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审美教学略谈(共含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新源王0825”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文言文审美教学略谈
文言文审美教学略谈
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在总共140篇课文中让文言文占据了40%的分量,其对文言文的重视是空前的。文言文的教学是继承的途径之一。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3、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
“读”是文言文神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这种力量却偏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一些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由于这种弱化,导致了教学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极为不利。这里,有三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正因为这样,学生也许精于词性活用的分析而拙于优美语言的鉴赏品味,也许熟记段落层次的已有分析而对思想内容的深度难于把握,也许搬来了人物形象的现成定位而流失了自己充分的理解感动。
鉴于上述种种实际存在的情况,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足够重视和充分实践:
一、要使文言文的学习充满审美愉悦
文言文教学从其历史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白话文兴起之前,即“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教学形式主要是官学制、私塾制、书院制,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读法、吟诵法、讨论法、讲座法等。二是从“五四”到1949年全国解放之前,教学形式转为以班级授课为主,教学方法在较大程度上延续了前人的做法,虽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冲击,但对文言文精华佳作的教学还是处在较高水平,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和现代文学巨匠们(例如鲁迅、胡适、郭沫若、朱自清、闻一多、郁达夫、老舍、冰心等)大都有着十分扎实的文言文功底,有许多人在古代文化、古典文学方面还独有专攻成就不俗。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文言文的教学时而完全淡化,时而点缀一二,且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干预过多,文言文的教学,从篇目入选到形式的分析,到内容的定评、人物的定位,均处在一种大一统的格局之下,尤其是“文革”期间的.“批孔”“反儒”“倡法”,不仅使文言文教学面目全非,而且给“文革”后的文言文教学留下了很坏的影响,遗毒至今,没有根除。
综观当今的文言文教学,那种只重灌输不重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作法还普遍存在,令人深恶痛绝。文言文教学必须充满审美的愉悦,必须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即让学生在文字上更增些品味增些风采,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审美愉悦很神秘吗?不,它不是水中月,雾中花,因为文言名篇中多有审美的因素在,这些因素,沉积千年,历久弥笃,它们正在散发着深沉的光彩,正在期待着更多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二、充分发掘文言文教学的美的因素
任何一种美的存在,都不会是空洞的、虚无的,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总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惟其如此,真正的美才经得起时间大河的冲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却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千古不朽的美丽 篇章。任何一篇美文佳作,都是因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而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因此,我们从事教学活动,毫无疑问的是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让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采撷形式美的花朵
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自诗经以来,有“风骚”并举,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古文,更有那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步入其间,令人恍如置身至境,目其迷也。
文言文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跃动着各种各样的优美文体,语言之美,恰似那清流,那急湍,滋养过多少中华儿女,当然也应该滋养当今的华夏子孙。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在总共140篇课文中让文言文占据了40%的分量,其对文言文的重视是空前的。第一册就有三个单元,分别是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两汉魏晋散文,第二册有三个单元,分别是唐代散文、宋代散文、明清散文。这些入选篇目,均是真正的“古文观止”,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从语言特色来看,这些文章,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娟
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在总共140篇课文中让文言文占据了40%的分量,其对文言文的重视是空前的。文言文的教学是继承的途径之一。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3、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
“读”是文言文神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这种力量却偏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一些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由于这种弱化,导致了教学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极为不利。这里,有三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正因为这样,学生也许精于词性活用的`分析而拙于优美语言的鉴赏品味,也许熟记段落层次的已有分析而对思想内容的深度难于把握,也许搬来了人物形象的现成定位而流失了自己充分的理解感动。
鉴于上述种种实际存在的情况,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足够重视和充分实践:
一、要使文言文的学习充满审美愉悦
文言文教学从其历史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白话文兴起之前,即“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教学形式主要是官学制、私塾制、书院制,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读法、吟诵法、讨论法、讲座法等。二是从“五四”到1949年全国解放之前,教学形式转为以班级授课为主,教学方法在较大程度上延续了前人的做法,虽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冲击,但对文言文精华佳作的教学还是处在较高水平,新文化运动
[4]
试论高中文言文审美教学
摘 要 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发掘其中美的因素。文言文中的美学特质包含情感美、人格美、意境美、哲思美、语言美、形式美等。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文言文中所表现的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 文化内涵 美的因素 魅力 智慧 语文素质
On High School Classical Aesthetic Teaching
HAN Chenxu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00)
Abstract Classical Chinese in high school language textbook contain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so in classical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seriously explore the factors which the United States. The classical aesthetic qualities include emotional beauty, personality beauty, mood beauty, philosophizing beauty, the beauty of language, formal beauty and so on. Teachers should guide students to comprehend the beauty of classical Chinese in the performance, students aesthetic initiative 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
Key words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auty factors; charm; wisdom; Chinese quality
