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诗歌教学要追求四美(网友来稿)(共含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圆来圆去”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山东省单县教研室 杨公平
诗歌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它诞生得最早,普及面广,成就也最高,对整个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强大的影响和渗透力。可以说,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与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歌在新教材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诗歌阅读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中学阶段的诗歌教学,我认为应追求“四美”。
一、分析意境,追求情感美。
所谓诗的意境,就是诗的艺术境界,是诗歌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既然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的统一体,那么,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近而深入的体味意境,再现意境,进而感悟、体味诗歌的情感。
诗歌意境的分析,首先要求教师把原诗意境和再造意境,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言描述给学生,使之受到感染、熏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以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在他们心中呈现出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图画来。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分析诗歌的意境,还要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二、讲解精要,追求语言美。
好的诗歌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知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我国的古典诗歌尤甚,“吟安一个字,拈断数颈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足见古人对炼字、琢句的痴迷与执着。
教师要在“一斑”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的思考和体味。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里的“知”、“乃”、“潜”、“润”、“细”等字,诗人不仅赋予春雨以人的思想感情,表现出它了解人们的意愿,在春雨贵如油的时候适时而降,把诗人对春雨的主观感觉融合到对春雨的描述当中,达到感觉上的“物我一体”境界,而且从听觉描述了春雨的“形”和“神”,通过“潜”、“润”、“细”三字刻画了春雨的精灵晓事,善明人意,深涵着作者喜爱春雨的感情。仅仅数字,把绵绵的春雨写活了。准确的抓住诗歌当中重点字、句进行“点拨”,就能把学生引入诗歌表达的感情艺术境界中去,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使诗中的意象具体化、形象化。深入地抓住诗歌的“要害”(我们习惯上称为“诗眼”),即能纵观全篇,对诗作的言外意、画外音、景外情有深入地领悟。教师讲解时,必须抓住“诗眼”进行 “点拨”,以起到抓住一点,带动全篇,突破一点,解决一片的作用。
三、强化诵读,追求节奏美。
诗歌的重要特点是富有鲜明节奏的音乐美。诗歌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性,较其他文学样式更适宜于朗读和背诵。如果一首诗象一块炽热的红煤,那么好的朗诵或朗读却会使它散发出全部的光和热。国画中,有“三分画七分裱”之论,诗歌也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行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入地带进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国画美和音乐美。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把朗读训练作为重点,贯彻到诗歌教学的始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释疑,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对诗歌的朗读,应首先根据诗情把握诗的基础,根据诗的内容把握好基本情调和情绪,或慷慨激昂,或低回悲滞,快慢疾徐、抑扬顿挫要和诗歌的情感格调适配,不能违背,如读《蜀道难》要读得高亢激昂,读《琵琶行》要读得雅正悲慨;其次要做到吐字发音准确、清晰、有力,抑扬顿挫、重音、停顿、速度要适当;再次,要采取多种形式诵读,引导学生听读、析读、自由读、合作读、探究读、配乐读,在反复的诵读中,赏析诗歌的艺术技巧,品味诗人的真情实感。
四、赏析结构,追求形式美。
教材中所选诗歌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既有内涵美,又有形式美,即结构美。
诗歌的形式美,一是表现为思路结构美,即诗歌的构思很讲究“精”、“妙”、“新”。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诗人以白雪作为全诗的背景和贯穿始终的线索,从雪写起,又以雪终篇,前后关联照应,浑然一体。而《马嵬》这首咏史诗,则是以以倒叙见奇,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二是表现为建筑美,即外部的结构即排列的形式。从诗歌的外在形式来看,往往表现出一种建筑美,即诗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如《 蒹 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不但形成了重章叠句的形式美、一唱三叹的音韵美!而且起到了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如《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总之,诗歌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为学生讲好一首诗歌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上不断进行探索、改革,让诗歌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
作者邮箱: ygp_jys@163.com
[诗歌教学要追求四美(网友来稿)]
阅读教学的“讲”要追求直观
教师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廉价、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效率。”可见,教师的“讲”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直观性的“讲”,就是要凸现语言的趣味性、具体性、形象性和逻辑性,由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跃入高层,达到阅读教学理想的境界。
一、“讲”的规范性
阅读教学无论如何是不能回避“讲”的,并且必不可少,但教师的“讲”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符合逻辑规律,思想无谬误,知识无差错,一字一句必须严谨。表达概念、叙述事理力求做到干净利落,要惜“讲”如金,切忌喋喋不休,使学生产生厌恶感。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用语言的魅力去“征服”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白头翁的故事》时,学生提出:“小鸟有翅膀,本来就会飞,为什么还要跟大雁学飞行呢”此时,教师非常尊重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而提出的问题,随即讲:“是呀,小鸟本来就会飞,为什么还要向大雁学飞行呢”这既艺术地肯定了发问的学生,又很策略地组织了更多学生进一步加以思考。教师的这种高度浓缩性的语言,给学生打下深深的烙印。
二、“讲”的情趣性
使“讲”富有情趣,必须生动形象,善于描绘和比喻,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让抽象的事物产生“视觉效果”,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窥其貌,如临其境,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架起联想的桥梁。
