院内的“山西会馆”见证了南来北往商家的盛况,北小店的辉煌淹没在历史洪流中,北大河通往北小店的溜石板路上留下了当年隆隆马车驶过的痕迹......

历史的车流滚滚而来,有着如此辉煌历史的大美平氏,如今却步履艰难,听说去年的GTB竟然排在全县的倒数,如此尴尬的地步,实在让人扼腕叹息,叹息之余是心有不甘的惋惜!

在去年的金秋十月,党的十九大隆重在北京召开。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应该是未来政府工作的主线。

过去几年里,平氏镇的文化建设、商贸发展以及农业水平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以刘启群书记为首的党政领导带领下,一系列证据表明平氏镇的居民生活水平在快速发展中,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以及精神生活需求还在继续。

当前社会发展最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基本的吃、穿、用,而是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这些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主要集中在服务业领域。满足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重点是解决看病难、上学难、环境污染、老无所依等问题。此外,还是有少部分群体的基本生活没有保障,对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也是必需解决的问题。

另外,镇领导积极打造的“文化名镇、商贸重镇和果蔬强镇”这张名片也初见成效。不过,商贸重镇可以通过商业繁华来直观衡量;果蔬强镇可以通过农民丰收的喜悦来体现;而文化名镇该通过哪种方式展示平氏古镇的灿烂文化呢?

去年九月份,很荣幸受镇政府的邀请,有幸回乡做了两天的励志演讲和传家训、立家规、树家风活动。说实话,本来我和我的团队成员是计划把这项活动做成一个长久的项目来做的,但是,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镇政府财务的疲软让美好的计划变成了难以实现的愿望,看着镇政府办公的危楼,听着刘书记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可奈何的解释,感觉到这还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再想想他人垂诞三尺朝思梦想梦寐以求想得到的,自己通过各方关系费尽周折说服一切争取下来的“百集电视连续剧《战东北》十大影视基地”,我万万想不到这个如此硕大而美丽的蛋糕降临在家乡的头上,竟然没有了下文。一切的一切,我想除了缺少一点孔方兄之外,大概还缺少一点担当吧!

平氏北头的芹菜远近闻名,名声早已传播在外,然而当听说出产优质芹菜的那块地被征用了之后,一股内心的悲哀从头浇到脚底。难道离了那块地就不行了吗?难道那块地不该受保护吗?缺少了平氏引以为傲的芹菜,果蔬强镇中的蔬菜含金量,不知打了多少折扣!

平氏从来不缺人才,从平氏这方热土走出去的人才散落在全国各地。他们有从政的骄子,也有商界的精英们;有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不乏廉颇尚能饭的老骥伏枥者。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号,他们都是“平氏人”!

有很多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向我表达有心报答家乡的愿望,良子能深切感受到他们每一颗拳拳滚烫的热爱家乡诚挚的心情,良子也知道,他们缺的是机会。

党的方针政策已指引明确方向,能否打通平氏的任督二脉?打通之后,能否像人体的毛细血管一样,输送到身体的每个终端角落?还需要平氏的父母官们多加思虑,还需要贴着平氏标签的才子们出谋献策。如此,平氏的明天可期、可待!

公元1958年是戊戌年,那年之后的十几年后我才出生。再向前推算一个戊戌年,是公元18,这一年最著名的事件就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正是在“戊戌变法”八十年后的1978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而,不但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同时也是戊戌变法一百二十周年。

我们必须承认,任何的变革,都是为了一切更加美好。这是一个与六十年前及一百二十年前完全不同的新时代,这一代人更具有变革的勇气和能力,同时也更有变革的智慧和决心。

戊戌年的平氏,路就在脚下。

作者|良子

公众号:良子写作

篇2:写棉枣的随笔写作:舌尖上的平氏——棉枣

绵枣俗名地枣、粘枣,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木。其汁液较少、甘甜适口、品质佳,具有活血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棉枣不仅药用价值高,更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棉枣,储存了几代平氏人的味蕾,也深藏了几代平氏人的记忆。记忆里的棉枣,是在割麦的季节才会有的。那时,会经常有乡下的人拉着一辆架子车或者挑着担子,驮着个木箱或者竹筐一类的,里面多数是放一个大的盆子或者一个瓦罐,里面盛装着的就是我们看了会流口水的棉枣。那个年代钱很值钱,花钱都是论分花的,好像五分钱就可以买上一盘子。卖棉枣的收了钱,小心仔细的掀开蒙在瓦罐上的遮布,然后拿个类似于小漏勺的工具,小心翼翼的从瓦罐里捞出,再盛倒盘子里。吃棉枣是很讲究的,需用竹签插着棉枣,然后再一一送到嘴里。记忆里的棉枣,颜色是酱褐色的,略带甜味,黏黏的。至于为何吃棉枣都是用竹签叉着吃,现在想想,大概是太过珍贵吧。因为珍贵,所以珍惜。

写这篇文章时,专门查询了很多相关资料,得知棉枣竟然有很多功效,它是一种治疗肾炎、咽炎的奇效药物,还有很多医用功能和医药价值,就像我开头文章所描述的那些。然而,棉枣在我幼小的心里,我只知道,谁家小孩不小心被麦芒卡着喉咙了,吃几粒棉枣立马就好。那个时候,也许淘气,也许肚子饿,我们经常有被麦芒卡住的痛苦经历,不管是吞咽馒头(不经咀嚼)还是其他办法,似乎都没有吃棉枣管用。

