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的写诗风格的形成(共含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卡口”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李白的写诗风格的形成
一、家庭出身的影响
据最早的文献记载,李白是五胡十六国之一西凉国的创建人武昭王李高的九世孙,祖籍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在隋朝末年,李白的祖先因罪或其他原因流亡到西域的碎叶,隐姓易名,流落了五世,到了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李白的父亲才携带家族重新返归内地,定居于西蜀绵州的昌隆(今四川江油),同时恢复李姓。唐朝皇帝也是李高的后裔,所以李白长大以后在社交中常常同唐宗室子弟联宗,以从兄弟、叔侄或祖孙相称谓。范震威先生以确凿的证据,考证出年龄小于李白的当涂令李阳冰是李白的从叔,李阳冰是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的八世孙,从而反证出李白为兴圣皇帝的九世孙。范震威先生认为,“李白为李的九世孙,”既出自救济过李白并为李白写过《草堂集序》的篆书家李阳冰的笔下,又出自和李白有过通家之好的范伦之子范传正之手,而范传正不仅是李白墓所在地之父母官,还曾为李白迁过坟,撰写过碑文,所以应是可信的。而范震威先生通过对他首创的“李氏族谱”的研究,第一次确立了李阳冰和李白的叔侄关系,从而为李白赠给近亲、远亲和族亲的数十首诗的诠释与解读,找到了一个可资参照的坐标。
从前人和范震威先生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是出身于皇亲贵族家庭,他的祖先作为皇亲自然是有一定文学修养的,他的父亲李客又是个富商,爱好文学,那么一定会从小给李白灌输家族血缘的有关思想,这样使李白从小就有一种皇族的优越感,在别人面前就表现出高傲、藐视的的态度,再加上家庭的宠爱,李白的性格就具有明显的任性和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椐安旗先生的《李白纵横探》讲,他三岁时就听大人讲《常娥奔月》。后来又听父亲讲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楚辞》及《庄子》,他听后自然不会无动于衷。这些都培养了他的想象与联想能力,从而为他落拓不羁的性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地域文化环境的影响
据前人和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先生研究,李白幼年和青少年是在四川度过的,同时受汉和西域两种文化的熏陶。这就不仅给他一副“眸子炯然,哆如饿虎”的相貌,更赋予他追求自由和豪放不羁的性格,“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四川那曾孕育了司马相如、扬雄、王褒和陈子昂的山川培养了他磊落的胸襟,慷慨的激情,更激发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他读书泛览百家,不事章句,颂慕鲁仲连那样扶危济困、功成身退的英雄,鄙视皓首穷经的儒生。又羡慕神仙长生之术,喜游侠击剑,曾从赵蕤学纵横家术,修炼剑道,多年后还在诗中描写自己“抽剑步霜月,夜行空庭遍”⑤的情景。因为四川又有许多道家学者隐居,就在开元五年(公元7),李白17岁,读书匡山,并向赵蕤学纵横术时,在河南郾城观公孙大娘剑器舞,后来写出名篇《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由此看来李白的家庭无论是否是皇亲,他是在汉文化和有浓重地方色彩的西域文化的背景下成长确是事实。傅璇琮先生已经谈到在此文化背景的熏陶下,他已有追求自由和豪放不羁的性格。其实,西域文化背景对他的性格影响更大,西域毕竟地处偏远,其儒家思想的约束影响远没有中原地区那样明显,这样,什么“忠君”“克己复礼”“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等思想于他便很淡漠。(但有儒家的济世情怀)相反,地域的迷信色彩、神话传说、历史传说及道家思想等倒在他心灵深处扎根。正如上面傅璇琮先生所说的“鄙视皓首穷经的儒生”,“慕神仙长生不老,喜游侠击剑,曾从赵蕤学纵横家术,修炼剑道”等,这样他既有强烈的纵横家思想,有豪侠之风、放浪之习,又羡慕神仙世界,反复吟咏游仙的主题,热心修炼长生之术,同时还抱有儒家的济世情怀。他能融合老庄和佛学思想。他称赞佛家的“空”,道家的“无”,而这正好促使他解脱烦恼,转向豁达,融入自然。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有时他甚至把庄子抬高到屈原之上:“投汨笑古人,临濠得天和。”这些都为他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奠定基础。
三、游历山川的影响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25岁时,开始了他游历名山大川,交结豪侠少年的壮游。,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漂浮洞庭,游历襄汉,登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乎半中国。当然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这些暂且不说,就半个中国所见,会有些什么呢?
