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精英对话杂文随笔(共含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ebbie___”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精英对话杂文随笔
在幼儿园干的时间足够长,认识的家长也足够多,虽然不知道他们都叫什么名字,但却百分之九十脸熟。剩下百分之十不脸熟的,定是“换班”接送孩子的。何所谓“换班”?指的是那些平日里接送孩子的家长因为突然间有了急事,赶不过来,便派家中其他家长拿着学生卡来园接送孩子,此意为“换班”。
其中有一位老哥挺有意思的,他是孩子的父亲,每天都会来接送孩子,几乎不曾间断。我说他特别有意思,是因为他特别健谈,能聊且会聊,才是话痨界的精英,不然我也不会格外关注他,因为我就是话痨界的精英。
下午四点五十左右,这老哥见我在这样的天气下,顶着炎炎烈日站岗,便凑到我身边,笑呵呵地跟我打招呼,“好啊,这天儿,你们也站岗啊?”
“工作需要,没办法,得干活儿啊。”我苦笑说。
“你这不是有伞吗?干嘛不打开呀?”他见我身后有一把合上的鲜红色的大伞,问。
“不爱用。”
“怎么地呢?”
“挡风呗,虽然打开伞,遮光了,可风也给挡住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哈哈,也是。”他一边说着,一边掏出香烟,示意我,“来,弄一根。”
“可拉倒吧,我的哥,站岗期间你让我抽烟,你说,你是不是害我呀。”
“怕啥呀,这又没有领导。”
“现在是没有领导,我就怕刚抽没两口,领导一出来,正好把我逮个正着,可不冒那个险,太贵。”
“这么说,你挺怕你们领导啊。”
“我从来不怕领导,在我眼里也没什么领导,钱就是我的领导,咱不都看在钱的面子上嘛。没钱,哪儿那么多领导。”
“嗯,这话不错。”他见我执意不抽,也只好自己抽了。
这时,已经有不少家长刷卡入园,等待接孩子的时间到来。其中有一两个可能第一次来接孩子的家长,还特意来到我面前询问,能否提前接孩子。
我笑了笑,说:“四点半之前可以,现在不行了,幼儿园有规定。”
那位家长脸上露出的焦急神态,令我有些难受,但我却不能因为他违反幼儿园的规定。那位家长则自言自语,反复嘟囔,气急败坏,说什么“哎哟,这下可坏啦,上补习班的时间晚了呀”,指的定是给孩子报的补习班。
闻听此言,我的心已不再难受,反而回归了平静。心下对那位家长好不讥诮,“既然知道孩子什么时候上补习班,为什么不早点儿来接孩子呢,非等到可丁可卯了才来,活该!”
“我说老哥,你们当家长的都喜欢给孩子报补习班吗?我见每个星期一,你也会提前接孩子上补习班。”我问正在吸烟的健谈的老哥。
“有不少家长是这么想的,说什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觉得那是他们的脑子有问题,他们根本就没弄清楚,孩子的起跑线可不是在他多么小的时候去学习什么样的专业知识,而是孩子的父母。爹妈没权、没势、没钱,没能耐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一大块了,对吧。我可不喜欢给我家孩子太大的学习压力,我和他妈就这么大点儿能耐,也不可能为他后半辈子铺设多么富丽堂皇的阳光大道,他日后有什么样的出息,全靠他自己了。”伴着被风吹乱的烟气,老哥侃侃而谈。
“你这种想法真的很好,我也挺欣赏你这种想法的。”
“你都不知道,就我们小区,我认识的多少个孩子,放学之后补习,节假日也补习,一天天的连溜达玩儿的时间都没有,最多睡五六个小时觉,弄的早上起来上学都精神萎靡不振的。我可干不出来这种事,小孩子嘛,该玩就得让他玩,越疯越好,越爽越好,我对我家孩子就这样,要不他怎么跟我亲呢,每天让我来接送他呢。”
“合着,他不喜欢他妈?”我笑问。
“可不嘛,每到周末,他妈就张罗给他报学习班,给他气坏了,哭哭啼啼的,直发脾气。我一看,也不高兴了,就跟媳妇吵吵,最后就留了一个,钢琴班。不瞒你说,要不是我家孩子特别喜欢弹钢琴,我连这个班都不给他报。其实要我说呀,这么大点儿的孩子,你再怎么补习,他也未必能记住,除非他有这方面的爱好,否则白搭。什么是学习?要有好的环境才行。你比方说英语,学了不少单词,结果回到家,一个也用不上,等到第二天再去补习班,老师一问,全都给忘了。”
“要是小孩子都摊上你这么个父亲,可真幸福啊。”
“嘿,你可真能扯。我呀,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怎么讲?”