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目都是流传至今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审美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进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对学生智商和情商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在高中各学科中,语文是最具人文情怀的学科。文言文在高考中占了不小的比例,教师和学生都费尽心思,但好像依然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甚至有学生对其产生了抵触心理。文言文教学如果只停留在枯燥乏味的翻译、语法教学,在文中标注通假字,以及机械的记忆背诵这种肤浅的层次,只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而语言则是思维能力的载体,读者必须通过作品中的语言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用心”,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情景,才会有自己的感悟,这份感悟是别人无法体会的,是独特的。所以,要想在文言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就必须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太过详细的分析只会使文章变得支离破碎,失去它原有的美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带有思想和感情地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1 文言文中的美学因素
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道风景线,它熔铸了这个民族的精魂,积淀了这个民族深厚的思想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选入高中教材的文言文更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教师要注重带领学生挖掘文言文中的审美价值,文言文中的美学特质包含情感美、人格美、意境美、哲思美、语言美、形式美等。
1.1 情感美
感情是文学的基础,一篇文章有真挚深厚的`情感才能打动人心。学生通过阅读去体会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走进作品,和作者同悲喜,在了解了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写作背景之后,产生共鸣,能深深地被情感之美所感动。李密的《陈情表》紧紧围绕着“情”和“孝”两个字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婉转地向晋武帝提出要终养祖母而不能奉诏。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一刻骨铭心的孝情,感人至深。体悟《陈情表》中宁可舍弃厚禄也要照顾祖母颐养天年的赤子之心。韩愈的《祭十二郎文》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吞吐呜咽、边泣边述,把对亡侄十二郎的怀念和痛惜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文中充满了真挚的骨肉之情。苏轼的《赤壁赋》让我们看到了要以从容的姿态去面对生活的挫折,习得一种豁达之情。这些选文中包含着令人动容的情感,让学生跨越时空和古人对话,和作者笔下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就可以获得美的享受。
社会美德的核心是人物美,而人物美的要点则是人格美。在历史散文中,更不乏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物形象。《屈原列传》中屈原竭忠尽智,正道直行,一心为国,最终因眼看城都沦陷,国都已破,带着不尽的遗恨投江殉国。《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智勇兼备,深明大义。这些人物形象都带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品德,陶冶学生的性情。我们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以这些人物作为榜样激励自己,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使学生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代新人。
1.3 意境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都有诗一般美的意境。“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把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描绘成图景,景与情的交融就会形成一种鲜明、灵动、形神合一的艺术境界。作品中的景寄托着作者的情。景与情结合而形成的意境是朦胧含蓄而优美的,是需要学生自己在品读中感悟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散文,文中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随物赋形,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既明丽又凄清的画面,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抑郁、寂寞、感伤的情调与笔下描写的小石潭美景和谐相融,使读者能在文中见画,画中见文,如临其境。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让学生能感受到感情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提高审美品位。 1.4 哲思美
所谓哲思,就是能给人带来值得深刻思考和反思的大道理。他可以启发人的心智,让人在精神上获得愉悦感,是人的精神食粮。能经得起历史考验流传下来的文言文作品,都是思想文化的精华。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掘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哲思美。《劝学》中阐释的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想要获得成功必须持之以恒、日积月累、锲而不舍的道理,都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学习的探索和重视,整篇文章都散发着哲理的光芒。王羲之的《兰亭阁序》中“死生亦大矣”,告诉我们:生命是短暂的,要珍惜生命和身边的美好事物,而生命的价值则体现在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在有生之年要有所作为。
1.5 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言文体现的是我国汉语言中最古老而深邃的魅力。选入高中教材的文言文,语言更是凝练优美。这些作品在篇章中凝练句子,在句子中凝练字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如果把它们整篇地翻译成白话文或现代文,那么它就会变得意境全无、索然无味。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所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文辞优美,节奏鲜明,形象生动,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整篇作品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韵律之美。透过作品的优美语言,启发学生自主揣摩并品味语言。透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到清秀素雅的画面并置身其中。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去挖掘其语言特色,带领学生仔细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用心。
1.6 形式美
文言文的形式丰富多样,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活跃着各式各样的优美文体。自《诗经》以来,“风骚”并举,百家争鸣,汉赋铺陈,唐宋古文,以及元曲明清小说。这些作品或律或绝,或韵或散,散发着耀眼的光彩。选入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篇目都称得上是“古文观止”,有着浓重的历史人文色彩,这需要教师在文体特点中找到作品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自主感悟,这才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2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中,要强调身为主体的学生对审美对象展开的心理活动,使学生在感受到美的同时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看法和界定,在审美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是独立的,都会有不同的见解。所以,在文言文鉴赏活动中,如果淡化了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的自主性原则,忽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单方面地用一种刻板的方式给学生分析某一篇文言文,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难自觉形成的。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可以通过“说”和“读”两个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首先朗读有助于学生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韵美,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适宜的朗诵,能从节奏急缓、语调高低、语速快慢中感受到文言文中的旋律美。优秀的文言文作品都是句式整齐、平仄相谐且节奏鲜明的,如高山流水般让人心旷神怡。
其次,朗读能使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形象美和含蓄美。很多文言文中能把具体的、可感触的艺术形象,用少量且精准的文字表达出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可以让学生品味文章中隽永的意境。
通常,文言文中并不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学生只有加强美学素养,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在文言文阅读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情感才会变得丰富,在阅读积累中,文笔也会变得新鲜且富有诗意,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无形中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审美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对音韵、结构等形式有敏锐的感知,还要求他们运用想象力把静止的文字转变成鲜活灵动的画面,因为只有把抓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形象化了,才能真切体会到作品中的美。学生只有切身体会到中国传统语言中的美,才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接受语言学习的同时,还能获得美的享受,使学生能够更健康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2] 陈惠珍.让文言文教学充满诗意.教学月刊,.