首先,是锦绣山川的美景。美丽的大自然对一个人的心胸影响何等巨大。正如范仲淹所说:“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当人们面对如此山川美景时,只有慨叹造物主的神奇,天地之伟大,宇宙的浩淼,《登锦城散花楼》云:“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横江词六首》其一云:“一风三日吹到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此时的心胸多么开阔,思想多么自由,哪还会有什么功名利禄,儿女情长的苦恼?这对李白的豪放性格能无影响?
其次,是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其中也包括各地的宗教信仰的影响。“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与自然斗争的壮举,谁看了又能无动于衷?“盘庚迁殷”“卧薪尝胆”“葵丘会盟”“昭君出塞”“三顾茅庐”等历史人物的伟大,谁不俯首膜拜?这些丰富美丽的神话,源远流长的历史曾令多少有识之士动容?特别是之中丰富的想象,怎能不让李白内心汹涌澎湃?如《江上吟》有“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丑女来笑颦》云:“寿陵失白步,笑杀邯郸人”等明显有传说内容。
再次,是率真的民风,纯洁的民情。江南的柔美多情,江北的粗犷豪放,齐鲁的剽悍执著,西蜀的能歌善舞,这些淳朴率真的习俗能给人带来多少美好的回忆。大诗人李白也一样,他因此而丰富了想象力与联想力。如《荆州歌》有“荆州麦熟茧成蛾,缫丝忆君头绪多”,《长干行二首》有“长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渝堆。”等,这就是民风、民情对他的诗风的影响。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天宝三载春,李白离开长安后,再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在洛阳他遇见了杜甫,在汴州又遇见高适,这三位诗人便一同畅游梁园(开封)、济南等地。李白和杜甫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⑥”天宝四载秋,李白和杜甫分手后,又南游江浙,北涉燕赵,往来齐鲁间,但以游梁宋为最久。这时期李白的生活是窘困的:“归来无产业,生事如飘蓬”,心情也很悲愤:“摧残槛中虎,羁拽鞲上鹰”,但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也没有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随着天宝年间政治的日益黑暗,他的愤怒不断爆发,揭露现实的作品愈来愈多,反抗精神也愈来愈强烈,成为他这一时期创作的显著特色。这些社会经历与个人遭遇使他豪放落拓的个性发挥到极点,从而创作了许多的浪漫主义诗歌。
四 政治报负难以实现的影响
由上面我们知道,李白一生始终追求他的政治理想,可直到天宝元年,李白因受到友人的推荐,被召入京。唐玄宗给了他一个供奉翰林的闲职。在将近三年的长安生活中,他目睹朝政的黑暗,渐渐与朝廷发生矛盾,终于被宦官高力士、杨贵妃等人陷害,被迫离开长安,开始新的漫游。安史之乱后,他又被召为幕僚,接着又受牵连入狱,后被释流放。在他逝世的前一年,不顾衰老,请求从军,后因病未能如愿。
政治上的一再挫折,生活上的长期颠沛,磨练了他的思想。正因为他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理想境界,所以在诗里就较多地借助于浪漫而丰富地想象来表达理想。他常常把地上的舞台移到天上,用一种虚幻的境界来描绘现实生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说:“清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不难发现诗人所憧憬的理想境界。如果没有政治失意的经历,他的这样的浪漫风格也许会受到影响。
五、盛唐思想的影响
由历史看,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国势强盛,政治开放,文化辉煌灿烂的封建王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唐代中国不仅在亚洲而且在全世界都有很高的声望。唐朝实行开放政策,亚、非地区诸多国家的`使节、贵族、商人、学者、艺术家和僧侣等,不断来唐朝观光、留学、访问和贸易。唐朝派往外国的使臣、学者、僧侣,以及到外国经商的商人,也不绝于途。当时和唐朝通使友好的国家70多个,主要的有新罗、日本、大食、波斯、天竺、尼波罗等。
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政治开放,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纷繁,为唐代文化的高度繁荣提供了条件。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和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继承前代优秀文化传统,进一步创造出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文化,在政治、法律、教育、经史、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有卓著的成就。唐代文化以其高度的发达性、多样性和世界性的特点著称于世界。唐代文化是当时东亚世界文明的核心,它对东亚各国和各地区产生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唐代诗歌之所以气象万千,在于唐代政治的开明与开放。一旦政治对思想的禁锢和束缚减弱,社会环境宽松,那么人的思想就会自由起来。不但是个人的思想没有了禁箍,各种流派思想的交流也更加自由与深入,最后互相的渗透同化,这种情况表现在诗歌创作方面就是丰富多彩,表现在人的个性方面就是博大精深。
