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示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yingqiangyang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示例(共含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ingqiangya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示例

篇1: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3.掀起广泛阅读科普读物的热潮。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它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

石上打下烙印的吗?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2.朗读后教师按学习小组评价朗读的水平,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中仍思考朗读时思考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腐蚀(shí):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hún):(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k):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lù):山脚

粗糙(cāo):(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龟裂(jūn):裂开缝隙

刨刮(bào):刮平

沟壑(hè):山沟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dǐng):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xiē):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讨论:你读了本文,了解了哪方面的知识?

讨论明确:

(1)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大自然保存时间记录的一种方式。

(2)每一厘米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3)北京故宫里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是用水滴记录时间的方式。

(4)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

(5)“海枯石栏”会有时。

(6)“石烂”的原因: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太阳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着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它的破坏。

(7)岩石的毁灭与生成过程。

(8)一米厚的岩石形成需要的时间:大约3000~100的时间。

(9)岩石形态“平卧”或“倾斜”的原因。

(10)根据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11)岩石保存很多的历史痕迹。

(12)岩石的颜色和质料反映了地壳的活动。

(13)岩石记录了丰富的古代生物的状况。

(14)化石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15)岩石上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16)读懂岩石的记录对于人类的意义――找寻地下的宝藏。

……

2.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3.分小组讨/论文章的结构层次。

讨论明确:

本文按说明内容的自身的内在联系,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进而提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寻。

第二部分(第6~21自然段):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一规律入手,详尽说明岩石“烂”与“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6自然段):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第二层(第7~16自然段):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层(第17~20自然段):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

第四层(第21自然段):总说岩石的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第三部分(第22~29自然段)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

第四部分(第30~31自然段)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四).总结、扩展

同学们,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你由此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大家讨论讨论,然后踊跃争当中心发言人,谈出大家的共识。

大家对科普类文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科普类文章是传播科学知识、启迪青少年智慧的优秀读物,理趣、情趣兼备。

2.科普类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是探索知识的钥匙。

3.多读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类伟大的创造和成就。

4.读科普作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2.掌握生字难词。

附: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1.第5自然段,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方式的探寻。

2.第22自然段,由上文说明岩石的“烂”和生成过程记录了时间,引出下文对岩石保存了诸多历史痕迹的说明。

3.第27自然段,由上文说明什么是化石,引出下文用实例说明化石见证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二、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并没有偏离主题,原因有二: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人联想到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也会很有趣;这也是一种作铺垫的写法,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有如此奇异的,那么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会更奇妙,更具内涵吧。

(六)板书设计

篇2: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3.掀起广泛阅读科普读物的热潮。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它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

石上打下烙印的吗?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2.朗读后教师按学习小组评价朗读的水平,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中仍思考朗读时思考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腐蚀(shí):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hún):(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k):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lù):山脚

粗糙(cāo):(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龟裂(jūn):裂开缝隙

刨刮(bào):刮平

沟壑(hè):山沟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dǐng):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xiē):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讨论:你读了本文,了解了哪方面的知识?

讨论明确:

(1)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大自然保存时间记录的一种方式。

(2)每一厘米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3)北京故宫里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是用水滴记录时间的方式。

(4)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

(5)“海枯石栏”会有时。

(6)“石烂”的原因: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太阳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着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它的.破坏。

(7)岩石的毁灭与生成过程。

(8)一米厚的岩石形成需要的时间: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

(9)岩石形态“平卧”或“倾斜”的原因。

(10)根据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11)岩石保存很多的历史痕迹。

(12)岩石的颜色和质料反映了地壳的活动。

(13)岩石记录了丰富的古代生物的状况。

(14)化石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15)岩石上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16)读懂岩石的记录对于人类的意义――找寻地下的宝藏。

……

2.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3.分小组讨

篇3: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示例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示例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二、学法引导

l.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思路。

3.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以课文内容为联想点,拓展视野,培养发散思维。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l)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的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有关教科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2.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3.观看有关教科片。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它是物质的运动,是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石上打下烙印的吗?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2,朗读后教师按学习小组评价朗读的水平,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中仍思考朗读时思考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腐蚀(shí):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hún):(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kū):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lù):山脚。

粗糙(cāo):(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龟裂(jūn):裂开缝隙。

刨刮(bào):刮平。

沟壑(hè):山沟。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dǐng):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xiē):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讨论:你读了本文,了解了哪方面的知识?

