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露节气的天气特点是什么(共含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天蓝啊”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每年的9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之白露。
白露是气温渐凉,夜来草木上可见到白色露水的意思。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白露节气的由来: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白露与天气
秋高气爽
据我国古籍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从气候规律说,白露时节,凉爽的秋风自北向南已吹遍淮北大地。
秋始白露。从此,风轻、云淡、天高、水长。白露含秋,那晶莹的露珠折射出诗意般的韵味。这个季节最为写意,它兼有水墨的浓重与工笔的细腻。阳光很亮,明晃晃一大片,但不燥热,仔细分辨,竟见纹理,丝丝缕缕,照得行人心生暖意。即使没有阳光的日子,秋风也解风情,临高而站,衣袖被风鼓起,清风满袖。只有秋天的风,才称得上一个“清”字,也只有秋天的风,才可以还人一份清爽。
全年昼夜温差最大
白露节气已然有了秋天的味道,尤其是在早晨和晚上的时候,秋风习习,给人一种秋季已经来到了的感觉。可是在中午的时候,还是能够感觉天气很热,而一到晚上气温迅速下降,昼夜温差非常大。而在夜里的时候,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露。
谚语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便是说白露时白天夜里的温差很大。古语说:“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已凉,打赤脯容易着凉。
白露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天高气爽,云淡风轻。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时,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天气也就越来越凉。
很多人都认为,白露节气里下雨,雨下在什么地方,那个地方就苦了。因为白露节气中的雨大多属于秋雨,虽然感觉不是很大,但却有时一下一整天,连绵不绝。尤其是夜晚,经常早晨起来就看到很大的秋雨,所以在这个节气中大家注意好天气,夜晚最好都把阳台上的衣服收起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在诗经中,有一首著名的诗句:“蒹葭(jianjia芦苇)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刻画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
也许正是此诗句的广为流传,有些人把白露称为轻霜,这是不对的,白露不是霜。我们知道:霜是在近地面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在温度低于0℃的地面上或近地面物体上的白色松脆冰晶。着霜的物体或附近的空气温度必然在0℃或以下。而露水的产生是一种水汽凝结现象,附着露滴的植物茎叶温度尽管很低,也必定是在0℃以上。
[白露节气 白露节气的天气特点]
目录
白露节气有哪些气候特点
白露节气由来
白露节气要注重养生
白露节气有哪些气候特点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我省盆地二十四节气的气候中,白露有着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日照骤减的明显特点,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盆地常年白露期间的平均气温比处暑要低3℃左右,大部地区气候(5天)平均气温先后降至22℃以下。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时序开始进入秋季。盆地秋雨多出现于白露至霜降前,以岷江、青衣江中下游地区最多,盆地中部相对较少。“滥了白露,天天走溜路”的农谚,虽然不能以白露这一天是否有雨水来作天气预报,但是,一般白露节前后确实常有一段连阴雨天气;而且,自此盆地降雨多具有强度小、雨日多、常连绵的特点了。
与此相应,盆地白露期间日照较处暑骤减一半左右,递减趋势一直持续到冬季。白露时节的上述气候特点,对晚稻抽穗扬花和棉桃爆桃是不利的,也影响中稻的收割和翻晒,所以农谚有“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的说法。充分认识白露气候特点,并且采取相应的农技措施,才能减轻或避免秋雨危害。另一方面,也要趁雨抓紧蓄水,特别是盆地东部的白露是继小满、夏至后又一个雨量较多的节气,更不要错过良好时机。
白露节气,天气转凉,秋意渐浓。
<<<返回目录
白露节气由来
白露是农历八月的节气,时间在公历每年的9月7—9日,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白露前后,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失,天地的阴气上升扩散,天气渐渐转凉,清晨的露水日益加厚,在草叶面上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称“白露”。古人用五行解释说:“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也很通。
到白露时节,经过我国上空的南北气流,北方的冷空气转守为攻、频繁南下,南方的暖空气则日渐退缩,因此气温下降速度加快,民间有“白露暑气灭,一夜凉一夜”的谚语。由于天冷,蚊子也不再活跃,所以还有“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的说法。
