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就是和谐与平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胖福

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健康就是和谐与平衡(共含10篇),方便大家学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健康就是和谐与平衡(共含10篇),供大家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胖福”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健康就是和谐与平衡

篇1:健康就是和谐与平衡

健康就是和谐与平衡

《黄帝内经》记载:“天人合一”“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自然界中阴气与阳气相结合产生了生命体,突出地强调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有一种共生的关系,人的身心健康受到自然界变化的影响与制约,并具有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人与自然是一对欢喜冤家人与自然界是同一的,但同时人与自然界又有斗争性的一面。自然界孕育了人类并构成人类生存的条件,但自然界毕竟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这决定了人与自然的非同一性甚至是对立。人在不断追求完美但完美永无止境,今天认为是完美的,明天就可能变得不完美,人的欲望不止,人与自然的斗争就永无止境。人生下来就带来欲望,生存和生殖都需依赖自然,主观上人类改造自然会给自己找个让自然更美好的借口。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二者的斗争必然会导致人与自然的失衡。1992年,世界1575位科学家发表了一个《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虽然可以给人们造福,但对自然界过量的.开发和破坏,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不仅破坏了自然界的和谐,而且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健康就是寻求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与环境相适应的斗争历史。中世纪的人,对细菌一无所知,航海远行的水手,常因喝了不洁净的水,导致全体船员死于伤寒病。1870年,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了细菌学之后,人们才逐渐认识、掌握并适应了这个多菌的世界,进而懂得了灭菌方法,从而得以预防疾病,健康生活。而今,人在天地间生存繁衍了若干个世纪,依然没有悟到生存演化的基本规则,甚至还反其道行之,导致自我毁灭。疾病和灾难,就是人没有适应自然的反映,也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结果。自然环境的好坏及其变化,必然对人的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人类要获得健康,就要营造健康的环境。人类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不能只顾索取,而应尽力维护它的生态平衡。近年兴起的“保护医学”,内涵就是没有大自然和动物的健康,就无法保障人类的健康。 健康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自然万物的生化,以“和”为贵。强调天人和、形神和、气血和、脏腑和人才能健康,疾病则是上述关系的失和,“阴阳乖戾,疾病乃起”,养生要求“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饮食要“谨和五味”,劳作要“形劳而不倦”“动而中节”等,莫不体现“和”的精神。人类健康根植于生态健康,生态健康就要求人们维护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这是古今人们追求的崇高目标。《黄帝内经》就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顺四时而适寒暑”等,旨在维护人与自然的阴阳协调。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中医学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影响下,确立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医学模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身心健康受到自然界变化的影响与制约。 环境好,心情好,则身体好,说明人体的心身状态与生存环境的依存关系。《灵枢?本神》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强调把人的身体和精神心理状态与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作为养生追求的首要任务。 人类适应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塑造着人类。人类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关系。这是防病抗衰、延年益寿的重要内容之一。“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人、万物、生态、自然环境这一整体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是有规律的,只有遵循和利用这种规律,才能维持人体阴阳平衡,对人体健康有益,否则,可能引起疾病,危害健康。 (摘自《健康科学周刊》)

篇2:平衡劳动关系的冲突与合作—关于和谐劳动关系

三、平衡冲突与合作是实现和谐劳动关系必然手段。

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异化了生产资料占有和劳动目的,这就决定了劳动关系的冲突本质,但是利益共同部分的存在使得合作成为可能,也为和谐奠定了基础。

而不平衡的权利义务关系又会导致劳动冲突的加剧,从而破坏了劳资合作。因此,实现和谐劳动关系的必然途径就是劳动关系平衡,完成从冲突到合作的转变。

(一)我国劳动关系的失衡状态。

劳动关系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必需清晰地考虑到工人、雇主、社会的目标,并在他们的利益中寻找更加公正的平衡。Ll刈在我国,随着工人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他们越来越难以忍受不平等的权利关系和社会地位。每年以30%速度增加的劳动争议案件,越来越多的集体争议和参与人数,停工和群体性事件频发,种.种现象都证明了我国劳动关系处于失衡状态。其表现为利益的失衡、权利的失衡、制度的失衡,这些失衡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矛盾积累到合作与协商无法解决,而以劳动争议的形式爆发出来,阻碍了由冲突到合作的转化,破坏了社会和谐。

和谐劳动关系从法律上来讲,就是资本与劳动的利益平衡。但在我国资本的产权与经营权已经受到充分关注与保障,而对于劳动权的保护还只是停留在宣示或原则上,我国工人处于计划经济下传统权利向市场经济下组织、谈判等权利转化的相对真空期。Ⅲ1对经济的重视和保护,与社会收入的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导致了工人利益在改革中受损。《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条文的出台,对个体劳权的保护得以提高,但是组织、谈判等集体劳权的发展仍然滞后。

对产权制度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关注,不仅加剧了利益分配的不公,更进一步加大了权利的失衡。对外来资本的支持,对民营资本的鼓励,以及在不正当国企改革中流失的国家资产,中国的资本市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资本所有者的力量也不断扩张。同时,加上行政权力膨胀,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为了吸引资本而罔顾工人利益,与资本合营,联手压制工人的对合法权益的追求。如果不能形成新的利益分配和冲突处理机制,就不能实现由冲突向合作的转变,也就不可能实现和谐的劳动关系。

要求平衡劳动关系还表现为制度的失衡。制度均衡是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制度供给状态,随着利益主体力量的变化而改变,在反复博弈中,影响政治决策和公共政策,从而形成均衡状态;而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供给短缺,同时旧制度创新严重滞后或有的新制度干预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以行政权代替市场规律,也致使一些制度失效。[2¨制度的失衡会进一步加大利益分配的差距,导致在协调劳动双方主体利益时难以实现一致结果。而在制度的形成上,如果不形成重视平等和合作的法律和政策,就无法从制度上由冲突转为合作,和谐劳动关系也就失去了保障。