讨论明确:

(1)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大自然保存时间记录的一种方式。

(2)每一厘米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3)北京故宫里的计时装置一一铜壶滴漏,是用水滴记录时间的方式。

(4)大自然中他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运动着。

(5)“海枯石烂”会有时。

(6)“石烂”的原因: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太阳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着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它的破坏。

(7)岩石的毁灭与生成过程。

(8)一米厚的岩石形成需要的时间:大约3000-100的时间。

(9)岩石形态“平卧”或“倾斜”的原因。

(10)根据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1l)岩石保存很多的历史痕迹。

(12)岩石的颜色和质料反映了地壳的活动。

(13)岩石记录了丰富的古代生物的状况。

(14)化石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l5)岩石上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16)读懂岩石的记录对于人类的意义――找寻地下的宝藏。

2.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3.分小组讨/论文章的结构层次。

讨论明确:

本文按说明内容的自身的内在联系,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进而提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寻。

第二部分(第6一21自然段):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一规律入手,详尽说明岩石“烂”与“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6自然段):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第二层(第7一16自然段):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层(第17-20自然段):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

第四层(第21自然段):总说岩石的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第三部分(第22一29自然段)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

第四部分(第30一31自然段)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四).总结、扩展

同学们,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你由此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大家讨论讨论,然后踊跃争当中心发言人,谈出大家的共识。

大家对科普类文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科普类文章是传播科学知识、启迪青少年智慧的优秀读物,理趣、情趣兼备。

2.科普类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是探索知识的钥匙。

3.多读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类伟大的创造和成就。

4.读科普作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五)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老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料:

琥珀化石只是化石中的一种。其实,化石有许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它不知道危险正在向它逼近。树脂粘住了小昆虫,将它埋过树脂的“坟墓”中。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

冰冻化石:在距今1万多年前,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长着长毛的猛妈。一天,一头猛妈在暴风雨中跌下山崖,被埋进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冻起来。当这头猛妈被科学家发掘出来时,它身上的毛发皮肤都还完好如初呢。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复习说明文的特点。

在大家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重申强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2.初学说明文的同学,容易产生说明文与记叙文文体的混淆,同学们能从.写作意图、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三方面来辨析一下吗?

采用小组争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学答的快而准:

(1)从.写作意图上看,说明文的目的在于说明事物,使人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多得到较为清晰的了解;记叙文则通过写景、状物、写人、记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总之,说明文要授人以知,而记叙文要以情感人。

(2)从文章主要内容上看,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主要内容,说明文则是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3)从文章的表达方法看,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抒情和议论。说明文则主要采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抒情。说明文中的叙述,一般只用概述的方法,叙述是为说明服务的,因而不能运用艺术想像和夸张,叙述的重点必须与说明要点一致。说明文中也有描述的方法,但不同于记叙文中的描述。记叙文中的描述,讲究“形似”和“神似”,笔触细

篇4: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二、学法引导

l.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思路。

3.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以课文内容为联想点,拓展视野,培养发散思维。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l)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的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有关教科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2.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3.观看有关教科片。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它是物质的运动,是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石上打下烙印的吗?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2,朗读后教师按学习小组评价朗读的水平,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中仍思考朗读时思考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腐蚀(shí):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hún):(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kū):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lù):山脚。

粗糙(cāo):(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龟裂(jūn):裂开缝隙。

刨刮(bào):刮平。

沟壑(hè):山沟。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dǐng):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xiē):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讨论:你读了本文,了解了哪方面的知识?

