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若字原文注释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麓谷

下面给大家分享文言虚词若字原文注释(共含9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麓谷”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文言虚词若字原文注释

篇1:文言虚词若字原文注释

文言虚词若字原文注释

若(1)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2)人之思,若(3)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5)龙之一爪也。若夫(6)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若(7)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解析:

(1)连词,表假设,如果。(2)指示代词,此,这个。(3)副词,表推测,好像。(4)第二人称代词,你。(5)连词,相当于或。(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至于。

译文:

如果能够化身为千亿个自我,那就散到那无数的.山峰上眺望故乡。(真是)奇妙啊!这个人的想象,(就)像石破天惊,铁树开花一样,并不是你们这些平常的人能够赶得上的。我也是这样。恐怕我们这些人只能够作鱼的一片鳞龙的一只爪了。至于一般人思念家乡,常常是眺望明月怀念远方,(或者)登上高处吟诗作赋,至于柳子厚就不这样,(他)凭借超过一般人的思路,抒发难以抑制的感情,绝了。

篇2:文言虚词之字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之字用法总结归纳

归纳总结“之”字在中学学习文言文的各种用法及句子例子等。

主要解决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问题,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文言文“之”字用法

学习对象:对文言实词虚词缺乏知识归纳总结的初高中衔接学生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字“之”在古代及现代日常生活的运用;

2、 掌握“之”字在初高中文言文的用法;

3、 学会通过归纳总结文言文一词多义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汉字的演变引出对“之”字有古至今意义及用法的变化。

二、“之”字意义的演变

《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草过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段《注》:“引申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训为‘此’者。”

三、文言文 之的用法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所以在学习中要学会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那么我们来学习一下高中知识: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高中知识:

行不知所之。--《庄子》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高中: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高中: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高中:1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高中: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江上行

篇3:文言虚词之字用法 教学总结

文言虚词之字用法大全 教学总结

学习对象:对文言实词虚词缺乏知识归纳总结的初高中衔接学生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字“之”在古代及现代日常生活的运用;

2、 掌握“之”字在初高中文言文的用法;

3、 学会通过归纳总结文言文一词多义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汉字的演变引出对“之”字有古至今意义及用法的变化。

二、“之”字意义的演变

《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草过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段《注》:“引申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训为‘此’者。”

三、文言文 之的用法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所以在学习中要学会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那么我们来学习一下高中知识: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高中知识:

行不知所之。--《庄子》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高中: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高中: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高中:1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高中: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江上行

篇4:《秋字》原文注释及作者介绍

《秋字》作品介绍

《秋字》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44卷。

《秋字》原文

秋字

作者:唐·韩愈

淮南悲木落,而我亦伤秋。

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

荣华今异路,风雨昔同忧。

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秋字》注释

①淮南:指淮南王刘安,汉高帝刘邦之孙,好文学,与门客撰《淮南子》。《淮南子·说山训》中有“桑叶落而长年悲”句,庚信《枯树赋》引作“《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

②宜春:袁州本隋宜春郡,唐武德四年改为袁州,天宝元年复改为宜春郡,乾元元年再改为袁州。今属江西省。

篇5:《秋字》原文注释及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秋字》繁体对照

卷344_33秋字韓愈

淮南悲木落,而我亦傷秋。

況與故人別,那堪羈宦愁。

榮華今異路,風雨昔同憂。

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遊。

篇6:《雌黄改字》原文注释及翻译

《雌黄改字》原文注释及翻译

雌黄改字

【原文】

馆阁新书净本①有误书处,以雌黄②涂之。尝校③改字之法,刮洗则伤纸,纸贴之又易脱;粉④涂则字不没,涂数遍方能漫灭。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古人谓之铅黄⑤,盖用之有素矣。

【注释】

①新书净本:指馆阁书籍经过精心校勘定本后,又重新缮写、校对、誊清及装订的新本。

②雌黄:矿物名。为晶体鸡冠石的'一种,可作颜料。旧称鸡冠石为石黄或黄金石,又分为雄黄和雌黄二种,然载籍亦每相混。古人用黄纸写字抄书,有误则以雌黄涂抹,取其易于漫灭而不留痕迹。

