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入关咏马,入关咏马韩愈,入关咏马的意思,入关咏马赏析(共含11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芹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入关咏马,入关咏马韩愈,入关咏马的意思,入关咏马赏析 -诗词大全
入关咏马作者:韩愈 朝代:唐 体裁:七绝 岁老岂能充上驷,力微当自慎前程。
不知何故翻骧首,牵过关门妄一鸣。
《入关咏马》韩愈唐诗原文及注释
【作品介绍】
《入关咏马》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43卷。
【原文】
入关咏马
作者:唐·韩愈
岁老岂能充上驷,力微当自慎前程。
不知何故翻骧首,牵过关门妄一鸣。
【注释】
①关:指潼关。元和六年秋,韩愈自河南令人为职方员外郎,过潼关而作。参见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②上驷:上等的好马。古代贵族乘四马拉的车。
③翻:反而。骧首:昂头。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有《昌黎先生集》。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王维的诗全集栏目。
咏马,咏马杨师道,咏马的意思,咏马赏析 -诗词大全
咏马作者:杨师道 朝代:唐 体裁:七古 宝马权奇出未央,雕鞍照曜紫金装。春草初生驰上苑,
秋风欲动戏长杨。鸣珂屡度章台侧,细蹀经向濯龙傍。
徒令汉将连年去,宛城今已献名王。
咏马,咏马韩琮,咏马的意思,咏马赏析 -诗词大全
咏马作者:韩琮 朝代:唐 体裁:七律 曾经伯乐识长鸣,不似龙行不敢行。金埒未登嘶若是,
盐车犹驾瘦何惊。难逢王济知音癖,欲就燕昭买骏名。
早晚飞黄引同皂,碧云天上作鸾鸣。
咏马二首,咏马二首唐彦谦,咏马二首的意思,咏马二首赏析 -诗词大全
咏马二首作者:唐彦谦 朝代:唐 体裁:七绝 紫云团影电飞瞳,骏骨龙媒自不同。
骑过玉楼金辔响,一声嘶断落花风。
蚋咚使侨缟剑远放春郊苜蓿间。
百战沙场汗流血,梦魂犹在玉门关。
咏史诗・马陵,咏史诗・马陵胡曾,咏史诗・马陵的意思,咏史诗・马陵赏析 -诗词大全
咏史诗・马陵作者:胡曾 朝代:唐 体裁:七绝 坠叶萧萧九月天,驱兵独过马陵前。
路傍古木虫书处,记得将军破敌年。
从驾闾山咏马,从驾闾山咏马上官仪,从驾闾山咏马的意思,从驾闾山咏马赏析 -诗词大全
从驾闾山咏马作者:上官仪 朝代:唐 体裁:五绝 桂香尘处减,练影月前空。定惑由关吏,徒嗟塞上翁。
李贺咏马
李贺是唐代中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是皇室的后裔,但到他这一辈,家道已经衰落,除了一个空虚的族望之外,实际上他只是一个出身布衣的寒士。
他聪敏早慧,七岁即能为辞章。大文豪韩愈和皇甫涅听了,未予置信,亲自到他家里考核。李贺援笔立就,竟如宿构。二人为之心折。自是名闻遐迩。
他每天骑着一匹赢弱的小马外出。后面跟着一个小书僮,背着古锦囊。路上偶然得佳句,随即写出放人囊中。到了晚上回家,再整理出来。累累成篇。他的母亲发现锦囊中竟有那么多的诗句,心疼地说:“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新唐书》本传中评他的诗文:“辞尚奇诡,所得皆警迈,绝去翰墨畦径,当时无能效者。”
他抱着满腔热情,渴望一展所长,替国家尽一份力量,但遭逢不偶。他的父亲名晋肃,曾在四川做过一任小官,而且已经早死。可是,与他争名者却以此毁之:“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韩愈认为其说无理,专门写了一篇《讳辩》,为之作有理有据的辩解,然而,最终还是没有就试。结果,终生困顿不得志,只做过一个时期的奉礼郎的卑微小官,等于后代普通人家婚丧时候的一个赞礼,情怀抑郁难舒,二十七岁就死去了。
在李贺的诗作中,咏马的特多,径题马诗及句中谈到马的竟达八十三首,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左右。特别是《马诗二十三首》,尤具特色。
李贺原非咏物诗人,也不是养马、识马的专家。他名为咏马,实是写怀,借马为言,以马自况,表达他对于识才、用才的见解。对这一点,后人看得十分清楚。明代评论家曾益说过:“贺诸马诗,大都感慨不遇以自吟也。”他往往通过马的内心活动去表现它的际遇和周围环境。长歌当哭,为千古怀才不遇之士,洒一掬同情之泪。清人王琦注云:“马诗二十三首俱是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或惜,大抵于当时所闻见之中各有所比。言马也,而意初不在马矣。又每首之中皆有不经人道语。人皆以贺诗为怪,独朱子(熹)以贺诗为巧,读此数章,知朱子论诗真有卓见。”
李贺抱负不凡,自视甚高,但遭逢不偶,怀才未遇,颇堪浩叹。《马诗》第四首,极写马之素质良好,但际遇不佳,景况凄凉。这是用拟物的手法写人,实际是写他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的婉曲写法。尤其可贵的是,诗人通过咏马,创造出物我两契的深远意境。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清代姚文燮评论这首诗说:“上应天驷,
则骨气自尔不凡。瘦骨寒峭,敲之犹带铜声,总以自形其刚坚耳。”那么,这样的天马、神骏,得到的待遇又如何呢?且看《马诗》第一首: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糖(音串,一作鞯),谁为铸
金鞭?
