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猺歌》刘禹锡唐诗原文及注释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皓皓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莫猺歌》刘禹锡唐诗原文及注释(共含5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皓皓”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莫猺歌》刘禹锡唐诗原文及注释

篇1:《莫猺歌》刘禹锡唐诗原文及注释

《莫猺歌》刘禹锡唐诗原文及注释

【作品介绍】

《莫瑶歌》的作者是刘禹锡,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54卷第4首。

【原文】

莫猺歌

作者:唐·刘禹锡

莫猺自生长,名字无符籍。

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

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

夜渡千仞谿,含沙不能射。

【注释】

①莫猺:少数民族名。隋唐时居于武陵、巴陵、零陵、桂阳、澧阳、衡山、熙平。即今之湖南、广东、广西一带。疑居连州时作,作者有《连州腊月观莫猺猎西山》诗。

②符籍:户籍。

③鲛人:此以指水滨居民。

④木客:传说中的山精,形似人,手脚爪如钩。此以指山林居民。

⑤星居:分散居住。

⑥含沙:相传蛾居水中,能含沙射人。被射中者皮肤发疮。中影者亦病。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彭城人(今江苏徐州),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的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篇2:刘禹锡《宜城歌》原文翻译注释

刘禹锡《宜城歌》原文翻译注释

作品介绍

《宜城歌》的作者是刘禹锡,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54卷第2首。

原文

宜城歌

作者:唐·刘禹锡

野水绕空城,行尘起孤驿。

荒台侧生树,石碣阳镌额。

靡靡度行人,温风吹宿麦。

注释

①宜城:县名,本名率道,天宝七载更名。唐属襄州,在今湖北宜城西北。汉代古宜城则在今宜城东南。此诗疑元和十年春作于返京途中。

②孤骤:宜城驿。韩愈《纪宜城驿》云:“此驿置在古宜城内。”

③荒台:驿旁有楚昭王庙及殿城。全诗校:“荒,一作花。树,一作柏。”

④石碣:石碑。阳:碑的正面。

⑤靡靡:迟缓。《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⑥宿麦:隔年才熟的麦。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彭城人(今江苏徐州),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的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354_2宜城歌劉禹錫

野水繞空城,行塵起孤驿。

荒台側生樹,石碣陽镌額。

靡靡度行人,溫風吹宿麥。

篇3:《榆林郡歌》唐诗原文及注释

《榆林郡歌》唐诗原文及注释

【作品介绍】

《榆林郡歌》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5卷第104首。

【原文】

榆林郡歌

作者:唐·王维

山头松柏林,山下泉声伤客心。

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

黄龙戍上游侠儿,愁逢汉使不相识。

【注释】

①榆林郡:即胜州,天宝元年改为愉林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

②黄龙:又名龙城,故址在今辽宁朝阳。按:榆林郡与黄龙城相距甚远,梁萧子显<燕歌行》云:“遥看白马津上吏,传道黄龙征戍儿”。盖以黄龙泛指北方边地,此处亦然。

③汉使:作者自指。

【作者介绍】

王维(7-761年),字摩诘(mó jié)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篇4:刘禹锡《度桂岭歌》原文及注释

刘禹锡《度桂岭歌》原文及注释

原文

度桂岭歌

作者:唐·刘禹锡

桂阳岭,下下复高高。

人稀鸟兽骇,地远草木豪。

寄言迁金子,知余歌者劳。

注释

①桂岭:《太平寰宇记》卷一一七连州桂阳县:“桂岭,五岭之一也。山上多桂,因以为名。”,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再贬连州时。

②草木豪:草木生长茂盛。

③千金子:指权贵。

④歌者劳:《韩诗外传》:“饥者欲食,劳者欲歌。”

篇5:刘禹锡《插田歌(并序)》原文翻译注释

刘禹锡《插田歌(并序)》原文翻译注释

《插田歌》作品介绍

《插田歌》的作者是刘禹锡,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54卷第6首。这首乐府体诗歌写于刘禹锡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期间。诗以俚歌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意在讽喻朝政。