李白就生活在最强盛的时代,在他的身上,就兼备了儒道侠禅各家的特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儒家的傲岸坚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道者的避俗离浊;“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侠者的任性狷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禅者的玄思独绝。国家的富强使他有自豪感,从而使他激情涌动;社会的稳定使他有机会漫游各地,自由挥墨;经济的发达为他开阔了眼界;政治的开放为他提供了敢于直抒感情的机会,为他傲岸不羁性格的展示创造了可能;而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的纷繁,更为他大胆的夸张与丰富的想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说:盛唐造就了李白,李白辉耀了盛唐。李白的名字是和盛唐――一个开放的、气象宏大的时代联系在一起的。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拘,不受到任何约束。这是魏晋开始以来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这首诗记述了他朝辞白帝,夜宿江陵,一日千里的行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颇具浪漫色彩。再看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人遥望挂在前川的瀑布,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浪漫。又看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是李白最富有浪漫色彩的诗作之一。诗篇描写诗人在月下独自一人饮酒的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我歌我舞,明月相伴,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请再看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夜宿山寺》是李白的一首游记写景的短诗。“危楼高百尺”,正面描绘了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为了突出寺楼的高,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写道“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是何等的浪漫啦。
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有很多,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这不仅仅在于他诗歌作品的高产,高质,作诗的得心应手,信手拈来,而更大程度上是他惊人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夸张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幅浪漫主义的画卷。
从时代背景看李白诗歌风格形成的因素
摘要: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时事著就英雄”。生活在唐朝盛世,特殊的时代(历史)背景,铸就了一代文学巨擎——“诗仙”李白。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但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改变由盛转衰终至灭亡的命运。在强盛的唐王朝走向衰败的同时,也诞生了一代文学巨擎——“诗仙”李白。李白作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见证者,其文学地位以及对文学的贡献是无可厚非的。
自李白成名一来,对李白诗歌风格的论作是多之又多,但都基本上是言其诗歌风格的“飘逸”、“豪放”,“飘逸”、“豪放”固然是李白的诗歌风格,但只是其中之一,其诗歌风格除了“飘逸”、“豪放”之外还有其他风格。对此,安旗先生也曾经发表过专题论述,且言李白的诗歌风格不是“飘逸”、“豪放”就能够概括的,学术界对此也是颇为关注的,但目前新兴的对李白的“论述”也大多是论述李白诗歌风格的“飘逸”、“豪放”。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时事著就英雄”。可见,英雄本身的因素固不可少,但其外在的时代背景也是无比重要的,李白独特的诗歌风格与其个性密切相关,但其时代背景的影响也是不可分割的。在不同的时期,也显示出其不同的风格特色。总的说来,其诗歌风格可分为早期的“飘逸”,中期的“豪放”,以及晚期的“悲壮”。
一、少年的“飘逸”与“浪漫”
李白的生世是扑朔迷离的:有的说他是陇西人(今甘肃),有的说他是四川人,有的说他是山东人,也有人说他是外国人(今吉尔吉斯碎叶城)。李白的出生是个迷,没有具体的史料能确切说明他的生世,就是李白本人在不同的场合都会说出不同的籍贯;但可以证实的是李白从五岁以后的二十年里都是生活在四川,其父李客在其五岁时迁居到四川绵阳,当时的绵阳青莲乡;因此,李白在后来也有了“青莲居士”的称号。李白的父亲是个商人,曾经几次迁居,其名“客”也值得人们深为探讨;李白曾自称是飞将军李广之后,但也有人认为李白祖上可能与皇室有关,在武则天当政时期,曾大肆屠杀李姓宗嗣,而使李客几次迁居,其名也改一“客”字。