[3] 姚晓明.搞好文言文审美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中国科教创新导航,.
[4] 周美霞.语文教师如何挖掘文言文审美特质.学园,.
[5] 吕雪平.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科技资讯,2012.
[6] 杜群艳.评点法在高中生文言文审美能力培养中的运用.课程教育研究,.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审美意趣的论文
摘要:语文是熏陶学生的重要学科,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着美的力量,文言文有利于学生从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并学会古为今用。但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这种美往往都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尤其是那些过于讲究形式化,强调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感受和传达,使文言文本身的作用被淡化。这样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减少文言文美的赏读,一味地进行条理分析而没有真正领悟其中的内容美,不仅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还使语文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结合实际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意趣做出了以下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审美意趣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发展中为我们留下来的浩繁的典籍,有自然科学类的、文学艺术类的,还有社会科学类的,尤其是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语文文言文中优美而又华丽的词句蕴含着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意境,无不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着文学的美,并在这美的陶冶和熏陶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每一篇美文佳作中美的元素,在引导学生欣赏文言文作品时,要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能切身地感受文中的文字美、情感美、人物美、思想美。促进学生在这样的感受中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感悟作者的真挚情感,从而陶冶情操、体会人生,学会审美和求知。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必要性
文言文是和白话文相对的一种文体,它以先秦典籍所使用的语言为基础,到秦汉以后慢慢成熟并定型的古代书面语言,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更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有效工具。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尤其重要,无论是语文教材还是课外读本,文言文所占的比例都较大,其重点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够自由阅读历史文献并将其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工具。高中语文教材的说明指出“古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其中高一以古代散文为主,着重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高二、高三也有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在继续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时,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可见,高中语文教学对文言文教学的高度重视。
二、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美
1.异彩纷呈的形式美
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且最有魅力的语言,文言文在数千年的发展和沉淀中不断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美,犹如那清泉流水,又似那急湍猛浪,滋养了无数的华夏儿女。我们不难发现,高中语文教材对文言文格外重视,其中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以及两汉魏晋散文,《诗经》和《楚辞》分别作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其语言或韵、或散、或律、或绝。这些绚丽多彩的作品中都带有极为浓重的历史人文色彩,它们或真实朴素、或夸张比拟、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等,给人以异彩纷呈的感觉,使人真正感受到了文言文语言的丰富内涵及优美情怀。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戏曲单元,曲词的对仗形式灵活多样,有重叠对、首尾对等。曲词在字数、韵律、平仄上既有一定的格式,又有衬字、对仗、重韵及赘韵的灵活运用,使作品中的语言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达到了因情赋声的效果。明清的小品中有许多情趣盎然、见解独到的短论,通俗不失庄重,诙谐不乏智慧,读来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2.陶冶人性情的情感美
文言文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其情感美犹如一朵常开不败的`浪花,流芳千载,不绝如缕,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之一。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并无尽地回味,促进他们在阅读和欣赏中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美,从而受到美的陶冶和熏陶。当然,领会作品的情感美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去欣赏和品味,而并非被动地接受灌输。朱光潜言之:“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知人论世”,让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走进作品,感受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乐,共悲共怒,同时,在深入了解写作背景、缘由之后,产生共鸣和向往,从而更为深刻地感动于其中的情感美。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此词怀古高歌,在感叹自己功业无成、老大无为后,转而以豁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教师应让学生正确地把握词人“多情应笑我,早生白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消沉、无奈却又很洒脱的错杂情感。在教授时,可以先让学生自读名人曹臣所编的《舌华录》中的“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由此使学生体会小品中东坡的豪放洒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领会作者的情感,进而陶冶情操、丰富人生。
