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让数学与生活接轨(共含6篇),希望您能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itmone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事件
数学首先是一种语言,它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由于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人们可以用所学的数、符号或图象这些语言去描述世界,可以用严谨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让学生动手把12个圆片平均分,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是怎样分的,再用算式表示自己的分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摆法和想法列出了以下算式:
①12/3=4 ②12/4=3 ③12/6=2 ④12/2=6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体会到数学语言的功能,而且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2.用数学规律表示生活现象
如学习了研究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后,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哪些数量在怎样的条件下成正比例。学生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地说:“每本《数学活动》的价钱一定,订阅的本数和总钱数成正比例”、“《小学生数学报》的单价一定,订阅的份数和总价成正比例”、“每平方米的房价一定,订购套房的面积和购房的总价成正比例”、“每千克盐的价钱一定,买的千克数与所需的钱数成正比例”……
3.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环境
如一年级学习认数时,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有几张桌子,每张桌子上有几本书;数一数自己学具的件数;学习分数应用题时,引导学生根据周围的事物编题,如“根据教室里的人数编一道分数除法应用题”;“高年级学生学习了小数后,让学生把周围的事物用小数表示出来”;学习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说说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经常这样做,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化思想,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4.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先通过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后,把学生带到一个圆锥形的沙堆边,让学生计算出沙堆的体积。学生就必须解决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沙堆的有关数据,还必须用垂线、平行线的知识测量出沙堆的高,测量出沙堆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最后求出沙堆的体积。在此基础上再告诉每立方米沙的重量,让学生求出这堆沙的重量。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教学心得
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与生活的有效接轨
许相栖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永和镇观头小学)
摘 要: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新时期,人们提出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也要真正意义上做到不断用生活去点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与生活的有效接轨展开论述,旨在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并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
21世纪的今天,我国教育体制得到了不断的改革和深化,这使得新课程改革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现下,小学数学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走出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依然成为学校以及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不断促进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要不断实现教育意识的生活化
众所周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选择不同的教学行为,而这是由教师的教学思想所决定的,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要如何保障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接轨呢?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措施:首先,教师必须树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或者教育意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为有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必须明确一点: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高于生活,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其次,教师要不断适应自身角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变化。新时期,教师不仅是学生科学知识的解释者,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以及数学基础知识等找到行之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应积极地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新知识经济下,要想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就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联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此外,还要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的图景,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
新形势下,人们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有利于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1)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地导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它能够让学生明白数学无处不在,最终全身心地投入数学的学习中去,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从和学生紧密联系的话题着手,这既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数学、认识数学;(2)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生活化的程度,这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认为越是新颖的东西教学效果就越好,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实践证明,越是新颖的例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越少,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相反的,教师可以引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学会把数学知识应用到数学中去。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授“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这一节时,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小丽有150元钱,想买一部分学习用品,需要支付给商场95元,那么买完学习用品后小丽还剩多少钱?”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融入学习中来,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数学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本文提出,教师要想真正意义上的实施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就必须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只做到不断实现教育意识的生活化、创造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是不够的,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本文指出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众所周知,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就必须有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着手,首先,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空谈、漫无边际的乱谈,相反的,教师必须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或者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量,也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有效地解决数学中遇到的问题;其次,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师在讲授“分类”时候,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们注意到妈妈是怎样对家里面的东西进行分类的吗?”这时候学生就会纷纷发言,这既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强、教学难度大的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变成不可协调的矛盾,降低教师的教学效率,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必须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有效接轨,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彼此间联系的措施,首先,教师要不断实现教育意识的生活化;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最后,教师应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刘雪华。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30)。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接轨论文
21世纪的今天,我国教育体制得到了不断的改革和深化,这使得新课程改革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现下,小学数学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走出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依然成为学校以及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不断促进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要不断实现教育意识的生活化
众所周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选择不同的教学行为,而这是由教师的教学思想所决定的,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要如何保障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接轨呢?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措施:首先,教师必须树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或者教育意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为有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必须明确一点: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高于生活,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其次,教师要不断适应自身角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变化。新时期,教师不仅是学生科学知识的解释者,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以及数学基础知识等找到行之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应积极地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新知识经济下,要想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就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联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此外,还要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的图景,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
新形势下,人们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有利于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1)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地导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它能够让学生明白数学无处不在,最终全身心地投入数学的学习中去,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从和学生紧密联系的话题着手,这既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数学、认识数学;(2)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生活化的程度,这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认为越是新颖的东西教学效果就越好,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实践证明,越是新颖的例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越少,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相反的,教师可以引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学会把数学知识应用到数学中去。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授“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这一节时,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小丽有150元钱,想买一部分学习用品,需要支付给商场95元,那么买完学习用品后小丽还剩多少钱?”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融入学习中来,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数学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本文提出,教师要想真正意义上的实施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就必须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只做到不断实现教育意识的生活化、创造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是不够的,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本文指出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众所周知,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就必须有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着手,首先,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空谈、漫无边际的乱谈,相反的,教师必须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或者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量,也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有效地解决数学中遇到的问题;其次,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师在讲授“分类”时候,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们注意到妈妈是怎样对家里面的东西进行分类的吗?”这时候学生就会纷纷发言,这既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强、教学难度大的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变成不可协调的矛盾,降低教师的教学效率,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必须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有效接轨,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彼此间联系的措施,首先,教师要不断实现教育意识的生活化;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最后,教师应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 数学与生活
★ 接轨?过渡?到位
★ 地铁接轨梦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