③校(jiào):考察比较。

④粉:指铅粉。古人用铅粉作化妆品涂面,也用以涂改书写误字。特制的铅粉亦呈黄色,故道家铅丹又称黄丹。

⑤铅黄:即铅粉和雌黄。

【译文】

馆阁校书重新缮写誊清的定本,遇有书写错误的地方,即以雌黄涂抹误字。我曾考察比较改字的方法,用刀刮削擦拭则容易伤纸破损,用纸贴住误字则又容易脱落;用铅粉涂抹则不容易盖住误字,要涂好几遍才能使误字漫灭。只有用雌黄涂抹,则一涂即能漫灭误字,且所涂久不脱落。古人以其与铅粉并称铅黄,可见雌黄的使用是久有来历的。

篇7:高中读本第四册文言登楼赋原文注释译文解说(网友来稿)

高中读本第四册文言登楼赋原文注释译文解说(网友来稿)

河南内乡职业中专普高语文 庞运鹏

登楼赋①

王粲

登兹②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③.揽斯宇之所处④兮,实显敞而寡仇⑤.挟清漳之通浦⑥兮,倚曲沮之长洲⑦.背坟衍之广陆⑧兮,临皋隰之沃流⑨.北弥陶牧⑩,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以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雷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注释:

①选自《文选》卷十一,作者在荆州依刘表时登麦城(在现在湖北当阳东南)城楼而作。②兹:此。③销忧:解除忧虑。④斯宇之所处:指这座楼所处的环境。⑤实显敞而寡仇:此楼的宽阔敞亮很少能有与它相比的。寡,少。仇,匹敌。⑥挟清漳之通浦:漳水和沮水灾这里会合。挟,带。清障,指漳水,发源于湖北南漳,流经当阳,与沮水会合,经江陵注入长江。通浦,两条河流相通之处。⑦倚曲沮之长洲:弯曲的沮水中间是一块长形陆地。倚,靠。曲沮,弯曲的沮水。沮水发源于湖北保康,流经南漳。当阳,与漳水会合。长洲,水中长形陆地。⑧背坟衍之广陆:楼北是地势较高的广袤原野.背,背靠,指北面.坟,高.衍,平.广陆,广袤的原野.⑨临皋(gǎo)隰(xī)之沃流:楼南市地势低洼的低湿之地.临,面临,指南面.皋隰,水边低洼之地.沃流,可以灌溉的水流.⑩北弥陶牧:北楼陶朱公所在的江陵.弥,接.陶牧,春秋时越国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来到陶,自称陶朱公.牧,郊外.湖北江陵西有他陶朱公墓,故称陶牧.昭丘:楚昭王德坟墓,在当阳郊外.华实蔽野:(放眼望去,)花和果实覆盖着原野.华,同”花”.黍(shu)稷(ji)盈畴:农作物遍布田野.黍稷,泛指农作物.信美:确实美.吾土:这里指作者的故乡,曾何足以少留:曾不能暂居一段.曾,竟.遭纷浊而迁逝:生逢乱世到处迁徙流亡.纷浊.纷乱混浊,比喻乱世. 漫逾纪以迄今:这种流亡生活已超过了十二年.逾,超过.纪,十二年.迄今,至今.眷眷(juan):形容念念不忘. 孰忧思之可任:这种忧思谁能经受的住呢?任,承受。凭,倚,靠。开襟:敞开胸襟。蔽荆山之高岑(cen):高耸的荆山挡住了视线。荆山,在湖北南漳。高岑:小而高的山。路逶迤(weiyi)而修迥:道路曲折漫长。修,长。迥,远。川既漾而济深:河水荡漾而深,很难渡过。这两句是说路远水长归路艰难。悲旧乡之壅(yong)隔兮:想到与故乡阻塞隔绝就悲伤不已。壅,阻塞。涕横坠而弗禁:禁不住泪流满面。涕,眼泪。弗禁,止不住。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据《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在陈、蔡绝粮时感叹:“归欤,归欤!”尼父,指孔子。钟仪幽而楚奏兮:指钟仪被囚,仍不忘弹奏家乡的乐曲。《左传成公九年》载,楚人钟仪被郑国作为俘虏献给晋国,晋侯让他弹琴,晋侯称赞说:“乐操土风,不忘旧也。” 庄舄(x)显而越吟:指庄舄身居要职,仍说家乡方言。《史记张仪列传》载,庄舄在楚国作官时病了,楚王说,他原来是越国的穷人,现在楚国作了大官,还能思念越国吗?便派人去看,原来他正在用家乡话自言自语。人情同于怀土兮:人都有怀念故乡的心情。岂穷达而异心:哪能因为穷困和腾达就不同了呢?惟日月之逾迈兮:日月如梭,时光飞逝。惟,发语词,无实义。俟(s)河清其未极:黄河水还没有到澄清的.那一天。俟,等待。河,黄河。未极,未至。冀王道之一平:希望国家统一安定。冀,希望。假高衢(q)而骋力:自己可以施展才能和抱负。假,凭借。高衢:大道。 惧匏(po)瓜之徒悬:担心自己像匏瓜那样被白白地挂在那里。《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畏井渫(xi)之莫食:害怕井淘好了,却没有人来打水吃。渫,淘井。《周易井卦》:“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步栖(qī)迟以徙倚:在楼上漫步徘徊。栖迟,徙倚都有徘徊、漫步义。 白日忽其将匿(ni):太阳将要沉没。匿,隐藏。 风萧瑟而并兴:林涛阵阵,八面来风。萧瑟,树木被风吹拂的声音。并兴,指风从不同的地方同时吹起。 天惨惨而无色:天空暗淡无光。 兽狂顾以求群:野兽惊恐地张望寻找伙伴。 狂顾:惊恐地回头望。 鸟相鸣而举翼:鸟张开翅膀互相地鸣叫。 原野阒(q)其无人:原野静寂无人。阒 ,静寂。 征夫行而未息:离家远行的人还在匆匆赶路。 心凄怆以感发:指自己为周围景物所感触,不禁觉得凄凉悲怆。 意忉怛(dāod)而(cǎn)恻:指心情悲痛,无限伤感。这两句为互文。,同惨。 循阶除而下降:沿着阶梯下楼。循,沿着。除,台阶。 气交愤于胸臆:胸中闷气郁结,愤懑难平。 夜参半而不寐:即直到半夜还难以入睡。 怅盘桓以反侧:惆怅难耐,辗转反侧。盘桓,这里指内心的不平静。