3.光芒四射的思想美
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所积累和沉淀的思想内涵有着无比强大的力量,这些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留存下来的,且又为我们现在能够批判地去接受的历史文化作品,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也是思想文化的精华,可见,我国历史文化的丰厚和深沉,因此,教师深入挖掘出这些文本的思想美是至关重要的。诸子百家、楚辞汉赋等各式各样的学说文赋博大精深、流芳青史,为中国文化奠定了丰厚的思想基础,而后千百年以来思想上的发展也是极为丰富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体会和感悟隐藏在它们背后的生命意识、责任意识、宽容意识等思想。如《兰亭集序》一文,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作者在欣赏山水之美的乐趣中领悟到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作品中充溢着对客观世界精微深广的探求和浓郁的人生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绘的美好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环境中所获得的那份审美意趣。
4.形神兼备的人物美
高中文言文作品中写人物的篇幅为数不少,这些人物身上闪烁的人格美拥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我们会因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而哀乐,这就是阅读这类作品时获得的审美感受,这种共鸣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洗涤,这是文言文作品的独特魅力。例如《鸿门宴》一文,刘邦、项羽两支反秦军队首次对抗争夺天下,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刘邦和项羽这两位人物的形象就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两人的语言、神情、行为进行深入探讨和体会,促进他们更加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受到情感上的陶冶,审美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审美意趣的培养策略
1.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领悟美
在文言文教学的分析活动中,学生的阅读和审美是自由而无拘无束的,也是丰富且生动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向学生灌输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思想,不如教会他们领悟和审美的方法,一味地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会,很难唤起他们的主动审美意识。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作品含义。比如,在学习《滕王阁序》时,不要布置硬性的阅读任务,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自主阅读、讨论交流,有利于他们体会王勃由景生情,抒发对人生路途坎坷的感慨,表明了在逆境中的执着态度,以及感悟文本中的色彩变化之美、远近错落之美、上下浑成之美、虚实相映之美。
2.动情吟诵,有利于学生体会美
曾国藩曾言:“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这句话道出了吟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俗话说:“非读不可以达其妙”,动情吟诵才能境界全出。情之所牵,心之所至,学生动情诵读了,自然能“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文言文的各种美妙就能得以体会。比如,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并不是让学生直接接受教师对作品的理解,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动情吟诵,体会出作品文势跌宕、错落有致的结构之美;寻味文本雄山峻岭、云霞明灭的画面之美;感受作者倜傥潇洒、傲岸不羁的情感之美。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共鸣,精神得到陶冶。
3.读法指导,有利于学生感悟美
文言文讲究骈骊对仗,文章常抑扬顿挫,句子亦富于变化,所以读法指导要区别于现代文及诗歌。就文言文句式而言,有省略句,有倒装句,有固定结构,朗读时要关注情感,留意句式,两者不可偏废。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其中“……者,……也”即要读出判断句式又要读出作者对廉颇的赞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既要读出对仗句式又要读出作者心境的开阔;“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中“而”字既要读出转折又要读出诸葛孔明的遗憾。文言文朗读若指导得法,学生就能感悟到文言的美与精妙,从而达到清代沉德潜《说诗晬语》卷上所言:“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的美学效果。
4.含英咀华,有利于学生培养美
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的用语都很凝练且结构精巧,而缺乏“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环节的文言文教学难以激起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之情。因此,教师应在学生阅读文言文作品时,引导学生对名句名段进行反复回味和揣摩,明白其美在何处。比如《易水歌》中的第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的是临别时的环境,萧瑟的秋风,寒冽的易水,一派悲壮苍凉的气氛。景物描写中渗透着荆轲的感情,感情的后面蕴藏着高尚的爱国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文言文教学中应发扬朱光潜先生倡导的“咬文嚼字”精神,探寻看似平淡却蕴含无比精彩的内容,由此指导学生含英咀华,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趣。总而言之,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在众多古今文人身上沉淀凝练,并体现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文言文作品中,以固定的文化形态慢慢传播开来。在现如今教育教学的不断进步和变革的大环境下,作为教学者,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在优秀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正确的思想,有更远大的理想,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陈宏.经世致用读书“美身”: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文化元素的教与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3).
[2]谭颖.高中新课程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8).
[3]陈惠珍.让文言文教学充满诗意:浅谈学生文言文审美能力的培养[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6(8).