<<<返回目录
白露节气要注重养生
白露身不露,着凉会泻肚
老话讲,白露身不露,免得着凉与泻肚。白露时节,地面水汽遇冷凝结成小水珠,这说明地面寒气已经重起来了。此时,大家如果再打赤膊很容易着凉,让脾胃受寒,进而造成急性腹泻等问题。
到这个时候,家里有小孩的要穿上袜子,因为寒气最容易从脚底或是关节处侵入,而背心、超短裙之类的衣服就最好不要穿了。
这个时节,夏季晚睡的习惯也应该开始调整,尽量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早睡早起,以提前进入防秋乏的“备战”状态。不要贪凉,尤其是夜晚及早晨要避免受凉。古话说“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所以,家里的老人会叮嘱小朋友不要露身了,早晚要添衣。
民间还有个说法:“苹果梨子大批卸,冬瓜南瓜回了家。白露枣儿两头红,核桃熟了该挨棍。”说的是,白露时节正是瓜果成批上市的时候。另外,红枣、番薯也都是正当时令,而且因为味甘性平、补脾益气,这个季节吃这些东西对健康有好处。
<<<返回目录
更多白露相关内容推荐
白露天气变化怎样
1、谚语云:“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意思是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随着日照减弱,冷空气降温影响,特别是一场秋雨过后,最低气温下降幅度明显。我国各地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间的温差逐步加大,也就是气象上通常所说的日较差增大。
2、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
据资料记载:华东地区的平均日较差为5~9℃,中南地区为7~12℃,华北地区为10~15℃,西北和东北的日较差更大,甚至能达到18~20℃。因而,白露前后的昼夜温差是仅次春季的第二个最大的时期。
3、中国北方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秋高气爽,比较干燥。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和华西地区也往往出现连阴雨天气。
北方部分地区,如西北的陕西、山西、甘肃、华北等地,秋季降水本来偏少,如果出现严重秋旱不仅影响秋季作物收成,还延误秋播作物的播种和出苗生长,影响来年收成。
4、部分地区还有可能出现秋旱、森林火险、初霜等天气。
5、如果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华西地区、华南地区的夏旱,得不到秋雨的滋润,都可能形成夏秋连旱。
白露时节的气候特点
一、秋天的脚步来到长江流域
秋季是一年四季中最好的季节,阳光明媚和煦,天空湛蓝如海,云朵洁白闲静,清风徐徐送爽,柔漫的风儿送来了满园花果的飘香……
白露期间,蒙古高压带来的冷空气,已有一定实力,一般来说势力不是很强,主要影响我国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极个别时候强冷空气可以南下到华南北部一带。北方受其控制,降水减少,云淡风轻,气温不冷不热,是一年中登高望远秋季旅游的黄金季节。
二、日温差加大注意防凉
随着日照减弱,冷空气降温影响,特别是一场秋雨过后,最低气温下降幅度明显。我国各地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间的温差逐步加大,也就是气象上通常所说的日较差增大。
据资料记载:华东地区的平均日较差为5~9℃,中南地区为7~12℃,华北地区为10~15℃,西北和东北的日较差更大,甚至能达到18~20℃。因而,白露前后的昼夜温差是仅次春季的第二个最大的时期。有谚语形容:“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夜间清晨的降温,往往是人们受凉得病的起因。
三、关注严重秋旱警惕火灾
如果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华西地区、华南地区的夏旱,得不到秋雨的滋润,都可能形成夏秋连旱。有谚语形容:“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春旱盖仓房,秋旱断种粮。”
北方部分地区,如西北的陕西、山西、甘肃、华北等地,秋季降水本来偏少,如果出现严重秋旱不仅影响秋季作物收成,还延误秋播作物的播种和出苗生长,影响来年收成。
另外,伴随秋旱,特别是山地林区,空气干燥、风力加大,森林火险开始进入秋季高发期。
四、秋老虎还有出没势穷力竭
白露节气当冷空气南下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的秋老虎变成了纸老虎,或者说老虎归山了。但当大陆冷高压变性后,气温还可回升。不过此时的秋老虎已是此一时彼一时,威风大不如从前,但常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秋高气爽天气——小阳春,要到10月了。
五、秋季连阴雨华西秋雨是典型
民间谚语:“雨打白露,天天溜路”,形容的就是这时候的连阴雨天气。与北方秋高气爽天气形成鲜明对照。如果南下的较强的冷空气与暖空气势均力敌,双方较量进退维艰时,易形成连阴雨。比较典型的秋雨是华西秋雨。
有的年份我国长江中下游、江南、华南部分地区也有连阴雨,需要注意的是伴随连阴雨的气温,连续三天日平均温度是否有可能≤20℃,出现影响晚稻产量的“寒露风”天气。
六、继续关注热带风暴(台风)
9月份仍是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较多的月份之一,相对于夏天的台风而言,秋台风强度相对较强。9月之后,登陆后北上的可能性也明显少于7、8月。
我国江南、东南和华南沿海省区,若有冷空气与热带天气系统(台风)“相会”,不仅易形成连续性降水,若伴有特大暴雨时,往往造成洪水、秋涝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七、秋季低温冷害寒露风
