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原这篇课文主要内容(共含7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华侨城诚信之旅”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九寨沟这篇课文内容
九寨沟课文内容
在四川北部南坪、平武、松潘三县交界的万山丛中,有几条神奇的山沟。因为周围散布着九个藏族村寨,所以人们称它九寨沟。
从南坪西行40公里,就来到九寨沟。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继续向纵深行进,四处林深叶茂,游人逐渐稀少。注意,这时你已经走到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也许,就在不远处,有一只体态粗壮的金丝猴,正攀吊在一棵大树上,眨巴着一对机灵的小眼睛向你窥视。也许,会有一群善于奔跑的羚羊突然窜出来,还没等你看清它们,又消失在前方的丛林中。也许,你的运气好,会在远处密密的竹丛中,发现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正若无其事地坐在那里咀嚼鲜嫩的竹叶。也许,你还会看见一只行动敏捷的小熊猫,从山坡跑下谷底,对着湖面美滋滋地照镜子。
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教学目标】
这是一个( )的童话世界:
【教学目标】
1,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学会作文的结尾紧扣内容,自然简结。
【教学重点】
如何把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同学们,这次习作就请同学们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介绍的时候,要注意把景物特点写清楚,如能写上自己的想象或关于家乡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啦。 同学们,通过你们的介绍,我发现,你们的家乡是个非常可爱的地方。, 你们的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你们的家乡。要知道,我国多少风景区在最初是名不见经传的,说不定经过你们的介绍,会使它成为有名的景点呢。
1,先在组内交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说给组里的同学听。
2,全班交流。
二,学一学。
请同学们先读读习作要求,然后小组讨论一下,看看这次习作要求有几方面的内容。
1,教师指导归纳写作中的注意事项: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要注意说清楚。
(2)要注意抓住景物特点。
(3)如能写上自己的想象或关于家乡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
2,将想象的部分讲给同座听,请他提提意见。
3,全班交流,其他同学听后可以补充,说说从哪几方面补充。
三,写景物: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写出来。
四,改一改
1,把写好的家乡景物读一读,对照要求自己修改。
2,提示:(1)有无错别字和病句。(2)是否按一定顺序写完整。(3)想象是否合理,情感是否具体生动。(4)读后是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四人一组互改。
五,评一评。
1,在组内交流一下自己描写的家乡景物,互相听一听,评一评,看谁写得最完整。
2,小组长推荐组内同学,读一下自己的习作,大家欣赏。
3,教师推荐几篇有代表性的和大家交流。
设计方案二
一,揭示课题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习作训练”。读习作要求。那么,你们想一想,我们的家乡让我们最值得爱的,最值得书写的是什么
(我最爱家乡的高楼。我最爱家乡的'水泥路。我想写家乡的树。)
二,搜集写作素材。
1,说一说自己家乡的风景,风俗,传奇故事等。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最能体现家乡特色的事物,景色。考虑好表达顺序,和周围的同学讲一讲。
三,学习并运用细节描写。
1, 领悟下列“细节描写”的独特感受
A 胡同很窄,两边是矮小破旧的平房。胡同长也不过一百来米,却居住着十户人家。每天清早,家家户户都在门口点上煤炉,弄得胡同里满是烟雾,乌烟瘴气的。现在我们一家早已般进了六层的楼房,适应了小区的环境。虽然那儿有街心花园,草坪及绿地,但我仍旧怀念那条家乡的胡同,怀念那久久回荡在巷中的吆喝声。
B 撑着雨伞,踏进家门,嗅着那清新的空气,让人生出怜悯之情。走进青石板铺成的小巷里,看着雨中的粉墙黛瓦,会让你突然想起戴望舒的“雨巷”。可能只有在这里,才会感到诗人当时的意境吧。伸手顺着岁月班驳的墙壁滑过,顿感时间的飘渺和历史的无情。
2,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特点和值得我们学习的描写方式 (描述的特别细致,自然,而且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在里面。
四,仿照这些句子的风格起草自己的。
第二板块解读
这个板块由三篇古代寓言组成。其中包括《朝三暮四》《买椟还珠》《相濡以沫》。这些寓言幽默深刻,语言简洁锋利。《朝三暮四》的寓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买椟还珠》则嘲笑了没有眼力,取舍不当的人。《相濡以沫》阐述了事物由盛及衰,是天理寻常,要平淡对待生活的观念。
2板块教学提示:(于晶)
这个板块由三篇古代寓言组成。其中包括《朝三暮四》《买椟还珠》《相濡以沫》。这些寓言幽默深刻,语言简洁锋利。《朝三暮四》的寓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买椟还珠》则嘲笑了没有眼力,取舍不当的人。《相濡以沫》阐述了事物由盛及衰,是天理寻常,要平淡对待生活的观念。
去年的树这篇课文内容
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鸟儿要离开树,飞到南方去。
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鸟儿说完,就向南方飞去。
春天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来找她的好朋友了。
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山谷里有座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门回答说:“他被机器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运到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在一盏煤油洒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完了,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以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相关阅读】
《去年的树》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日本女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再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只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于是,鸟儿在灯火前唱起去年的歌。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但本人觉得:运用本文来进行诚信教育不是最好。面对越来越现实、理性的四年级学生来说,进行诚信教育最好选择生活中的事例,或者是直白深刻的名人名言、成语、寓言故事等,这些在中国便有很多。所以,本人想轻讲本文教材,重在诚信教育。
二、教学目标 :
1、能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能读懂本文。
3、深刻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更多的事例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四、教时安排:2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时目标:
学会生字词,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二、教学过程 :
1、揭题引入: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初读课文,要求把文章读正确,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对于刚才的疑问多读几遍。
3、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去年的事?理由是什么?试着分段。
4、深入阅读课文:
(1)带着课后习题1的问题细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讨论后完成口头填空联练习: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为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天,鸟儿从南方飞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儿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会课文情感:
(1)课文最后一段中鸟儿唱歌时,前后两次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在想什么?