开头两句还是形容神骏的贵质奇材。说这匹龙马脊上长着状如连钱的彩色斑点:四蹄雪白,跑起来似飞行云烟之中。接着写道:可惜的是,这样的良材骏骥却无人赏识,织锦(垂覆马腹左右以遮挡泥土的布)无人,铸金鞭无人,结果,偃蹇、落拓,与凡马无异。这都是在慨叹贤能之士(首先是他自己)的怀才不遇。惟其天赋奇材异质,在受到不公正的摧折时,其内心的矛盾痛苦也就格外深沉。
再看第十八首: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祗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过去认为,马有旋毛在腹,乃千里马之特征。但一般人并没有注意,往往以常马视之,伯乐一眼就看出来了,从而发现了它的异秉。但是,相马者有人,市骏者无主。甚至连白草都要遭到克扣。结果,因为饲料粗糙,刍秣不足,每食难饱,精力有限,哪还有希望越迈山峦,驰驱万里呢!这里也含蕴着李贺个人的佗傺失意的境遇:他不是没有遇到伯乐,韩愈首先发现了他的才能。但由于韩愈并非高据要津的达官显宦,除了写一篇《讳辨》为他伸张正义之外,也没有更大的能力去汲引他。
为了理解这首诗,我们还可以把刘禹锡的杂文《说骥》引来参照着读。文章说,一位堂兄送给他一匹良马,但他不识货,只用普通的方法喂养。不久,因为生病等着钱用,便把这匹马卖给了一个姓裴的人。在一位朋友的指点下,裴某得知这并非一匹常马,只是因为口齿尚嫩,锐气深藏,又兼过去饲养失当,所以一般人看不出它的异质。经过新主人一段时间的精心照料,后来这匹马果然长成一匹名马。这和韩愈《杂说四》一文讲的是同一道理:“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上述诗文,都是借马喻才,阐明识才、育才、用才的道理。
一句话,并非世无良才,关键在于当政者是否采取了科学的方法与正确的态度。
上文讲了一些良马虽具奇材异质,且有千里之志,但因无人识拔而遭致摧挫的情况。《马诗》第六首就着这个题目作文章,着意刻画了千里马骨立毛残、鬣焦发断的衰惫之态: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朱色落,发断锯长麻。
首句写马饥饿困顿、瘦骨突露、错乱不齐的状态;次句写马瘦毛长、粗毛支起;第三句写马颈部的毛灰败如焦;末句写麻绳勒着马头,额上的发毛都被磨断了。写马的憔悴可怜,意在说明坎坷不遇的才智之士正复如此。
如果说,这一首诗写的是骏马的落拓之态,那么第九首则是进一步揭示落拓的原因:
通首是说,深识龙性的叔已经距离现在很久远了,如今再没有掌握养龙术的人了。你看,夜深时节严霜压栈,骏骨被寒风吹得困痛欲折。这里的龙马、骏骨都是讲的贤才,也是李贺自喻。而飓叔则是识才、爱才的伯乐之喻。伯乐死后,骏马因无人赏识而憔悴不堪,这正和俊逸之材不获知遇而困顿风霜是一样的。
与此形成鲜明的对照,那种凡马却得时逢春,气派得很。且看《马诗》第十四首:
香镤赭罗新,盘龙蹙镫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前两句说,赤罗新帕覆盖在凡马锦鞍上,龙麟精细地雕在铜镫上:后两旬写凡马的骄矜得意,昂首四顾,在它看来,世间是不会有困顿失意之事的。这是借刻画凡马踌躇满志、自鸣得意来反衬贤才的风尘憔悴、遭际不偶。两相对映,颇富感染力。同时,借以讽刺那班侥幸得志的势利小人。《剧谈录》载,元稹明经擢第后,曾欣然拜访李贺。李贺素来看不起他的夤缘趋附、得意忘形,因而拒不接见。有评论家认为,此诗正是讽刺这一类人物的。
李贺自伤不遇。而且鄙视那些侥幸乘时的势利小人。但就他的本意来看,还是盼望能够有机会一展所长、酬其夙愿的。
《马诗》第七首借马自喻,充分反映了这种心情: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拽车辕?