“我以前就不是什么好学生,从小就是个捣蛋鬼,淘气包,不爱上学。”
“哈哈哈哈,明白了,明白了,因为你从小就没承受过大人般的刻苦与重压,所以你也不想让你儿子承受。”
“那对呗。我跟你说,但凡让孩子从小上各种各样补习班的家长,有一个算一个,要不他们就是这么熬过来的,所以他们才会报复,既然报复不了他们的父母,就只能拿他们的儿女开刀,也好让儿女好好体验体验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痛苦和绝望。要不就是家长毫无自信,毫无上进心,认为自己根本就没有能力改变现有的家庭状况,故而才会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给人感觉生下儿女不单单是为了传宗接代,不单单是为了付出,更像是把儿女当成潜力股,希望有朝一日儿女能把他们从现有的`生活窘态中解放出来。”
“……有这么夸张吗?”
“当然了,什么事是不可能的呢。”
“或许……你说的,并没有错。”
“本来就没有错,只是认同我这种观点的人很少。”
“没法不少,谁又能跟外人坦白自己的私心呢。”
“哈哈哈哈,对,对。时间差不多了,我得进去接孩子了。”
五点一刻,孩子们陆陆续续向外奔跑,我能看到,有的孩子满面喜悦,譬如那位老哥的孩子,迫切渴望回家跟父母共享天伦之乐。而有的孩子,则恋恋不舍,不舍幼儿园里的玩具,不舍幼儿园的游戏器械,不舍幼儿园里的朋友,一脸愁苦,害怕回家,因为幼小的他们深知自己接下来要面对的,是至少三到四个补习班。等到他们真正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深夜十一点了,还未等坐下,再被父母训个话,鼓励鼓励,精神精神,刺激刺激,不要白白浪费父母重金购买的提升奔跑速度的装备,要懂得珍惜,千万不能让父母失望,你,是全家的未来。一阵灌输,这才允许洗澡睡觉。
与自己的对话杂文随笔
和自己的对话,就从听一首《童话》开始。已经不记得多久没有好好照照镜子了,每天都是凑凑合合的过,年纪越大,越发活成了人们常说的“油腻中年人”。其实每天也没有什么繁重的劳作,虽然做不到所谓体面的生活,起码不能再多几分消沉了。
昨天看一篇季羡林老先生的文章:“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望九之年的老人,能发出这样的感慨,实在是发自肺腑。可笑的是,自己一直挣扎的`关于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问题,在老人眼里,只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渺小。
扪心自问,自己和大多数人有区别吗?终日忙忙碌碌,到头来操心的还是每日的那一餐饭菜,每天的一点闲暇。哲人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思考,是人的本能,勤于思考,自己的大脑才会灵活,不至于生锈。但是,要是一直纠缠于意义二字,就好比面对杂草丛生的田地,还在思索怎么去播种一样。道理真的很简单,事到临头,放手去做就是了。
忘记了多久,没有听到自己对自己说最爱的故事。尘世,迷迷茫茫,切勿让曾经清澈透明的心灵落满了尘土。再不济,时常打扫一下也是必要的。会伤心吗?也许吧,过去的都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来,过多的焦虑才真是累着这颗心啊!!!