《登楼赋》文章解说

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全篇抒情意味很浓,“ 忧”字贯穿全篇,风格沉郁悲凉,语言流畅自然,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

读后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寓情于景的。

《登楼赋》译文

登上这座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方,实在是明亮宽敞少有匹敌。携带着清澈的漳水的浦口,倚临着弯曲的沮水的长长的水中陆地。背靠着高而平的广大的陆地,俯临水边高高低低的地面上可以灌溉的河流,北边的重点是陶朱公放牧的原野,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花果遮蔽原野,谷物布满田地。但即使(这里)的确很美却不是我的乡土,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此逗留。

(我因为)逢上纷乱混浊的乱世而迁移流亡(到这里),到现在已经超过漫长的十二年。心中思念故乡希望归去,谁能忍受这种(思乡的)忧思啊!凭靠着楼上的栏杆来(向远方)遥望,面对着北风(我)敞开衣襟。(北方的)平原(是那么)遥远,(我)纵目远望,(视线)被荆山的高峰所遮蔽。道路弯弯曲曲又长又远,河水浩大无边深不可测。悲叹故乡被阻隔,眼泪横流情不能禁。昔日孔子在陈国的时候,发出过“归欤”的叹息。钟仪被囚禁(在晋国)而演奏楚国的地方乐曲,庄舄(仕楚)做了大官虽在并呻吟却还发出越地的声音。人思念故乡的感情是相同的,岂会因为穷困还是显达而表现不同?念及时光的流逝,等待天下太平要到什么时候啊!(我)期望王道平易,在太平盛世施展自己的才能。担心像葫芦瓢一样徒然挂在那里(不被任用),害怕清澈的井水无人饮用。漫步游息徘徊,太阳很快就下山了。(接着)刮起了萧瑟的寒风,天色也阴沉沉地暗了下来。野兽慌忙地左顾右盼寻找兽群,鸟雀也纷纷鸣叫着展翅高飞。原野一片寂静没有游人,(只有)征夫在行走不停。(我的)心情凄凉悲怆而且感伤,心中也充满了忧伤和悲痛。(于是)沿着台阶走下楼来,心中却气愤难平。(一直)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惆怅徘徊翻来覆去睡不着。