讨论明确:

(1)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大自然保存时间记录的一种方式。

(2)每一厘米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3)北京故宫里的计时装置一一铜壶滴漏,是用水滴记录时间的方式。

(4)大自然中他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运动着。

(5)“海枯石烂”会有时。

(6)“石烂”的原因: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太阳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着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它的破坏。

(7)岩石的毁灭与生成过程。

(8)一米厚的岩石形成需要的时间: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

(9)岩石形态“平卧”或“倾斜”的原因。

(10)根据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1l)岩石保存很多的历史痕迹。

(12)岩石的颜色和质料反映了地壳的活动。

(13)岩石记录了丰富的古代生物的状况。

(14)化石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l5)岩石上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16)读懂岩石的记录对于人类的意义――找寻地下的宝藏。

2.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3.分小组讨论文章的结构层次。

讨论明确:

本文按说明内容的自身的内在联系,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进而提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寻。

第二部分(第6一21自然段):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一规律入手,详尽说明岩石“烂”与“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6自然段):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第二层(第7一16自然段):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层(第17-20自然段):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

第四层(第21自然段):总说岩石的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第三部分(第22一29自然段)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

第四部分(第30

篇5: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老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料:琥珀化石只是化石中的一种。其实,化石有许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它不知道危险正在向它逼近。树脂粘住了小昆虫,将它埋进树脂的“坟墓”中。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

冰冻化石:在距今1万多年前,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长着长毛的猛犸。一天,一头猛犸在暴风雨中跌下山崖,被埋进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冻起来。当这头猛犸被科学家发掘出来时,它身上的毛发皮肤都还完好如初呢。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复习说明文的特点。

在大家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重申强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2.初学说明文的同学,容易产生说明文与记叙文文体的混淆,同学们能从.写作意图、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三方面来辨析一下吗?

采用小组争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学答的快而准:

(1)从.写作意图上看,说明文的目的在于说明事物,使人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等得到较清晰的了解;记叙文则通过写景、状物、写人、记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总之,说明文要授人以知,而记叙文要以情感人。

(2)从文章主要内容上看,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主要内容,说明文则是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3)从文章的表达方法看,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抒情和议论。说明文则主要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抒情。说明文中的叙述,一般只用概述的方法,叙述是为说明服务的,因而不能运用艺术想像和夸张,叙述的重点必须与说明要点一致。说明文中也有描述的方法,但不同于记叙文中的描述。记叙文中的描述,讲究“形

似”和“神似”,笔触细腻,而说明文中的描写,只是以达到将具体情形解说清楚为限度,绝不作过细的描写。

3.再次细读本文,着重思考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本文的写法特色和语言运用上的特色。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找出本文所举实例,结合用实例说明的内容,理解举例这一说明方法在本文的作用。

(1)说明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时,举钟表、日历为例,意在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

(2)说明岩石能够记录时间之前,举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计时装置为例,为下文展开科学知识的说明做铺垫。

(3)说明岩石被破坏的原因时,以我国建筑兰新铁路时几分钟内炸掉一个山头为例,说明人的作用。

(4)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有着丰富的记录时,举出长毛象、琥珀等化石。

(5)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见证人,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时,举出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能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记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象”和“犀牛”都长了长长的毛,说明了“第四纪”冰河的来临。

(6)说明读懂岩石的记录,不仅使我们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则举出“寒武记”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

本文所举实例均为典型举例,即举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事理。

此外,本文的列数字说明虽然次数不多,却是以让人认识到漫长的时间中大自然的变化。如“大约3000~100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在离现在大约六亿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

2.请同学们就自已印象深的写法发表高见。

讨论明确:

(1)开篇引用出自高士其《时间伯伯》的四句诗:“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一下子使读者的思绪从现实中激扬起来,感叹时间的魔力,同时产生追寻“时间的脚步”,了解它的踪迹的兴趣,真是别开生面,独具匠心。

(2)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很好理解,古往今来都有可圈可点的方式。但是岩石怎样记录时间,而时间又能在岩石上打下怎样的烙印,这里面包含着怎样的知识和奥秘,真是令人急欲弄清楚。这样由人们热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能体现作者构思的巧妙。