与世界对话的可能性杂文随笔
一
对话是一个状态。我们每天都在和这个世界对话。从一出生,我们就跟世界上所有的物事开始了马拉松式的对话。你用一双明亮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你用只有自己知道的呢喃哭泣,表诉自己的所感;你把喜怒哀乐,鲜明地写在一张生气勃勃的脸上——这一切,都是对话的呈现。然后你慢慢长大,有了思想,有了态度,有了观点,有了属于自己的行为能力和说话能力,与世界的对话越来越成熟,稳健,多元,有内涵,有见地。
但是,所有的对话中,惟有通过文学艺术的方式来表达,最有意味,最值得人深思。它们一旦落笔,就成为你与这个世界最直接的联系。这个世界通过它们了解你;你通过它们对这个世界发表认识。你和这个世界之间的一点一滴关联,就拥有了令人深思的东西。是一种相对而言长远的有着启迪意义的东西。
我想说,从我进行文学创作开始,就是一贫如洗的底层人之一,中间历经种种生活的困顿不堪,至今难说条件多么好,甚至上网写作的基本条件都不能令人恭维,但是我从来不曾放弃,永远都在写下心里的点滴,不为其他,主要就是求得一种与世界与他人的对话,因为我们太需要与人对话了。
二
我二十多岁在工厂的时候,曾经伙同爱好文学的朋友们办过一份文学杂志。我们不仅自己动笔写,还积极采访,组稿,在每一期的'每个文字的照耀下,实现与世界的对话。三十年过去,与我一起组建文学社团办油印杂志的人,至今还在通过写作与世界对话的,只有我一个人了。但是我并没有感到孤单,因为这个世界上,类似的人太多了,足以抱团取暖,共同前进。正如一位朋友所说,人生确实不同,但是心里的希望大致相同。从二十多岁到五十多岁,三十多年,一直在坚持。心里有,就有,就能坚持。
这一份执着,自己想来,也是感慨不已。究竟凭了什么坚持下来了?就是潜隐于内心里的那份跟世界对话的强烈愿景使然。人活在这个世上,说起来非常短暂,能不能依靠自身的努力留下一星半点什么东西?是不是会虚掷时光?怎样证明你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起码是一个小有成绩的与众不同者?这一点支撑起了内心的那份执着,那份不言而喻的“傻劲儿”——不见黄河不掉泪,不撞南墙心不死,彻头彻尾地地道道的一个傻不愣登的家伙。是的,在某些人眼里,我傻透了,因为我是一边解决生活问题,一边做这个好像不值得做的事情。还百折不挠,没有回头收手的意思。简直是傻到家了。
有一次聚会,恰巧当年的几个文友坐在了一起。大家拉起旧话,突然就像是时光倒流,顿时感慨万端。那年轻时候的一幕幕,恍如昨日。虽然他们现在从事的工作各个不同,但是从每个人的言语中,还是能够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共同的共通的东西。
三
面对这个世界,我们不要轻易做判断,不要净听人说。尤其是那些给与我们的痛感和幸福感。任何东西都不是一概而论的,都有两面性甚至是多面性。一种判断肯定属于短视和片面。而且说老实话,生活照样给予了我们不可思议的收获。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网上搜读我相关文字,我每一个时期的生活,基本上都通过文字表现出来了。那是生活经历,是心灵历程,是世界投射在我心壁上的点点滴滴,是我和世界之间弥足珍贵的对话。
要把这种对话持续下去,磨练很关键。磨练认知能力,磨练笔头子。
这个认知能力,十分值得注意。具体到文学创作上,主要是写作者观念使然。比如某些作品,感觉有好人好事之嫌。这就说明需要把握什么是文学性,什么是非文学性。不要被非文学的东西束缚住。我一开始也不明所以,直到后来才逐步建立了自己的观念体系。不跟风,不盲从,不被这主义那主义左右。就是如实写,生活中什么样,就怎么写。不拔高,不人为作用。追求那种真实的文学呈现。
四
接下来想重点谈谈小说。小说可以说综合了所有文学样式的特色。诗歌散文的特点可以通过小说得以有效的运用。
有朋友说他的小说写的太真实了。我感觉不是真实不真实的事,主要是不像小说,某种意义上算是传声筒,一种广告,它不是小说。很明显能让人感觉到作者思想意图的不是好小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些受政治气候影响的文学作品,被某种政治性的人为的东西左右,而不是文学本身的呈现。就很能说明问题。好的小说,只是表达生活本身,不受非文学的东西影响。需要一方面看些有用的书,关于写小说的书,一方面多琢磨着练笔。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小说风格,切合自己的风格,可以简单模仿。关键需要给自己定位。定了位,下笔就不至于跑偏。