(二)平衡的内容和方法。

根据上文所述,要向实现和谐劳动关系,实现由冲突到合作的转变,就需要通过在主体地位、谈判力量、过程形式等方面的制度化、法律化,平衡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和利益。

首先,主体平衡是基础。主体平衡是指雇主与工人在结成劳动关系中处于平等的地位,对与劳动相关的事情有平等的决策权,这是双方进行协商和实现合作的基础。只有首先承认劳动关系主体的平等,才能保证利益分配的公平,和在法律和政策的制定中,平衡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但在市场经济中雇主与工人经济地位实际不平等的事实,就决定了个体工人想要实现主体平等就必须通过集体的方式。这就需要大力发展集体三权,要让工会发挥集中工人声音和利益的作用,与工人更紧密结合。承认主体地位的平等,也是平衡谈判力量以及权利和利益要求的基础。

其次,力量平衡是实质。权利是已经有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利益,所以劳动关系的冲突一般包括权利的和利益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实现和保证权利、利益的机制,也就是力量本身。利益的分配和权利的拥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政策和法律都会影响它们,但是在这背后起到作用的是力量平衡机制。组织的本质是力量的层级结构,权利在雇主(管理者)和工人之间的分配是不平等的,这也是促使工人选取哪种方式获取均衡力量的决定因素。1221通过法律和制度规定雇主和工人的权利,特别是在集体谈判和集体争议中的行为权利,这就保证了力量平衡在调整劳动关系利益冲突中的核心作用。比如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新方案”计划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法律,促进了工人谈判力量和权力与雇主对等,帮助了美国渡过“大萧条”后的经济困难、劳资冲突加剧和社会动荡时期。

第三,过程平衡是形式。在通过法律和政策平衡主体权力的基础上,实现劳动关系过程的平衡是和谐劳动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调节劳动关系的内容主要包括工资、工时、劳动条件的决定、集体谈判、劳动争议处理、惩罚与开除、串诉、包容与参与等方面,汹1在处理这些因素的过程中,本着主体平等、协商合作的原则,解决冲突和争端。其中集体劳动关系不仅是实现过程平衡的主要手段,是调整劳动关系的长期趋势,也是成为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选择。这是因为在劳动力市场上,与个体工人相比,雇主由于占有生产资料从而拥有占据统治地位的谈判力量,解决这种不平衡的最自然的方法就是工人通过工会组织起,以产生对等的谈判力量。024].

结论。

上文的论述证明了冲突是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这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生产资料占有、劳动目的等的不同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客观规律。忽视冲突性这一本质特征,而强行以同一性覆盖雇主与员工之间的差异,就会导致利益协调失效,而最终激化矛盾和冲突,造成劳动争议爆发。所以,认识到劳动关系的冲突和差异,是正确理解和实现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同时重视集体谈判、集体争议处理,是平衡劳动关系利益冲突、实现合作的最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常凯主缩。劳动关系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4.

[2]Flandem,Allen.1965.Industrial Relations:What is Wrong withthe System?An Essay oo Its Theory and Future.IJ0ndon:Faher&Fabcr.

[3]Cox,IL 1971.“Approaches to the Futurology ofIndustrial Reklions”。Bulhtine of the Institute of L且bor Studies.8(8):139—64.

[4]Budd,J..Employment with a Human Face:Balancing Ettlciency,Equity,and Voice.Ithaca:ComeU University Press.

[5]Hymon,R 1975.[ndostfial Relations:A Marxist Introduction.London:Macmillan.

[6]Kelly,J..Rethinking Industrial Relations:Mobilization,C01.1eetivism and L)ng Waves.London:Rouiledge.

[7]Edwards。P-.“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and the Field ofIndustrial Relations”。In Edwards,P(ed.)Industrial Relations:Theeryand PraL—ce.2nd edition,Oxford:Blankwell:I一36.

[8]Gintis.H 1976.“The Nature of 1.Mlbo[1l-Exchange and the Theoryof Capitalist Production”,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y.8(2):36—52.

[9]Kaufman.B..“Labor Markets and Employment Regulation:

The View ofthe'Old'Institutionaliats”。In Kanfman.B.(ed.)Govern·ment Begulation of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Madlson:IndustrialRelations Research Association.PP ll一55.P15.

[10]常凯。论个另0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兼及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趋向[J].中国劳动,2004,(4):14一17.

[11]Marx.k CapitaL VoL 1.Chapter 7.London:Penguin.1990(reprinted)。P283.

[12]Thompson,P1989.TheNature ofWorl【:AnIntroductiontoDebateson the Labour Pwcest 2nd edition-London!Macmillan.P22.

[13]Budd,J.2004.Employmentwith aHuman Face:BalancingEffi—eieney,Equity,and Voice.Ithaca:Comell University Pre‰P51.

[14]Bumwoy.M.1979.Manufacturing Consent:Changes in the l_ahour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Chieagc,University of ChieagoPre%P93.

[15]Edwards,P_Conflict at Work:A Materialiat Analysis of Work.

place Relations.Oxford:BlackwdL 1986.P77.

[16】CresBey,P and Mclnnes,l 1980.“VotingforFord:IndustrialDemocracy and Control of Labour”。Capital and Class.4(2):5—33.P14.

『17]Flandem.A.。ne Tmdition of Voluntmism“,Bfitish Jom'nalof Industrial Relafiong 1970.12(3):172.

[18]Edwards.P 2003.。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and theField of Industrial Relations”。In Edwards,P(ed.)Industrial Relatiom:

Theory and Pracfce 2nd edifiom Orford:Blankwell:l一36.P18—19,[19】Keohan.t 1980.CoUective Bargaining and Industrial Relatiom:

From Theory to Policy and Practice.Homewoed:Irwin.Pi2.

[20]常凯。构建和谐社会劳资关系法制化[J].检察风云,。(6):28—29.

[21]高新会。转轨时期我国劳动关系制度失衡问题研究[J].中央财经丈学学报,2007,(6):87—91.

[22]郭志刚。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核与模式[J].财经科学。.(5):88—94.