秋季冷空气侵入后引起显著降温使水稻减产的低温冷害。在中国南方,它多发生在“寒露”节气(10月8、9日)前后,故名“寒露风”。
谚语说:“寒露风、仓库空”。在晚稻抽穗开花时,若遇到强冷空气南侵,容易遭受低温冷害。造成南方晚稻空壳、瘪粒,导致减产。而9月中下旬出现的寒露风,是过去30多年中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次。
“八月十五雁门开,雁儿头上带霜来”。霜冻是由于冷空气的入侵,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农作物细胞之间的水分结冰,并不断吸收细胞内部的水分,形成细胞脱水,导致农作物枯萎或死亡的灾害。
白露节气的由来
每年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交“白露”节气。“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其实,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节令至此,正当仲秋季节,气候一如春季,不仅花木依然茂盛,而且有的花的颜色较春天更艳,如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鸡冠花、雁来红,特别是田野里迎风招展的荻花。古诗云“日照窗前竹,露湿后园薇。夜蛩扶砌响,轻娥绕竹飞”。此时天高云淡。气爽风凉,可谓是一年之中最可人的时节。但此时节,地球上的许多有生命的东西,会在萧瑟秋风中随之由荣而衰。不过,万物兴衰皆自然,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舜亡。
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此时,我国北方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秋高气爽,比较干燥。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时期,第一场秋雨往往可以缓解前期的缺水情况,但是如果冷空气与台风相会,或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双方较量进退维艰时,形成的暴雨或低温连阴雨对秋季作物生长不利。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和华西地区也往往出现连阴雨天气。东南沿海,特别是华南沿海还可能会有热带天气系统(台风)造成的大暴雨。24节气之白露养生
另外,此时部分地区还有可能出现秋旱、森林火险、初霜等天气。
如果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华西地区、华南地区的夏旱,得不到秋雨的滋润,都可能形成夏秋连旱。有谚语形容:“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春旱盖仓房,秋旱断种粮。”
北方部分地区,如西北的陕西、山西、甘肃、华北等地,秋季降水本来偏少,如果出现严重秋旱不仅影响秋季作物收成,还延误秋播作物的播种和出苗生长,影响来年收成。
另外,伴随秋旱,特别是山地林区,空气干燥、风力加大,森林火险开始进入秋季高发期。
八月十五雁门开,雁儿头上带霜来”。霜冻是由于冷空气的入侵,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农作物细胞之间的水分结冰,并不断吸收细胞内部的水分,形成细胞脱水,导致农作物枯萎或死亡的灾害。
有时虽然植物表面没有白霜,但由于地表温度在0℃以下,农作物依然受到冻害,称作黑霜,也是霜冻的一种类型。
白露期间,平均初霜日期和地区是:
◇9月上旬:新疆东北部、内蒙古东部。
◇9月中旬:新疆北部、内蒙古中部和黑龙江中部、北部。
◇9月下旬:新疆南疆的部分地区、甘肃大部、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和东北地区中北部都会出现初霜。
早霜冻影响东北大豆的质量和产量,使华北棉花、白薯、玉米遭受冻害,影响产量。
◇9月上旬:新疆东北部、内蒙古东部。
◇9月中旬:新疆北部、内蒙古中部和黑龙江中部、北部。
◇9月下旬:新疆南疆的部分地区、甘肃大部、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和东北地区中北部都会出现初霜。
早霜冻影响东北大豆的质量和产量,使华北棉花、白薯、玉米遭受冻害,影响产量。
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此时,我国北方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秋高气爽,比较干燥。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时期,第一场秋雨往往可以缓解前期的缺水情况,但是如果冷空气与台风相会,或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双方较量进退维艰时,形成的暴雨或低温连阴雨对秋季作物生长不利。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和华西地区也往往出现连阴雨天气。东南沿海,特别是华南沿海还可能会有热带天气系统(台风)造成的'大暴雨。
另外,此时部分地区还有可能出现秋旱、森林火险、初霜等天气。
如果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华西地区、华南地区的夏旱,得不到秋雨的滋润,都可能形成夏秋连旱。有谚语形容:“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春旱盖仓房,秋旱断种粮。”
北方部分地区,如西北的陕西、山西、甘肃、华北等地,秋季降水本来偏少,如果出现严重秋旱不仅影响秋季作物收成,还延误秋播作物的播种和出苗生长,影响来年收成。