(2)树被伐木人砍倒前,会对伐木人说些什么?
6、朗读指导:
(1)你喜欢课文中的鸟儿吗?为什么?
(2)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再说说选择这一句的理由。
7、总结并布置作业 :
收集有关诚实守信的故事,寓言、事例等
第二教时
一、教时目标:深刻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二、教学形式:开一个故事介绍会。
1、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四人小组内自由介绍故事内容,相互评议。
3、请学生自愿向全班同学介绍故事内容,然后集体评议。
草原这篇课文主要内容
草原这篇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我们欣赏了优美的旋律,观看了草原美丽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谈)草原的确是一个辽阔无比、景色迷人、令人向往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观赏草原美丽的景色。(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播放)
如果把这5个自然段分成两大部分,你会怎样分?(分成写景和叙事两部分)
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概括你读了这篇课文的整体感受,你会用哪一个字?(美)围绕着 “美” ,写了草原的景美和草原的人美。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接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朗读,边读边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学生品读课文后小组交流)
四、精读课文,欣赏佳句
1、刚才交流的是景美的同学请举手,看来美好的事物人人喜欢。老师也喜欢第一自然段。(播放第一自然段)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仔细找一找这一自然段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你最喜欢哪种景物?为什么?(学生默读课文)
2、集体交流,指导有感情朗读
(1) 草原的天(播放)
为什么喜欢草原的天?他和别的地方的天什么不同?怎样读出它的特别之处?(抽生读,学生评价)
作者想高歌一曲表示满心的`愉快,你想怎样表示你满心的愉快?(学生交流)
(2) 小丘和小丘上的羊群(播放)
交流为什么喜欢这部分?引导学生说出把羊群比做了白色的大花,把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比做了绿毯。(抽生读,学生评价)
(3) 草原上的骏马和大牛(播放)
交流为什么喜欢这部分?引导学生说出通过“回味”这个词可以看出把骏马和大牛当作人来写,更突出草原的美丽景色。(抽生读,学生评价)
(4) 让学生跟随画面复述第一自然段
(5) 作者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赞美草原,老师这也有一首赞美草原的诗,播放——《永远的草原》
3、草原上的人热情好客,你是通过那些句子体会的?(随着学生的交流,教师播放)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2)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3)是什么让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板书民族团结)
(4)联系内容,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四、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一定很多,你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收获吗?(学生交流)
五、作业
1、设计广告语。假如你是个导游,请设计出介绍内蒙古草原情况的广告语。
2、我们的家乡山美水美人也美,仿照课文做一个写景叙事的小练笔。
六、板书设计
草原
造就
景美 民族团结 人美
创造
塔木钦草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多么像海啊!只有在海上,天和地才能像接到一起的两匹布那么完完整整,没有隙缝;只有海才这么寂静,广袤得望不到边际,永远像一幅没有框子的画。
风呼啸起来,像千军万马奔腾而至。于是,穗头已经发黄的草上掀起一阵波浪,草梗闪出银白色的光亮。偶尔,天边也会出现一根细小的像桅杆似的东西,走近了才发现那原来是骑在马上的牧民手中的杆子,它是用来套马的。看到马背上牧民的雄姿,我心里油然生起敬幕之感。
塔木钦草原过去被称做“旱海”——几亿年以前,它也许就是地道的海。过去,这里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牧人、旅客都视之为畏途。在这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除了公路旁边偶尔出现的一座土丘,再也找不到任何其他可以做路标的东西了。那些土丘也许是为搭篝火而堆起的石头。从远处望去,黑黝黝的石堆时常会引起人们的错觉,以为公路旁边伺伏着什么野兽,而那些牛群、马群从远处望去,斑斑点点,又仿佛是一堆堆巨石。
也许因为这地方海拔接近1000米的缘故,天低得好像可以用手去摸,因而,人们对云彩的变幻也特别留心。在辽阔无边的蓝天上,云彩有时候团团飞卷着,像一簇狂舞着的雄狮,可是顷刻之间又会化成黑乌乌的一片煤层。这时候,汽车声嘶力竭地跟云彩赛起跑来。忽然,煤层上“吧嗒吧嗒”地掉下雨点。可是把脑袋从帆布里钻出来,朝四下里一望,乌云罩不到的地方却仍然是黄澄澄的一片阳光。骤雨还没住,太阳又嬉戏着,从云隙里投下一道亮光,就像悬在半空的一匹薄纱。
这时候,一个奇丽的景象在我们面前呈现了:一道完整的虹,衬着天空和草原,从地面拱了起来,好像一道彩色的巨门。我说“完整”,是因为我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虹的两端跟地面衔接的地方。
不一会儿,风把云彩吹散了,雨自然也就停了下来,云彩又驯顺地变成了白色,有的化成一棱棱,好像透视片上的肋骨,有的散成一座座岛屿,上面影影绰绰,似乎还辨得出一些苍松古柏,也有的被吹成细长条,好像半透明的银鱼,在蓝天里逍遥自在地飘浮。
蓝天下面,公路就像一条叠成无数折的黄色带子。每逢汽车“呜呜”地向上爬行的时候,我们就好像是朝着一条通天的大道开去。不过爬到顶端,就又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草原。
草原课文内容资料
草原是老舍的一篇文章,那么,关于草原课文内容资料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 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二十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
【课外知识】
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鄂温克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讷河县等地。