[23]孙兆阳。企业雇佣关系模型探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I,(1):144—147.

[24】Gomez.R,Budd.J.and Mel乜。N.2004.why n Balance isBest:the Pluralist lndmtrial Relaliom Paradigms of Balancing ComperingIntereat^In Kanfman,B.(ecL)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W址and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Industrial Relations ReseamhAssociation.ComeH UniversityIthaca.pP-195—228.P213.

篇3:平衡劳动关系的冲突与合作—关于和谐劳动关系

[摘要】研究表明冲突是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而实现和谐劳动关系的途径是平衡主体权利,通过集体调整的方式,用合作解决冲突和矛盾。冲突性是由市场经济下生产资料占有程度和劳动目的不同,以及由此导致的利益差异所决定的。而利益、权利、制度的失衡就会造成冲突的激化,而平衡是实现和谐劳动关系的主要途径,集体调整则是平衡的有效手段,所以政策和法律也应以平衡主体、权利和过程为导向,以集体劳动关系为重点。

[关键词】集体劳动关系;冲突;合作;平衡;和谐。

自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也被写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中。社会上对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呼声不断增强,全国总工会也于同年提出了和谐劳动关系企业的标准。

但是,近年来劳动争议日益增加,特别是人夏以来,集体劳动争议“并喷式”爆发,表现出对和谐劳动关系的宣传和现实中尖锐的劳资矛盾并存的现状。研究表明,冲突是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否认冲突和掩饰冲突,只能造成矛盾的累积和激化,而无法实现和谐劳动关系。

一、冲突性是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

劳动关系不仅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其它社会关系的显著因素。不管是从其定义的范围,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上看,冲突都伴随着劳动关系的运行,并导致了各种相关政策和法律的形成。广义上讲,劳动关系是指以工业化大生产为社会背景下,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以生产过程的开始和延续为共同目标,以劳动的组织为核心,是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

冲突性作为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已经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不管是从多元主义的角度,如将劳动关系认为是工作调整,[21生产的社会调节,【31效率、公平和发言权的发展;【41还是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如阶级冲突、¨1社会运动、¨1结构性对抗¨1等观点。虽然他们对冲突的解决方法不同,但是都将利益冲突作为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和调节对象。从广义上讲,现代社会中的劳动关系是以雇佣关系为基础,以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为行为框架,以政策和制度为背景,劳动的主体由工作场所中的关系扩展到社会范围内的关系。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角度看,在劳动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和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程度,决定了他们在劳动过程中的不同需求,这就成为劳动关系中冲突产生的客观和主观的基础。

(一)对生产资料占有程度的不同是冲突产生的客娟基础。

马克思主义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论述,不仅是其阶级理论的基础。也为理解劳动关系提供了重要工具。正是对生产资料占有程度的不同。才产生了占有资本和资源并要求扩大和增值的资产所有者,以及不得不通过雇佣劳动交换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社会财富的雇佣工人。

当资产所有者在市场上寻找并组织工人进入工厂开始生产,而工人在失去生产资料之后,以自身的劳动力换取报酬的时候,工人的劳动就附属于资本。渖1在这种环境下,生产的展开不再以技术工人为核心,而是以资本为首要条件,不是工人主动生产用于直接交换的物品,而是资本在其组织的生产中利用工人的劳动力,实现资本增值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摆脱了个人开展生产的形式,而以成立企业为雇主的方式,通过提供工作机会,在劳动力市场上寻找能够接受其提出的劳动力价格的工人。而个体在了解自身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寻找有合适报酬的工作。当雇主与工人在一定环境和信息供给下,接受对方的条件,达成以实现生产为目标的协议。在这个劳动和报酬交换过程中,双方对交换条件的决定力是不同的,雇主由于控制了资本这个核心生产要素而明显拥有更多的决定权,员工在只能决定将劳动力出售给某方资本的情况下则处于弱势地位。20世纪中美国的低工资、长工时、失业等劳工问题,就是由于过度劳动供给、劳动市场失灵等导致的雇主在与个人谈判时的优势力量和地位所造成的。f90雇主与工人在劳动关系中实际上的不平等还表现在劳动合同的法律意义上。一方面,从劳动法角度看,以劳动合同为基础的劳动关系是“形式上的平等掩饰着实际的不平等”,而工人对雇主也是一种从属关系,而非财产与人身上的平等关系。【1叫这一关系的本质是劳动对资本的附属,这种不平等关系是劳动关系冲突产生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由于破坏合同而带给双方损失程度的不同,工人在市场上与雇主的博弈中必然处于劣势。当生产不能展开时,雇主损失的是一部分资本的增加值,而工人则失去收入来源无法进行社会再生产甚至生存。

所以说,以劳动合同的缔结为标志的一系列活动,将劳动关系由市场带入了企业内部,为了实现合同标的。

工人被要求接受雇主的权威控制,在人身上从属于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这就由经济基础的不平等带来了权利的不平等。雇主和管理者通过不同的管理方法、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对员工的行为和义务做出规定,并迫使工人遵守,这本身就是力量的施放过程。同样,工人也不是毫无反抗能力的,通过个人和集体力量也会对雇主施以压力,以协商、谈判、产业行动的方法,体现出对权利和和益的争夺。而当一方或双方对谈判结果的执行有异议而要重新缔结条件时,冲突或集体争议就在所难免了。

(二)对劳动目的的不同要求是冲突产生的主观原因。

劳动关系产生和发展的核心在于劳动,这也是实现生产的最根本形式。马克思将劳动定义为:人与自然发生的过程,是人在通过自己的行动,调解、规范和控制自己与自然的代谢作用的过程。【lu其中有意识、有目的改造世界是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最根本的区别。所以,在市场经济下的劳动关系中,对生产资料占有的客观现状决定了雇主与工人追求不同的劳动目的,当双方的追求的目的不可协调时,冲突就自然会发生。