心理学实验表明,凡是人们感兴趣的东西,就容易在头脑中扎根。情感是语言的动力,“情动而辞发”,没有情感的语言怎么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生动地“讲”,就是千方百计把语言形象化,把深奥道理浅显化,做到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使学生乐学易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熟悉生活、熟悉学生,这样才能找到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的生动语言。
三、“讲”的节奏感
语言的节奏感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内心情感引发的`口头语言快慢、高低、断续的有致变化,语言、语调的刚柔、抑扬的有机结合。
语言、语调的恰当应用,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风格韵调。课堂教学中,每逢讲到重点、难点的内容,声音要有力度,必要时还应重复讲;讲到快乐的地方,应自然地流露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应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应变得缓慢而低沉。
“讲”的语调高低,情感起伏的语音节奏,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神经,从而导致学生大脑不断产生兴奋,引起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情感共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讲”的启发
[1] [2]
谈谈诗歌教学要体现审美教育
【摘 要】
本文重点论述了诗歌是一种很美的文学样式,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诗歌教学要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想象美、含蓄美、形式美六个方面进行理解诗歌特点,并结合初中课本上的课例进行分析,使读者更好的认识到诗歌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
诗歌;审美教育
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选入初中课本的诗歌则是精品中的精品。诗歌有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诗歌教学的审美特征,实施审美教育,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开发学生文学潜能,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诗歌的审美特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形象美。
诗歌不是用概念而是通过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感情,这种形象已不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形象,而是通过艺术概括和典型化,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反映事物规律的典型艺术形象。如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种大家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古典诗歌《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不慕荣利、机智勇敢、忠孝两全的完美艺术形象。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的是一个青年小伙见河洲上一对形影不离的小鸟相亲相爱,听到他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他对心目中所爱之人的爱慕与追求。诗歌表现形象美,常用“比、兴”的手法。
二、情感美。
抒情是诗歌的本质特征。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歌是以情感人的,不仅直抒胸臆的诗有强烈的感情,写景的诗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歌美好的感情是积极健康的,是真挚强烈的,是爱憎分明的'。如《在山的那边》“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写出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美好梦想的向往与追寻。《有的人》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表达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三、意境美。
意境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景物形象及生活画面达到完美统一,情景交融,形成的艺术境界。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以具有特征性的形象把读者引入诗的意境。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忘我的境界。陆游的“水穷山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萌发出新的希望,现在人们常用它来比喻人在绝望中重获生机的喜悦之情。
四、想象美。
想象是诗人对生活进行加工的基本艺术手段,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想象是在感情的推动下纵横驰骋的。丰富的想象又为表达感情服务。曹操的《观沧海》运用大胆的想象,描绘了大海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诗人吞吐日月的气概。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更是运用大胆而奇特的想象,与明月对白,表达诗人对朋友和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先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又从明星想象出天上繁华的街市,又想象到牛郎织女在浅浅的天河上骑着牛儿来往。读后真是令人美不胜收。
五、含蓄美。
诗的含蓄,简单的说就是容量大、含义深,“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音绕梁,耐人寻味。如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朋友的船已消失在远远的天边,送友的人还站在江边望着江水,虽未用“惜别”二字,但把真挚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边塞诗人岑参的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等诗句,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这些诗句都因含蓄深刻成为传世名句。
六、形式美。
形式美包括语言美、韵律美、节奏美。诗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语言精练、生动、形象。好诗讲究语言的锤炼。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毛泽东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的“舞”“驰”都是炼字的典范。一个字就把大自然写活了。
七、韵律美。
诗歌是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既有视觉美,又有听觉美。而表现出诗歌音乐美特征的主要手段是韵律美。一首诗有韵律还不行,还要有抑扬顿挫的声调,还要讲究平仄。
八、节奏美。
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一个基本特征。诗人郭小川说诗歌应读起来琅琅上口,如泉水叮咚响。《木兰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韵律美节奏美的典范。
以上所谈诗歌六美,在诗歌中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体。这六点可归纳为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一首好诗应是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融合。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挖掘诗歌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提高学生的美育素质。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
★ 我要随你远航诗歌
★ 自然教学‘七要’
★ 追求作文
★ 追求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