陈巴尔虎旗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西部,海拉尔河下游,滨州铁路经过南境。这里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农产品有小麦、油菜籽、甜菜等。
草原写作背景(作者:老舍)
写作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
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老舍《草原》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散文,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是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学习本课的重点是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学习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课文,引导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老舍《草原》难句解读分析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轻轻流入云际。”
这个长句子中,把绿色的草原上的小丘比喻成一幅中国画。中国画的技法有许多种,有的用墨线勾勒,有的只用颜色渲染。作者觉得草原上的小丘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和平地之间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是说一片翠绿,又浓又润,像要流下来似的。流到哪里去呢?“流入云际”。这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和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这一句是讲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心情。惊叹,是因为第一次看到草原,处处感到新奇,对满眼翠绿感到惊讶。久立四望,是留连草原景色,总是看不够。低吟小诗,是想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3、“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迂回,有点曲折,不呈直线。用玻璃带形容河,非常生动、形象。“河”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在草原上河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人家,才会有牲口。
《草原》字词辨析积累
【羞涩──羞怯】
“羞怯”侧重表示由于没有见过大世面而害羞、胆怯;“羞涩”侧重表示难为情,害羞的.程度比“羞怯”要轻。
【响亮──洪亮(嘹亮)】
“洪亮”强调声音大而厚;“响亮”一般表示声音大。“响亮”侧重指声音洪亮,既可指歌声、号声,也可形容其它事物发出的声音;“嘹亮”一般形容声音、歌声。
《草原》词语解释及造句
【明朗】
① 光照充足,明亮。
② 明显、清楚。
本课指①。
例句:对这件事,他的态度不是很明朗吗?
【茫茫】
朦胧的样子。
例句:大地覆盖着皑皑白雪,茫茫一片。
【一碧千里】
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例句:我来到一碧千里的内蒙古大草原,不禁思绪万千。
【柔美】
指线条又轻柔又美丽。
例句:低垂的柳树,在微风吹动下,舒展着柔美的腰肢,拂动着细长的手臂,迎风起舞。
【渲染】
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的形容。
例句:人们在喜迁新居时,往往要写上一副对联,以渲染喜庆气氛,这种对联称之为乔迁联。
【勾勒】
用线条画出轮廓。
例句:他用简单的几笔,就勾勒出了模特儿的形象。
【云际】
云彩的边际,这里指天边。
例句:孩子们的轻快欢笑声音飘散到云际天边,与天空里的鸽哨声一起留下余音。
【境界】
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或表现情况。本课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洁净。
例句:本文从遣词这一修辞艺术视角分析李贺诗作的艺术境界与诗歌成就。
【骏马】
好马,跑得快的马。
例句: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
草原这篇课文的内容
草原这篇课文的内容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yu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来大盘子的和奶酒。干部们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儿,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了,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
1、这次,我看到了( )。那里的天( )更( ),空气是那么( ),天空是那么( ),使我总想( ),表示我( )。
2、在天底下,( ),( )。四面都有小丘,( ),(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 ),不用(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 )。
3、这种境界,既使人( ),又叫人( ),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 )。在这境界里,连( )和( )都有时候( ),好像回味着( )。
4、初入草原,听不见( ),也看不见( ),除了一些(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 )——( )!
5、忽然,像( ),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 ),( ),( ),像一条( )。
6、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 ),( ),( ),响成一片。
7、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 ),( ),像( )向我们飞过为。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 ),( )着,( )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的草原( )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 鹬蚌相争课文内容
★ 广玉兰课文内容
★ 郑和远航课文内容
★ 燕子的课文内容
★ 谈礼貌课文内容
★ 日月水火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