这是因为劳动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交换关系。与普通商品交换不同,劳动力与其所有者不能完全分开,这就必然会在劳动力的使用中引入人的主动性。利润和市场价值的增长是雇主的最终目的,这也是由资本的扩张和贪婪的本质所决定的。【l 2J而在一个工业社会中,工资收入是个人生活唯一的基础。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在总收益固定的情况下,工人工资的增加意味着利润和投资的减少,这种根本经济利益的矛盾不可调和。而在确立劳动力和报酬的交换关系时,作为交换承诺载体的劳动合同,并不能完全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行为,因此双方关系从建立就存在不确定性。

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为了保证资本的升值和企业的利润率、效率、生产率和增长率,管理者希望员工服从企业政策和管理决定。而员工却希望能够影响工作的组织和管理的决策,能就报酬和工作内容进行申诉和谈判。双方及其代表组织就这些利益的冲突最终会表现为权利冲突,冲突的结果决定于双方力量的动态平衡和第三方的调节,比如法律、国家政策、或政府的介入。

因此,企业内管理者与工人之阃的冲突和争议都是企业雇佣关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劳动关系中常态的矛盾。

从另一个角度看,劳动关系的冲突也是由物权和劳动权等人权的竞争所决定的。虽然雇主占有开展生产所需       的生产资料,但是实际生产却由工人来完成。其中一方为生产资料所有者,拥有处置权;另一方为资料的操作者,拥有处理权,也即劳动权。双方都想在劳动过程中对生产有更大的控制权,从而增加己方在生产结果中收益分成所占有的比例。这种物权与劳动权的冲突就表现为在劳动关系的效率、公平和发言权上的冲突,因为作为个体自由基础的物权同时要为经济效率和自由服务,所以物权就不是不可侵犯的。¨到那么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雇主就不能以物权的神圣要求劳动者劳动权利的屈从,所以利益的冲突就会伴随着双方的始终。

二、和谐劳动关系的实质是劳资合作。

正是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程度,和劳动过程中双方的不平等关系,决定了雇主与工人的最终利益的不同,这也是所有冲突产生的根源。虽然冲突是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但并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在一定时期和社会条件下,劳资双方也是可以合作共存的。

(一)合作及其产生的基础。

合作不是否定冲突,而是在承认雇主与工人矛盾和冲突的前提下,共同参加劳动,实现生产的过程。双方作为平等的权利主体,能够做出克制性让步。并且互相妥协,通过协商和共决的方式,完成生产过程,解决劳动关系中的冲突。在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的过程中,资本家对劳动力的使用由强制转为合作,不管这是由于市场竞争、工人斗争,还是政府的参与的结果,社会现实表现为尖锐的冲突转化为企业内部的争议处理和矛盾转化机制,而劳动关系转化为认同与合作。¨刮但合作并不是否认利益差异,也不是将雇主的利益强加给工人,从而在本质上否定冲突的存在。而是承认利益和目的不同的前提下,寻找共同利益和目标,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双方权利义务关系,以法律和制度规范双方的合作关系。

因此劳动关系可以被看成是结构性的对抗和算计性的合作关系。¨纠当合作关系稳定下来,劳动关系就以和谐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劳动关系中,雇主与员工合作的前提是部分共同利益的存在,基础是冲突的可协调性。即投入到以商品生产为目标的劳动过程中,这是资本和社会财富增加的根本方式,也是工人分享收人的主要来源。从另一个角度讲,资本家为了解决生产力转化的问题。必须依靠和激励劳动的创造和生产的能力,所以就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与工人的合作,而工人同样对维持劳资关系和自身的生存有着兴趣;与利益冲突的本质特征相比较,这种工作场所中劳资关系的双重本质不仅意味着双方的直接对抗策略,也代表着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需求。¨叫在这种目的的作用下,雇主和工人在根本利益和劳动目的冲突的同时。能够接受劳动力和财物报酬的交换条件,以劳动合同表示双方同意的结果,并在企业内完成交换,从而实现合作生产。

同时由于主体参与劳动的主观性,在根本目的不一致的前提下,也存在着暂时同意共同目标的可能。这取决于主体的需求性和包容性的程度,理性主体也会考虑自身生存与冲突消耗和结果,从而选择是否接受合作条件。如果雇主与员工针锋相对,则工作关系就会破裂,生产就不能维持,最终导致社会关系的解体和重组。所以对于雇主来说。他们的妥协就是通过共享管理权力来获得实际控制。【171双方的劳动目的存在共存部分,即维持生产过程以及个体和社会的存续,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企业的盈利和发展,个人收入的实现也需要生产的顺利执行和结果转化为收益。而且从世界工人运动史的角度看,暴力冲突逐渐为合法的、制度化的谈判和罢工所取代,并在一些高度集中代表性的国家(如德国、瑞典),合作与共决成为雇主与工会都能接受的形式。

(二)和谐劳动关系的性质和意义。

我国大力发展的市场经济本质就表现为对生产资料和商品占有的不同,因为只有不同的占有程度,才有了交换的需求和供给的产生,市场和经济才能发展。所以说,和谐劳动关系不是要否认利益的冲突,而是要正确承认生产资料占有和劳动目的的异化,摆正双方以及政府的位置,劳动关系中在市场上形成的问题交给市场去解决,由雇主和工会及其组织协商、谈判,政府应该减少对具体事件的干涉,在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基础上,制定法律、政策,平衡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实现主体及其力量的平衡,这是实现和谐劳动关系的首要条件。

和谐并不是简单的意见完全一致,没有矛盾和冲突,而是承认矛盾并且冲突可控。雇主和工人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劳动目的和利益上的最终分别,决定了“一元论”

的完全一致的利益关系在市场经济下是不存在的。所以和谐劳动关系的提出只能意味着合作。这是雇主与工人在其目标中共同部分的作用下,就生产条件和劳动关系的调节达成合议。在这个过程中,冲突被控制在一定程度内,双方都同意冲突解决的原则和方法。其中最基本的原则是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为基础,规范和调节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保护工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当的资本收益。