李白年少时很好学,读遍诸子百家,又习剑术,是其自己的爱好呢,还是其家世的关系?这就无从得之了。李白的出生虽然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年幼时是生活在“开元盛世”的时代,安宁的社会也带给人们安宁的生活,李白对老子、庄子的道是有很深见解的,从其一生的创作和生活都可以明显的看出。而四川也不缺乏名山大川,李白的成长之路是从四川开始的,四川雄奇壮丽的自然山水和特殊的人文环境培养了李白“飘逸”和“浪漫”的气质,他行侠仗义,炼丹求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李白成就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四川,当时最为人们传诵的人物莫过于司马相如;每个少年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个偶像,我想李白心中的偶像便是这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在蜀地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文气纵云,还拐走富家千金卓文君,可以说司马相如是要才有才,要钱有钱,要权有权,又得美女青睐,这又怎能叫人不羡慕呢?少年的李白便向着司马相如的方向发展,模仿司马相如的赋写下了《明堂赋》《大猎赋》等作品,其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天纵奇才。对于李白的“飘逸”和“浪漫”,人们都一致认为是天生的,别人是学不来的;正如唐寅的《桃花庵歌》所言:“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李白是有着狂傲的资本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这是一种傲视天下舍我其谁的狂。
巴山蜀水养育了“飘逸”、“浪漫”的李白,李白在二十五岁出穿以后,便再也没有回到过四川。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春,他带着一名随从离开了生活过二十年的地方,他先是在蜀中游走了大半年,重登峨眉山。次年春天才真正出川,巴蜀的险山涉水、崇山峻岭被抛到身后,李白曾有诗《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说到此,可以说李白还是一个没接触到社会,没接触到官场,身居世外的单纯青年,他狂傲不羁、满怀抱负,他希望将自己的满腔热血洒向大唐王朝,他描绘自己说:“身不满七尺,而心胸万丈。”
二、“豪放”并自信的宦海挣扎
李白自离开巴蜀以后,一路顺江而下,并且向着自己的仕途迈进。对于李白而言,他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考上了还得从小官一步步往上怕;在汉朝有举孝廉,在唐朝则有取诗士,以诗取士成为了诗人踏入仕途的一条捷径。在唐朝,这个开放的朝代,各种社会风气流行,只要有所为便能出名,就想现在的网络时代,网络名人也是很多的,真正有才学的人是会被认知的。李白便是以诗出名的人,他游览到楚地时,已经成就了其名气,李白很自信,他相信自己的仕途定能有所成就。他的诗歌风格仍然保持着“飘逸”,但此时,给人感觉更多的是“豪放”,还有“浪漫”。朝鲜诗家李瀷认为李白的“浪漫”风格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李白的“浪漫”是受到屈原《离骚》的影响。此外,李白在楚地认识了一个朋友吴指南,吴指南也是四川人,在旅途中染病身亡,李白出钱安葬了他,后来过了几年,李白又将其迁葬于鄂城(今武昌)之东;经此一事,人们都称赞李白很讲义气,但也有人认为李白有借此扬名之嫌,就像现在的一些名人总爱搞点八卦新闻出来,以此引起别人的关注来增加人气。李白讲义气埋葬了朋友,但为何又要多此一举,过了几年又来迁葬。
李白经楚到了扬州,在扬州后的一年里,李白广交朋友挥金如土,过的都是豪放不羁的浪漫生活;在尘世潇洒够了还进到天姥山,留下了其寻仙求道的见证《梦游天姥呤留别》(有的诗学家认为这首诗歌是后期李白被唐玄宗罢去,李白游览众山后而作)。待其飘渺够后,回到扬州,李白病倒了,而原来一起潇洒挥霍的朋友都不来看他,一个个都躲了起来,李白饱偿了人间冷暖,写下了《静夜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也许是李白出家外游以来第一次思想之作。就在李白最危难之时,他的一个朋友还记得他,那就是同是伟大诗人的`孟浩然,孟浩然请郎中为他看病,并为他张罗了一门婚事,女家的祖父曾做过宰相,穷困潦倒的李白应下了婚事,并且是倒插门;此后李白又有了钱,又过上了豪放不羁的生活。后来孟浩然去了扬州,李白作诗送其上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后便再也没有和孟浩然相见。李白有着任侠的风格,对于一个侠客来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真正的情谊是存在心间的,这也表现出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
李白入赘宰相家,又有了钱,但许家的关系已经是“人去茶凉”,不足以让李白踏上仕途之路。李白为了踏入仕途不停地与地方官交接,但其狂傲不羁的性格又注定李白不可能以此踏入仕途阶层。李白以:“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的姿态来拜会官员,又怎么能得到官员们的好眼,这样的狂傲,注定李白的仕途之路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
为了踏上仕途,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李白第一次来到了长安这个唐王朝的政治中心。虽然李白进了长安,但又因其狂傲不羁的性格得罪了当朝权贵,权贵们从中作梗,使李白空怀抱负而不得施展,李白的希望也化为泡影。李白原抱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希望来到长安,有望成就一番事业,结果却出呼意料。这时候的唐王朝仍然处于开元盛世的余光中,全国还是一片繁荣的局面;李白也正处于旭日动升的状态,正是生命力最为强劲的时候,加之这是李白在唐王朝政治中心的第一次挫折,可以说并没有真正触动李白的信心。李白“豪放”、“飘逸”的个性,他写下了《长相思》《将进酒》等巨作。他怀才不遇,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有结绿珍,久藏浊水泥。”、“宝刀隐玉匣,锈涩空莓苔。”但他仍然豪情不倒,仍向着理想的高峰冲击,说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理想抱负,这时的李白还是满怀豪情壮志的。