《插田歌》原文

插田歌[1](并序)

作者:唐·刘禹锡

连州城下[2],俯接村墟。偶登郡楼[3],适有所感[4],遂书其事为俚歌[5],以俟采诗者[6]。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7]。

农妇白纻裙[8],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9],嘤咛如竹枝[10]。

但闻怨响音[11],不辨俚语词[12]。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13]。

水平苗漠漠[14],烟火生墟落。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15]。

自言上计吏[16],年初离帝乡[17]。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18]。

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19]。”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

省门高轲峨[20],侬入无度数[21]。

昨来补卫士[22],唯用筒竹布[23]。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插田歌》注释

[1]插田:即插秧。

[2]连州:地名,治所在今广东省连县。

[3]郡楼:郡城城楼。

[4]适:偶然。

[5]俚歌:民间歌谣。

[6]俟(sì):等待。采诗者,采集民谣的官吏。《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资)考证也”。这一句指有意仿照民谣,中含讽谕,希望能下情上达,引起皇帝注意。

[7]参差(cēn cī):原指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

[8]白纻(zhù)裙:白麻布做的裙子。

[9]郢中歌:楚歌。一说俚歌。《楚辞》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和者数千人……”

[10]嘤咛(yīng níng):形容相和的声音。如竹枝:象川东民歌《竹枝词》一样(句中句尾有和声)。

[11]怨响音:哀怨的曲调。

[12]不辨俚语词:听不懂歌词的内容。

[13]嘲嗤:嘲讽、讥笑。

[14]漠漠:密布的样子。

[15]乌帽:官帽,乌纱帽。东晋时为宫官所戴,至唐代普及为官帽。

[16]上计吏:入京办理上报州郡年终户口、垦田、收入等事务的小吏。亦称“计吏”。

[17]帝乡:帝王所在,即京都长安。

[18]侬:我,方言。谙(ān):熟悉。

[19]相参:相互交往。

[20]省门:唐代设中书、门下、尚书、秘书、殿中、内侍六省。此处指宫禁或官署衙门。轲峨:高耸的样子。

[21]无度数:无数次。

[22]昨来:近来,前些时候。补卫士:填补了皇宫卫士的缺额。

[23]筒竹布:筒中布,又名黄润,唐代一种价值昂贵的布。贮藏在竹筒中,为蜀地名产。

《插田歌》创作背景

这首乐府诗是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期间所作。诗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诗的后半部分,先以四句写景承上启下,使场景由水田转到村路,展现农民归来时村落宁静和平而微带骚动的气氛,引出计吏的登场。接着通过农民与计吏的对答,揭示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和官贵民贱的社会关系,也揭露了大官僚贪贿卖官的弊政。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尤其是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插田歌》赏析

此诗序文说希望中央派官吏来采集歌谣,明确表示诗人作诗的目的是讽谕朝政、匡正时阙。中唐新乐府诗虽然大都有意仿效乐府民歌通俗浅显的风格,但像《插田歌》这样富于民歌天然神韵的作品也并不多见。这首诗将乐府长于叙事和对话的特点与山歌俚曲流畅清新的风格相结合,融进诗人善于谐谑的幽默感,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诗歌意境。

首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这几句笔墨虽淡,却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

“齐唱郢中歌”以下六句进一步通过听觉来描写农民劳动的情绪。在农夫们一片整齐的哼唱中时时穿插进一阵阵嘲嗤的大笑,忧郁的情调与活跃的气氛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因而歌声虽然哀怨,但并无沉闷之感。“但闻”、“不辨”、“此必”扣住诗人从郡楼下望的角度描写,虽然楼上人听不真歌词和嘲嗤的内容,却传神地表现了农民们朴野而又乐天的性格特征,绘出了富有特色的民风乡俗。“怨响音”是农民们在繁重劳动和艰难生活的重压下自然流出的痛苦呻吟,而“时时一大笑”则爆发出他们热爱生活、富于幽默感的旺盛活力。时怨时嘲的情绪变换,暗示了农民对现实的不满,这就与下文农夫对计吏的嘲讽取得了照应。