劳动关系不仅仅是一种合同规定,更是一种状态。

前者是指建立在雇佣和个人责任等纯市场原则和组织制度规定的义务基础上的关系;后者则指将员工视为投资而非成本,并让其参与决策而形成的长期关系。‘1副和谐的劳动关系应该更重视状态,因为和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的沉寂并不意味着冲突的消失,只有长期的合作才能带来最终和谐稳定。其中员工参与决策和集体调整方式有助于提高组织功能的发挥,有助于协调利益冲突,以及和谐的表现形式。所以,对于劳动关系来说,冲突是其本质特征,和谐与合作是现象和过程。

篇4:倾斜与平衡

倾斜与平衡

水,本性阴柔;火,本性阳刚;阴阳相协,才能刚柔并具,这是自然之理。倾斜与平衡亦如此,看似矛盾的的倾斜和平衡,亦能达成完美的统一。

狂风暴雨中,路边的树木往往很难被刮倒,而那笔直挺立的桅杆、广告牌等却常常被刮倒。是因为,在疾风中,树木能够将自己的身躯倾斜,这样不但能够保持自己的身躯平衡,还能够减少风的阻力。而那些笔直挺立的桅杆等不懂得使自己倾斜,故不能维持平衡。倾斜不是畏惧大自然可怕的力量,而是为了寻求平衡,更好地去与之抗衡。倾斜与平衡,亦进亦退,一张一弛,亦是生活之道。

闻名于世的比萨斜塔,其倾斜的角度让人为之担心。然而它却倾斜地屹立了一年又一年,见证了物换星移的沧桑巨变。比萨斜塔在建之初,也是和大多数建筑物一样,拥有挺拔的身躯,华丽的外表。人们本以为它能平衡地屹立多年,然而一次又一次的事故,使比萨斜塔渐渐倾斜。人们本打算对其进行维修,却发现倾斜的比萨斜塔拥有了比之前更完美的平衡力。就这样,比萨斜塔倾斜而又平稳地屹立在那儿,成为世界一大奇观。倾斜与平衡的统一,使平凡的事物变得不平凡。

生活中,坎坷挫折不断。曾经的挺拔身躯,学会了倾斜,掌握了平衡。失意时,倾斜是暂放痛苦,倾斜是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平衡了心态,幸福亦会随之而来;取得进步,倾斜是不骄傲浮躁,倾斜是再接再厉,平衡了成败,“胜不骄,败不馁”,亦常在;与人相处时,倾斜是“得饶人处且饶人”,倾斜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平衡了距离,即使是天涯相隔,亦能亲密若比邻;追寻理想时,倾斜是“深处种菱浅种稻, 不深不浅种荷花”的适度,倾斜是“退步原来是向前”的旷达,平衡了眼光,美好的理想可望亦可及。

倾斜与平衡。倾斜是一时的谦逊忍让,平衡了一生的乐观心态;倾斜的是与人相处时礼让三分,平衡了一生难忘的友谊;倾斜是放下痛苦,平衡了快乐常伴。

平衡因倾斜而存在,倾斜又是为了更好的平衡。

倾斜与平衡,矛盾而又统一。

篇5:中班健康公开课平衡教案

中班健康公开课平衡教案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户外活动的兴趣,愉快的参加各项户外活动,发展体育,增强体质。

2、帮助幼儿改进走、跑、跳、投掷、平衡、钻爬、攀登等基本动作,帮助幼儿掌握有关的粗浅知识,使其动作灵敏、协调、姿势正确。

3、幼儿培养在体育活动中团结合作、遵守规则、勇敢竞争、不怕挫折等良好品质。

4、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正确对待输赢,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6、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意图】

经过幼儿在小班一年的练习与锻炼,我班幼儿的体育运动能力有所提高,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很高,乐于参加各种带竞技性的体育活动。幼儿喜欢带有实物性的体育游戏,喜欢表现自己,喜欢扮演各种角色。但是,由于个体差异,个别的男孩、女孩对于有挑战性的活动胆怯,例如攀爬架、平衡木。

【具体措施】

利用晨间活动,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

在幼儿晨间入园的时间内,有目地的对幼儿进行体育锻炼,根据园内多样的体育器械,可静可动,例如玩呼啦圈,幼儿可以跳呼啦圈、转呼啦圈、开火车等多种玩法,也可加入辅助器械,例如在跳呼啦圈时加入梅花桩、跨桥、拱桥等器械,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更好的锻炼。

开展健康的户外活动。

根据《纲要》要求,保证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结合教学,安排健康的户外活动,促进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兴趣。例如:听口令四散追逐跑、躲闪跑,两人夹球走、从20--25厘米的高处往下跳等活动,设定游戏情景,如“狮王和小动物”“夹球合作一起走”“小伞兵”等进行请讲科学的、合理的、有趣的户外活动。

器械多样,百玩不厌。

幼儿园中精心为幼儿准备了种类繁多、数量充足的游戏器械,如:高尔夫、打地鼠、彩虹伞、碰碰车、飞碟棋、平衡木、沙包等各种各样的游戏器械,很多的器械是孩子们在小班没有接触到的,根据幼儿的运动能力发展情况,选择适合幼儿并有挑战性的器械,即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又使活动的器械得到充分的利用。

总之,户外活动的开展要真正以幼儿为主体,活动面向每一位幼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参加集体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反思:

一个户外活动仅仅围绕着一个游戏进行,那也会导致孩子失去兴趣,多准备活动,两者交替进行,那孩子体验的就是不一样的乐趣。根据中班的年龄特征需求,合作竞赛的形式比较适合中班的幼儿,他们喜欢挑战性的游戏,设计一些比赛性质的游戏,幼儿可以自行结伴游戏,也可小组之间进行游戏,比比看哪一组最厉害。既培养了伙伴间的合作能力,也激发了自己的兴趣和竞争意识