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当今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一些过于讲究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 弱化了文言文教学的'审美体验,笔者以为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文言文中蕴涵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
作 者:袁焕玲 作者单位:廊坊市卫生学校,河北廊坊,065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6) 分类号:G642 关键词:教学 审美 文言文浅析高中文言文审美体悟途径
一、文言文审美教育原则
中国古代文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常见类型有散文、小说、诗歌、小品文等等,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艺术与美的形态,展示审美价值意蕴。就如陈善《扪虱新语》中所说的“知入知出”。
对学生进行文言文审美教育,作用独特,可使学生的人格和精神更富张力,同时汲取古文化精髓,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高中文言文审美教育中,为了提高审美教育的有效性,应坚持几方面原则:一是形象性原则,对于枯燥乏味的知识,教师可以从语言着手,如“通假字”教学,教师介绍字的来龙去脉,通过详细解释,让学生摆脱纯粹的机械记忆,从而增加汉字的形象性。此外,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打破时空的局限性,让文言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二是情感性原则,作为积累的语言精粹,教师在应注意引导学生感悟文字蕴含的品质精神,进行情感的渗透。三是体验性原则,让学生作为主体,进行课前自学,注意文字语音,点名学生朗读课文给同学听,然后用自己的话概述文章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入到这种学习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高中文言文审美体悟的途径
中国古代文化大都以文言为载体传承下来,而入选教材的课文可谓篇篇经典,学生认为文言文艰涩,阅读理解有难度,甚至“望文言便生畏”,但是教师可以寻找演绎每一篇经典的亮点,充分利用美育资源,挖掘其中美的因素,凸显美,从而让我们的学生领略体悟。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审美体悟:
(一)感受人格之美
当前,人格问题日渐突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普遍感觉限制越来越多,自由越来越少,物质越来越丰富,可精神越来越空虚。让学生多多感受前人的人格之美吧,让我们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尽自己的力量熏陶感染我们的孩子吧!《廉颇蔺相如列传》从情节来看,讲述了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但在学习本文时,可凸显蔺相如的人格之美,感受蔺相如的人格之美。城入赵国以后而璧留在了秦国;城不入,则臣请完璧归赵。这几句铿锵有力的肺腑之言,表现出蔺相如视死如归的精神。当涉及到国家危亡和尊严时,蔺相如一副大义凛然的姿态;在秦国大廷中,面对秦王及其骄傲的属下,蔺相如依然保持镇静,与秦王及其属下据理相抗,和秦王周旋,迫使秦王答应斋戒五日而为完璧归赵争取了时间;在渑池之会上,对于秦御史的肆意挑逗,蔺相如毫无惧色,早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因此在与秦御史的抗争中,毫无惧色,正是蔺相如高尚人格所散发出来的无穷魅力成就了一段后世佳话。
(二)感悟意境之美
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在进行文学创造时所采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拘泥于传统,想象联想,旨在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追求的这种艺术境界,总是能够给读者种种启发。以李白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本文体现了诗人的.豪放情怀,而且还给人们营造出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去体悟该意境。“天姥连天向天横”,写到这里,意兴方生,笔欲飞,墨将舞,所以下面“势拔五岳掩赤城”,再逞一笔,一笔开来以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是又逞一笔,三次用笔,营造出一种瑰丽之境。紧接着“我欲因之梦吴越”四句如天马行空,诗人仿佛衣袂飘举,飘逸着掠过湖中,影子像是在画中一般,月中、湖中之影相互成像,给人一种神妙之感,显得非常离奇、独特。从“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起笔,然后到“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收笔,李白似乎看到了清明世界,日月、金银辉映在高台之上,营造出一副美妙画卷,就让学生在诗人所创设的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中流连、赞叹吧。
(三)体验情感之美
文言文中的很多篇章情感丰富,是作者情感的集中爆发,对于学生有很好的教育和熏陶作用。比如有感于“死生之大”的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其中会稽山阴之兰亭感叹“知一死生为虚诞”,范仲淹也有“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饱含作者衷情,学生读之自会心有所感,感受其中的情感之美,特别是文言中的散文,李密的《陈情表》便是一篇以情动人的名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形色的诵读,走进文本,走进李密内心,感受李密苦衷,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为李密所动。
(四)体味思想之美
毫无疑问,古代先哲的睿智,即便今天读来,亦使人拜服。许多文言文,闪烁着古代文人思想的光芒。司马迁的心血著作《报任安书》中,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高尚认识,其间闪烁着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芒;再如,孟子力作《寡人之于国也》,体现的则是仁政思想,对当时的政治统治以及当今的治国、修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正如孟子所言,王道之成在于“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也就是说百姓一定要有自己固定的产业,即百姓应当有五亩之宅和百亩之田,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土地上生产,解决基本的生计和温饱问题;再者倡导教育,对老百姓教化,使他们知书达礼。由此看出作品不仅涵盖了生产生活和教育发展,而且整篇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民本主义,这也是孟子“以民为本”的“仁政”核心思想的体现,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深入体验的基础上,体味文章的思想精髓。
此外,在高中文言文审美教育中,还可以让学生品味文言文的语言之美,在此所言之美,指呈现出来的表达美、形式美。根据老一辈教育家们的经验和嘱咐,比如夏丏尊和叶圣陶先生,就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即不论国文还是英文,但凡学习者不论形式如何,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文言文,其所讲究的押韵、对仗等,从一个层面上来说就是用一种语言之美来诠释内容和表达作者情感。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诸如此类的名言警句不胜枚举,而且给后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从中也领略了文言文所独有的语言魅力。基于此,在高中文言文审美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内容以及语言之美妙,而且还要切身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之美,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先圣情怀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