作者邮箱: pypxy@tom.com

篇8:湛若水字元明增城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湛若水字元明增城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湛若水,字元明,增城人。弘治五年举于乡,从陈献章游,不乐仕进,母命□出,乃入南京国子监。十八年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为考官,抚其卷曰:“非白沙之徒不能为此”。置第二。赐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时王守仁在吏部讲学,若水与相应和。寻丁母忧,庐墓三年。筑西樵讲舍,士子来学者,先令习礼,然后听讲。

嘉靖初,入朝,上经筵讲学疏,谓圣学以求仁为要。已,复上疏言:“陛下初政,渐不克终。左右近侍争以声色异教蛊惑上心。大臣林俊、孙交等不得守法,多自引去,可为寒心。亟请亲贤远奸,穷理讲学,以隆太平之业。”又疏言日讲不宜停止,报闻。明年进侍读,复疏言:“一二年间,天变地震,山崩川涌,人饥相食,殆无虚月,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亲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已,迁南京国子监祭酒,作《心性图说》□教士。拜礼部侍郎。仿《大学衍义补》,作《格物通》,上□朝,历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南京俗尚侈靡,为定丧葬之制颁行之。老,请致仕,年九十五卒。

若水生平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献章。年九十,犹为南京之游。过江西,安福邹守益,守仁弟子也,戒其同志曰:“甘泉先生来,吾辈当宪老而不乞言,慎毋轻有所论辩。”若水初与守仁同讲学,后各立宗旨。守仁以致良知为宗,若水以随处体验天理为宗。守仁言若水之学为求之于外,若水亦谓守仁格物之说不可信者四。又曰:“阳明与吾言心不同。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一时学者遂分王、湛之学。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有删节》)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庐墓三年 庐:建造房屋 B.以隆太平之业 隆:使兴盛

C.明年进侍读 进:进献 D.殆无虚月殆:几乎

6.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母命□出,乃入南京国子监

②已,迁南京国子监祭酒,作《心性图说》□教士

③仿《大学衍义补》,作《格物通》,上□朝

A.则 以 于B.之 以 于C.则 而 且 D.之 而 且

7.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亲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

B. 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亲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

C. 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亲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

D. 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亲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湛若水跟从陈献章学习,不乐于追求功名,后来依从母亲的命令出仕做官,就到了南京国子监学习。

B. 嘉靖初年,湛若水进入朝中做官,第一次上书就告诫皇帝要亲贤臣、远小人,致力于太平大业。

C. 湛若水一生担任过很多官职,历任当时南京的国子监祭酒,吏部、礼部、兵部尚书等。

D. 在湛若水经过当时的江西的时候,安福人邹守益告诫同仁不要轻易和湛若水进行辩论。

9.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大臣林俊、孙交等不得守法,多自引去,可为寒心。(3分)

②南京俗尚侈靡,为定丧葬之制颁行之。老,请致仕。(4分)

(2)湛若水如何评价王守仁的学说?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5. C ( C项“进”应翻译为“做官”。)

6. B (句①由“命”的意思“命令”可推“□”内应填代词,作“命”的宾语,所以应填“之”,意思是“他”;句②“作《心性图说》”与“教士”之间应为目的关系,所以应填表目的关系的连词“以”,可译为“来”;句③“上”这一动词后应为引出动作对象的介词,而“于”就有此用法,所以填“于”,可译为“给”“向”。)

7. A (文言断句应在理解文段大意的前提下,借助助词、代词和连词等标志词的帮助,准确断句。本句是湛若水对皇帝的劝谏。其中,“而”字前的内容表示一种情况,“而”字后的内容是在这种情况下的做法,二者关系密切,不宜断开,故排除B、D两项。而“修明”是“先王之道”的谓语、不应断开,故排除C项,答案为A项。)