(3)依据事物内在联系进行说明,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踪迹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结果。先说明“地球上某些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把这一过程分为:岩石会被自然界和人类的各种作用破坏以致“烂掉”;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自然界中的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即岩石的生成。因为岩石的生成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所以岩石保存了太多的历史痕迹。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迁、地壳运动、古代生物的状况,乃至自然界中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无不在岩石上留下痕迹,这可不就是大自然为我们留下的时间的踪迹。我们读懂自然界利用岩石留下的物质运动的踪迹,又能够使我们增加对自然界的了解,同时探寻出可供我们人类利用的丰富宝藏。本文就是这样,抓住事物自身的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条分缕析,由岩石的成因而及岩石记录了自然界的丰富的变化,最后说明岩石上的记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逻辑性很强,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科学性、知识性的特点。

(4)过渡语段承上启下作用明确。

本文恰当地使用了多个过渡段,从而把所说明的内容自然地联系起来,给读者一以贯之的印象。如“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由上文举例说明人类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铜壶滴漏,自然开启下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原因、记录的方式及记录的内容。

科学知识对于非专业研究人员而言,似乎高深莫测。由于本文在.写作上采用了上述种种为普通读者能够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法,因而将死寂的岩石说明得生动有趣,以至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热情。

3.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请同学们就此思考、讨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学生所举例句不作限制,只要分析的有理有据即可。

(1)准确性、严密性。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这里如果去掉“据计算”“大约”,就太武断,而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科学方法再精确也毕竟是推测而不能确知,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语言准确、严密。

(2)生动有趣。

①拟人化写法的大量运用。

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狂风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

②比喻形象贴切。

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③有些语词引人兴致。

如“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俨然智者打开了有趣故事的大门。“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更让人感到亲切,“海枯石烂”常被人用来表达深厚的情谊永远不会改变,此处则让人浮想联翩,更急切想读下文。说明的内容告一段落,在进行整体.总结之前写道:“瞧!”仿佛拉了一段家常,在结束前提醒读者,本文前面说明了什么,后边还有什么需要说明。

(四).总结、扩展

学生再次回顾全篇,重点明了本文以下两点:

1.说明顺序:由岩石的形成到岩石对历史痕迹的记录再到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依据事物内在的联系进行说明,是逻辑顺序。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

向学生推荐科普读物--《人与自然》系列丛书,介绍其中几篇文章。

(五)布置作业

1.课外广泛阅读科普读物,开阔视野,丰富头脑。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3.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首小诗,抒发一下学完本文后,对岩石的认识和自己的全新的感受。

课后练习答案:

1.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使读者一下子对冷冰的岩石

篇6:时间的脚印 第二课时

时间的脚印 第二课时

导入  新课

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老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料:琥珀化五只是化石中的一种。其实,化石有许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它不知道危险正在向它逼近。树脂粘住了小昆虫,将它埋过树脂的“坟墓”中。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

冰冻化石:在距今1万多年前,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长着长毛的猛妈。一天,一头猛妈在暴风雨中跌下山崖,被埋进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冻起来。当这头猛妈被科学家发掘出来时,它身上的毛发皮肤都还完好如初呢。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复习说明文的特点。

在大家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重申强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2.初学说明文的同学,容易产生说明文与记叙文文体的混淆,同学们能从写作意图、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三方面来辨析一下吗?

采用小组争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学答的快而准:

(1)从写作意图上看,说明文的目的在于说明事物,使人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多得到较为清晰的了解;记叙文则通过写景、状物、写人、记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总之,说明文要授人以知,而记叙文要以情感人。

(2)从文章主要内容上看,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主要内容,说明文则是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3)从文章的表达方法看,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抒情和议论。说明文则主要采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抒情。说明文中的叙述,一般只用概述的方法,叙述是为说明服务的,因而不能运用艺术想像和夸张,叙述的重点必须与说明要点一致。说明文中也有描述的方法,但不同于记叙文中的描述。记叙文中的描述,讲究“形似”和“神似”,笔触细腻,而说明文中的描写,只是以达到将具体情形解说清楚为限度,绝不作过细的描写。

3.再次细读本文,着重思考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本文的写法特色和语言运用上的特色。

(三)教学过程

1.找出本文所举实例,结合用实例说明的内容,理解举例这一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l)说明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时,举钟表、日历为例,意在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

(2)说明岩石能够记录时间之前,举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计时装置为例,为下文展开科学知识的说明作铺垫。