审美教学刍议
审美教学作为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之一,能培养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人有审美的需要,故审美教学成为阅读教学之必需.审美教学的实施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两方面着手: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激发审美兴趣、展开审美想象、理解深层美,进而进行审美创造,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
作 者:李 作者单位:山东万杰医学院,中文教研室,山东,淄博,255213 刊 名:语文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阅读教学 审美教学 审美兴趣 审美想象 审美创造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意趣论文
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提高,对美的需求也日益明显。学校是用艺术熏陶人生的重要场所。语文课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文中华美的词藻,寓意深刻的话语,无不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美,并在这美的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一篇作品时,要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用真情实感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感悟作者抒发的真挚情感,从而认知事物,陶冶性情,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学会求知,学会审美,更学会做人。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这种力量却偏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一些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由于这种弱化,导致了教学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极为不利。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足够重视和充分实践:
一、要使文言文的教学充满审美愉悦
综观当今的文言文教学,尤其是在中职,许多老师借故学生基础差,只重灌输不重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做法还普遍存在,甚至抵触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教学必须充满审美的愉悦,必须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即让学生在文字上更增些品味增些风采,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审美愉悦很神秘吗?不,它不是水中月,雾中花。一篇声情并茂的朗诵,一则有趣的奇闻轶事,一段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都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审美的愉悦投入到挖掘美的学习中。
二、充分发掘文言文教学的美的因素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文学艺术的。尤其是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任何一篇美文佳作,都是因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而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因此,我们从事教学活动,毫无疑问的是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让形式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了解文言文中的形式美
中国文学从现实主义源头《诗经》、浪漫主义源头《楚辞》以来,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散文,更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形式异彩纷呈。
文言文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跃动着各种各样的优美文体,语言之美,恰似那清流,那急湍,滋养过多少中华儿女,当然也应该滋养当今的华夏子孙。在现行教材中,分别选取了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两汉魏晋散文、唐代散文、宋代散文、明清散文。这些入选篇目,均是真正的“古文观止”,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从语言特色来看,这些文章,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等等,不一而足。使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语言之丰富凝练、含蓄深沉。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其中的形式美,引领学生自主感悟主动倾心文言文。
2、品味文言文中的人物美
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过程中,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这是文言文教学应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所在。例如:《项脊轩志》用“以指叩门扉”“以手阖门”等细节和“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样极其平淡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思念之情,对物是人非的身世之感,吟咏出深沉的人生哀歌,是对所写人物的心灵美的凸现。
再如《鸿门宴》中的刘邦、项羽的形象,也很值得细细品味。通过在紧急关头这两人的语言、行为、神情的深入理解与讨论,学生才能深入准确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情感得到陶冶,审美得到提高。过去,我们很多人在教学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灌输“知识”的现象,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强行输入给学生,更有甚者,以教参为唯一的标准,变教学为搬教参,根本没有自己的见地。文言文的教学,我们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进入人物美的长廊,我们必须做的是引领者,而决不是搬运工。
3、体验文言文中的情感美
在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一朵朵浪花,常开不败,留香千载,不绝如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作品,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了解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卓然不群,自然能够品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此中真味;认识了王羲之兰亭赋诗作序,以文会友的洒脱情怀,才能感受“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无穷意味;魏征直谏太宗十思,只为求得为上者“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清明政治;杜牧构思《阿房宫赋》,为的是告诫后来者,不要“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归有光写成《项脊轩志》,“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人伦真情;张溥写就《五人墓碑记》,五人之从容就死,“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些情感之美,闪烁着多么动人的光芒!