篇6:小班健康教案平衡宝贝

小班健康教案平衡宝贝

预设目标

练习走平衡木(高30— 40厘米,宽15—20厘米)。

尝试多种平衡器的玩法,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

活动准备

平衡木和其他平衡器。

录音带《健康歌》。

《健康*社会》下p.9。

活动过程

听《健康歌》,跟教师做动作。

——上肢分别平举、前举、上举、足尖走,小步幅随音乐进场。

——膝腕关节活动:抖抖手呀,抖抖脚;踢踢腿呀,单脚跳。

金鸡独立

——单脚站立。看谁站的时间长。

——在地上画两条线,将幼儿分成两组,让幼儿踩着线走,要求走成一字线。

走平衡

——教师示范走平衡木,并带领幼儿练习。

——幼儿自由练习走平衡动作,教师鼓励幼儿自己想一个动作从平衡木上走过。

——选出不同动作的`幼儿为其他幼儿做示范,带领幼儿一起练习。如:双手叉腰走、双臂前举走、双臂上举走……

平衡多又多

——指导幼儿看画册《平衡多又多》,体会每种平衡游戏的动作要领。

——幼儿自由选择平衡器,照画册上的动作练一练。教师指导帮助,注意幼儿安全。请幼儿跟教师一起收拾场地,结束活动。

篇7:酸碱平衡保健康散文

酸碱平衡保健康散文

不久前,在新浪博客网站上看到一篇博友转发的博文,深受启发。

文章说,一位肺癌患者,面对绝症,心灰意冷,失去了生活的勇气,立下遗嘱,准备后事。在绝望中偶尔遇见一位当医生的朋友,告诉他,癌症之所以成为绝症,是因为患者只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是化疗,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杀死其他细胞,疗效不理想。二是多吃补品,增加营养。可是,癌细胞吸收营养比其他细胞还要快,还要多,反而加速癌细胞的生长,这也不足取。后来,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凡是爱吃素的人基本上不得癌症,因为吃素人的血液大多数是碱性,癌细胞在碱性血液环境下很难生存。爱吃肉的人大多数是酸性血液,癌细胞在酸性血液环境下很容易生长繁殖。因此,探索出防治癌症的`第三条路,就是少吃或不吃牛肉、猪肉、鸡肉等酸性食品,多吃各种新鲜蔬菜、水果和豆制品等碱性食品。那位癌症患者听从医生朋友劝告,坚持吃素不吃肉,几年后体内癌细胞越来越少,病情明显好转。

我不是医生,不懂医学,这篇文章介绍防治癌症的笫三条路是否正确可信,不得而知。我认为,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对于身患绝症的患者来说,能否绝处逢生,不妨一试。假如行之有效,推广应用,造福人类,岂不快哉!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精神作用。不管防治癌症的第三条路是否有科学依据,对于身患绝症的人来说,在死亡面前指出了一条生路,鼓起了战胜癌症的勇气,点燃了生活的希望之火。为此,我向几位身患癌症的朋友、熟人介绍了防治癌症的笫三条路,供他们参考。

我自己从此也尽量少吃肉,多吃素,并劝告特爱吃肉、不喜欢吃蔬菜的外孙别贪嘴,肉吃多了不利于健康,容易发胖、生病,什么高血压、高血脂等冠心病,大多数是吃肉太多引起的。可他听不进去,依然天天吃饭离不了肉。放学一回家,就嚷嚷:“今天吃什么,有没有肉?”一见到餐桌上有大盘鸡、红烧肉、烤牛排,就兴奋得大叫起来:“哇噻,又有好吃的了!”看到他狼吞虎咽、接二连三不停吃肉,我真担心他长期这样吃下去,影响身体健康。老伴和女儿为了让他多吃蔬菜,不停地给他挟菜,可他就是不愿多吃蔬菜,只是象征性地吃一点,真拿他没办法。

当然,凡事都应顺其自然,不可强求。有人爱吃肉,有人爱吃素,萝卜白莱,各人嗜好,无可非议。关键在于把握尺度,不可偏食。爱吃的东西适当多吃一点,但不要吃得太多,适可而止;不爱吃的东西适当少吃一点,但不可不吃。无论是酸性食品,还是碱性食品,都要吃一点,保持酸碱平衡,避免营养不良,防止营养过剩,才有利于身体健康。

篇8:《营养平衡才健康》教案

《营养平衡才健康》教案

【活动设计】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许多家长都会溺爱孩子,孩子的各种要求都尽量满足。我发现许多家长经常给孩子买一大堆零食,这样孩子就吃零食多,吃饭少,长期下去,孩子容易形成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最终导致孩子营养不均衡,生长发育受到影响。通过这节课要教育幼儿不要挑食,只有营养平衡才能健康成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帮助幼儿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创设、故事让孩子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幼儿形成健康饮食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让幼儿了解身体需要多种营养,不挑食才健康。

【教学难点】

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

【教具准备】

相关课件;手偶;幼儿课前准备的食物贴;班级互动墙面“我们爱吃的食物”大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音乐律动《坐姿歌》

二、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出示手偶)他们一个叫“壮壮”,一个叫“小小”。小朋友你们说一说他们长得什么样?知道为什么壮壮这么“壮”,而小小这么“小”吗?

他们之间还有一个小故事,现在让老师讲给小朋友听好吗?