可以从小说选刊或者中篇小说选刊之类的杂志看起,也可以找自己喜欢的小说看,重点突破一两篇。比如我曾经看了大量的小说选刊,感觉其中刘震云和张贤亮的某些小说挺对胃口,刘的《一地鸡毛》,张的《肖尔布拉克》,尤其喜欢。主要是注意他们的语言风格和结构风格,注意他们如何通过这样的语言和结构实现自己与世界的文学意义上的对话。
眼界要高一点,突破省界。起码看全国性的刊物。或者那些世界认可的。但有一点,一定要找到自己对路的,不是盲目看。只有眼界高,才能让手下的文字高。否则被压住了。不能局限于小打小闹。给自己定的标准高些。不管是哪里的,关键是看是不是咱喜欢。
有朋友说所有小说他都喜欢,这不行,得选拔,该看的,看,可看可不看的,不浪费那时间。一定要学会选择性阅读,而不是泛泛阅读。因为肯定有的小说咱有用,有的就没什么用,需要选择。有朋友说自己是女人,更喜欢女人写的小说,这个也不一定。比如池莉的《你是一条河》,我很喜欢。余华的《活着》,我也喜欢。像迟子建的,其实不错,但是不大对我胃口。不要太局限男女作者,只要有利于自己,咱就拿来看,借鉴,哪怕是资深老作家的,咱不喜欢,也可以选择不看。哪天培养出自己这样的选择本能了,哪天就有可能写出个性化小说了。要有这个意识,一定不雷同,不跟风,写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阅读后要好好吸收,比如图森的《迟疑》我前后看了二十多遍,仍然还是枕边书,随手就翻。就因为太喜欢这家伙的叙述手法了。咋看咋喜欢。挺过瘾。
所以我感觉主要是观念上必须有所变化,把对小说的认识明确了,什么才是值得看的,什么是可以忽略的。不管写多少篇小说,每一篇都绝不雷同,这就是自己给自己的要求。既不雷同自己,又不雷同别人。这样才能让编辑和读者喜欢。
五
通过写作与世界进行对话,恐怕是不少人生命中的常态了。这是一种心灵的运动,与其他包括成名包括养家等等无关。一旦渗透了这些东西,文学就不成其为文学了。你如果真的置身于其中,进入忘我境界,想不出成绩也难。
与各位共勉。咱可以探讨。其实我也是在琢磨中探索。
建构读书共同体对话空间的杂文随笔
当我问自己,作为“名师”我是谁?涌上心头的是感恩,感恩唐山市名师工程启动“区域推动中小学教师阅读行动策略研究”,有缘引领更多一线教师与美国伟大的心灵导师帕尔默先生《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生命相遇。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教导自己认识自我”,指引自己不断与美好和良善相遇。
与帕尔默心灵对话,在我本真的心灵中激起磁性的涟漪,不但有发现的愉悦,而且还有一种使命,让我与世界的每一次相遇成为重塑自我的契机。
引领中国教师阅读《教学勇气》的第一人,是香港大学的Ora老师。Ora的中文名字叫过伟瑜,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任教越三十年,她的焦点工作是探讨教师的学习动力及社区交流的力量。1997年曾荣获“大学杰出教学奖”,2001年任聘内地大学客座教授,之后每年访学开展跨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叙事探究活动,历时十余年。Ora老师一直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会议并担任顾问工作。
与Ora相遇,她给我的印象是一个谦卑的学习者。被带动参与她发起的TATEAL学习共同体,实践体验教师共同体读书叙事,研究定位于区域推动名师引领教师阅读行动持续发展论题。
记得她给我讲过这样的故事:当年她博士即将毕业,对于何为知识、何为学问有了来自生命实践的原初体悟。那年她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坐在观众席中听大牌学者发言,突然发现,原来一直以为天经地义的主旨报告竟然在她心中引发不可遏制的质疑。她开始自问,报告者口说理论是否融入日常教育实践?报告者的言说是为了激发听众的实践热情,还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学问渊博?这些问题,后来在一次次国际会议上不由自主地在我脑海中涌动盘旋,让我去思考“读书”对学习者的专业发展意义和对社会变革的意义。渐渐地,我意识到客观主义知识对生命的扭曲。Ora曾多次对我说,她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那些说一套做一套的大牌就像被供在神台的神像。她不停地告诫自己,要走自己的路,用踏踏实实的言行一致,让自己的生命在现实生活的挑战中变得充实丰满。这样的认知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产生影响,之于我,长线引领教师阅读成为可能。