(3)说明岩石被破坏的原因时,以我国建筑兰新铁路时几分钟内炸掉一个山头为例,说明人的作用。

(4)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有着丰富的记录时,举出长毛象、琥珀等化石。

(5)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见证人,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时,举出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能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记’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象’和“犀牛”都长了长长的毛,说明了“第四纪”冰河的来临。

(6)说明读懂岩石的记录,不仅使我们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则举出“寒武记”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

本文所举实例均为典型举例,即举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事理。

此外,本文的列数字说明虽然次数不多,却足以让人认识到漫长的时间中大自然的变化。如“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在离现在大约六亿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

2.请同学们就自己印象深的写法发表高见。

讨论明确:

(1)开篇引用出自高士其《时间伯伯》的四句诗:“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篇7: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老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料:琥珀化石只是化石中的一种。其实,化石有许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它不知道危险正在向它逼近。树脂粘住了小昆虫,将它埋进树脂的“坟墓”中。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

冰冻化石:在距今1万多年前,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长着长毛的猛犸。一天,一头猛犸在暴风雨中跌下山崖,被埋进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冻起来。当这头猛犸被科学家发掘出来时,它身上的毛发皮肤都还完好如初呢。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复习说明文的特点。

在大家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重申强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2.初学说明文的同学,容易产生说明文与记叙文文体的混淆,同学们能从写作意图、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三方面来辨析一下吗?

采用小组争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学答的快而准:

(1)从写作意图上看,说明文的目的在于说明事物,使人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等得到较清晰的了解;记叙文则通过写景、状物、写人、记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总之,说明文要授人以知,而记叙文要以情感人。

(2)从文章主要内容上看,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主要内容,说明文则是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3)从文章的表达方法看,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抒情和议论。说明文则主要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抒情。说明文中的叙述,一般只用概述的方法,叙述是为说明服务的,因而不能运用艺术想像和夸张,叙述的重点必须与说明要点一致。说明文中也有描述的方法,但不同于记叙文中的描述。记叙文中的描述,讲究“形

似”和“神似”,笔触细腻,而说明文中的描写,只是以达到将具体情形解说清楚为限度,绝不作过细的描写。

3.再次细读本文,着重思考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本文的写法特色和语言运用上的特色。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找出本文所举实例,结合用实例说明的内容,理解举例这一说明方法在本文的作用。

(1)说明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时,举钟表、日历为例,意在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

(2)说明岩石能够记录时间之前,举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计时装置为例,为下文展开科学知识的说明做铺垫。

(3)说明岩石被破坏的原因时,以我国建筑兰新铁路时几分钟内炸掉一个山头为例,说明人的作用。

(4)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有着丰富的记录时,举出长毛象、琥珀等化石。

(5)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见证人,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时,举出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能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记'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象”和“犀牛”都长了长长的毛,说明了“第四纪”冰河的来临。

(6)说明读懂岩石的记录,不仅使我们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则举出“寒武记”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

本文所举实例均为典型举例,即举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事理。

此外,本文的列数字说明虽然次数不多,却是以让人认识到漫长的时间中大自然的变化。如“大约3000~100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在离现在大约六亿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

2.请同学们就自已印象深的写法发表高见。

讨论明确:

(1)开篇引用出自高士其《时间伯伯》的四句诗:“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一下子使读者的思绪从现实中激扬起来,感叹时间的魔力,同时产生追寻“时间的脚步”,了解它的踪迹的兴趣,真是别开生面,独具匠心。

(2)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很好理解,古往今来都有可圈可点的方式。但是岩石怎样记录时间,而时间又能在岩石上打下怎样的烙印,这里面包含着怎样的知

篇8:《和时间赛跑》(第一课时)

浅谈音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优化板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和时间赛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9: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 示例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 示例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新课

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老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料:

琥珀化石只是化石中的一种。其实,化石有许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它不知道危险正在向它逼近。树脂粘住了小昆虫,将它埋过树脂的“坟墓”中。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

冰冻化石:在距今1万多年前,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长着长毛的猛妈。一天,一头猛妈在暴风雨中跌下山崖,被埋进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冻起来。当这头猛妈被科学家发掘出来时,它身上的毛发皮肤都还完好如初呢。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复习说明文的特点。

在大家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重申强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2.初学说明文的同学,容易产生说明文与记叙文文体的混淆,同学们能从.写作意图、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三方面来辨析一下吗?