故事:(出示手偶壮壮)我叫“壮壮”,什么东西都爱吃,爱吃萝卜、西红柿、白菜,还爱吃苹果、香蕉,爱吃好多东西,你们看!我长得壮壮的。(出示手偶小小)他叫“小小”,他看到萝卜摇摇头,说我不爱吃;看到西红柿又摇摇头,说我不爱吃;好多蔬菜都不吃,苹果不爱吃,香蕉不爱吃,人长得很瘦小,而且总生病。

结合故事内容,提出问题:“壮壮长得这样壮,说一说他爱吃什么?”“小小长得很瘦小,是因为什么?”“你们要想身体棒,怎么办呢?”引导幼儿知道想要身体棒,就要吃各种食物。

三、播放幻灯片,观看日常生活视频片段。

1、结合实际生活,出示一段日常生活视频片段。视频主要内容为:一位妈妈到幼儿园接孩子回家,经过超市,孩子哭闹着,要去买零食。孩子回到家后,只吃零食不吃饭。

提问:“看了这段录像,小朋友来说一说这位小朋友做得对不对?”“你们平时是不是也和这位小朋友一样呢?”教育幼儿不能把零食作为主食,否则就会像小小一样,身体瘦弱,还会经常生病。要想有健康的身体,就要像壮壮一样各种食物都要吃。

2、出示互动墙面“我们爱吃的食物”大表,教师组织幼儿交流最喜欢吃的食物,并将最喜欢吃的食物粘贴在互动墙面上。

“我们爱吃的食物”大表中,教师和幼儿共同统计出哪些食物是幼儿最喜欢吃的,多少幼儿爱吃这种食物。教师引导幼儿讨论:“爱吃的东西能不能吃很多?”“哪些东西要少吃?”3、老师向幼儿介绍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蔬菜和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含有从其他食物中补充不到的营养成分。并且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功效。)总结: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吃不同的食物就能获得不同的营养,有了丰富的营养,身体才能更加健康。

四、延伸活动,家园配合:

1、让家长记录幼儿饮食情况,反馈给老师。

2、根据记录情况,开展“不挑食的好孩子”颁奖会,可以邀请家长参加,鼓励挑食的孩子做到各种食物都要吃,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篇9:中学社会科学改革进程中的平衡与和谐

中学社会科学改革进程中的平衡与和谐

政治文明的进程,包括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化、个性差异与整体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一定程度的和谐与平衡发展,.这是降低社会进步过程的.震荡成本、实现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本文着力点在于研究如何正确的考量各种平衡与和谐的概念意义和区位边界.

作 者:王海亭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政法系,安徽,阜阳,236032 刊 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TION) 年,卷(期): “”(4) 分类号:B26 关键词:社会科学   政治文明   进步   平衡   和谐  

篇10: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平衡与和谐(高三)

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平衡与和谐(高三)

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  顾汉成

2006年8月

生活中有平衡理论,社会要和谐发展,中学语文教学也有一个平衡与和谐问题值得探讨。教学中如果把看似矛盾的东西统一起来,就会收良好的效果。下面就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做到和谐统一谈谈本人的实践体会。

一、既因材施教又整体推进

“ 因材施教”强调的是个体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整体推进”强调的是群体的进步,在实际的教学中这是一对矛盾,教学时常常优等生、后进生难以兼顾。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来研究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能力这一对矛盾。学生的学习目标看起来大家都是一致的,实际上由于个体能力的差异,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也是有很大的差别,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能考上清华北大,有人只能考上专科,有人甚至连参加高考的资格都没有争取到的原因。承认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我们就有充足的理由“ 因材施教”,也就有充足的理由“因材树(树立)标(目标)”。这正如登山运动,有人能登到山顶,有人只能登到半山腰,还有人走到山脚下不行了。就象我们不能强求只能走到山脚下的老弱病残者要登上山顶一样,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同学都能考上大学。我们要做的是鼓励每一个登山者尽力登到自己能达到的最高点-- 让学生学到自己能掌握的知识,考上自己能考上的学校。设想大家都做到了这一点,不也就做到了“整体推进”吗?我以为这是教学上的一种明智。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们也可以结合高考对现行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再认识。我们知道许多数理化教师对成绩不是很突出的学生明确提出高考最后几道综合性难题不做,或者在保证前面的题目都检查完后再做,要把精力相对集中到做前面的基础题上,拿自己能拿的分数。我们语文学科为什么不也提出让学生拿自己能拿的分呢?如作文,目前高考的分值是60分,理论上分基础等级40分,发展等级20分,而实际阅卷教师是不可能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去打分的,由于某些复杂的原因,学生高考作文达到基本要求后,多数情况下是拉不开分数的,大家在42分左右。因此,对成绩不是很突出的同学来讲,作文重要的是能拿基础分。鉴于这种实际状况,高三的作文的训练中可全面抓基础分,鼓励优秀生争取多拿发展等级分。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到其他知识点的学习上。如:背诵古诗文也是学生需花费精力的事情,记忆力差的同学因为记忆的内容太多,记不住。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让他们突出重点--记名句,其他非名句就作为一般性了解。譬如:《孔雀东南飞》一文有七段要背诵,记忆力不强的同学要记下来须化很大的精力。而其中真正称得上名句成为高考考题的恐怕只有“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和“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了。要解决这段的背诵问题可以鼓励学生有重点的全部背诵,对记忆能力较差的同学可以先让他们记住上面几句,然后再争取背更多,熟练程度也可不提要求。范围缩小了,学生就能较轻松地完成高考中最可能考的部分,背诵时就没有多少恐惧感。用上述方法处理课文的背诵问题,各类学生花的时间差不多,各人在不同层次都有所得,不失为一种既现实又较理想的一种方法。

总之,把因材施教和整体推进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不同类的同学都有适当的学习量,从而达到整体推进的目的。当然,要做好这个工作,需要教师平时备课时就周密地安排好,并不断地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二、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齐抓共用

怎样正确对待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认识的差异。一般地讲老教师多年来由于习惯了原来的一套教学方法和手段,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对多媒体则感到虽然有它的好处,但准备起来麻烦,操作时容易出差错,所以较多地喜欢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青年教师因为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较熟悉,丰富的网上资源又可以弥补教参的不足,多媒体的教学直观形象,教学效果好等因素,多数喜欢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运用怎样的教学手段,这主要看教学效果。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方法有着各自的特点,这要看哪一种方法在完成教学目标上更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是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我的体会是:信息量大的教学内容宜用多媒体(如新授课,尤其是第一课时),信息量小的宜板书(否则教学成本高,而教学效果却不一定好);复杂的内容宜用多媒体,简单的内容宜用传统的方法;课文中无的宜用多媒体展示,有的则用传统的方法表达(如学生朗读,圈划);学生感兴趣的用多媒体充分显现,只需一般了解的用传统方法简单表达;基本的、稳定的教学素材用多媒体长期保留,短期的、临时的用传统方法快速反映。注意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各自的特点和长处,教学实践中注意研究、选择恰当地教学手段,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游刃有余。