4、感悟文言文中的思想美
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透过这些经典的文言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隐藏在其背后的生命意识、宽容意识、责任意识和超越意识等思想的光华。
从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坚韧;感受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志节;感受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感受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的生命意识。同样,我们还可以体会到周敦颐的超然个性;陶渊明的淡泊情怀;杜甫的博大胸襟;辛弃疾的豪情壮志。
三、要引导学生诵读,使其亲近课本、接近作者,用情感主动地进行审美
审美从来都不是被动的,只有摆脱非我的束缚,审美才具有其本质的特征。
学生在面对文言文时,如果只是简单地读读看看,那么其心灵的眼睛是关闭的,其感情的大门是封锁的,课文不过是一堆无生命的文字而已,我们还能奢谈什么教学效果呢?真正的诵读要用心读,用情读,反复读。久之,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就会和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对话了。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和课文息息相通,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委曲衷情,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博爱情怀。惟有用心感受,用情诵读,才能真正走入不同时代诸多圣贤精心营造的精神家园,获得最丰富、最深沉的审美体验。
中职文言文教学,读懂文字、理解意思是基础,品味、鉴赏文言文的神奇的美的力量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在中职的文言文教学中,用其形式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来的无穷魅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是语文教学所担负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王珏.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J].语文教学之友,,(6).
[2]谭蒙革.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办法[J].成功教育,,(08).
[3]王槐松.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4).
[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3).
文言文两则教学参考
(一)学弈
1、译文: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到来,想拉弓箭把天鹅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不如前一个人了.说是后一个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3、本文道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要三心二意。
(二)两小儿辩日
1、译文:孔子到东文去游学,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询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距离人近,而中午时距离人远。”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中午时距离人近。一个小孩子说:“太阳刚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到了中午就小得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等到了中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近处的热而远处的凉吗?”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弟子编为《论语》,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3、本文写了两个孩子的天真可爱,写了孔子的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按照惯例,文言文需要精讲,教师总是对重点字词的详细提示,以逐字逐句的串讲进行微言大意的剖析。即便是自读,老师也是小心翼翼的扶着走。拿到文章,教师是一个中介者,总有贩卖知识之嫌,能不能让学生直接感受作者领悟作品呢?根据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若夫的教育心理学原理,人的学习活动不仅仅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和潜意识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是潜意识与显意识交替的心理活动。当潜意识和显意识处于和谐的相互作用的状态下,学习效益就会成倍的提高。重视他们感性的、直觉的、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方兴未艾的研究性学习,高二学生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搞研究性的学习,但能否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让学生体味检索、处理,加工运用信息的乐趣呢?平时我喜欢上网,也经常找出来相关的材料贴在墙后,供他们随意浏览。
下面谈谈我对柳宗元《愚溪诗序》一文的教学设想和实践。
首先,我给孩子们找来了《愚溪诗序》相关的材料。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也是至关重要的。朱光潜论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 “ 知人论世 ”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我们学的是柳宗元《愚溪诗序》,就应该对柳宗元的散文有着较全面的认识,所以我印发了《柳宗元散文》这篇文章,对柳宗元的身世和文章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让孩子们对柳宗元有个总体的感受和认识。至于课文,我印发了自读提纲,相关资料,包括背景介绍,地理环境,参考译文,还精选了一篇赏析的文章,对课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欣赏。
材料选好了,如何进行学习呢?我把班级分成了两大阵营,以擂台赛的形式,从学生从所给信息中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己挑选主持人,自己分组。为了鼓励质疑,我规定提出问题就可以得分,回答合理也可以得分,如果有创意,可以多加分。孩子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每个人都在认真的研究材料,拟出题目,准备答案。这样最大限度的将潜意识和显意识协调起来,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积极理解运用知识,鼓励发挥,更鼓励创造。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达到知识预计能的和谐统一。
首先创设一个有利于调动大家探索欲望的思想氛围,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我以激情洋溢的导语导入新课。我说道:本学期我们走进屈原,感受了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九死犹未悔的远大抱负;我们走进了海伦 . 凯勒,感受她那博大的胸怀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走进了苏轼,感受到他历尽磨难依旧旷达豪放的胸襟,今天我们走进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去感受他的不平之气。
然后由学生代表主持擂台赛。第一是字词比赛,注音解释各占一分,红队蓝队各领风骚,红队略胜一点。(点评:这是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第二是朗读比赛。每组分别出两个人范读。(点评:柳宗元被贬永州,只能与山水为伍,从山水中寻求慰藉,一切凄凉之感、愤激之情,也只能向山水发泄。因此,这时他笔下的`山水,都饱含作者深沉的酸甜苦辣。本文非常适合朗读,学生朗读的也非常好,两组不分上下。)
第三质疑比赛。两个组各精心设计了题目,互相质疑问答,答案各异,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课文。例如愚溪有哪些愚的特征?作者为什么正话反说?作者是真心贬损这些景物吗?不少同学提出不同的见解,很有创意。提问时注意了细微的差别,比如,课文有给溪水改名的原因,还有溪水命名为愚的原因,答案不一样,如果不细心读课文,很容易回答错误。还有本文用了那些典故和最后一段用了那些典故?设题的细微差别,很好的锻炼了同学们的审题能力。
第四抢答比赛。对一些浅显的问题,就设成了抢答题,例如全文用了多少个愚字?( 24 个)有多少以愚命名的景物?( 8 个)比赛学生的快速反应的能力。
第五挑战比赛。对难度较高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以愚自称?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主持人设置了不同分值的选答题,两个组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分值高的题目,表露了青年人的可贵的朝气。