采用小组争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学答的快而准:

(1)从.写作意图上看,说明文的目的在于说明事物,使人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多得到较为清晰的了解;记叙文则通过写景、状物、写人、记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总之,说明文要授人以知,而记叙文要以情感人。

(2)从文章主要内容上看,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主要内容,说明文则是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3)从文章的表达方法看,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抒情和议论。说明文则主要采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抒情。说明文中的叙述,一般只用概述的方法,叙述是为说明服务的,因而不能运用艺术想像和夸张,叙述的重点必须与说明要点一致。说明文中也有描述的方法,但不同于记叙文中的描述。记叙文中的描述,讲究“形似”和“神似”,笔触细腻,而说明文中的描写,只是以达到将具体情形解说清楚为限度,绝不作过细的描写。

3.再次细读本文,着重思考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本文的写法特色和语言运用上的特色。

(三)教学过程

1.找出本文所举实例,结合用实例说明的内容,理解举例这一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l) 说明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时,举钟表、日历为例,意在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

(2)说明岩石能够记录时间之前,举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计时装置为例,为下文展开科学知识的说明作铺垫。

(3)说明岩石被破坏的原因时,以我国建筑兰新铁路时几分钟内炸掉一个山头为例,说明人的作用。

(4)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有着丰富的记录时,举出长毛象、琥珀等化石。

(5)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见证人,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时,举出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能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记’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象”和“犀牛”都长了长长的.毛,说明了“第四纪”冰河的来临。

(6)说明读懂岩石的记录,不仅使我们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则举出“寒武记”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

本文所举实例均为典型举例,即举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事理。

此外,本文的列数字说明虽然次数不多,却足以让人认识到漫长的时间中大自然的变化。如“大约3000-100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在离现在大约六亿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

2.请同学们就自己印象深的写法发表高见。

讨论明确:

(1)开篇引用出自高士其《时间伯伯》的四句诗:“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一下子使读者的思绪从现实中激扬起来,感叹时间的魔力,同时产生追寻“时间的脚步”、了解它的踪迹的兴趣,真是别开生面,独具匠心。

(2)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很好理解,古往今来都有可圈可点的方式。但是岩石怎样记录时间,而时间又能在岩石上打下怎样的烙印,这里面包含着怎样的知识和奥秘,真是令人急欲弄清楚。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人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能体现作者构思的巧妙。

(3)依据事物内在联系进行说明,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踪迹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结果。先说明“地球上某些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把这一过程分为:岩石会被自然界和人类的各种作用破坏以致“烂掉”;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自然界中的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即岩石的生成。因为岩石的生成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所以岩石保存了太多的历史痕迹。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迁、地壳运动、古代生物的状况,乃至自然界中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无不在岩石上留下痕迹,这可不就是大自然为我们留下的时间的踪迹。我们读懂自然界利用岩石留下的物质运动的踪迹,又能够使我们增加对自然界的了解,同时探寻出可供我们人类利用的丰富宝藏。本文就是这样,抓住事物自身的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条分缕析,由岩石的成因及岩石记录了自然界的丰富的变化,最后说明岩石上的记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逻辑性很强,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科学性、知识性的特点。

(4)过渡语段承上启下作用明确。

本文恰当地使用了多个过渡段,从而把所说明的内容自然地联系起来,给读者一以贯之的印象。如“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由上文举例说明人类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铜壶滴漏,自然开启下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原因、记录的方式及记录的内容。

科学知识对于非专业研究人员而言,似乎高深莫测。由于本文在.写作上采用了上述种种为普通读者能够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法,因而将死寂的岩石说明得生动有趣,以至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热情。

3.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请同学们就此思考、讨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学生所举例句不作限制,只要分析得有理有据即可。

(1)准确性、严密性。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这里如果去掉“据计算”、“大约”,就大武断,而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科学方法再精确也毕竟是推测而不能确知,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语言准确、严密。