8. B ( “告诫皇帝要亲贤臣、远小人”是第二次上书的内容。由“已,复上疏言”即可得出。)

9.(1)①大臣林俊、孙交等人因不能守护治国安邦之法,而言多辞官离开,实在令人寒心。

(答对“守法”给1分,答对大意给2分,共3分。)

②南京民俗崇尚奢靡,(湛若水)制定丧葬制度并颁布施行。因年老请求辞官。

(答出省略成分“湛若水”给1分,答对“致仕”给1分,答对大意给2分,共4分。)

(2)①认为王守仁有关格物之说的部分内容不可信。

②认为双方对“心”的理解存在分歧。湛若水认为王守仁所说的“心”仅指人的方寸本心。

(作答本题重在研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摘抄原文要点齐全,可得1分,要点不齐全判零分。)

[参考译文]

湛若水,字元明,广东增城人。弘治五年(1492),科考乡试中举,跟从陈献章学习,不乐于追求功名。后来母亲命令他出仕做官,他才到南京国子监学习。弘治十八年参加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做考官,抚摸着他的考卷赞叹道:“不是白沙陈献章的学生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列为第二名。朝廷赐他做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一职。这时王守仁正在吏部讲学,若水和他互相应答唱和。不久母亲去世,他在墓旁建造房屋守孝三年。建造“西樵讲舍”。各地士子来求学的,(湛若水)先教他们学习礼,然后让士子听他讲课。

嘉靖初年,进入朝廷做官,陈奏经筵讲学疏,认为圣学要把求仁作为根本。不久,又上书道:“陛下刚刚临朝处理政事,渐渐不能克服自己到最后。身边亲近的侍从争相用声色邪教来迷惑陛下的心志。大臣林俊、孙交等人因不能守护治国安邦之法,而言多辞官而去,实在令人寒心。切望陛下亲贤人,远奸佞,穷究事物之理,讲求学问,来兴盛太平的大业。”又上疏说不应停止每日的经筵讲学,上级回复表示皇帝知道了这件事情。第二年,出仕侍读一职。又上书说:“近一二年间,天象巨变、大地震动,山石崩塌、河川汹涌,饥荒不断,人自相食,几乎没有哪个月不是这样的。圣人不会等到艰难困苦之时才去听取贤者的'意见,明医不会因病人病情严重而停用恢复元气的药。陛下应广求能阐明先王之道的人,(让其)每日服侍在文华殿(为陛下讲学),以益于圣人学说的发扬光大。”不久,升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作《心性图说》来教导士子。任礼部侍郎。仿效《大学衍义补》而作《格物通》,进呈朝廷。后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南京民俗崇尚奢靡,(湛若水)制定丧葬制度并颁布施行。因年老请求辞官。九十五岁时去世。

若水在他一生所到之处,一定修建书院来纪念陈献章。九十岁时还漫游南京。途经当时的江西时,王守仁的弟子安福人邹受益告诫他的同仁说:“甘泉先生来,我们应当尊敬这位老人而不要妄自讨教,千万不要轻易与他论辩。”若水最初和守仁一同讲学,后各自设立宗旨,守仁以“致良知”为宗旨,若水则以“随处体验天理”为宗旨。守仁说若水的学问是从外部来的,若水也认为守仁的“格物”之说有四点不可信,还说:“阳明所说的‘心’与我所说的‘心’不同。阳明所说的‘心’仅指人的方寸本心。而我所说的‘心’存在于万物之中,无处不在,所以他认为我的学说是从外部得来的。”当时的学者就把他们的思想分为王、湛两派。

篇9:郑岳字汝华莆田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郑岳字汝华莆田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郑岳,字汝华,莆田人。弘治六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改刑部主事。董天锡偕锦衣千户张福决囚,福坐天锡上,岳言其非体。且言:“纠劾非镇监职,而董让行之。太常本礼部属,而崔志端专之。内外效尤,益无忌惮”。忤旨,系狱。尚书周经、侍郎许进等救,不听。赎杖还职。寻进员外郎。许进督师大同,贵近恶其刚方,议代之。罢职总兵官赵袴谋起用,京军屡出无功。岳言进不可代,袴不可用,京军不可出。朝论韪之。