尤其高明的是,诗人没有描写劳动时间的推移过程,而仅用“水平苗漠漠”一句景物描写点明插秧已毕,使场景自然地从水田转移到村路。炊烟袅袅、鸡犬奔啄的四句景色点缀承上启下,展现了农民劳动归来时村落里宁静和平而微带骚动的气氛,同时引出计吏的登场,将全诗前后两部分对比的内容天衣无缝地接合成一个完整的场面。计吏乌帽长衫的打扮出现在这青田白水的背景上,在农妇田夫白裙绿衣的衬托下,不但显示出计吏与农夫身份地位的差别,而且使人联想到它好像一个小小的黑点玷污了这美好的田野,正如他的庸俗污染了田间辛勤劳动的纯朴气氛一样。计吏的自我介绍引出田夫与他的对话,着一“自”字,巧妙地表现了计吏急于自炫身份的心理。

田夫对计吏的应酬颇含深意。“君家侬定谙”,说明田夫知道计吏本来也是出身于附近乡村的。“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讽刺计吏一旦当上官差,去过一趟长安,便与乡邻不是一路人了。话虽是对“这一个”计吏而发,却也概括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普遍现象,揭示了官贵民贱的社会关系的本质。计吏没有听出田夫话里的讽刺意味,反而“笑”着致辞,借机大肆吹牛。这一“笑”正显出他的愚蠢。“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活画出尚未脱掉土气的计吏鄙俗可笑的神情和虚荣浅薄的性格。“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是全诗讽刺的重点。既然计吏的姓名补入朝廷禁军的缺额,只须拿出些筒竹布便贿赂得来,那么官职当然也可随意买卖了。“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这种推测既是计吏的自夸,也道出了诗人的忧虑。但让这话出自一个小小的计吏之口,则收到比诗人直接议论更强烈的效果。连计吏都觉得官价便宜,更可见出皇家卫士名额之贱,朝廷卖官鬻爵之滥。全诗写到计吏得意忘形地预卜自己将会高升的前途时便戛然而止。听了这一席话田夫的反应如何,则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这就留下了无穷的余味。这一段对话全用口语,寥寥数言,朴素无华,却传神地表现出农夫与计吏这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体现了诗人通俗活泼而又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语言特色。

这首诗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优秀传统,以俚歌民谣揭露重大的社会问题,在诙谐嘲嗤中寄寓严肃的政治意义,以平凡真实的生活显示深刻的主题思想,从艺术结构、叙事方式、细节描写到人物对话都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但又表现出诗人明快简洁幽默的独特风格,因而以高度的思想艺术价值为中唐新乐府运动增添了光彩。

《插田歌》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彭城人(今江苏徐州),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的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插田歌》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354_6插田歌劉禹錫

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

田塍望如線,白水光參差。

農婦白纻裙,農父綠蓑衣。

齊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但聞怨響音,不辨俚語詞。

時時壹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煙火生墟落。

黃犬往複還,赤雞鳴且啄。

路旁誰家郎,烏帽衫袖長。

自言上計吏,年幼離帝鄉。

田夫語計吏,君家侬定谙。

壹來長安道,眼大不相參。

計吏笑致辭,長安真大處。

省門高轲峨,侬入無度數。

昨來補衛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相思》唐诗原文及注释

刘禹锡《插田歌(并序)》原文翻译注释

《石鼓歌》韩愈唐诗原文及鉴赏

《隋宫守岁》李商隐唐诗原文及注释

杜甫《喜晴》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代应·其二》李商隐唐诗原文及注释

醉翁亭记 原文及注释

蜀道难原文及注释

《孟母三迁》原文及注释

唐诗原文及翻译

《莫猺歌》刘禹锡唐诗原文及注释(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莫猺歌》刘禹锡唐诗原文及注释,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