另外,伴随秋旱,特别是山地林区,空气干燥、风力加大,森林火险开始进入秋季高发期。
八月十五雁门开,雁儿头上带霜来”。霜冻是由于冷空气的入侵,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农作物细胞之间的水分结冰,并不断吸收细胞内部的水分,形成细胞脱水,导致农作物枯萎或死亡的灾害。
有时虽然植物表面没有白霜,但由于地表温度在0℃以下,农作物依然受到冻害,称作黑霜,也是霜冻的一种类型。
白露养生食物
清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了白露节气,秋意渐浓。旧时南京人十分重视节气的“来”和“去”,逐渐形成了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节气习俗。
说到白露,爱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再者,家中存放的春茶已基本“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时白露茶正接上,所以到了白露前后,有的茶客就托人买点白露茶。
米酒
资兴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白露米酒中的精品是“程酒”,是因取程江水酿制而得名。程酒,古为贡酒,盛名入远。《水经注》记载:“郴县有渌水,出县东侯公山西北,流而南屈注于耒,渭之程水溪,郡置酒馆酝于山下,名曰‘程酒’,献同也。”、渌酒均系传世美酒。
白露节气的特征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其实,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天气
植物开始有露水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此时,中国北方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秋高气爽,比较干燥。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时期,第一场秋雨往往可以缓解前期的缺水情况,但是如果冷空气与台风相会,或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双方较量进退维艰时,形成的暴雨或低温连阴雨对秋季作物生长不利。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和华西地区也往往出现连阴雨天气。
东南沿海,特别是华南沿海还可能会有热带天气系统(台风)造成的大暴雨。另外,此时部分地区还有可能出现秋旱、森林火险、初霜等天气。如果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华西地区、华南地区的夏旱,得不到秋雨的滋润,都可能形成夏秋连旱。有谚语形容:“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春旱盖仓房,秋旱断种粮。”
北方部分地区,如西北的陕西、山西、甘肃、华北等地,秋季降水本来偏少,如果出现严重秋旱不仅影响秋季作物收成,还延误秋播作物的播种和出苗生长,影响来年收成。另外,伴随秋旱,特别是山地林区,空气干燥、风力加大,森林火险开始进入秋季高发期。
八月十五雁门开,雁儿头上带霜来”。霜冻是由于冷空气的入侵,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农作物细胞之间的水分结冰,并不断吸收细胞内部的水分,形成细胞脱水,导致农作物枯萎或死亡的灾害。 有时虽然植物表面没有白霜,但由于地表温度在0℃以下,农作物依然受到冻害,称作黑霜,也是霜冻的一种类型。
二十四节气白露的特点
1、八月十五雁门开,雁儿头上带霜来”。霜冻是由于冷空气的入侵,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农作物细胞之间的水分结冰,并不断吸收细胞内部的水分,形成细胞脱水,导致农作物枯萎或死亡的灾害。有时虽然植物表面没有白霜,但由于地表温度在0℃以下,农作物依然受到冻害,称作黑霜,也是霜冻的一种类型。
2、《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白露。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
3、春捂秋冻是一条经典的养生保健要诀。当然,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如糖尿病患者局部供血较差,如果血管一下子受到冷空气刺激,很容易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再加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常常伴发,冷空气刺激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导致心梗等后果。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秋冻。除此之外,像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哮喘病患者和关节炎患者都不适合“秋冻”。
4、早晚温差大就应该及时添加衣被,否则,极容易患上感冒,而支气管炎、哮喘、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患者,也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对外部刺激敏感。若防护不当,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爱美穿露脐装,寒气极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
★ 白露节气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