记得有一次,应Ora的要求写一篇关于自己读书的叙事文本。在时间链条上捕捉关键事件时,也许因为时间过于久远,也许当时没有“对话”空间,自己凭记起记录下来的画面,细节之间的`联系、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自我情绪的起伏跌宕,都随时间飘散而无法挽回。Ora提出QQ“对话”进行重构,自己觉得非常无力。
自2011年参加香港东亚教师研究会议开始,我感受到叙事对话给成员带来的巨大内心成长,见证了这种成长发出的独特声音,以及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普遍性启迪。一种磁性的力量在对话空间呼召:在本真体验中探行,超越经验的感性形式,创造理性的意义空间,构成相互给力的读书共同体。
2015年,作为国培专家参与河北省教师全员远程网络培训项目,发现当下基础教育有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教师们被迫围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团团转,在日复一日的备课、上课、改作业、班级管理、教学考评中,消耗了几乎全部的精力。没有激情、没有动力,也没有时间来读书。长期慢性消耗,有一些教师已经丢失了阅读的习惯,不仅读书很少,甚至连读书的方法也遗忘了许多。
中国当下教育要破应试教育这个死局,首先是教师要读书,要有方法开始为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而读书。教师自己尚感觉不到读书对生命的意义,如何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快乐地读书?
在当下功利的社会环境下,读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在培训过程中,我深深地体验到,要想在教师中重振读书之风,唯有提高读书的个体愉悦才能持之以恒,唯有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获得内心的支持。于是,我们发起教师读书共同体,并通过“对话”做深度引领。先以《教学勇气》为核心书目,教师以叙事的形式梳理读书笔记、感悟,反馈回应并进行“实践知识”解读,形成对话空间。在安全无恐惧的氛围对话,解决读书困惑做真实的叙事研究,教师开始关注自我的内心事件和张力。叙事分享激活更大范围线上线下对话,成为构建叙事探究学习空间的起点。
2015年圣诞,98名专家学者,包括校长、教师、博士生等成立读书群。大家上传自己的叙事,对话展开讨论。几位核心成员,杨小洪、郑昌军、郝玲君、姚文佳等每日积极回复,梳理群中思维闪光点,探寻阅读心理脉络,供大家深入思考打通内心血脉做参考。群讨论的焦点在彼此互动交流中,通过各抒己见,把碎片化的资源整合为各自心灵成长的整体,与此前积累的观点相互碰撞,使对话逻辑化、可视化,推进叙事不断向深层次探源。
这样的共同体读书对话,创造了广阔的阅读平台。在开放学习的空间里,教师交流分享,辗转不断地变换视角和姿态,获得一种不可思议的可塑性。教师们脱去了个人私密空间的自我封闭、僵化单一,获得自我生发、自我创造的崭新生命力。每天,在月光融融中笔谈对语,感受这种生命力的神奇:过往的“故事”透过对话空间重构,有序地、绵长不断地、汩汩地流向笔端。内心流淌的文字不再是个人的声音,而是内在生命涌动的回声。每一个参与者、引领者、对话者、哪怕是旁观者,都感觉到了叙事的力量。
我第一次如此强烈地意识到,读书,不是“我”在言说,是更多的声音在内心回荡。
★ 患得患失杂文随笔
★ 橙黄杂文随笔
★ 晚安杂文随笔
★ 机缘杂文随笔
★ 放不下杂文随笔
★ 人人自危杂文随笔
★ 异次元杂文随笔
★ 迷惘杂文随笔
★ 消亡杂文随笔
★ 夜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