大意是说,西王母、东王公那里即将酒阑宴罢了。君王倘要效仿穆天子那样及时赴宴,
那就非得有日行三万里的八骏替代拽车辕不可。李贺在这里以神骏自喻,说明当今君主要想治理天下,就应设法找到并起用八骏那样的治国贤才。
《马诗》第十二首表达了那种锐身自任、希冀一展所长的愿望: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诗人描绘出一匹幼稚可爱的良驹形象:批竹般的双耳刚刚攒聚在额上,毛色初成也还不够鲜明。可是。望去已经知道这是一匹稀世的骏马。将来冲锋搅阵,一定能够帮助将军建功立业的。诗人以良驹比喻自己的年少新进、初露头角,说明人们还没能看到他的真正本事;但后生可畏,将来一旦有机会致身朝廷、辅佐君相,其前程正未可限量哩。
诗人高自期许,踔厉风发。这种精神状态正同他在另外两篇诗作中讲的“更容一夜抽千尺”、“少年心事当拿云”是相互一致的.。《马诗》第十五首写道: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这里借用《管子》一书中“桓公乘马,虎望见之而伏”的典故,说明贤才伏处草野之中,不遇识者;即使智勇绝伦、雄略盖世,也无从得以施展。而一朝得遇明主识拔,出乎沟陇之间,则可以建功立业。大展奇才,像拂云掠电的神骏一般,令人刮目相看。在《马诗》第五首中,诗人这样描写千里马的心态: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步踏清秋!
诗人说,如果得获知遇,我将在那自沙似雪的安边朔漠之间,在那燕然山一钩新月之下,戴着金线编成的络头,趁着气爽天高的清秋,在疆场上纵横驰骋一番。这里充满着翘盼知遇、以期一展所长的壮志豪情。
四
李贺作为一个壮怀激烈的青年,尽管被排斥压抑在一个“臣妾气态间,惟欲奉箕帚”的无聊职位上,但开始时还是抱着用世的希望的。后来眼看着种种叫人气愤、忧虑的世事,他逐渐感到灰心失望了。这种心情也充分反映在他的《马诗》里。且看第十一首: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上下两联恰恰形成鲜明的对比:赏赐官人的内马,则银鞍垫上刺着麒麟,极尽装饰之美;而负重致远的千里马,则风尘蹭蹬,白汗交流,根本无人怜恤。这正像孟尝君所说的“后宫蹈绮觳,而士不得短褐;仆妾馀粱肉,而士不厌糟糠”。世事的不公平,竟至如此!这种重女色而轻视人才的腐败现象,反映在诗人的笔下,正自有无限的悲慨。
《马诗》第十七首写了另外一种不合理的现象:
白铁青禾,砧间落细莎。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王孙公子玩赏于豪华的马厩(金埒)之间,取其观美而已,喂给它的是切成细莎般的青禾,十分精细考究;而牙长齿利的骏骥、良马,却因为怕它踢啮,都不愿加以畜养,更无人去悉心怜爱它。这是借马比喻朝廷只喜欢重用阿谀取容的小人,而对于那些有作为有见地的良材,则因为担心他们不肯趋附而不予录用。其结果,不问可知,必然是“厩中皆肉马”了。《马诗》的最后一首是: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这首诗以借喻手法,说明仕于朝者都是肉马、庸材;而一些奇材颖异之士,则沉埋于草野之中,无从崭露头角。一面慨叹朝廷无人,一面悲叹自己怀才不遇。但他不便直言,只能绕个大圈子说:汉武帝癖好神仙之术,而招募的方士专事行骗,炼丹烧金无数,所得不过一缕紫烟。武帝还曾宣称“得天马于渥洼水中”,实际上厩中豢养的无非是些痴肥呆长、不解登天的凡马,哪能借以升仙呢!言外之意,是人君虽然意在求治,但不谙用人之道。结果一切只能陷于空谈而已。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从各方面写马,写了不少的马,其实大别之无非两种:骏马和驽马。他写马不满足于从旁观的角度描写马的神骏,赞美马的品格,而是融进个人怀才不遇的凄凉身世之感,因而更加凄惨动人。
诗的主旨是骏马与人才的失路之悲。笔锋所至,时而隐喻微讽,时而郁怒嘶鸣,时而昂扬愤激,长歌当哭,读之令人热耳酸心,感染力是很强的。
咏九马画山的诗句六首
(一)
马画山来山画鞍,山山马马翠林间,
如蹲如卧凭神判,似跃似飞含意看,
九匹七骑分不易,状元榜眼中之难,
最为精辟周公断,二九占来半影悬。
(二)
九马居高壁,云踪无定形。
日观樯橹影,夜听漱花声。
久伏千年过,长思万里征。
何时逢伯乐,振鬣仰天鸣。
(三)
何年驻此望神州?影嵌苍青未掉头。
万里骁腾空愤惋,一江烟水困骅骝。
饮川岂绝风云忆,瞰野应知旦暮愁。
但使点睛人尚在,定教破壁踏天陬。
(四)
奇峰异水势绵延,鬼斧神工削碧渊。