(2)生动有趣。

①拟人化写法的大量运用。

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狂风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

②比喻形象贴切。

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③有些词语引人兴致。

如“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俨然智者打开了有趣故事的大门。“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更让人感到亲切,“海枯石烂”常被人用来表达深厚的情谊永远不会改变,此处则让人浮想联翩,更急切想读下文。说明的内容告一段落,在进行整体.总结之前写道:“瞧!”仿佛拉了一段家常,在结束前提醒读者,本文前面说明了什么,后面还有什么需要说明。

(四).总结、扩展

学生再次回顾全篇,重点明了本文以下两点:

1.说明顺序:由岩石的形成到岩石对历史痕迹的记录再到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依据事物内在的联系进行说明,是逻辑顺序。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

向学生推荐科普读物――《人与自然》系列丛书,介绍其中几篇文章。

(五)布置作业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10:语文 -《和时间赛跑》第一课时

语文 -《和时间赛跑》(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和时间赛跑》是一篇清新、淡雅而又略带淡淡优伤痕迹的散文。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力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自读自悟来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等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词卡、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录音导入,激发兴趣

1.CAI播放配乐朗诵《匆匆》片断(第三节)。

2.谈话导入。

同学们,每当我们聆听《匆匆》这一名篇时,总会油然而生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是啊,时光一去不复返!说说看,你每天是怎样安排时间的?你是否想过珍惜有限的时间呢?你是怎样珍惜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到这个课文标题,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 自由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自学。

(2)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

3.教师利用词卡、CAI.课件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4.指导学生当堂正确书写生字。

5.指名分节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6.想想课文讲了哪些事?作者通过和时间赛跑明白了什么道理?(牵引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7.听录音,联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的初步感受。

三、学习1-5小节

1. 默读1―5小节,说说这部分讲了几层意思。

2.指名读一、二两节。

(1)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事?

(2)这部分的生字新词比较多,请大家合作解决,如果仍有困难,请提交全班讨论。

(3)你想用什么方汉学习这一部分?(引导学生采用“读――悟”法来自读自悟)

(4)指导学生用“持续”“与其……不如……”造句。 (5)从一、二节中找一个词来概括这部分的.感情基调。(忧伤)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价他人的朗读。

3. 齐读一、二两节。

4.默读三、四两节。

(1)画出你最难理解的句子。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2)先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

(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的爸爸是怎样解释的?

(4)文中的小作者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6)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平时生活中,你有过这种感受吗?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四两节。

5.自读第五节。

(1)说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 梭”等谚语的意思。

(2)你在平时课外阅读中还收集了哪些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成语?全班交流。

(3)“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滋味?(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6.说说看,你平时是怎样珍惜时间的?今后,你准备怎样珍惜时间?

四、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

3.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故事等。

语文教案-《和时间赛跑》(第一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1:认识时间第一课时教案

认识时间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读写几时几分(整5分)及半时,知道1时=60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游戏等数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半时,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正确读写几时几分、会读接近整时的时间。

教学用具:钟表模型 学生自备小闹钟或钟面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活导入

师:小朋友,这是朱老师早上起床的时间,你知道我是几时起床的吗?(出示7时的钟面)

生:7点钟

师:7点钟是我们生活中的习惯用语,在数学王国里,它读作7时。跟老师一起读一遍

生:7时

师:你是怎么知道是7时呢?

生:时针指向7,分针指向12,所以是7时。

师:其他小朋友同意吗?(同意)

师:这是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学过的整时,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继续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钟面刻度

出示课本81页主题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师:这个钟面和我们一年级学过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小组内交流)

师:哪位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一大格里有5个小格

师:说得真好!小朋友们观察的`非常仔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还有12个大格,每一大格里有5个小格。(边说边课件动态演示)

师:从12到1里有5个小格,从12到2里面有几个小格?你怎么想的?从12走到3呢?……

学生完成81页例1第1个钟面的填空,然后集体订正。

师:现在你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吗?

2、认识分和时

师:你知道钟面上的时刻是几时几分吗?