程湾的南山里应该长棉枣的,它有着韭菜一样的叶子,下面埋在土里,有杏核大的根,像蒜那样,这就是棉枣。棉枣是有毒的,不能生吃,需要煮三天三夜才可食用。先用大火烧开,然后小火一直煮,期间得不停地把漂浮在上面的白沫撇去,然后再加清水继续煮。至于为何非得要煮三天三夜,这里面到底有多少科学依据,无从查取,大概是因为棉枣的毒性太大,需要长时间不停地煮,才能将它的毒性去掉,变成可口的美味吧。关于烹煮的时间,我还是咨询过很多人的,特别是年长的人,他们的说法大都一致,甚至有人说的要煮时间更长,需七天七夜。古人说进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排在第一位的,在那个艰苦的岁月,烧柴也是一件大事。吃个棉枣竟然要连续烧柴三天三夜,那要浪费多少柴火。可见,棉枣卖得贵一点还是有依据的。

现在已经很难见到棉枣了,前些天,听老乡们说早几个月在县城见过有卖的,二十元一斤。价格高低暂且不说,因为棉枣属于野生品种,数量肯定已不多,能挖到一定数量已是很不容易,况且还要加工,虽说现代好像不再发愁柴火,但是不管烧什么也得费一番功夫。所以,良子以为,这东西能保留,还有人愿意花费功夫做它,我们还能见到,还有机会品尝到,应该感到庆幸。

棉枣的美好记忆,应该是和花几台(音,一种糯米做的圆形的食物)在一个时期的美好回忆,那是储存在大脑深处最原始的味蕾记载。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大约也就是百十年,相比较短暂的人生,我更期望这种文化的传承可以无限的继承下去,因为它寄托了几代平氏人对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思念。

我也知道,就算我现在能吃上一口棉枣,也未必能吃出年少时的味道,但是,对于我来说,这已足矣。

作者|良子

公众号:良子写作

篇3:童年记忆的随笔写作:平氏故事——麻绳厂

麻绳厂,从字面上理解,是做麻绳的,估计也是吧!不过可能由于年龄的原因,我不知道麻绳厂的由来,只知道那是一个看电影看戏的地方。

麻绳厂印象中是坐落于平氏古镇的东面,那是一个很大的院子,是平氏镇放电影看大戏的地方(街南头的大礼堂后来也可以看电影,但似乎不能看戏),除舞台以外全部都是露天的。那年月豫剧《卷席筒》、《铡美案》等,电影《地雷战》、《地道战》等都是在那里看到的。戏曲并非我等小孩的喜好,但那时娱乐活动十分匮乏,近乎没有,偶尔有场戏曲节目,我们小孩子也会去凑热闹,以至于今日也能哼唱两句:“小仓娃儿离开登封小县... ...左左右右,里里外外,前前后后... ...一起往外端... ...”等等。更多的是看电影,看战争片,那时都是黑白的,没有彩色的。对于人物的区分,也尽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坏,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每次看到紧张之处,坏人将要抓住好人之时,我们情不自禁都会喊叫:“快点啊!快点跑啊!”

那个年代看场电影估计需要一毛至两毛钱,作为小孩子的我们是没有钱的。没有钱又想看电影,怎么办?只有翻墙进去。麻绳厂南面的院墙是唯一可以翻越的地方,印象中墙体颇高,那时经常是和堂哥金生一起看电影,和堂哥一起看电影的最大原因是因为他胆子大,敢翻院墙。傍晚时分,喝罢汤(吃罢晚饭),有时来不及喝汤,拿上一块馍馍就跟着堂哥一起去了。一路上堂哥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教我们逃票的知识以及常识,还有尽可能的注意相关的事项,有时也剧透一些电影情节,反正听的我们这些小跟班心潮无比澎湃,恨不得马上飞入电影院子里。

到了麻绳厂,堂哥会例行带我们侦察一番周围环境,确定时机成熟时,通常堂哥会带我们到麻绳厂南墙处,个子稍大的蹲在下面,个子较小的脚踩到下面的人的肩膀上,然后下面的人再缓缓直起腰,上面的人爬上墙头,再翻身跳进去。最后一个人由倒数第二个人骑在墙头上探下身子拉他一把,就这样一块儿四五个人在一两分钟之内都能翻墙进去。进去后,我们一般坐在西面靠近厕所门口的几排水泥座上,厕所门口污水横流,骚气熏天,但是这些都阻挡不了我们看电影的那份热情。

电影完场,一般已是深夜时分,踏着月色,我们会一路兴高采烈眉飞色舞,会把刚才看到的内容惊险刺激部分互相叙述一番,个个都是意犹未尽,尽兴而归。

麻绳厂,记载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难以磨灭的欢乐,那高高的院墙,那严厉的看门人,那充满尿骚味的座位,都留下童年欢乐的痕迹。

作者|良子

公众号:良子写作

当代艺术路在何方随笔

个人写作感悟随笔

关于平氏古镇的故事随笔:平氏故事——小店街

感悟生活的随笔写作

戊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拜祖文公布

写景随笔

年味作文写作

又一年随笔

读书感悟随笔写作:百战归来再读书

蒙氏教育随笔午睡

写景的感悟随笔写作:戊戌年的平氏,路在何方?(精选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写景的感悟随笔写作:戊戌年的平氏,路在何方?,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