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节气特点介绍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HugDummmmmmm

秋分节气特点介绍(2023)

秋分节气特点介绍

秋分节气有什么特点

秋分节气的特点是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下降。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北半球渐趋昼短夜长,气温降低。

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秋分后太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秋分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秋分节气的含义是平分秋季的意思,这天昼夜等长,此后白天渐短,夜晚渐长。分是平分、半的意思,指昼夜平分外,还指平分了秋季。这时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中秋节是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的。

秋分在立秋前还是后

秋分在立秋后。立秋的时间为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而秋分的时间为每年公历9月22~24日交节。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

秋分节气吃什么传统美食

秋分吃秋菜、汤圆、田螺、鸡蛋、芋头、桂花酒、大闸蟹等传统美食。

1、秋菜:在岭南地区,客家人有秋分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在秋分那天,全村人都会去采摘秋菜。其制作方法和春汤一样,和鱼片一起制成秋汤,春分的顺口溜也就变成了“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2、汤圆:秋分这一天,客家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日粘雀子嘴,免得雀子破坏庄稼。

3、田螺:广东许多地方秋分有吃田螺的习俗。秋分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肉质特别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时节。

4、鸡蛋:“秋分到,蛋儿俏”。每年秋分节气,民间也有“竖蛋”的习俗,“竖蛋”后当然少不了吃蛋,鸡蛋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少量欧米伽3脂肪酸,大量卵磷脂、叶黄素等保健成分,秋分吃蛋,益处多多。

5、芋头:在江浙一带,芋头的发音与运来相近,所以秋分时节吃芋头,不仅仅只是享口福同样也表示希望能够好运连连。

6、桂花酒:秋分时节桂花都已经开了,丹桂飘香,秋分前,勤劳的人家会准备白酒或者黄酒来浸泡桂花,做桂花酒,等到秋分节气一到就拿出自家酿好的桂花酒来招待客人。

7、大闸蟹:江浙一带有吃大闸蟹的习俗,秋分时节正是蟹膏肥,稻花香的季节。

秋分节气有哪些风俗

秋分的风俗有祭月、吃秋菜、粘雀子嘴、放风筝、送秋牛等。

1、祭月: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2、吃秋菜:在岭南地区,客家人有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秋分那天,大家都去采摘秋菜。制作方法和春汤一样,和鱼片一起制成秋汤,春分的顺口溜也就变成了“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3、粘雀子嘴:秋分这一天,客家农民都放假,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日粘雀子嘴,免得雀子破坏庄稼。

4、放风筝: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5、送秋牛:秋分时节有送秋牛图的习俗,送秋牛其实就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吉祥,不违农时的话,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

秋分节气由来

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此日同“春分”日一样,“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秋分节气有什么特点

小暑节气特点介绍

秋分节气的特点和习俗

秋分的节气特点有哪些

2022谷雨节气特点介绍

24节气秋分的传统习俗介绍

秋分节气祝福语

立秋节气的特点和风俗介绍

秋分节气诗句谚语

秋分节气适合吃什么

秋分节气特点介绍(2023)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秋分节气特点介绍,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