最后,我做了.总结和补充。首先鼓励肯定同学的积极参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然后强调了本文的两个鉴赏要点。一是托物兴辞,寓意深远。作者不是客观地刻摹自然风景,而是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第二善于摄景,巧于布局。八景的位置和距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作者仿佛是一个高明的导游。除写景外,还叙述了作者如何被贬潇水上,又如何迁家于此,如何在愚溪安家栖息,也议论了愚溪的定名问题。在这样短的篇幅中,把议论、叙事、写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议论清晰,叙事井然。柳宗元把愚溪的纯洁秀美和自己的高尚情操、文学才能联系起来,把对愚溪不能有益于世的惋惜心情和对自己抱负不能施展的抑郁情绪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这节课,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浅谈文言文教学
随着课改的推行与实施,现在的初中语文新教材以全新的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现代文中一些沿用多年的陈腐篇目多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时文佳作。在整套教材中文言文就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毫无疑问新教材中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师的困惑。在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一段一段地读,一句一句地讲,一字一字地解,整堂课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他们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而今,在如火如荼的教改活动中,有的教师又脱离了双基,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这样以来,学生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当他们合起书本之后,却是一片茫然。针对这些情况,我尝试采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文言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
诵读的初始阶段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进行诵读,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断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诵读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的诵读若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对于下一步的译有很大帮助。
二、点:教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熟读之后,由教师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愚公移山》中的虽有之死,有子存焉,虽古义为即使表示假设关系,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是通假字,它通无(W),没有的意思;《晏子故事二篇》中自取其病的病,课文中的意思是侮辱、没趣;《闲情记趣》中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古义是用鞭子抽打的意思;又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是一个典型的倒装句式,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为有何陋。像这些例子,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宜过多地讲语法特点,只要让学生掌握该词在本文中怎么理解就行了。另外,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文章中,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它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这就是所说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那么,教师应先告诉学生那个词在本文中的理解,再将它与前面学过的用法加以比较,进而弄清它们的不同之处。如《亡羊补牢》中的亡在本文中是丢失的意思;在《扁鹊见蔡桓公》中使人索扁鹊,已亡秦矣中的亡是逃跑的意思。这样一比较,学生就明白了。在文言文中,一个词有多种用法。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等,这些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分析,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三译:就是翻译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在初中阶段,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来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再如:见二虫斗草间,对译后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很显然,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还缺少成份,不通顺,读着也拗口。这时,就要采用第二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列举的看见二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此外,但还应注意,把译句放到文原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如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那样,即不符合新的《语文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议:即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议一议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同学又会问:作者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教师只要结合背景稍加点拨学生就明白了:本文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象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最后作者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讲到这里,对于本文奇特的想象,新颖奇妙的比喻,稍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了。
以上活动,宜采用边读边议的形式进行。当然,也可能有些学生会提一些无关紧要或毫无意义的问题。此时,教师要把握住文章的.记叙线索和全文的主旨,不能让学生扯得太远,也不可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论不休。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讨,又要有原则性、有重点地指导,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学生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将会终身受益。
五、引: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层次。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前面四个环节的学习,却不能满足,而应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教改后,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都值得我们去揣摩。因此,仅仅解决了语言文字关,了解了其中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作者透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随后,说出自已的心得、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已独到的评价,提高自已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借鉴古人的精美语言和构思技巧,用以指导自已的写作实践。
由于采用以上五个环节进行了文言文教学,所以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同时还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这样以来,学生爱学、乐学。成绩自然会稳步提高。
当然,解读文言文,教师应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学习,从方法到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我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光靠课堂学习是非常有限的,教师还应激励学生广泛地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如《史记》《汉书》《聊斋志异》《搜神记》等名著。这样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现代文的能力。
锦上添花还要添,
身上穿衣还要穿。
何以审美无止境?
因为山外还有山!
★ 审美有效教学论文
★ 文言文教学主持词
★ 文言文教学反思
★ 文言文的教学
★ 审美表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