就这样,李白在宦海摸爬滚打了十年。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终在机缘之下结识了玉真公主,通过玉真公主的推荐,唐玄宗召见了李白,李白一跃成为了天子近臣。李白接到诏令只身骑马飞奔赴长安,他说:“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书情赠蔡舍人言》),“早怀经济策,特受龙颜顾。”(《赠溧阳宋少府陟》),“昔骑天子大宛马, 今乘款段诸侯门。”(《江夏赠韦南韩陵冰》),“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他到晚年都还在回忆:“凤凰初下紫泥诏, 谒帝称觞登御筵。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玉壶吟》)
在李白进长安时,所谓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他终于如愿以偿,就像司马相如一样,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在京城里,受到皇帝召见之人又岂会是无名之辈,李太白的名字也不胫而走,可谓是门庭若市,拜访他的人很多;李白最终凭其才华得到唐玄宗的赏识,被奉为供奉翰林。可以说李白实现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豪言。李白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他在长安一待三年,作为供奉就必须赞誉皇帝及有权势的人,他有三首诗赞誉杨贵妃,就是《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槛杆。
其中《李白大辞典》言:李白的三首《清平调》是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讽刺。不过大部分人不这么认为,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再结合李白的心境和他急于仕途的心情,李白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赞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李白生性狂傲,加上他那“豪放”的作风,不免得罪一些小人,从杨国忠捧砚、高力士脱鞋这两个事件来看,李白的本性可见其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杨国忠捧砚,有后人说是杨国忠尊重人才,因为杨国忠的种种劣行,人们才把此事当作是李白在教训杨国忠;但是高力士呢?太监是封建王朝的特殊产物,尤其是皇帝身边的太监,这个太监总管也许就怀恨在心,谗陷李白,加之李白那“豪放”的酒鬼形象,最终也使唐玄宗对李白产生了厌恶,以“非廊庙器”和“此人固穷相”为借口,“赐金放还”打发李白走人,实际上就是把李白放逐出京城。
李白一下子从天上掉到了人间,长安这个让李白风华三年的城市也成了李白的伤心之地。此时,李白的诗歌风格也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变,“一别蹉跎朝市间,青云之高不可攀。”、“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李白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了更深的体会,这也激起了李白的愤慨之情,同时也反映出唐王朝开始走上了下坡路,“日中则移,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经过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唐王朝最终也由光明走向黑暗,由兴盛走向衰弱,由高峰走向低谷。在一时期,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见证者“李白”,这个伟大诗人的创作也发生了转变。
李白对自己被小人谗言离间而离开长安,使自己的理想抱负真正化为泡影而愤慨,同时也对贤人受到迫害而抗议。李白往后的诗歌作品也常常喊屈叫冤,为自己鸣不平,并自比于屈原,如同屈原一样,把权贵、小人比作是:“鼠虎”、“无盐”、“东施”、“萧艾”、“浮云”、“燕雀”、“群鸡”等等;而把自己比作“松柏”、“芳草”、“天马”、“大鹏”、“鸾凤”、“明珠”等等。这些在李白此间的许多作品中都经常出现,表现出李白愤慨、郁闷的心情。同时,也展现了这一时代的风貌,唐玄宗从开始的励精图治到贪奢淫欲、腐败昏庸,听信小人的谗言,使得一批真正的文人治士离开了黑暗的官场,忠仁之士惨遭小人毒害,这在李白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达也不足贵,穷也不足悲。韩信羞将绛灌比,弥衡耻逐屠沽儿。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表现的淋漓尽至。这些都表现出李白对自己鸣不平,对时世的变迁——王朝由盛转衰、君主由明转庸,而发出强烈的抗议。
在李白被放逐出京城的十余年里,李白过的也很是潇洒,自己的理想抱负化为了泡影,李白也集中心思在求道炼丹上;在此期间也前后结识了杜甫和高适,并一起游览名山大川。李白曾经在皇宫里当过供奉翰林,是很有名气的大诗人,杜甫和高适都是很崇敬他的,杜甫曾有诗赞誉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杜甫、高适三人都属于仕途失意之人,所谓臭味相投也好,同志之士也罢,像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三人最终也是各奔前程而散去。
★ 如何写诗
★ 风格散文
★ 辛弃疾风格
★ 青蛙写诗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