风歇南山摇细浪,云低北阙合晴烟。
一溪溅处若飞雨,九马奔时欲上船。
借我马良神授笔,也将沧海画桑田。
(五)
大画参山削半边。漓江研墨信空前。
逍遥散牧亲林岸,欢快迁驹向碧天。
绘里王争撕踏烈,风中鹰逐击旋翩。
感恩造化多神笔,利乐苍生万万年。
(六)
孤岩耸立大江边,浪击风雕百万年。
鬼斧神工生九马,凡胎肉眼数三天。
横刀舞剑随君唤,放旅松缰任尔旋。
待到明朝重游日,还将吟唱在崖前。
杜甫咏马诗的诗史性特色
我们可以将其咏马诗视为他“诗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想就以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为界,试着将其咏马诗分为安史之乱前、中、后三个时期来谈一下它的诗史性。
一、安史之乱前
安史之乱前,大唐帝国正处于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封建秩序井然,到处呈现着“太平盛世”的景象。此时的诗坛也受其大环境的影响,展现了一种阔大、雄放的风格,即所谓的“盛唐气象”。诗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好环境中,如沐春风,再加上年少气盛,所以此时的咏马诗也是意气风发,充满了豪情壮志。
二、安史之乱中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举兵叛乱,繁盛的大唐帝国极端衰落,民族危机严重,人民流离失所,面对国破家亡的处境,作者在此时含泪写下了一首首发人深思的咏马之作。如,《秦州杂诗》之五: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哀鸣思战斗,迥立白苍苍。
作者通过写马来道出自己对时局的感慨,忧国忧民,流露了内心无限的失落彷徨,充满了凄凉之感,我们知道作者仍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对其仍存在复兴的渴望。通过这一匹匹马的变化,我们可清楚感受到此时的大唐帝国已支离破碎了,诗人也由颇具浪漫气质的青年逐步走向了成熟。
三、安史之乱后
安史之乱平息后,大唐帝国经过战争的洗礼,国力遭到了严重削弱,那个昔日的“太平盛世”已一去不复返了,社会凋敝,民不聊生,到处一片荒凉。诗人不由得想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暗自伤心落泪,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首咏马之作――《白马》: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近时主将戮,中夜伤于战。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这首诗是公元770年杜甫在衡州所作。此时,杜甫处境十分艰难,再加上国家连年战乱,民不聊生,他的内心十分痛苦。晚年杜甫笔下的`马,历经风雨,年迈多病,让人看来不免感叹世事的艰辛,此时的咏马之作更多是作者在为自己、为人民、为国家而弹奏的一首首凄惨的旋律。
杜甫一生处于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种种苦难。老杜的咏马之作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它及时向我们反映了社会的转变,我们可通过他笔下马的变化清楚地了解大唐帝国的兴衰成败。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疲马,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疲马刘长卿,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疲马的意思,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疲马赏析 -诗词大全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疲马作者:刘长卿 朝代:唐 玄黄一疲马,筋力尽胡尘。骧首北风夕,徘徊鸣向人。
谁怜弃置久,却与驽骀亲。犹恋长城外,青青寒草春。
★ 西施咏翻译赏析
★ 咏竹诗词
★ 古诗咏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