迁湖广佥事,归宗籓侵地于民。施州夷民相仇杀者,有司以叛告。岳擒治其魁,余悉纵遣。荆、岳饥,劝富民出粟,驰河泊禁。属县输粮远卫,率二石致一石。岳以其直给卫,而留粟备振,民乃获济。

正德初,擢广西副使。土官岑猛当徙福建,据田州不肯徙。岳许为奏改近地,猛乃请自效。寻改广东。迁江西按察使,就迁左布政使。宸濠夺民田亿万计,民立砦自保。宸濠欲兵之,岳持不可。会提学副使李梦阳与巡按御史江万实相讦,岳承檄按之。梦阳执岳亲信吏言岳子澐受赇欲因以胁岳宸濠因助梦阳奏其事囚掠澐巡抚任汉顾虑不能决帝遣大理卿燕忠会给事中黎奭按问。忠等奏勘岳子私有迹,而梦阳挟制抚、按,俱宜斥。岳遂夺官为民。宸濠败,中外交荐,起四川布政使。以忧不赴。

世宗初,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甫两月,召为大理卿。嘉靖元年冬,上言内臣有犯,宜听部院问理,毋从中决,不能从。出按甘肃乱卒事,总兵官李隆等皆伏罪。还朝,以灾异陈刑狱失平八事。寻迁兵部右侍郎。时“大礼”未定。岳言若以两考为嫌,第称孝宗庙号,毋称伯考,以稍存正统。大学士石珤请从之。帝切责珤,夺岳俸两月。转左侍郎。请罢山海关税,弗许。中官崔文欲用其兄子为副将,岳持不可。宁夏总兵官仲勋行京师,御史聂豹以风闻论岳。岳自白,因乞休。归十五年而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一》)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朝论韪之 韪:认为……正确

B. 岳许为奏改近地 许:答应

C.岳承檄按之按:调查、追查

D. 岳遂夺官为民 夺:剥夺

5.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梦阳执岳亲信/吏言岳子澐受赇/欲因以胁岳/宸濠因助梦阳奏其事/囚掠澐/巡抚任汉顾虑不能决帝遣大理卿/燕忠会给事中黎奭按问

B.梦阳执岳亲信吏/言岳子澐受赇/欲因以胁岳/宸濠因助梦阳奏其事/囚掠澐/巡抚任汉顾虑不能决/帝遣大理卿燕忠会给事中黎奭按问

C. 梦阳执岳亲信/吏言岳子澐受赇/欲因以胁岳宸濠/因助梦阳奏其事/囚掠澐/巡抚任汉顾虑不能决/帝遣大理卿燕忠会给事中黎奭按问

D. 梦阳执岳亲信吏/言岳子澐受赇/欲因以胁岳宸濠/因助梦阳奏其事/囚掠澐/巡抚任汉顾虑不能决帝/遣大理卿燕忠会给事中黎奭按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董天锡和锦衣千户张福一同判决囚犯,张福坐董天锡上方,郑岳说这样不合体统。并指出张福这样做所带来的后果,但因忤逆圣旨,而被拘囚入狱。

B. 荆、岳两地发生饥荒,郑岳劝富民捐出粮食,放松河泊禁令。属县有运粮远方卫所,一般都是花两石才能运到一石。郑岳用一石的钱给卫所,而留粮以备救济,百姓于是获得救护。

C.当时“大礼”未定,郑岳认为尊崇两位先考不太合适,要稍稍保留些正统,称考宗庙号就可。大学士石珤请求皇帝听从郑岳的建议。但皇帝没有答应,不仅责罚了石珤,还夺去郑岳两个月的.官俸。

D.宁夏总兵官仲勋到京师行郑岳,御史聂豹于是揭发郑岳。郑岳只好自我坦白,于是请求退休。回到家乡十五年后死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许进督师大同,贵近恶其刚方,议代之。(5分)

(2)宸濠败,中外交荐,起四川布政使。以忧不赴。(5分)

参考答案

4 D(被剥夺)

5 B

6D(宁夏总兵官仲勋到京师行官员。郑岳上奏为自己辩白)

7(1)许进在大同督师,皇亲国戚讨厌他的刚正方直,谋议找人代替(“督师〈于〉大同”介宾后置句1分,“贵近”“恶”“刚方”各1分,句意1分)

