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诗歌教学要体现审美教育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花想裳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谈谈诗歌教学要体现审美教育(共含3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花想裳”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谈谈诗歌教学要体现审美教育

篇1:谈谈诗歌教学要体现审美教育

谈谈诗歌教学要体现审美教育

【摘 要】

本文重点论述了诗歌是一种很美的文学样式,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诗歌教学要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想象美、含蓄美、形式美六个方面进行理解诗歌特点,并结合初中课本上的课例进行分析,使读者更好的认识到诗歌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

诗歌;审美教育

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选入初中课本的诗歌则是精品中的精品。诗歌有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诗歌教学的审美特征,实施审美教育,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开发学生文学潜能,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诗歌的审美特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形象美。

诗歌不是用概念而是通过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感情,这种形象已不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形象,而是通过艺术概括和典型化,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反映事物规律的典型艺术形象。如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种大家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古典诗歌《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不慕荣利、机智勇敢、忠孝两全的完美艺术形象。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的是一个青年小伙见河洲上一对形影不离的小鸟相亲相爱,听到他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他对心目中所爱之人的爱慕与追求。诗歌表现形象美,常用“比、兴”的手法。

二、情感美。

抒情是诗歌的本质特征。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歌是以情感人的,不仅直抒胸臆的诗有强烈的感情,写景的诗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歌美好的感情是积极健康的,是真挚强烈的,是爱憎分明的'。如《在山的那边》“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写出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美好梦想的向往与追寻。《有的人》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表达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三、意境美。

意境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景物形象及生活画面达到完美统一,情景交融,形成的艺术境界。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以具有特征性的形象把读者引入诗的意境。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忘我的境界。陆游的“水穷山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萌发出新的希望,现在人们常用它来比喻人在绝望中重获生机的喜悦之情。

四、想象美。

想象是诗人对生活进行加工的基本艺术手段,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想象是在感情的推动下纵横驰骋的。丰富的想象又为表达感情服务。曹操的《观沧海》运用大胆的想象,描绘了大海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诗人吞吐日月的气概。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更是运用大胆而奇特的想象,与明月对白,表达诗人对朋友和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先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又从明星想象出天上繁华的街市,又想象到牛郎织女在浅浅的天河上骑着牛儿来往。读后真是令人美不胜收。

五、含蓄美。

诗的含蓄,简单的说就是容量大、含义深,“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音绕梁,耐人寻味。如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朋友的船已消失在远远的天边,送友的人还站在江边望着江水,虽未用“惜别”二字,但把真挚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边塞诗人岑参的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等诗句,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这些诗句都因含蓄深刻成为传世名句。

六、形式美。

形式美包括语言美、韵律美、节奏美。诗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语言精练、生动、形象。好诗讲究语言的锤炼。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毛泽东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的“舞”“驰”都是炼字的典范。一个字就把大自然写活了。

七、韵律美。

诗歌是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既有视觉美,又有听觉美。而表现出诗歌音乐美特征的主要手段是韵律美。一首诗有韵律还不行,还要有抑扬顿挫的声调,还要讲究平仄。

八、节奏美。

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一个基本特征。诗人郭小川说诗歌应读起来琅琅上口,如泉水叮咚响。《木兰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韵律美节奏美的典范。

以上所谈诗歌六美,在诗歌中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体。这六点可归纳为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一首好诗应是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融合。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挖掘诗歌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提高学生的美育素质。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

篇2: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广西容县石头镇旺广小学 邓福才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审美教育已经成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审美教育通常被称作美育,又叫情感教育或美感教育,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它主要指的是教师通过借助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艺术美等为媒介,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力。可见,小学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做的无非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而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中,最富有情感的,是审美教育的前沿阵地。而小学又是基础教育阶段,是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及发展尤为关键的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可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现状如何,发展如何,存在怎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是如何产生的,对策如何,这也正是本文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大刀阔斧地进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不断被丰富化、生活化,并且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小学语文教育逐渐凸显实践性和开放性。但是与此同时,一系列问题和缺陷也相伴而生。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的教育理念、模式以及教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很多缺陷。其表现如下:

1.教学方式上,由于教师对审美教育的内涵理解上存在偏差,导致形式主义现象的存在。如教师为了赶时髦,滥用多媒体教学,忽视了教学目的,颠倒了教学主次。

2.教学内容上,教师夸大了自身的主体性,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比如,在阅读实践课上,老师用自己的方式分析内容,自顾自的完成教学内容,而不是鼓舞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来思考问题,激发孩子们的自主学习性,这样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3.教师自身素质上,假如教师不能及时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也会影响到审美教育的开展。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老师穿着不得体,老师的体态语使用不当、板书不工整、用语不规范,等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实现的有效途径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及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众所周知,教学是一门艺术。小学语文教学由于其鲜活的教学内容,(论文范文 )可爱的教学对象,以及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强了教学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某一理论是正确的,并且在情感上对它产生热爱。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必须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且乐在其中。

首先,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在课前需要精心设计好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此外,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好语言,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极可能的体会到文中散发出的自然美、社会美、人间的真善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的教学目的。

其次,适当用音乐渲染气氛,这个过程主要是实现对学生的渲染和熏陶。

再次,请同学将文中的角色予以演示。这样做的宗旨是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同时,更好更快地融入文中,熟悉全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2.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所以,审美教育的顺利实施,必须依托教师的力量。因此,提高教师的审美素质迫在眉睫。