师:为什么分针指向3的时候是15分呢?(小组讨论)

生:分针从12到3走了15个小格,也就是15分。

师:那分针走1小格就是(生:1分)

师:(分针指向1)那分针从12走到1经过了几分?你是怎样想的?

生:从12到1有5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5小格就是5分。

师:分针从12起走到2是几分?你是怎么想的呢?分针从12走到其它数字各是多少分?

师: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

师:(课件动态演示,闪动时针)时针是用来记“时”的,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时针走过了数字几就是几时多。

课件出示几个“几时多”让学生判断

3、教学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出示81页中间的两个钟面)

师:现在你会认这个时刻吗?是几时几分呢?

生:9时5分(老师板书)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时针刚走过9,就是9时多,再看分针,分针指向1,是5分,所以是9时5分。

师:(课件出示)时针过了9,就是9时多;分针指向1,就是5分;合起来就是9时5分。(全班齐读一次)

师:9时5分还可以怎么样表示?

生:电子表示法

师:时间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中文表示方法:是几时几分,就写几时几分;另一种是象电子表这样表示(课件出事电子表图片),用两个小圆点把时和分隔开,圆点左边写时,圆点的右边写分。写的时候,是几时就写几,再写两个小圆点,最后写分。小朋友们,现在电子表开始走起来了,请注意圆点右边的数字。(电子表从01到59)

师:(电子表走之前)圆点右边有几个数字? (电子表走到59)现在圆点右边有几个数字?

师:(电子表回到01),圆点右边表示分的数字要占两个位置,像这样不满10分的,圆点后面要先写0,用0来占位。

师:9时5分的另一种写法你会写了吗?好,举起右手的食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一个9,再写2个点,接着写0和5。

出示另外两个钟面(6:25和8:30),先让学生读出上面的时刻,再写出两种表示方法。

师:8时30分,我们还可以说是8时半,知道为什么吗?(课件动态演示分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小朋友们看仔细了,当分针从12走到6时,分针走了钟面的半圈,所以说是8时半。

4、认识时、分关系,知道1时=60分

师:(课件演示)我们学会了读钟面的时间,也学会了写,可是时和分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我们来看一下从7时到8时,时针和分针是怎么走的?

【钟面模型演示:(分针走了1圈,时针走了1大格)学生看两次,第一次看时针是从几走到了几,走了几大格?是几时?第二次看分针从几走到了几?走了多少分?你发现1时和60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在看的时候老师来分一下任务,男生负责看时针是怎么走的,女生负责看分针是怎么走的,记住了吗/

师:好啦,现在告诉我,从7时到8时,时针走了几格,分针又是怎么走的?

男生:走了1大格

女生:走了一圈

师:现在把任务换一换,女生负责看时针,男生负责看分针,开始

师:这次女生先说,时针是怎么走的,走了多少

女生:走了1大格

师:那分针呢,男生们

男生:走了一圈

师:分针走一圈是几分?

生:60分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时=60分

师:分针走了1圈是60分,时针正好走了1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师:请同学们把你们的发现大声的读出来

生:1时=60分

三、巩固提升

1、动手操作

师:学习了这么久,现在放松放松,我们来玩个游戏,我来拨钟,你们来说时间,(5分5分的拨)

生:8时15分

生:6时25分

生:4时30分

生:7时55分

师:都说对了,看来这个游戏太简单了,我们换一个。换我来说时间,你们来拨钟,拨完了同桌互相检查是不是对了

师:9:05 6:25 7:55 5:30

2、练习写钟面上的时间

(1)课本83页连线

(2)课本82页做一做(选4个钟面来写,其中有一个是半时)

(3)课本83页第一题,小芳的一天

四、课堂总结,思想教育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抽班上好、中、差的部分学生说一说)

教师小结: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快乐的时光总是一闪而过,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格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卖寸光阴。希望小朋友们好好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个时间的小主人,好吗?

五、课外作业

师:回家后教自己的爸爸、妈妈认识时间,看哪位小朋友教的好

和时间赛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

《爸爸妈妈》第一课时

苏州园林第一课时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

《和时间赛跑》第一课时的优秀教案

吃水不忘挖井人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猫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示例(通用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示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