(2)宸濠衰落后,朝廷内外都推荐郑岳,任郑岳为四川布政使。郑岳因孝事在身而未赴任。(“中外”“交”“以”“忧”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郑岳,字汝华,莆田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官为户部主事,改任刑部主事。董天锡和锦衣千户张福一同判决囚犯,张福坐董天锡上方,郑岳说这样不合体统。并说“:纠察弹劾并不是镇守太监的职责,但董天锡让他这样做了。太常寺本属礼部管辖,而崔志端专权独断了。朝廷内外效尤,将更加肆无忌惮。”因而忤逆圣旨,而被拘囚入狱。尚书周经、侍郎许进等为他求救,皇上不听。杖打赎罪后才复职。不久进为员外郎。许进在大同督师,皇亲国戚讨厌他的刚正方直,谋议找人代替。被罢职的总兵官赵日永谋求起用,而京军屡次出击但无建树。郑岳说许进不可代,赵日永不可用,京军不可出。朝论认为郑岳是对的。

升为湖广佥事,归还严宗藩侵占的民地。施州夷民相互仇杀,有司告他们反叛。郑岳整治其头目,其余的人都被释放遣走。荆、岳两地发生饥荒,郑岳劝富民捐出粮食,放松河泊禁令。属县有运粮远方卫所,一般花两石才能运到一石。郑岳用一石的钱给卫所,而留粮以备救济,百姓于是获得救护。

正德年初期,升为广西副使。土官岑猛应当调往福建,但他据守在田州不肯前往。郑岳答应为他上奏改在近地为官,岑猛于是请求自己效力。不久郑岳改派广东。迁江西按察使,就地调任为左布政使,宁王宸濠强取民田计有亿万,人民建立寨子以求自保。宸濠想出兵攻击,郑岳坚决认为不可。正巧提学副使李梦阳与巡按御史江万实相互攻击,郑岳奉命去调查处理这件事。李梦阳捉拿郑岳的亲信官吏,说郑岳的儿子郑氵云接受赂,想以此来要挟郑岳。宸濠因助李梦阳上奏这件事,将郑澐拷打囚禁。巡抚任汉有顾虑不能做出决断,皇帝派遣大理卿燕忠会同给事中黎..察问。燕忠等上奏郑岳之子的偏私有迹可查,而李梦阳挟制抚、按,都应当受到贬斥。于是郑岳被罢官为民。宸濠衰落后,朝廷内外都推荐郑岳,任郑岳为四川布政使。郑岳因孝事在身而未赴任。

世宗初年,郑岳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刚刚二个月,诏封为大理卿。嘉靖元年(1522)冬天,郑岳向皇上献言说宦官犯法者,应当任凭部院审理,不要由宫中判决,皇帝不能听从他的话。皇帝多次生病,郑岳请求皇帝遵循圣祖寡欲勤治的古训,后宫有一定的规制,房事有一定的时间安排,而退朝却去文华殿,裁决章奏,日暮还宫,以养寿命之源。皇帝说知道了。不久到甘肃处理士兵叛乱之事,总兵官李隆等人都伏罪。回到朝廷以后,因灾异发生陈述刑狱失平八事。不久迁为兵部右侍郎。当时“大礼”未定。郑岳说如果尊崇两位先考不太合适,就称考宗庙号,不要称伯考,以便稍稍保留些正统之意。大学士石王缶请求皇帝听从郑岳的建议。皇帝深切地责罚了石珤,夺去郑岳两个月的官俸。后转为兵部左侍郎。郑岳请求罢免山海关税,皇帝不准许。中官崔文想用他哥哥的儿子当副将,郑岳认为不可以。宁夏总兵官仲勋到京师行,御史聂豹根据风闻揭发郑岳。郑岳自己表白无辜,于是请求退休。回到家乡十五年后死去。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强化训练题

会考复习―文言虚词.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文言虚词教案

新课程初中文言虚词用法与例举

文言文中”盖“字用法

高考文言虚词考查方向及复习指要

牧童原文注释鉴赏

醉翁亭记 原文及注释

蜀道难原文及注释

文言虚词若字原文注释(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文言虚词若字原文注释,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