首先,对于教师,应树立学生的全面发展观念,以及学生的主体观念。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应注重师生互动环节。其实教师可以适当运用电教媒体,创设一定的审美情境。多媒体课件所特有的形象直观、视听结合、声画并茂等特点,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就是运用现代多媒体的声、像来刺激学生的感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教师应该增强自身的修养及素质,培养自己对文、体、美的热爱,从而增强自身的审美情操。这样才会具备培养孩子们审美素质的能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再次,教师应在穿着打扮上得体,要礼貌、为人大方端庄、板书优美,这样可以为学生起到好的带头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教师的地位非常重要,教师作为小学语文课堂的指导者和主讲,应该发挥教师的作用。对于教师而言,首先应该弄清教材的特点,并且不断的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其实践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审美教育的推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和语文教学活动息息相关。审美教育同思想道德教育、爱国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同等重要。因为,这几点如果做的到位,可以为祖国培养出全方位和具有积极向上人格的人才,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在观念上、实践上,对审美教育重新审视。在观念上,教师要树立美的意识。实践上,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此外,在语文课堂上,要善于使用比较意识,通过对比,突出一方的美。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要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为学生起一个好的带头模范作用。

篇3:诗歌教学的实施审美教育 (九年级选修)

诗歌教学的实施审美教育 (人教版九年级选修)

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往往将大量的精力花在对诗句的理性的、定位的分析上,试图通过对诗句的解释来引导学生把握诗的意境,甚至尝试用散文语言来一一对应的翻译诗句。结果学生虽然“读懂”了诗歌的句子意义,却常常失去了对诗歌神韵的感悟,从而也就没有了我们通常读诗时所拥有的那种审美愉悦。究其原因,即在于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

人们常说“诗不可解”。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作为表现艺术而非再现艺术的诗歌,其语言往往含蓄隽永,具有不定位性;其意境往往深邃、幽远,具有朦胧性。常常“境生于象外”,甚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故在诗歌的教学中,应将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放在重要位置,注重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那么,在诗歌当中应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

一、入境悟象,理解“美”

诗歌中的词句的组合往往构成一定的意象,这种意象是作者在份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观察、选择,按美的规律组合起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对它的把握不是通过对词句的简单解释可以实现的。而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入境来达到体会领悟形象的目的,从而理解意境的美。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是视觉性极强烈的意象,横阔荒凉无限展开的“大漠”和集中在无垠中一点一线的“孤烟”,一泻千里,杳无尽头的“长河”和孤独落寞的“落日”形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对照,而“直”和“圆”两个意象则更强化了诗句的雕塑意味,这样脍灸人口的诗句只有进入到诗人设定的情境中才能充分理解它的无以伦比的美,而如果我们将诗句翻译成“大漠里的孤烟是直的,长河上的落日是圆的”从语法上来看好象是说得通的,但诗意却早已荡然无存了,意境更无从谈起,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诱导学生进入情境应是第一位的。

二、激发情感,感悟“美”

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会无垠。巧者则存情中景,景中情。”刘勰亦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古往今来,千百首脍灸人口的诗歌之所以为后人世代传诵,读之常新的原因即是诗人在诗行中贯注了自己的.全部情感,甚至心血和生命,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在学生和作者之间架设一座座情感交流的桥梁。从而引导学生体悟美的深刻底蕴。

如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往,轻舟已过万重山”,体现了诗的意境的美。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所作,他突然遇赦,心情欢快,振奋、急切盼望见到家人。诗中无一字言情,无一字不言情,把情感都溶化在景色中,头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借江上绚丽的景色流露诗人出发前的快乐心情。三、四句借舟行疾速表现了诗人急切思归的情感,连本来使人感到凄婉的猿声也被涂上欢快的色彩。所以王国维曾说:“昔人沦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三、驱遣想象,创造“美”

黑格尔说:“最基本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所谓想象是建立在感知与记忆基础上的一种表象运动,它不仅是表象的复现,而且对表象进行重新组合与再造。诗歌在运用文字塑形象的过程中,主要借助于创造性想象,它创造出来的形象具有很强的间接性和跳跃性。故在诗歌教学中应注重驱遣学生的想象,通过想象对诗歌进行“补充”、“转换”、“再创造”将诗歌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出的内容补充完整,达到陆机所说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审美境界。

我们学习《春江花月夜》,诗中虽然对春江夜景有细腻的描写,却不能直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美的物象,教师须借助诗句的描摹,调动学生的想象。促使其在头脑中形成风清月朗的春夜,水天一色,花影层叠,笛鼓阵阵的景色。《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中,要抓住作品在梦游中驾长风、披月光,越镜湖等奇妙情景,让学生鼓起想象的翅膀,进入作品的艺术世界中与作者一起遨游,从而领悟诗人的神妙艺术构思,想象诗人的美好情感,产生审美快感。

四、比较阅读,鉴赏“美”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审美的过程亦是如此,我们只有通过对各种不同风格的诗词进行比照,才能将学生对作品的片面的,零散的认识,转化为比较深刻的,全面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发现美,感悟美。

同样写离别,屈原《离骚》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何其幽愤悲苦;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已,无涯若比邻”却能独标高格;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又是多么的飘然脱俗;柳永在《雨霖铃》中更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黯然销魂。通过对比的阅读,教师无须架空的分析,学生已然可以走近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去感悟美,鉴赏美。

诗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评杜甫诗曰:“杜诗只‘有’、‘无’二字足以评之,‘有’者但见性情气骨也;‘无’者不见语言文字也。”可见真正优秀的诗歌应该是内容与形式“浑然天成”、“天衣无缝”的,这也正是诗之所以“不可解”的原因。故在诗歌的教学中注重审美的教育,而不是词句的解释。这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生动感人的艺术境界的最有效的途径。

追忆

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探讨论文

浅谈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体现要珍惜爱情的语录

审美有效教学论文

文言文审美教学略谈

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网友来稿)

诗歌教学要追求四美(网友来稿)

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论文

[中学地理论文]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谈谈诗歌教学要体现审美教育(通用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谈谈诗歌教学要体现审美教育,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