三、扬长避短和提高基本功同步发展

如果说形成风格是扬长的话,那么,教学中还有一个避短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说,教师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如:字迹不漂亮,声音不优美),而这些不足在教学中容易影响教学效果。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常采用扬长避短的方法--用多媒体代替自己的手写板书,以放录音代替教师的范读等等。这种办法作为一时一事的补救措施当然是可以的,但如果长期这样处理,教学上就会明显有残缺感。作为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基本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倡的终生教育,它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还需要提高基本技能。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尤其有这个必要。我们教师在这方面也具有较好的能力和条件。教学基本功好了,教学的手段就多,选择的余地也多,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如《核舟记》中苏轼、黄鲁直、佛印三人的位置、体态、神情等,学生光凭文字要一一搞清楚是很不容易的,如果用图画来表现就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如果语文老师如果学一点素描技术,在黑板上用图画展示文中的情景,效果就要好得多。如能制成flash动画片,既直观形象,又可反复使用,效果就更好。同样道理,其他知识、技能都可以学习,学好了再用于课堂,效果一定会好。

综合素质提高了,有了更好的基本功,我们可以在新的层面上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齐头并进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学科科学,理论性是很强的。作为语文教师,树立终生教育的思想,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新的教学理论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作为知识传授的渠道,又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它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语调,一个动作,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把语文教师的上课艺术和演员的演戏相比较就会发现,演员只需在导演的指导下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行了,而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则往往要自演自导,处理好课堂的各个环节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有成就的教师都很注意这些环节的细节。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在宏观理论指导下个体进行的复杂多变的教学实践活动。由于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受到的挑战是很明显的,这就带来了宏观理论和具体实践的矛盾。这种新情况、新矛盾在现成的教科书上是找不到答案的。教学方面的书只能解决宏观问题,具体的实践问题要靠我们自己不断的摸索和总结,并努力和原有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再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这种从理论到实践,再有实践到理论的多次反复,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认识观,对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五、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往往要涉及字词句,篇章结构,修辞手法,写作特色等内容。这作为一种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习是必要的,但作为一种教学过程,却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所以,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保证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努力采用新鲜、多样、有效的形式,以使教学过程不乏味。如:一些以时令季节、自然景物描写为主的.散文,可以带学生到相关、相近的场景中去感受。然后领悟作者的文字描写,就会有更深的体会。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晚上到荷塘边,在朦胧的月光下实地看一看,感受一下,将会取得课堂上难以收到的效果。一些表现人物关系的作品,可在班上创设相类似的人物关系场景,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人物关系上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思想、品质、个性等。如:《林黛玉进贾府》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又是古典名著,可以由学生再现当时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小说中的人物。课本剧更可让学生演出,通过学生自己演出、评论使他们深刻体会剧本中的人物和作品的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常规的教学也要努力做到波澜起伏,富有变化:平铺直叙的事设置悬念,使人有意料以外,情理之中的快感;单调的知识点配以生动的事例,会有茅盾在西北高原上看到白杨树的兴奋;抽象的道理用身边的事例阐释,就会让人在亲切自然中领悟。总之,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从上第一节课开始,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在求新、求变上多花功夫,努力使学生时时感到老师教学上的新意,感到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每一天的课堂教学都有乐趣,力求以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揭示科学严密的教学内容。

六、知识积累和应时应急相辅相成

语文教师是“杂家”,它比其他教师更需要知识的积累。一定程度上讲,语文教师的知识积累是否丰富,文化底蕴是否厚实,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但同时,语文教师光有“一桶水”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传授知识的技能技巧,也就是要有将一桶水好好地倒到学生的杯子里去的本领。教师自己的一桶水怎样自然流畅,不滴不漏地倒到学生的杯子里,这应该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设想,真要把满满的一大桶水拎起来倒到小的杯子里,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绝对做到不滴不漏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教学道理也是相通的。教师掌握相对较多的知识,要取出其中的一小部分在恰当的时候,运用恰当的方法传给学生,该讲的都讲,不该讲的一句不讲,是很难做到的,但我们要努力做到少“滴”少“漏”。

因此,我们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既要做到平时多积累,努力使自己的一桶水装满,又要认真研究“倒水”问题。正如在动荡的车上很难倒水一样,当课堂教学出现意外情况或突发事件的时候,我们会因为缺少“预案”而慌乱,因此我们要注意应时应急的研究。如:一个字的读音弄不清了怎么办?板书时一个字想不起来怎么办?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一时解答不了怎么办?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突然停电怎么办?学生上课听不懂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简单操作固然也能应付过去,但效果一定不好。因此语文教师如果对这些情况多加注意,系统地研究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平时多思考、多实践,遇事就会产生智慧的火花。这一点笔者有一定的粗浅体会。我平时和学生讨论问题时,喜欢用身边的事作为例子,经常运用以后,就有一种熟能生巧的感觉。一次毕业班举行毕年典礼,我因事在临开会时才到会。当时天气很热,我刚坐下来,主持人就通知我让我第一个发言,而在这之前我并不知道自己要发言。正在我迅速酝酿打腹稿时,又突然停电,话筒不响,电风扇不转,会场气氛显得有些乱。我当时的发言就抓住了当时的现场场景,围绕人生也会遇到“天热”、“停电”、“话筒不响”等意外情况展开,收到了良好的讲话效果。

由此看来,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同时要重视教学实践的研究,从实践中提高教学能力。

初中作文:宽容就是和谐

中班健康教案:《营养平衡才健康》

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

和谐与幸福作文

中庸思想与社会和谐

构建和谐企业与人际沟通

和谐与幸福的议论文

珍视平衡作文

平衡车说明文

八年级平衡议论文

健康就是和谐与平衡(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健康就是和谐与平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